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研究:文献汇编

合集下载

档案文献编纂学

档案文献编纂学

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文献编纂学<一>简答:第一编档案编纂理论第一章档案编纂的基础概念1、了解以下几个概念的含义:编纂、档案编纂、编辑、档案编研编纂:以社会已积累的文献为基本条件,对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再积累再加工,从而形成新的文献的活动。

档案编纂:指编纂者按照一定的题目对档案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审核、加工、整序和评价,以档案文献出版物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档案信息的工作。

编辑: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

档案编研:利用原文来撰写论文、著作和编史修志;将档案原文编纂成专题性资料;编制各种参考资料和检索工具。

2、档案编纂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答:信息传播功能:1)提供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准确性、易用性的档案信息。

2)提供系统完整的档案信息。

3)提供增值信息。

4)长久地保存和传播档案内容。

3、档案编纂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遵循政治性与科学性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政治性原则——以国家出版方针及相关法律为依据。

1、利害原则,强调政治倾向性和学术倾向性。

2、授权原则3、审批原则,4、时限原则,5、保密性原则。

维护国家安全和机密,6、防止侵权原则:不得侵犯他人商业机密,不能侵犯隐私权。

(二)科学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尊重历史和事实,保证所公布的档案都是真实可靠的,忠实转录的;对档案内容的考证、释议等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不主观臆断,简单拼凑和组织。

4、档案编研信息的传播方式?答:传统和现代两种方式:传统的:图书,报刊,光盘等形式公开出版发行以数据流的方式提供在线下载服务(1)传统的传播方式:用图书、报刊等纸质印刷品形式公开发行。

(2)现代的传播方式:网络出版、咨询服务5、档案编研中的著作权保护:著作权是指著作所有者或作者依法对自己创作或拥有的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1)未受保护的: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的决议,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司法等行政性质的文件,或公布的译文、报刊、大众传播发布的信息、历法、数表、公式等都不受著作权的保护。

文献学

文献学

文献:文献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切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先秦)“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特指博学多闻、熟悉礼仪掌故的人。

(汉唐以后)“文”是叙事的依据,“献”则是论事的依据。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对“献”的解释已经与本义发生变化,“献”的含义已日益向“文”转化。

自此以后,人们对“文献”的概念,逐渐变为专指文字记载的东西。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我们对文献的定义是(见句首)。

与传统的“文献”含义相比较,现代“文献”含义不仅包罗了传统意义上有文字记载的一切图书资料,掌握某一方面知识技艺的专门人才,还囊括了现代所有的知识记录和信息载体。

作用: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典藏传播、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其特征和规律的学问。

其任务在于为各种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尤其要为历史学的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

(古代多属于校雠学的范畴)文献学的成就:1.廓清后世对经书的误解和歪曲 2.钩稽考证汉人经说 3.撰著新疏新解4.汇释群经(《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甲骨文献:又称“卜辞文献”,是殷人占卜的记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

王懿荣是甲骨文献价值的第一位鉴定人。

刘鹗《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专书。

金石文献:分别是指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录。

金文文献: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始于夏商,盛于周代。

石刻文献起源大体与金文文献同步。

石经是儒家经典的大型石刻文献。

始于汉魏,绵延到清代,内容由“七经”发展到“十三经”。

墓志碑刻是古代石刻文献的主体,现存最早的碑刻文献著录是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

金石学:对各种青铜器和石刻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门学问。

文献汇编

文献汇编

第一篇.技术集成第一部分.配套设施技术第二部分.绿色技术一.建筑类别1生土2木构2.1抬梁式2.1.1现有技术[1] 崔根.《硬山民居建筑的地域技术特色比较》:46~47.摘要:硬山是古代五种屋顶形式之一,也是这些屋顶形式中较晚出现的一种,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

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制砖技术的发展,对硬山建筑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论文从硬山建筑的构造、做法、工艺、以及装饰手法、意匠等方面探讨了不同地域之间硬山建筑的异同。

全文围绕屋顶、大木结构以及围护结构这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从而展现了硬山民居丰富的地域特色。

硬山作为一种在封建时代末期才逐渐形成的新的屋顶形式,一出现就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上的创造性,特别是硬山山墙的形式变化对整座建筑形式美的作用大为提高,也为民居美学处理带来新的机遇。

[2]樊莹.吕红医.史岩.《南源北辙-豫南山地传统民居木作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建筑学报,2009年:64~65摘要:通过运用实地踏勘、测绘访谈、分析筛选、图表比较等技术路线,系统地介绍了豫南山地传统民居木作技术的类型及特征,分析了影响豫南山地传统民居木作技术的多个因子,并进一步探讨了其研究价值和传承与更新等问题。

[3] 刘玉洁.《豫东平原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研究》[J].2012:22~26,38~39.摘要:论文隶属国家“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华北合院式传统民居节能技术研究》,课题编本号:201 1BAJ08801.01;及河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基于地域特点的河南乡土聚落营造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098560013。

民居建筑是人类所建造的各类建筑中最基本的、最原始的一种建筑类型。

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其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习俗及生活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地貌多种多样,南北气候条件差别大,民族文化丰富,民居建筑变化万千。

第1讲_文献信息概述

第1讲_文献信息概述

研究成果的确认与评价文献
文献,特别是科技文献中记载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同 时也记录有从事研究的人和完成研究的时间,这是对 人的确认,也是对研究水平衡量的重要依据。从文献 发表的数量、质量及其波及的范围和产生的影响、被 他人引用的情况等统计分析,可以对个人、团体以致 国家的研究实力、水平和前景作出客观、公正、公平 和公认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激励人们的创新精神, 去获得更多的成果。文献是一种凭证。 研究人员充分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他人的文献 信息,通过自身的研究活动去产生新的知识,总结成 新的文献,再供其他人享用。这样,形成一个知识、文 献信息不断充实、增长的信息流和知识链。人们在推 动世界进步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
基本点三:信息检索必要性

科技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 由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和借鉴性决定的

有助于节约时间、提高科研效率
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必要手段
科技人员工作时间分配表
60 50 40 30 20 10 0 计划思考 实验研究 数据处理 收集资料 系列1
基本点四:信息检索技能学习的必要性 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日益庞大
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与物质、能源一起构成
基本点一:信息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 •贯穿研究的全过程 •提供了选题的依据 •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创新的起点
基本点二:信息检索基本过程
查什么内容(确定检索主题) 到何处去查(确定检索途径) 如何查(检索工具使用方法) 整理获得的信息(综述)
存在形式:图书、报刊、研究报告、会议文献、政府出版 物、学位论文、档案资料、小说或非小说等文学作品,以 及对零次文献内容进行编辑处理的各种其他材料。 实例:

文献分类基础知识

文献分类基础知识

(第八讲)文献分类基础知识1文献分类的意义文献分类的含义类是指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个别事物的集合,表明某些个别事物共有的一种概念。

分类是指以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其他显著特征作为根据,把各种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

文献分类就是以文献分类法为工具,根据文献所反映的学科知识内容与其他显著属性特征,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与揭示文献的一种方法。

文献分类的作用文献分类的主要目的:一是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组织文献;二是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揭示文献。

.1便于组织分类排架。

任何一个图书情报机构对收集的图书资料必然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组织,使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明确的排列位置。

图书资料的排列方法有多种,每种排列方法各有利弊,但比较起来,分类排列方法较为理想。

其优点是:①能使藏书体现学科的系统性,使内容相同的书集中在一起,使内容相近的书联系在一起,内容不同的书区别开来,便于人们按学科系统来利用藏书。

②图书情报人员能够按类熟悉藏书、研究藏书,便于向读者宣传、推荐与提供有关的图书资料。

③有利于提高开架借阅的质量。

④便于按类统计图书借阅情况,了解与分析读者的借阅要求与阅读倾向,能为藏书建设提供一定的可靠数据。

便于建立分类检索系统。

文献分类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揭示文献,这主要体现在建立分类检索系统(手工分类目录与计算机分类检索系统)上。

分类检索系统是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部门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种检索工具,它是按照文献分类法的类目体系组织起来的,由于类目体系一方面体现着每一门学科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这种类目体系反映在分类检索系统上,便于人们从学科知识系统,按类检索、查找文献,达到鸟瞰全貌、触类旁通的效果。

要建立分类检索系统,其前提必须是要先对文献进行分类。

2文献分类的基本原理文献分类法之基本类型:体系分类法:体系分类法是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依据概念的划分与概括原理,把概括文献内容与事物的各种类目组成一个层层隶属、详细列举的等级结构体系的一种文献分类法,亦称列举式分类法、枚举式分类法。

带有文献综述的论文范文(通用4篇)

带有文献综述的论文范文(通用4篇)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呢?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的含义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是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就是针对自己论文选题,全面搜集与所选题目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与该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以及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

简而言之,就是自己选择的课题原来有哪些人做过哪些研究,研究的进展程度及结果如何等。

二、写作文献综述的意义写作文献综述,至少具有以下方面的意义: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可进一步掌握专业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还可以弥补以前所学知识的不足。

2.查找文献资料”写好文献综述是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也是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基础的过程。

特别是对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其毕业论文一般均为综述性的形式。

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写作文献综述的步骤写作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最后成文。

1.收集和阅读资料。

论文题目确定后,就要围绕题目搜集有关的文献资料。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

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

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第四讲 文献研究法

第四讲 文献研究法

(一)翻阅 (二)粗读(三)精读
三、文献记录的方法
(一)标记的方法 标记,就是在阅读文献时,用一些符号将文献的重点、难点、 疑点、新观点等标记出来。 ( )
( ) 三 抄 录 式 方 法
二 批 语 式 方 法
全录
一是摘录原文,即整段整 句地摘录,连标点符号也 与原文一样;二是摘录原 意,即根据自己的需要, 用自己的语言,把原文的 基本观点、主要事实和数 据简要地抄录下来。
二、文献综述的结构
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 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 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 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
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 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 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 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 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 用和评述。 。
(2)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 通常要求研究者根据现有条件,利用自己所熟悉的检索 工具(如书目、索引、文摘、网络等)并结合多种检索 方法进行检索。
(3)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加 工处理 一个完整的检索过程应包括对检索 到的文献的加工处理,对研究可能 要用的文献作好摘要、笔记或卡片, 以备后用,有些重大的研究课题还 要求写出文献综述并列出参考书目。
三、文献的类型
文献的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文献可以分为多 种类型。 (一)按照不同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技术分类 按照不同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技术,可分为手工型、印 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视听型等。

文献综述范文研究现状(优选13篇)

文献综述范文研究现状(优选13篇)

文献综述范文研究现状(优选13篇)本科毕业论文如何撰写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文献综述就是对特定的其中一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而写成的一篇文章,它介于文献资料汇编和文献评述论文之间。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文献”性与一般的论文不同,文献综述以文献为文本和素材,而不是以现实中的数据和亲自调查得来的资料为素材。

它所归纳和分析的是文本中的观点和理论这样的事实,而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事实。

所以这要求围绕一定的选题范围(这一范围的选择决不是不重要的。

有些同学把文献综述的题目就定为“文献综述”,这就如同把论文的题目定为“论文”一样荒谬!),大量地搜集文献,包括各种类型,各种载体,以及各种历史时期的,经典以及非经典的文献。

(二)“综”合性文献综述要求具有全面、综合的特点,而不是要求“片面而深刻”。

它重视的是归纳的方法,而不是演绎的方法。

它主要关注的不是其中一具体的法学观点,而是这一观点在学术谱系上的位置,即在学术研究历史过程中的逻辑地位。

当然,综述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高度浓缩式的阐述,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所有搜集到的文献中的观点,哪怕没有多大价值的观点。

文献首先贵“精”而不贵“多”,这主要就表现在对于文献中的观点的取舍上。

(三)阐“述”性文献综述重视对文献的叙述或描述,概括,但并不要求对文献的理论观点给以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论述。

文献综述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不要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者的文献,根本不予搜集和归纳,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角度,而不是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去搜集和概括文献资料,尽管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不是因为具有自己的创新的观点,而是具有自己的创新的系统化的,有条理的叙述方式。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和步骤首先,开篇引言,明确所欲探讨的文献的范围或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多领域,不可能一一详细阐述,只能选取其中一方面来进行探讨。

档案文献编纂学复习纲要

档案文献编纂学复习纲要

档案文献编纂学复习纲要档案的行业标志:“司档之神”雅鲁斯国际档案理事会会徽关于档案的误读:以为档案即旧的文献;以为档案真实及社会真实;以为档案及纸质文件;以为实物、复制件不能成为档案;以为原件就是档案。

“档案的双元价值观”即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的双元并重是档案事业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这是由档案作为行为方式和对象实体的双重属性决定的。

一、档案文献的价值(1)凭证信息(2)管理工具(3)科研材料(4)文化财富二、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是研究档案文献编纂出版的理论、历史、原则和方法的学科。

三、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学科性质1、社会科学2、应用科学3、边缘学科四、档案文献编纂学目前应当关注的问题1、重视基本理论研究2、加强档案编纂史研究3、加强档案解读和档案成果评价机制的研究4、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五、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是指按一定的题目对档案信息进行搜集、选择、考订、加工、编排、详介,以出版的方式提供社会利用的工作。

六、档案文献编纂环节选题——查找——选材——考订——加工——编排——详介——出版七、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思想基础1、哲学基础——马克思认识论2、档案学基础——两步整理论(实体——信息——知识)3、信息学基础——文献交流轮八、档案编纂可以解决档案信息意义的缺陷1、档案信息海量——利用专题性2、档案信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利用科学与系统性3、档案信息保存空间的分散性——集中性4、档案信息副本有限性——利用雪球广泛性5、档案信息符号系统——利用者最小努力心志九、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意义1、档案文献传播的有效手段(主动提供服务、集中系统性、科学性、广泛性)2、文化传承和文化缔构的重要手段3、大规模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4、政治斗争、思想教育和工作查考的重要依据5、保护档案文献原件的重要手段十、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性质曹喜琛——服务性、条件性韩宝华——传播行为(高质优效、依法规范)覃兆刿——政治性、研究性、服务性十一、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原则(一)曹喜琛:坚持党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原则党性:政治思想性、服务为中心、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二)韩宝华:坚持科学性、政治性和效量性原则科学性:以对档案信息的深入研究为基础(实事求是、编研结合)政治性:以国家出版方针及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明利害、获授权、经审批、按时限、讲保密、防侵权)效量性:高度适时、适量的实现档案信息共享为目标(质量第一、讲求实效)(三)覃兆刿:存真求实维护凭证性、维护完整性、最大限度揭示联系、适时高效十二、档案文献中出现伪误信息的原因1、政治因素2、认识的局限所致3、文献传递过程中的讹、奇、衍、倒4、无意所为5、以谋求利益为目标或忌讳导致6、数字化环境所致十三、孔子的文献编纂思想1、亲周、据鲁、故殷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3、勿意、勿必、勿我、勿固,多闻阙疑的思想4、子不语怪、力、乱、神5、攻乎异端,斯害也已6、芟夷繁乱,剪截浮辞7、序其作意,严其损益十四、孔子编纂“六经”的历史贡献1、提出了“文献”的概念,并阐明其“证史”的作用2、进行历史上第一大规模的文献编纂工作,打破了文化为贵族所垄断的局面,促进了早期文化传播。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例如孔子和司马迁。

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延伸,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它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曹丕的《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

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和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

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

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演进分析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演进分析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演进分析作者:蒋卫荣徐玉婷来源:《档案与建设》2021年第07期摘要:文章从一个学科概念的命名及演进角度,梳理了从唐代刘知几“制册章表书”到清代章学诚“比次之书”——对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或名称的认知从无到有、从具象到抽象的不断深化过程。

档案学界公认章学诚是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的集大成者。

刘知几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是章学诚系统、成熟、完整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础。

随着社会转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馆服务受众由小众向大众转型,当代的档案文献编纂、编研成果必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刘知几;章学诚;制册章表书;比次之书;长编;文献编纂分类号:270.9From Liu Zhiji to Zhang Xuecheng: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 Disciplinary ConceptJiang Weirong1, Xu Yuting2(1.School of Society of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23; 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ming and evolution of a disciplinary concept, this article combs from Liu Zhiji’s "Zhi Ce Zhang Biao Shu" to Zhang Xuecheng’s "Bi Ci Zhi Shu":the recog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compilations from scratch The deepening process,from figuration to abstraction. The archives scholars acknowledged Zhang Xuecheng as the master of the compi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ves. However,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Liu Zhiji is an indispensable intermediary link for Zhang Xuecheng’s systematic, mature,stereotyped, and relatively complete archival compilation ideas.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audience of archives has changed from a niche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val documentation compilations will certainly present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rend.Keywords:Liu Zhiji; Zhang Xuecheng; Zhi Ce Zhang Biao Shu; Bi Ci Zhi Shu;Compilations; document compiling; Diversification of compilations唐代劉知几和清代章学诚是我国古代两位著名的史学家。

历史学专业的研究资料

历史学专业的研究资料

历史学专业的研究资料历史学专业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学科,它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为未来提供经验和指导。

在进行历史学专业的研究时,研究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和依据。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专业研究中所需的研究资料,包括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口述资料等。

一、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历史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

它包括古代文献、历史档案、历史文书、历史文献汇编等。

这些资料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人物的言行、历史文化的传承等重要信息。

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历史学家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委,探究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动,从而对历史做出更为准确的解读。

二、考古资料考古资料是历史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

考古学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墓葬等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远古历史,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考古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可以验证和补充文献资料的内容,使历史研究更加全面和准确。

三、口述资料口述资料是历史学研究中的另一种重要资料形式。

它主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亲历者进行采访,记录他们的回忆、见闻和体验。

口述资料可以提供一手的历史信息,尤其对于一些没有文献或考古资料支持的历史事件或个人经历,口述资料的价值更加凸显。

通过对口述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历史学家可以还原历史的细节,丰富历史的内涵。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研究资料外,历史学专业的研究还可以借助其他辅助资料,如地图、图片、影像资料等。

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历史事件的时空关系,图片和影像资料可以直观地展示历史现象和文化风貌。

这些辅助资料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加具体和直观的支持,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和有说服力。

在进行历史学专业的研究时,研究资料的获取和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研究者需要广泛搜集各种类型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献查阅和资料整理能力,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研究。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

资料一一、什么是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的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往往反映的是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等等。

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予以评论的科学性论文.二、写文献综述的好处:1、通过体验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的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4、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三、写文献综述常见的问题1、根据已有的综述直译转抄在写作综述论文时,可以借鉴他人已发表的综述启发思路,但切不可照抄照搬。

也就是说,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写出有别于他文的特色,有自己的侧重点。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进行文献更新,补足与自己侧重点有关的和该课题最新发表的文献,然后按照自己的侧重点重新命题,将全文重新整理,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2、洋洋大篇,只是资料的堆积内容既无重点又不深入,层次不清,概念模糊,甚至有误,只是资料的堆积。

3、文献开列过多,引文不当一般要求综述论文著录的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文,但也并不是所有读过的文献都统统列出,应选择最主要和最新近的文献:1)综述论文论点和论据来自的文献;2)为分析讨论提供有力依据的文献;3)为理论和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的文献;4)注意引用知名度高的期刊;5)以新近的文献代替旧的文献。

4、把综述写成讲座讲座和综述的共同点是文章的综合性、新颖性和进展性.一般认为,综述是专业人员写给同专业和相关专业人员看的,要求系统、深入;讲座是专业人员写给相关专业人员和非相关专业的"大同行”看的,一般在深度上不作太高要求。

档案文献编纂学基本纲要

档案文献编纂学基本纲要

一、档案文献的概念“档案文献”这一概念于1981年开始在我国出现,在档案文献编纂学中,“档案”一词专指尚未编纂、公布,并未成为文献作品的档案原件,在各级档案馆库房中保存的多为这一类。

二、档案文献的信息特征(1)档案文献的信息内涵,是既逝性与启迪性的统一。

档案文献中记载的信息内容,皆是既逝的历史,它具体、集中、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某一历史事实,其内容比较清楚地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客观过程。

(2)档案文献的信息形态,是具体形象与抽象思辨的统一。

(3)档案文献的信息联系,是基础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4)档案文献的信息需求,是普遍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人们对档案文献的信息需求具有普遍性。

三、档案文献编纂的概念、意义、性质、原则(1)概念:档案文献编纂系指编纂者根据对某一专题的客观需要及其档案状况,将有关的档案原件内容转化成档案文献出版物信息的一项事业。

(2)意义:档案文献编纂的意义,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一是档案的信息价值对今日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档案原件的历史局限不适应档案价值的充分发挥。

上述二者之间矛盾的统一,即如何用科学有效的方式,使读者方便地获得档案信息,以实现其价值,便构成了档案文献编纂的意义。

1、档案的价值:档案是认识历史的依据,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2、档案原件的历史局限:档案实体浩繁,档案信息芜杂,档案载体局限,难以永久保存。

(3)性质:从编辑出版角度看,它是一种以生产档案文献出版物为特征的特殊的著作行为;从信息管理角度看,它是一种以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文献信息为特征的信息资源开发行为。

档案文献编纂具有的“研究性”,是它最主要的性质,决定了档案中记载的信息内容,以及档案的客观状况,决定或影响了编者的主观愿望。

因此档案文献编纂的性质也可理解为是一种‚特殊的著作行为。

档案文献编纂的研究性,具体包含:1、档案的第二次整理:第二次整理工作是档案整理的高级阶段,体现档案整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第二次整理必须在第一次整理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只有第一次整理工作做得合格,第二次整理才有保障。

古典文献——精选推荐

古典文献——精选推荐

1、文献: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信息。

也可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2、文献学: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和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和用途、文献的检索等。

3、熹平石经:从东汉末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字体方正平直,中规入矩,极为有名。

4、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刻顾问于石碑上,以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5、汲冢竹书:在古典文献史上,时常有简牍出土的记载。

古代最著名的一次是晋太康二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年,凡书75篇,10万余言。

史称“”6、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

是清严可均编辑的《》746卷。

此书共搜集先秦至隋作者3497人,分代编次为15卷。

这部书最大的长处是“全”,它网络了先秦至唐以前所有现存的单篇文章(当然难免有疏漏),每一作者前面都有小传,每一篇文章后面有出处。

这部书为人们阅读先秦至隋的单篇文章提供了最为全面的文献基础。

7、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文集。

8、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

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

地方志也可以说是“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

9、丛书: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书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

专门型两类。

1、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使用一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汇编文献格式 (2)

汇编文献格式 (2)

汇编文献格式引言概述:汇编文献格式是学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规范了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的格式,帮助读者准确地找到和理解所引用的文献。

正确使用汇编文献格式不仅能提高论文的学术可信度,还能避免抄袭和知识盗用的问题。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汇编文献格式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引用文献的格式1.1 作者姓名的书写方式在汇编文献格式中,作者姓名的书写方式有不同的规范,如“姓, 名”、“名姓”或“姓, 名, 名”等。

根据不同的学术领域和引用风格,选择合适的作者姓名书写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1.2 文献的标题和出版信息引用文献时,需要包括文献的标题和出版信息,如书籍的标题、期刊文章的标题、出版日期、出版地点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读者准确地找到所引用的文献。

1.3 引用文献的页码和章节信息如果引用的文献是书籍或期刊文章,需要提供具体的页码或章节信息。

这样读者可以迅速定位到所引用的内容,方便深入了解研究的背景和相关细节。

2. 参考文献的格式2.1 参考文献的排序方式在编写参考文献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排序方式进行排列。

常见的排序方式有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按出版日期先后顺序等。

选择合适的排序方式可以使参考文献更加有序和易于查找。

2.2 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在正文中引用文献时,需要使用适当的标注方式。

常见的标注方式有括号内标注、上标标注和脚注标注等。

选择合适的标注方式可以使读者方便地找到所引用的文献。

2.3 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包括字体、字号、行间距、缩进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格式要求能够使参考文献更加统一和规范,提高学术论文的可读性和美观度。

3. 不同引用风格的差异3.1 MLA风格MLA(现代语言协会)风格主要用于人文学科,其特点是在正文中用括号标注引用文献,参考文献列表采用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3.2 APA风格APA(美国心理学协会)风格主要用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其特点是在正文中用作者姓氏和出版年份标注引用文献,参考文献列表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第四章 研究文献的查阅

第四章 研究文献的查阅

第三节 文献阅读与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 1、文献综述的特点与作用 (1)文献综述的特点 文献综述的主要特点是能全面、系统地反映 国内外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某一研究专题在
某一时期内的发展历史、当前状况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 文献阅读与文献综述
(2)文献综述的作用 对于研究者,文献综述为新课题确立提供了 强有力的逻辑论证,使今后研究方向更明确。 对于其他研究者,综述可大大节省同行阅读 文献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迅速了解有关专
会议论文资料中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动态和研究趋势。
第一节 研究文献的类别与特点
4、报纸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常报道心 理学方面的新闻、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光 明日报》教科版定期刊登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方 面的内容。
第一节 研究文献的类别与特点
5、专题文献汇编 各图书馆和资料室有各种专题文献汇编。它 可以是某一方面的资料集、某大型课题研究的 副产品、或者是为配合形势、研究部门而汇编 的某专题资料。
第三节 文献阅读与文献综述
2、阅读文献的方法 (1)浏览:先把文献粗略地读一遍,了解主 要方面,确定是否值得进一步细读。 (2)粗读: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广泛涉猎各 方面资料,把握主旨和脉络,获取基本观点。
(3)精读:在粗读基础上求深、求透、求通、
求创新的阅读方式,目的在于理解、鉴别、评 价、质疑和创新。
第二节 文献搜集的原则、渠道与方法
二、文献搜集的渠道 1、通过图书馆搜集资料 资料比较齐全的图书馆有北京图书馆、北京 大学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等。 2、通过专门研究机构的资料室搜集资料
主要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资料室,是纸质资
料最齐全的地方。
第二节 文献搜集的原则、渠道与方法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

3、意向分析:通过某一对象在不同问题或不同的场 意向分析: 合所显示出来的文献资料进行内容分析, 合所显示出来的文献资料进行内容分析,研究该对象的意 向。
文献研究 三、文献研究的步骤
第一节
文献研究
1、确定研究问题并拟定研究计划 文献工作计划主要包括研究的目的、 文献工作计划主要包括研究的目的、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 阶段、 收集文献的途径和方法、 阶段 、 收集文献的途径和方法 、 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安排和时 间分配、 研究人员的具体工作、研究经费的预算、 间分配 、 研究人员的具体工作 、 研究经费的预算 、 研究成果 的形式等。 的形式等。 2、收集和评价文献资料 收集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得到第一手资料。 收集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得到第一手资料。 评价文献资料的两个方面: 评价文献资料的两个方面: 外在评价——评价文献的有效性,包括文献在哪里产生? 评价文献的有效性, 外在评价 评价文献的有效性 包括文献在哪里产生? 由谁记录的? 由谁记录的? 内在评价——评价文献内容的意义、精确度和可信程度。 评价文献内容的意义、 内在评价 评价文献内容的意义 精确度和可信程度。
文献研究 2、教育文献的分布
第二节 文献和文献检索
(1)书籍: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 书籍: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 科普通俗读物 (2)报刊:报纸、期刊 报刊:报纸、 (3)教育档案类: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 教育档案类: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 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 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表谱以 及地方志(我国特有的地方百科全书)、墓志、 )、墓志 及地方志(我国特有的地方百科全书)、墓志、碑刻等 (4)专家询问 (5)非文字资料:校舍、遗迹、出土文物、绘画、歌谣等 非文字资料:校舍、遗迹、出土文物、绘画、 (6)网络资源

历史资料汇编

历史资料汇编

历史资料汇编历史资料汇编是一部详尽收录和整理历史相关文献、数据和资料的著作。

通过汇编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文化和社会背景,揭示历史的真相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历史资料汇编的意义、编撰过程以及其应用领域。

一、意义历史资料汇编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资料汇编有助于保存历史信息。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可能逐渐湮灭或丢失。

通过编撰历史资料汇编,可以将原始资料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保留和传承,使之不会被遗忘。

其次,历史资料汇编有助于揭示历史真相。

历史往往被篡改或解读有偏差,历史资料汇编可以梳理各种历史资料,挖掘真实的历史细节和背后的事件,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避免历史被篡改或曲解。

此外,历史资料汇编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者可以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汇编中的文献、数据和资料,深入了解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这些资料有助于构建历史框架、分析历史脉络和探索历史规律,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二、编撰过程编撰历史资料汇编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广泛收集、整理和编辑各类历史文献和资料。

以下是一般的编撰过程:1. 确定主题:确定历史资料汇编的主题和范围,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相关的主题和时间段。

2. 收集资料:广泛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历史文献、文件、档案、研究报告等资料。

可以通过图书馆、档案馆、互联网等途径进行收集。

3. 整理与筛选: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筛选,将其按照时间、类别、人物等分类,去除冗余和无关的内容。

4. 编辑和编排:对筛选后的资料进行编辑和编排,包括文字梳理、重要内容的标注和注释等。

可以根据需要增加配图、地图、图表等辅助材料,使其更加直观。

5. 校对和审定:对编撰完成的草稿进行校对和审定,确保内容准确无误。

6. 出版发行:将经过校对审定的资料进行出版发行,供学者、研究者和社会公众使用。

三、应用领域历史资料汇编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研究:历史资料汇编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结构化?如何组织指向大概念的教学?在课标中并未论述,也没有大概念对应具体内容的具体描述.因此,笔者尝试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数据的分析"为例,探索和实践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2.核心素养见之于能否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真实生活的问题。

而大概念具有统摄性、迁移性和恒久性,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转型,让大概念成为联结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之间有效对接的"车辖",在学科内容构建、学科情境创设和学科活动设计等方面发挥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应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

”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应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应培养“整体”意义上“完整”的人。

“以学定教”业已成为学界共识,“学习”更是被广泛证明应作为育人方式改革的出发点与根基。

4.2010年出版的《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学生所接受的科学教育应该能够帮助他们形成一些数量相对较少的科学和关于科学本身的大概念。

此后,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活动为科学教育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5.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的高三物理教学只关注考试说明文件中列举的大量具体零散的知识,缺乏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对知识合理的组织与整合.很难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以高三"势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基于大概念教学理念进行高三课堂教学设计.6.《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在"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中指出,"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学科大概念是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是研究科学世界的组织工具,承担着引发学生思考、重塑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

寻找学科大概念并围绕其进行教学成为重塑教与学的新原点。

7.高三二轮复习是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学科素养凝结成型的关键节点。

这一阶段的复习以学科大概念为抓手,抓住“学科知识金字塔顶端”的“上位知识”,能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引导学生进行“上位学习”;以大概念为锚点,通过系列化的情境议题设计,引领学生的学向纵深发展,可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升华学生对学科知识内核的认知和运用,打通从知识学习到素养提升“最后一公里”;以大概念为经络,能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知识供给”多而不精、全而不透的问题,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

8.本文以“化学实验体系三要素”为统领,针对初中化学中有关气体的实验内容,阐述通过概括抽象、解构细化、类比关联来把握知识间纵横关系的分析思路,从单一典型实验、跨越章节的实验整合、立足学段的实验整合等角度分析了单元的层次以及大概念学习目标进阶,从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和理解、让学生经历“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用结构化板书概括外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等方面,阐述了以大概念为统领的化学实验单元教学策略。

9.科学大概念是指在具体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科学事实和科学事业更为宏观而概括性的认识和观念。

科学大概念具有四个特征:(1)是在科学学科中各自具有统领性的明显重要的概念,或是在具体学科知识中起到组织作用的关键概念;(2)帮助理解和研究更复杂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知识;(3)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相关,或与需要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社会或个人问题相关;(4)通过增加深度和复杂性,能在多个年级中进行持续的教和学。

10.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中外历史共24个专题,授课时间为一年。

内容多、时间紧,成为教学实施的最大困难。

而高中历史新课标首次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这既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也为突破当前的教学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

11.新课程方案中提出教师应逐步构建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

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应着力于对学科大概念的展开。

因此,以大概念理念进行教学则成了培养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必经环节。

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大概念教学"却存在着诸多误读,施行中也遭遇着困境。

教师应从强调"基础性"、"验证性"、"训练性"、"模仿性"的困境中走出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模型构建能力、参与决策能力。

12.单元设计是实现课堂教学转型的支点,但如何进行单元设计尚缺乏操作指导。

整合是进行单元设计的关键,策略之一就是以概念为中心的整合。

具体设计路径是:以概念性理解为本的单元目标设计——注重概念迁移应用的单元评价设计——以概念进阶为路线的单元活动设计。

13.本次课标修订中的课程内容架构、呈现、实施都是以大概念理念为主要理论支撑的。

大概念是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框架,是深入理解课标议题的关键,也是孕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

加强对这一隐性存在于课程内容调整中的新理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落实新课标。

14.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十分迅速,物理观念是学习物理概念与规律之后学习者经过了信息再加工处理过程,提炼升华从而形成的关于物理问题的认识,是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大概念教育是提升物理观念水平的重要方法。

用“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和“功与能”三个核心概念就可以构建高中物理概念体系。

以下措施可以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加强概念联系,把概念“做大”;将新概念的学习融合于已有的概念体系;将概念尽可能拓展到一般性的适用范围;用大概念视角解释和解决问题;注重概念建立和概念应用的过程与实际情境的联系;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的物理观念目标。

15.大概念在学科教学中处于最中心的位置,是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知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大概念涵盖了对基本理论、原理等的理解和解释,是学科知识中的主干内容。

从高中生物学的课本中可以看到,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主要围绕几个大概念展开。

基于大概念,展开对学科逻辑、知识等的描述和解析,从而形成课程的基本内容框架。

而课程资源,指在课程开发过程当中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的资源,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16.本文以"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为例,选择具有思维爆发潜力的图例为载体,开发具有整体性、框架性的变式,以结构、功能、遗传、代谢、调节等视角,挖掘零散小概念之间的联系,组织大情境,以实现知识增殖、思维增值。

17.课程改革给包括数学学科在内的学科教学带来的一个重要启发是: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只有建立了对核心素养的正确理解视角之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数学学科以概念为基础,以概念关系表现出来的规律为核心,从而构建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从大概念的角度来看,学科大概念所含有的丰富意义世界,可以为核心素养的理解提供很好的思路.以大概念的建立为基础,然后以其去衍生其他概念,这样知识体系更加容易建立,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有了可靠的载体,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就有了可能.18.科学教育大概念是以核心概念及其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中心区域,逻辑性地向与之相关联的领域链接和辐射,从而构成"中心区域+外围环带"的综合性概念复合体。

将科学教育大概念引入教学,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得到系统性建构,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以及正确科学本质观的形成,从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实施大概念"中心区域"教学、拓展大概念"外围环带"教学和设计大概念"探究专题"教学是实现其教育价值的三条主要途径。

19.《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首次明确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围绕大概念,架构思想政治课结构化教学的素养进阶路径,需要架构内容结构化的"大政治",引学生固定学科认知最核心的"大概念"锚点;解决任务项目化的"大问题",引学生解构能力迁移最深处的"大概念"情境;开展教学议题化的"大活动",引学生理解课程单元最本质的"大概念"设计。

20.科学大概念教学是在大概念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科学教学新范式,主要价值体现为促进概念理解与知识迁移、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三个方面。

其实践路径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载体、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评量四个基本组成,即基于已有科学经验的内部环境与面向真实情境的外部环境,概念框架式教学活动载体,学习主体经历的领悟、探究、表现与反思环节以及多维度的教学评量内容与多元化的教学评量方式。

21.基于大概念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设计,把大概念作为语文学科群文阅读的基点,以主题学习作为群文阅读的路径,根据学情生成学习目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真正落地。

22.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轮复习为例,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形成次位概念、重要概念、大概念,进而形成“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23.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内容聚焦大概念”。

大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知识。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围绕大概念和重要概念展开,依据重要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其教学策略既可以是讲解、演示、讨论,也可以是基于学生动手活动或对资料的分析及探究。

24.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是我们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都必须关注的要素,因此如何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课程内容的建构成为当下急需研究的问题。

基于大概念的理念开展地理学习单元重构教学,通过选择统整大概念的学习单元主题、确定单元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情境、确定核心任务,设计单元学习活动体验,在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5.本文概述了如何以大概念学习单元的科学选择、整体分析、深度设计、反馈评价为实践进路,深度理解大概念的生命观念特征;基于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培育生命观念;注重表现性评价与持续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提升学习者的学科核心素养。

26.教育部核心素养教育方针的提出,学生的学习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转向对学科核心概念和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