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调研与思考
1 本科生导 师制的含 义
英 国教 育 家 提 出 。 科 生 导 师 制 , 早 起源 本 最 的 标 志 之 一 。 国 在 当 时 并 没 有 这种 制度 , 中
的 提 高 , 作 为 一 种 人 才 培养 模 式 的 探 索 , 而
导 活 动的 调查 中 , 7 8 的 同学 选择 了“ 有2 .% 每 周 1 次 ” 1 .% 同学 选择 了“ 月 2 ~2 ,6 7 的 每 ~3
次” l .% ,1 1 的同学选择 了“ 每月1 , 次”还有 l.% 11
“ 师制” 一 说法 , 在 1 世纪就 由 导 这 早 4 在 某 些 方 面 却 并 没有 取 得 期 望 的 效 果 。
我们针 对本科 生导 师制的 实施状 况 ,
于 英 国 的 牛 津 大 学 , 牛 津 大 学 引 以 为 傲 采 用 调 查 问 卷 的 方 式对 1 名 各 高 校 各 专 业 的 同学选择 了“ 是 8 一学 期2 z ,3 3 的 同学 ~3  ̄” 3 . %
的 本 科 生 做 了一 次 调 查 , 这 次 调 查 的 结 选 择 了 “ 固定 ” 从对 这 个 问题 的调 查结 果 以 不 。 我们 可以看 出 , 师对 同学 们的 指导 导 但 导 师 制 并 不 是 西 方 的 独 特 产 物 , 国也 果 为 例 , 们 来 分 析 一 下 学 生 们 对 本 科 生 来分 析 , 中 我 有 它 的 源 头 。 师 制 的 教 育 原 则 就是 “ 导 因材 导 师 制 实 施 状 况 的 态 度 。
生 教 育 采用 的是 导 师制 。 当前 , 国高 等 教 我 育 已 经 进 入 了 一 个 全 面 改 革 的 快 速 发 展 时 期 , 科 生 导 师 制 是 近 年 来 高 等 学 校 兴 起 本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想法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想法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做法,对本科生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论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以单位实际实行情况为例,提出了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参与主体的改进意见。
本科生导师制建议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它是一种给学生配备导师,并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行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制度。
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导师制一般用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而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生源扩招以及教育体制改革地推进,在本科教育阶段施行导师制逐渐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国内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但在各高校实施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主要归纳以下几点:1.思想上认识不到位。
本科生导师制目标是什么,具体要导师指导哪些内容,不同学校的界定不同,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良莠不齐,随意性很大,实行了以后效果很不理想。
2.师生比过低。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
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和滞后性。
目前由于一个导师指导的人数往往过多,致使有的学校的导师制名存实亡。
3.缺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缺乏制度的约束,随意性比较大,导致有些高校的导师只是流于形式,名不副实。
另一方面,已实行导师制的多数高校的导师“义务劳动”的成分更大一些,不利于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导师的教书育人地位在目前的学校工作体制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和切实保证。
4.导师的责任心有待加强。
由于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学生很少能见到导师的面,导师也无法履行导师职责,这样的导师制对学生来说,也就形同虚设。
二、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改进想法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于2012年开始也从大学二年级本科生中实行了导师制,实行创新教学。
根据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从学生基本科研方法和思维训练开始,经过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体验和综合创新实践等教学过程,贯通课内与课外,融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实践,使学生经过系统而全面的培养和训练,达到培育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养的目的。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一名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通过个性化指导和关怀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中的困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制度。
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单向的,缺乏个性化的关怀和指导。
而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专属的导师,使得学生在学术、心理和生活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关怀和指导。
通过与导师的亲密交流和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道路,提高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将围绕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展开探讨,分析其作用和职责、国内外实践经验、探索与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高校加强导师制的推广和落实提供借鉴和建议。
1.2 意义和必要性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和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导师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导师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业上的发展,还能在心理、情感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成长环境。
导师制有助于加强学生与学校、学院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导师制,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学术氛围,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导师制还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加强师生联系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2. 正文2.1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帮助他们在学术、职业、心理等方面获得更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制的提出源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批评和反思,认识到一对一的指导与关怀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导师制的提出也受到国内外一些高校成功经验的启发,例如美国的导师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学生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将导师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的教育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促进其全面成长。
导师制的理念源于西方教育体系,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
一、导师制的背景和意义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得以出现和发展的背景是多方面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学生数量的激增,以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在培养和指导学生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而导师制的引入,则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力,规划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发展道路。
导师制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从而培养更具综合能力的高级人才。
导师制的实施也对高校的科研创新和学术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研究成果,并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研究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促进高校科研创新的发展。
二、导师制的具体实践在我国高校,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特点。
高校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发展了导师制,如设立专门的导师制办公室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并通过选拔、培训和考核等方式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导师。
高校通过建立导师制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确保导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导师制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进行指导,导师在学生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与学生有定期的面谈和交流,共同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并通过导师制度的评价和考核,促进导师工作的规范和有效性。
高校注重导师培训和评估,提高导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
高校为导师提供培训机会和资源,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导师的辅导质量和水平。
高校还建立了导师制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不断改进和完善导师制度,提高导师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本科生“项目―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VS
详细描述
在导师选定方面,要优先考虑具有丰富教 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专业人士,同时要 确保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 任关系。在职责分工方面,导师需要提供 项目指导、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学 生解决实际问题,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任 务。
学生参与的方式与收获
总结词
积极参与,实现自我成长
3
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
项目―导师制的实施能够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 革,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项目―导师制的实施背景与现状
实施背景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项目―导师制逐渐成为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模式之 一。
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项目―导师制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项目质量 不高、学生参与度不够、缺乏有效评估机制等。
本科生“项目―导师制 ”的实践与思考
汇报人: 2023-11-25
目录
• 项目―导师制概述 • 项目―导师制的实践经验 • 项目―导师制的效果评估 • 项目―导师制的优化与改进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项目―导师制概述
项目―导师制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项目―导师制是一种本科生培养模式 ,旨在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 的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 力。
01
教师通过指导项目,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
地传授知识。
加强教师科研能力
02 教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能够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推动教师职业发展
03
通过指导项目,教师能够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推动
职业发展。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及完善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及完善对策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大学本科阶段,为本科生提供学业和生活指导的一种制度。
作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本科生导师制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完善对策,以期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现状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本科生导师制也逐渐在国内高校中得到了普及。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各种类型的导师包括学术导师、生活导师、就业导师等。
这些导师通过为本科生提供学术指导、生活帮助和职业规划等服务,帮助本科生顺利完成学业,顺利步入社会。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导师缺乏专业水平,无法给予本科生良好的学术指导。
一些导师过分关注学术成绩,忽视了本科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些学校在导师选择上存在不公平现象,导致一些本科生无法获得合适的导师帮助。
一些导师在与本科生的沟通中存在沟通不畅、理解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导师制的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提高其质量,为本科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1.加强导师的培训高校应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
导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为本科生提供专业的学术指导。
导师还应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能够为本科生提供生活指导和职业规划等服务。
导师的素质对于本科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导师的培训工作,确保每一位导师都能够胜任自己的岗位。
2.平衡学术和生活关怀导师在与本科生的交流中应该平衡学术指导和生活关怀。
导师应该注重本科生的全面发展,关心本科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引导本科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导师要成为本科生的良师益友,帮助本科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使其在大学期间能够全面成长。
3.公平公正的导师选择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导师选择机制,确保每一位本科生都能够获得合适的导师帮助。
浅谈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反思
浅谈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反思当前,我国本科生培养模式正处于从传统的辅导员制过渡到导师制时期,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现状,及时研究总结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优化改进,将有助于落实和完善我国本科生培养方案,最终提高我国高1等教育的质量。
1 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始于2002年9月,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先后在本科教育阶段正式引入导师制教育模式。
此后,全国其它各层次高校逐渐实行本科生导师制[1~2]。
本科生导师制的迅速全面推广源于如下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分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已在众多高校中执行。
采取学分制后,学生对课程选择拥有自主权,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选课时学生往往存在随意性和畏难性,再加上缺乏对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导致最终获得的是肢解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
因而在选课过程中,本科生迫切需要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指导[2~3]。
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导师可以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在学生学习之前、学习过程中和课后辅导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其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导师还可以安排一定的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或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反过来也将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4]。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毋庸置疑,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更为直接受益的是:他们有机会更早地接触研究工作,了解学科前沿;同时受导师的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及理论思维的熏陶,培养和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由导师提供资源,通过与导师交流,学生独立设计并开展相关研究,将让学生尽早获得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一、导师制教育的优势与必要性导师制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精细化的教育模式,通过为学生配备专属导师,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等方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规划未来。
在大学教育中,导师制教育已经逐渐受到重视,因为它有着诸多优势和必要性。
导师制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
只有通过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导师制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规划,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导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导师制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与导师的密切互动,学生可以学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扎实的问题解决能力。
这些能力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为重要,也更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导师制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情感联系。
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学业上的指导者,更是学生们的精神导师和朋友。
通过与导师的深入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人生指导,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在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知名高校都已经实施了全程导师制教育,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在这些高校,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师制的建立。
通过专门的机构或者学院内部的组织,为每位本科生分配专属导师,帮助他们解决学业和生活上的问题。
导师通常由该院系的教师或者研究生担任,他们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研究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二是导师制的落实。
导师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本科教育导师制调查研究
本科教育导师制调查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本科教育导师制的实施成为了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本科教育导师制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对于学生成长和成才具有的正面作用。
一、本科教育导师制的概念和意义在高等教育中,导师制是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联系,由一名或数名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学术发展。
本科教育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引进的一种科学化的、系统化的、全方位的教育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术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本科教育导师制的实施对于学生成长和成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通过一对一的学术指导和个性化的成长规划,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其次,导师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能和特长,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
此外,导师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构建师生之间长期有效的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互信和感情,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本科教育导师制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导师制度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其作用和效果逐渐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在我国本科教育中,导师制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的实行情况各不相同。
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导师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导师数量不足我国高校在实施导师制时,导师数量出现明显不足的情况,一些学科的导师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一些学生无法得到指导。
2.导师指导质量不高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导师在指导学生时极为敷衍,导致学生学业和发展方向的困惑。
这种情况主要是导师自身素质和精力不足所导致。
3.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不畅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是导师制的核心,然而,一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仍然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不敢或不愿意向导师寻求帮助的原因。
三、如何改进我国本科教育导师制1.加强导师培训高校应当重视导师培训,提高导师自身素质,提高导师指导学生的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近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因为它有助于改善本科生的学习体验,加强和提高本科生的学术水平,提高本科生的整体素质,保证本科生全面发展,扩大本科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获得良好的本科教育质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概念、学习体验和潜在影响,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本科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概念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针对学生发展需求而设计的一种学习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和教师紧密合作的形式,提供学生t在各项知识技能和思维领域更为紧密的针对性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
本科生导师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两个基本概念:导师引导和学生自我管理,这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补充的作用。
首先,导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并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考核,以确保存在效果。
此外,学生也要负责自我管理,负责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在日常学习中坚持不懈。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学习体验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够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紧密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老师及时评鉴学生的学习,考核其所学的知识,并及时给出正确的反馈。
此外,在学习中,学生会得到导师的深入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更加清晰地分析和解决学业问题,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潜在影响本科生导师制的潜在影响是其引入后最大的优势之一,有助于改善本科生的学习体验,加强和提高本科生的学术水平,提高本科生的整体素质,保证本科生全面发展,扩大本科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获得良好的本科教育质量。
首先,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有效提高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的质量。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1. 引言1.1 背景信息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为本科生分配专门的导师或辅导员,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指导他们的学术研究和职业规划。
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来源于对传统大学生导师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是适应现代高校教育发展需要的一项重要举措。
背景信息部分需要分析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辅导服务不足、学生发展规划不够完善等,以及国内外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和效果。
需要探讨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理论观点,为后续的实践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背景信息部分需要指出本研究旨在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进行深入探索和分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其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其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以完善和优化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研究,可为高校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更紧密联系和有效沟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实现教育教学的双赢局面,为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3 意义和价值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系统化、全面化的学术和生涯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做出明智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提高学习成绩和就业竞争力。
导师不仅可以在学习上提供专业的学术指导和技能培养,还可以在生活上给予情感支持和人生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解决个人成长中的各种困惑和困难。
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搭建起学生和教师之间更为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渠道,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构建起一种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教育合作关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学生成长的全方位发展。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学校为每个本科生分配一个导师,由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发展等问题。
这一制度的实施,旨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发展。
那么,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呢?本文将从导师的角度出发,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一番探讨。
一、导师的角色定位作为高校本科生导师,其角色定位十分重要。
导师不仅仅是学生的指导者,更应该是学生的知音和朋友。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导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导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导师还应该在学生面临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选择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导师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一个指导者,更是一个关心和支持学生的人。
二、导师的素质要求作为高校本科生导师,其素质要求也相当重要。
导师首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术指导。
导师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和情感认同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导师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跟学生和其他导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导师还应该具备耐心和细心的品格,能够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学生的成长。
高校本科生导师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需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情感认同能力。
三、导师的工作方式四、导师的实践困难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中,导师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每个导师要负责多名学生,工作量相当大,导师可能难以照顾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由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各不相同,导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指导,这对导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素质要求相当高。
由于学生毕业后有各种不同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选择,导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能够给学生提供有益的就业指导。
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为标题的文章导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生班导师制逐渐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本文将从探索和实践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意义、内容和效果,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意义本科生班导师制是指在本科阶段,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生活和发展。
这种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个性化关怀与指导本科生班导师制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关怀与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导师作为学生的朋友和指导者,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扰,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建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1.2 学业辅导与规划导师制可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与规划。
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他们学习方法和技巧,解答他们在学习上的疑惑。
同时,导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优势,提供专业发展建议,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1.3 生活指导与心理辅导除了学业上的指导,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
大学生活是一个全新的阶段,学生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
导师可以引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二、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内容与效果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定期面谈与交流导师与学生进行定期面谈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这种面谈和交流可以增进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任,使导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2.2 学业指导与辅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与辅导,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解答学习中的问题,并提供学习方法和技巧。
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业上的指导资源,如推荐相关的书籍和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2.3 生活指导与心理辅导导师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近几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出现在国内,正大力推广。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以研究为导向的、以导师为主导的、由导师带领学生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以科学研究为主要方式、深入探索自己所学科目,从而增强自身学术干劲并实现自身学术精进。
本科生导师制具有激发本科生主动思考的优势,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去参与科学研究、增强对发现和创造性思维的熟练度、发展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首先,本科生导师制在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本科生的学业水平,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
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入地学习课程知识,而且还能够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未来具有扎实科学理论基础的精英成员。
其次,本科生导师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科学研究领域有所作为。
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看到更多的知识,也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有效地分析问题,收集、整合信息,充分挖掘、发掘、分析、评价和推理,最终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未来工作中需要的,也是近几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需求的。
从大学本科生开始,他们能够接受导师的指导,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学习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如何运用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拥有更高的素质,未来求职也将更有竞争力。
最后,本科生导师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导师的引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指导他们如何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他们可以在学习中加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讨论中主动结尾然而发现,从而培养出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更好地理解研究的重要性,对专业道德负责,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从上述可以看出,本科生导师制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深入了解专业知识,而且有助于激发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指导和关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素质,促进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
在职责和方式上,本科生导师主要向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和生活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高校生活,掌握和提高学习能力,在学习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学生导师的实践工作主要如下:1.学生心理疏导: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引导其寻求帮助,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方面的难题,使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2.生活指导:提供生活上的有益建议。
例如,卫生保健、饮食调理、生活习惯、应急预案等等。
3.学习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业情况,提供课程选择、复习方案、论文选题和学习计划等方面的建议,使学生在学习上快速进步。
4.课程指导:提供建议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扩充其学术视野,探索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5.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企业、单位或其他的就业情况的了解,帮助其了解不同领域的职业规划,拓宽职业视野,提升就业竞争力。
6.关注问题: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而且还蕴含了高校教育的多元和立体化,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学校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因此,对于这项制度,要积极探索其实践,使之更贴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例如,可以不定期地安排导师与学生见面,或组织一些业界导师来校与学生交流等等方式,扩大导师的学术视野和应用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推动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本科生导师制度不仅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支持,更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和贡献,推动细节的改进和创新,以期更好地迎合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加强导师和学生的互动沟通与交流,关注和反馈学生的问题和路线,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提供及时的建议和指导。
而针对导师方面,则应敬业精神、热情开放、仔细认真,从学术知识到生活经验,从职业规划到人生价值,向学生传递正道、校风、师德,为学生掌握核心能力、发展潜力,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与保障。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导师制逐渐成为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新模式。
与传统的师生关系相比,本科生导师制首先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及其局限性,使得学生和导师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当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更需要导师的主动参与和认真付出。
下面从几个方面讨论如何实践和探索高校本科生导师制。
一、树立导师职责认知作为高校本科生导师,导师必须清楚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帮助学生获得能力,以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
教师要积极投入到指导中来,要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尽心尽责为学生服务。
此外,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学生体面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感受到导师是他们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是他们能够信赖的人。
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特点、优缺点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等因素,制定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方案。
此外,导师还需要与学生沟通,互相了解彼此的意向和动力,提供多方面选择和建议,共同探讨个人发展路径,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提供多方面的服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管理的学生数量较小,在平时中需要和学生有更多的接触,所以从服务角度来考虑,导师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方式来服务学生:1、提供学业辅导,帮助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提供生活指导,指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例如住宿、饮食、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3、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发现、分析和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组织实习和参与实践活动,协助学生调整学习生活节奏,丰富学生的个人经验。
四、合理制定评价机制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针对导师的服务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对于导师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予以关注,重点关注导师在指导学生方面和服务方面所做的贡献,并及时予以表彰和奖励,鼓励他们对学生的热心关怀和悉心指导。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从引入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入手,结合全程导师制的定义与特点、实施方式以及优势与挑战进行分析。
随后具体探讨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经验,通过案例分析展现其具体效果。
最后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效果评价进行了总结,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
全文旨在探讨全程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探索,实践,定义,特点,实施方式,优势,挑战,经验,案例分析,效果评价,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下高等教育体制下,本科生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本科生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导致学习困难和情感问题增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界开始探索全程导师制这一新的本科生教育模式。
全程导师制是指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有一个固定的导师负责全程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全程导师制的提出,正是基于对传统本科生教育的不足和学生需求的深刻理解,是对传统本科教育模式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通过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本科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培养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研究全程导师制的实践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影响。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现状与效果,深入分析该制度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个人成长的影响。
通过对全程导师制的定义和特点进行梳理,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一制度的运作机制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全程导师制的优势与挑战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其在现实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本研究还将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具体探索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从实际案例出发,剖析该制度的实际效果,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为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撑。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导师制是指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引入导师概念,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导师制度。
本文以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为主题,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在大学的导师制实践中,导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定期的导师与学生的面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经历和困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导师的指导和支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充实自己,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还通过为学生提供导师的团队支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导师的团队通过丰富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
团队成员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和知识交叉。
导师团队还可以与学生的家庭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
通过导师的团队支持,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还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合作,提供更好的资源支持和实践机会。
高校可以通过与社会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项目支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通过高校和社会的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发展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全面提高。
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通过引入导师的概念和实践,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主体,在导师的指导和支持下进行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更好的指导和帮助,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并实践本科生导师制。
本文将重点讨论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探讨其意义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和作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指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一名导师,由导师负责对本科生进行全程指导和管理,帮助本科生规划学习和生活,解决学习和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于提高本科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学业成绩。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规划学习计划,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水平。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如何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学术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亲近关系。
通过导师制,学生与导师之间可以形成密切的关系,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与导师沟通,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二、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目前,国内外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实践本科生导师制。
这些学校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了一些借鉴。
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办学定位来制定导师制的实施细则。
不同类型的高校,如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大学等,其具体实施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导师制的实施细则,明确导师的职责和学生的权利。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导师制管理机制。
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学校应该明确导师的选拔和管理办法,确保导师的素质和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对导师的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激励,促进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应该加强对导师的培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调研与思考摘要:随着各界对现代教育的重视,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快速发展时期。
各高校在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重点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教学改革中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本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各高校各专业的同学进行了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总结了各高校实行导师制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了下一步完善新时期各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导师制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高等教育学分制1 本科生导师制的含义“导师制”这一说法,早在14世纪就由英国教育家提出。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引以为傲的标志之一。
中国在当时并没有这种制度,但导师制并不是西方的独特产物,中国也有它的源头。
导师制的教育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他的教育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自觉地实践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都相当地了解,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可见,在那个时候,中国其实就已经有了“导师制”[1]。
现如今,本科生导师制不仅在世界各高校中被广泛推广,而且在我国也逐渐被认可并采用。
我国的本科生一直以来主要实行的是辅导员制或班主任制,只有研究生教育采用的是导师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快速发展时期,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兴起的一项新的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可以说,在高校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种趋势。
导师制,顾名思义是指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简称“导师”)的一种制度,建立导师制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
导师制的主要定义有两点:一是教师要发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全体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以及对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二是学生自己要发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做学习活动的主人,用主人的姿态对待所有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去独立学习,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在推行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导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2]。
2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状况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也带动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这还只是在制度层面上的提高,而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某些方面却并没有取得期望的效果。
我们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状况,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18名各高校各专业的本科生做了一次调查,以这次调查的结果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们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的态度。
调查问卷中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调查中,只有 5.55%的同学选择了“很好”,50%的同学选择了“较好”,38.9%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还有5.56%的同学选择了“不好”。
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当前本校导师制的实行效果并不看好,各高校仍需努力加强各部门的职责,指导好、监督好、实施好这一制度。
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看法的调查中,27.8%的同学选择了“学校重视,有过程管理,应积极推行”,22.2%的同学选择了“学校重视,但管理制度略不完善”,38.9%的同学选择了“比较重视,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11.1%的同学选择了“有点形式主义,没有必要施行”,这说明多数学校对本科生导师制还是比较重视的,只是在管理制度上可能还不完善,也有少数高校对导师制采取形式主义,没有积极推行。
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导师工作态度的评价的调查中,38.9%的同学选择了“要求严格,很认真”,38.9%的同学选择了“比较认真”,16.7%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还有5.56%的同学选择了“不认真,例行公事”。
从这个问题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导师本身,大多数对本科生导师制制度还是持认真态度的,仅有极个别的导师态度不正,不重视这种制度,例行公事。
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导师指导方式的调查中,33.3%的同学选择了“定期集体约见”,27.8%的同学选择了“不定期集体约见”,5.6%的同学选择了“不定期个人约见”,5.6%的同学选择了“等待学生主动询问”,还有27.8%的同学选择了“兼而有之”,这说明导师的指导方式并不是统一的,而是针对学生的情况因人而异。
多数的导师都会约见自己的学生,只有少数导师责任心不强,单纯的去等待学生主动询问。
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导师多久会有一次指导活动的调查中,有27.8%的同学选择了“每周1~2次”,16.7%的同学选择了”每月2~3次”,11.1%的同学选择了“每月1次”,还有11.1%的同学选择了“一学期2~3次”,33.3%的同学选择了“不固定”。
从对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导师对同学们的指导活动并不是很频繁,只有27.8%的同学接受导师的指导活动比较符合要求,选择了“每周1~2次”,还有少量导师的指导活动次数勉强符合导师制的要求,而大部分的导师并没有形成时常对同学们加以指导的习惯,这说明在这方面本科生导师还做得不足,仍有欠缺。
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同学们参加导师活动的出勤情况的调查中,有38.9%的同学选择了“每次都参加”,有50%的同学选择了“大部分都参加”,还有5.6%的同学选择了“很少参加”,5.6%的同学选择了“视具体情况而定”。
针对于这个问题的调查,我们可以来分析同学们对待导师制的态度,通过结果,可以看出除了极少部分的同学不重视、不愿参加导师活动之外,绝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很积极参与的,作为主体来说,这说明同学们态度是端正的,都想尽可能多学点,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同学们如果在选课过程中遇到问题会怎么做的调查中,只有27.8%的同学选择了“问导师”,而有55.6%的同学选择了“问高年级同学”,占总人数的大部分,还有22.2%的同学选择“自己翻看学生手册”。
关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有许多种结论,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学生本身太过缺乏主动性,虽然从上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正确的态度,但是主动性往往是本科生导师制能否发挥其良好效果的关键,所以,我们在加强各方面作用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对学生本身主动性的培养。
总之,我们在实施和发展这一制度时,要认清一点,那就是只有导师和学生本身、即主导与主体的作用共同有效的发挥,本科生导师制才会真正快速、良好的发展下去。
而且,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强调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还要包括学生自身的思想、生活态度、人生品格在内的全面的指导,这也是本科生导师制中很关键的一点。
3 对本科生导师制改进的思考通过这次调查问卷,我们可以总结出,要想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重解决。
3.1 提高学生和老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本科生导师制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欢迎,但总归会有一少部分同学并不理解导师制,觉得在大学里就不应该再像高中时那样,受到老师的约束。
就说导师指导活动这一项,不少同学只是被动地参与到导师的指导活动中,更有甚者,将参加导师的指导活动视为一种任务去参加,这种态度必定不会达到导师本身所期望的效果的。
还有一点,那就是同学们缺乏主动大胆提问的精神,特别是有的同学天生性格内向、惰性较强,遇到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时,不去主动联系自己的导师,而当导师问及自己的情况时,也缄默不言,这就在导师与同学们的沟通上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能使同学们都充分认识到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自己成长有利的一面。
另一方面,就是导师自身工作做得不到位,有的导师出于不同原因,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导师的重要性,从而对指导学生的活动缺乏热情,不重视导师制,甚至觉得是可有可无的次要工作,由于导师与学生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这就反过来抹杀了其所指导的学生的求知心和积极性。
因此我认为,各高校不但要加大经费的投入,还应该加大对本科生导师制重要性的宣传,让导师制深入人心,得到各界的重视和广泛的支持,最终使该项制度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3.2 加强和重视导师自身的感召力每一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导师是自己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上的榜样,所以导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的感召力。
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包括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扎实的科学和专业素养。
当然,自身条件达到理想标准却没有去影响自己所指导的学生也是空谈,所以除了这些,导师本身还需具备一种把其品德、思想、知识、智慧和创新能力传送到学生内心和行动中去的能力。
这就要求导师在指导自己学生的过程中,还要时刻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充实、自我学习,让自己的知识才能日渐提高,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真正从导师的身上得到熏陶,从而主动去接近导师,这也会让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融洽、更加密切,使导师制更好的发挥作用。
3.3 规范导师制的管理条例,完善导师制制度目前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初步实行时期,缺乏经验,不仅在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制度本身也存在很多欠缺。
所以我认为,要想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制度,除了导师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努力,还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支持。
导师出勤率的监督、导师指导活动的质量、制度的规范和改善等,这些也还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只有各部门加强学习与监督,本科生导师制才能逐渐被落实,才能真正的发挥出它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无疑会给我国高校带来更好的收益。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各高校、各机构对本科生导师制加强重视和学习,我们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导师制管理模式,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创新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1] 方小玲,肖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2] 梁婷.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