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改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以周恩来的报告为标志,开始思想改造运动, 第二阶段:1952年月——1952年5月,批评与自我批评 阶段 第三阶段:1952年5——6月,组织清理阶段 2.四阶段说:多一个1952年6——9月 全国院系调整
3、评价得失
不少成果对于运动得失的评价大都比较简略,认 为思想改造运动的积极方面是知识分子肃清了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确立了马 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树立了为新中 国为工农服务的意识。消极方面则一笔带过,通常的 说法是由于要求过急过高,方法粗暴,出现一些过激 的做法,伤害了知识分子的感情。
近年来,在对运动进行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不少研 究者从社会心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在更深层面进行了 探讨。
如:葛玲、满永:《洗澡运动与知识分子政治认同 的合法化重构——对建国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政治意 义的解读》;胡文辉:《不要把“学院知识分子”当 天敌》
六、研究缺陷 1.研究“冷热不均”
2006年以来,相关的论著和论文不断问世,学者
论述较为详细而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著作少,即: • 于凤至的《改造—— 1949年至1957年的知识分子》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 历史命运三部曲之一”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 林蕴晖等的《凯歌行进的时期》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 • 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年版。 • 彭华:《马寅初的最后3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等对这一改 造运动着墨较多。 • 费正清和麦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 1965)》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中文版)。
2006年 以来
2006年以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建国初 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正负功能相关的论著和论文 不断问世,学者的研究触角伸到了该领域的方方面面。
三、当今国内外研究趋势
1.学术关注度:每年稳步提升
2、研究机构不断扩大 除传统的研究群体之外,高校逐渐成为“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改 造运动”研究的主力军。近年来,高校就出产了30篇高质量研究成 果。
四、研究成果 1.高质量的经典文献突出
2.内容新颖的最新成果
文献 党领导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启谕 作者 陈朋举 来源 日期 重要观点 关注在整个运动发起、推进、嬗变过程中所 突显出党领导知识分子工作的步骤方法和传 统习惯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 2015/03 学院学报
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思想 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但是中共党史比重占24%、马克思主义 理论5%。其中近10年来,中共党史相关论 文378篇,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仅有73篇。 (数据来源:知网)。 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毛泽 东思想时,会提及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大 多数与马克思中国化的大众化、社会化有 关)如南京师范大学徐建飞《建国初期马 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研究综述》等。
崔晓麟:《重塑与思 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 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 究》,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年版。 目前关于这一问题进行 专题研究的为数不多的具 体详实的学术专著
五、主要学术争论
1.关于思想改造运动原因和目的 主流观点: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党、政府与知识分子双方互动的结果
分析了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国际方面,在共产党胜局已定之时,美国发表白皮书宣称要扶植 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来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国内方面,彻底清除欧美文化影响、进行
南京师范大学: 1.高均英.论建国初期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现实启 示, 福建党史月刊,2009-04-23 2.李刚.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心态,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7-07-15 3.仲远风.建国初期在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 论观察,2013-09-20
3、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广泛。
包括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在内的众多运动,“目的是(至少部分地是)要把传统的文化和价 值改造成一种将有助于实现社会平等的新文化和新价值体系”。 ——萧延中主编:《从奠基者到红太阳》,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2、关于运动阶段的划分
1.三阶段说:主要以北京、天津高校的时间发展为依据
第一阶段:1951年9月2பைடு நூலகம்日——1952年1月,动员学习
国内观点
院系调整成为这场思想改造运动的直接动因。 ——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
目标是根除中国文化中存在的“过分推崇西方、躲在‘象牙塔’里看不到革命的紧迫性、自甘
颓废或无病呻吟”的现象。——[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 P333-334
国外观点
二、各个时期的研究热点: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变化
改革开放 头10年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政策,毛泽东、周恩来等领 导人的知识分子思想等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中的重点问题, 研究成果丰硕。与此相比,关于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 动的研究和争鸣文章不算多
90年代2006年
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成为了国史和中共党史研 究中的热点问题
谢谢!
近10年来建国以来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研究综述
马中化 李潇翔
研究综述
运动概述
第二章
研究热点
研究趋势
目录
第四章
研究成果
研究争论
第五章
第六章
研究缺陷
一、“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改造运动”概述
1951年秋至1952年秋,北京大学发起的 教职员政治学习经由党和政府积极推动, 从北京、天津的20所高校推广到全国高校 和中小学校,并逐步从教育界扩展到文艺、 科技、民主党派、政府机关、人民团体、 工商、宗教等社会各界知识分子,历经政 治理论学习、批评和自我批评到组织清理 几个阶段,史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 动”。
夏杏珍
红旗文稿
2014/12
客观评价改造: 把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思 想改造这一运动,放在新中国成立的大历史背 景下来认识和分析
全面剖析原因:没有注意政治斗争和学术争 论的区别;没有辩证全面地评价知识分子的政 治思想倾向;思想改造要求过快、过急、过高, 没有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规律
正确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 的知识界思想改造运动
王传利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 研究
2014/09
新中国建立初期知识分子 思想改造运动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闻君宝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认为这种改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客观 联系
陈徒手: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 分子思想改造侧影 三联书店 2013年5月 版 《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 想改造侧影》写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 代中11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的生 存处境。这里的记述乃是根据当时官方材 料的记录和大量原始档案,复原出旧日 “景观”。这11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 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更缩影了中国教育、 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 幕。
的研究触角伸到了该领域的方方面面。尽管如此, 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是存在了各种各样的不足, 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便是在研究中出现的“冷热 不均”现象,一些热点问题被过分爆炒(如50年代初
中期的几次思想大批判以及后来的双百方针、反右
运动等等),而另外一些很重要的事件并未予以充 分的重视。
2、有影响力的经典专著少
3、评价得失
不少成果对于运动得失的评价大都比较简略,认 为思想改造运动的积极方面是知识分子肃清了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确立了马 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树立了为新中 国为工农服务的意识。消极方面则一笔带过,通常的 说法是由于要求过急过高,方法粗暴,出现一些过激 的做法,伤害了知识分子的感情。
近年来,在对运动进行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不少研 究者从社会心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在更深层面进行了 探讨。
如:葛玲、满永:《洗澡运动与知识分子政治认同 的合法化重构——对建国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政治意 义的解读》;胡文辉:《不要把“学院知识分子”当 天敌》
六、研究缺陷 1.研究“冷热不均”
2006年以来,相关的论著和论文不断问世,学者
论述较为详细而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著作少,即: • 于凤至的《改造—— 1949年至1957年的知识分子》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 历史命运三部曲之一”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 林蕴晖等的《凯歌行进的时期》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 • 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年版。 • 彭华:《马寅初的最后3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等对这一改 造运动着墨较多。 • 费正清和麦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 1965)》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中文版)。
2006年 以来
2006年以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建国初 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正负功能相关的论著和论文 不断问世,学者的研究触角伸到了该领域的方方面面。
三、当今国内外研究趋势
1.学术关注度:每年稳步提升
2、研究机构不断扩大 除传统的研究群体之外,高校逐渐成为“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改 造运动”研究的主力军。近年来,高校就出产了30篇高质量研究成 果。
四、研究成果 1.高质量的经典文献突出
2.内容新颖的最新成果
文献 党领导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启谕 作者 陈朋举 来源 日期 重要观点 关注在整个运动发起、推进、嬗变过程中所 突显出党领导知识分子工作的步骤方法和传 统习惯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 2015/03 学院学报
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思想 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但是中共党史比重占24%、马克思主义 理论5%。其中近10年来,中共党史相关论 文378篇,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仅有73篇。 (数据来源:知网)。 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毛泽 东思想时,会提及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大 多数与马克思中国化的大众化、社会化有 关)如南京师范大学徐建飞《建国初期马 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研究综述》等。
崔晓麟:《重塑与思 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 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 究》,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年版。 目前关于这一问题进行 专题研究的为数不多的具 体详实的学术专著
五、主要学术争论
1.关于思想改造运动原因和目的 主流观点: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党、政府与知识分子双方互动的结果
分析了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国际方面,在共产党胜局已定之时,美国发表白皮书宣称要扶植 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来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国内方面,彻底清除欧美文化影响、进行
南京师范大学: 1.高均英.论建国初期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现实启 示, 福建党史月刊,2009-04-23 2.李刚.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心态,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7-07-15 3.仲远风.建国初期在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 论观察,2013-09-20
3、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广泛。
包括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在内的众多运动,“目的是(至少部分地是)要把传统的文化和价 值改造成一种将有助于实现社会平等的新文化和新价值体系”。 ——萧延中主编:《从奠基者到红太阳》,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2、关于运动阶段的划分
1.三阶段说:主要以北京、天津高校的时间发展为依据
第一阶段:1951年9月2பைடு நூலகம்日——1952年1月,动员学习
国内观点
院系调整成为这场思想改造运动的直接动因。 ——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
目标是根除中国文化中存在的“过分推崇西方、躲在‘象牙塔’里看不到革命的紧迫性、自甘
颓废或无病呻吟”的现象。——[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 P333-334
国外观点
二、各个时期的研究热点: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变化
改革开放 头10年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政策,毛泽东、周恩来等领 导人的知识分子思想等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中的重点问题, 研究成果丰硕。与此相比,关于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 动的研究和争鸣文章不算多
90年代2006年
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成为了国史和中共党史研 究中的热点问题
谢谢!
近10年来建国以来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研究综述
马中化 李潇翔
研究综述
运动概述
第二章
研究热点
研究趋势
目录
第四章
研究成果
研究争论
第五章
第六章
研究缺陷
一、“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改造运动”概述
1951年秋至1952年秋,北京大学发起的 教职员政治学习经由党和政府积极推动, 从北京、天津的20所高校推广到全国高校 和中小学校,并逐步从教育界扩展到文艺、 科技、民主党派、政府机关、人民团体、 工商、宗教等社会各界知识分子,历经政 治理论学习、批评和自我批评到组织清理 几个阶段,史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 动”。
夏杏珍
红旗文稿
2014/12
客观评价改造: 把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思 想改造这一运动,放在新中国成立的大历史背 景下来认识和分析
全面剖析原因:没有注意政治斗争和学术争 论的区别;没有辩证全面地评价知识分子的政 治思想倾向;思想改造要求过快、过急、过高, 没有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规律
正确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 的知识界思想改造运动
王传利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 研究
2014/09
新中国建立初期知识分子 思想改造运动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闻君宝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认为这种改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客观 联系
陈徒手: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 分子思想改造侧影 三联书店 2013年5月 版 《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 想改造侧影》写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 代中11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的生 存处境。这里的记述乃是根据当时官方材 料的记录和大量原始档案,复原出旧日 “景观”。这11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 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更缩影了中国教育、 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 幕。
的研究触角伸到了该领域的方方面面。尽管如此, 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是存在了各种各样的不足, 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便是在研究中出现的“冷热 不均”现象,一些热点问题被过分爆炒(如50年代初
中期的几次思想大批判以及后来的双百方针、反右
运动等等),而另外一些很重要的事件并未予以充 分的重视。
2、有影响力的经典专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