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兵制的优劣点是什么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的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历史的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历史的军事制度中国古代历史的军事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且复杂的一部分。

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安全,还对整个社会结构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军队组织、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军事制度进行探讨。

一、军队组织中国古代的军队组织形式主要以兵役制度为基础。

兵役制度是指国家按地方或家族之间的差别,将人民分为士兵和非士兵,通过劳役或钱粮来供养军队。

根据古代兵制的规定,兵役主要分为三种:徭役、赋役和募兵。

徭役是最常见的兵役形式,是由国家对各地征召士兵来服兵役。

徭役制度因其具有广泛的组织性和强制性而被广泛采用。

赋役则是通过向士兵提供粮食、物品或金钱等形式来供养军队。

募兵是指通过向民众征募志愿兵来扩充军队的兵员。

这种制度一般在战争爆发时使用,以应对紧急情况。

二、军事制度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主要包括军队组织、军职制度、兵器装备以及军事训练等方面。

军队组织方面,古代中国军队分为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

中央军队由皇帝直接统领,负责维护国家安全和进行重要战争。

地方军队则由地方军官指挥,主要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抵御外敌入侵。

军职制度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军队中设立了众多军职,如将军、校尉、兵士等。

军职制度通过规定不同军职的权责范围和晋升途径,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军队组织结构。

兵器装备是军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古代中国的兵器装备主要包括刀剑、弓箭、盔甲等。

这些兵器装备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军队的作战需求,还为古代战争带来了技术进步和创新。

军事训练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的重要环节。

军队通过训练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训练内容包括技术训练、体能训练、战术训练等。

通过严格的训练,士兵能够熟练掌握武器装备的使用,提高个人作战能力,从而在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战争策略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非常丰富多样,充满智慧和战术性。

古代中国战争策略主要包括兵法、法家思想以及策略和战术的运用等。

古代的民军制、募兵制、征兵制、世兵制介绍及各兵制的优缺点

古代的民军制、募兵制、征兵制、世兵制介绍及各兵制的优缺点

古代的民军制、募兵制、征兵制、世兵制介绍及各兵制的优缺

征兵制、世兵制、募兵制及民军制各自的优点及缺点是什么?
征兵制是从普通大众中征得兵员,优势是兵员充足。

劣势是,需要教程时间的训练,战斗力提升较慢。

世兵制,是兵员世袭制度,优势是平时就有军事训练战斗力较强。

劣势是,兵员补充不易。

募兵制,是指下级自己募兵。

优势是,中央可以省去许多的军事费用,又可以随时征用。

劣势是,募兵容易成为私兵,士兵只效忠于领兵将领。

容易造成兵变何谋反等。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

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不过,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民兵制是寓兵于民,优势是数量庞大。

劣势是,毕竟不是职业军人战斗力参差不齐,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建国后我国兵役制度四次大调整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建国后我国兵役制度四次大调整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建国后我国兵役制度四次大调整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有战争就要有部队,就要补充兵员,就要征兵,就要有征兵制度。

因此,可以说,兵役制度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中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实行的是全民皆兵,部落里的老弱妇孺都参加战斗。

当时规定,在战争期间,每个部落成员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经过应征考选而来。

考选条件相当严格。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农民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人口大约有2000多万,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汉武帝时,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东汉后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很多军阀拥兵自重,形成严重的军阀割据局面。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

世兵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西魏的宇文泰广泛招募各地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又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从而创置了“府兵制”。

府兵只管打仗,不再负担其他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

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

唐初实行“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政策,意思是兵士由军府管,将军由朝廷管。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

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

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后颁行《垛集令》,“垛集”成为军源的主要征集方式,近似于“世兵”制。

古代民军制,募兵制,征兵制,府兵制,世兵制有什么区别?

古代民军制,募兵制,征兵制,府兵制,世兵制有什么区别?

古代民军制,募兵制,征兵制,府兵制,世兵制有什么区别?本文导读:1、民军制:夏、商、周时代,兵役寓于田制之中,有受田权利的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平时耕牧为民,战时出征为兵。

此称为民军制。

2、募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

宋朝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

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

统治者认为,将壮健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

招募军伍子弟,也成为宋朝重要兵源。

此外,壮健的罪犯也刺配当兵,特别是充当厢兵。

在兵源枯竭的情况下,统治者也往往强行抓夫,给民间造成很大的骚扰和痛苦。

3、征兵制:征兵制,为在于一定条件下的国民,就必须有其从事军职的义务。

该制度与募兵制为相对用词。

古代,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或族群,从军常为被迫性或半被迫性的选择,而在一定条件下,国民有其从事军职的必要与义务者,其制度为征兵制。

近现代征兵制的合法性与理论规模起始于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 理念。

该理念认为除了进行传统战争的必要性外,国家应该是民族的国家(nation's或national state),如此一来,只有征兵制才能达成公民军队(citizen army)、或国民军队(national army)的拥护。

4、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5、世兵制:世兵制是指中国古代强制部分乡民世代当兵的制度,又称军户制、士家制。

世兵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齐国管仲辅佐齐桓公曾将国都分为士农15乡和工商6乡,其中士农之乡民平时务农习武,战时充当士兵出征,世代相传,可视为世兵制的萌芽。

古代历代兵役制度大全

古代历代兵役制度大全

中国古时历代兵役制度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

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

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

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

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

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

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

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汉代的军事制度及其优点缺陷分析

汉代的军事制度及其优点缺陷分析

汉代的军事制度及其优点缺陷分析汉代,始于公元前206年刘邦在陈仓称汉为帝国,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汉朝的军事制度十分重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军事制度变化的重要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分析汉代的军事制度及其优点缺陷。

一、汉代的军事制度在汉代,朝廷设置中央军队,地方设立地方军队。

中央军队称为“禁军”,由皇帝直接掌握,兵种以重骑兵和弓箭手为主。

地方军队以县为单位,由太守直接指挥,兵种以轻兵为主。

此外还有被称为“游勇”的自由民兵。

禁军将领有“上将军”、“中将军”、“下将军”等职衔,领兵数量在千人以上。

禁军的选拔主要是采取世家望族、豪族的后代或身份和功绩显赫者,同时还有选贤任能和科举考试等方式。

地方军队则由太守和长史、尉等官员领导,兵员通常为本地人民,招募方式主要是征发和役使。

二、汉代军事制度的优点汉代军事制度存在着许多优点,起到了军事防御的重要作用。

1. 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相结合汉朝的军事制度使得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可以相互配合,共同保卫国家。

中央军队的存在,可以确保皇帝的统治,防止地方势力太大。

地方军队的存在,可以依托当地人民防御边疆和内地,也能够为中央军提供支持。

2. 严密的军事等级制度汉朝军事制度中,将领的职衔非常细化,且领兵数量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将领的实力。

同时,汉朝军队将善于作战的人才选拔出来,能够形成更加优秀的将领人才。

3. 多种兵种的运用汉朝军事制度中,禁军和地方军队兵种的不同选择,使得军队可以灵活应对不同情况。

禁军中的重骑兵和弓箭手,更适合于平原、平坦的地形;而地方军队的轻兵更适合于山区、林区等地形复杂的地方。

三、汉代军事制度的缺陷汉朝的军事制度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1. 区域性军队管理汉朝各地军队是由地方官员直接管理,很难形成统一的指挥系统。

缺乏一整套有条理的军事管理制度,导致了中央权力的削弱,无法形成真正的军队整体。

2. 地方军队的役使汉朝地方军队集中于保卫边疆,缺乏为国家作贡献的荣誉感,甚至有些居民排斥这些地方军队的存在。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异,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兵役制度:
夏、商、西周时期: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即所有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

同时,还有一些临时征兵的制度,如“三军之师”等。

战国至秦汉时期:主要实行郡县征兵制,即根据地域进行征兵。

这一时期,兵役制度逐渐向募兵制过渡。

三国至两晋时期:先后实行募兵制、世兵制。

募兵制是指招募自愿参军的士兵,而世兵制则是指将士兵及其家属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军事社区。

隋和唐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条件下的征兵制。

府兵制是一种将农民和士兵结合在一起的制度,农民在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则成为士兵。

唐后期和宋朝:盛行募兵制。

在这一时期,职业军人逐渐取代了临时征兵的制度。

元朝和明、清两朝的前、中期:主要实行世兵制。

这一时期,蒙古族和汉族的士兵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文化。

明、清两朝的后期:改行募兵制。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募兵制逐渐取代了世兵制。

民国前期:先实行募兵制后改行征兵制。

在北洋政府时期,采用了募兵制,各军阀往往自行募兵,不守定制。

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仍沿用募兵制,但两年后实行了征兵制。

兵役分国民、常备两种,常备兵役又分现役、正役、续役。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从早期的兵民合一制度到后期的募兵制和世兵制等,这些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中国古代的军队与战争制度

中国古代的军队与战争制度

中国古代的军队与战争制度中国古代的军队与战争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军队组织、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队与战争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各国争夺统一权力,军队与战争制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针对当时的各种战争形势,出现了纵横家和兵法家的军事思想,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

为了提高作战效率,各国开始实行分封制,将军权下放给诸侯,加强了地方军队的作战能力。

在军队组织方面,各国开始形成了以骑兵、步兵和战车为主力的军种体系,兵员的编制也日趋完善。

同时,组建了一系列军事机构,如将军、都尉和千夫长等,以负责指挥和管理军队。

二、秦汉时期的军队与战争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军队的组织和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军实行了军功爵制,以奖励军队中的表现突出者,并实行严格的兵役制度,确保了军事力量的稳定和士兵的士气。

在军事思想方面,秦朝主张强调兵器和战术,提出了兵家的“以战养战,以战养兵”的观念。

并且实行了方阵战术,提高了战斗的整齐度和战胜敌人的能力。

三、三国时期的军队与战争制度在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推行了不同的军事制度。

曹操注重军纪严明,实行军功爵制和兵役制度,组建了较为精良的军队,成为了称霸一方的强大势力。

刘备注重仁义,提倡军民团结,形成了以蜀军为主的军队。

孙权注重海上军事发展,组建了以水军为主的东吴军队。

四、唐宋时期的军队与战争制度唐宋时期,中国军队的组织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唐朝实行了军户制度,将军队编为军户,提高了军队的士气和作战能力。

而宋朝则实行了均田制,逐渐废弃了军户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战争制度方面,唐宋时期注重军事技术的研发和军事后勤的保障。

唐朝建立了军器监,负责军械的研制和管理。

而宋朝则建立了兵部、户部等军事机构,保障了边防和兵备的有效运行。

五、明清时期的军队与战争制度明清时期,中国军队的组织和战争制度与前代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

关于中国古代兵制的认识

关于中国古代兵制的认识

孙只有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从古至今,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争时期,军队建设都被十分重视。

然而,由于各个时期历史背景不同,当时的兵制也大为迥异,在此,我将梳理一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以征兵制为主,即所有的百姓在适龄阶段都要服兵役两年甚至更长,(秦时为16到60岁,西汉推迟为23岁),这种制度保证了军队的数量,适应了当时相互攻伐的需求。

在战国时期,募兵制初现萌芽,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中提出“强兵”——用财政提高士兵待遇,增强战斗力,建立起当时的特种兵部队,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绿林军,赤眉军横行,刘秀为了扩大自己的部队,不得不选择以财物引诱士兵,后来发展成为东汉募兵制,我们发现,此时的募兵制与吴起的已经大不相同,军队水平大大降低,冗兵出现。

东汉后期中央政权衰落,地方募兵不受皇权限制,导致尾大不掉,地方割据,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战国时期,大将率军出征时,君王通常会将其家眷留在国中,防止其叛变,到了东汉末年,各地割据势力为了防止士兵逃跑,于是将其家属集中管理,形成军户,由于实施纷乱战争不断,许多军户出现了专司作战的军户、士家,三国时期魏国实行的世兵制,男丁终生为兵,父死子承,兄终弟及,世兵制的出现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天下残破,户口锐减,征募都难以实现,流民四起,一定程度上收纳了流民,使之终生为兵。

世兵制到清朝仍有沿袭,当时的八旗兵以旗人(军户)世代充任,凡族人男丁“人尽为兵”,“三丁抽一”,留家者为余丁;绿营兵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世代以当兵为业。

军籍由兵部统管,不入民册。

为了使兵农合一,西魏宇文泰发明了府兵制,唐太宗时期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达到了比较完善地步。

民以贫富分九等,六等以上者,每三丁取一丁为府兵,免其租庸,但兵器粮食衣服自备,二十开始服役到六十免役,由各折冲府统领,除出征与轮流卫戍外,其余时间仍居家种田,农隙时由折冲都尉教习攻战之术。

但是由于人口逐渐增加,田地越分越小,府兵自己养活不了自己,于是开始逃跑,以至于瓦解。

世官制的优劣势

世官制的优劣势

世官制的优劣势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中日千年历史上的首次战争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打响:在这场战争中唐军面对兵力几乎四倍于己的日军四战皆捷,焚烧战船四百艘。

此时的日军还没后世的所谓武士道精神,战败后的日军兵将通通跪伏于泥淖之中,听凭唐军与新罗军发落。

这应该是中日历次战争中日军最大规模的投降,也是历次中日战争中赢得最为干净利落的一仗——之后无论是万历援朝战争、甲午战争,还是战争,无论最终谁赢了,对双方而言都是打得异常艰苦,而在白江口之战中刘仁轨作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位将领彻底完胜日军,之后800余年日本再不敢窥视中华。

白江口之战的确是把日本方面打服了、打怕了——其中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白江口之战后日本遣唐使的频率、规模和影响力甚至更胜战前:公元630年日本向大唐帝国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前他们已派出三次遣隋使。

白江口之战后的第七至第十次遣唐使(669~733年)的规模一般为四条船、五六百人,这一数据大约是战前的两三倍。

在两国的使者队伍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唐日“混血儿”:在两百多年的交往中日本人在唐结婚生子和唐人在日本结婚生子的现象并不是什么稀奇之事——公元734年作为第十次遣唐使的护送使前往日本的唐朝音乐家袁晋卿、皇甫东朝及其女儿皇甫升女后来都留居日本,他们的“混血”后代一直热衷传播大唐文化。

公元717年(开元五年)日本第九批遣唐使入唐,日后成为李白好友的晁衡(当时还叫日语名字阿倍仲麻吕)就在这批遣唐使中。

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鉴真大师在经历五次东渡失败的经历后率40余人从扬州(今瓜洲镇入江口处)出发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

此时鉴真大师已然双目失明,可还是经过不懈努力开创了日本的南山律宗。

第九批遣唐使归国后的718年(日本养年)大和朝廷进一步完善旧律令,形成《养老律令》。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有战争就要有部队,就要补充兵员,就要征兵,就要有征兵制度。

因此,可以说,兵役制度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中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实行的是全民皆兵,部落里的老弱妇孺都参加战斗。

当时规定,在战争期间,每个部落成员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经过应征考选而来。

考选条件相当严格。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农民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人口大约有2000多万,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汉武帝时,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东汉后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很多军阀拥兵自重,形成严重的军阀割据局面。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

世兵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西魏的宇文泰广泛招募各地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又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从而创置了“府兵制”。

府兵只管打仗,不再负担其他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

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

唐初实行“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政策,意思是兵士由军府管,将军由朝廷管。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

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

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后颁行《垛集令》,“垛集”成为军源的主要征集方式,近似于“世兵”制。

古代世界各地的兵制

古代世界各地的兵制

古代世界各地的兵制
1. 公民兵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兵制是公民兵制,即只有公民才有资格当兵。

公民兵制的优点是士兵有较高的战斗力和忠诚度,缺点是兵力有限。

2. 雇佣兵制:在古代中东和欧洲,雇佣兵制也是一种常见的兵制。

雇佣兵通常由职业军人或流浪者组成,受雇于国王或领主,为其作战。

雇佣兵制的优点是可以迅速召集大量军队,缺点是忠诚度和战斗力较低。

3. 部落兵制:在古代北非和中东地区,一些部落采用部落兵制,即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军队,由部落成员组成。

部落兵制的优点是部落成员对部落忠诚度较高,缺点是军队战斗力较低。

4. 征兵制:在古代中国,征兵制是一种常见的兵制。

征兵制的优点是可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缺点是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

5. 世袭兵制:在古代日本,一些封建领主的军队采用世袭兵制,即士兵的职位由家族继承。

世袭兵制的优点是士兵忠诚度较高,缺点是军队战斗力较低。

以上是古代世界各地的一些兵制,它们各有优缺点,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府兵制:古代最优秀的兵制,李世民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倚仗

府兵制:古代最优秀的兵制,李世民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倚仗

府兵制:古代最优秀的兵制,李世民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倚仗唐朝初期武功强盛,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更是带着军队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建国后在对周边民族的战争中也是战无不胜,除了李世民出色的军事水平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合理的军制——府兵制。

府兵制并不是唐朝首创,它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西魏宇文泰对府兵制进行了完善,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到了隋唐时期,府兵制进一步完善,在唐初达到巅峰,相比较后来的募兵制,府兵制有以下三个优点。

第一,府兵战斗力强。

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相辅相成的,府兵的选拔也必然是有地的中富农子弟,士兵体格强壮,作风朴实,当兵有强烈的荣誉感,在战场上拼死作战,因为家中有地有房很少出现逃兵。

反观募兵制士兵都是花钱雇的,什么人都有,一个兵痞会带坏一群士兵,而且在他们眼里谁发饷给谁当兵,也产生不了当兵光荣的思想,一旦战场局势不妙,就会出现大规模溃逃。

从唐宋两朝的军队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在对外作战时唐军经常以少胜多,而宋军在人数远多于敌人时也常吃败仗。

第二,府兵制的战争成本小。

府兵因为都是国家授予田地,有点类似分股的意味,武器、战马都是自备,不用国家出钱预备,国家只提供粮草和运输的车马,战争的成本很小,士兵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武器和战马,因为是上战场,所以人人都会选择更好的装备,毕竟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没人会拿生命开玩笑。

而募兵制一切开支都由国家承担,国家的财政压力很大,而且运输也很困难,再者就是武器的采购,中间的官员和供货商从中图利,以次充好,最后吃亏的还是在战场上拼命的士兵。

唐朝经常对外作战,却很少出现财政不足的问题,而宋朝经济体量那么大,却还是出现无钱可用,士兵经常因为发不出军饷而叛逃。

第三,府兵制下很少出现叛乱。

因为府兵都是平时种地,战时为兵,并不是一直和将领在一起,况且府兵的征召选拔归折冲府,有野心的将领无法形成自己的军事集团,而且士兵家里有固定的家产和土地,一般不会跟从叛乱。

世兵制名词解释

世兵制名词解释

世兵制名词解释
"世兵制"是一个历史性的军事组织制度概念,主要在一些古代国家中实行。

这个术语的具体含义可能因历史时期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通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家庭为单位的兵役义务:在世兵制下,军事服务是
基于家庭或氏族的责任。

这意味着军事义务是代代
相传的,通常是家庭中的男性成员负责履行。

2.长期或终身服务:与征兵制或志愿兵制不同,世兵
制下的士兵可能需要服务较长时间,甚至是终身。

3.土地与兵役的关联:在一些情况下,世兵制与土地
所有权或使用权直接相关联。

家庭可能因为拥有土
地而承担军事服务的义务,有时这种服务是作为对
土地使用权的一种交换。

4.地方防御和秩序维护:世兵制下的军队通常负责地
方防御和秩序维护,而不是作为常规的国家级正规
军存在。

5.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在某些文化中,能够承担
世兵义务是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象征。

6.与封建制度的关联:在封建社会中,世兵制常常与
封建制度紧密相连,士兵通常是封建领主的直接臣
属,对其有忠诚义务。

世兵制在历史上曾在多个文化和地区实行,如中世纪的欧洲、古代日本的武士制度等。

随着国家和军事组织的现代化,这种制度逐渐被现代的军事组织和征兵制所取代。

世兵制的优缺点各有哪些

世兵制的优缺点各有哪些

世兵制的优缺点各有哪些世兵制顾名思义就是世世代代当兵的意思,在中国的古代就是采取强迫的措施要求部分士兵代代为兵,即父死后儿继承,兄死后弟弟继承这样的一种形式,那么世兵制的优劣之处又各是什么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世兵制的优劣世兵制的优劣分明,首先,世兵制是在当时的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战争不断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候,儒家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于是在这个时候,世袭垄断君权的情况也开始出现,并且痴迷于享受君权,剥削压迫人民的情况不断的出现。

因此,世兵制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下所执行的一种比较理性的军事制度,这种制度确实也深刻的体现了军事要为政治服务,并且要适应政治体制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当时世兵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当时的社会有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有积极的一面,肯定也就存在着消极的方面。

关于世兵制的优劣中的消极作用,部分人的看法是在军人的身份,权利,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法规中,对我国古代社会军人的地位分级有着一定的影响。

军人应作为一种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却没有被重视,反而更加轻贱化,这种社会结构是不合理的,世兵制中对军人的轻贱化态度是直接导致我国古代社会中其地位地下,生活贫困的重要原因!世兵制的简介世兵制采取当兵世袭的方式,即军人的家属住在一起,他们的户籍变成了军籍。

这些家庭除了当兵的人终身当兵以外,他的后人也要终身当兵。

如果当兵的人死了,他的妻子或女儿要嫁给同样当兵的人家。

关于世兵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首先,士兵终生为兵,父亲死了儿子接替父亲,哥哥死了弟弟接替哥哥,家族的世世代代都为国家当兵。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士兵是不能解除军籍的。

其次,兵与民分离,兵士入士籍,一旦入了士籍,就不能脱离。

第三,兵士的家属集中住在一起,集中管理,事实上是做了人质。

最后,士家内部婚配,不能与平民结婚,这样是为了保证士家人口数量。

了解了什么是世兵制,但是关于世兵制的优缺点呢?对于世兵制,它的实行有利于保证国家兵源的充足,而且士家世袭,军队人员的作战能力比较强。

概述明朝兵制的利弊与瓦解

概述明朝兵制的利弊与瓦解

概述明朝兵制的利弊与瓦解众所周知,明朝后期已经是问题重重。

明后期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宦官的专权、朝廷的党争、官员的贪腐、皇帝的消极;地方上,法律无法行之有效,行政系统已然崩塌,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大明帝国的覆灭看起来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当时内有农民起义军,外有少数民族大举进攻。

除了人事的问题,明朝末年的气候也逃不出干系。

据记载,北方当时连年大旱,北京城鼠疫不断。

如此天灾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除去这些,有关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复杂的,不可以一言以蔽之。

深究下去会发现,任何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会推助波澜。

明代后期每况愈下的军队素质也是其中的助推器之一,而军队素质的减弱,自然与其兵制脱不开的关系。

明代的兵制起初基本承袭唐朝的府兵制,名字略有不同,谓之“卫、所”。

唐朝府兵制里的“府”意思就相当于现在的军区,是军事上的划分。

卫和所也是如此,只不过卫是大一点的军区。

在每一个军区都有一定数量的驻军,他们有自己的田地,没有战事时就负责生产。

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粮。

”凭的就是这种寓农于兵的制度的优越性。

当然,府兵制和卫所制度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与文章内容并无太大关联,暂不去细究制度上繁复的出入。

营兵制也是明朝的军事制度之一,它是脱胎于卫所制度的,是结合了卫所制度为了方便调兵遣将而实施的,虽然营兵制在那时还尚未成熟,但对于明朝中后期的军事依然存在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制度在某一段时期:唐中前期和明初是非常奏效的。

两个朝代各凭类似的制度或是开疆拓土、或是击退外敌,一时间凯歌齐奏、威风八面,让两个朝代都在自己的历史阶段上达到了鼎盛。

这种制度的利处显而易见:在并未给国家增添负担的同时保持了很高的战斗力和效率。

但这样的情况是与明初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关系的。

朱元璋是以严打贪官污吏著称的,这一时期可谓百废待兴,政治清明。

这样的条件有利于制度下的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一丝不苟的实行。

另一点要提的是卫所制度的本质是“全兵皆农”,它是全民皆兵下的一种实施形式,结合中原王朝历来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这样的制度才发挥了其最大的作用。

明朝的兵役制度

明朝的兵役制度

明朝的兵役制度:
明朝的兵役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主要实行过世兵制、募兵制和征兵制。

在明朝建立初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兵制,军户是世袭的,一朝入伍,终生为兵,父死子替,世代沿袭。

为了维持军队的稳定,明朝还实行了军户制度,将户籍分为三等:民、军、匠。

其中,军户主要是指承担兵役的家族,他们世代沿袭当兵,负责守卫城池和屯田。

然而,在明朝中期,由于军队数量增加,世兵制难以维持,因此开始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是通过招募士兵来组建军队,这些士兵通常是自愿加入的,并有一定的饷银和月米。

募兵制与世兵制不同,它是非世袭的,士兵在服役期间仍然属于民籍,退役后可以回归平民生活。

除了世兵制和募兵制,明朝还实行过征兵制。

在明朝初年,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曾经征召过士兵。

但是这种征兵制并不是长期的制度。

总的来说,明朝的兵役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明朝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历朝兵制比较

历朝兵制比较

历朝兵制比较历朝兵制比较1、夏商西周兵制夏朝的军事制度这一时期史料缺乏。

[ 转自铁血社区商朝的军事制度在甲骨卜辞中有较多的记载。

商王是最高军事统帅,有时亲自出征。

高级军事领导职务由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担任,他们平时治民,战时领兵。

士卒由贵族和平民充当,平时要练习射、御;并以田猎的形式进行演习。

一次徵发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过1万人的。

奴隶多担任杂役。

西周的军事制度在沿袭商制的基础上又有很大发展。

周初,王室强大,军权集中於周天子手中。

其下有“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等官职,仍不分文武。

各诸侯国及一些贵族大臣也都有自己的军队,但一般须听从周天子调遣。

西周军队的士卒均由“国人”(都城及其周围的奴隶主和平民)充当,奴隶只能随军服杂役。

2、春秋兵制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和一些诸侯、卿大夫势力的增强,较大的战争几乎都由诸候国的军队承担。

几个诸侯大国相继成为中原的霸主,代天子发号施令。

诸侯国的军队主要由公室军队、世族军队组成。

公室军队多建於西周诸侯受封立国时。

主要成员是“国人”中的士和农。

士以习武打仗为主要职事,作战时充任甲士;农即庶人,除老弱残疾者外,所有成年男子都须接受军事训练,三季务农,一季讲武,每隔三年进行一次大演习。

遇有战事,要随时听从调发,充任徒卒(步兵),役期依战事的长短而定。

奴隶一般没有充任甲士和徒卒的资格,只能随军服杂役。

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车兵是主要兵种。

各诸侯国兵力的强弱,往往以战车的多少衡量。

前期,诸侯国一般不超过1000乘,所谓“千乘之国”;卿大夫一般不超过100乘,所谓“百乘之家”。

後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晋国和楚国已各达到5000~6000乘,齐国和秦国也各有2000~3000乘。

[ 转自铁血社区春秋中期以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军事制度进一步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在:扩大兵役和军赋的来源;允许奴隶从军和充当甲士,“国人”从军的制度逐渐向郡县徵兵制演变;车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步兵的地位逐渐上升;军权向集权方向发展,文武开始分职等。

中国古代兵制演变

中国古代兵制演变

中国古代兵制演变中国古代兵制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丰富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不同政权的统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兵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到后来的封建社会的军队制度的转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兵制体系。

远古时期,中国的兵制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以部落为单位进行战争。

部落首领统帅部众,通过族长的权威来掌控战争。

这种原始的兵制缺乏组织和纪律,战斗力相对较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兵制逐渐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兵制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开始尝试组建常备军队,士兵不再只是临时动员,而是进行了更加系统的训练和组织。

同时,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改进和普及,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到了秦朝,兵制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设立都尉,负责兵马的管理和统一指挥。

这种兵制的特点是强调集权和中央集中统一的军事指挥,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整体效率。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兵器的统一和标准化,使得军队的装备更加一致和规范。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的兵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汉朝时期,兵制在秦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完善。

汉朝分设三公九卿,其中太尉、大司马和大将军分别负责军事指挥。

汉朝还设立了卫尉、郎中令等军衔,加强了对军队的管理和监察。

此外,汉朝还大力推广军事教育,加强军队的训练和素质提高。

随着魏晋南北朝的时期,中国的兵制进一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组织结构更加复杂,军衔和官职也更加细化。

南北朝时期,随着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的出现,地方军事力量逐渐壮大,兵制开始分化和多样化。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兵制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隋朝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以及设立了兵部、武学等机构,加强了对军队的管理和组织。

唐朝则进一步完善了兵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军事制度,统一了兵器装备和军队编制,加强了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

宋朝时期,中国的兵制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兵器发展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兵器发展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兵器发展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兵器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更迭,军事制度与兵器也随之不断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以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和兵器为主线,探讨其演变与影响。

一、军事制度的演变1.封建时期的兵役制度在封建时期,中国的兵役制度主要是农兵兵役制。

农民被征召入伍,成为军队中的士兵,除了保卫家园,还需要完成军队下达的农田耕作任务。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边防安全,但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2.统一秦朝的徭役制度在统一秦朝时期,秦始皇采取了徭役制度,实行统一的徭役和兵役制度。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轮,改革土地制度,进一步为统一兵役制度奠定了基础。

徭役制度的实施大大增强了秦朝的军事力量,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分封时期的诸侯兵制在分封时期,诸侯国分封制度形成并建立了各自的兵制。

一些大国甚至规模宏大、装备精良的军队。

其中以楚国的军队最为强大,发展了各种兵种,如骑兵、步兵等,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指挥体系。

这种军事制度的发展对后来的军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4.隋唐时期的军制变革隋唐时期,军事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并设立了官军。

随着兵制的改革,士兵的选拔更加注重实际能力,使军队更加精锐。

唐朝的军事制度变革,为后来的宋朝、元朝等朝代的军事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兵器的发展与应用1.古代兵器的初级阶段古代兵器的初级阶段主要采用了石器和木器作为武器,如石斧、石锥和木弓等。

这些原始兵器虽然简单,但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冶铜器时代的兵器革新随着冶铜技术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兵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铜制兵器出现,如铜剑、铜矛等,其硬度和锋利度相对于石器和木器都有了显著提高。

这些兵器的出现,使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战国时期的兵器竞赛战国时期,各个列国之间的兵器竞赛达到了顶峰。

各种先进的兵器如戟、弩、马车等相继出现,且技术日趋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世兵制的优劣点是什么
古代世兵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行的一种兵役制度,北朝后期世兵制就逐渐为府兵制所取代,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古代世兵制的优劣,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世兵制顾名思义就是世世代代当兵的意思,在中国的古代就是采取强迫的措施要求部分士兵代代为兵,即父死后儿继承,兄死后弟弟继承这样的一种形式,那么世兵制的优劣之处又各是什么呢?
世兵制的优劣分明,首先,世兵制是在当时的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战争不断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候,儒家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于是在这个时候,世袭垄断君权的情况也开始出现,并且痴迷于享受君权,剥削压迫人民的情况不断的出现。

因此,世兵制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下所执行的一种比较理性的军事制度,这种制度确实也深刻的体现了军事要为政治服务,并且要适应政治体制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当时世兵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当时的社会有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有积极的一面,肯定也就存在着消极的方面。

关于世兵制的优劣中的消极作用,部分人的看法是在军人的身份,权利,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法规中,对我国古代社会军人的地位分级有着一定的影响。

军人
应作为一种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却没有被重视,反而更加轻贱化,这种社会结构是不合理的,世兵制中对军人的轻贱化态度是直接导致我国古代社会中其地位地下,生活贫困的重要原因!
古代世兵制的简介中国古代有多种兵制,什么是世兵制呢?建安后期,社会逐渐稳定下来。

但是过剩人口少,征兵制不能快速全面恢复。

如果现役的士兵退役了,社会上就会多出来许多没有土地的农民,这样对社会的稳定会产生不利影响。

这个时候,世兵制产生了,并得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广泛应用。

什么是世兵制呢?
世兵制采取当兵世袭的方式,即军人的家属住在一起,他们的户籍变成了军籍。

这些家庭除了当兵的人终身当兵以外,他的后人也要终身当兵。

如果当兵的人死了,他的妻子或女儿要嫁给同样当兵的人家。

关于世兵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首先,士兵终生为兵,父亲死了儿子接替父亲,哥哥死了弟弟接替哥哥,家族的世世代代都为国家当兵。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士兵是不能解除军籍的。

其次,兵与民分离,兵士入士籍,一旦入了士籍,就不能脱离。

第三,兵士的家属集中住在一起,集中管理,事实上是做了人质。

最后,士家内部婚配,不能与平民结婚,这样是为了保证士家人口数量。

了解了什么是世兵制,但是关于世兵制的优缺点呢?对于世兵制,它的实行有利于保证国家兵源的充足,而且士家世袭,军队人员的作战能力比较强。

但时间长了以后,如果战争较多,也会出现兵源短缺的情况。

随着社会局势的变动后,士家地位的下降导致士兵的作战积极性也降低了。

古代世兵制的内容(一)兵士终身当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世代代为国家尽当兵义务。

国家主要兵源,是兵士子弟。

兵士不得解除世代当兵的义务,除非在作战中有突出表现,经过特殊手续批准,作为奖赏方可。

一般兵士解除当兵义务,基本不可能。

(二)兵与民分离。

兵士之家即士家,另立专项管理的户籍,称为士籍。

入士籍,不允许改为民籍。

(三)兵士的家属,集中居住,集中管理,实际上是作为人质。

(四)为了保证兵士人口的再生产,士家在内部婚配,不与平民通婚。

与世兵制配套的还有番休制,又称分休制。

在曹魏,世兵制最为典型,并同质任制、错役制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