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牡丹亭 惊梦》

合集下载

牡丹亭惊梦原文和翻译

牡丹亭惊梦原文和翻译

牡丹亭惊梦原文和翻译
原文:
牡丹亭惊梦
明代汤显祖
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

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间梅遮柳不胜芳。

(罗隐)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回首东风一断肠。

翻译:
没有人欣赏这样美丽的春花,他们都为枯井付出了代价。

在这样美丽的春天,我们怎么能度过宝贵的时光呢?什么样的人有愉快的事情?雕梁画栋,楼阁彩绘,亭台楼阁飞扬,碧瓦亭台楼阁如云,如灿烂绚丽,春风暖暖,带着细雨,浩瀚的泉水漂浮着彩绘船,封建父母们看到这美丽的泉水,实在是太卑微了。

_牡丹亭《惊梦》ppt课件

_牡丹亭《惊梦》ppt课件
一、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1550-1616。汤显祖 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个王朝。 21岁中举,后来科考一再受挫, 34岁中进士,在南京作太常寺博 士。1591年因上《论辅臣科臣疏》 批评时政,被贬广东徐闻县任小 吏,两年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 五年后因痛感社会腐败和爱女、 娇儿、大弟先后夭折,毅然辞官, 归隐临川玉茗堂,创作“四梦”, 展示至情论。
19
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贵族家庭的生活环境,揭示了封建社会 末期礼教对人性的扼杀。杜宝家的生活方式是枯燥空虚的, 人们的精神世界又是僵化陈腐的,这一切都构成了杜丽娘追 求个性发展、爱情幸福的巨大压力,由此透露出封建礼教对 人性,对人的正常身心需求的扼杀。
杜丽娘年已二八,情窦渐开,对生活充满了渴望和梦想。然 而她却被终日禁闭在绣房和塾书之中,不仅与社会隔绝(比 崔莺莺的境况更悲惨),而且与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隔绝,甚 至白天刺绣累了在自己的闺房中打个盹儿,也被视为有背家 教的非礼行为。在这种倍受压抑的近乎变态的生活环境里, 她的梦想、她的渴望也只能以一种非现实的甚至变态的形式 来表露、实现。由此不难看到杜丽娘的处境是多么可悲,她 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被完全剥夺了。
24
二、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
(二)因情而死,为情再生。她经历了由梦怀 情、因情而死、由情复生的过程。“一灵咬 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王思任《批点 玉茗堂牡丹亭叙》) 杜丽娘因情而死,为情再生,正是作者在《题 词》中说的那种“至情”,表现出“情”可 以使人出生入死、可以起死回生的巨大力量。
25
22
(三)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3、戏剧冲突是在现实和幻 想两个世界中交叉展开进行的, 幻想世界里是自由的,现实世界 则是残酷的。
23
二、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故事以晚明社会为故事背景,晚明社 会是一个兼具保守与开放两种社会风气的特殊时 代。一方面,统治者极力强化封建礼教,弘扬理 学,试图以礼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另一 方面,受王学左派进步思潮影响,民间涌动着追 求个性解放,向往自由,肯定人欲的开放潮流。 一大批文学作品以各种体裁反映了“理”与“情” 之间的矛盾冲突,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正 如汤显祖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牡丹亭》以一个生死恋的故事展示了这种矛盾, 并响亮地做出了回答,即僵化教条的理学无法阻 挡人性解放的洪流。


汤显祖在思想上深受王(艮)学左派的影响,崇尚真 性情,反对假道学,反对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大力宣扬个性解放,因此在文学上他支持“独抒性灵” 的主张,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也坚持“崇尚真性情,反 对假道学”的进步思想。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和 诗人,一生的著作很多,但其成就主要在戏剧方面,是 明代最负盛名的传奇作家。传奇作品中的代表作是《紫 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由于 这四部作品都有做梦的情节,因此也合称为《临川四梦》 或《玉茗堂四梦》。汤显祖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 在《牡丹》。”《牡丹》就是指《还魂记》,即《牡丹 亭》。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 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 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 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 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 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杜丽娘自怜的集中表现,当春香从外在的衣物饰品上赞美 她时,杜丽娘却表白道“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抛开外在装饰的陪衬,直接指向对自己不加任何雕饰的天 生丽质美的欣赏,她认为自己的天然之美可使鱼沉雁落鸟 惊喧,花羞月闭花愁颤,极写杜丽娘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 美丽的欣赏爱怜。 春香并不能真正理会杜丽娘的美丽,杜丽娘的美丽也正是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了,“恰”,如同。 杜丽娘用美丽的春天自喻,为后文伤春埋下伏笔,暗示 “伤春”即是“自伤”。自己如花的美丽无人了解更无人 欣赏,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反差造成了杜丽娘心灵深处 的强烈失落,一种孤独无偶的情绪沁满了心灵,这就点明 了上文杜丽娘所感喟“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这种郁 郁寡欢心情的来由。

_牡丹亭《惊梦》

_牡丹亭《惊梦》
汤显祖,明代著名戏剧家,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其代表作《牡丹亭》中的《惊梦》一兼有,对“真情”的推崇和追求构成了他蔑视权贵、痛恨腐败政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在《牡丹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在《惊梦》一节中,通过杜丽娘的梦境,展现了情与理、生与死的冲突和交融。杜丽娘在梦中与心上人柳梦梅相遇,经历了生死离合,最终因情而复生,体现了汤显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论。这一情节不仅艺术地再现了汤显祖的哲学思想,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同时,《惊梦》作为《牡丹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一作品成为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

第八讲《牡丹亭·惊梦》一、中国古代戏曲基本常识:由先秦宗教歌舞,到汉魏百戏、隋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致到宋、金时期,中国才有了成熟的戏曲样式:南戏和北杂剧。

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声腔系统。

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代表了中国戏曲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元明杂剧它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历经百余年的发展,至金末元初始宣告成立的一种戏曲形式。

它主要以北方的声腔系统来连缀曲文,登台表演。

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带一个楔子。

通常一人主唱。

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戏,由“正旦”主唱的叫“旦本”戏。

北杂剧创作及表演的高峰期是在元代前期,它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著名的杂剧作家及作品都出现出现在这一时段。

据统计,现存元代杂剧剧目约有五百三十种,但大多散佚,保存下来的仅有一百五十余种。

明代臧懋循的《元曲选》,收元杂剧一百种,是一个颇受关注的元杂剧选本。

元代已有“元曲四大家”之称(周德清《中原音韵》),这四大家分别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王实甫的《西厢记》,更赢得“天下夺魁”的美誉。

另有所谓“元代四大悲剧”的说法,它们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后期之后,杂剧创作出现了衰微。

在明代杂剧发展中,徐渭的《四声猿》成就最为突出,它们分别是《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玉禅师翠乡一梦》、《狂鼓史渔阳三弄》。

(二)宋元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的出现可推至北宋末年。

“南戏”是对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的简称。

它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

由于它最初出现在浙江温州(旧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之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又因为它主要以南方的音乐曲牌来演唱,所以又称之为“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所以简称之为“南戏”。

元代南戏最重要的作品有“荆、刘、拜、杀”和《琵琶记》。

前者被称为“四大南戏”,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而其中的《惊梦》更是全剧的重中之重。本文档深入赏析了《惊梦》的各个方面,从汤显祖的生平和文学思想出发,为读者揭示了这一经典剧目的深厚底蕴。在《惊梦》中,杜丽娘的形象栩栩如生,她因梦而生,因情而死,展现了封建时代女性对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文档详细分析了杜丽娘的梦境与现实,以及她与柳梦梅之间的幽会情节,凸显了剧作中浓厚的浪漫色彩和神话风格。同时,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依恋与关怀,展现了作者对于真挚情感的赞美与同情。此外,文档还探讨了《惊梦》中的思想主题,如“至情”理论在剧作中的体现,以及剧作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与反思。在艺术特色方面,文档点明了剧作的音乐、角色与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展现了传奇剧相较于杂剧的独特魅力。总之,通过本文档的赏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牡丹亭·惊梦》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思想题以及艺术特色,感受这一经典剧目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昆曲《牡丹亭.惊梦》赏析

昆曲《牡丹亭.惊梦》赏析

昆曲《牡丹亭.惊梦》赏析昆曲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昆曲又称昆(山)腔,相传是元末明初昆山人顾坚始创,明嘉靖年间(1552年——1566年)经魏良辅改革,形成了委婉、细腻的曲调,人称“水磨腔”。

当时剧作家梁辰鱼的创作为昆曲奠定了牢固的文学基础。

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箫、管、笛等乐器,形成管弦并举,这比当时流行的其他声腔有很大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于是很快流传开来。

至明万历年初,昆曲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他南戏声腔的剧种。

随之由士大夫带入北京,与弋阳腔并为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从此成为剧坛盟主。

明万历至清嘉庆年间(1570年—1800年),是昆曲声名最辉煌、成就最显著的阶段,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以及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一时风靡天下,昆剧达到了鼎盛阶段。

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包括咱们熟悉的京剧。

比如,京剧演唱时没有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有舞蹈时一般都不唱,凡载歌载舞的剧目如《挡马》、《夜奔》、《昭君出塞》等都是由昆曲移植加工而来的;许多京剧艺术大师如梅兰芳等也都参加过昆曲的演出。

所以,“百戏之祖”的崇高地位,当之无愧。

而它的故乡,就在苏州的昆山。

若在此听上一段婉转流长的剧曲,或许就能在这耳濡目染中品位出些许江南的味道来。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明·汤显祖【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

〔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大学语文牡丹亭惊梦教案

大学语文牡丹亭惊梦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的文学背景和艺术特色。

2. 理解《惊梦》一出中杜丽娘的形象特质和情感表达。

3. 分析《惊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4. 培养学生对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杜丽娘形象的主要特点。

2. 《惊梦》一出对表现《牡丹亭》主题的作用。

3. 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杜丽娘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2. 感悟《惊梦》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1. 介绍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的文学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牡丹亭》选段,初步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讲解1. 杜丽娘形象:- 分析杜丽娘的出身、性格和遭遇。

- 阐述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命的追求。

- 感悟杜丽娘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 《惊梦》一出:- 分析杜丽娘在梦中的情感变化。

- 探讨《惊梦》一出对表现《牡丹亭》主题的作用。

- 欣赏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3. 文化价值:- 分析《惊梦》所蕴含的生死观念、爱情观念和女性意识。

- 探讨《牡丹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课堂讨论1. 讨论杜丽娘形象的主要特点。

2. 分析《惊梦》一出对表现《牡丹亭》主题的作用。

3. 交流对戏曲语言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惊梦》的赏析文章。

2. 选择一段《牡丹亭》选段进行朗读和表演。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的文学背景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惊梦》一出中的情节和人物。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选择角色进行朗读和表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创意。

3. 赏析文章质量:评价学生对《惊梦》的赏析深度和广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牡丹亭·惊梦》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提高古典戏曲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并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牡丹亭惊梦原文及翻译

牡丹亭惊梦原文及翻译

牡丹亭惊梦原文及翻译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牡丹亭游园》是昆剧的典型传统剧目,系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所作。

昆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元朝末年产于苏州昆山一带,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

《牡丹亭》是昆剧的经典曲目之一。

《牡丹亭游园》改编自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作品《牡丹亭》,《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或称《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剧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牡丹亭的主要人物?《牡丹亭》的男主人公是柳梦梅,女主人公是杜丽娘。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的主要人物有杜丽娘、柳梦梅、春香、杜宝、陈最良。

其中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

成功地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长过程。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

• 2.填空题
– (1)“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下一句是 – (2) “临川四梦”指的是__ 。 。
• 3.简答题
– (1)简要评析杜丽娘的性格。 – (2)举例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八、研习与思考
• 杜丽娘极尽千娇百媚之容、柔情似水之态, 文中是怎样描写与突显这一点的? • 细细吟诵开场[步步娇]和[醉扶归]两段 曲文,体味词句的优美是怎样与表现人物 结合起来的。 • 课外观摩昆曲《牡丹亭· 惊梦》一折,体会 真实的戏剧表演和文学剧本之间存在的差异。
• 3 造语崭新、艳丽。 • 词旨缠绵,风光旖旎。南曲以艳丽为当行本 色。它的绝代容光,不用说整个剧作,就 《惊梦》便已经惊人了。但她并非为艳丽而 艳丽,着意于施粉涂朱,而是国色天香,秀 外慧中。无论写情写景,既含蓄,有鲜亮, 既概括,又具体,既凝炼,又生动,既新颖, 又自然,既妙趣横生,又风光旖旎。吕天成 在《曲品》中评为“上之上”,“搜奇八索, 字抽鬼泣之文,艳摘六朝,句迭翻花枝 巅……丽藻凭巧肠而焕发,幽情逐采笔以纷 飞。”正是对汤文情词俱茂,艳丽如花地特 点而言的。 • 4 在起句中,即选择了典型的形象,又传达了 人物的感情,既情由境生,浑融一贯,又造 语工妙,落想新奇。有天外飞来之感。
• 爱读“非圣”之书 , 广交“义气”之士 。 • 两次落第 ;弹劾权 臣被贬; • 回到老家临川玉茗堂 寓所 。
四、作者作品
• “临川四梦”
–《牡丹亭》 –《紫钗记》 –《邯郸记》 –《南柯记》
• 《紫箫记》
五、创作背景
• 1.明代传奇的发展。
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明代初年——宣传封建道德观念 • 第二阶段:明代中叶到明末清初:《牡丹亭》 • 第三阶段:清代中叶以后——南洪北孔

《牡丹亭惊梦》曲词分析

《牡丹亭惊梦》曲词分析

身子困乏了,姑且靠着几案睡上一觉。(睡介) (梦生介)(生持柳技上)“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 风情笑口开。一径落花随水久,今朝阮肇到天台。” 小生顺路儿跟着杜小姐回来,怎么看不见小姐?(回 看介)呀,小姐,小姐!(旦作惊起介)(相见介) (生)小生寻找杜小姐哪一处没找遍?却在这里! (旦作斜视不语介)(生)恰好在花园内,折取了半 枝垂柳。姐姐,你既精通书史,可以作诗以赞赏这柳 枝吗?(旦作惊喜,欲言又止介)(背想)这个后生 素昧平生,怎么到这里?(生笑介)小姐,我可喜欢 你哩!
分析:
梦中的杜丽娘,恣情享受刻骨铭心的性爱欢乐。试把 《惊梦》中手执柳枝寻踪而来的柳梦梅与春日游园的杜丽娘 撩云拨雨的场面与《诗。溱洧》所描绘的相比较: ‚溱与洧,方涣涣矣。士与女,方秉蔄兮。女曰‘观 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两者在意境神韵上何其相似!在《诗•溱洧》这首代表 ‚郑卫之风‛的民歌所反映的性爱相对自由的时代里,有 《周礼》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当斯时也,奔者不禁‛ 的仲春欢会礼俗,青年男女‚每值风日融和,良辰美景,竞 相出游,以至兰芍互赠,播为美谈,男女戏谑,恬不知羞‛, 《牡丹亭。惊梦》实是再现了‚仲春之月令会男女‛这一古 老而庄严华妙的仪式,体现了那个性爱自由的时代。
【鲍老催】(末)真是混阳蒸变, 看他像虫儿般蠢动搧情。娇凝翠绽魂儿 都在颤抖。这是梦幻中的情缘,前世注 定,必将要实现的情缘。呀,淫邪弄脏 了花台殿。让我拈片落花儿惊醒她(向 鬼门丢花介)他正梦酣,梦中春情正浓, 怎生留连?花片拈碎红了一片。秀才才 到半梦;梦结束之后,好送杜小姐仍回 香阁。我去了。(下)
【山桃红】为了你这如花一样的美眷,流年似水,到 处把你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我和你那边儿讲话去。 (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到哪里去? (生)转过这芍药栏向前,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 秀才,去干什么呀?(生低答)和你松领扣,宽衣带,用 袖梢儿遮盖着身体。你要忍耐,我要将你抚爱一会儿。 (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 (合)是在哪处曾经相 见过,相看眼熟,难道这么相好相逢却没说一句话?(生 强抱旦下)(末扮花神束发冠,红衣插花上)“催花御史 惜花天,检点春工又一年。蘸客伤心红雨下,勾人悬梦彩 云边。”我是掌管南安府后花园的花神。因杜知府小姐丽 娘,与柳梦梅秀才,后日有姻缘之分。杜小姐游春感伤, 导致柳秀才入梦。我们花神专掌惜玉怜香,所以来保护她, 使她云雨之情十分欢快。

古典文学作品《牡丹亭·惊梦》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古典文学作品《牡丹亭·惊梦》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古典文学作品《牡丹亭·惊梦》原文注释精注赏析【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2〕,乱煞年光遍〔3〕。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4〕,抛残绣线〔5〕,恁今春关情似去年〔6〕?【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7〕,宿妆残。

(贴)你侧着宜春髻子〔8〕,恰凭栏。

(旦)剪不断,理还乱〔9〕,闷无端〔10〕。

(贴)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吩咐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11〕”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12〕,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13〕。

没揣菱花〔14〕,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15〕。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16〕! (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17〕,艳晶晶花簪八宝填〔18〕,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19〕。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20〕。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21〕。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22〕,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23〕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24〕,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25〕!(贴)是花都放了〔26〕,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27〕,荼䕷外烟丝醉软〔28〕。

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

(合)闲凝眄〔29〕,生生燕语明如翦〔30〕,呖呖莺歌溜的圆〔31〕。

(旦)去罢。

(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32〕。

(旦)提他怎的! (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33〕,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34〕。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36〕。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

一、临川派(玉茗堂派)、汤显祖VS吴江派、沈璟“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二、《牡丹亭》主题:《牡丹亭》的主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

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谕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勇于反抗的青年一代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探索生活的道路。

汤显祖把这种解放的要求,这种对理想世界的强烈憧憬,解释为“情”;把封建礼教、程朱理学和封建道德观念对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解释为“理”,把人们为粉碎枷锁、摆脱羁绊、冲出牢笼所作的斗争,解释为“以情格理”(情与理的斗争)。

他对这种“情”寄托了很大的希望,赋予它一种驾凌三界、摆脱生死的超现实力量。

《牡丹亭》所描写的爱情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的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运动的突破口、或者一种缩影来表现,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作者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见,因梦生情,由情而病,情痴至死,又因情而生。

出生入死,皆情之所至。

这不单使全剧从情节结构到人物塑造都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使剧本在爱情描写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而且,作者赋予爱情以能够战胜一切险阻,在为自己开辟道路中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

三、杜丽娘的人物形象特点(与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比较):杜丽娘是剧中的主角,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勇于反抗的妇女形象。

追求爱情,坚持理想,生死以之,敢于斗争,这就是杜丽娘这个形象最本质的特点。

如果说,《西厢记》中崔莺莺还缺乏独立行动的能力,一举一动都离不开红娘帮助;两百年后的杜丽娘则全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在探索一条通向自由解放的人生道路了。

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是坚决的、主动的。

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并在阴间继续跟寻,为钟情一生,终于因情而复生。

这种性格特征有着很深刻的时代意义,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有着广泛的代表性。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
闺塾 游园 写
【绕池游】 【步步娇】
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乌夜啼】
杜丽娘在游园之前被春光吸引所生发的感情。
【醉扶归】
杜丽娘沉浸于华美服饰和惊人丽质的自我欣赏中。
【皂罗袍】
杜丽娘观看园景时由喜转悲、由叹转怨的情怀。
【好姐姐】
通过杜丽娘对具体景物的感受,进一步抒发了哀怨之情。
【研习与思考】
二、选择题 4.对下列曲词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
②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③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A.谐音 衬托 对偶 用典 C.双关 衬托 通感 对偶 B.双关 比喻 拟人 对偶 D.谐音 比喻 借代 用典
【研习与思考】
二、选择题 3.下面对杜丽娘游园心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丽娘在春和日丽之中,伫立在小庭深院,心神不 定,烦闷无端。 B.一番装扮之后,她感到兴奋,却又带着几分羞怯; 她热切地向往新的生活,却又有所顾忌。因而言“步香 闺怎便把全身现”。 C.进园后,她感到自己正当青春妙龄,花容月貌赛过 春景,则又心花怒放。 D.忽然传来了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杜丽娘情绪一落 千丈,鸟儿的成双成对深深地刺激着杜丽娘,她怏怏 而去,结束了游园。
A.“乱煞年光遍”:意谓使人眼花缭乱、令人讨厌的 春光到处都是。 B.“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形容空虚、寂寞、 无聊、苦闷的心情。 C.“朝飞暮卷,云霞翠轩”:概括地描绘春天景色变 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 D.“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花开太迟, 难作春花之首,喻自己的青春被耽误。
【研习与思考】
二、选择题 2.对下列曲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名作,描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首曲子,是《惊梦》一出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一段唱词。

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全曲语言精美,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流动着优雅的韵律之美。

c。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惊梦赏析牡丹亭惊梦赏析一、剧情简介《牡丹亭惊梦》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品,全名为《牡丹亭·祭奠篇惊梦》。

该剧由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所作,为《牡丹亭》的续篇,讲述了主角杜丽娘死后投胎为蝴蝶,与旧世界的爱情和纠葛仍在继续的故事。

该剧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主要人物介绍1.女主角:杜丽娘杜丽娘原为牡丹亭主人的女儿,因为父亲官司败诉,被迫嫁给了远在南方的丈夫,但因愁思所苦,染上了绝症。

在自己与身患同疾的蝴蝶来往时,心中萌发了死后化蝶的念头。

2.男主角:刘莹、秦香莲刘莹原为杜丽娘丈夫的表弟,和杜丽娘有着一段悲欢离合的感情。

秦香莲则是刘莹和杜丽娘相认后所决定娶的新娘,却被杜丽娘的死所阻碍,最终和刘莹成婚。

三、情节分析1.叙述苦闷的珠帘梦贡院中的刘莹梦中遇见杜丽娘,并惊醒。

此时,他十分苦闷,因为他娶了新娘秦香莲,而自己的初恋杜丽娘却死了。

2.重逢失散的恋人在一次驻马店的旅途中,刘莹意外发现杜丽娘化为了蝴蝶。

他追逐着蝴蝶,穿过了现实和梦境,终于重逢失散的恋人。

3.牡丹亭惊梦杜丽娘在天上得知刘莹的心意,化身成人回到人间,和刘莹闹了一场惊梦,并用画纸画下情感。

她前尘今生、飞蛾扑火的命运和刘莹的注定无缘,引得现场人物、观众都十分感动。

四、剧中意义1.爱情不能被束缚杜丽娘和刘莹本是一对恋人,但因家族间的阻隔,分离多年。

爱情不能被家族关系所束缚,只有在现世的相聚中显现出同样的纠缠。

2.古代社会的封建礼教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女人的自由和命运往往受到限制。

杜丽娘原本可以选择自己的爱情,却因家族、婚姻等因素而失去了自己的命运。

3.传统文化的观念《牡丹亭惊梦》是表达了传统文化的观念,如义父义子之情、生死之念、天人感通、化蝶传说等。

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和观念也同样深深影响了《牡丹亭惊梦》这部脍炙人口的经典。

五、结语《牡丹亭惊梦》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描写了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让人们深刻体会到爱情的温暖和自由。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牡丹亭惊梦牡丹亭·惊梦【教学目的】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认识《惊梦》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体现本单元所涉及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杜丽娘形象;《惊梦》的文化价值;戏曲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一、疑难字词句的解析二、杜丽娘形象及其文化意义三、艺术特点【思考题】1.杜丽娘形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惊梦》一出对表现该剧的主题有何作用?【导入语】《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曲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内容。

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

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一、汤显祖与《牡丹亭》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

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67岁。

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

第八讲《牡丹亭·惊梦》一、中国古代戏曲基本常识:由先秦宗教歌舞,到汉魏百戏、隋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致到宋、金时期,中国才有了成熟的戏曲样式:南戏和北杂剧。

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声腔系统。

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代表了中国戏曲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元明杂剧它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历经百余年的发展,至金末元初始宣告成立的一种戏曲形式。

它主要以北方的声腔系统来连缀曲文,登台表演。

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带一个楔子。

通常一人主唱。

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戏,由“正旦”主唱的叫“旦本”戏。

北杂剧创作及表演的高峰期是在元代前期,它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著名的杂剧作家及作品都出现出现在这一时段。

据统计,现存元代杂剧剧目约有五百三十种,但大多散佚,保存下来的仅有一百五十余种。

明代臧懋循的《元曲选》,收元杂剧一百种,是一个颇受关注的元杂剧选本。

元代已有“元曲四大家”之称(周德清《中原音韵》),这四大家分别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王实甫的《西厢记》,更赢得“天下夺魁”的美誉。

另有所谓“元代四大悲剧”的说法,它们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后期之后,杂剧创作出现了衰微。

在明代杂剧发展中,徐渭的《四声猿》成就最为突出,它们分别是《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玉禅师翠乡一梦》、《狂鼓史渔阳三弄》。

(二)宋元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的出现可推至北宋末年。

“南戏”是对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的简称。

它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

由于它最初出现在浙江温州(旧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之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又因为它主要以南方的音乐曲牌来演唱,所以又称之为“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所以简称之为“南戏”。

元代南戏最重要的作品有“荆、刘、拜、杀”和《琵琶记》。

前者被称为“四大南戏”,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牡丹亭·惊梦》一、中国古代戏曲基本常识:由先秦宗教歌舞,到汉魏百戏、隋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致到宋、金时期,中国才有了成熟的戏曲样式:南戏和北杂剧。

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声腔系统。

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代表了中国戏曲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元明杂剧它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历经百余年的发展,至金末元初始宣告成立的一种戏曲形式。

它主要以北方的声腔系统来连缀曲文,登台表演。

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带一个楔子。

通常一人主唱。

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戏,由“正旦”主唱的叫“旦本”戏。

北杂剧创作及表演的高峰期是在元代前期,它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著名的杂剧作家及作品都出现出现在这一时段。

据统计,现存元代杂剧剧目约有五百三十种,但大多散佚,保存下来的仅有一百五十余种。

明代臧懋循的《元曲选》,收元杂剧一百种,是一个颇受关注的元杂剧选本。

元代已有“元曲四大家”之称(周德清《中原音韵》),这四大家分别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王实甫的《西厢记》,更赢得“天下夺魁”的美誉。

另有所谓“元代四大悲剧”的说法,它们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后期之后,杂剧创作出现了衰微。

在明代杂剧发展中,徐渭的《四声猿》成就最为突出,它们分别是《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玉禅师翠乡一梦》、《狂鼓史渔阳三弄》。

(二)宋元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的出现可推至北宋末年。

“南戏”是对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的简称。

它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

由于它最初出现在浙江温州(旧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之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又因为它主要以南方的音乐曲牌来演唱,所以又称之为“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所以简称之为“南戏”。

元代南戏最重要的作品有“荆、刘、拜、杀”和《琵琶记》。

前者被称为“四大南戏”,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高明的《琵琶记》是元代乃至后世创作成就最高的戏曲作品,被称为“词曲之祖”。

(二)明清传奇是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的产物,是对明清时期戏曲创作中以“南曲”为主谱成的中长篇戏曲的称谓。

传奇自明中叶后出现大盛。

最著名的作品当推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其中《牡丹亭》影响最大。

在戏曲理论上,沈璟重格律、尚本色的戏剧理论,非常值得关注。

清代最有影响的传奇作品是“南洪北孔”,即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它们把传奇创作推上了顶峰。

乾隆年间出现的《雷峰塔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优秀的经典剧目之一。

清中叶后,出现“花、雅之作”,传奇衰微,地方戏开始大盛,中国戏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汤显祖及《牡丹亭》(一)作者概况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晚年自号茧翁。

所居书堂名玉茗堂、清远楼。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他创作的“临川四梦”达到了同时代戏曲创作的高峰。

汤显祖出身于一个文人士大夫家庭。

祖父汤懋昭,中年以后笃信道教;父亲汤赏贤,是位举行端方的儒者。

汤显祖十四岁进学,二十一岁中举,文名卓著。

因不肯依附首辅张居正,所以直到张死后的1583年才中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南京礼部主事。

万历十九(1591)年,天下灾异相连,汤显祖借机上了《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等人,并于行文中婉转地讽刺了皇帝,为此,被贬为徐闻县典史,两年后,任遂昌县知县,在遂昌五年,他政绩卓著,受到老百姓的爱戴。

但他始终对朝廷的腐败政策持以严厉的批判态度,所以得不到当权者沈一贯等人的赏识。

1598年,汤显祖投劾回乡。

1610年,沈一贯等人借察政之机,以“浮躁”罪名,把汤显祖追论削籍。

自此以后,汤显祖在临川过着隐居著述的生活,直到老死。

总体来说,汤显祖受儒、道、释多方面影响,思想较为复杂。

他最初师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罗氏对程朱理学的叛逆和接近于禅学的哲学观念对他的思想有较大影响。

在南京任职的后期,他又结识了神交已久的著名禅师达观﹙即紫柏﹚,成为挚友,与此同时,他又读到了李贽的《焚书》,深表倾慕。

辞官以后,他和李贽曾会于临川。

李贽和达观在晚明思想界被称为“两大教主”(《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汤显祖也声言:“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

见以可上人(达观)之雄,听李百泉(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答管东溟》)可以说,在汤显祖的思想中,既有明末舒张个性的进步思潮的特点,又不乏传统文人入世出世之间的矛盾情结。

(二)《牡丹亭》的创作宗旨及其故事情节据陈继儒《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二二〈牡丹亭题词〉》说,汤显祖的老师张位读了《牡丹亭》传奇以后,劝汤显祖说:“以君之辩才,握廛而登皋比,何渠出濂、洛、关、闵下?而逗漏于碧箫红牙队间,将无为青青子衿所笑?”汤显祖回答说:“某与吾师终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

师讲性,某讲情。

”张位无言以对。

《牡丹亭记题词》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1、理学观念对杜丽娘的规训年光到处皆堪赏,说与痴翁总不知。

------杜宝及陈最良为代表的理学观念。

(1)杜宝的思想和作为:杜丽娘是杜太守夫妇的独生女儿,不仅才貌端妍,且对父母、老师十分尊敬和孝顺。

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未曾去过后花园;白天睡一会,也要遭到父亲的训斥:“你白日睡眠,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

他日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

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

”杜丽娘工于女红,在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对鸟,都会引起母亲的担忧:“怪她衣裙上,花鸟绣双双。

”为了使女儿将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杜宝决定对女儿延师相教。

关于女儿受教育的科目,杜宝认为“男、女《四书》,他都成诵了。

则看些经旨罢。

《易经》以道阴阳,义理深奥;《书》以道政事,与妇女没相干;《春秋》、《礼记》又是孤经;则《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且是学生家传,习《诗》罢。

其余书史尽有,则可惜他是个女儿。

”丽娘游园病后,杜宝埋怨老夫人云:“我请陈斋长教书,要他拘束身心。

你为母亲的,倒纵她闲游。

”老夫人云:“若早有了人家,敢没这病。

”杜宝云:“咳,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女儿点点年纪,知道个什么呢?”“忒恁憨生,一个哇儿甚七情?则不过往来潮热,大小伤寒,急慢风惊。

”杜丽娘还魂后,杜宝并不相信人会起死回生,所以在金銮殿上请求皇帝:“愿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

(2)老师的思想和作为:老师陈最良,是杜丽娘除父亲之外可接触的唯一男人,他更是一个迂腐的老学究。

他向杜丽娘讲述《诗经》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其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伦理思想。

如他说:“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正,姜嫄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

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光,洗净铅华。

有风有化,宜室宜家。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二字,付于儿家。

”他斥责杜丽娘不该游园时说:“论娘行,出入人观望,步起须屏障。

春香,你师父靠天也六十来岁,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

孟夫子说得好,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其放心。

但如常,着甚春伤?要甚春游?你放春归怎把心儿收。

”2、杜丽娘的追求和结果。

在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杜丽娘表面上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但其对自由、对美的追求并未完全泯灭。

老师讲了《毛诗》后,引发了她对自己被“禁锢”处境的伤感。

在春香引逗下,她去后花园游玩。

游玩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审美体验,更使她对自己被深深禁锢的人生状况的伤感。

伤感之下,她在梦中与柳梦梅有了“美妙幽香不可言”的极乐体验。

梦醒之后,现实一切如故。

杜丽娘对梦中的景况终不可望怀。

在“情”的激励下,她先寻梦,再题真、最后伤感而亡。

死后,她的魂对“情”念念不忘,仍在执着地追求,终于与柳梦梅相遇,再度有了男女之乐。

起死回生后,面对父亲的质疑,杜丽娘据理力争。

后在皇帝的主持下,杜丽娘与柳梦梅结为夫妻。

3、故事所蕴涵的主旨:含有对理学教条观念纠偏的目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情”和“理(礼)”的关系,一开始是“情”和“性”的关系。

“先秦的人性论,虽大体上分为性与情的两个层次,但在本质上却多认为是相同的。

”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之后,二者关系发生了变化。

董仲舒曰:“情者,人之欲也。

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

”《孝经》援《神契》曰:‘性生于阳,以理执,情生于阴,以系念。

’”此时的“情”,大致相当宋人所说的欲,偏于恶的意味重,情、性关系出现了分裂。

到了宋明理学时期,随着“性,即理也”命题的提出,情、性关系遂转变为情、理关系。

在情、理关系认知中,理学家们虽然承认情之存在的必然性,指出“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朱熹《近思录》集注卷五)但却普遍把情看作消极的、恶的因素,从而置其于理的规范和框架之下。

理学家的这一认识,不仅使得情、理间的对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而且在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人生时,极易产生以“理”杀人的消极后果,此诚如清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所言:“此理欲之辨使君子无完行者,为祸如是也。

……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为祸又如是也。

”《牡丹亭》传奇中,作者正是通过青春少女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的离奇演绎,充分展现了对“理学”以“理”格“情”及以“理”灭“情”思想观念观念的纠偏。

当然,作者对“情”之歌颂,并不在于提倡纵欲。

杜丽娘还魂之后,对于柳梦梅的痴望。

杜丽娘拒绝云:“姑姑,这事还早。

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

”“秀才可记的古书云:‘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秀才,比前不同。

前夕鬼也,今日人也。

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由题词之“理”到此处之“礼”,正体现出作者对先秦时期“情”、“性”合一极美境界的追求。

此亦即是作品以《诗经》启蒙及以《诗经》为药方的哲学依据。

(三)《牡丹亭·惊梦》赏评1、曲文讲解【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

〔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