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的阅读习题及答案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关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阅读答案。
从宏观看,中西哲学的最大差别之一就在于对待天人关系的态度,其他一切差别都是由此衍化而来。
西方哲学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人二分、主客对立,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上则主张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天人贯通、天人合一。
西方哲学重视分,中国哲学重视生。
天人合一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中心主义,它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看作是一个生命整体,人中有天,天中有人。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的含义有一个演化过程。
人类文明早期,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大自然怀有畏惧之心,认为天就是上帝,就是天命。
到了周朝,天的神秘性有所弱化。
天的含义,从命运之天、主宰之天、宗教之天到义理之天再到自然之天,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所说的天,已经没有什么神秘含义,就是指外在于我们的自然界。
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可以被我们人类所认识的。
只有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做到趋利避害、逢凶化吉;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哲学认为人来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自然造化的产物;人不能游离于自然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天、地、人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立的系统,而是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一气贯通的,它们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之中,人与天是相通的,不可分离的。
西方哲学不否认人来源于大自然,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但在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居于一种怎样的位置上,中西哲学之间有了分歧。
西方哲学主张自然界是没有生命的客观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人类的目的就是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是西方哲学天人二分思维方式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全国版天一大联考2025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全国版天一大联考2025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起点,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易辨识。
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是俗体流行所推动的结果。
然而,隶变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我认为,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
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在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
楚文的消失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
“书同文”所统一的主要是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是难以同一的,因此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可能性。
从现有文献、文物来看,楚简的书体、字体和笔法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具备了毛笔书写、多面出锋、用墨自然、笔性灵动、点画多样、提按顿挫、平直折转等书法艺术元素。
这些包含篆、草、隶、楷、行点画的楚简文字,极富人文笔性,其点画的多样性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书法艺术母体。
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亦造就了不同书风,各个篇目,自成系统。
仅以部分郭店楚墓竹简为例,《唐虞之道》温润静穆、淳朴内敛;《尊德义》苍茫奔放、起伏跌宕;《老子·甲》整齐严谨、雅致精微。
2023-2024学年沧州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沧州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024.04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关系。
庄子的《养生主》不仅牵涉与知识领域、现实实践等相关的思考,还寄寓了庄子对宇宙流行及生命价值的理解,内容丰富,意蕴深远。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天人观念的生成是宇宙论乃至人生论的基础,天人关系理论构成了道家学派哲学思辨中的重要部分。
《老子》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已经体现出相当清晰的天人逻辑关系。
郭象注《庄子》时提出“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
这就是说,庄子对“天”这一概念的使用首先是自然意义上的,表明天与客观物质世界紧密相关,是自然事物的总称。
在《养生主》中,庄子充分肯定了天人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应当给予区别:“‘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可见,庄子在此对天与人做出了明确划分,天人相分于是构成了庄子养生学说的逻辑起点。
在庄子看来,天人之分是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
不仅如此,天是人的存在根据,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人的因素。
此处,天与人之别集中体现为自然天成与人事造作之别。
“天与”“人与”一句的关键逻辑在于,无论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都将天与人并列而谈,认为二者是两个不同的因素。
回答者则进一步在天与人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认为人事与天道之间存在着包含关系,反映于人身的结果其实仍然是天之作用,展现出庄子天人相分的基本观点。
概言之,庄子对天人之间差异性的强调,既是想以此确立起天人相分的基本逻辑,也是为论证天相对于人的优先性做理论上的说明与奠基。
庄子在延续并发展老子生成论的基础之上,在养生思想中进一步确立了“依乎天理”、以人顺天的实践准则。
在《养生主》中,这套实践准则集中体现在“庖丁解牛”的著名寓言中。
“庖丁解牛”表面上是庄子对解牛技艺的阐述,实则意在触及身处复杂万象中的人调适自身、安身立命的根本。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
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
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万神共住的昆仑山,山上有西王母和黄帝等神仙居住。
山中有各种神兽,有不死树和掌管不死药的仙人,还有壮如蜂、大如鸳鸯的鸟,有无核仙果和吃了不疲劳的草。
《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仙人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此外,还有大量的典籍中描述了道教的神仙洞府,如《史记·封禅书》载: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列子《冲虚真经》载:海上有五神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
东汉时道教正式形成以后,又逐步形成了以“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主的人间仙境,成为道教徒修道和举行宗教活动的神圣殿堂。
道教所描述的这些仙境和洞天福地,皆为道教神仙居住之所,同时亦为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也是自然世界最为和谐的福地。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反映在神仙信仰之中。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道生天生地化生万物,是宇宙的本原。
老子也是道的化身,《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
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气。
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从“无”到“有”的化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人合一》阅读题及答案
《天人合一》阅读题及答案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
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
《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的优秀品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
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
经过历代大儒的传承、发挥,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被尊为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
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
《阴符经》则用天、地、人“相盗”之说来体现天与自然之间相互补益的密切关系。
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2024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考生必须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学校团委举行“文润北疆,赞美家乡”主题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吧!【花漾北疆】1.宣传组为学校微信公众号拟写了一段宣传语,请你按要求完成任务。
“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
”说到呼和浩特栽培丁香的历史,人们一定会提到将军衙署。
①历经c2ng 桑,表达善意的丁香因耐旱、坚韧、雅致成为呼和浩特市的市花。
②这四株丁香树已经生长了一百七十多年。
③装点着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成就了一种鲜明动人的塞上风情。
④将军衙署里的四株丁香树见证了绥远城的荣辱兴衰。
从角落里来,向开阔中去,回报世界以磐香。
在丁香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尊与进取,看到了北方的雄浑与磅b6。
在青山下,在黄河边,不负季节之约的丁香,正在和煦的阳光下浓郁发放,散发着自己独有的清香。
(1)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2)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③④②B.①④②③C.④①③②D.④②①③【答案】(1)沧xm礴zhan(2)D【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沧桑(cang sang):成语“沧海桑田”的缩用。
大海变成了种桑树的田地,种桑树的田,变成了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馨香(xin xiang):散播很远的香气;芳香馥郁貌。
磅礴(pangbo):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绽放(zh汕但ng):指花开放。
也形容如花一样开放。
【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语句排序。
④“将军衙署里的四株丁香树见证了绥远城的荣辱兴衰”紧承“说到呼和浩特栽培丁香的历史,人们一定会提到将军衙署”的地点,为首句;②“这四株丁香树已经生长了一百七十多年”紧承④中“将军衙署里的四株丁香树”,为次句;①“历经cang桑,表达善意的丁香因耐旱、坚韧、雅致成为呼和浩特市的市花”紧承②句“一百七十多年”,说明了丁香成为呼和浩特市花的原因,为第三句;③“装点着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成就了一种鲜明动人的塞上风情”,说明了丁香对呼和浩特的重点性,总结全段,表达了丁香的赞美之情,为末句。
翟小宁《道法自然与万法归宗》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道法自然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含义:一曰“自然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万物生长,丰富多样,唯其丰富多样,方蔚为大观。
二曰“自然律”,自然而然,万物各有其性,无不顺天而生,只有顺应自然,方能得道而行。
万法归宗,内涵深广。
万法,可理解为万千法门,条条门径,径径通达;归宗,可理解为种种法门,如百川归海,终归一宗。
道法自然,就教育而言,就是要效法自然之丰富性,追求教育生态的多样化;就是尊重自然之道、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因材施教,顺天致性,使生命得以舒展。
万法归宗,就教育而言,就是要始终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教育生态,丰富多样;教育方式,林林总总;教育方法,千变万化。
但无论何种样式的教育,都要以人的健康、幸福和成长为宗旨;都要直指人心,培养有道德的心灵;都要以舒展生命、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提升徳性、健全人格为指归,使人变得更高尚,更幸福,更有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禀赋,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教育应该顺应人的天性,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教育,使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和谐而又充分的发展。
只有多样化的教育生态才能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教育格局;只有各种人才脱颖而出,才能形成万马奔腾、龙腾虎跃的生动局面,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成多样化的教育生态和个性化的教育,必须有宽松的环境,肥沃的土壤,自由的空气,开放的胸襟,形成以人为本、和而不同、不拘一格、纵横开合的办学格局。
教育是为人而存在的,教育应该尊重人的个性。
美国的道尔顿教育计划非常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教育。
道尔顿教育认为,人的知识结构是因人而异的,由此形成了道尔顿教育的知识结构论和学生选课指导依据。
在他们看来,选课必定促进学生的知识构成发生变化,促进学生形成单核(在一个学科领域有发展潜能)双核和多核等不同类型的知识结构。
对于明显的单核或双核知识结构的学生,学术倾向较重,他们未来发展往往是朝着一个或两个领域深化,要注重加强对其核心领域的课程支撑。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人类应建立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应将洪水与洪灾加以区别。
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江河洪灾则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当由人类自己安排解决。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修建适当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但要避免过度和不舍理的开发,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和谐共处。
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控制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完全控制大洪水或特大洪水。
因此,在建成具有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以备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出足够的蓄泄空间。
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而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适当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以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因此,必须研究如何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
就水资源来说,过去我们以为,水利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控制、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从而引发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兼顾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需要,合理配置水资源。
由此而发生的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
要通过高效、节水、防污的社会经济模式,通过使用水效率和效益的。
《论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阅读答案
《论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阅读答案《论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阅读答案论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王永利①中国画画分三科:山水、花鸟和人物,其中以山水画居于首位,中国画之气质、情趣、法理在山水画中得到最充分、最典型的展现,可以说,只有理解了山水画的奥妙才能真正地把握中国画的本质。
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不是只立足于忠实地描摹眼前的实景,而是画家将他对整个宇宙万物生命本体的思考和体悟融化在那万千山水中,是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
②山水画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成为一画科,关键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篇重要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
③宗炳和王微之前的山水,或者是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所,带有符号性质,或者是类似于地形图,这些都不是独立的山水画,只是具有萌芽性质的山水因素。
宗炳和王微则对山水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史载,宗炳“好山水,爱远游”,“凡所游覆,皆图之于室。
”宗炳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亲近无疑受到了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
老子说:“道法自然”,使人与自然更为接近,庄子不但“过着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他虚境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物化’意境,常常是以自然作象征(例如他曾以蝴蝶作他自己的象征)。
”魏晋时期弥漫于整个士人阶层的是受老庄思想影响的玄学,士人们悠游于山林,欣赏自然山水本身蓬勃的生机,不但人与自然是亲和的,而且进一步将人加以“自然化”,用“松下风”、“春月柳”、“游云”、“朝霞”等自然美来形容人的美。
山水画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老庄思想的艺术表现,是亲近的、平等的、融合的,人不是自然的改造者或征服者,人也没有表现出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山水是“作为人来亲近,作为能响应其琴韵的知音相待”,“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宗炳),“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王微)。
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融合至元代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对于南方的文人来说,元代是天地巨变的时代,家国沦丧于异族之手,于是他们纷纷选择归隐,游荡于山村水乡之间,隐逸成了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的阅读习题及答案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的阅读习题及答案试习题内容: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习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⑶习题。
道法自然” 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它以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立论,悬殊于西方把人和自然视为对立的“外在关系”。
“道”是必然性的普遍法则,渗透于宇宙万物之中。
人是宇宙的部分,同样要受这种自然法则的支配。
和谐是符合自然法则的一种结果,和谐人生就是在各种关系中按照这些自然法则生活的过程。
各种不和谐现象之所以产生,都源于背离自然。
以身心安康而言,离自然越近,则离疾患越远。
面对当今世界普遍性的各种危机,我们不能不赞赏“道法自然”的智慧。
这种观念在探求生存与自由的同时,便已考虑到获取的前提,并把自然法则上升为人类的行为价值,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借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残酷地毁坏着自然,自然也无情地报复着人类。
片面追求经济开展给世人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而人类再也无法承受生态恶化的报复,这造成了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种种紧张。
时至今日,汲取“道法自然”的智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已显得非常迫切。
“道法自然”注重天人相合,并不是让人削足适履地消极适应环境,而是要“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亦即掌握客观规律而预先防范,由于采取的措施符合天道,因而不会受到违背自然规律的惩罚。
而当天灾人祸突如其来降临后,亦遵奉天地消长变化的规律,应机而动,转危为安。
老子》中“无为而无不为”所诠释的正是“道法自然”的上述含义。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消极“不作为” ,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来合道行动的“无不为” :遵循自然规律而行,是“辅万物之自然” 的“无妄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为无为” 。
籍此使天地万物顺随本性而生,各得其所,以达成无为而成的效果。
我们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适当加以引导、调整和改造,将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参天地之化育,上下与天地同流”,方为“道法自然”天人和谐的最佳状态。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中和”等理念,体现着深刻的生态哲学。
天人合一。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凝结在天人合一思想之中。
在这里,所谓“天”,主要指自然界或自然的总体,宇宙的最高实体;所谓“人”,是指人和人类。
天人合一观的首要含义是肯定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来自大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中国哲人多以天人合一为高级境界与觉悟,认为天人合一所观照的宇宙万物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认为天与人和谐,人与物感应,宇宙中的一切生命互相关联。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最好的定位与诠释,也为化解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启示。
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的条件,同样也需要得到人类的尊重与爱护。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道法自然。
道家提倡人们要顺应自然的本来,反对人类随意违反自然的本性,强行干预世界。
老子认为,人是在宇宙的演化历程中诞生的,人类诞生以后,由于禀受天地之灵而成为宇宙中之一大,即所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虽然人也同为四大之一,但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比其他三大更高,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所讲的自然包含三层含义:外在的自然界、运行的功能、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因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道法自然就是万事万物的运行都遵守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的自然规律,这也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
实用类文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 (木题共5小题,19分)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先秦備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莖仲纾在总结俠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尊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備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備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備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看“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51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乞、有生、有知,亦且有爻,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底港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 夏耘、秋收.冬蔵,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岀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現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爭实。
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爭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热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贈了居所与养分。
2020-2021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
2020-2021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胸存大道自从容周铁钧①大道生万物,百态出自然,天地人寰统归大道。
《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不是小道,不是小我;大道是理想信念、天性尊严、国家社稷、百姓黎民。
胸存大道,就会处变不惊,淡定从容,蕴含浩然正气,尽展光风霁月。
②“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人诬陷,被处极刑。
在刑场上,他给来送行的太学生弹奏了古曲《广陵散》。
他面琴席坐,神色安详,初起音律幽淡,逐渐沉郁悲愤。
弦断音止,嵇康仰天大笑,起身信步走向断头台。
他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愤世抗俗,用生命维护了高洁傲岸的尊严;他不卑不亢,激昂豪迈,用琴声演绎了一曲大道从容的千古绝响。
③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虽屡遭贬谪,九死一生,他依然能在孤独中不断成熟,修得淡泊与宁静。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经过了自省的沉淀、洗刷了偏激的淡定,是无须声张的厚实、散发光辉的睿智。
他于灾难之后重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家社稷,一心为黎民苍生。
④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
践行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纵然形势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依然如朝阳般喷薄,似苍松般挺拔。
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
⑤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惨遭迫害、国破家亡时,仍胸怀收复失地、雪耻报国的激昂,这是古代民族英雄气节崇高的大道从容;西南联大师生在山河破碎、颠沛流离时,仍与国家民族共进退,这是现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大道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的大道从容表现为坚守节操,心存家国,恪尽职守。
⑥普通百姓,或许少有气吞山河的舞台,也没有慷慨悲壮的机遇,但诚实友爱、奉献互助,担家责、守国法,就是烟火平民的处世大道。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唯有胸存大道,才能无所畏惧,勇于担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022年河北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及答案
2022年河北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及答案第I卷(选择题)122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共分)年月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一名儿童小号手1.202224吹响《我和我的祖国》的悠扬旋律。
中国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人物、56个民族的代表,用双手将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传递到体育场升旗区,交付礼兵手中。
全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这一场景()①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尊严②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力量③激发起我们强烈的国家认同感④激发起我们强烈的文化优越感①②①③②④③④A. B. C. D.2.如图这组图片适合用于()①尊重他人教育②诚实守信教育③遵守规则教育④热爱劳动教育①③①④②③②④A. B. C. D.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以创新成果助力广大农民致富;“”3.35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致力研究脊髓灰质炎防控,守护几代国人健康成长;植物学家“”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年跋涉于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采集了16数千万颗种子。
这些科技工作者用行动诠释了()①自己的生命价值②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③平等的人类理想④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4.随着网红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乱象。
比如,网红明星偷逃税、“直播带货”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流量造假等。
有人主张,治理这些乱象,需要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经济法律制度做出调整和完善。
这一主张包含的思想观念是()A. 尊重人权B. 制约权力C. 网络无限D. 崇尚法治5.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实施宪法规定的特赦制度、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制度、法律解释制度。
其目的是()A. 丰富宪法内容B. 惩治违法犯罪C. 保证宪法实施D. 实行依法行政6.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机关的重要职责。
下列维护国家安全的措施,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的是()A. 审理涉黑涉恶犯罪案件B.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C. 严惩危害生物安全犯罪D. 审议通过反外国制裁法7.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从沿海发达地区返乡就业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在增多,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好现象。
2021高三材料作文“儒释道三家思想”演讲稿审题分析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材料作文“儒释道三家思想”演讲稿审题分析及优秀范文作文原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佛家说:自渡只是小乘,渡众生才是大乘。
儒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要求:请围绕材料内容和含义,任选一个角度,确定主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
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
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
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材料由儒释道三家的一句话构成。
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主张的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说:自渡只是小乘,渡众生才是大乘。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普度众生。
而儒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强调了统治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有民本思想。
三家学说观点表述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如何处理、摆正人与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等等。
审题的关键是读懂三句话的内涵,抓住共同的一些特质,比如为政治国等。
要善于联系实际,不能囿于三则材料的出处、意思等等大谈特谈,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立意角度:1.自渡渡人,自觉觉他。
2.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3.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4.为政治国,要借鉴,更要与时俱进。
素材积累:1.西汉刘向《管子•霸言》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
道法自然自有源
道法自然自有源道法自然自有源是一句蕴含深意的格言,它道出了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的目标和秘密。
这句格言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和宇宙观念,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将宇宙万物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体的力量,即“道”。
人应当顺应逆应自然的运行规律,通过修行和自觉地遵循“道”的指示,达到与宇宙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道家主张顺势而为,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包含了无尽的智慧和信息。
自然界中的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环境。
该格言的“自然自有源”部分强调了自然界的自发性和独立性。
自然的万物自有其源,其生成和发展是依靠自身内在的规律和力量而实现的。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同样拥有这种自发性和独立性。
只有维护和发挥人类自身天赋的智慧和能力,才能实现个体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道法自然自有源这句格言所表达的思想,与现代科学的观点有很多契合之处。
科学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系列的规律和定律,通过这些规律和定律,可以解释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从自然界中获取信息,开发出了众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
这些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又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正是因为这种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人类才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探索和开拓新的领域。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容易陷入功利主义、自卑和盲目追求的困境,导致心灵的枯竭和生活的空虚。
当我们能够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将个体的发展融入到整个自然系统中,我们就能够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道法自然自有源是一句富有哲理和智慧的格言,它向我们传达了几个重要的信息:人应当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实现与宇宙的和谐共生;自然界的万物自有其源,其生成和发展是依靠自身内在的规律和力量而实现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同样拥有这种自发性和独立性。
道法教材参考答案
道法教材参考答案道法教材参考答案道法教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掌握道家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道法教材时,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参考答案进行解答。
本文将就一些常见的道法教材问题给出参考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
一、道法教材中的“道”是什么意思?在道家思想中,“道”是最基本的概念,也是道家哲学的核心。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是一切存在的本源。
道无形无相,无处不在,无所不在。
它是宇宙万物的规律和道德准则,是人类行为的指导原则。
道家强调顺应道的运行,与道合一,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二、道法教材中的“法”是指什么?在道家思想中,“法”是指人们在实践中遵循的规律和准则。
道家认为,法是补充和具体化道的原则,是人们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规范。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遵循法来实现自身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
三、道法教材中的“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操控。
只有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并不是说不做事,而是指在做事的过程中,不要强行干预,而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以达到最佳效果。
四、道法教材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行。
这并不是说人类应该无所作为,而是指人类应该以无为的心态去行事,不要过度干预和操控,而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以达到最佳效果。
五、道法教材中的“至真至幽”是什么意思?“至真至幽”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道家认为,真是宇宙的本质,幽是宇宙的表象。
人们通过追求真,可以逐渐超越幽,达到对宇宙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只有达到至真至幽的境界,才能真正体悟到道的奥妙。
六、道法教材中的“无为而化”是什么意思?“无为而化”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行。
初中道法期末复习之练习题预测及点评解读
初中道法期末复习之练习题预测及点评解读下列对校园生活”微行为”的“微点评”,正确的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友谊与竞争、培养批判新思维、师生交往、正确处理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的关系。
与好朋友一起参加班委竞选,体现了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①正确;小组交流时,对不合理的观点提出质疑,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表现,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②正确;经常与老师探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是能够与老师和谐相处的表现,体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③正确;建议班级调整值日规则,得到大家赞同,是正确处理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关系的表现,而不是正确面对交往中的冲突,④错误。
故选C。
(-1下列对几名初中学生行为表现的点评,正确而中肯的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调节情绪的方法、竞争与友谊的关系、友谊要坚守原则、正确对待挫折。
“紧张时,我会做几个深呼吸,让心情平静下来”是运用放松训练法调节情绪,①错误;“我和小俊在球场上是对手,在球场外是好朋友”,体现了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②正确;益友是能帮助我们进步的朋友,“特别聊得来”并不一定就是益友,③错误;“我参加校足球队队员选拔,两次落选,这次终于选上了”,体现了挫折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④正确。
故选C0【三】下列经典语句及其理解对应正确的是(B)【解析】学习不但要有乐趣,还要有方法,要坚持等等,故①观点错误;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意思是使用人的长处,做事就没有不成功的;避开人的短处,世上就没有可废弃的人才,这体现了做最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②正确;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是有好处的,这并不是启示人们要广交朋友,是要广交益友,③错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意思是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尤其是在教学之中,通过教学实践与反馈,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并不是学与教各行其是,④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的
阅读习题及答案
试习题内容:
(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习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⑶习题。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它以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立论,悬殊于西方把人和自然视为对立的“外在关系”。
“道”是必然性的普遍法则,渗透于宇宙万物之中。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这种自然法则的支配。
和谐是符合自然法则的一种结果,和谐人生就是在各种关系中按照这些自然法则生活的过程。
各种不和谐现象之所以产生,都源于背离自然。
以身心安康而言,离自然越近,则离疾患越远。
面对当今世界普遍性的各种危机,我们不能不赞赏“道法自然”的智慧。
这种观念在探求生存与自由的同时,便已考虑到获取的前提,并把自然法则上升为人类的行为价值,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借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残酷地毁坏着自然,自然也无情地报复着人类。
片面追求经济开展给世人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而人类再也无法承受生态恶化的报复,这造成了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种种紧张。
时至今日,汲取“道法自然”的智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已显得非常迫切。
“道法自然”注重天人相合,并不是让人削足适履地消极适应环境,而是要“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
言》),亦即掌握客观规律而预先防范,由于采取的措施符合天道,因而不会受到违背自然规律的惩罚。
而当天灾人祸突如其来降临后,亦遵奉天地消长变化的规律,应机而动,转危为安。
《老子》中“无为而无不为”所诠释的正是“道法自然”的上述含义。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消极“不作为”,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来合道行动的“无不为”:遵循自然规律而行,是“辅万物之自然”的“无妄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为无为”。
籍此使天地万物顺随本性而生,各得其所,以达成无为而成的效果。
我们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适当加以引导、调整和改造,将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参天地之化育,上下与天地同流”,方为“道法自然”天人和谐的最佳状态。
正像卡普拉在《转折点》中所说:“在人类伟大的精神传统中,道家提出了最深刻而精彩的生态智慧:强调所有自然和社会现象既是一根本的整体,又具有动态的特性。
”这表明人类更应从基于自然主义的人文关心角度对待自然界。
“亲近传统,回归自然”既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语汇,更是一股不容回避的世界潮流,是社会与时俱进的体现,是历史开展的必然。
我们不但要把“道法自然”的智慧化入个人的修养和生活中,而且要运用到整个社会的开展规划中。
绿色开展对自然法则遵循“服从——认同——内化”之法,从而建立绿色规则,树立绿色信念,成就绿色之道。
以“道法自然”传统为思想渊源的绿色开展观,既符合国人的文化心理需求,也顺应世界环保潮流,对于化解环境危机、促进
可持续开展具有深远意义。
(摘编自赵建永《道法自然的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法自然”,以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立论,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B.“道法自然”中的“道”是一种渗透于宇宙万物之中的必然性普遍法则,而和谐则是符合这一自然法则的结果。
C.“道法自然”,注重天人相合,其实不是让人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掌握客观规律而预先防范,并且采取符合天道的措施。
D.“道法自然”的最佳状态即天人和谐,“参天地之化育,上下与天地同流”。
2.下列对《老子》“无为”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消极“不作为”,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来合道而行的“无不为”。
B.“无为”就是辅助万物自然的“有为”,“无不为”就是遵循自然规律而行的“无妄为”。
C.“无为”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为无为”。
D.“无为”使天地万物顺随本性,各得其所,以达成无为而成的效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自然法则的支配。
以身心安康
而言,离自然越近,则离疾患越远。
B.片面追求经济开展带来沉重的环境灾难,造成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紧张,只要我们汲取“道法自然”的智慧,就一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C.道家的生态智慧强调所有自然和社会现象既是一根本的整体,又具有动态的特性,启示我们人类应该从基于自然主义的人文关心角度对待自然。
D.以“道法自然”传统为思想渊源的绿色开展观,既符合国人的文化心理需求,也顺应世界环保潮流,我们要把它运用到整个社会开展规划中去。
试习题答案:
1.D。
2.B。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