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活动文案、应用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activity copywriting, applicatio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教案写好了可以帮助教师准备好所需教学资源和教具,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劝学》说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名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这篇文章主要是为年轻人的成才之路指明方向,教导大家如何读书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文将结合《劝学》的内容,设计一节以“劝学”为主题的语文教学。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劝学》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理解作者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阅读和理解《劝学》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对韩愈在文章中的言辞运用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1. 《劝学》原文及译文。
2. PPT制作。
3. 互动式教学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老师介绍《劝学》在唐代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历史。
2. 引导学生探讨“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在班级中展开小组讨论。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 学生阅读完《劝学》,老师通过PPT的方式呈现文章的主题和重点。
2. 教师以字词、标点的解释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困难段落。
步骤三:思考与讨论1. 学生扩展联想,思考并提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质疑和探讨《劝学》篇中所抒发的态度和看法是否正确。
步骤四:展示与交流1. 学生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积极交流。
2. 学生以笔记、话题等形式留下珍贵的思考和讨论结果。
五、教学总结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古诗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学习方式和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2. 本节课的教学成功在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而不是只传授知识,从而启发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探究的兴趣。
3. 未来,教师可以尝试更多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互动式、情境化的教学方式等,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古代诗文,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态度,同时也得到启发,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探究的兴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而不是仅传授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劝学》教案十篇
《劝学》教案十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升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重视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升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升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利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1.讲解第一自然段: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⑴是全文的文眼。
⑵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⑴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劝学教案4篇
enrich your life today,. 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myster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劝学教案4篇劝学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__。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__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劝学优秀教案三篇
劝学优秀教案三篇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劝学》教案优秀6篇
《劝学》教案优秀6篇劝学教案篇一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目标3)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劝学》教案集锦10篇
《劝学》教案集锦10篇《劝学》教案篇1文本解读:《劝学》节选自战国后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作品《荀子劝学》。
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文。
__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
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灵活自然,生动鲜明。
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教学设想: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拟以诵读为主要活动,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文本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习__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学习__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
(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
如工作、学习、奉献等。
)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
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
它的题目是:《劝学》。
(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美文品读。
1.教师示范朗读,扫清难点字音。
提问学生题目的含义。
明确:《劝学》中的劝是劝勉之意,说明__是一篇论说文,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笔画出找出__的中心论点。
并根据你对荀子的了解思考__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同桌间交流)(板书:性恶论学不可以已)3.背诵第4段,同桌相互检查。
提问:这段主要论证的内容是?明确: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劝学》教案三篇
《劝学》教案《劝学》教案三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
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板书)二、作者简介、解题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明确:劝勉、勉励。
《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
“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
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
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疏通文意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
(同时板书)6、重点讲解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15篇《劝学》教案1教学目标: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习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
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
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
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三、研读课文1.孙权劝学。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教案最新7篇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教案最新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教案最新7篇《劝学》作者介绍:荀况(约前313——前238年)战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劝学教案(精选6篇)
劝学教案(精选6篇)《劝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
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
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预习提纲: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
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
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1、学生读注释。
2、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劝学》教案四篇
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see, don't say everything you know.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劝学》教案四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__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__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__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__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劝学》教案三篇
《劝学》教案三篇《劝学》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二、文学常识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①孟子强调“法先王”;荀子强调“法后王”,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②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②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
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3、题解《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__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__的艺术风格。
三、语法总结难点翻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劝学》教案优秀8篇
《劝学》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劝学》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劝学》教案范文八篇
《劝学》教案范文八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了解《荀子》写作特点与编写体例二、掌握文本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三、掌握几个文言句式四、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五、学习荀子以大量比喻说理的艺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文本语言,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是本课的重点二、体会荀子有关学习方法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是__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简介荀子(约前298一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苟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宜帝刘洵讳,称为孙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苟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一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__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__。
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__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__善论,主张性__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__,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一教育功能的重要。
苟于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__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劝学教案4篇
劝学教案4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3、理解__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语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
而智出学海。
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__:(板书)孙权劝学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卿qīng 岂qǐ涉猎shè孰shú3、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限制语气)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__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
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孰若孤(谁、比得上)5、出自__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四、精读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劝学》教案7篇
《劝学》教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劝学》教案7篇《劝学》教案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劝学》教案一等奖5篇
1、《劝学》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 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6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教育目的: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比照论证。
二、才能训练目的:1.在理解根底上熟读成诵的才能,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才能。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才能。
三、德育教育目的: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阐述。
教学设想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阐述、表达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络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提醒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p 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阐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实在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的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劝学荀子第一课时一、教材依据: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3第9课《劝学》。
二、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努力引导学生理解荀子思想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同时注意一些重点词语,在诵读中仔细揣摩,逐步积累。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 “坚持”“专一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1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五、教学难点: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六、教法选择:诵读-体会七、学法指导:读思结合,感悟作品。
八、教学准备:九、教学过程:㈠导语设计: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及解题: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 篇为荀子所著,末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君子生非异也()明确:(1)kuǐ(2)qì(3)l òu(4)zhòng(5)yòu 通“又”;pù(6)zhì 通“智”(7)xìng 通“性”4.指名2~3 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四)、整体感知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明确: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明确: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阅读疏通文章第一二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朗读、翻译,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点,分类整理知识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中的说理简洁严谨的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三、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四、教法选择:1.指导诵读、体会(问题启发、学会发现问题)五、学法指导:1.读、思、译、背、理六、教学准备:七、教学过程:㈠试概括本文的结构(总分结构)第一部分(第1 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 第二部分(2、3、4 段)分别从三方面进行论述。
(二)、诵读、梳理第一段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
这篇文章是这样吗?(三)诵读、梳理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明确:(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
(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
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明确:(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
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
(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四)、诵读、梳理第三段(老师正音)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
)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明确:(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
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明确:(答:不是。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
)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阅读疏通文章第四自然段,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朗读、翻译,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和借鉴荀子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1.阅读背诵并试翻译文章,积累文言实词、句式等知识。
三、教学难点:1.学习和借鉴荀子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四、教法选择:1.指导诵读、体会(问题启发、学会发现问题)五、学法指导:1.读、思、译、背、理六、教学准备:七、教学过程:(一)诵读、梳理第四段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
大家齐读第四段。
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 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
明确:(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
)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
找一位同学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
(生答:学习要善于积累。
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学生说及: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
)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
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
)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 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学生说出“寄托” 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二)、略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三)分析语言特色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