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纯语录体的文学性探索 定稿
以读定写创情境,读写融合提素养——以《论语》为例谈整本书阅读中的读写融合
312021.5•高中以上引用《论语》等分析论证,层层剖析,全面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即“差序格局”社会中的道德观念,是与“差序格局”相匹配的。
费孝通先生能真正将传统经典里的内容纳入自己的论述思路中去,在让读者读完一番概念分析后,又拿经典中的话进行印证,让人突然就有种对世间学问融会贯通的体验。
例如在论述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把重视维持“礼”作为传统时,作者就让人“猝不及防”地来了一句“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更不用说《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文中更加广泛和集中的经典原文引用了。
这些引用的奥秘值得我们好好体会与学习,并灵活应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
综上所述,从写作角度看,《乡土中国》的语言严谨却不呆板,确实可称得上是雅俗共赏。
费孝通先生的语言可以作为我们中学生学习论述语言的一种典范,而其语言背后的论述思维和紧扣中心的结构建构更是值得仔细揣摩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在阅读这部优秀的学术著作时积累优秀的写作经验,在写作的过程中深化对整本书的理解,可谓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3.关惠文,肖蔓菲,叶硕.如何阅读《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黄宗智.青年学者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J].文史博览:理论,2011(3).以读定写创情境,读写融合提素养(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北京 100012)摘 要:在整本书读写融合方面,教师要聚焦文本特征及学生所思所想、应思应想的问题,确定活动形式、探究方向、读写融合原则与融合形式,设置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亲历、体验、参与中深入学习,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读写融合;情境;《论语》朱来青——以《论语》为例谈整本书阅读中的读写融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以下简称《课标解读》)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是综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论语》散文艺术
浅谈《论语》散文艺术摘要:“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随着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入,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逐渐为人所认识。
纵观《论语》文学研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就其语言艺术、人物描写、文体特征、艺术风格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对《论语》散文艺术研究状况作了简要梳理。
关键词:《论语》散文艺术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论语》真实生动的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
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学在整个思想界占据着统治地位,孔子其人被神化,儒学成了诸子之渊源和中国文化的核心而被尊列于诸子之外,而近代许多激进文化人抨击儒学的文化正统时,也往往把儒家与诸子分开讨论。
一、语言艺术分析《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重在记言,因此,对《论语》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的认识,首先是从其语言特征开始的。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从“儒者崇实”的思想特征,洞察了《论语》“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的语言艺术特色。
柳存仁把《论语》的语言特征概括为“语长文简”、“多含蓄较深之意义”,认为其“记言之处,已颇有较丰富之文字与情感可资表章者”。
《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展开与论证,从而形成“质朴”的语言风格。
郑振铎认为:《论语》“文字虽极简朴直捷,却能把孔子的积极思想完全表现出来”,然而“质朴”并非贫瘠枯燥。
由于孔子生活的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加之孔子及孔门弟子良好的诗学修养,造就了《论语》浓郁的诗味,给人以悠然深远之感。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察,因此在《论语》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性与启示性的语句,这些语句大都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尹建章也对《论语》富于艺术性的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其语句特色表现为:第一,通俗易懂而又精粹雅致的“口头语言”;第二,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使语言更加含蓄、形象、生动”;第三,虚词运用纯熟自然,加强了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感。
论《论语》的文学性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这部价值凸显为“仁者”的哲学著述,在构建中国主流仁义思想的背后,还被视为一部记录春秋史学的巨著;管理学上,《论语》为历代君王重视,至于后世论及“半部论语治天下”更为广大儒者所称道;到今天,《论语》依然被国人奉为经典,它的作用与诠释被普及到了经济、教育、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
当然,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我们不应忽视的还有它富有魅力的文学价值。
这部堪称先秦语录散文典范的经典,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虽然只有寥寥数语甚至只有语言对话,却让人顿觉生意,心领神会;它精炼的语言,字里行间妙语天然,精思之处令人折服,那么本文试图从《论语》本身刻画的人物形象、《论语》的文体特征、以及《论语》的语言艺术等三方面入手,对《论语》的文学性作一个探视和简要的分析。
一:《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论语》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论语》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集中在对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形象特征的描述。
孔子是《论语》人物刻画的中心。
《论语》中不仅有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可谓“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
胡念贻先生认为,《论语》“这部书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
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这是第一次出现。
”“《论语》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它的动人之处……是在于它通过孔子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件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胡念贻《从人物形象看(论语)的文学价值》,《文史哲》,1962年第3期,第48—54页)。
吴景和先生认为,《论语》“所描写出来的孔子形像,按照其性质来说,是个喜剧角色。
”这一角色的成因是“孔子追求的目的与历史发展的不协调”,“他做了一件最滑稽可笑的事情时却像演着悲剧那样严肃”,“作者很善于通过行动写出孔子这种复杂的精神生活”,“写人叙事时,重在人物精神面貌的描写”,因而是“当之无愧的传记文学的祖型”(吴景和《(论语)文学价值初论》,。
文学名篇孔子《论语—侍坐章》解析
文学名篇孔子《论语—侍坐章》解析欣赏品读文学名篇,汲取人类智慧,丰富自己的词汇,开拓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可以增加才气和灵性,还可以增加自己的骨气和人格。
——题记在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极其丰厚、极富滋味,极有光彩的文学艺术资源,并且以名篇的方式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布,成为与这个民族的生命历程中梦魂萦绕、筋肉难分的不绝的血脉。
历代文学名篇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
历代文学名篇都载之典籍,流为名言、名篇,以其言简意赅的方式,成为中国人千古传诵的处世、论学、为人的精神支柱。
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下面我们来一起分享中国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孔子《论语—侍坐章》。
三国魏人何晏的《论语集解》《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载着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论和某些事迹。
它是在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纂集而成的。
汉代以来就成为了儒家的经典,注释的人很多,现存以三国魏人何晏的《论语集解》为最早,收入《十三经注疏》中;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最为博恰。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三岁丧父,少年时曾从事各种“鄙事”,青年时做过相礼、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
中年时曾任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后因不满季桓子专权,愤而周游列国,后归去世于鲁。
孔子一生长期聚徒讲学,据说有弟子三千,形成了一个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儒家学派。
先秦《论语先进篇》之第二十六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赏析先秦《论语先进篇》之第二十六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浅论《论语》的文学价值
言 的追 求 目标 , 定 了 语言 风 格 的基 础 。《 奠 论语 》 的语 言 特 色 , 首
1
以孔子 为 中心 的 人物 形 象 系列
《 语》 论 的文 学 价 值 , 先 在 于 它 写 出 了孔 子这 个 伟 大 的 哲 首
学 家 和教 育 家的 形 象 。《 语 》 论 以记 言 为主 , 然简 短 , 能 充 分 虽 却
学的视 角欣 赏 和感 悟《 语 》 论 。
关键词: 论语
文 学价 值
语 录 体
中图分类号 :l 0 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6 2 1 7 (0 95 0 7 一 2 1 7 — 5 8 2 0 )— 0 3 O
宋朝 开 国 宰相 赵 普说 过 一 句话 : 半部 《 “ 论语 》 天 下 ” 在 中 治 , 国历 史 上《 语 》 实 是举 足 轻 重 的一 部 书 。《 语 》 儒 家 的 重 论 确 论 是
秦语 录体 散 文 的典 范 . 人物 刻 画 栩栩 如 生 . 里行 间 的 精思 妙 其 字 语 令 人折 服 , 使读 者 读 后 如沐 春 风 , 悠然 进 入 《 论语 》 意境 的丰 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一、先秦文学(一)上古神话1、神话的定义?上古送神话即是原始先民关于各种神灵的想象故事,它们是古代文学中第一批集体口头作品/民间作品。
2、存在?现存神话片段最多的书籍有《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
3、上古神话有《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羿为民除害》、《鲧禹治水》、《黄帝与蚩尤之战》等。
(二)周易1、定义《周易》是成书于殷周之际周人的一部占筮书,也是上古时期一部富于辩证思想和深刻哲理的哲学著作,分卦象和卦爻(yao)两个部分。
(三)尚书1、定义《尚书》,也称《书经》,是战国前偏于记言的古史资料的汇编,因“上古之书”而得名。
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其中,《周书》内容可靠,《商书》部分可靠,《虞书》和《夏书》为伪作。
2、文学成就(1)具有结构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第一部具有成篇文字的散文集。
(2)记忆比较生动、传神,能够较真实地记录说话人的讲话内容,并描摹传递出说话者的语气和情感色彩。
(四)诗经1、定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只有目录。
原只称“诗”或“诗三百”。
汉代始称“诗经”。
创作时间大约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2、分类《诗经》中的诗本身是可配乐演唱的乐歌,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保存长期流传的民歌作品;“雅”分大雅、小雅,多为周朝卿大夫及士人依王畿雅调创作的诗篇;“颂”由周颂、鲁颂、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
3、诗体《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居多,整齐规范,风格各异。
创作运用了“赋、比、兴”在内的多种表现手法。
4、艺术特点5、《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变化?婚前:是一个纯真、善良而又不乏热情勇敢的少女形象。
婚后:是歌剧中描绘了她吃苦耐劳、忠贞善良的一面。
被弃后:她变得深沉刚毅。
总结:女主是一个被男方欺凌迫害的普通妇女形象,她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随着对氓的本质认识,逐步深化,她的形象不断完善丰满。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点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的文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语录体:《论语》以语录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它通过简短的语句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这种形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
2. 文字简练:《论语》的文字简练而含义深远,往往用一两句话就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
这种简练的文字风格使《论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 形象生动:虽然《论语》主要是语录体,但其中不乏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描述。
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比喻人的坚韧不拔,使抽象的道理更加具体形象。
4. 富有哲理:《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文学、哲学、教育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5. 语言优美:《论语》的语言优美,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它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美感。
总的来说,《论语》以其简洁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的文学价值
综综 合天譬地 一一
文 学欣 赏
维普资讯
扎 于经受不住打山, 一病不 ,没过多 !”,于路听 r很吃醋 ,质问扎子 : 孔子又是弹琴义是唱歌.这足 L子深恶
久就去世 r。阅读这些对话,我仃J 怎 “r行 ,则带 7” (《子罕》)于路 痛绝乡愿的表示,扎子坯曾经在极端气
《阳货》第一审写扎子干 『,i、f地
丁言表 = 情之昕至 , 至口不择等,孔 对学 的爱护,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敦行 躲避阳货,却偏偏狭路相逢,两个人的
一 、 言简意贼、隽永有昧的语言 《论语》是记录孔于与弟子的青行、 阐释深刻义理的一部书,它以 时明门 晓畅的13语为主,同时吸收了书面语典 雅洗练的长处 ,形成 r言简意赅 、隽永 有昧的独特艺术风貌,是语录体的典范 之作。在先秦诸子中除 r老子的 《道德 经 》可与之媲美,其他优秀的先秦诸子 著作或是短小完整的说理文、或是长篇 大论,部不像 《论语》那样三言五语便 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后人受其影响. 电有不少语录体著作 .较为著名的有朱 熹的 《朱子语类》、王阳明的 《传习录》, 但文学价值远小能与 《沦语 》相 比。 此 《论语 》巾出现的计多含义深刻 、令 人同味的格古、成语,干百年来为人争 相传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温故 ffli知新 ,可以 为师矣 。”
能 为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师生之情所 fj勇力,叉自军事才能,是以以此骄傲. 愤时大 ;原壤: “老而不死 ,是为贼。”
}J动呢?这就足 《论语》所蕴涵的动人 下足 遭到 7,尝l J巾的一顿批i半 于路帆 (《宪问》)这足对原壤一人 发的,,}『恨
的文学力量。所谓 “发之 丁心 ,讦j之十 是这佯,直束直去 ,心里藏不住东西。 铁不成钢的意思 .这些活语都表现出 r
《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的文学价值作者:杨涵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9期摘 ;要:《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文化、道德和价值观。
《论语》还涉及教育、哲学以及为人处世的学问等。
其内容涉及范围虽广,但“仁”至始至终贯穿整部《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重要途径,也是后世发现及汲取前人思想精髓的文学经典、更是后世传承并发扬中华优良文化的百科全书。
全书通过简洁明了、生动自然的语言来阐述孔子的觀点,时而简单互动,时而侃侃而谈,波荡起伏,更显形象生动。
关键词:仁;礼;中庸作者简介:杨涵麟(2-),女,彝族,四川马边人,四川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01“社会黑暗、诸侯争霸”早已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代名词,但混乱的社会现实并不影响文学的创新与发展,《论语》便是在这一乱世中孕育出的——一部引导全民族思想的著作,一部值得倾尽毕生所学去细细品味的文学经典。
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识之士们既想挣脱腐朽思想的束缚又苦于没有理论支持,于是就各抒己见,分别阐述思想观点,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及以老庄“无为而治”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纷纷涌现出来。
在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流派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历史的沉淀中散发着无尽的光彩,儒学既成为了汉武帝时期的主流思想,又在学术界确立了自家学派的权威。
值得思考的是:儒学是如何“铲除”异己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核心的呢?在我看来,有三大法宝。
一、仁在孔子看来,“仁”应该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状态,为了描述这种自然状态,孔子确立了仁的范畴——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
而“仁”为何成为《论语》的思想核心呢?据学者统计,在《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孔子通过反复提及来加深人们对“仁”的理解,说明“仁”象征着孔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孔子的人格宣言。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读《论语》(选修)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读《论语》(选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读《论语》(选修)《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读《论语》(选修),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孔老夫子,不能不说《论语》。
孔老夫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所编著的《论语》,“五四”前一直是中国的初学必读书,流传很广,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由于社会分工和学术分类的.局限,文、史、哲均被包容在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天人性命之学”的庞杂体系之中,没有独立文学作品。
历史上,对《论语》注释、考证的书可谓汗牛充栋。
然而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论《论语》却并不多见。
《论语》一书,从内容性质上说,属于一部语录体的思想学术著作。
但它的精湛的语言和修辞技巧,井然有条的说理和叙事,以及生动的故事性等等,都为后世许多文学作品所吸取。
《论语》是先秦时期的第一部诸子散文。
在创作方面,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
汉代的董仲舒和辞赋家们也都喜欢改造和引用《论语》的词句;魏晋唐诗歌的创作又与之有密切的联系;宋词元曲创作也喜引《论语》之词句为典;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真可谓是“垂辉映千春”的“举重劝力之歌”。
《论语》之所以赢得人们的特别喜爱,之所以能广泛地流传于世,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君看萧萧只数页,满堂风雨不胜寒”,《论语》以其短小的篇幅,甚至是微不足道的笔墨,便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它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简约美”,在思想内容上具有“真实美”,在章节之间又具有“对称美”。
近年来,对《论语》的研究愈趋深广。
董连祥所著的《论语赏析》(90年出版)可说是从文学角度评说《论语》的佳作。
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流畅的文笔,资料的翔实和引证的恰当,都使人们在阅读时,充分享受《论语》艺术的优美、别致。
从书中,我们认识了许多的“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的志士;分辨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龌龊邪佞之徒;从书中,我们领略了古人的教学、学习和生活场景,从而对“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有了形象的认识。
论述先秦诸子文章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色
论述先秦诸子文章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色先秦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议论、论说为主的散文作品,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从先秦说理文发展的过程来看,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1)第一阶段: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
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记录的多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只言片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但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散文主要的形态。
《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散文的另一形态。
《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
《墨子》始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
(2)第二阶段:对话式论辩文和寓言体,产生于战国中期。
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
《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
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第三阶段,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产生于战国末期。
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
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复杂而严谨,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浅论《论语》的文学价值
雠:语》的哲学文本之所 以会 给人们 如此难忘的感受 ,固然离不开其 作为理学家对先秦儒家思想微言大义的琢磨 .它注重哲学表达的同 时又注重语言技巧的锤炼 ,它把哲理与文学的固有特性恰到好处地 结合 起来 ,并且 不断创新 和发展 。从 而形成独具特 色的语言风貌 。 孔 子言语 。句句是 自然 。”所谓“自然”,指的就是通俗化 和口语 化。 《论语 》的语 录体 “并 非没有生命力 ,它 旨在记言 ,多用 口语 ,通俗活 泼 ,真 切 感 人 ”。
著作,其 内容博大精深 ,真实生动地表现 了孔子 的思想和形象。其文
学价值泽被后世 ,影响全世界。浅论《论语》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
及文体特征等几方面,略述 己见,以期更好地学习和鉴赏这本书。
关键词 论语 人物 语言刻画 文体特征
’
《论语 >熔教育学、伦理学 、政治学 、哲学和文学于一炉,其博大 精 深之义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史 。所 以我们研究 《论语 》的 文学价值 ,吸 收其 精华 ,对 丰富和发 展传统 文化将是大有裨 益 的。 《论 语 >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学见解和主张 ,构筑 了文学理论 的初始 框 ,它重视 通过 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特 点和揭示人物 内心世 界 ,其语言也 自然 无华 ,质朴简练 ,文体特 征是具有鲜 明的政论色 彩的语 录体 。它开创了我国原始 文学 的先河 ,能唤起我们巨大的阅 读热忱。它的作 者们在书中注人了 由深刻感 动的生命体验所激活 的审美创造力 。他们用艺术的心灵表现他们 对所爱戴的尊师 的崇 拜和他们所 向往 的人生境界无不感染着 我们 。 1 人 物 刻 画栩 栩 如 生
《论语 >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 《论语 》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 方面。它是一部语录体典籍 ,一般来说 ,书中没有详尽 、具体 的叙述 和描写 。往往是通过人物间简朴的对话和 独 自的方式表现人物性 格特点和揭示人物 内心世界 ,来给读者以鲜明难 忘的印象 。
浅论《论语》的文学价值
浅论《论语》的文学价值摘要:《论语》是公认的儒家经典,学者们就《论语》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和论述,认为它是先秦文学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论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场景描写等几方面进行粗略分析,以期更好地从文学的视角欣赏和感悟《论语》。
关键词:论语文学价值语录体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中国历史上《论语》确实是举足轻重的一部书。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它融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哲学和文学于一炉,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它一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旋律,泽被后世上层建筑领域。
对它认真地加以研究,吸收其精华,对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
从文学的角度看,《论语》是先秦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其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字里行间的精思妙语令人折服,使读者读后如沐春风,悠然进入《论语》意境的丰饶世界。
1 以孔子为中心的人物形象系列《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在于它写出了孔子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形象。
《论语》以记言为主,虽然简短,却能充分体现人物个性,孔子本人和蔼可亲的神态、诲人不倦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都随其言谈而呼之欲出了。
《论语》里面对孔子的生活习惯等有一些静止的描写,如《乡党》篇,写他在各种场合,都有各种不同的仪态,与父老兄弟相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温和恭顺之状可掬;在“宗庙朝廷”,与人讨论政治,“便便言,唯谨尔”,擅长言谈辩论,说话很有分寸。
与人说话,对象不同,表情也不同,礼仪规矩,恪守不乱,“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从多种侧面勾勒出一个时刻以“仁”为行为准则的“圣人”的轮廓。
《论语》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它的动人之处,主要还不是表现在静止的描写上,而是在于它通过孔子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件的动态描写表现出他的性格。
《宪问》篇里有一个小故事,一次孔子去拜见老朋友原壤,原壤却两腿象八字一样张开坐在地上等待孔子,孔子一见这模样,就禁不住骂道:“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的简约美及其成因略论
精心选材雅洁净美———《论语》的简约美及其成因略论《论语》是一篇大文章,兼义理与辞章之美,在形式与内容方面,颇具美学特色。
如简约美就是研究者常常论及的形式上的特征之一,但论者多数泛泛而谈,本文欲在详析《论语》简约美的同时,对这种美学风格的成因作些探讨。
一、遣词造句,简约之至言简意赅,惜墨如金,一字传神,是人们对《论语》语言个性的极好形容。
清桐城派古文家刘大已有“简为文章尽境”的精妙论述。
一“简”字可以概括《论语》中遣词造句的语言特色。
刘大说:“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气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而简,故简为文章尽境”(《论文偶记》) 。
简是散文的最高境界,自不待言。
可以说,这一段话给历代散文审美论以最佳概括,而“文笔老”, “气意真”, “辞切”, “理当”, “气蕴”,“品贵”,“神远而含藏不尽”, 《论语》概可以当之。
《论语》用词尤其简省,而语义特别丰厚,的确是古散文中的佳作。
析而论之,则有两点:1 、《论语》的格言美格言,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形式上讲究雅洁净美的文学样式。
《论语》中充满了这种格言警句。
不仅孔子能说出充满智慧的语句,其弟子也出言不俗,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语言财富。
随便打开《论语》的任何一页,都会读到“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类耐人寻味的条目。
它们是本书的主体和重心,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言妙道。
因此,宋代邢引郑玄语称:“此书可以经纶世务”,又“蕴含万理”、“圆转无穷”。
详细分析, 《论语》中的格言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诸方面。
(1) 政治格言儒家是以积极入世,干预政治为务的,因此,在原始儒家经典《论语》中,可见诸多与政治有关的格言。
《为政》一篇中有几章正面论述了为政的重要原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文学研究60年
《论语》文学研究60年柳宏宋展云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论语》研究出现了从经学向文学转变的新变化。
一是深入分析忽视《论语》文学属性的历史原因,全面认识《论语》的文学特征和文学价值;二是从多种角度立体透视以孔子为中心的《论语》人物群像,对孔子形象价值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形成了理性客观的认识;三是对《论语》的语言观、语言实践、语言艺术特色、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见解。
文章全面回顾60年《论语》文学研究的进程,认真总结取得的成绩及不足,对开创《论语》研究的新局面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从文学层面梳理《论语》研究史,自1949年到2022年,无疑是一段最典型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六十年来的《论语》传播和《论语》研究,呈现出从经学向文学转变的显著特征,开创了真正从文学层面研究《论语》的新方向。
具体表现在:从阶级分析的意识形态层面向形象分析的文学批评层面的演进轨迹十分清晰,对《论语》的文学价值与总体风貌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对《论语》人物形象的分析日趋丰富和深入,对《论语》的文学观念、语言艺术、文体特征的思考更加系统和透彻。
一建国六十年来的《论语》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两个时期。
研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在哲学、政治,文化、伦理、教育、经济、学术等多种向度,其中文学研究色彩日趋浓厚,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表现出从经学向文学转变的趋向,且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形成鲜明的分界。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也是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渊薮。
自汉而下,《论语》作为儒家的重要原典之一,备受思想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关于《论语》的各种注释、笔记、解说、笺证层出不穷,汗牛充栋。
但是因为儒家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古代社会的儒家经典诠释几乎都是围绕封建统治的需要而展开的,儒家经典的文学特征、文学功能长期未能得到挖掘和彰显,如作为纯文学文本的《诗经》,一直作为“言志”、“讽谏”的传道文本,其教化功能被放大或强化,《关雎》被解释为“美后妃之德”便是最典型的论据,这种倾向一直到明代才发生了向文学的转变。
论语怎么写作文提纲
论语怎么写作文提纲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老夫子的经典传世之作—《论语》,这部包罗万象,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经典作品,令人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级别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真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 《论语》讲学:《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 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话,蛮不讲理,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 首先要有兴趣,再者就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动力. 《论语》讲孝:孝道,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著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论语》讲政:政治,自古以来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但不知为何,儒家的政道并未被自古以来的各大王朝用于主要政道,实是一件痛苦之事.论语,作为我们华夏民族不可磨灭的传统著作,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的大部分习惯已经在儒家思想的驱动下变得儒化,中国人心中孝为先,正是因为千古以来儒家思想的主导,与《论语》在我们祖宗身上留下的习惯一直传承下来.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叙了千年以前我国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我国的四书五经之一,其经典语句被我们流传至今,可为宗矣. 《论语》其实并不仅仅的记录了孔子以人的言行,还有许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无一不亦包揽群书,通晓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赋异禀的弟子,在我眼中,他们的成就决不亚于孔子. 《论语》讲友:人存世上,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这一点论语中就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方法,《论语》讲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中之龙. 《论语》讲礼:对中国人来说,理解是十分重要的,《论语》中讲礼,不必过分的拘泥,但又不可不遵,这就是《论语》对待里的态度,实实在在的讲了最正确的对待理解的态度,可以为后人所遵循,流转百世. 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这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理论中庸. 说他世界最强毫不过分,因为世界上凡是都要讲究一个尺度,而儒家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们正需要一个态度去对待这些无法分化的特别明确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 《论语》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对于我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它,世人也抱着神圣的态度去品读,也是我们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大见证,也是历史上不可动摇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称道,《论语》不朽。
略论《论语》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优缺点
略论《论语》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优缺点摘要:通过《论语》与《诗经》、《尚书》等各方面的比较,在我国文学史上,《论语》的地位低于《诗经》,高于《尚书》。
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论语》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上。
《论语》的优点:艺术形式具有简约美,思想内容具有真实美,章节之间具有对称美。
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关键词:《论语》文学史地位优缺点皓月当空,大江横野。
由此曾引起诗人发出奇特的质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雨初歇,蛱蝶乱飞。
由此又诱发诗人产生古怪的念头,“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面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鲁迅先生更是思潮起伏:“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受到特定环境的感染,诗人们才有那样的质问、念头。
作为学者的鲁迅,则依据有关记载,产生了那样的联想。
那记载主要是如下一段:“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在鲁迅的联想的基础上,有的学者也认为:“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
”并且还指出:“散文的产生较晚于诗歌,它是语言和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而以文字为其必要的条件,未有文字,早有诗歌,而散文则产生于既有文字之后。
”综合起来,鲁迅等人一共阐述了三种观点:第一,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第二,诸如“邪许”或“杭育”一类“举重劝力之歌”,标志着我国诗歌(或文学)创作的开始;第三,未有文字,早有诗歌,而散文则产生于既有文字之后。
20世纪《论语》散文艺术研究述汇总
”,“质朴自然,生动形象”;这些格言“既表现了思想家的鲜明性,又具有哲学家的深刻性;既表现了教育家的逻辑性,又具有文学家的形象性。
”[17]方铭通过分析《论语》中排比、对偶和复叠等语言艺术手法,发现了其言语间的节奏旋律美感,认为《论语》的语言美感,“体现在对语言节奏感的追求上”,《论语》的编纂者“凭直觉感受,就创造了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节奏”,“使《论语》有散文诗的韵致”抚摸着古代的残梦,我轻轻地问着流淌不息的运盐河,你可曾听见先民悠远的呼唤,你可曾看见羸弱的盐丁挥汗如雨地煮海煎盐,你可曾记得为了保卫家园而倒在你怀抱里的通东儿郎。
[18]傅修延认为,《论语》中那些“子曰”告别了运盐河,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吕四古街,让在都市风尘中疲乏的心灵与古老的诗韵亲吻,心底沁入了丝丝人文气息。
唐代大文豪骆宾王,以一篇《讨武檄文》令乾坤变色。
他不是吕四人,是造化钟情于斯,反武兵败的他最后匿迹于此,于是吕四的人文历史上平添了一页辉煌厚重。
仲尼曰”一样要言不烦,表现力却更为强大,或借助于引譬设喻、或因句式铿锵而倍添韵致,甚或两者兼而有之,“那迂徐柔缓的寥寥数语,有时竟能产生出点睛夺魄般的效果,令人读后刻骨铭心永志不忘伫立在彭氏宗祠的古银杏树下,让思绪从现实的嘈杂回到远去的岁月,看到了摇曳的烛光,闻到了馥郁的墨香。
中国类书的传世之作《山堂肆考》是在这里诞生的吗?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仰望着遮天蔽日的古银杏,感受着大师的悠悠情怀,心中说不清是景仰还是喟叹。
“家藏山堂肆考书,宅绕水竹三弓地”,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家,又怎能不走出彭大翼这样的通州才子在文化长廊里轻舞飞扬。
[19]可见,研究者对《论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论语》以形象隽永的语言,形成的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特色,为人所认识。
实际上,首开私家讲学风气的孔子及其弟子,虽然重视语言的表达,然而并无意于“沉思翰藻”从彭氏宗祠踏足南行,来到了进士府。
斑驳的墙壁书写着厚重,发黄的木门记录着沧桑,青翠的树木和娇艳花草极力向阳伸展,生命的衰老和繁盛如此地形影相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纯语录体的文学性探索张宁(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论语》的文学性历来很少受到关注,偶有涉及,也大多集中于“侍坐”这样场景具体、对话详细、人物众多的篇章。
纯语录体部分言简意赅,自有不同于《论语》其他部分的文学特色。
其文学性不仅体现在褒扬人物时程度有区分,还体现在通过只言片语塑造人物形象。
纯语录体在表达贬斥感情时特点也比较突出,不仅注重使用多样化的直接否定词,还通过反问和虚词的使用来加强否定色彩。
《论语》这种文质兼重的文学特色影响了后世诗歌和散文创作。
关键词:《论语》、纯语录体、褒扬、贬斥、文学性《论语》作为中国古代说理散文初始阶段的作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历来的研究中间,关于其文学性问题的探讨虽也颇有涉及,却总显得不够充分。
根据杨伯峻《论语译注》一书的条目进行统计,《论语》全书512条中,“子曰”共计231条,占全书比例45%。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常见的文学史著作都往往称《论语》为一部“语录体”著作。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径称《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①。
由此可见纯语录体在《论语》中的重要性。
《论语》纯语录体部分以“君子”开头的句子总共有29章,这些句子可以看作是夫子对君子人格的具体化解析,是夫子对从学者的希冀和要求,这一部分将另作论述。
纯语录体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这些句子所占比重最大,感染力最强,抒情特点最为突出。
我们根据夫子在这些句子中表现出的不同感情色彩分为褒扬和贬抑两类,分别具体论析其文学表现的特点。
一、褒扬性情感的表达在231章的以“子曰”起头的句子中,带有褒扬色彩的条目约占一半以上。
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历史上的和当世的人物的评价,二是夫子的自评。
这些评价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夫子所赞赏的历史人物,夫子所孜孜追求的社会理想,还可以从中看到夫子对生活的态度。
夫子纯语录体部分从正面评价历史人物多达十八个,上起尧舜禹下至齐桓公晋文公,在这十八个人物中,夫子赞美的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尧、舜、禹等人的赞美程度最高。
夫子用“巍巍乎”(《泰伯》)“荡荡乎”(《泰伯》)“吾无间然矣”(《泰伯》)等极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憧憬和仰慕。
不仅如此,夫子对这几个人物赞美的方式也有所区别,对“尧”的赞美多感慨而少事实,只是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泰伯》)这样充满了敬意却让人无从知晓真相的话,而对舜,就说到他“有天下也而不与”(《泰伯》)、“恭己正南面而已”的事迹;说到禹,就更为具体: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泰伯》)既热烈赞颂又包含着事实。
这不仅仅是为了描述上古时代帝王的治国方式,也在用一种憧憬的语气表达夫子对那个时代的向往,这一种憧憬是通过夫子那一遍遍的感慨传达给我们的。
为了说明夫子的在表达赞美之情时的程度是有所不同的,我们不妨再多举几个例子: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公冶长》)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宪问》)夫子对泰伯和伯夷、叔齐赞赏的程度是有区别的:对泰伯是用“至德”、“民无得而称焉”这样略带有夸张色彩的词语,而对伯夷、叔齐则是用陈述的语调道出“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夫子称赞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便带有一定的保留色彩,比起伯夷、叔齐来程度要更弱一些。
夫子在同一个句子里同时称赞两个人物,如:“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卫灵公》)从句子本身来看,前后两个部分结构相似,语气接近,但是夫子许蘧伯玉以君子之名,比起史鱼赞赏的程度是要稍高一些的。
要深入地了解这其中的不同,就需要联系《论语》全书来看,了解夫子对于中庸之德的赞赏和对用舍行藏的态度,在细细品读之中来感受,方能领悟到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纯语录体的文学色彩,不仅表现在评价历史人物,还在于通过只言片语就可以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夫子形象。
夫子自评的这些条目中,“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最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这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是一种志向难以实现时的叹息。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不仅写出了一种“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时光飞逝之感,更写出了对周公之礼的向往。
这种情怀在《论语》中比比皆是。
如《子罕》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句充满诗意的句段,前者“通过赞美耐寒的树木,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无数文人的诗情画意”,后者“感慨时光流逝,勉励自强不息,蕴涵极深,然而毫无雕饰,经得起反复咀嚼”②。
钱穆先生更是认为这两则“是诗人吐属,只是以散文方式写出,大可说其是一种散文诗”③。
后世以“松柏”表示高洁的品质,以“水”的流逝表示时光流逝,形成了中国诗歌所独有的审美意象,在后世的文学中熠熠生辉:“郁郁涧底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些活在我们口头上的诗句无一不是受到《论语》这一经典著作的影响。
这二十二条的夫子自评,每一条单独来看都是夫子生活的一个侧面,但是合在一起便可以看到一个丰满的夫子的形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夫子对于学习的热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为政》)、“学而不厌”(《述而》)、“五十以学易”(《述而》)、“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这一句句自勉的话刻画出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形象,用“学而不厌”形容他是再恰切不过了,他的学习不是停留在某一时某一刻,而是终其一生。
同样是夫子自评,同样是论述好学,但书中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表现,丝毫没有重复之感,这样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出现在中国说理散文起始阶段的作品之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纯语录体仅仅只是格言,而不表达夫子的感情态度,不能带给读者以美的感受,《论语》就不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会被认为是后世的说理散文的源头。
二、贬斥性情感的表达纯语录体部分中带有否定感情色彩的句子有三十多句,在该部分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是却有着独特的艺术效果。
同样是表达感情,与肯定部分不同的是,夫子在表达否定感情时选择了更为激烈和直接的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用否定词来表示否定,二是用语气词来表示否定,三是以反诘的方式表示否定。
我们能够准确地判定夫子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物表示否定,最有力的依据就是该句子中有直接表示否定的词语,如:“谄也”、“无勇也”、“不如”、“不欲观之”、“未足与议”、“德之贼”、“德之弃”、“恶”无一不带有直接否定的感情色彩,但是其感情的强烈程度是不一样的:否定感情最为激烈的当属“德之贼”“德之弃”;相比较而言“不欲观之”“未足与议”的程度就稍弱一些;而“无勇也”“不如”虽然也表示否定,但是夫子只是以陈述的方式缓缓道出,与以上两种情况相比否定的意味就没有那么浓烈了。
同样是表示否定,无论是否定词的使用,还是感情的强烈程度,甚至于带给读者的感受,在整部《论语》中都绝不混同,这难道不是一种自觉的文学态度和文学追求吗?清人刘大櫆《论文偶记》说“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要是未备。
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④,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也从这一角度对《论语》的文学性给予了高度评价:“上古文运初开,虚字未兴,罕用语助之辞,故《书》典、谟、誓、诰,无抑扬顿挫之文,木强寡神。
至至孔子之文,虚字渐备。
……而论语二十篇,其中‘之’‘乎’‘也’‘者’‘矣’‘与’‘哉’无不具备。
”⑤他们都肯定了《论语》在虚词使用方面对《尚书》的继承和超越;尤为重要的是,提出了由于虚词的使用充分得当,《论语》中的带给读者的感受与《尚书》的“木强寡神”是完全不同的。
虚词使用次数的多寡当然并不能成为《论语》是否具有文学性的标准,但是当虚词使用的广泛程度与感情表达的关系更为紧密时,便足以引起我们关注了。
纯语录体部分通过虚词的使用来强化感情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虚词连用的方式来表达否定的感情,如: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卫灵公》)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无论是像“矣哉”、“也与”这样两个虚词的连用还是如“已矣乎”、“也已矣”三个虚词的连用,都比纯粹的陈述句语气更为浓烈。
可见夫子当时已经有意或无意地运用虚词来让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
比较典型的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这句在《卫灵公》篇再次出现时多了“已矣乎”三个字,这三个虚词连用放在句首,像一声长长的叹息,传递一种深深的无奈之情,比起《子罕》篇中直接道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就多了一些情感的内涵和韵味,更活化出夫子说这句话时的神情态度,这就是虚词使用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感染力。
另外,纯语录体部分夫子还多用反问的方式来表现其否定的感情色彩,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与直接陈述相比,这些句子表达的感情更为激烈,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更具启发性。
同是否定,“其何以行之哉”表现的只是一种带有教诲色彩的否定,而“吾何以观之哉”则带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这两个句子结构完全相同,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其内容上来判断感情表达的程度,细细品味,似乎可以想象出夫子在面对“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情景时的斥责之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论语》绝对不仅仅是“道德的教训”,孔子也绝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只给人一些空洞说教的智者,而是一个富有感情、善于表达的长者。
这一句句的否定饱含夫子对当时社会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这每一次的失望里都透显着他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和他那恢复礼乐传统的志向。
夫子无论是品评他人还是自己,无论是否定还是肯定,都是以一种富有美感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都是带有自己情感态度的评价,都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对“礼”的坚守息息相关。
《论语》虽不能认为是体现“文质彬彬”(《雍也》)这一特点的典范之作,但是由《论语》所引发的后世文学对“文质彬彬”这一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