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然之策-生财致富之道

合集下载

绝世富经《计然书》(亦称“计然七策”)

绝世富经《计然书》(亦称“计然七策”)

绝世富经《计然书》(亦称“计然七策”)绝世富经《计然书》(亦称“计然七策”)计然,本是春秋末期晋国的一个智谋奇才。

此人游历吴越,便收了个叫做范蠡的布衣之士做学生。

这范蠡后来便成了越国上大夫,辅助越王勾践复仇灭吴而成就了一代霸业,后来飘然隐退泛舟湖海,于陶地以“朱公“名号染指商旅,不到十年竟是富甲天下,被商旅呼为陶朱公。

这《计然书》,便是范蠡隐退后辑录老师计然之言论,并参以自己见解所成,全书七策八千余言,说得便是一个致富术。

富国富人,字字精到,天下商旅呼之为“绝世富经”,名士则称之为“计然七策”。

七策简要内容:捐货币以悦其君臣;籴粟囊,以虚其积聚;遗美女,以惑其心志;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遗之谀臣以乱其谋;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计然七策的主要经营思想引申到当今证券市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当市场容量较小,外围资金充足时,由于股票“供不应求”。

因此,股价就会上涨。

当市场不断扩容,而外围资金不能保持同步放大时,由于股票相对于资金的“供过于求”,股价就会回落。

当热点集中时,资金汇聚从而产生强劲行情;而热点分散时,就会造成资金供给不足,从而使行情衰落。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计然的这一理论思想表明其能以辩证的思想去观察物价涨落的奥秘,在市场行情中即使是业绩极为优良,最具有投资价值的个股,当它涨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滑落下来,这充分体现出物极必反的市场规律。

“贱买贵卖,加速周转。

”在东西价格低廉时买进,在价格高昂时卖出,并且想办法使资金像急流的水一样快速周转。

贱买贵卖,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获取利润的根本途径,而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直是几千年来的工商业基础经营之道。

即使时至今日,资金周转率仍是考核企业经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

加速周转也可以说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争取最大化利润的有效方法。

在股市的上涨行情中,投资者保持高效率的波段操作,常常能最大化地发挥资金利用效率,获取极丰厚的利润。

计然之策

计然之策

计然之策【解释】: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出处】: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

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著之理”。

后因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计然十八策:生意要勤紧,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温和,躁暴则交易少。

议价要订明,含糊则争执多。

帐目要稽查,懒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散漫则必废残。

出纳要谨慎,大意则错漏多。

期银要约定,延迟则信用失。

临事要责任,放弃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奢侈则用途竭。

买卖要随时,挨延则机会失。

赊欠要识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苟且则必糊涂。

用人要方正,诡谲则受其累。

货物要面验,滥收则售价低。

钱账要清楚,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镇定,妄作则误事多。

计然之策计然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计然并不是真实姓名,而是取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

据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长计算。

《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

他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灭吴之后,范蠡携西施离越赴齐,改名为陶朱公,后世将陶朱公视为商人祖师。

1、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这些话极为精辟地揭示了商品价格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他指出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们就会将资源集中到这里,供给自然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供大于求,价格则会狂跌,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经营活动不能从众,要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确定自己的经营品种。

“一贵一贱,极而复反”。

在进行经营活动时,不能苛求过高的利润,在价格高到适当程度时应果断抛售,这就是“贵出如贱土”;在价格低谷时,应大胆地买进,这就叫“贱取如珠玉”。

事物的量变在积累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陶朱公经商十八诀

陶朱公经商十八诀

陶朱公:计然之策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

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计然之策(完整版)

计然之策(完整版)

朱公:计然之策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后来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朱公。

看来,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陶朱公经商十二则

陶朱公经商十二则

欢迎共阅陶朱公:计然之策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

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需求决定大饥荒。

”火”的年份,对应的是中国历法中的五行。

中国历法采用六十花甲子为一周期的方法,在纪年上,六十年,以六十个顺序组合的天干地支代表,如甲子年、辛亥年等。

按照计然的十二年周期论,那么就该考察地支的五行,因为地支恰恰是十二个。

按照计然总结的情况设计表格如下:有一篇商训玉”?用度要节约?????切勿奢华?????奢华则财钱竭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物资要面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质价减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优劣要细分?????切勿混肴?????混肴则耗用大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窦生检时要尽责?????切勿忘托?????忘托则受害大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说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陶朱公经商十二则》:?一是能识人。

知人善恶,账目不负;二是能接纳。

礼文相待,交往众者;三是能安业。

经商致富古籍《计然七策》鬼谷子亲传范蠡活用

经商致富古籍《计然七策》鬼谷子亲传范蠡活用

经商致富古籍《计然七策》鬼谷子亲传范蠡活用据说这本《计然七策》是鬼谷子的老师传给他,之后他又传给计然,计然再传给范蠡,如此流传下来。

这本《计然七策》,是范蠡在隐退后整理批注的,人们都说里面讲的是一个致富术,可以熟练运用书中之策的人,便可财满天下。

那么,所谓“七策”指的是哪七策呢?1.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已。

”意思是说要有目的地进行自己的经营活动,认识市场规律,有遇见地储备物资。

根据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前做好货物的购销工作。

他认为天时变化的规律是可知的,“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就是说影响市场变化的无非是这样一些基本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做出判断是经营成功的关键。

范蠡还曾提出农业经济循环学说,他认为“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即天下六年一次大丰收,六年一次小丰收,十二年一次大的饥荒,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是有规律的。

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此称之为“待乏原则”,即利用旱涝寒暑之机,低价购进,待贵而售,随时逐利。

这里的“资”,是需要和购买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气干旱,出现旱灾时要购买船只,当出现洪涝灾害时要购买车辆。

从表面上看,好像与现实需要是相反的,是不切实际的经营思想,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天旱之后,可能会出现洪涝,洪涝之后也可能出现旱灾,都需要早做准备,以防不测,不要只看到眼前的旱灾和水灾,而要做好旱灾之后有水灾和水灾之后有旱灾的准备工作。

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也必须充分兼顾到利和害的两个方面。

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方面,这样才能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方面,这样才能把握即将到来的机会。

2.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鬼谷子-财商致富九策

鬼谷子-财商致富九策

鬼谷子财商----致富九策一曰:明· 路计然原文:人生于世,非财无以资身。

产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

原文翻译:人生在世,没有钱财就无法得到安身立命。

钱财的治理有不变的规律,不交易怎么能获得利益呢?范蠡按语: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生放经商,庶可获利,为资身策也。

原文翻译:钱财是滋养生命的源泉,是生存之本,人们怎么能没有呢?但是如果不会经营,就容易蚕食待尽。

因此,必须生息、借放、经营、交易,虽然微薄但均可获利,是每个人安身立业的策略。

二曰:擅· 谋计然原文:财溺于人共爱,义取者希。

利起于众所争,贪嗜者伙。

原文翻译:世人都溺爱钱财,以正义的理由获取的少见。

利益引起众人的争夺,贪心和嗜财如命的人,比比皆是。

范蠡按语:财者通行蠻貊,虽婴孩亦所知。

爱是以人多竟求强取,致有丧身失德,忘耻受辱,甘当无悔。

其知义安分,不事妄贪者,世之罕有。

原文翻译:钱财可以流通于天下,就算是小孩子也懂得这个道理。

正式因为对钱财的喜爱,所以人们纷纷竞相追逐、强取豪夺,以致有的人丢弃了自身准则,道德沦丧,忘记羞耻,甚至为了钱财宁愿被别人的侮辱,还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由此可知,能够深明道义、安分守己,不做非分之想、没有贪心杂念的人,世上稀有。

三曰:知· 人计然原文:人皆人,贪廉无辩。

心非心,真伪难知。

原文翻译:人与人都一样,无法从表面上无法辨别贪心或清廉。

心与心不相同,真心假心难以判断。

范蠡按语:人不处财,心不久交,徒以面情相觌,语言相奉,而不识其忠诚奸诈,嗜利苟且,必须试之以财帛,处之于患难,然后其人其心则详知矣。

原文翻译:人们不处理好钱财关系,真心相处就不可长久,仅仅表面上的交往,语言上的相互奉承,是无法认清他是忠厚诚实,还是奸邪诡诈,还是唯利嗜图,还是应付敷衍。

必须用钱财锦帛来试探,特别是处在患难之时,这样,我们就可以详细的知道这人的心是什么样的了。

四曰:结· 势计然原文:交接非人,虽万金无足论有。

计然之策

计然之策

xx:计然之策xx在帮助xx践打败xx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xx,吾欲用之家。

”后来xx成了xx商人的xxxx。

看来,xx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xx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xx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xx;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xx、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xx、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计然十八策

计然十八策

计然之策2010-05-28 13:58 来源:作者:编辑: 李玲芝释义:春秋时代的一种经济学说,后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发生地:绍兴故事再生:计然是春秋时越国的学者,博学善计算,他总结了一套经济政策,后来人们把它叫做计然之策。

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利用天时旱涝,农业有丰收年和歉收年的差别,进行物价观测,预见未来的经济趋势,价格低的时候买进货物,价格高的时候卖出获利。

越国大夫范蠡是他的学生。

相传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被困在会稽(绍兴)待机再起,范蠡采纳了计然的计策,用十年时间整治经营国家,终于使得越国富裕强大,为勾践最终打败吴国夺取春秋霸主地位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范蠡在越国雪耻之后,看出勾践是一位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的君主,伤心感叹道:“计然老师总共有七种政策富国强民,我在越国使用了五种就让国家如此强大,称霸诸雄。

既然已经为国家报效过了,现在我要把这种策略用在自家致富上。

”为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范蠡悄然乘坐一叶小舟,挂冠归隐,出走他乡,据说,他又采用计然之策持家创业,经商致富,家财巨万,被后世尊称为财神“陶朱公”。

计然看来是一位春秋时代的经济学家了,在封建农业社会里就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经营理论,这种循环经济理论,在现代社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呢。

【解释】: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出处】: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

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著之理”。

后因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计然十八策生意要勤紧,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温和,躁暴则交易少。

议价要订明,含糊则争执多。

帐目要稽查,懒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散漫则必废残。

出纳要谨慎,大意则错漏多。

期银要约定,延迟则信用失。

临事要责任,放弃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奢侈则用途竭。

计然之策(完整版)

计然之策(完整版)

陶朱公:计然之策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

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计然之策(完整版).

计然之策(完整版).

陶朱公:计然之策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

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古代商人的经商智慧:范蠡计然《致富奇术》详解

古代商人的经商智慧:范蠡计然《致富奇术》详解

古代商人的经商智慧:范蠡计然《致富奇术》详解范蠡计然《致富奇术》生意经详解一、明路计然曰:“人生於世,非财无以资身。

产治有恒,不商何故弘利。

”范蠡按语:“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生放做生意,庶可赢利,为资身策也。

”二、擅谋【译文】财帛沉溺活着人的共同喜欢之中,能在道义的态度上获取财帛的人,世上少见。

利润正是在众人的你争我夺中取得,那些贪婪、嗜财如命的人,比比皆是。

【注解】蠻:通蛮,我国古代寓居在南部的少数民族。

貊,音mò,我国古代寓居在北部的少数民族。

三、知人【译文】人与人在表面上看来都一样,无法从表面去差别一个人是贪婪的照旧廉洁的。

心与心则大不相同,但也难以判别它是真实的照旧虚假的。

【注解】觌:音dí。

见,相见。

四、结势【译文】来往、打仗和托付的人,假如你选择不妥,那么即便拥有万金,也不可以称之为有钱。

【注解】夥:通伙。

鉴:镜子。

五、精算【译文】对财帛不节流不爱惜,就白白接受了夜以继日、拔山渡水的辛劳。

能让财产增值,又能守住它的人,即便阅历了逆风冒雨、在大海大洋中飞行的辛劳也值得。

范蠡按语:“为客商,不辞晓夜,爬山涉水,所需微利,皆由惊慌辛劳而来。

若不朴实爱恤,则动渠安逸何益哉。

”六、扬善【译文】对别人慈祥、和蔼可令本人取得幸福。

【注解】锡:xi,在这里作“给予”解。

七、捕机【译文】谈买卖,炫耀其别人有很多财帛,是为了黑暗向对方施加压力。

以倾慕的口气说其别人老实取信,则是有认识挖苦对方。

客商来到却没有携带任何货品,那么不是来讨取帐款,便是在期待别人。

买主与中间人私下里商量、攀谈,必定有机密买卖,或许要吃背工,或许要在帐款上做文章。

【译文】对当前的客商炫耀其他客商资本大、货品多,是为了让这个客商不可以稳定、冷静,以便黑暗要挟。

对我大谈别人的忠诚、厚道,肯定有挖苦我苛刻的含意。

假如客商来时,没有携带任何货品,那么不是向主人家讨取帐款,便是为了到此来期待亲友挚友。

计然的十八策:

计然的十八策:

计然的十八策:
计然的十八策:
一、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二、价格要标明,切勿含糊。

含糊则争执多;
三、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四、除欠要认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五、货物需面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六、出纳入帐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七、用人要公正,切勿至斜,至斜则托付难;
八、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九、货物要修正。

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十、期限要限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十一、买卖要快捷,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十二、钱财要谨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窦生;
十三、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

懈怠则资本滞;
十四、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十五、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十六、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十七、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成差劣;十八、说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计然之策(完整版)之欧阳地创编

计然之策(完整版)之欧阳地创编

陶朱公:计然之策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

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计然之策(全)

计然之策(全)

计然之策(全)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所谓“金、水、木、火”的年份,对应的是中国历法中的五行。

中国历法采用六十花甲子为一周期的方法,在纪年上,六十年,以六十个顺序组合的天干地支代表,如甲子年、辛亥年等。

按照计然的十二年周期论,那么就该考察地支的五行,因为地支恰恰是十二个。

按照计然总结的情况设计表格如下:有一篇商训生意要勤紧,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温和,躁暴则交易少。

议价要订明,含糊则争执多。

帐目要稽查,懒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散漫则必废残。

出纳要谨慎,大意则错漏多。

期银要约定,延迟则信用失。

临事要责任,放弃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奢侈则用途竭。

买卖要随时,挨延则机会失。

赊欠要识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苟且则必糊涂。

用人要方正,诡谲则受其累。

货物要面验,滥收则售价低。

钱账要清楚,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镇定,妄作则误事多。

这些内容大致是管理原则纲要。

可以释读出他的经营管理思想,其经营领域和策略却未提及。

但是我们还是通过字面判断出陶朱公主要的业务集中于物流商贸,没有涉足太多金融和制造,或者农业。

有人读懂这本奇书,成为全国首富

有人读懂这本奇书,成为全国首富

有人读懂这本奇书,成为全国首富历史上有这么一部奇书,虽然他不能帮人们练成盖世武功,但能够帮人们发财致富,有一个国家得到了他,实现了国家富强,有一个人得到了他成为天下首富,这部奇书就是《计然之策》关于计然之策,指导越国实现富强的故事记载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当初越王勾践被吴国夫差打败,勾践被迫投降,带着妻子来到了吴国,为吴王夫差养马签马,当了三年的奴隶,为了讨好夫差勾践,甚至还尝过夫差的大便,真是耻辱到了极点,越王勾践被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反败为胜,彻底打败了强大的吴国,迫使吴王夫差自尽,随后越王勾践乘胜北上,进军中原,经过一番耀武扬威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而指导越王勾践反败为胜的就是计然之策。

范蠡是楚国人,年轻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狂放不羁,楚国有一个官员叫文种,文种认为虽然表面看上去,范蠡狂放不羁,实际上是个具有大智慧的旷世奇才,于是文种和范蠡结为莫逆之交。

后来两人一起到越国做了官,当越王勾践落难时,范蠡和文种始终忠心耿耿的追随他,为他出谋划策,终于帮助勾践反败为胜,报仇雪恨。

范蠡被封为上将军是越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可是正当功成名就,位极人臣之时,范蠡却做出了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举动,他辞去所有的高官厚禄经商去了。

史记记载范蠡帮着越王勾践反败为胜,扬眉吐气,然后长叹了一声,说计然之策共7条,越国只用了5条就能反败为胜,既然计然之策能对一个国家发挥如此强大的作用,那我也可以用它指导自己经营产业。

范蠡来到了工商业发达的齐国一家人在海边定居下来,到齐国后,范蠡带领的家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然而神奇的是范蠡经过不长的时间就发家致富了,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范蠡不仅靠自己的才智,他还得到了理论的指导及计然之策的指导。

计然之策究竟说了哪些奇谋妙计呢?计然之策主要是两部分内容,第一称之为富国之道,第二称之为富家之术,熟读计然之策,肯定也能找到属于你的商业之道。

计然七策:商圣范蠡的致富谋略|善德企业全球行

计然七策:商圣范蠡的致富谋略|善德企业全球行

计然七策:商圣范蠡的致富谋略|善德企业全球行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成功商人,但能称为“商圣”的不多,春秋时期的范蠡是最早被冠以这一称号的人。

谋臣生涯范蠡最早出场,是作为越王勾践的谋臣。

他本是楚国人,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交甚深。

二人厌恶楚国的政治黑暗,欲施展平生抱负,便弃楚入越,辅佐越王勾践。

越国与吴国作战失败,勾践受困会稽山,准备自杀,范蠡、文种劝止了他,又说服勾践忍辱事吴,卧薪尝胆。

勾践入吴国为奴仆,范蠡追随左右,殷勤打点,屡屡助其避开祸难。

勾践回国以后,范蠡一方面协助文种寻访贤才、训练军队,一方面到处搜集美女、珠宝进献给吴国以迷惑吴王夫差。

相传,美女西施就是范蠡在越国寻得,而送到吴国去的。

后来,夫差率军北上争霸,范蠡见机不可失,力劝勾践立刻伐吴。

经过两次大战,越国兵入姑苏,吴王走投无路,自杀身亡。

存越灭吴,范蠡功莫大焉,然而他明白,越王为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

故在灭吴之后,范蠡便带着家人离开越国,悄然隐退了。

不久,同立大功的文种惨遭赐死,证明了范蠡的识人之明。

三致千金范蠡离开越国,多次迁徙后定居宋国陶丘。

他认为陶丘位于天下之中,乃四会五达之所,经商最佳之地,于是化名朱公,在此安家治业。

范蠡应用昔年所学的计然之学,根据时节、气候、风情、民俗等买卖贸易,没出几年,就积累大量产业,成为当地巨富,人称“陶朱公”。

成为富翁之后,范蠡曾三散家财,又三致千金。

他善于聚财,却不吝财,家中财货积聚多了,便将其散尽,接济穷人。

不久以后,又能凭借高超的手段,再次致富。

这样几次以后,乡人们都对他感恩戴德,又钦佩他的经商天才,称其为“财神”“商圣”。

计然七策范蠡的经商谋略,很多来自于计然之学。

很多人将“计然”解释为人名,认为他是范蠡的老师。

其实,并非如此,所谓“计然”,就是计算筹谋,明而后动,是一种调查统计、计算分析的学问。

应用在经商之中,最重要的有“计然七策”。

策一:务完物。

完者,完好,完美也。

质量是经营的基础,不要贪图便宜而囤积劣质的货物;不要以次充好,坑蒙客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然之策
计然,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越国经济学家。

然又作倪,或作研。

他曾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

计然曾辅佐越王勾践争霸图强。

《史记》说“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那么,“计然之策”到
底是什么呢?
所谓“计然之策”,就是计然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的治国方略。

主要是指农业丰歉循环论、储备论、平籴论、“息货”论(商品流通理论)、价格论、货币周转论、国家调节论、自然贫富论及“积著之理”等。

其“积著之理”,是古代最早出现的商业经营管理原则。

总之,“计然之策”用一名话概括就是“以商富国论,可以
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富国强兵论-一治国方略。

要知道军事就在于从事战备,做好后勤战略防备工作,时刻准备好待用之物。

如果能知晓国库物资的多少,相互对照各种物资的供需状况,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了。

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富
国强兵、称雄于天下,只有首先将经济基础打好,国家物质富足了,才可能有条件训练军队,使自己的国家兵力强盛,而人民的富足,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二是货物增值论-一经商良策。

要知道货物的生产季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才算得上知道货物。

季节与需求的关系能够明确了,那么,所在天下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够看清楚了。

年岁在“金”时农业就会丰收,在“水”时就会歉收,在“木”时就会发生饥荒,在“火”时就会干旱。

干旱时就要先预备船只,水涝时就得先准备好车辆,这才是掌握货物价格涨跌的关键。

三、富国强兵论与略货物增值论相辅相成。

前者是战略层面,是方向,目的;后者是战术层面,是行动,手段。

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计然曰:“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计然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按照五行的说法,岁星处于金位,是丰年;处于水位,是荒年;处于木位,有饥荒;处于火位,是旱年。

旱年则预造船只,水年则预造车辆,这是适应市场变化的一个经营法则。

《越绝书·计倪内经》载论),即主张由国家来平粜粮食,使粮价维持在30至80钱之间,以便做互“农末俱利”,随着物价的弹性而起伏,关卡的税收和市场的供给都不缺乏,这乃是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在这里,计然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去阐述市场运行的规律:“太阴三岁处金则穰,三岁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

太阴即木星,在天空的相对位置每12年为一周期。

运行至酉宫(方位)称岁在金,是“穰”,即大丰年;又6年运行至卯宫为岁在木是“康”,即小丰年;运行至子宫是为岁在水为:毁”,即
大荒年,隔6年至午宫是岁在火,又是旱年。

也就是说农业生产,是6年丰收,6年干旱,12年有一次大饥荒。

计然认为,掌握这种年岁丰歉的循环知识,就可预测五谷及其它商品价格变动的趋势,可以利用它使国家财政丰裕和个人致富。

计然认为,出售的谷子如果每斗价格为20钱,农人就要吃亏;如果每斗卖到90钱,商人就要吃亏。

要是商人吃亏了,钱财就不会流到社会;如果农人吃亏了,田地就会荒芜。

因此,谷价最高不得超过80钱,最低不得少于30钱,这样农人、商人才会双双有利。

这就是史传的“平籴论”(或平粜,而且又从商业运作的角度谈论了应当如何去具体操作。

他的观点无疑是十分有见地的、具
有实战意义的。

除此之外,计然还认为,要在商业领域里保持长盛不败,关键要善于“用智”。

他曾经这样说:“积蓄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
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具行如流水。

”这段话说明了囤积发财的关键在于务求把货物卖光和决不贷款,它意思是说,经营商业的基本法则是,货物必须完好,不积压商品,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容易腐烂的货物和食品不要长期贮存,不要囤积货物企图抬价。

考察某种商品是有余还是不足,就可以预知它的贵贱。

价格上扬到了极限就会下跌,下跌到极限又会上扬。

因此,价格上扬时就要像对待粪土一样及时出售,当价格下跌时就要如同珍爱珠玉一样及时收购。

应该使资金货物像流水一样不停地
流通。

很显然,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商业经营原则。

计然的这些见解十分中肯地揭示了商业运作的最为基本的规律,它对后世商人搞好经营工作具有极好的指导作用,是弥足珍贵的商业文化经典箴
言。

计然之策本是计然教越王勾践以商
富国,勾践用之十年竟国富而霸,不但最终打败了强大的吴国,报仇雪耻,之后又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时期的五大霸主之一。

范蠡在助勾践灭吴后就功成身退,他用计然之策富家,他到了陶这个地方,叫朱公,后人尊为陶朱公。

《史记.货殖列传》为货殖者作传,先写陶朱公,再写子贡。

太史公写道:“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由此,范蠡在十九年之中三次赚取千金,年老后子孙继业,“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
公。


jìrán zhīcè
【解释】: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出处】: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

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
经商致富的“积著之理”。

后因以泛指生
财致富之道。

计然十八策:
生意要勤紧,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温和,躁暴则交易少。

议价要订明,含糊则争执多。

帐目要稽查,懒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散漫则必废残。

出纳要谨慎,大意则错漏多。

期银要约定,延迟则信用失。

临事要责任,放弃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奢侈则用途竭。

买卖要随时,挨延则机会失。

赊欠要识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苟且则必糊涂。

用人要方正,诡谲则受其累。

货物要面验,滥收则售价低。

钱账要清楚,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镇定,妄作则误
事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