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一)、知识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对应的代表作。

(二)、水平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水平;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升其分析问题的水平。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相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一)、教学过程通过度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协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协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理解,使历史思维水平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用批判的眼光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理解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本课中讲到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很多有识之士理解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学情分析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

所以,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

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水平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漫漫长河当中,我们更多地向大家介绍的是帝王将相和各国精英,那么今天呢,我想带领大家认识两位平凡的小人物,看一看他们生活的跌宕起伏,这个人是我的太奶奶,她叫做黄王氏。

1898 年出生,17 岁时经媒妁之言嫁给同岁的太爷爷,半年后她怀孕了,太爷爷去上海重新读书。

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我的太奶奶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没有自己的自由,也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你可以看出来女子的地位非常低。

那大家考虑一下,接受三从四德的太奶奶,跟接受西式教育的太爷爷他们生活在一起。

会不会幸福呢?[学生回答]太奶奶是经受过三从四德,也就是封建礼教的学习,然而太奶奶爷是接受的是开放的西方教育[教师引导]所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可能也不一样,你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

那么到底。

太爷爷会不会跟太奶奶幸福呢?太奶奶还在家坚守地等待太爷爷,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到来。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12课,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知识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教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让学生对 New Culture Movement 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百度“ 1915年中国”的信息的整合、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挖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继续探索,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

2.陈独秀、蔡元培等人不断进取、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行为,以此理解个人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担当。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来启迪师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情怀。

高二文科班的学生虽然学习习惯比较好,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也具备了一定学生学习能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虽然学生在初力分析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教学策略选1.多媒体辅助教学;择与设计2.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3.启发式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二、讲授新课探究一: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板书:为何“新”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板书:怎样“新” ?)[自主学习]探究三: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教学过程[200世纪初的中国最需要什么?”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呢?多媒体出示:镜头一:《民国时期的留辫子者》(Q字辫)《畸形的三寸金莲》(图)镜头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图)引导学生诊断中国国民的病根?(思想病根:皇权思想、奴性、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等。

)问题:拿什么来拯救中国人呢?(设计意图)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合作探究)课件展示以下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 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 联系具体内容, 分析其作用与影响, 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1.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2.简讯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1.妇女解放, 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 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 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 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关于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和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及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一、教学背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

它不仅涉及到文化的发展,也涉及到社会进步的推动。

在历史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文化运动。

它是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封建传统进行批判和改造的过程中发生的,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民主思想的兴起。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对于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促进学生思想进步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理解民主、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 开场导入。

学生们听写本节课的词汇,并通过问答方式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课前思考和预习文章主题。

2. 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通过幻灯片和演讲,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来源、内容以及主要的代表人物和文学作品。

3. 分组讨论。

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本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作,重点讨论文学作品反映的思想、情感、社会背景等。

4. 展示与分享。

让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展示讨论的内容。

展示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们注意重要观点和思考问题。

5. 总结回顾。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形式,问学生们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然后,解释实现民主和科学进步对于一个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

布置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作,总结思考文章特点及其表达的思想。

同时,还要在学习笔记中总结老师讲解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但是,这个教学计划仍有以下不足之处:1. 教学材料准备不足。

新文化运动反思

新文化运动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一、本节课的构思1.关于本节课的主线索。

我觉得新课程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在教材的编写上:用更加准确、精练、通俗易懂的词语来编写课本的目录、大小标题。

所以教师授课时如能把课本的目录、大小标题或历史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基于这样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一课我主要的上课思路就是围绕着解读新文化运动这个标题来展开,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首先它是一场文化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其次它“新”在哪些方面;再次这些方面怎么样“新”;最后分析出现这些“新”的原因。

2.关于本节课几个环节的处理。

①导入问题。

本节课我借助一段音乐进行导入。

让学生跟着歌词唱《兰花草》,并欣赏这首歌的优美旋律和歌词,然后让学生猜猜这首歌的词作者的名字,由此导入新课。

②前后呼应问题。

我觉得前后呼应对一节课是比较重要的。

因此这节课我在两个地方设计了前后呼应。

一是开头和结尾用《兰花草》歌词来呼应;二是问题“新文化运动新在哪些方面”和课后问题“测一测,你对新的了解”来呼应,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呼应来进行课堂小节。

③关于课堂内容的展开。

本节课我的思路是围绕着“新”字来展开教学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是运用了材料来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材料,从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在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时,我还运用了一段视屏来进行教学,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日本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来反思我们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后的反思这节课总体来说,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也有一些地方不够理想,课后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1.关于课程适合对象问题。

有些问题的设计和要求超出了高一学生的能力要求,比如课程设计时想运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原理来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原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可是由于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这一原理,自己上课时对这一原理分析的又不够形象、透彻,所以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新文化运动教案 (3)

新文化运动教案 (3)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案背景1.1 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并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1.2 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中历史课程,针对学生年龄段为15-18岁。

1.3 教学时间本教案建议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为45分钟。

二、教学内容2.1 新文化运动概述2.1.1 新文化运动的定义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一场反对封建旧文化、倡导新思潮的运动。

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1.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五四运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等。

2.1.3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对封建旧文化、倡导科学民主、追求个性自由等。

2.2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2.1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教学案例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如教育、文化、社会结构等。

2.2.2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2.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2.3.1 鲁迅介绍鲁迅的背景、主要著作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3.2 陈独秀介绍陈独秀的背景、主要著作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的角色。

三、教学过程3.1 授课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话题。

(5分钟)2.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定义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好奇心。

(10分钟)3.展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10分钟)4.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新文化运动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新文化运动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

以下是一个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背景;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海报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该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背景,以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什么影响?4. 分组展示: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读,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它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

6.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的碰撞,引导他们思考不同文化观念和思想的对立和融合。

7.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个别思考,回答以下问题:新文化运动以及相关的思潮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启示?我们现在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与新文化运动有何不同?8. 总结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本课程中的收获和觉得还需要加强的地方。

反思:这个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和讨论新文化运动,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然后,通过个人思考和总结反思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体验。

但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讲解要简洁清晰,避免过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名词解释,以免给学生造成疲劳和理解困难。

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教案标题: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标和影响,并通过讨论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目标和影响。

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目标。

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目标和主要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科学思想的倡导等。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和讨论。

4. 思考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何启示?5. 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思考。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总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标和影响,并提出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案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合作与沟通能力。

同时,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思潮,它的兴起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主张科学、民主和平等,反对封建迷信和旧文化观念等。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文献,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4. 学习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教师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并分析他们的重要著作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研读和分享,提高对于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于社会观念的改变等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表达,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个人或小组作业: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报告或进行演讲,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3.阶段测试:设计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测试题目,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著作或文章,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应用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作或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3.参观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或文化讲座,亲身感受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五四运动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交织与冲突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化观念的转变:反对封建传统,主张科学、民主–文学艺术的创新: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女权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倡导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意义–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塑造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物和图片,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解,系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并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个人研究: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做展示,分享给同学。

5.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概括。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用于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材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研究材料,供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写作。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互动,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个人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或展示,考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或文献分析,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展览,亲自感受那个时期的历史氛围。

2.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否还存在于当今社会。

3.应用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和思想,分析当今社会中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师生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无法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感知历史 形成认识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把中外历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课堂小结
2分钟
本节课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时间,人物,阵地,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布置作业
1分钟
第九课课时练作业。背诵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
看一段关于十月革命的视频,引入第二子目“新世纪的曙光”。在视频播放完毕后,给出两个问题。1、曙光是什么意思?2、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希望呢?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3.学生评价不到位。在小组活动和集体交流时虽然注意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培养,但从整体看,对学生的评价奖励机制过于单调,没有合理设置评价细节,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动力,小组活动不充分。今后要多对小组合作进行训练,培养小组长的带头作用,把小组表现纳入班级评比,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兵管兵,兵带兵”的境界,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后进生的帮扶问题,还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一举两得。
直观图示法,设问(课件出示)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设问: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一些?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哪里?
旧语新说,以一个外婆的回忆(包括语言和图片)向学生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化, 提问:外婆的一生中经历了哪些变化?其中,有哪些新思想和新文化现象出现?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东港三中孙明【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专题内容中关键转折部分,它上承“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潮”,下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高二同学只是耳闻过,至于具体是什么,怎么回事,也并不是很清楚。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就没有创新可言。

我根据高二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喜欢怀疑,求知欲强,但又缺乏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掌握知识体系和自主探讨一些问题,还让其查阅大量的资料,使他们的知识系统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新文化运动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一、导入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摩登史上一场具有深遥影响的思想文化运动。

本节课将指挥同砚们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帮助同砚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3.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进修过程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a.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b. 中国传统文化的约束和封建思想的压迫成为人们思想解放的主要动力;c. 外国文化的冲击和启发也促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b. 倡导文学革命,主张文学要关注社会现实,反对旧有文学形式和内容;c. 推崇白话文学,提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思想,反对文言文的繁琐和晦涩;d. 宏扬摩登教育,主张进修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摒弃迷信和封建教育。

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a. 鲁迅:中国摩登文学的奠基人,作品有《狂人日记》等;b. 胡适:中国闻名思想家,提倡白话文学和摩登教育;c. 蔡元培:中国教育家,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发展。

4.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a.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思想解放认识;b. 推动了中国摩登文学和教育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摩登化奠定了基础;c. 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改革产生了深遥影响,为中国的近代化经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教室讨论1. 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2. 你喜欢鲁迅的哪部作品?为什么?3. 你觉得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启迪?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深入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张。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摩登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遥影响,为中国的摩登化经过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同砚们能够从中汲取启迪,珍惜摩登文化的效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观图示法,设问(课件出示)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设问: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一些?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哪里?
旧语新说,以一个外婆的回忆(包括语言和图片)向学生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化,提问:外婆的一生中经历了哪些变化?其中,有哪些新思想和新文化现象出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新文化运动时期饱含激情的作品中,体会一种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认识人生的意义总是将个人的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所倡导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应重点把握。
3.小组讨论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二、不足方面
1.精心筛选为主题服务的有效资源。不能单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去堆砌大量资源,这既是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题目的设问含金量要更大些,让学生的思维力度更深些。
师生自主学习,对于学生无法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感知历史形成认识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把中外历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课堂小结
2分钟
本节课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时间,人物,阵地,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布置作业
1分钟
第九课课时练作业。背诵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
一、成功之处
1.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变教师枯燥、呆板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丰富的历史材料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和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概括,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2.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把握历史规律的创新能力。
看一段关于十月革命的视频,引入第二子目“新世纪的曙光”。在视频播放完毕后,给出两个问题。1、曙光是什么意思?2、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希望呢?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对历史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尚在进一步培养中,而且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仅来源于影视,有一定的认知,根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历史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有限来说,老师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启发式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课堂当中应以史为据,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引领学生深入课堂。
难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教材主干采用引导法,创设情境法,兴趣引导法等教法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知识和年龄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研读法、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8分钟)
(10分钟)
(5分钟)
(10分钟)
板书设计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时间
人物
阵地
主要内容(前期、后期)
评价
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但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纯属平实性表述,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我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和补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再创设一个个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并给学生大量的展示、讨论的机会,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
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思想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对政治、经济发挥反作用;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探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
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的初步能力;收集并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从作品中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新文化运动
执教者
李红方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新文化运动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道路。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1、2两大块: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第43—44页,找出答案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材料,联系教材,找出答案,教师逐一进行讲解,认识其内容其实就是“四提倡四反对”
看一段关于十月革命的视频,引入第二子目“新世纪的曙光”。在视频播放完毕后,给出两个问题。1、曙光是什么意思?2、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希望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一: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孔子的地位。回答二: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回答三: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个沉重打击。回答四: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回答五: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回答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回答七: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回答八:为五四运动的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