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古本序有感_读后感_模板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篇一王阳明先生这篇《大学古文序》写于1518年,阳明先生时年47岁,他任提督军务都御史,在江西和广东等地平定了众多叛匪,功德卓越。
他一边工作,一边讲学和写作,前面分享过的《祭浰头山神文》和《教约》两文均写于此年。
《大学》原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其著名的词句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所说的“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大人即具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胸襟的人)、“君子之学”(君子即责任和道义担当的道德模范者)和“仕子之学”(仕子就是心系百姓为百姓谋利的官员)。
《大学》成文于战国末期和西汉之间,记载了儒家修身的主要次第,受到历代大儒的推崇。
后代儒学者怀疑因错简而导致《大学》原文的篇目次序有误。
北宋大儒程颐和程颢先后编撰《大学》原文章节为《大学定本》。
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他认为《大学》有“阙文”(阙文指有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遂对《大学》“移文补传”。
他认为“经”是孔子所说,由曾子所记述的;而“传”是曾子所说,门人记录的,所以就把《大学》分成了经(一章)、传(十章),为其“补格物致知传”,又把传文中对“诚意”的解释后移,置于解释“正心”之前,形成“三纲”、“八目”、“三纲释文”、“八目释文”的完整文本结构,并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
后经朝廷功令,朱熹的《大学章句》地位突显,对后世影响很大,后被定为科举考试官方教材,一直沿袭到清代,成为士人应举的必读书。
自《大学》受到重视开始,对它版本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王阳明1508年在贵州龙场的时候,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朱熹不同。
他一直伏读精思,怀疑朱熹的《大学章句》非圣门本旨,他认为圣人之学本来就简易明白,其书就是一篇,无经传之分,更无经可补。
于是写下这篇反映他心学思想的《大学古本序》。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为《大学》之要,把“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故注重对外界一事一物的探究。
读《大学》有感
1.《大学》——曾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基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暄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湜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大学古本序》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所写的一篇序言,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文献。
朱熹在序中通过对《大学》的解释和阐述,对于人生、学问、修身、致知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引人深思。
首先,在《大学古本序》中,朱熹以《大学》为基础,以它为主线,讨论了人的本性、学问的重要性、修身和明理等问题。
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修身和明理。
只有通过学问的修养和不断的自我提高,才能达到修身和明理的境界。
朱熹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认为学问是人生的根本,是伦理道德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其次,在《大学古本序》中,朱熹提出了“致知”和“格物”的概念,并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他认为,“致知”是指要以理性去追求真理,要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认识,力图独立思考和寻求真理。
而“格物”则是指要用知识去观察事物,要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中去寻找普遍规律,以此探索事物的本质与真相。
这两个概念都是强调人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要求人们要去思考、去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和看法。
最后,在《大学古本序》中,朱熹对于修身和致知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修身是立志于德行的修养,是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而致知则是通过学问和知识的修养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智慧。
修身和致知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一个人只有在修身和致知上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通过对《大学古本序》的阅读,我深深感受到朱熹对于学问、修身和致知的重视。
他通过对《大学》的解释和讲解,让人们对于学问和修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他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学问,才能开启智慧,达到明道的层次。
同时,他还提出了“致知”和“格物”的概念,要求人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要有独立思考和探索事物的能力。
《大学古本序》是一篇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文章。
通过对这篇序言的阅读,我对于学问、修身和致知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1500字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1500字《大学古本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的一篇序言,作者是宋代理学代表人物周敦颐。
这篇文章以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学问,展示了周敦颐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教育的思考。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教育的重要性和自我修养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通过《大学古本序》,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治国安邦者,苟无一法度与一体,同心而共力,以奉其主者,未之有也。
然而不幸而天下未有俱具其成者。
其故为何?愚之所自以然者久矣。
”这句话意味着要想治理国家,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有一定的教育作为基础。
教育能够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让人们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使每个人都为实现国家繁荣而努力。
其次,藉着这篇文章,我也加深了对自我修养的认识。
周敦颐在文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他认为培养自己的德行和道德品质是功德的根本。
只有修身养性,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够在学问上有所造诣。
同时,周敦颐还强调了修养的标准:“君子位以达观,观之在中正。
”意思是君子应该有广阔的胸怀,以宽容和善良的心态面对人生和世界。
这种修养既是个人道德水平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通过修养个人的品格和道德,才能够塑造自己的人生,影响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大学古本序》还给了我启示,人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学以致用。
周敦颐说:“学之箪食,或未能容,辞之瑣碎,或未能辨,果爾何禅闲之有,而后求诗书之美。
”他告诫人们不要空谈理论,而要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发现知识的真正价值。
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实践和实际应用,才能够真正理解学问之美。
总结起来,读完《大学古本序》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也是人们成长和进步的基础。
通过教育,我懂得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德行和道德品质。
同时,我也认识到知识追求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大学》读后感范文200字10篇
《大学》读后感1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动。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着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
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
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
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
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
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
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
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
“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
”君子自身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
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
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
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大学古本序有感《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
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
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
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
《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
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
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
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
”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
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
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读大学古本序有感《大学古本序》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作为中国古代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大学古本序》则是对该经典的序言,是明代大儒朱熹所写,对于读者深入理解并修身养性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在读完《大学古本序》后,我深刻领悟到了很多道理,下面我将从书中所表达的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修身养性《大学古本序》中提到了许多与修身养性相关的内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止于至善”的理念。
朱熹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应当追求高于一切,超越金钱、名利、权力等物质利益的追求。
只有通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种崇高的品德和行为方式,才能更好地进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此外,朱熹还在文中提到了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想追求至善,就需要先从自身做起。
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警惕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才能在道德修养上得到进步。
在当今时代,很多人往往忽略了道德规范,只为眼前的利益而行。
而朱熹在《大学古本序》中提出的这种处事守道的理念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当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敦品慎言《大学古本序》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敦品慎言。
朱熹认为,如果想要一呼百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必须保证自己言行合一。
如果我们做出的事情与所说的话不相符,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影响我们的形象。
因此,朱熹强调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言行一致才能让别人信服。
此外,朱熹还强调了严守底线,不要滥用言论自由。
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论一定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不仅不能传播谣言,更不应该损害他人的权利或尊严。
在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被越来越多人滥用,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谣言甚至可以在瞬间传遍整个世界。
因此,在学习和实践《大学古本序》的同时,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言论的底线问题,时刻保持良好的语言风格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深度思考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博学多闻通过阅读《大学古本序》,我们可以了解到朱熹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将之引申到学习的层面。
《大学古本序》阅读感想
《大学古本序》阅读感想《大学古本序》阅读感想看完一本文学名著后,大伙儿心里一定有很多感受,这时必须认真地搞好纪录,写写读后感了。
想来很多人都是在为要怎么写好阅读感想而苦恼吧,下边是我用心梳理的《大学古本序》阅读感想,热烈欢迎阅读文章,期待大伙儿可以喜爱。
《大学古本序》阅读感想1王阳明心学老先生的《大学古本序》是他的阳明心学思想体系中一篇哲学著作,物格然后知至,知至然后意诚,意诚然后心正,心正然后身修,身修然后家齐,家齐然后国治,国治然后天地平。
之欲明明德于天地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自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义;欲诚其义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阳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学》之致知,扩大良心,诚心即涵摄在这其中,深得孔子之心传。
致良知,此知非袭义而取,只是天性之知,直承孔子性善说。
王阳明心学观念突显了本人在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行为主体会动精神实质,客观性上提升了人生的价值和功效;也是一种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反映,为大家给予了一种科学研究实干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实质驱动力;阳明心学建立了以社会道德良心为关键的社会道德理想主义者,针对救护如今的社会道德沦丧、利欲熏心的缺点是一剂对症治疗灵丹妙药;阳明学倡导"平价"、高度重视民生工程的观念认为,针对大家完成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念三个推动:"繁荣富强、民主化、文明行为、和睦是我国方面的使用价值推动,随意、公平、公平、法制是社会发展方面的使用价值推动,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好是中国公民本人方面的使用价值推动"有参考功效。
《大学古本序》阅读感想2这篇《大学古本序》也是王阳明心学老先生社会心理学的一篇哲学著作。
此篇虽简洁明了不通俗易懂,却讲出了心基础理论的关键观念。
王阳明心学致良知基础理论的明确提出,意味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完善。
良心是人生道路来具备的对真知的了解,一切事情以及规律性都是在良心中有,大家只需对本身内心里的良心用心寻找,就能做到对一切真知的了解。
作文:大学古本序读后感_1700字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_1700字程颐在他的改本《伊川先生改正大学》一文中,只是于在亲民的亲字下注有当作新三字,尚未把亲直接迳改为新。
伊川指大学古本有错简,并非以为有阙文,但他的当作新之注,确实为朱子直接改在亲民为在新民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朱子取程颐亲作新之意,将其解为革新、自新,单方面的要求子民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王阳明是决不同意这种对大学原意的曲解的。
徐爱所辑《传习录》首章记载了他们师徒二人所讨论在亲民与在新民之辩。
这一次的表态至多只能算是小范围内的私下交谈。
徐爱《传习录》首章正式发表的时间,恰巧也是正德十三年,七月,阳明刻古本《大学》,作《古本大学傍释》,又作《朱子晚年定论》,紧接着八月,门人薛侃刻《传习录》,《年谱》载:侃得徐爱所遗《传习录》一卷,序二篇,与陆澄各录一卷,刻于虔。
至此,阳明与徐爱师徒二人于六年前,在归省途中于运河船上的那段关于大学宗旨的精彩对话,终于公开发表而告诸天下。
先是徐日仁问道: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
先生以为亦从旧本作亲民。
亦有所据否?阳明的回答是直截了当且具说服力的: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
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为什么是亲民而非新民,阳明讨论问题的又一个特点是引经据典,这与他在龙场时的学风一以贯之。
在这段话中,中心思想突出且集中,又可依以下几个要点来加以理解:其一,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不能互为解释依据。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范文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范文《大学古本序》是他的心学理论体系中一篇重要著作。
下面是为大家的大学古本序读后感范文,欢迎参考~程颐在他的改本《伊川先生改正大学》一文中,只是于“在亲民”的“亲”字下注有“当作新”三字,尚未把“亲”直接迳改为“新”。
伊川指大学古本有错简,并非以为有阙文,但他的“当作新”之注,确实为朱子直接改“在亲民”为“在新民”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朱子取程颐“亲”作“新”之意,将其解为革新、自新,单方面的要求子民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王阳明是决不同意这种对大学原意的曲解的。
徐爱所辑《传习录》首章记载了他们师徒二人所讨论“在亲民”与“在新民”之辩。
这一次的表态至多只能算是小范围内的私下交谈。
徐爱《传习录》首章正式发表的时间,恰巧也是正德十三年,七月,阳明刻古本《大学》,作《古本大学傍释》,又作《朱子晚年定论》,紧接着八月,门人薛侃刻《传习录》,《年谱》载:“侃得徐爱所遗《传习录》一卷,序二篇,与陆澄各录一卷,刻于虔。
”至此,阳明与徐爱师徒二人于六年前,在归省途中于运河船上的那段关于大学宗旨的精彩对话,终于公开发表而告诸天下。
先是徐日仁问道: “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
先生以为亦从旧本作“亲民”。
亦有所据否?阳明的回答是直截了当且具说服力的:“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
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通用5篇)
In this world, no one is easier to live than anyone, but some people are clamoring for the sky and some peopleare working silently.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大学古本序》读后感(通用5篇)《大学古本序》读后感1王阳明先生的《大学古本序》是他的心学理论体系中一篇重要著作,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阳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学》之致知,扩充良知,诚意即涵摄在其中,深得孟子之心传。
致良知,此知非袭义而取,而是本性之知,直承孟子性善说。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2这篇《大学古本序》又是王阳明先生心理学的一篇重要著作。
此篇虽简短不易懂,却讲出了心理论的重要思想。
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
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固本序读后感
大学固本序读后感
这篇序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就像一个智慧的长者在唠嗑,只不过这个唠嗑的内容超级有深度。
它强调大学要“固本”,这就像是告诉我们,大学啊,就像是一棵大树,要是根不牢固,那这树还怎么茁壮成长呢?这根就是大学的根本,是那些最基础、最核心的东西。
我觉得其中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它对大学理念的阐述。
它让我想到大学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凭制造工厂,不是把学生像产品一样加工一下就推出去。
大学应该是一个滋养灵魂、塑造人格的地方。
就好比我们是一颗颗小种子,被种进了大学这个大花园里,要是花园的土壤(也就是大学的根本)不肥沃,那我们这些小种子怎么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呢?
从实际的角度看,现在很多大学有时候会迷失在一些表面的东西里,比如只看重科研成果的数量,或者过度追求校园的豪华建设。
但这篇序就像一声警钟,提醒着大家,别把根给忘了呀。
大学真正的魅力在于它传承的文化、它坚守的教育理念,还有它对学生品德和智慧的双重培养。
而且文中对“本”的挖掘,让我意识到这个“本”涵盖的范围可广了。
它不仅仅是教学质量,还包括大学的学术氛围、师生关系等。
一个好的大学,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像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知识的海洋里一起划船。
老师要把自己的知识像传家宝一样传给学生,而不是像完成任务似的敷衍了事。
学生呢,也要积极地从老师那里汲取营养,像小海绵吸水一样。
读这篇序的时候,我还忍不住联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
我就在想,我的大学是不是也在坚守这个“本”呢?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呢?感觉就像是自己突然被赋予了一种使命,要去审视和关心自己所在的大学环境。
大学固本序读后感
大学固本序读后感这篇序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很严肃的感觉,仿佛在告诉我:“小子,你即将踏入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领域,得打起精神来!”文中强调大学的根本,就像在说一棵大树的根基,要是根基不稳,那这棵树再怎么枝繁叶茂也是白搭。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大学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求那些表面的东西,像是各种五花八门的社团活动、能让自己看起来很厉害的证书,却忽略了最根本的知识积累和品德修养。
就好比盖房子,光想着怎么把房子装饰得漂漂亮亮,却没把地基打牢,说不定哪天一阵小风就把房子吹倒了。
其中关于“本”的阐释特别有趣,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定义,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剖析。
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小侦探,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探寻这个“本”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原来这个“本”涉及到很多方面,从个人的学习态度到对知识的敬畏,再到如何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与他人相处,保持自己的本心。
这就像是一个超级复杂的拼图游戏,每一块小拼图都很重要,少了一块都拼不出完整的画面。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提到在大学中要坚守自己的“本”,不能随波逐流。
这可太戳中我们大学生的痛点了。
你看,在大学里,周围的同学都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选择,有的天天泡在图书馆,有的则忙于各种社交活动。
有时候看着别人的生活,自己就容易迷茫,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对的。
读了这篇序之后,我就想,管他呢,我只要坚守自己的“本”,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就像乌龟和兔子赛跑,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最后总能到达终点的。
不过呢,这篇序也有让我觉得有点小“头疼”的地方。
有些表述真的很文言文,就像一道道密码,我得在脑海里反复琢磨、解码才能理解。
有时候读着读着,感觉自己的脑子就像一台快要死机的电脑,转得特别慢。
但是呢,当我终于理解了那些难懂的句子之后,又有一种成就感,就像解开了一道超级难的数学题一样。
2024年《大学》读后感三年级格式版
2024年《大学》读后感三年级格式版《大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由宋代学者朱熹所编著,主要介绍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和方法。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为我人生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被《大学》中强调的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所震撼。
书中指出,一个人要先修齐自己的心性,做到内外一致。
只有修养良好的个人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我们都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优良习惯,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其次,《大学》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书中说:“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在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中,我们可以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学会尊重、理解和支持他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只有从家庭做起,我们才能将这种美好传递给社会,让社会更加和谐与进步。
此外,《大学》还强调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书中说:“修身涵养天地之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告诉我们要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关心弱势群体,为他人提供帮助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只有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我们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大学》还对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
书中指出:“家有教孩子,学有先后”。
这告诉我们,教育是培养人的关键。
只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我们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读完《大学》之后,我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阅读《大学》,我深刻认识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和意义。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需要先修身齐家,再治国平天下。
只有个人修养好了,家庭和睦了,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与进步。
2024年《大学》读后心得(二篇)
2024年《大学》读后心得2024年,我读完了经典著作《大学》。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下面,我将就这些感受,谈一谈我的读后心得。
首先,我被《大学》所阐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深吸引。
书中明确指出,一个人要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首先要从修身做起。
只有做到自己的修身,才能够影响到家庭,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
这一思想让我深思,我认为个人修身,就是要做到道德品质高尚,言行合一,做到真实、善良和正直。
我深信,只有个人具备了这样的品质,才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为只有自身品格端正,才能够影响到家庭,使家庭更加和谐稳定,才能够在治理国家时发挥良好的作用。
进而,通过整个社会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一思想给了我启示,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我被《大学》所弘扬的教育思想深深感动。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人才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建设的基石。
《大学》中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种教育思想告诉我,只有通过教育,让人们明白自己的定位和责任,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同时,《大学》也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一思想引起了我对教育的深思,我意识到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每个人才能够得到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广泛普及能够使社会更加和谐,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光发展。
我认为,这一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在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
儒家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提倡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升华。
书中提到,对于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的追求,可以使人达到一个完善的人格。
仁是关怀他人,宣扬大爱的精神;义是有道德伦理底线的行为准则;礼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智是人的智慧和学识积累;信是言行一致、诚实可信。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
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动。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着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
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
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
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
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
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
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
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
“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
大学读后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
大学读后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大学读后感800字(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
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大学古本序有感《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
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
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
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
《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
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
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
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
”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
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
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
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
如此,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郁万进有感于开篇”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
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
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
”已经点明了全文主旨。
不难看出,”大学”的重点在于”诚意”,在于”格物”,从而最后推导出了全文的重点”致知而已矣(良知而已)”!”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就是妄想”的理念在全文中有了非常好的论证。
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
去人欲,就是致良知。
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在企业中我们作为这大军中的一员,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诚意”、”格物”,我们最重要的是”良知”!没有良知就没有本心,没有本心(基本态度和正意)又何从谈后面的种种,更不论信誓旦旦的风雨同舟。
但是古人的良知跟现在的良知肯定是有出入的。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良知是肤浅的,而古人一向把严于律己加己身,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的严苛。
所以我们在理解古人的话语或者告诫的时候,需要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们的环境氛围。
他们的出于本心未必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单纯的遵循自己的意愿。
许多的大家都对《大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唯独王阳明的看法独到且更有说服力。
王阳明的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先生留下的心学为后世诸多学子受教,更是流传甚广。
他处处真性情的作风是最让我觉得可爱的地方,他的很多做法别人觉得不可以理解,但却是最真实的存在。
最后也是最大的感受,不可摒弃圣人的初心,心存良知方为根本!吴加华《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大学》之要领,诚意而已,诚意之工夫,格物(去人欲,为善去恶)而已,诚意之极,则至善而已。
衡量(止的意思)至善的规则或标准,良知而已。
正心,恢复人之本体而已;修身,体现本体之用而已。
对于自己来说,是要光明大德,对于大众而说,那就是关爱子民。
对于天地来说,则世界一切都是完善,完美的。
因此,至善,心之本体也,规劝后还有不善举动,那么本体未尝不知。
意念,动也;物,事也。
达到本体之知,则动而无不善。
然而,如果不对具体事务而去人欲,则也就不能致良知。
故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
去人欲,就是致良知。
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圣人惧怕人从外求本体,所以反复教导。
古人对大学旧本的解析,抛弃了成为圣人的基本态度和正意。
因此,不务实于诚意而转重心于格物,这就是舍本求支;不侧重于格物而转重于诚意,这就是舍实求虚;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那是妄想。
支、虚合妄离至善远那。
古人用一个”““敬”将诚意、格物、致知穿合在一起,那是多此一举,对大学的补著(朱子对大学格物一段的追加)传于后世则更加偏离大学本意。
我怕人们对大学的学习离至善之道越来越远,所以去掉追加的以恢复旧本。
以一作十,以引其意,这样,大概圣人之心明世又有希望了,求圣之人也有要领去领会了。
啊,如果能致良知,则只是存心,能悟出致良知的真理,我也满足了。
赵春贵读大学古本序后感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
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
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
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闫传宝读大学古本序有感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
至善就是要善良,要生善心,而善有很多种,对长辈的孝为善、对晚辈的爱为善、对社会和公司的感恩也为善。
而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
达到善的标准就是达致良知,所以面对目前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和社会环境,想要成就自己达至圣人之道就需要我们去除我们自己的私欲,对心实实拷问,对事样样自省,让心灵纯净,私欲全无,重拾良知,孝敬长辈、爱护晚辈、感恩公司,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纯粹、让自己的工作的目的更直接,减少抱怨和不满,全身心的投入到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自现在开始回归本心,达致良知,努力学习。
通过格物、诚意自己。
李士学读大学古本序有感《大学》,是君子之学、圣人之学,它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学习了阳明心学之后,我对《大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从字面上来理解,《大学》就是关于大人的学问,或者说如何成为大人的学问。
什么是大人呢?”大人”就是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
其实不单是大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一般人同样也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我们这颗心,因为自私自利就把自己和别人隔开了,所以我们把自己活”小”了。
但我们并不是天然的”小”,从本体上来讲,”大人”也好,”小人”也好,那颗真心是一样的,只是我们把自己活成了”小人”而已。
我们的心和圣贤一样本来是清澈的,只是我们把它污染掉了。
今天通过学习《大学》和阳明心学,我们可以去除我们的杂质和污染,恢复到本来的状态,这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我们真正达到至善的时候,那一刻我们就是大人,就是圣人,就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人。
当我们支持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支持自己;当我们去爱消费者的时候,当我们捧出自己的心给员工的时候,其实就在成就你自己。
如果今天来学习致良知,学习《大学》,我们只是抱着”让自己进步,别人好不好与我没有关系”这样的想法,再怎样学习,都是没有用的。
致良知就是让我们知道大是大非,《大学》就是让我们的人生从此开始广阔起来,让我们的心胸能容纳下国家和人民,这才是真正的《大学》。
所以,不论阳明先生也好,曾子也好、孟子也好、孔子也好,所有的古圣先贤说的都是一件事——就是把”小我”放下,为国家、为民族去考虑。
赵欣大学古本序读后感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不管是工作还是日常,敢于挑战,追求实事求是,不畏惧困难险阻,勇于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张晓涛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大学之道为圣人之道、大人之道,而大学之道,诚意而已矣,而诚意就是回归本心,找回初心,从”人之初,性本善”看,做人的初心就是善心,要有达济天下的胸怀,同样的做事要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所以要出于本心、目的明确的生活工作才能不走弯路,勇往直前。
而出于本心则需要我们心怀善心和感恩,用善心对待家人和同事、用感恩对待父母和公司。
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要想做到回归本心,就必须做到格物致知,格掉自己的私欲,格掉一切恶的东西,回归自己的良知。
立了圣人之志、学了圣人之道后,每日自省,自省所有的行为符不符合公司的利益,利不利于员工的成长,只有利公司、利员工的事情才是符合道的事情。
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所以需要去支去虚去妄,回归本心,去除人欲,达至良知。
王学龙读《大学古本序》有感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
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在成长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在我们身边路过,我们身在其中潜移默化,心中有了善恶之分,也有了为善为恶的意图。
而阳明先生的句句箴言无不是教我们为善去恶,去人欲,心存良知。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现在如此推崇阳明学,为了天天去学习阳明学,个人理解这不是推崇不是学习,是回归人之本性,人之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