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含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

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视骤然掷石头陡然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4.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

提醒并训练学生养成自学生字词的好习惯。

膝髁:膝盖。

伽蓝:佛寺。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骤然:突然;忽然。

蹙:皱(眉头);收缩。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说课稿+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说课稿+教案

好的故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认识鲁迅”为中心组织课文。

这篇文章一如它的篇名,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

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这篇课文,能促进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深刻、全面地认识鲁迅。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 13 个生字。

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 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难点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 朗读品悟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

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好的故事” 的“美丽,幽雅,有趣”。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反思《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浸润名家作品,从经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写法。

教学难点是:对鲁迅作品中白描手法的认识和运用。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首先,作者写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

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迷漫,是“昏沉的夜”。

“我”一边看书,一边朦胧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2.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先总写。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

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其次是回忆。

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

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景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

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3.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

一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

“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

二写梦中"好的故事"。

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倒影“忽散”“拉长”,清澈碧绿的河水成了“缕缕的胭脂水”,斑斓美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篇一:26.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资料,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每个人都爱听好的故事,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又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的作品)二、检查预习1.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解释重要词语。

(1)教师提示学生借助课后第一题,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2)关联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回顾理解词语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猜测,再借助注释理解;较难理解的词语只需知道大意;在无法理解的词语旁作记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

2.思考: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课件出示句子:◇我闭了眼睛……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1.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学生合作交流: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来理解。

)课件出示:该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

封建军阀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因此“昏沉的夜”象征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搁、综”等12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结构,感悟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称赞,以及对理想的强烈憧憬。

【教学重点】感悟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难点】理解“昏沉的夜”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好的故事”是光明的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脉络。

3.理解文章的特殊时代背景和难懂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6课《好的故事》。

2.出示课件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极其黑暗,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艰苦。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文,并及时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学习文章。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2:自读提示。

学生根据自读提示自读。

2.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较难懂,还有一些平常没接触过的概念。

学生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出示课件3:词语解析。

(1)石油:旧时指煤油。

(2)《初学记》:中国古代综合性类书,唐朝徐坚等撰,共30卷。

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

(3)膝髁(kē):膝盖。

(4)云锦:像锦缎一样美丽的云。

锦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5)乌桕(jiù):落叶乔木,叶子略呈菱形,秋天变红,花黄色,种子外面有白蜡层,用来制造蜡烛等。

叶子可以做黑色染料。

(6)伽(qié)蓝:梵语,指寺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2.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重点难点重点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难点1.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及当时的生活背景,搜集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重点难点重点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难点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上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笔下认识了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的少年闰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作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认为课文重点部分在什么地方?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找出哪些自然段写现实,哪些自然段写梦境,将课文条理理清。

)二、预习探究,合作交流1.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后反思】【作业设计】1.读句子,写词语。

(1)我向河里tóu zhì( )了一颗小石子,shùn jiān( ),波纹dànɡ yànɡ( )开去。

(2)在hūn chén( )的夜里,他shòu xuē( )的脸上,显露出沉着与冷静。

2.选择词意。

(1)下列词语中“凝”字的意思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凝视B.凝思C.凝神D.凝固(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预告:下周定期发作的计算机病毒没有大影响。

B.假期的一幕幕时常在我眼前浮动。

C.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做法是错误的。

D.他还没有走多远,一声清脆的玻璃破碎声在身后陡然响起。

3.课文回顾。

(1) 根据课文内容,把“好的故事”重新排序。

①“好的故事”的破灭。

②总写“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

③具体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

④回忆山阴道上美的人和美的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体会“好的故事”的内容。

鲁迅先生曾经和他的学生萧军说过这样一句话:“《野草》技术是不坏的,但心情有些颓唐。

”技术就是技巧,其实我们读懂这篇文章的密码就是这个技巧——对比。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去体会“好的故事”好在哪里。

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时“好的故事”多次受到的迫害,同时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环节三:拓展延伸多问题,推荐阅读生:鲁迅先生是充满怅惘和失望的,可为什么他在文章的最后还要呼唤希望?生:我想问:面对旧社会的黑暗,鲁迅先生内心到底有没有希望?生:文章多次提到《初学记》,其中有什么寓意?……1.大家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有没有新的问题?请大家再交流一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意图:《小花猫找汗》是一节听读游戏识字课,有一次组内教研过程中,一位年轻老师提出:“现在上听读游戏课太难了,尤其是长篇的科学故事性的文章,真不知怎么教给孩子?”。

其实对于小朋友而言,听读课本上的文章诗歌很适合学龄前的孩子,既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增强识字的能力,每一篇诗歌有讲述一个知识点,在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听读游戏识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花猫找汗》是一篇很适合低龄小朋友的科学童话,孩子们通过阅读能了解一些动物出汗的科学常识。

语言生动有趣,课文的画面形象可爱,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鉴于以上几点,我有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1、复习学过的生字:猫猪狗牛马。

学习新授生字:说问汗吐2、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创作表演童话故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诗歌的兴趣,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教杆字卡若干钓竿小鱼池教具小动物头饰若干个《小花猫找汗》动画片律动音乐《小动物》表演用背景幕布录像机。

活动过程:律动《小动物模仿操》教师领幼儿入座。

一、导入:播放动画片《小花猫找汗》。

二、听读游戏诗歌教学:动画片看完了,我要考考小朋友,这个动画片的名字叫什么?出现了哪些小动物?让幼儿发言,教师并依次贴出各种所说出的小动物的)(随后教师依次出示词卡:身上、舌头、脚掌、鼻子。

)教师引导幼儿玩“连连看”的游戏(请小朋友上前连线,把小动物和相对应出汗的位置的词卡廉洁,以此巩固关于小动物出汗部位的知识教育。

)三、复习学过的生字这些小动物还带来几个字宝宝,我们一起看看。

(把刚才的小动物翻过来,后面是相对应的小动物的名称字卡:猫、狗、猪、牛、马。

)四、认读认读识字游戏“听声音认生字”游戏(老师或小朋友学小动物的叫声,另一名小朋友找出相对应的字卡)四学习新授生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第【1】篇〗一、课前解析关注字词本课共有13个生字。

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关注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关注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二、教学目标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练习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激思1.导入:我们听过很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第1篇】《好的故事》教学实录一、引入。

(没听到具体环节,略过。

有些可惜)二、上下文,理解词语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理解要求:遇到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跳过去。

2、第一次读的时候,哪些词是跳过去的?3、这些词语属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词语。

你知道现代文学初创时期是什么时候?提示:借助课文去思考。

(1925年),距今大约100年。

出示词语齐读。

古今对照字形,发现规律。

猜一猜朦胧为什么换成“目”字旁?为什么作者不把过去的词语换成现在的词语?(具有年代感,对作品的尊重)出示课后习题读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思考,教学时需要理清:哪些是难懂词语、如何联系上下文,学生真的会联系了吗?如何检测?这几个问题想明白了,教学的思路就清晰了。

1、出示句子,指名读,圈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澄碧、荡漾。

理解荡漾,说说你联系了什么来理解?提示:前面的重要情景。

2、小结:原来好的故事和“水”有关。

3、朗读感悟。

4、方法引领:联系上下文理解放过的词语,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句话中,可以把目光打开,放到一段话、甚至一篇文中来理解。

5、理解“错综”。

出示应该联系的段落,指名读。

捕捉可以联系的关键词。

(交错、织)。

落实联系上下文的具体方法:抓关键词6、这些都写的一种事物,你觉得写的什么?7、出示云锦资料,看和资料,说说云锦给你的印象。

(鲜艳、色彩斑斓等)8、师生合作读云锦资料,老师读云锦,学生读相关信息。

思考:不是为了用资料而用资料,每一次的资料用来干什么,老师有明晰的认识。

资料用得充分、用得有效。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要“蜻蜓点水”般的使用资料。

三、感知内容。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指名读: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境,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思考:对课后习题的的理解很重要。

我们平时对课后题的没有这样进行拆解,所有不能很好地找到教学的落脚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

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第【1】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本小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人文主题,本文是第二篇。

《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黑暗现实之中,仍然保有对光明、对美好事物、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学情分析】本文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可先跳过难懂的词语,再读课文时,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课前学生可查阅有关鲁迅及本文的一些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美好的梦境。

2. 结合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3. 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美好的梦境。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时划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检测读词。

出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指名读:石油鞭爆乌桕蒙胧伽蓝皱蹙虹霓萍藻参差追问词语意思:煤油鞭炮蒙眬寺庙皱缩彩虹浮萍长短不一的意思出示短语:泼剌奔迸的红锦带点拨:“泼剌”是拟声词,“奔迸”形容水的动态,这个短语要读的紧凑一些。

2.从课文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回顾内容,引入作者“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梦境,先去感受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板书:美丽、幽雅、有趣二、精读梦境。

(一)感受美。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文章第3—9自然段,师读第3、4、6、8、9自然段,学生读第5、7自然段。

师;这就是鲁迅笔下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读后你觉得美吗?你从哪里读出了这种美呢?(二)品读美。

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哪些具体的描写让你感受到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1.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查找课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引发质疑,介绍背景1.引发质疑。

(1)回顾鲁迅:同学们,通过前一课的学习,说说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我们再来读读单元篇章页上鲁迅先生的介绍资料。

(2)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好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心中有哪些疑问?(3)学生交流,梳理问题。

课件出示:“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故事的“好”体现在哪里?2.介绍背景: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在这样的境况下创作了一个“好的故事”,鲁迅先生想通过这个“好的故事”来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好的故事》,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资料,介绍其写作背景,为后面学生能很好地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借助文中注音,通读全文,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提示: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教学反思
1、学生在本节学习过程中,能联系上下文,借用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了梦境的美好。

3、这篇散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有诗。

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包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4、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抓住文章的结构和脉络。

5、这篇课文主要写作特点是情景交融。

运用情景交融法去习作,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个事物。

二是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三是可以用夸张、拟人等一些修辞方法把情感渗透到字里行间,使一些景物都饱含情感。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好的故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1)

《好的故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1)

25. 好的故事教案教材分析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

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 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 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 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 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鲁迅(1881 年9 月25 日-1936 年10 月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 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案)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取、流利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想象画面,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背景资料、课后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想象画面,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背景资料、课后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单元导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里的有的人是(鲁迅)。

我们用尊称,鲁迅先生,当然也可以更亲昵的称呼他先生。

2.借助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出示单元导语鲁迅的画像,提问:我们说看人第一印象很重要,看看这幅图,你觉得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文豪、沉稳、很慈祥……)在第八单元单元导语的左下角也有一段介绍鲁迅先生的资料,我请同学读一读。

(生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课文就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

在我们假期的实践作业“走近名人—鲁迅”的这个活动中,有同学搜集并整理了关于野草的资料,来读一读。

(《野草》是先生的唯一一部散文诗集,也是一组心灵的交响乐,这些交响乐充满了骚动,充满了矛盾;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有希望与绝望的矛盾,有光明与黑暗的矛盾。

《野草》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富有诗情和哲理,语言精练、隽永而富于生命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好的故事》就是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

(二)整体感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1、读课题《好的故事》。

这是一篇离我们时代比较远的文章,有很多词语都是我们现在很少见的,为了不影响阅读速度,我们可以对于不理解的先(跳过去)(板书:跳),初次读课文,你记住你跳过了哪些词?每个人汇报一个。

生第一遍读文章。

说说你初读文章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明白鲁迅的文章有一点难懂,具体难懂在哪里?词语,句子,思想感情)。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传统文化中流传的一些好的故事;初步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讲解、分析、歌唱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好的故事的内涵。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喜欢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并了解传统文化中流传的好的故事;培养学生尊重、欣赏传统文化的态度。

2.难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好的故事所蕴含的思想和道理。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课:《钟馗捉鬼》1.了解传统文化中的钟馗形象。

2.通过朗读故事、集体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钟馗捉鬼的故事情节。

3.提供“钟馗的形象与捉鬼的技巧”绘本,组织学生阅读,加深对钟馗形象以及捉鬼技巧的理解。

4.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编写一份新的段子,进行创意表演。

第二课:《鲁滨逊漂流记》1.让学生了解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以及故事情节。

2.通过朗读故事、演讲、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主人公经历的危险和孤独,体验生命的力量和人的勇气。

3.组织学生参与“做一个鲁滨逊”活动,了解生存技巧,增强生存意识。

第三课:《伊索寓言》1.通过讲解、猜谜、歌唱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伊索寓言的背景及故事情节。

2.分组展开探究,让学生对其中一则寓言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中的道理和教育意义。

3.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出自己的小寓言。

第四课:《青蛙王子》1.通过朗读故事、配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情感和音乐的美感。

2.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动物的传说和神话。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描述青蛙王子的王国,了解小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合理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2.朗读法:学生通过朗读故事、表演故事,提高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分析法: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等,深入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思想和道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第1篇】活动目标:1、在看看、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并体验语言游戏的快乐。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重点难点:活动重点: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活动难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做语言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粽子里的故事》PPT、一段背景音乐、粽子、故事盒等活动过程:一、回忆经验并导入1、出示PPT:猜猜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在什么时候要吃粽子?你吃过的粽子里包着什么?小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我们都要吃粽子。

大、考吧、幼、师网出处香香的粽子里可以包着各种各样好吃的馅料。

☆结合音乐欣赏故事,教师和着音乐节奏有感情地讲述故事,让幼儿能静下心来感受故事的魅力。

二、看看讲讲故事今天这个神奇的粽子里包着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

(播放PPT,欣赏故事)1、倾听故事第一部分(在密密的树林里——谁就会讲故事了)T: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呢?T:看,谁来了?它们吃了粽子会讲故事吗?2、看看讲讲故事第二部分T:先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小猴子(兔子、狐狸、松鼠、小鸟)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小猴子“吱吱吱吱”讲不出故事。

T: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讲不出故事,真着急,怎么办?还能请谁来帮忙呢?☆以“吃吧吃吧,吃了故事讲故事……”这句话贯穿故事始终,成为活动的线索,让活动紧紧扣住中心。

3、倾听、理解故事最后一部分T:(出示PPT8):看,谁来到了树林里?她在干什么?(PPT9):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小姑娘呢?它们的邀请成功了么?(PPT10、11):小动物用了什么好办法把小姑娘找回来?T:小姑娘吃了粽子,会讲故事吗,我们继续听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含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超现实想象和情感层次性变化,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4.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找出这个故事中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什么地方。

2.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爱看好的故事,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又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
同走进鲁迅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

(板书课题好的故事)(课件出示作者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
1. 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2. 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解释重要词语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强调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并对学生解释的词语意思进行补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指导: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2. 师:结合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指名说)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
1. 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第1自然中描写了“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
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合作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课件出示:该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
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

封建军阀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因此“昏沉的夜”象征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

(2)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看到了一个好的故事,你能判断这“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说)
2.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说出“这个故事”给作者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交织,飞动扩展,以至无穷,十分壮美。

五、布置作业
再次通读全文,画出难理解的句子,练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以及这个故事的整体特征。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进一步了解“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

二、读文赏析,合作交流
1. 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描写时采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描写了山阴道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
蓝等景物,以及澄碧的小河。

在作者的笔下不仅有静景,还有动景,作者用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语言,写出了江南美景的如诗如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可以说达到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2. 品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示例:都倒影在澄碧……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则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

3.思考:第6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4.指名读第7自然段,体会作者所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特点。

(学生自由交流)(作者将所有的景物都和水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浓浓的、醉人的江南水乡风光。


5.师: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用词十分巧妙,而且能够将各种事物联系起来,找到他们的相似点或共同处。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河水为什么是“胭脂水”,那“红锦带”指的是什么?(学生合作交流)大红花和斑红花的倒影在水里面浮动的情景,河水看起来便如“胭脂水”,“红锦带”则是指大红花的倒影被拉长了的样子。

6.思考:课文第8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有些词句是重复的,如“美丽,幽雅,有趣”“美的人和美的事”。

对此你该如何理解?一是前后照应,二是突出了景色之美。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
追求。

7.思考:作者正要凝视这些自然景物时,出现了什么景象?作者又是如何做的?
8.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

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总会过去的,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三、问题研究与拓展
思考: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这个梦有什么含义?(学生自由交流)课件出示: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内心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作品中少有的表现美好的文章。

文中描写了很多美好的意象,但最后鲁迅先生心中的梦醒了,他想要记录下这美好的梦境,奈何眼前已没有了“一丝碎影”,只有“昏暗的灯光”,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失望和怅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课外可以写一下关于《好的故事》的读后感,同学间进行交流学习。

【教学板书】
《好的故事》
现实——昏沉的夜
乌桕、野花……
好的故事梦境天、云……
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一丈红、大红花……
现实——昏沉的夜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可以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联系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让他们学会探究疑难,解决疑难,从而理解本文将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进行对比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