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分析与阐述
红高粱 简析
《红高粱》既是“寻根文学”的终结,也是“新时期”“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的起源。
其中透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物的历史边缘性都给新时期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强烈的生命意识:(1)红高粱是有爱恨情仇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山川草木、清风白云甚至溺尿都是有生命质感的。
《红高粱家族》中,“我奶奶”从出嫁的那天起似乎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然而她却凭着坚强和果敢闯了过来,从而获得新生,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和事业;罗汉大叔面临酷刑自知没有生存的希望却并不绝望,依然以自己的忍耐力与极刑斗争到底,他的英雄气概被后人传为佳话;“我爷爷”率领的非正规军队虽然抗日失败了,他的率性和他的辉煌业绩却被载入史册传为佳话,“使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在这里,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和是非观念失灵了,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有强盛的生命力量的震撼之美。
(2)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植物是有灵性有感觉的却是童话神话里和寓言中才有的事。
然而在莫言笔下,植物的灵性和感觉却是那么的自然,丝毫不让人觉得突兀。
红高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有喜怒哀乐,也会“肃然默立”、“感情激荡”,“向苍天呼吁”,它们同扎根于故乡的黑土地,已经与“我爷爷”、“我奶奶”融为一体,山川河流、蓝天白云、风雨雷电都是通灵的有感觉有感情的,河水也会愤怒从而给人施加惩罚,也会因悲哀而呜咽。
(3)死亡皆自然。
文中对罗汉大叔被活剥皮的过程写到极致,将生命结束的瞬间无限拉长,把死亡过程本身酣畅淋漓地展示出来。
描写酷刑并不一定代表作者受过或者执行过,而是靠着艺术想象虚构出的真实,其目的却是为了展示在极端情况下人的生命感觉和生命存在状态本身即生命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死亡的意义。
在这里,莫言将人置于生命的临界点上加以考察,即将死亡“降格”到“物质——肉体”层面,“为肉体恢复名誉”,将“一切高级的、精神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是对传统文学“死亡禁忌”的反拨,是对民间死亡观念的文学表现。
《红高粱》分析与阐述
1、《红高粱》通篇都是由作为孙子的“我"充当叙述者,而构成了故事时间的红高粱地里的那一场战斗则是通过父亲“豆官”的视角呈现的,但在逆时序的叙述中视角的承担者则有所变化.请就以上情形结合《红高粱》文本分析小说中叙述声音与叙述视角的变化及其组合,并指出其功用。
1《红高粱》中“爷爷"、“奶奶”的传奇人生不由叙述者直接叙述,而是由故事外的“我”提供声音,故事内人物“我父亲"提供叙述眼光,将“爷爷"、“奶奶”高粱地里的爱情故事设置在“我"的追述之中,将先辈们墨水河畔的抗日故事界定在“我父亲”的回忆之中。
面对“爷爷”、“奶奶"的传奇人生,“我”的叙述声音是当代的,而“我父亲”的叙述眼光是历史的,“我”和“我父亲”由于年龄、时空、观念的差距而产生不同的认识。
这样,《红高粱》就从不同角度展示“爷爷”、“奶奶”等先辈们历史故事的多元性,这与新历史小说所追求的叙事效果有关2.然而,《红高粱》不仅将“我”作为一个公开露面的叙述者,而且还创设了独特的叙述视角“我爷爷”、“我奶奶”――以“我"的叙述声音为基点前瞻后顾,通过对叙述焦点“爷爷”、“奶奶"故事的不断交错返回,将“我"的现实与“爷爷”、“奶奶”的历史拼贴在一起,建构现实与历史、现在与过去的对话3用人称的变化带动视角的变化,把人称和视角结合起来创设了“我爷爷”、“我奶奶"这种独特叙述视角。
作者形式上是将叙述视角定位在第一人称“我”的位置上,以“我"的口吻叙述祖父母余占鳌、戴凤莲和父亲豆官的抗战经历,但在叙述中,叙事人又突破了第一人称的限制,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解放后出生的“我”根本无法亲历的故事。
作者实际上是将叙述岔入了父亲豆官的视角,或者干脆甩开第一人称视野,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中展开叙述。
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一方面使整个作品看上去是“我”在叙述自己家族的故事,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另一方面又获得了第三人称全知叙述那种视野的开阔性。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形象,才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影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与人性相交织的主题内容。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关于《《红高梁》赏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
下载论文网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该的生命力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地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像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束缚。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的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尼采曾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命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
解读文学名著《红高粱》
解读文学名著《红高粱》一、引言(1)背景介绍(2)研究问题(3)研究意义二、《红高粱》的文学特征(1)小说的叙事结构(2)小说的主题思想(3)小说的语言表现(4)小说的人物形象三、《红高粱》的历史背景(1)解放战争背景(2)土改和社会主义改造背景(3)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运动背景四、《红高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1)小说与现实社会的联系(2)小说的启示与警示五、《红高粱》的艺术评价(1)文学价值(2)美学价值(3)社会价值六、结论(1)小说的创作历程与成就(2)小说的意义和影响(3)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启示摘要:《红高粱》是由莫言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曾获得1987年毛泽东文艺奖金奖,1988年茅盾文学奖,1991年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等多个文学奖项,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红高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30年代的中国。
小说以一个山村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中国农村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女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小说以一个村庄的三个代表性女性为主线,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中存在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无尽的人性悲欢。
小说中,董卓瑶是故事的女主角之一,她出生在一个显赫家庭,国共内战爆发后,父母相继离世,她被迫嫁给一个革命军官,但这个军官死了。
董卓瑶之后成为了一个孤女,没有人管她,要想活下去自己也得想办法。
她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才智在乡下生活下来,并与高家庄的三个男人展开爱情纠葛。
其中一个男人刘连昌虽然身世平凡,但善良、体贴,是董卓瑶心中的真爱。
但在阶级分化的农村中,他们的感情遭到了坚决反对。
另外两个男人之一是姓高的富翁,他有豪门背景,拥有巨大的势力,但其人品却十分卑鄙狡诈,他一直想方设法地占有董卓瑶;另一个人是高家庄的庄主高耀云,他身负着重大的秘密,却因为对董卓瑶的渴望而让自己陷入了去势。
小说中另一位女主角是阿香,她出身贫苦,但她坚强勇敢,拥有无比的智慧和胆识,经历了许多的艰辛,最终成为了一位女英雄。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关于《《红高梁》赏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
下载论文网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该的生命力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地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像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束缚。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的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尼采曾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命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
理解与解读小说红高粱中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塑造
理解与解读小说红高粱中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塑造理解与解读小说《红高粱》中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塑造《红高粱》是作者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北方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历史背景与人物塑造的理解与解读,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农民生活和他们对家国之忧的思考。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历史背景的梳理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红高粱》中的故事和主题。
一、历史背景的描绘小说《红高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村庄,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前夕,那个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压力。
莫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隐喻和暗示,巧妙地展现了农民在战乱年代中的生存状态。
在小说中,《红高粱》这个村庄所代表的农民群体,被描绘成一个面临动荡和变革的生活环境,农村人民深陷于战火中,他们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自身的命运。
小说以红高粱的生长和收获作为象征,以农民与自然的关系和农民对家国的眷恋为线索,勾勒出了一个农民群体历史悲剧的画卷。
二、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莫言在《红高粱》中塑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既代表了当时农村社会的普通人,又有各自的个性和命运。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莫言成功地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首先,红高粱的父亲李半山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悲观、顽固但又深情厚爱,他的坚持和无私奉献代表了小说中农民的精神追求。
尤其是他对红高粱的钟爱和执着,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厚意。
其次,小说中的主人公红高粱是一个反叛而顽强的女性形象。
她勇敢地挑战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不畏艰险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自由。
她在困境中展现出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成为小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如李家三个儿子之间复杂的家族关系,以及小说中的一些农民兄弟等。
这些人物形象饱含了作者对农民群体的深入触摸与体察,通过对各种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三、历史背景与人物塑造的关系莫言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实现了历史与个人的有机结合。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红高粱》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小村庄中的故事,描述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作为莫言的代表作,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红高粱》进行文学评论,探讨它的叙事手法、主题及意义。
首先,《红高粱》的叙事手法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莫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忆录式的叙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变化和心理状态。
此外,莫言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高粱花暗示爱情、用红色代表欲望等,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红高粱》的主题深刻,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一生,反映了农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扰和抉择。
在这个过程中,高密东北乡的农民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贫困落后走向文明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着传统道德观的挑战,追求自由和尊严,展现出了人性中善良、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此外,《红高粱》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善良的人,也有充满欲望和野性的恶人。
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
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欲望的膨胀和恶行的滋生。
《红高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深刻,更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从莫言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学巨大变革的脉络,以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继续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以更好地描绘当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人性中善恶复杂的挣扎。
作为莫言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红高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手法。
莫言-《红高粱》-整体赏析
意象
•红高粱
高粱不仅仅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还是有着 顽强的生命的作物,在作品中更是被赋予的 各种情感的所有故事的见证者。红更是一种 强烈感情色彩的颜色,既有着生命的蓬勃和 骚动,也有着流血和死亡的象征。红高粱在 作品中象征着民族的不屈不挠精神,顽强的 生命力。作品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在高粱地 野合,就是完全地体现出人物个性的张扬和 解放,自由奔放的体现。
主题思想
• 作者塑造了一个处在道德伦理边缘的高密 东北乡,讲述了在抗日战争背景下,民间 人民为了生存而奋起抗争的故事,既歌颂 了红高粱象征着的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 神和原始的生命张力,也弘扬了人的个性 解放,包括灵与肉的解放,追求自由的精 神。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4
•抗日英雄,个性解放先驱
•罗汉大爷 传统忠厚能干农民,对东家忠心,对后辈慈 爱,战争下的悲惨人物代表
•王文义、哑巴、刘吹手等 在战争下为生存而奋起抗争的人物
独特的艺术手法
• 多种人称穿梭,限制视角和全知视角全方面叙述
• 时空的变换,时序的独特,采用“心理时间”
• 语言风格的独特,暴力美学的描写,拟人、比喻 和对比等修辞的大量运用,各种强烈对比词语的 超常搭配
背景
• 作品时代背景:1939年,抗日战争和高密 东北乡民间生活为背景。
• 作者创作背景:1984年冬天。莫言提出, 文学作品写战争,不是再现战争,而是战 争对人的扭曲或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异,即 借用“战争”这一环境,表现人在特定条 件下情感的变化。于是把高粱地作为舞台, 抗日故事和爱情故事在这上演。
莫言-《红高粱》-整体赏 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形象,才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影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与人性相交织的主题内容。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
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1939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 立住吧。
” 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 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故乡通红的高粱地。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 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壮烈的活剧。
很快,队伍钻进了高粱地。
父亲不知道我奶奶在这片高粱地里主演过多少风流喜剧,父亲也不知道在这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但父亲记得待他如亲爹的罗汉大爷,就是去年死在这里。
他的尸体被割得零零碎碎,扔得东一块西一块。
躯干上的皮被剥了,肉跳、肉蹦,象只褪皮后的大青蛙,父亲一想起罗汉大爷的尸体,脊背沟就发凉。
刘罗汉大爷是我家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
老人们说,他和我奶奶之间不太清白。
他与我奶奶是否有染,现已无法查清。
罗汉与我的家族只有经济上而无血缘上的联系,我奶奶是他的东家。
我奶奶是否爱过他,他是否上过我奶奶的炕,都与伦理无关。
爱过又怎样?我深信,我奶奶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
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
罗汉大爷象一个忠实的老家人为我家历史增添了光彩。
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密、平度、胶县民夫累计四十万人次,修筑胶平公路。
毁稼禾无数。
公路两侧骡马被劫掠一空。
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
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
解读红高粱
解读《红高粱》《红高粱》这部影片主要抒发了大众渴望自由生活的感情,对生命做出了考究和礼赞.《红高粱》通过描绘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来表现了他们对生命自由的赞美以及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原始生命力。
《红高粱》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与其他的电影有着显著的区别,十里八坡的红高粱地,影片中提到的“没人种也没人收”的意义,还有整个过程中的了酿酒过程,这都表现了他们对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该电影通过几个情节来表现主题:“颠轿”中一群大男人抬着新娘“我的奶奶”走在十里八婆的高粱地上,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轿夫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艰难自控的表情形成对比,鲜活的呈现出了一种张扬生命的力量。
而颠轿仪式这一段音乐,一开始是唢呐声的简单重复,并没有人声出现,在空旷的荒野中显得单调,使人昏昏欲睡。
随着颠轿的开始,几乎所有乐器参与进来,尤为重要的是汉子们粗犷的歌声,使整个影片格调发生剧变。
就色彩和构图而言,一开始的全景中,黄色是这一段的主色调,再加上在构图上使轿子居于画面的一角,这样在大全镜下红色的轿子在黄土地上就象轿中的”我奶奶”一样显得形影单调、孤苦无助。
颠轿是一种狂乐的纯自然的表现,光头的汉子有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强烈欲望,在空旷寥寂的黄土地上的那种狂热是缺乏理性的、完全凭感觉的、粗糙的、原始性的情绪自然地表露。
“野合”首先是一个俯视镜头,将野合置于圣坛之上,表达了作者对野合的态度。
其次便是对在风中狂舞的高梁丛的大特写,敏锐地扑捉到高梁丛中阳光的照耀和跳动。
再次是对高梁丛的俯视镜头,大片的高梁在风中不羁地舞蹈,象征了影片所表达的自然而野性的力量之美。
整个野合仪式主要就是由这三个较长镜头组成,通过三个长镜头就能达到致理致美的效果,让人感叹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
倒塌的红高粱就是情欲的温床,波澜壮阔的高粱地代替了帷帐,无所不在的摄影镜头穿透进去,完成了对压迫情欲与生命力的主观再造和对世俗礼法的反叛。
《红高粱》赏析.解读
《红高粱》
东北乡,人万千,阵势列在墨河边。 余司令,阵前站,一举手炮声连环。 东洋鬼子魂儿散,纷纷落在地平川。 女中魁首戴风莲,花容月貌巧机关, 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 前„„
《红高粱》
余司令的队伍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 过四十人,但这些人住在村里时, 搅得鸡飞狗跳,仿佛满村是兵,队 伍摆在大路上,三十多人缩成一团, 像一条冻僵了的蛇。枪支七长八短, 土炮、鸟枪、老汉阳,方六方七兄 弟俩抬着一门能把小秤砣打出去的 大抬杆子。哑巴扛着一盘长方形的 平整土地用的、周遭二十六根铁尖 齿的耙„„
《红高粱》
2、独特的叙述方式:
“我爷爷”、“我奶奶” 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起 来,创造出贴近历史情景、复活历 史想象的功效。
《红高粱》
父亲说:“爹,俺娘想你啦,叫你去。” 爷爷问:“你娘还活着?” 父亲说:“活着。”父亲牵着爷爷的 手,向着高粱深处走。 奶奶躺在高粱下,脸上印着高粱的暗 影,脸上留着为我爷爷准备的高贵的笑容。 奶奶的脸空前白净,双眼尚末合拢。 父亲第一次发现,两行泪水,从爷爷 坚硬的脸上流下来。 爷爷跪在奶奶身旁,用那只没受伤的 手,把奶奶的眼皮合上了。
——我父亲那时还小,想不到这些 花言巧语,这是我想的。”
《红高粱》
4、感受化、体验化的叙述方式:
小说是“人”写的——作家的眼、耳、鼻、 舌、身,他流动的血液,他的心脉,他勇 敢的、无坚不摧的力比多一股脑儿和汉字 搅和在一起了。
《红高粱》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 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 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 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 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 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 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 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 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问的 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 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 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一、剧情介绍:影片《红高粱》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是一部混合了“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影片一开始,就是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接着出现的画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一群汉子裸露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新娘,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显得那么的不和谐。
新娘手里紧紧握着剪刀,突然的啜泣,才让这群汉子停下了歌声、呐喊声和颠轿。
路过一片高粱地,一个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钱,还要带走新娘。
眼看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
新婚三天后回门,奶奶路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
回李家不久,李大头死了,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
又一次,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凑钱将我奶奶赎了回来。
余占鳌看到后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奶奶,余占鳌才罢休,也自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
经奶奶提议打鬼子替罗汉叔报仇,奶奶搬出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
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他们,路上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打死。
我爷爷和我爹久久地伫立在那片充满了深红却又阴暗的土地上,此时在那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甚至出现了日全食,他们没有悲嚎,没有痛哭,没有落泪,只是凝望……愤怒的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
我爹和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二、影片分析: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
读后评析——《红高粱》
评析历史小说-《红高粱》看过莫言的《红高粱》之后,我对于中国的历史小说有了新的认识,传统的历史小说如我们所熟知的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内容上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同时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由此我们看出通常所被人所认知的历史小说大部分都有着一种宏伟磅礴的色彩,有大人物,大事件,和当权者和一个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当然这些也都是我在学习了解历史小说之前的认知,创作都是对某个既定成规的暗中遵循或有意违反,中国历史小说也有其成规所在,一般人们所认可的历史小说,都存有一场大事件,像是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大多是其取材来源,比如吴强的《红日》;或是描写一个大人物,历史上曾存在过的伟大人物,如二月河的《康熙大帝》。
当然这也只是我们狭义认识下的一方面的历史小说的概念,实际上,这并不是历史小说的全貌,从相关搜索资料可以了解到,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
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所以在遵循历史小说成规的同时,我们还是可以从另一角度出发创作出新的历史小说的版本,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呈现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寓化的特征。
叙事立场的民间化表现在对人物的去阶级界限与对历史局部、细部的关注上;历史视角的个人化表现在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历史和对讲述的有意识介入上;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表现在将偶然性作为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发展的推动力量与决定性因素;解读历史的欲望化表现在将人的生存欲、情欲、权力欲等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因;理想追求的隐寓化表现在作者对理想人物的塑造、对人性丑恶的展露及对理想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上。
[红高粱小说下载]红高粱小说
[红高粱小说下载]红高粱小说红高粱小说篇(一):《红高粱》小说赏析导语:《红高粱》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
《红高粱》以抗日战争及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故事中塑造的一系列的抗日英雄却都是正义和邪恶的化身。
莫言的小说,表现了富于感性化的风格。
他的写作,对当代小说过分的观念结构所形成的文体模式,是一次冲击。
他采用一种不受控制的、重视感觉的叙述态度。
在描述中,心理的跳跃、流动、联想,大量的感官意象奔涌而来,而创造一个复杂的、色彩斑斓的感觉世界。
这种强烈的感性体验的写作方式,与对于带有原始野性生命力的向往有关。
不过,有的小说也会由于对感觉过分倚重,表现出控制不够、刻意追求暧昧意象的倾向。
一、生命的颂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把文学的对象视为生命意志的理念。
《红高粱》就是通过“我奶奶”戴凤莲和“我爷爷”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
在小说中“我奶奶”“我爷爷”,他们浑身上下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奶奶”年轻美丽,“走起路来双臂挥舞,身腰拨动,好似风中招红高粱小说篇(二):莫言作品中红高粱文学意象莫言以审美的态度,用文学作品演绎了高密东北乡那片生机勃勃、充满野性的红高粱,红高粱自此成为莫言文学诗意的栖居地。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及一切存在者应该诗意地存在,诗意地安居。
人类的生存必须从属于大地、依赖于大地的情感;要接受大地的恩典,保护大地处处固有的秘密,这就是人类生存的诗意所在。
而文学是人类心灵的栖息地,是自由的精神家园,亦成为历代人们诗意的栖居地。
红高粱,一个突破传统、火辣热情,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学意象,在山东高密东北乡和高密人一起诗意地安居。
莫言,一个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回到大地、回到童年、回到心灵,以审美的态度,用文学作品演绎了高密东北乡那片生机勃勃、充满野性的红高粱,红高粱自此成为莫言文学诗意的栖居地。
《红高粱》作品鉴赏
《红高粱》作品鉴赏《红高粱》叙述的主要是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伏击日本人汽车队的故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强烈生命意识是小说的精神主体:对带着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的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
生命意识使那个陈旧的抗日故事重新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红高粱,就是强烈生命意识的总体象征,可以称之为《红高粱》的“生命图腾”。
小说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写红高粱,赋予红高粱以生命:“八月深秋,广阔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
它们根扎黑土,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小说中,红高粱决不仅仅是一种植物。
赋予红高粱伟大的生命相对应,作品中那些英勇悲壮的英雄,伴随着红高粱,或者与红高粱融为一体。
在小说中,余占鳌和戴凤莲是在高粱地里完成了神圣的结合,戴凤莲又是在高粱地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小说把她30年的生活比作“红高粱般充实”;余大牙带着高密东北乡人应有的英雄气概坦然赴死的时候,放声高唱“高粱红了”;任副官在枪声中、子弹下坦然前行的时候,用口哨吹出曲调“高粱红了”······在各个场景的描写中,人与高粱获得了同一种品格。
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小说中的极端表现形式,是用冷静乃至审慎的态度来描绘生命的痛苦与毁灭——如刘罗汉被割下耳朵和生殖器、被活活剥了皮,戴凤莲让余占鳌和冷支队长喝下掺了罗汉大爷鲜血的酒,队员们惨烈的死亡等。
因为人只有置身于巨大的痛苦之中或者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强烈地意识到生命的存在。
《红高粱》小说死亡的描绘一方面强化了生命意识,同时也使小说呈现出新奇、残酷的美。
小说对于强悍的生命力和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肯定有时甚至超越了一般的伦理评价。
余占鳖与戴凤莲野合,为了占有戴凤莲把单家父子杀死,以中国传统的伦理尺度来评价是不道德的,但作品作了肯定性描写。
红高粱的主题思想
红高粱的主题思想1、主题思想莫言描绘了一片红如鲜血的红高粱,整个世界都是血红的,以这种狂欢式的语言、天马行空式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在伦理道德边缘的红高粱世界,一种土匪式的英雄,他们做尽坏事但也报效国家,他们缱绻相爱、英勇搏杀,充满着又离经叛道又拥有无限生气的时代气息。
2、简介《红高粱》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
《红高粱》主要通过“我的奶奶”戴凤莲以及“我的爷爷”余占鳌两个人之间的故事,讲述发生在山东的生命赞歌。
在充满野性的红高粱地里,我的爷爷和我的奶奶在红高粱地里进行了野合。
《红高粱》主线是“爷爷”余占敖率领的武装压击日军,辅线是“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高密东北乡。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有的是自发的造反势力,有的是混乱和无纪律的地方首领。
他们没有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主动意识。
他们反抗的原因来源于为自身的生存而抗争。
整部小说中没有着墨太多的正面形象,“我爷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是“土匪”又是“抗日英雄”的双重身份,土匪的野性和英雄的血气使人物更加丰满和真实,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一幕。
3、创作背景《红高粱》以抗日战争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故事融合了多种混乱的异质,最终通过一种强烈的刺激来塑造时代背景,从民间的角度给读者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年代,展现的是一种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就像他所说的:“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就是在这片充满梦幻与神奇,浪漫与纯真,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展现出壮美的画面:站立着无边无际凄婉可人的、激荡着爱情波浪的红高粱;款款流动着的墨水河;伴随着螃蟹散发出的腥甜。
高密东北乡的壮美画面对应着作者开阔、宏大、丰满、艳丽、血腥的语言。
莫言用这种语言追述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叙述者以及他的爷爷、奶奶、父亲时候的那场华丽的战役,表现出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红高粱》通篇都是由作为孙子的“我”充当叙述者,而构成了故事时间的红高粱地里的那一场战斗则是通过父亲“豆官”的视角呈现的,但在逆时序的叙述中视角的承担者则有所变化。
请就以上情形结合《红高粱》文本分析小说中叙述声音与叙述视角的变化及其组合,并指出其功用。
1《红高粱》中“爷爷”、“奶奶”的传奇人生不由叙述者直接叙述,而是由故事外的“我”提供声音,故事内人物“我父亲”提供叙述眼光,将“爷爷”、“奶奶”高粱地里的爱情故事设置在“我”的追述之中,将先辈们墨水河畔的抗日故事界定在“我父亲”的回忆之中。
面对“爷爷”、“奶奶”的传奇人生,“我”的叙述声音是当代的,而“我父亲”的叙述眼光是历史的,“我”和“我父亲”由于年龄、时空、观念的差距而产生不同的认识。
这样,《红高粱》就从不同角度展示“爷爷”、“奶奶”等先辈们历史故事的多元性,这与新历史小说所追求的叙事效果有关
2.然而,《红高粱》不仅将“我”作为一个公开露面的叙述者,而且还创设了独特的叙述视角“我爷爷”、“我奶奶”――以“我”的叙述声音为基点前瞻后顾,通过对叙述焦点“爷爷”、“奶奶”故事的不断交错返回,将“我”的现实与“爷爷”、“奶奶”的历史拼贴在一起,建构现实与历史、现在与过去的对话
3用人称的变化带动视角的变化,把人称和视角结合起来创设了“我爷爷”、“我奶奶”这种独特叙述视角。
作者形式上是将叙述视角定位在第一人称“我”的位置上,以“我”的口吻叙述祖父母余占鳌、戴凤莲和父亲豆官的抗战经历,但在叙述中,叙事人又突破了第一人称的限制,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解放后出生的“我”根本无法亲历的故事。
作者实际上是将叙述岔入了父亲豆官的视角,或者干脆甩开第一人称视野,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中展开叙述。
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一方面使整个作品看上去是“我”在叙述自己家族的故事,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另一方面又获得了第三人称全知叙述那种视野的开阔性。
2、结合文本分析《红高粱》的时序构成与叙事速度及其功能。
红高粱采用的是逆时序。
在叙述伏击故事的剩下部分是,又并不是完全按照墨水河之战的故事依次叙述,而是在这个战争中间进行切割,也就是暂时中断关于战争的叙述,而将这以前的故事进行叙述,如叙述“我奶奶”的出嫁。
叙述的每一次搁置,造成一个悬念和诱惑,勾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叙事速度是慢序,《红高粱》中余占鳌领队伏击日军运输队,是一个叙事序列,这个序列常常被叙述者豆官和平时期生活片段的回忆打断,也被叙述者“我”随时插进来的议论、评价、解释所打断,道出故事的前因后果,在多层的复杂叙述层次上完成这个叙事序列的叙述。
这样写,使得作品结构变得复杂,使读者在纵横交错的轴线上进行审美观照。
3、分析《红高粱》的引语模式及其在文本中起到的作用。
《红高粱》的引语模式有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
回忆“我奶奶”以前的事情时,故事中的人物之间的对话一般采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相结合,有时候回到“我”的时代,我听到一些长辈讲述我奶奶和爷爷的故事时,一般使用自由间接引语。
把握住各个细节,强调真实感。
使读者卷入,实现小说人物与读者交流的直接性,反应人物之间的关系,反应说话人的内心感受,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蕴涵作者观点,很好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4、阐释“红高粱”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解读《红高粱》的英雄原型与时间观念。
作为这篇小说精神主体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带着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的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
体现了北方中国农民旺盛的生命力。
红高粱,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总体象征。
英雄原型是古典英雄类型的,具有小人物的英雄性格。
他们无力抵抗任何侵害,却有力量在任何侵害面前坚持自己的精神。
他们在与日本人抗战的时候,他们虽然只是弱者,但是他们的意志却支撑着他们的坚持,依旧按照自己的选择前进
时间观念:退化论的时间观念。
“我”作为后代的子孙,来讲述先辈的故事,使过去的历史同现实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这个叙述人的设置,既表现了不肖子孙在生命形态上的‘种的退化’的哲理思考,祖父母辈人物和他们充满生机的生活,构成了最有光彩的一部分,而父母一辈和“我”的同代人则显得麻木萎缩,作者在几代人的对比中,鲜明地表现了对生命之力的崇敬、赞美和对种族退化的深深忧虑。
从艺术的角度看,小说打乱时空结构的意识流式的叙述方式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已不陌生。
它最大的突破,最借鉴马尔克斯等人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以奇特的感觉为动力,改变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无生命的变成有生命的,使读者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