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系文献综述写法
声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民族高校声乐声乐艺术教育的意义班级姓名学号虽然近几年来声乐艺术教育在各大高校已引起高度重视,而民族高校的兴盛,表明国家也对民族高校声乐艺术教育给予高度关注。
声乐艺术教育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声乐艺术教育也在扩大发展,对非艺术专业领域的学生基本专业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完善上乃至实际工作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从而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所需的人才。
但是就整体而言,民族高校声乐艺术教育还是相当缺乏。
或者说,各大民族高校对于声乐艺术教育还没有一套有效的教育方式和资源,在各大民族高校中,非艺术类的学生声乐艺术教育还很不到位,这种情况影响了我国素质教育正常发展。
一、声乐教育的概述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
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控掘出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更有甚者,导致学生声乐水平倒退严重的教学失误也时有发生。
造成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声乐学习;二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的效教学。
二、声乐教育中教师的作用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
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和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论文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研究但是,如何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为普遍艺术的共同纽带培育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全部的人来说它是自然而然表现出的艺术媒体。
音乐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而是普通一般人的艺术。
音乐并不象其他艺术一样有什么特别形成的方法,只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而已,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一定意义的代表性。
音乐兼具民族精神的价值,就是说它有与个人和民族的灵魂保持同一性的特点,也是像民族语言、民族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一样具有保持性和流传性。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
在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形态。
民族音乐从民族存在开始,不仅随着风土,生活手段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受民族历史,政治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民族是有其自己信仰,习俗,生活,习惯等文化传统,特别是语言共同的社会集团,所以不管是哪个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都会形成适应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民族文化。
所以,民族音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征,所以民族音乐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中国音乐是从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商代开始的。
根据孔子的话,真正的音乐,即是“民族民间沟通的桥梁,使人快乐和积极。
音乐必须是明朗的,所以“音乐”和“明朗”表现出同一个字,那就是乐。
一般来说,音乐受人间,政治和教育影响。
对中国人来说,音乐是发自内心的,是人的精神,对任何人的灵魂来说都是受音乐的影响。
民间音乐简称为民谣,民谣是从民众的必要性中直接产生的。
是在21世纪的现在能表现出美和活力的真正艺术。
民谣因为是纯粹直观的,所以不能计算;民谣是根据音声来传达的,所以不能从视觉上考;民谣是全部口头上直接传下来的,所以同文字和印刷并不关系。
有“民谣是自己形成的”的语言存在。
民谣是民族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民谣的形成,是在幸福中探索作为不可缺少基本原理的艺术的欲求的一种表现。
音乐研究综述(1)完整篇

音乐研究综述(1) -一直以来,音乐研究的重心都集中在地区。
发端于本世纪50年代的近现代音乐研究,即是始于地区的,这从50年代中后期进行的几项对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均可以反映出来,例如:50年代以音乐史学家杨荫浏等学者组成的音乐普查小组,对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了普查,其中对**地区的音乐等作了调查,并与以文字、记谱方式和音乐等的调查结果一起登载于《音乐普查报告附录之一音乐》中;其后,相继有《**艺术集》、《**音乐介绍》等不同地区音乐资料问世(注:《音乐普查报告附录之一音乐》民族音乐研究所编,该所1958年油印,音乐1960年出版《**艺术集》舞蹈艺术研究会1957年油印《**音乐介绍》**市文联编,1958年油印).自70年代中后期,中断了20余年的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又重新复苏和兴起(仍主要集中于对地区音乐的研究)。
音乐学院研究者陈大灿等开展对及其临近地区音乐的录音录像工作;**音乐学院部分师生对武当山音乐的收集整理;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的一些学者,分别对白云观、**太清宫、青城山等宫观的音乐进行的收集整理等.此外,中文大学音乐资料馆先后与文化促进中心、圆玄学院和《人民音乐》编辑部等联合,分别于1983年和1989年在了“国际科仪及音乐研讨会”和“第一届科仪音乐研讨会”;1990年艺术研究院、协会等单位在白云观了音乐学术研讨会;1991年圆玄学院、人民音乐、《音乐研究》编辑部和**音乐学院在联合了“第二届科仪音乐研讨会”。
这一切促使以收集整理为基础的对音乐进行深入研究的局面正式(注:参见曹本冶、史**《科仪音乐研究现状与展望》载《音乐研究》1991(4),页65~66). 以上所述的**项研究成果反映出当今学术界对地区音乐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与地区的音乐不尽相同,它往往是本民族固有文化与传统文化交融的产物,既蕴涵着本民族固有文化特质,也不乏传统文化风貌,内涵甚为丰富,颇具学术研究价值。
音乐系文献综述写法

音乐系文献综述的写法(1)文献综述基本内容文献综述的写作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
论述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一般以2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撰写文献综述之前至少阅读五本专著,并载入参考文献。
2、格式要求(与论文模版一致)(1)页面设置,见音乐系文献综述模版。
(2)引注(3)参考文献3、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对文献综述的质量要求主要有六条:(1)搜集文献应当客观、全面。
(2)材料与评论要协调、一致。
(3)针对性强。
(4)提纲挈领,突出重点。
(5)适当使用谱例。
(6)不能混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个人的思想。
4、文献综述的步骤与方式一般情况下,文献综述由五个步骤环节组成。
第一步,确定综述的选题。
第二步,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第三步,整理文献。
第四步,撰写综述初稿第五步,修改综述初稿,并完成文献综述。
关于学校音乐教育的文献综述

1 9 8 2
1 6
1 9 8 8
1 9 8 9 1 9 9 0 1 9 9 1 l 9 9 2
5 5
6 4 7 5 7 6 6 7
1 9 9 4 1 2 2 2 0 0 0 3 7 4 2 0 0 6 8 28
1 9 9 5 1 2 2 2 0 0 1 3 6 8 20 0 7 1 0 9 4 1 9 9 6 1 5 5 2 0 0 2 4 5 6 2 0 0 8 1 2 8 3 1 9 9 7 1 7 8 2 0 0 3 5 3 0 20 0 9 1 1 71 1 9 9 8 2 O 8 2 O O 4 5 5 9 20 1 0 l
3 .研究结果
音 乐教 育学 术关 注度 圈
3 . 1 . 2我国音乐教育 学术趋势分析 根据 中 国期 刊全文数据 库关 于音乐教 育学术论 文数据 显示 ,1 9 8 1 -2 0 1 0年初 ,共有音乐教育论文 9 0 1 2篇,最早 涉及音乐教育 问题 的研 究是 1 9 8 1年林默涵发表于 《 中国音 乐》的 《 关于音 乐的民族性和音乐教育 问题— —摘 自林默涵 统治在恢复 中国音乐学 院动员大会上 的讲话 》 。
1 .前言
文献 综述是 自静态 意义 上的综述 , 其 目的是理清音 乐教 育或者 学校音乐教育 的发展的历史脉络 , 了解该领域学科理 论 的热 点、重 点、难点 问题 ,把握该 问题研 究发展 的总体趋 势, 进 而为音乐教育理 论或者学校音乐 教育理论研究作 出客 观性 的,具有现实意义 的理论综述 。
第3 3卷
第l 2期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掌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e i T V Un i ve r s i t y
音乐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音乐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音乐学是一门研究音乐的综合性学科,涉及音乐的理论、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
本文旨在对音乐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音乐学的发展现状、重要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研究的成果和挑战。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为进一步开展音乐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一、音乐学发展历程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哲学,到18世纪的音乐美学,再到现代的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社会学,音乐学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此部分将回顾音乐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各个时期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二、音乐学理论与方法在音乐学研究中,理论和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本部分将介绍音乐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与方法。
其中包括音乐分析方法、音乐心理学理论、音乐教育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与方法的综述,旨在为音乐学研究者提供参考和指导,帮助其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三、音乐学研究领域与成果音乐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音乐的各个方面。
本部分将综述音乐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相关成果。
包括音乐史研究、音乐文化研究、音乐教育研究等。
通过对这些研究领域和成果的综述,可以了解音乐学的前沿研究方向和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
四、音乐学研究的挑战与展望在音乐学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部分将讨论音乐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其中包括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研究的结合、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等。
通过对这些挑战和展望的综述,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结论音乐学是一门富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学科。
通过对音乐学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了解音乐学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和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这对于进一步推动音乐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启示和参考,促进音乐学的健康发展。
初中音乐教学文献综述

初中音乐教学文献综述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一样,在健全的国民教育体制中,因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美育作用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素质教育大背景之下,初中音乐教学承载着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任务,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本文从对初中生生理、心理以及思维和知识构成等方面入手探讨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并且从教材和中学生鉴赏水平等提高中学音乐教育方面入手,使初中音乐教学能够在单纯教学的基础上成为美学的传播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对初中音乐教学也提出了响应的要求,对结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如何培养初中学生音乐兴趣、音乐感知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提出了相应要求。
对深化教育改革下,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做出了合理的解读。
曹理等(2000)在音乐学科教育报中对初中音乐现行之下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初中音乐教学只注重课堂效果,但是忽略了课堂外音乐的延伸。
;另外,单纯从音乐教学出发,以简单的教歌、学歌和唱歌为主,不注重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进行培养。
使得音乐在初中的教学过程和广大中学生的认知中只是一项单纯的娱乐学科。
使音乐教学无法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美学引导作用。
在这一著作中,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以教学一线的教学案例佐证,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出发进行了分析和把握,有理有据分析的也算十分到位。
但是,我们在对该著作阅读和理解过程中也不难看出,这部来自2000年的著作虽然分析到位,但是在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很多缺陷已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当然也随之出现了其他问题。
而廖家骅(2004)则在著作音乐审美教育中,着重对音乐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入手,谈及了音乐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音乐系文献综述模版原本

内江师范学院音乐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三号宋体加粗)谈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与《云南映象》(四号宋体加粗)音乐系2003级2班邓敏指导教师:周文林(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空一行)在《谈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与<云南映象>》一文中,笔者主要通过对杨丽萍舞蹈人生的介绍和对《云南映象》的创作背景、创作理念、创作过程的论述来剖析《云南映象》的艺术成就及杨丽萍对民族舞蹈的贡献。
这样使更多的人热爱我国民族舞蹈,以达到使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的目的。
此文的完成参考了大量有关杨丽萍及《云南映象》的文献资料。
如:杨丽萍所著的《我与云南映象》,金秋所著的《傣族舞蹈》,曾庆羽所著的《原生态”舞与乐韵——论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艺术语言》,慕羽所著的《“原生态”改造了原生态》等等。
借助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使论文的内容更为丰富。
论文所参考的文献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有关杨丽萍的成长历程和她的贡献,第二个方面是有关《云南映象》的创作及成功之处。
本文将着重对这两方面的文献进行论述。
《云南映象》是舞蹈家杨丽萍的精心之作,她兼任这部歌舞集的艺术总监、总编导及主要领舞。
2003年,在《云南映象》大获成功之时,杨丽萍在《中国民族》上发表了她的文章《我与云南映象》。
在文章中,杨丽萍说到:“小时侯我的奶奶告诉我,跳舞很简单,跳舞就是为了和天地沟通,和神灵对话。
每当我展开双臂起舞时,就感觉到臂膀在无限延伸,这时神会握住我的手,我能感觉到我的灵魂从我的身体里飘荡开来。
这种美妙的感觉使我的灵魂得到了最清净的安抚。
”[1]杨丽萍热爱民族舞蹈,她是我国民族舞蹈的标志性人物。
1980年杨丽萍在中央民族歌舞团从不参加单位例行的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她认为那不属于民族舞的训练方式。
民族舞出自人的生活,是具有人性光辉的舞蹈,那样的舞蹈固有它自身的情感与能量,是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
而芭蕾舞的舞姿及严格规范的手位脚位束缚了自由也禁锢了思想,更缺乏杨丽萍舞蹈的“灵”与“魂”。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论文范文(附带标注详解)

论文查重-不限次数-永久免费文献综述2016届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研究——以浙江省民政康复中心的音乐教学为例学生姓名沈艳学号 ********院系音乐学院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完成日期一、引言(一)确定选题的起因我选择《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研究》作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因为自己作为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生。
我热爱我的专业,同时我对我国特殊人群,尤其是智障儿童,有着浓浓的爱心和同情心,我认为音乐能够给予我心灵上的抚慰,那么我希望音乐也能够成为我与智障儿童沟通的桥梁。
在大一时,我就曾对特殊教育这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存在的共同性和共通性不是特别多,所以就暂时放下了对于特殊教育方面的关注,现如今,在毕业之际,我毅然决定将我所学音乐教育专业与我所感兴趣的特殊教育相结合,从中寻找出两者的关系,使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二)关键词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三)论文写作的价值、意义和预期目标我国拥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大国,儿童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顶梁柱,而智障儿童二、综述:对现有研究成果观点的介绍和分析在这次论题研究中,我国对于特殊人群的研究和探索处于起步的阶段,因此与我论题相关的资料并不是特别多,我尽力查阅了与之相关连的资料。
通过逐字逐句的细读,不断揣摩消化,取其精华部分,剔除不合题意的,最终为我写这篇论文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即便有些资料只涉及到一部分,依我看,它足以支撑我完成这篇论文写作。
这些文献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这些专著和论文的作者,大部分是从事特殊教育的研究者或者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都有较为丰富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
其二,这些研究中包含了很多对智障儿童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其中很多的观点是很有价值的。
并且不少研究成果对我的写作和深入研究有着较大学习和借鉴价值。
但是,也需要指出,其中不少论述,还停留在表层的分析上,专门针对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和实例较少。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文献综述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文献综述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音乐教学体系,其深远的影响为世界音乐教学和艺术创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历史、理念、方法论和现代应用,确定它如何推动音乐学习过程和技术。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文献综述自从1960年代初一种被称为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OMTS)诞生以来,它即受到了众多学者和教育家的关注。
OMTS被认为是影响当代音乐教学理论和实践最大的模式之一,它将传统音乐理论和实践作为指导并强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和发掘音乐价值观。
本篇文章就本体系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一、OMTS基本概念OMTS包括一系列定义证明有效的理论和实践,它把传统的音乐理论和实践作为指导,借助创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参与。
根据OMTS理论,教育者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敢于自我表达,并充分发掘音乐的内在价值。
据调查,OMTS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社会能力和心理健康。
二、OMTS文献(1)奥尔夫知识结构文献奥尔夫知识结构文献是关于OMTS最重要的研究之一,其目的是挖掘出OMTS涵盖的知识结构。
研究发现OMTS以动态、交互和开放化的概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引入多种音乐知识乃至其他外因 construct。
(2)奥尔夫教学实践文献OMTS批准的教学实践,是针对性的,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重视学 patient的学习个性和参与意愿。
现有研究表明,采用OMTS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增进学生对音乐活动的乐趣。
(3)OMTS技术研究文献OMTS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旨在改变中学音乐教学的传统。
这些技术的范畴涵盖了推动学习的多元化教学策略,增强学习的创意方法,以及强调自由表达的环境中的学习。
研究表明,采用OMTS技术学习提高的程度超过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三、结论OMTS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音乐教学模式,它引入了传统音乐理论和实践,在保留原有概念的同时并增加了更多新的思路,受到了学者和教育家的普遍关注。
文献综述

美声唱法的文献综述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09级(1)班戴彦婷[摘要]:美声唱法,原意美丽的歌,通常译作“美声唱法或美声歌唱”,是指17和18世纪之时,注重音色美的一种歌唱方法。
本文先介绍美声唱法的起源、特点及美声唱法的基本要素,通过理论与实际学习相结合,探讨了美声唱法学习的方法,以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唱出优美、动听的歌。
[关键词]:美声唱法训练[文献类别]:J一、引言欧洲文艺复兴至今几百年来,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普及。
就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自身而言获得了丰富的营养及长足的发展,从艺术理论到艺术实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流派和完整的艺术体系。
二、美声唱法演唱特点1、宽广的音域流畅而又统一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的发声是建立在气息上,从低声区到中声区再进入高声区都得到了气息强有力的支持,气息的支持点在横脂膜上,横脂膜强大的韧性和支持力使声音流畅而有弹胜。
在进入高声区也就是换声区后采用了关闭的方法,使换声区没有痕迹并极大地拓展了高声区音域。
美声唱法的歌手一般都能唱到两个八度,花腔女高音和一些歌唱家都能唱到两个半八度,甚至能达到三个八度。
如: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她的音域达到三个半八度,能唱花腔、能唱女高音、又能唱女中音,是一个全能型的歌唱家。
在这么流畅、宽广而又统一的音域里歌唱家可以充分自由地表现作品,这是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的一大特点。
2、优美的音色具有金属的穿透力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的音色优美统一,音质纯净无瑕,具有强大的穿透力。
是世界歌剧声乐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美丽的声音,所以冠之为歌剧美声唱法是名副其实。
我们都知道发声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带长在喉器中,喉器是由三块软骨组织组成,歌唱者叫做喉室。
声带产生声频,喉室扩大了纯净的声源。
美声唱法要求打开喉器,使之进入歌唱状态。
用意识有机地控制声带频率的振动机能,充分发挥了声带的优美音色及音质的统一,通过咽腔、口腔等共鸣器官使声音更加扩大,集中到头腔发出。
民族音乐学文献综述

【 关键词 】 民族音 乐学 ; ; 史阶段 ; 中国 源 历 在
etnm s o g 汉文译释 : n o ui l y( h eo 民族音乐学 ) 这一 学科名称 由“ 兰 的基础 和功能学派一样 . 荷 它还 强调应用 . 即把 民族音乐学的成果运用 音乐学 家孔斯特( a u s 1 9 — 9 0首先提出 . 15 年 出版 的 到创作 、 J pK n 8 1 16 ) a t 在 90 表演 、 教学 等方 面的音乐实践中去。… 憾的是 , 嗤 受功能学 派 《 音乐学)M s o g) 书 的副标题 “ ) ui l y ( co - 民族音乐学性质 的研 究。 问题 、 理论影响 的 E L 一方面探索全人类音乐文化发展规律 . 其 M . 一方面 又要 方法及主要特点” 中使 用了“ 民族音乐学 ” 一名称” l 这 】 l 但是不能就 简 把研究范围局限在 欧洲艺术音乐和通俗音乐 以外 . 这种 自相矛盾 的观 单 的将 此 名称 的 “ 创 ”看作是 该 学科 的 “ ” 因为 民族音 乐学 点 . 首 源 导致其本身在二战后迅速吸收了文化相对论学派的理论及方法l 】 2 1 (nh o uiooy 这一 名称是 “ 以取 代 “ etn m scl ) g 用 比较 音乐 学” o aaie C mprt v 为了肃清功能学派在 民族音乐学中的影响 . 国民族音乐学家进 各 M s o g , C L的概 念[ ui l y 缩 M co 2 1 生的. 为“ 而产 因 比较” 并非本 学科的主要 行 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 民族学文化 相对论学派 的理论 . 而 则成为他们 特征 就是说替换学科 名称是 因为“ 嗍 比较 ” 不是本学科 的主要特征 . 手 中 最 有 力 的武 器 文 化 相 对 论 学 派 以美 国 民族 学 家 鲍 亚 士 但是 “ 比较” 是本学科的部分特征 由上所 述我们不难理解 “ 民族音乐 frnB a15 — 9 2为首 . Faz os8 8 14 ) 故称“ 鲍亚士学派” 鲍 亚土认为世界上各 学的前身是 比较音乐学(o pr i M s O g)引 C m aa v ui l y _ t e C o ” 民族 音乐学——“ 这 种族一律平等 , 无优劣之分 , 任何一个民族或部族都有 自己的逻辑 、 社 门曾被称 为比较音乐学的学科 ” 的含义 了。看来 比较音乐学是 民族 会理想 、 世界观和道德 观 . 人们不应 当用 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衡量 其他 音乐 学发展 中的一 个时期 . 因为有 了“ 身” 前 —— 比较音乐学 . 有 了 民族 的文化 鲍亚士的观点在 民族音乐学有很大影响 今天世界上绝 才 后来 的发展完善“ —— 民族音乐学 么民族音乐学的“ 就是 比 大 多数 的 民族音乐学 家都认为 只能从本 民族 的价值观对该 民族音 乐 果” 那 源” 较音乐学么 ?“ 比较音乐 学”最初是西方 国家建立 的- [ . -' q以非西方音 文化 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 . 反对用 在欧洲音乐文化基础上形成 的价 乐 为研究对 象 的学科 . 在欧洲 . 西方音乐学术 研究最早可 追溯 到文 值观来衡量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 非 这一认 识使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 艺复兴 时期 还有一 些文献 中指 出我 国古代 . 希腊就有 “ 古 比较 音乐 有 了长足的进展 . 也因为欧美各 国的民族音乐 学家有 了这一认识 , 、 亚 学 ”这样看来 民族音乐学的“ 用此种“ . 源” 西方分析型思维模式 ” 继续 非 、拉美各 国的音乐学家才 能接受 民族音乐学 的一系列 观点 和方法 寻源追根 . 以本人对 民族 音乐学浅显 的认 识很可 能要闹笑话 了 . 也许 但是 民族 音乐学 中的文化 相对论学派一方 面否认欧美价值体系 的绝 已经 闹 了笑话 . 以有 关 民族 音乐学 “ 的学习总 结到此 先告 一段 对意义 , 所 源” 一方面又认为音乐没有先进落后 、 文明野蛮之分。 一方面认 为 落。 全人类音乐文化在本质上有共同性 . 另一方 面又认 为人类音 乐文 化发 通过各学派的产生看民族音乐学的发展 : 展无规 律可循 他们过分 强调人类各音乐文 化之间的差异及其特殊 如果从 18 84年英 国学者埃 利斯f. El 1 1 — 8 0发表《 诸 性 . JA. ls 84 19 ) i 论 看不 到特殊性 和共 同性是 一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这一时期 民族的音阶》 一文算起 , 民族 音乐学已有一百 多年 的历史 了。 在这 一百 可归结为民族音乐 学的研究制度化时期 (9 5 17 ) ㈣ 15 — 9 0 多年 中. 西方各 国的学者创立 了许多学派 . 中最主要 的是进化论学 其 2 0世纪 7 年代至今多元化发展这一时期 . 多问题的争论仍在 0 许 派、 传播论学派 、 功能论学派和文化相对论 学派。 持续: 学者正在谋求 一种普遍运 用的分析体 制 . 某些 另一些 学者则试 1 8 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 战前后 .我们这 门被 称为 “ 85 比较音乐 图使用该特 定文化 的认识 框架作 为分析其音 乐的基础 : 些学者认 某 学” 的学科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德国心理学家 、 音乐学 家施通 普夫f ・ 为 . K 通过详尽 的分析可 以理解音乐 . 另一些学者则认 为只有通过音乐 S m f l 1 3) t p 8 s 9 6为首创立 了 比较音 乐学 的进化论 学派 . 般称为柏 在表演时所使用 的特定 的语言才能理解 旧 u z 一 一 林学派 他们认 为人类 的音 乐文化也是 由简到繁 . 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民族音乐 学(t o ui lg) “ Eh m s ooy 音乐学下 属中的一 门研 究世界 n c 是 的 但 是音乐 文化的发展是无法用诸如 “ 简单 ” “ 、复杂” 这种概念来 区 诸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论学科, 的基本特征是将某 民族 现存 的传统音 它 通过对该 民族成 别和概括的 柏林学派没有 继承民族 学进 化论学派实事求是 、 调查研 乐置人该 民族特定 的 自然环境 和社会文化 环境 中去, 究的学风 . 却继 承 了用唯心 主义解释进化 的糟 粕 , 同时又把音乐形态 员f 个体或群体) 是如何根据 自身文化传 统去构建 、 使用 、 传播和发展这 从 活生生的音 乐作品中割裂 出来 、 把音乐 作品从 产生它的文化背景 中 些音乐 的考察 和研究. 阐述其 有关音乐 的基本特 征 、 生存规 律和 民族 割裂出来进行 比较研究m 我们 既然不 能在 自然科学的范 围内随心所 文化特质 ”q 【 1 有人将 E L的研究方法分为总 的方法 . M 也可以说是指 观点性 的方法: 另一类则是具体的 、 技术性 的方法 。 还有人是 欲地设想公理 . 一也就不必在社会科学 的范围内煞费苦心地设想 出一 导性 的、 种 四海 皆准的文化标堆 . 以之为淮 的来评判各文化的高低 所 以说 将 E 并 ML分为实证性方法 (oit ei to1和思辩性方法f euai P s—i ehd v n s cl v p te 柏 林学派倡导 的方法不能 完成民族音乐 学的根本任务一 探索人类音 m t d e o1 h 两大类 [ 学研究是 随着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 断深入发 哗} 乐 文化 发展的规律 展的 . 因此它所研究 的范围和方法 . 务和 目的, 任 无论是从 深度 、 广度 用 传播理论解 释文化现象 的思想对 民族音乐 学发生影 响产生 了 来说也 是不断发展 的 民族音乐学研究的 目的首先是要 阐明各 民族 、 传 播 学 派 民 族 音 乐 学 传 播 学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是 霍 恩 伯 斯 特 各地 区音乐发展 的规律f 包括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 从各 民族 、 各地 区 形成 、 繁荣 、 发展等 间题 , 是为 了 fr ho H rb s l 7 — 9 5和 萨 克 斯 (u .ahl8 1 14 ) 在 他 的现实 音乐状况 出发探索 它的起源 、 E i vn on ot 1 7 13 ) c e8 C rS cs1 8 — 9 7。 们 的著作 中可 以清楚地看到传播论学派观点和方法的影响 民族音乐 促进各 民族 、 各地 区音乐事业的发展 , 对于多种人文科学的研究 , 也是 学 中的传播学派在我们这 门学科的发展史上作 出了很大的贡献 . 但他 有重 大作用 的㈣。 们在方 法上 同样存在 着把音乐从其 文化��
音乐治疗的文献综述[整理版]
![音乐治疗的文献综述[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adeb0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7.png)
音乐治疗的文献综述摘要:一般概括的说,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反应对诸如生理缺陷、精神紊乱或情绪紊乱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 是利用音乐刺激和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 设计、策划和选择多方法治疗方案实现对患者的帮助和干预, 包括治疗、调节、教育和训练等方式的综合性过程,是一门音乐与人本精神和生命科学相融合的新医疗技术,但是本文只是就其发展史以及现存的音乐治疗方法,以及中国音乐治疗研究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无能如何,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还是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的。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史方法1 前言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就音乐治疗的近十年来的相关情况做一个简要综述。
首先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涉及学科广泛,应用领域庞杂,流派思想丰富,因此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学科定义标准。
但是一般情况下认为,音乐治疗就是运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对人进行刺激和催眠并有声音激发身体反应,使人达到健康目的。
而就相关研究来看,音乐在人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自从二战后,音乐治疗被普遍应用到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以及一些生理疾病的治疗,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是有一些局限性。
而本文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音乐治疗的综述使大家对此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从中选取精华部分,并能够适当地应用到生活中。
2 主题国外音乐疗法的发展史音乐治疗这一理念在国外有很长的发展史。
在古罗马,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音乐治疗都有深刻认识。
柏拉图认为,音乐可以驱策人的行动,可以增强心理平衡,以及在一定情况下使人产生无意识活动。
而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提出,音乐可以调整人的情绪。
古希腊的音乐学家毕达格纳斯首先提出了“音乐医学”的概念。
以及在后来的“黑暗时代”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都体现着其重要价值。
但真正音乐治疗迅速发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音乐活动被用来帮助那些肢体受伤的伤兵恢复肌肉和关节的功能。
音乐专业方面毕业论文综述范文(2)

音乐专业方面毕业论文综述范文(2)音乐方面论文篇3浅谈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的音乐风格任何一种作品的出现都离不开文化和环境的存在,想要了解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首先需要了解勃拉姆斯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是世界知名的古典作曲家,在今天,他被认为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
尽管没有进入过音乐学校,依靠自身的天分与勤奋,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中,最终以优秀的作品证实了它杰出的才华与技巧。
钢琴小品大多在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生涯后期完成的,也是当今研究他音乐风格的重要资料。
一、勃拉姆斯的钢琴创作特点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涉猎范围非常广,体裁包含了协奏曲、交响曲、安魂曲、奏鸣曲、经文歌、变奏曲以及钢琴小品等。
钢琴小品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不同的体裁形式可以分为:圆舞曲、奏鸣曲、变奏曲、狂想曲、幻想曲、叙事曲等。
随着勃拉姆斯的创作发展历程,其作曲生涯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以开朗为主要特征的早期创作勃拉姆斯早期创作的时间大致在1851-1854年之间,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展现出理想色彩、充满的青春的活力,作品完美的承袭了古典主义精神,同时蕴含着浪漫主义情怀。
具有代表性的四首叙事曲目集中表达出勃拉姆斯对于自然、国家的热爱以及敢于追求的情怀。
此时的作品已经很好的展现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融合的趋势,但是相较于中晚期的作品,在主题的发展以及调性的建造上还颇为青涩。
2.以成熟为主要特征的中期创作勃拉姆斯的中期创作生涯划分在1855-1865年之间,这一阶段可谓是作曲家的黄金生涯,事业发展如日中天,生活富足,作者将变奏曲作为创作的主要对象。
尽管变奏曲的创作技法非常古老,但是勃拉姆斯具有不落窠臼的精神,通过创新和发展将作品注入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时期的变奏曲形象、生动、完美的表达出作家的意图。
代表作品《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被称之为钢琴音乐宝库中技巧最难的作品之一,效果华丽、大气。
作者创作的匈牙利舞曲也能够真实的体现民族音乐的特点,感情丰富、控制得当。
有关民乐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民乐的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民乐,一个现今正如火如荼,却也饱受争议的音乐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新民乐是否能取代传统民乐成为民族音乐的主流,更多的是新民乐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
作为一项新事物,受到非议和批评时无可厚非的,这可以促使其更好地进行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认清发展的前景,更好地进行理性发展。
本文主要是从新民乐的概念;产生的原因;与传统民乐的比较以及新民乐的不足之处和其发展前景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探索适合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民乐;传统民乐;优势;不足(一)新民乐产生的第一大原因——音乐文化间的融合渗透高敏在《也谈“新民乐”》一文中对于新民乐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叙述: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也越来越明显。
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音乐出现了中西结合的音乐模式。
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在音乐的表现手法上,包括演奏的形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人们关注的焦点从音乐本身转向音乐的外在表演形式,那种身着旗袍、正襟危坐的传统民乐演奏形式已经越来越难吸引人们的关注了。
演员的身材服装是否匀称漂亮,舞台是否华丽,表演是否有激情,音乐是否够动感成为受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就为“新民乐”的出现提供了最为合适的时机和背景。
[2](二)新民乐产生的第二大原因——新科技在新民乐中的运用对于新科技在新民乐中的运用导致了新民乐的产生这个方面,刘金祥在《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一文中是这样论述的:民族乐器在演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每一个乐器本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音色单调,难以融合。
而MIDI技术的运用则可以补足这方面的缺陷,使音响效果丰满,能很好地烘托舞台效果,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因而,民族乐器与电声乐器的相互配合使得新民乐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三)新民乐产生的第三大原因——市场经济对音乐的影响闫苏在《由“新民乐”产生引发的思考》一文中这样写到:传统民乐只是听觉上的享受,而新民乐则是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
音乐表演优秀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引言当下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音乐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项也日益受到家长的关注与肯定.本文首先初步的指出幼儿的学习特点,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系统地对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陈述。
然后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
本文认为,幼儿音乐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憧憬。
主体一、国内现状从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分科教学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课堂结构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大块组成,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也是采用这“三步曲”模式。
音乐课的开始部分含律动入室、练声、复习等内容;基本部分主要是学习新内容,约占整节课时间的2/ 3 ,结束部分以动作性的活动如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内容结束。
教学内容按大纲适用固定的统编教材。
归纳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以下几点是集群的共同特性:(一)系统性有余,灵活性不足;(二)课堂模式程式化;(三)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
因此,研究幼儿园音乐教学室很有必要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负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觉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能唱、会跳、能欣赏、会创造,才能在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幼儿感觉美、表现美的情趣.二、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研究问题,笔者翻阅了资料。
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可以了解到教材的质量需要适应幼儿创造力,就这一理论研究的来看本文分为两个部分:1、选取合适的教材;2、材料内容设计要合理.关于音乐兴趣培养研究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当下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音乐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项也日益受到家长的关注与肯定.弗兰德:《开启音乐之门》,有“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系文献综述的写法
(1)文献综述基本内容
文献综述的写作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
论述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一般以2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撰写文献综述之前至少阅读五本专著,并载入参考文献。
2、格式要求(与论文模版一致)
(1)页面设置,见音乐系文献综述模版。
(2)引注
(3)参考文献
3、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对文献综述的质量要求主要有六条:
(1)搜集文献应当客观、全面。
(2)材料与评论要协调、一致。
(3)针对性强。
(4)提纲挈领,突出重点。
(5)适当使用谱例。
(6)不能混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个人的思想。
4、文献综述的步骤与方式
一般情况下,文献综述由五个步骤环节组成。
第一步,确定综述的选题。
第二步,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第三步,整理文献。
第四步,撰写综述初稿
第五步,修改综述初稿,并完成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