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常驻人口变化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含答案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2024·湖南)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
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口分布)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2.(人口迁移的影响)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①阻碍农民增收②造成生态破坏③导致乡愁淡化④增加耕地撂荒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C 2.D【分析】1.某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大值-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小值。
结合题干选项并读图分析可知,15~21岁年龄段,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300万人左右,而同期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两者数量差异约为600万人;36~42岁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同期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500万人,两者数量差异约为400万人,故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为15~21岁,排除BD选项;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大于统计结果,说明该年我国乡村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人口净流出量高,C 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根据图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自然增长快慢,A错误。
故选C。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太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对家乡的感情不深,以后乡愁会变淡,③正确;青壮年人口迁出导致乡村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耕地撂荒现象,④正确;农民增收的途径有外出打工、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结合旅游开展乡村服务业、利用振兴乡村战略创业致富等,乡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有利于农民增收,①错误;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②错误。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5)(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5)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
据此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如表为我国八大经济区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表。
地区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大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大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2005年 6.9511.97 3.137.9810.989.7120.5828.70 2010年 6.2013.22 4.1311.1413.5311.0119.8620.91(1)根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变化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中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人带来的影响。
(3)2005-2010 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试分析原因。
2.读表,完成下列要求。
2010年和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化(单位:万人)年份2010年2014年常住人口总数1961.22151.6其中户籍人口1256.71332.9外来常住人口704.5818.7(1)表中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主要来自______ 增长。
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常住外来人口超过百万,昌平区排在第三位,形成多个外来人口聚集区--“城中村”,如图所示。
(2)“城中村”一般具有交通______ ,租金______ 的特点,但由于人口高度集中容易出现______ ,______ 等城市问题。
(3)北京市提出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下的目标,主要是考虑北京市的______ 和______ 条件,尤其是______ 资源的承载能力。
(4)在控制人口的同时,北京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选择填空)。
A.实施南水北调--提高地域开放程度B.加强污水处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C.更多开辟农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D.大力发展工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市各区面积和人口统计(2003年;2010年)
北京市各区⾯积和⼈⼝统计(2003年;2010年)北京市⾯积⼈⼝及其分布北京市第六次全国⼈⼝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0.11.1)北京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公报常住⼈⼝1961.2万⼈(2003年1154万)(⾹⼭梦注:7年增加800万,年均增加110余万按照这个趋势,今年年底北京⼈⼝预计将达到2180多万⼈)根据《全国⼈⼝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1⽇零时为标准时点进⾏了第六次全国⼈⼝普查。
在国务院、北京市政府和地⽅各级⼈民政府的统⼀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持配合下,通过⼴⼤普查⼯作⼈员的艰苦努⼒,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
现将普查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全市常住⼈⼝全市常住⼈⼝为1961.2万⼈,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相⽐,⼗年共增加604.3万⼈,增长44.5%。
平均每年增加60.4万⼈,年平均增长率为3.8%。
全市常住⼈⼝中,外省市来京⼈员为704.5万⼈,占常住⼈⼝的35.9%。
⼆、家庭户⼈⼝全市常住⼈⼝中共有家庭户668.1万户,家庭户⼈⼝为1639.0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为2.45⼈,⽐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的2.91⼈减少了0.46⼈。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中,男性为1012.6万⼈,占常住⼈⼝的 51.6%;⼥性为948.6万⼈,占常住⼈⼝的48.4%。
常住⼈⼝性别⽐(以⼥性为100,男性对⼥性的⽐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的108.9下降为106.8。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中,0—14岁的⼈⼝为168.7万⼈,占常住⼈⼝的8.6%;15—64岁的⼈⼝为1621.6万⼈,占常住⼈⼝的82.7%;65岁及以上的⼈⼝为170.9万⼈,占常住⼈⼝的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相⽐,0—14岁⼈⼝的⽐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15—64岁⼈⼝的⽐重上升了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重上升了0.3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中,汉族⼈⼝为1881.1万⼈,占常住⼈⼝的95.9%;各少数民族⼈⼝为80.1万⼈,占常住⼈⼝的4.1%。
北京市人口及就业数据
序 号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表7 表8 表9 表10 表11 表12 表13 表14 表15 表16 表17 表18 表18续表1 表18续表2 表19 表20 表21 表22 表23 表24 表25 表26 表27次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 常住人口(1978-2013年) 常住人口年龄构成(2013年) 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2013年) 常住人口家庭户规模(2013年) 户籍人口(1978-2013年) 户籍人口年龄构成(2013年) 户籍人口变动情况 计划生育状况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及构成(1978-2013年)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从业人员年末人数(1978-2013年) 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和平均工资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末人数及工资总额(1978-2013年)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78-2013年)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末人数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国民经济各行业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13年) 国民经济各行业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13年)续表1 国民经济各行业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13年)续表2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新增就业人数(1979-2013年) 分区县常住人口及常住外来人口 分区县常住人口(按城乡分) 分区县常住人口(按性别分) 分区县常住人口(按年龄分) 分区县常住人口自然变动(2013年) 分区县常住人口密度(2013年) 分区县户籍户数及人口数(2013年) 分区县户籍人口性别构成及性别比(2013年) 分区县户籍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分区县户籍人口机械变动情况 分区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工资总额 分区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末人数、工资总额、平均工资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析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共704.5万人。
从常住外来人口的来源地看,呈现出分布广泛但数量相对集中,中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速快等特点。
一、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布广泛,但数量相对集中常住外来人口的来源地涉及了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82.5%的外来人口来自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及长江中游地区[1],比重较2000年上升5.8个百分点,可见,外来人口的来源地区集中程度有所增强。
从外来人口的来源省份看,65.7%的外来人口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湖北和四川七个省。
其中:河北省来京人口最多,为155.9万人,占常住外来人口的22.1%;其次是河南省,为98.0万人,占13.9%;山东省位居第三,为59.8万人,占8.5%;安徽省、黑龙江省、湖北省和四川省的来京人口分别为43.0万人、40.3万人、33.5万人和32.5万人。
与2000年相比,河北省、河南省依然稳居前两位,山东省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安徽省由第三位下滑至第四位,黑龙江省由第九位跃升至第五位,湖北省由第七位上升至第六位,四川省由第五位下滑至第七位。
二、中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东、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长较慢从各地区来京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看,与2000年相比,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及大西北等中北部地区的年均增速高于全市10.6%的平均水平,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及西南等东、南部地区的年均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从外来人口的来源省份看,云南、甘肃、天津、吉林和辽宁五省市来京人口增速最高,年均增速分别为18.5%、17.1%、16.1%、15.8%、15.8%,而西藏、浙江、江苏、安徽和四川五省自治区增速最低,年均增速分别为0.8%、2.7%、2.9%、6.1%、6.4%。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外来人口来源地的分布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相邻因素的影响。
北京多区划定人口“天花板”,未来政策要求只会越来越严
北京多区划定人口“天花板”,未来政策要求只会越来越严北京市16个区“两会”日前连续开幕,截至昨天,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顺义、昌平、房山、大兴这10个区划定了各自以后1年或5年的人口“天花板”,其中朝阳区提出明年全力实现年内常住人口降至374.1万人以内的目标,在各区的数据中上限最高。
这些区公布的人口“天花板”,时限要紧分为明年或以后5年,比如朝阳区划定的是2021年的目标,东城、西城都开列了5年内的调控目标,此外,海淀区和丰台区则设定为2020年。
依照各区公布的人口调控成绩,城六区近年来频现拐点,比如朝阳区今年常住人口估量下降超过9万人,全区常住人口首次显现负增长,海淀今年常住人口首次实现由增到减的拐点。
东城区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下降6000人,在全市领先实现由增到减的拐点。
记者发觉,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多区实现人口调控的重要手段,比如朝阳区提出2021年将全力实现年内常住人口降至374.1万人以内的目标。
为了达到那个目标,明年,朝阳区将退出商品交易市场68家、一样性制造业99家、仓储物流基地6家、废品回收场站19家,到2020年,区域内商品交易市场、仓储物流基地疏解比例不低于七成。
而东城区过去5年以疏解区域商品交易市场为重点,共关停天乐玩具、红桥天环等14家市场,全区与批发相关的物流、仓储功能全部疏解,腾退面积17.6万平方米,疏解商户6227户。
此外,各区在调控人口上使出多种招数,比如西城以后5年将强化直管公房治理和违法经营治理,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棚户区改造、机构搬迁等带动人口外迁。
海淀区要紧采取“以业控人”的措施,截至目前,海淀区累计退出“三高”企业40家,关停明光寺、万家灯火、盛宏达、西郊汽配城等有形市场218家,清理整治集体土地上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企业1042家。
此外,海淀区还连续开展群租房、地下空间、出租大院等专项整治,加强人口动态监测。
顺义区将利用大数据进行人口数据评估,全面开展“疏功能、控人口”十二个专项行动,有效操纵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
最新北京人口数据,北京人口数量最新比例数据
最新北京人口数据,北京人口数量最新比例数据北京最新人口数量本文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如有变动,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北京首次披露北京各环线人口分布数据,65%的常住外来人口分布在四环外。
五环外的人口超1000万,接近北京总人口的一半。
1000万人日出奔向市区,日落而归,如此规模,不堵车才怪。
北京总人口:2151.6万超过北京市总人口的世界国家只有不到58个,北京市总人口接近于澳大利亚的国家人口(澳大利亚人口约2400万人)。
二环内:148.1万人,占全市6.9%;常住外来人口40万人,占外来人口4.9%。
相当于鼎盛时期的盛唐都城长安,人口大约超一百万人,外国人达10万之众,占一成左右。
二环至三环:257.3万人,占全市11.9%;常住外来人口77.2万,占外来人口9.4%。
相当于三国时代东吴末期总人口(吴末帝天纪四年:人口约253万人)。
三环至四环:287.5万人,占全市13.4%;常住外来人口105.5万人,占外来人口12.9%。
北京最新人口政策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市发改委主任卢彦表示,城六区常住人口今年将“由增转降”,为此,东城、西城、朝阳、通州和昌平5个区将率先开展人口调控试点。
另外,当北京编制规划时,燕郊等区域将被纳入其中参与统一规划,而与本市毗邻的外埠县市区则将在空间规划上与北京对接。
城六区常住人口今年“由增转降”今年上半年,全市常住人口增长继续放缓,增速和增量均低于上年同期。
在作《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时,卢彦表示,尽管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增速较上年同期均有所降低,但总量仍持续增加,根据规律3季度常住人口仍会呈增长态势。
从布局看,上半年城六区人口减量占全年任务的比重较低,年底实现城六区人口由增转降、完成全年的调控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城六区外平原地区和山区人口增量超过往年水平,各区在积极承接中心城人口和产业疏解的同时,严控人口规模增长的任务较重。
北京市(1978-2011)常住人口汇总表
479.0 510.3 521.1
392.5 386.8 383.2
12.93 13.67 15.56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919.2 935.0 950.0 965.0 981.0
18.4 17.2 16.8 19.8 23.1
465.9 474.0 483.0 491.0 500.0
250.8 259.8 267.4 278.9 275.5
6.22 8.16 7.89 7.66 7.27
2011
2018.6
742.2
1040.7
977.9
1740.7
277.9
8.29
注:1. 1978-1981年为户籍统计数,含暂住人口;1982-1989年数据是根据1982、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调整的;1990年以后数据为人口 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其中1995、2005年为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2000年为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推算数;2010年为第六次人口 普查推算数。2006-2009年常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数据又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 2. “按城乡分”栏包括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1978-1989年数据为户籍管理统计中的“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口径; 1990-1999年数据是根据1990年、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调整的;2000年数据为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 的规定(试行)》中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口径,2001-2005年数据为该口径的推算数;2006-2008年数据为国家统计局2006 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中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口径的推算数;2009-2011年数据为《国务院关于 统计上划分城乡规定的批复》中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口径的推算数。
人文地理作业-2000年以来北京市人口重心分布变化
2000年以来北京市人口重心分布变化2012.11摘要:通过文献查找和数据分析,根据从期刊文献中搜集的数据,研究了北京市2000年以来人口重心分布变化。
研究表明,2000年北京市的人口重心位于朝阳区, 并距离海淀区很近。
自2000年以来,人口重心向海淀和昌平方向移动。
城市中心区和远郊区的人口比重减少,外围区和近郊区的人口比重增加。
关键词:人口重心分布人口比重正文:人口分布和人口移动是人口过程最基本的空间表现形式。
随着人口过程及其制约因素的发展变化,人口的地域分布状况也在不断变动。
变动的结果是改变了人口分布的格局,并深刻影响了特定区域人口数量变动的进程。
通过文献查找和数据分析,研究北京市2000年以来人口重心分布变化,有助于了解北京城市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对于人口再分布和区域性人口控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城市化建设提供辅助参考价值。
1、数据根据从期刊文献中搜集的数据,绘制北京市各区县常住人口数及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表,见表一。
2、 人口重心的移动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一点就是人口分布重心。
对于较小的行政区,可以取其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坐标作为其人口分布重心。
实测一地区人口分布重心的公式为:∑∑=jjj PX P X ∑∑=jjj YY P Y式中:X,Y 为人口重心座标;X j ,y j 为第j (j =l ,2,…, n )小区代表地点的座标;P j 为第j 小区的人口数。
2000年北京市的人口重心位于朝阳区, 并距离海淀区很近, 说明北京市近些年的人口分布偏北。
这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缓慢, 所占北京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北部朝阳、海淀、昌平和顺义四区近些年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很快, 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所以导致全市的人口重心偏北。
从表1 可见, 四区人口增长率很快, 其中2006-2010年昌平区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达25%,海淀、朝阳和顺义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超过了5%。
第一章人口练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人口练习题一、单选题回流人口是指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务工后因某些原因返回户籍所在地的人口,多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
以2008年为时间节点,之前的被称为第一代回流人口,他们回乡后大都回归农村,重操农业;之后的被称为新一代回流人口。
江西省吉安市(地级市)人口流动状况在我国中西部人口流动中代表性较强,下图示意该地新一代回流人口回乡前后的职业类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第一代回流人口相比,新一代回流人口回流的主要原因是( )A.就业年龄失去了优势B.职业技能有显著提升C.农村的生态环境改善D.中西部就业机会增加2、调查发现,相比吉安中心城区,更多的回流人口愿意回到吉安市的下辖县城,主要原因可能是( )A.县城与原户籍地的距离更近B.县城各项政策更具有吸引力C.中心城区城镇化问题更严重D.中心城区就业机会少于县城常住人口=户籍常住人口+常住外来人口。
下表示意2017~2022年北京市户籍常住人口数量与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变化。
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户籍常住1338.91343.51346.61349.41353.81359.2人口数量(万人)常住外来855.5848.2843.5839.6834.8825.1人口数量(万人)3、2017~202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 )A.先升后降B.持续上升C.先降后升D.持续下降4、近年来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社会经济发达②生活成本高昂③户籍政策影响④产业转型升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近年来,我国城市职住分离(即工作区与居住区相分离)现象愈发明显。
职住分离系数越高,代表职住分离状况越为突出。
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职住分离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下表为我国三个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系数、平均通勤时间和平均通勤距离对比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职住分离系数平均通勤时间/min平均通勤距离/km北京0.545613.2广州0.39458.8上海0.335412.45、与三个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程度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有( )①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①城市空间结构①流动人口占比①现代交通的发展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6、北京市并未遵循职住分离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规律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城市结构较为紧凑B.城市交通状况较为拥堵C.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较小D.首都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大“招聘棉花采摘工,包吃包住、每公斤棉花1.8元,报销回家路费,不报销车费可提高至1.9元每公斤……”这是一则新疆棉花采摘工的招聘信息。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
⼈⽂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数量、空间)情况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情况2012.11摘要:本⽂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采⽤描述法研究了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情况,发现北京市⼈⼝在数量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依据⼈⼝总量和⾃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
⼈⼝再⽣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低⾼”型逐步⾛向“三低”型稳定增长。
北京市⼈⼝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建国初期的低⽔平到现在城镇化发展进⼊了全⾯发达阶段。
⼈⼝密度始终处于增长状态。
城市中⼼区的⼈⼝向外围区迁移,⼈⼝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在远郊区。
关键词:常住⼈⼝⼈⼝再⽣产类型⼈⼝城市化⼈⼝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正⽂:⼈⼝与⾃然资源、⽣态环境、社会经济、科技⽂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地巨系统的运⾏中,⼈⼝是⼀个关键⽽且敏感的要素,它既是⼈类活动的动⼒基础,⼜是地域综合体的形成核⼼,其变动对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挥着最深刻、最活跃的作⽤。
研究北京市建国以来的⼈⼝变化,探讨北京市⼈⼝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于探索北京市⼈⼝演变规律,研究⼈⼝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确⽴未来⼈⼝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北京市建国以来⼈⼝数量的变化情况1.1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数量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2011年的常住⼈⼝数量的变化进⾏分析,绘制常住⼈⼝总量折线图,见图⼀,常住⼈⼝⾃然增长率变化图,见图⼆。
从图中发现,北京市常住⼈⼝总量⾃建国⾄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也出现过负增长时期,⾃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依据⼈⼝总量和⾃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1950年⾄1960年——⼈⼝⾼速增长阶段。
1949年北京常住⼈⼝为420.1万⼈,到1960年达到739.6万⼈,11年间全市常住⼈⼝增加319.5万⼈,平均每年增加29万⼈。
北京市人口状况
北京市人口状况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综合反映出北京市人口发展具有以下特点: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538万人;出生率为6.3‰,死亡率为5.2‰,自然增长率为1.1‰。
与2000年相比常住人口增加174.4万人,增长12.8%,年均增长2.4%。
全市人户分离人口超过200万;少儿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加;就业结构日趋优化、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人口分布呈现城区人口向外扩散趋势。
一、户籍人口快速增长常住人口中,具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口1180.7万人,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357.3万人。
与2004年相比,户籍人口增加17.8万人,增长1.5%,是2000年以来户籍人口增加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增加27.5万人,增长8.3%。
在全市增加的45.3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60.7%,户籍人口占39.3%。
二、近郊区和远郊区县人口比重上升从地区分布看,四个城区常住人口为205.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4%;四个近郊区人口为748万人,占48.6%;十个远郊区县人口为584.8万人,占38%。
与2000年相比,城区常住人口减少7.3万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常住人口分别增加106万人和75.7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和2.8%。
三、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年,比2000年增加0.7年。
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362.1万人,占24.4%;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为372.3万人,占25.1%;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77万人,占32.2%;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12.2万人,占14.3%。
与2000年相比,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增长最快,其比重上升了6.9个百分点。
四、老龄化程度加深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7万人,占10.2%;15-64岁的人口为1215万人,占7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万人,占10.8%。
北京市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北京市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1. 引言1.1 北京市人口结构的特点北京市人口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和动态性。
北京市的人口数量众多,是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拥有大量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常住人口主要包括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涌入使得北京市的人口结构更加多元化。
北京市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对较年轻,青少年和中青年人口占比较高,这也使得北京市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北京市还拥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口,需要特别关注养老和医疗等问题。
北京市外来人口较多,他们来自不同的省市,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这也给北京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挑战。
北京市人口结构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动态性,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政策调整和人口结构优化,以促进北京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北京市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北京市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升。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加剧,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年轻人口比例相对减少。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北京市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增多,传统的多代同堂大家庭比例逐渐减少。
随着人口结构的调整,北京市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学历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对经济发展也产生积极影响。
北京市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呈现出城镇化、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和教育水平提高等趋势,这些变化对北京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 正文2.1 人口规模对北京经济的影响人口规模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北京经济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人口规模庞大。
人口规模的增长对北京市的消费市场和就业市场有着直接的拉动作用。
随着人口规模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促进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人口规模的增加也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对于各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力支持。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情况2012.11摘要:本文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法研究了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情况,发现北京市人口在数量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高低高”型逐步走向“三低”型稳定增长。
北京市人口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建国初期的低水平到现在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发达阶段。
人口密度始终处于增长状态。
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外围区迁移,人口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生在远郊区。
关键词:常住人口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城市化人口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正文:人口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人——地巨系统的运行中,人口是一个关键而且敏感的要素,它既是人类活动的动力基础,又是地域综合体的形成核到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超过二千万人,人口增长迅速,但是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说明人口增长不是由于人口出生引起,而是由于经济的活力吸引了许多建设者和中老年人力资源的“北漂” ,经济的活力起到了聚集人才的效应。
奥运经济、高科技经济、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除了吸引高层次人才来京工作外,也吸引了年轻的毕业学生留京或来京工作。
图一、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500100015002000250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102020年份常住人口(万人)图二 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1.2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至2010年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绘制折线图,见图三。
新中国70年北京人口发展回顾及思考
新中国70年北京社会建设回顾与展望新中国70年北京人口发展回顾及思考闫萍 尹德挺 石万里**闫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尹德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北京 市人口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石万里,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4CRKOO6)、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8JDSRB006 )和北京行政学院2018年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 2018XKJ014 )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研究通过相关数据和文献梳理回顾,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人口发展呈现释放增量优势、完成现代转变、转向均衡发展、遵循规律布局、注重质量内涵的五大特点;北京人口管理和服务呈现更加规 范化和法治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专业化和科学化、人本化和精细化的趋势;北京人口发展需要将人口均衡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把握人 口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阶段性特点,健全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未来重点做好相关领域的 改革创新,加强人口风险防范等。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 北京人口发展 启示与展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与发展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70年来北京人口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未来北京人口发展也面临着重要挑战。
对新中国 成立70年来北京人口发展进行回顾和思考,有助于准确把握北京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与特点,为继续探索和完善北京特色人口发展道路提供目标和指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人口发展的五大特点人口作为发展的禀赋条件和基础性要素,影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新中国47社会治理2019年第9期(总第41期)SOCIAL GOVERNANCE REVIEW I成立70年来,北京人口发展在规模、结构、分布、素质等方面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北京市在推进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优待服务范围拓展、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构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上强化统筹协调、着力改革创新,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超大城市养老服务模式,推动首都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截至2020年末,北京市常住总人口2189万人,比2019年末减少1.1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429.9万人,比2019年增加11.6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19.64%;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291.2万人,比2019年增加10.8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13.3%。
截至2020年末,北京市16个区中,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排前三名的是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朝阳区常住人口345万人,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7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1%;海淀区常住人口313万人,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58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9%;丰台区常住人口202万人,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7.9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4%。
截至2020年末,北京市户籍总人口1400.8万人,比2019年末增加3.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378.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7.0%;6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264.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8.9%;8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63.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4.5%。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总量378.6万人,较上年增长10.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比例的27.00%;6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总量264.5万人,较上年增长11.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比例的18.90%,户籍老年人口总量及其占比稳步增加。
在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中,其中,60-69岁人口216.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5.5%,占60岁及以上比例的57.2%;70-79岁人口98.7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1%,占60岁及以上比例的26.1%;80-89岁人口54.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3.9%,占60岁及以上比例的14.4%;90岁及以上人口8.7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0.6%,占60岁及以上比例的2.3%。
北京市常住人口
北京市常住人口
1、202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
2、据《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万人,是中国第三大人口城市,仅次于重庆和上海市,也是世界十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3、据了解,北京市常住人口在2016年达到2195.4万的高峰后,已经连续5年下降。
其中,城镇人口1916.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7.5%;常住外来人口83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1%。
男性人口为1117.7万人,女性人口为1070.9万人。
0-14岁人口为264.7万,15-59岁人口为1482.3万人;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41.6万人,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311.6万人,老龄化率为14.2%,与全国老龄化比持平,北京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将呈加速发展态势,老年人口呈现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020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控制数量公布
2020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控制数量公布【导语】: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减至1084.855万人。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赫然在列。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紧紧抓住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坚持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规模调控与创新发展统筹推进。
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减至1084.855万人。
这个目标如何实现?北京城六区也都在翻着自己的“小账本”。
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为1276.3万人,下降15%左右意味着到2020年,北京六个中心区的人口数量减少至1084.855万人,将减少190余万人。
北京的人口规模调控并不是单纯地减少常住人口,而是以疏解功能带动人口调控转移,人随功能走;疏解产业,调整产业,人随业走;在管理中以依法管理带动人口调控;依法拆除违法建设。
北京大城市病的“病根”,其中之一是城六区功能太多:北京城六区占整个北京总面积的8%,但是却承载了60%的人口和70%的产业;70%的三甲医院、70%的高等院校都在城六区;71%的产业活动单位和71.8%的从业人员都集中在中心城区;仅在西城区,就存有小烟酒、小五金等“七小业态”6700余种,商品交易市场主体90家左右,经营商户近2万户。
不久前,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在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时表示,“十三五”时期北京将提升城六区服务保障能力,对城六区做减法,疏解非首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