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南歌子·再用前韵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南歌子和前韵原文及注释

南歌子和前韵原文及注释

南歌子和前韵原文及注释《南歌子・和前韵》原文:日出西山雨,无晴又有晴。

乱山深处过清明。

不见彩绳花板、细腰轻。

尽日行桑野,无人与目成。

且将新句琢琼英。

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

注释:1.“日出西山雨,无晴又有晴”:1.这句化用了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的诗意。

西山雨,描绘出一种局部有雨的景象。

晴与情谐音,这里通过天气的有无晴来暗示情感的有无。

2.“乱山深处过清明”:1.乱山,形容山峦众多且交错杂乱。

清明,节气名,在这一天人们有踏青等习俗。

作者是说自己在偏僻的山区度过清明佳节。

3.“不见彩绳花板、细腰轻”:1.彩绳花板,是指古代女子在寒食、清明时节玩秋千的用具。

细腰轻,描绘女子荡秋千时身姿轻盈的状态。

这里是说在这深山之中看不到女子嬉戏秋千的欢乐场景。

4.“尽日行桑野,无人与目成”:1.尽日,整日。

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

目成,通过目光传情来结成亲好。

这里表示自己一整天都在野外行走,没有人和自己有情感的交流。

5.“且将新句琢琼英”:1.琢,雕琢,此处指创作。

琼英,本指美玉,这里用来比喻美好的诗词句子。

6.“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1.闲客,清闲之人。

闲行,闲暇时的漫步。

作者表明自己是一个在世间无所事事、悠闲漫步的人。

译文:太阳出来了,西边的山峦却还在下雨,说是没有晴天吧,但又有放晴的地方。

在这杂乱的深山之中度过清明佳节。

看不到(像在外面世界能看到的)那些女子拿着彩绳花板、身姿轻盈地荡秋千的情景。

一整天都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间行走,没有人和我用眼神交流情感。

暂且雕琢一些新的美好的诗句吧。

我不过是这世间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这样悠闲地漫步罢了。

《南歌子》诗词鉴赏

《南歌子》诗词鉴赏

《南歌子》诗词鉴赏《南歌子》诗词鉴赏《南歌子》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

半年眉绿未曾开。

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

尊前一曲为谁哉。

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

译文翻译谁说愁绪太短,连续不断没有办法剪断。

半年来,双眉紧皱没有展开过,只有明月清风陪伴着你,任何人也无法猜透你的心情。

春雨融化了冰冻,暖风吹走了冷灰。

对着美酒,一首曲子为谁唱?有心保留一首没有唱完的曲子等着你到来。

注释解释南歌子:词牌名。

词牌名。

唐教坊曲。

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

有单调、双调两体。

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

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寸恨:轻微的愁怅。

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岂易:难道容易。

裁:剪断。

眉绿:深色的眉。

眉,女子的代称,这里系指同安君王闰之。

闲处:僻静的地方。

是人:人人,任何人。

猜:猜疑。

残冻:尚未消除的冬寒。

温风:和暖的风。

冷灰:冷灶。

这里代指贫苦生活。

尊前:对饮酒场面。

留取:保存。

一拍:一首吟咏曲子。

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80年)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刑满释放后,被贬居黄州。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该词是苏轼在黄州怀念妻子王闰之所作。

诗文赏析上片以景情相生与渗入意念之笔,传达了苏轼与王闰之双双思念之心态。

“寸恨云谁短,绵绵岂易裁?”点化运用了韩愈《感春五首》“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和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将双方隐隐的恨怅和连续不断、无法剪断的情丝吐于字里行间。

“半年眉绿未曾开”,是说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入狱离开王闰之,十二月二十六日获释。

第二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正好是半年时光。

已经虚惊了一场的王闰之,这半年的愁眉怎么能展开。

“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写王闰之僻居一偶,只有明月、清风作伴,任何人也无法猜透她此时此刻思夫的心情。

一个“猜”字,将王闰之思夫的心态传达得十分贴切。

下片以景融情与回味之笔,似梦非梦地追寻“寸恨”与绵情欲剪断之心绪。

南歌子(三之一)的原文及赏析

南歌子(三之一)的原文及赏析

南歌子(三之一)的原文及赏析南歌子(三之一)的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南歌子三之一原文及赏析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南歌子三之一原文及赏析原文: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

梦回宿酒未全醒。

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

水边灯火渐人行。

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译文漏壶中的水渐渐滴尽了,星空变得黯然,银河淡淡地横在天上。

我从梦中醒来,可因昨夜醉酒,现在尚未完全清醒。

邻家公鸡的报晓声阵阵传人耳中,仿佛在催促我们起床,可我们两情缝络,万般不舍,是那样害怕天亮。

我迷惑这一切是真实的还是在梦中,可看看我的臂上,赫然留着她的胭脂和香粉的痕迹,余香袅袅;我的襟袖上尚有几点她滴落的泪痕,才知道这不是虚幻。

从窗户望出去,远处的水边有几点灯火闪烁,接着又隐约听到有行人在走动。

西边的天际,一钩残月和几颗寥落的晨星在相依相伴,闪着黔淡的光辉。

注释南歌子:唐教坊曲名,此词有单调双调。

此词有版本也题作“赠陶心儿”。

玉漏:即报更滴漏之声。

银潢(huáng):银河。

梦回:梦醒。

宿酒:隔夜之酒。

妆:指梳妆所施脂粉。

“臂上”句:此处指晨起别情。

三星:参星。

赏析:此词以清新优的格调和情致,描写情人晨起离别的情景。

起两句写别离的时间:黎明时分,夜漏将尽。

着“迢迢”二字,透出此夜时间之长。

银潢,即银河。

天亮前银河逐渐暗淡西斜,故说“淡淡横”。

两句写别前之景,都暗暗传出离人对长夜已尽、别离在即的特定时间的心理感受,虽是景语,但情致自出。

“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两句补叙,说明前两句所写的情景是梦回时所见所闻。

因为伤离惜别,夜来借酒遣愁。

清晨为邻鸡催醒时,宿酒尚未全醒,朦胧中听到漏声迢递、看到银河西斜,不免有“怕天明”之感。

“怕”字贯串整个上片,点醒伤离者的特殊心态。

离别的人最怕别时的到来,而邻鸡并不解离别者的心理,照旧天未明即啼鸣,这在离人听来,便不免觉得它叫得特别早,而带有催人起程之意了。

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原文译文鉴赏

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原文译文鉴赏

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原文|译文|鉴赏南歌子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组诗作品。

这是两首乐府词,从内容上看属于情诗,在语言修辞方面,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下面一起欣赏这两首诗吧!《南歌子词二首》原文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胜曲尘一作:蒙曲尘)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袭深红色的长裙日子久了便蒙上了淡黄色,自古以来旧的东西就比不得新的东西讨人喜欢。

你我原本应该像合欢核桃一样坚贞不移,哪里想到你的心里原来已经有了别人,让我对你终究有了恨意。

(其一)深夜里点亮烛火深深的嘱咐你,此去路途遥远不要忘了归期。

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注释①一尺深红:即一块深红色丝绸布。

古代妇人之饰;或即女子结婚时盖头的红巾,称“盖头”。

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色微黄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

此处意谓,红绸布蒙上了尘土,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黄色。

②合欢桃核: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

桃核,桃为心形,核同合音,可以像喻两心永远相合。

皇甫松《竹枝》:“合欢桃核两人同。

”而合欢桃核有两个桃仁,借“仁”谐“人”,亦可以象喻“心儿里有两个人人”。

此便取义于后者,故日“终堪恨”。

③里许:里面,里头。

许,语助词。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杨诚斋云:“诗固有以俗为雅,然而须经前辈镕化,乃可因承。

……唐人‘里许’、‘若个’之类是也。

”元来:即“原来”。

人:取“仁”的谐音。

④深烛:音谐深嘱,此处用的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女子“深嘱”情郎。

伊:人称代词,“你”。

⑤长行:长行局,古代的一种博戏,盛行于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今之博戏,有长行最盛。

其具有局有子,子有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

”这里用此博戏的名称双关长途旅行。

围棋:中国传统棋种。

变化极复杂,棋理极深奥;高手对弈,一局棋常需数个时辰,甚至数日方可分出胜负。

此处用“围棋”与“违期”的谐音,劝“郎”莫要误了归期。

浣溪沙再和前韵翻译

浣溪沙再和前韵翻译

浣溪沙再和前韵翻译原文朝代:五代作者:李璟原文: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怨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就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译文及注解:作者:佚名译文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

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使我想到凝固的忧伤。

我转头远眺暮色里的三峡,看看江水从天而降,滚滚奔涌。

注释⑴摊破浣溪沙:词牌名。

又名“迎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

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仄韵,后阕两仄韵,一韵到底。

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

后阕已经开始两句通常建议押韵。

这就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拓展成两句,所以叫做“摊破浣溪沙”。

⑵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

或为帘之美称。

《西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玉钩:帘钩之美称。

⑶李珙:依然,依旧。

春怨:犹春愁,春怨。

门锁:这里形容春怨弥漫。

⑷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⑸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达消息给汉武帝。

这里指带信的人。

《史记·司马相如本纪》:“幸存有三足鸟为之并使。

”备注:“三足鸟,青鸟也。

主西王母捕食。

”云外:指荒凉的地方。

⑹丁香结:丁香的花蕾。

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⑺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

三楚地域,说法不一。

这里用《汉书·低帝纪》备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

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

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

“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赏析:作者:佚名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

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

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

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词的结尾头先去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即非景语,也非情语,而是客观弯曲的描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唤景。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1原文: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

淡云斜照著山明。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

蓝桥何处觅云英。

只有多情似流水、伴人行。

赏析:本词作于嘉佑八年癸卯,1063年。

年25,在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任。

是年二月,公以事至长安,三月过宝鸡斯飞阁,重游终南。

前两句传神,将变幻莫测的天气一笔勾出,始有“乌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再而雨过天晴,天高地远,云淡风轻。

想必这应该是夏天时节。

马蹄踏过,“细草软沙溪路”,皆为细软之物,马蹄声自然轻微。

三名词连用,利用列锦手法,无一连词或介词,纯名词排列,却与“枯藤老树昏鸦”有异曲同工之妙,衬出旅者心情之轻快。

下阙基调却一变,由轻快转为低沉忧伤。

卯,十二时之一,今五时至七时。

卯酒即卯时所饮之酒。

古时赶路之人一般五更天前动身,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即是最好注脚。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月未下山,路上晨霜冷冷,可见起身之早。

然而本词旅者起身更早,因为卯酒都已喝到醉了又醒,“梦不成”,整晚又都难以入眠。

至于是因为失眠而想借酒浇愁还是想醉酒而入眠,只能靠读者去想象了。

从上阙前两句的描述中可知此时大概已是黄昏,也就是说旅者已经走了快一天了,身累心更累,何处是归途仍遥遥无期。

“蓝桥何处觅云英”,谓秀才裴航于蓝桥会仙女云英事。

唐裴铏《传奇·裴航》云:长庆中,有秀才裴航,行于湘汉。

同行樊夫人,国色天姿,航欲求之,夫人与诗曰:“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

蓝桥便是神仙宫,何必崎岖上玉清。

”后经蓝桥驿侧近,因渴甚,遂下道求浆而饮,会云英,以玉杵臼为礼,结为连理。

方知云英为仙女、樊夫人则云英之姐也。

蓝桥,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蓝溪之上。

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此处旅者的情感是伤感的,美好的事物(我的心上人)无处寻,唯有多情空流水,伴随这漫漫孤苦之旅。

古诗清平乐·再次前韵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再次前韵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再次前韵翻译赏析《清平乐·再次前韵》作者为宋朝诗人周密。

其古诗全文如下:晚莺桥噎。

庭户溶溶月。

一树湘桃飞茜雪。

红豆相思渐结。

看看芳草平沙。

游鞯犹未归家。

自是萧郎飘荡,错教人恨杨花。

【前言】《清平乐·再次前韵》是一首拟思妇怀人的词,是周密与其友人张宙云志的唱和之作。

此类题材在南宋末期可谓俗套,但词人于俗中立新,且又为和友人原韵之作,要脱出局限,实为不易,从中可见词人的深厚功力。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

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

【翻译】无。

【赏析】词的上片写景,但在景中注入了词人的主观色彩。

它一开头,就给女主人公安排了一个凄凉清幽的环境,在视觉上和听觉上都给人以孤独落寞的感受,“晚莺娇咽,庭户溶溶月”莺声本来是婉转轻柔的,本来是悦耳动听的,但在满怀离愁的人听来,娇莺的鸣叫也似呜咽哀婉,如泣如诉。

“溶溶”,本来是形容水的流动,这里用来形容月光如水,烘托出一种清冷、寂寞的氛围,整个“庭户”都沉浸其中,令人感到,寂静而幽清,引起人无限的愁怅。

在这个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树桃花飞茜雪”。

“茜雪”,是指红色桃花瓣飞落如雪片。

这一景象尤其冲撞着女主人公的心扉。

因为桃花虽无限娇媚,却只盛开于一时,所以人们常常用以比喻红颜薄命的少女作比。

由是而联想的《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灼灼的桃花作比,赞美男女的及时婚嫁,而她嫁的却是一个长期飘泊在外的“萧郎”。

张先《一丛花令》的“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是写女子以桃杏都能嫁得一年一度按时归来的春风,感叹自己空闺独守,青春年华白白消逝。

而此词中的她,在相思中消磨着美好的年华,其遭际远不如桃花,桃花尚能“灼灼其华”,而的却只能感叹春逝。

这些,都引起了她内心的伤感,加深了她怀人的情思。

“红豆相思暗结”,正是这种感情的自然表露。

苏轼《南歌子·再用前韵》原文、译文及赏析

苏轼《南歌子·再用前韵》原文、译文及赏析

苏轼《南歌子·再用前韵》原文、译文及赏析《南歌子·再用前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表现作者出旅行归来后轻松、欣慰的心情。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南歌子·再用前韵》原文宋代:苏轼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

不知钟鼓报天明。

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

求田问舍笑豪英。

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中下雨我便冒雨去喝酒,傍晚天气晴好我便和衣而睡。

不知道报时的钟鼓几时响起,酣睡梦中,我如蝴蝶一样欢乐畅快。

人老才尽,还无法实现归隐的志向。

我经营家产惹得人们笑话,他们不知道我只想在湖边无泥的地方悠闲散步而已。

注释①和衣:睡不解衣。

②梦里栩然蝴蝶:庄周《齐物论》中说,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悠游自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忽然醒过来,觉得自己是庄周。

这时,他自己都迷糊了,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呢?栩然:是“栩栩然”的省文(见《齐物论》),相当于“翩翩然”,形容蝴蝶飞舞的样子。

③老去才都尽:来源于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guó)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④归来计未成:来源于郑谷《兴州江馆》:“向蜀还秦计未成,寒蛩(qióng)一夜绕床鸣。

”⑤求田问舍:指购买田地和房屋。

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刘备曾对许汜(sì)“求田问舍”表示极度鄙视。

赏析上片写旅途中冒雨赶路的辛劳以及归来后歇宿的情景。

词一开始,就描绘出苏轼带着酒意冒着山中阵雨匆匆赶路的形象。

带酒冲山雨”,苏轼的劳苦以至于狼狈不言而喻(这同苏轼在黄州时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不可同日而语)。

接着便转到写归来后酣睡的情景。

当他赶回凤翔城时,已是傍晚时分,天已放晴,苏轼似乎什么也顾不上,连衣服都没有脱,就躺在床上睡着了。

南歌子游赏原文及赏析

南歌子游赏原文及赏析

南歌子游赏原文及赏析南歌子游赏原文及赏析原文: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译文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

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

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注释南歌子:《南歌子》是词牌名称之一,又名《南柯子》、《恨春宵》等。

游人:指游玩的人。

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

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竹西:扬州亭名。

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gūshǔ):指粽子。

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昌歜(chāngchù):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琼彝(yí):玉制的盛酒器皿。

玉舟:玉制的酒杯。

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傅本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

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

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

”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苏轼《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译文及赏析

苏轼《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译文及赏析

苏轼《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译文及赏析《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悲秋”与众不同的看法,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调子,实在可贵。

他用自己潜心佛老所获得的不随物悲喜的思想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宋代:苏轼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江村海甸。

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

楼船远。

白雪飞乱。

空有年年雁。

《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译文现在身强力壮,发那悲秋的哀叹干什么。

无论在村外的江边,都要像看待“空花”一样。

还在想济汾河横中流的情景,兰菊纷纷各半。

楼船远去,白雪纷飞,唯有年年飞来的大雁。

《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注释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

庚午重九:即元祐五年(1090)九月初九。

用前韵:指用《己巳重九和苏坚》一词的韵脚。

悲愁:悲叹秋天来临。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老去悲秋强自宽羽年此会知谁健。

”海甸:近海地区。

南齐孔德璋(稚珐)《北山移文》:“张英风于海甸,驰妙誉于浙右。

”此处指郊外。

空花:即空华。

虚幻之花,比喻妄念。

《圆觉经》:“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又“此无名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言说。

”横汾: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此词的后半阕的“横汾”、“兰菊”、“楼船”、“雁”等,均为汉武帝《秋风辞》所有。

“横汾”取“济汾河,横中流”之意。

白雪:此指白色的浪花。

别本作“白云”。

《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创作背景元祐五年(1090)重九日作,苏轼任杭州太守期间,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其中一个叫苏坚,字伯固,泉州人。

贺新郎再用前韵的诗词原文及注释

贺新郎再用前韵的诗词原文及注释

贺新郎再用前韵的诗词原文及注释贺新郎再用前韵*弃疾宋鸟倦飞还矣。

笑渊明、瓶中储粟,有无能几。

莲社高人留翁语,我醉宁论许事。

试沽酒、重斟翁喜。

一见箫然音韵古,想东篱、醉卧参差是。

千载下,竟谁似。

元龙百尺高楼里。

把新诗、殷勤问我,停云情味。

北夏门高从拉攞,何事须人料理。

翁曾道、繁华朝起。

尘土人言宁可用,顾青山、与我何如耳。

歌且和,楚狂子。

【注释】:①作期同上。

再用前韵:即指用上篇《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之韵。

韵同上篇,意亦“停云”抒怀,兼思亲友。

上片纯从渊明落笔,实是自况“停云”生涯和诗酒情趣,结韵尤显。

下片不谓己思友,却言友思己,亦“对面写来”手法。

以下称时局危艰,惟与山水结伴,绝不苟合从政。

②“鸟倦”句:谓渊明隐退柴桑,喻己归来瓢泉。

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③“笑渊明”两句:谓渊明存粮无多,生活清贫。

《归去来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陶靖节集注》注引苏东坡云:“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

”④“莲社”三句:谓渊明与莲社高贤诗酒相娱。

《莲社高贤传》:“时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

’许之,遂造焉。

”李元中《莲社图记》亦云:“远师爱之,欲留不可,又常令人沽酒引渊明来。

”莲社:东晋慧远法师结社于庐山东林寺,因寺中多白莲,称莲社。

⑤“一见”两句:萧闲古朴,仿佛想见渊明醉卧东篱风神。

醉卧东篱:见前《水调歌头》(“今日复何日”)注②,又见前《丑奴儿》(“此生自断天休问”)注③。

参差:近似,差不多。

⑥“千载”两句:千百年来有谁真率似渊明。

⑦“元龙”三句:谓友人频频来诗问候。

元龙:陈登字元龙,百尺高楼事见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注⑦,此借指友人。

或谓即指陈亮,稼轩与陈亮昔有鹅湖之会,会后互相唱和。

稼轩《贺新郎》和词云:“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即以元龙指陈亮。

停云:陶渊明有《停云》诗,稼轩瓢泉居处有“停云堂”。

吕本中《南歌子》翻译赏析

吕本中《南歌子》翻译赏析

吕本中《南歌子》翻译赏析吕本中《南歌子》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吕本中《南歌子》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南歌子吕本中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①无梦,寒更②每自长。

只言江左③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释①元:同“原”。

②寒更:寒夜的更声。

③江左:江东,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参考译文将近黎明时分,穿过山间驿路,踏过溪上板桥,只见斜月西隐,寒霜满地。

行过乱山深处,只见在那野人篱落旁,一枝盛开的金菊,赫然点缀在残菊丛中,耀人眼目,好像在提醒人们重阳佳节已至。

夜投旅舍,孤寂难眠,寒夜的更声阵阵传来,让人更感长夜难捱。

平时总听说江南山水奇绝,风光秀美,今日踏上了江南的土地,却丝毫唤不起心中的激情,心里所想的却是那正被金人铁蹄蹂躏的故乡,有家难归的满腔悲凉油然而生。

创作背景吕本中在宋高宗时做过中书舍人,因主张政治清明,收复失地,得罪秦桧,这首词就是他后在流徙途中写成的。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景物与感受的小令。

词人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

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

上片为旅途即景。

开头两句,写早行时沿途的风景。

天上还挂着斜月,就动身上路了。

驿路上映照着斜月的寒光溪桥上尚凝结着一层晓霜。

两句中写词人自己动作的`词只一“度”字,但第一句写斜月映路,实际上已经暗含人的早行。

两句意境接近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但温诗前面直接点出“客行悲故乡”,吕词则情含景中,只于“驿路”、“晓霜”中稍透羁旅之意。

此外“晓霜”兼点时令,为的是下面提出“残菊”不突然。

贺铸的《南歌子》及诗歌鉴赏

贺铸的《南歌子》及诗歌鉴赏

贺铸的《南歌子》及诗歌鉴赏贺铸的《南歌子》及诗歌鉴赏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夏木啭黄鹂。

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

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贺铸词作鉴赏此为抒怀词。

词人以轻灵、蕴藉的笔致,通过对夏日景物和身边琐事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百无聊赖、孤寂苦闷的心绪。

词中多次化用前人诗句,合数家于一炉,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

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

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池畔,迟迟不愿离去。

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

下片由写景转向写人,一连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

本来,这都是士大夫消夏乐闲的韵事,正好上片的背景里展开。

然而,作者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韵事格格不入的苦涩味内,和上片大异其趣: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寂寂长昼,作者以昏然一睡为相宜来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作者志向远大,才气纵横,但仕宦四十年,一直沉沦下僚,供人驱使,这当然会使他有着满腹的牢骚和不平。

实际上,上片表面上的.闲适恬淡背后,正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的情怀和无所事事的痛苦。

特别是结尾处那只立移时的白鹭,含情脉脉,不愿离去,似乎有意要和形只影单的词人作伴,已经暗含着词人知音难求的感慨。

下片身边琐事的动辄生愁,特别是第三句日长与睡相宜之间那个刺目的偏字,结拍那无可奈何的自字,都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愤懑和不平。

所志未遂,华年虚度,寂寂夏日,百无聊赖,身边连一个相濡以沫的朋友都没有,他自然无法保持心理平衡了。

温庭筠《南歌子》古诗原文及赏析

温庭筠《南歌子》古诗原文及赏析

温庭筠《南歌子》古诗原文及赏析
《南歌子》
懒拂鸳鸯枕,
休缝翡翠裙。

罗帐罢炉熏。

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作者】: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

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

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赏析】:
此首,起三句三层。

“近来”句,又深一层。

“为思君”句总束,振起全词以上所谓“懒”、“休”、“罗”者,皆思君之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南歌子·再用前韵翻译赏析
《南歌子·再用前韵》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睛。

不知钟鼓报天明。

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

求田问舍笑豪英。

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前言】《南歌子·再用前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约作于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二月。

上片写苏轼旅途中冒雨赶路的辛劳以及归来后歇宿的情景,下片着重抒写归来后的牢骚情绪以及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该词有较多的叙事成分,即事寓情,表现苏轼出旅行归来后轻松、欣慰的心情。

【注释】①和衣:睡不解衣。

②梦里栩然蝴蝶:庄周《齐物论》中说,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悠游自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忽然醒过来,觉得自己是庄周。

这时,他自己都迷糊了,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呢?栩然:是“栩栩然”的省文(见《齐物论》),相当于“翩翩然”,形容蝴蝶飞舞的样子。

③老去才都尽:来源于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uó)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④归来计未成:来源于郑谷《兴州江馆》:“向蜀还秦计未成,寒蛩(qi ón)一夜绕床鸣。

”⑤求田问舍:指购买田地和房屋。

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刘备曾对许汜(ì)“求田问舍”表示极度鄙视。

【翻译】山中下雨我便冒雨去喝酒,傍晚天气晴好我便和衣而睡。

不知道报时的钟鼓几时响起,酣睡梦中,我如蝴蝶一样欢
乐畅快。

人老才尽,还无法实现归隐的志向。

我经营家产惹得人们笑话,他们不知道我只想在湖边无泥的地方悠闲散步而已。

【赏析】上片写旅途中冒雨赶路的辛劳以及归来后歇宿的情景。

词一开始,就描绘出苏轼带着酒意冒着山中阵雨匆匆赶路的形象。

带酒冲山雨”,苏轼的劳苦以至于狼狈不言而喻(这同苏轼在黄州时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不可同日而语)。

接着便转到写归来后酣睡的情景。

当他赶回凤翔城时,已是傍晚时分,天已放晴,苏轼似乎什么也顾不上,连衣服都没有脱,就躺在床上睡着了。

这一觉睡得真香,连城里报晓的钟鼓声都没有听到。

以上两句叙述,除了写出天气变化,表示人已归来(由“钟鼓”所示)之外,主要是从侧面表现出旅途的极度疲劳。

苏轼还写到夜里或清晨(李商隐有“庄生晓梦迷蝴蝶”之句)做了一个梦。

“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此句显然是用典,而不是梦境的实录。

其用意可能有两点:一是表示行旅生活(虽然是短暂的)结束后的一身轻松,二是表示自己具有源于庄周的淡泊功名的意识,因为庄周梦中化为蝴蝶,物我不分,是意味着超然物外的。

[2] 下片着重抒写归来后的牢骚情绪以及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

这两句反用或借用前人诗意,集中抒发了内心的不平和牢骚。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宋仁宗嘉佑八年正月宋选罢凤翔府任,陈希亮来代,陈氏驭下严肃,不假人辞色,而苏轼年轻气盛,每与之争议,胸中不平,时或流露于笔端。

事实上,苏轼当时28岁,何谈“老去”。

这大概缘于宋人的一种文化心态,喜欢称“老”。

苏轼同时创作的《题宝鸡县斯飞阁》诗中的“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
樵”,与此意正同。

接着笔锋一转,“求田问舍笑豪英”。

“求田问舍”,这一典故用来比喻辞官归隐。

“笑豪英”,是说为英雄豪杰所耻笑,因为退隐等于放弃苏轼自己早年立下的报国的壮志。

这句写出了苏轼进退两难的心情,而后苏轼在诗词中反复抒写这种情绪,表现了苏轼对仕途和人生的一种文化思考,凤翔之作仅仅是初露端倪。

“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是因为凤翔有东湖的缘故,这句是承上“归来”二字而言,又与开头写马在雨水泥泞中艰难跋涉的情景相呼应,表现出苏轼此次行役归来后轻松、欣慰的心情。

[2] 全词,先描写苏轼旅途的生活情景,再由景入情抒发感慨,反映了苏轼摆脱了仕宦名利、红尘俗务的束缚,以及旷达潇散淡然的人生情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