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合集下载

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

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

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一、本文概述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基地,其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一体化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文章首先将对一体化视角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概念界定和背景分析,明确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随后,将详细介绍四个维度的内涵和特征,包括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以及评价机制的完善优化。

通过对这四个维度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还将对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二、理念维度: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理念维度的确立至关重要。

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更是对高等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

全员育人,意味着每一个教职工都是思政教育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行政人员,都应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将思政元素融入各自的工作之中,形成全校上下的育人合力。

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使他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程育人,强调的是思政教育应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离校,每一个阶段都应有相应的思政教育内容。

通过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到深刻的思政教育。

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方位育人,则是指思政教育应覆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的观点,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大思政课”)融入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推动教育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对“大思政课”的内涵、意义、实施策略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大思政课”的特点与优势“大思政课”作为一种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显著的优势,对于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大思政课”具有全面性和整合性的特点。

它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程的局限,将思政内容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和系统的课程体系。

这种整合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思政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大思政课”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它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从而加深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大思政课”还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活动,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从而形成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

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大思政课”以其全面性、整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和优势,为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善用“大思政课”,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大思政课”也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大思政”视角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大思政”视角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王 红 芳
( 金华职业技术学 院, 浙江 金华 3 10 ) 2 0 7
[ 摘
要]
高职思 想政 治理论课教 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直是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面临的重大课 题。推进 管理体 制和运
行机 制的改革 , 建立新 的教 学组织架构 ; 组建 “ 三位 一体” 的教师 队伍 , 优化 “ 大思政 ” 学队伍结构 ; 教 构建 高职特 色教 学体 系, 增 强思想政 治理论课 的吸 引力和感 染力; 改革成绩考评 体 系, 提升考试 的激励 功能。“ 大思政 ” 学整体改革的极 大地促 进 了 教 思想政 治理论课发挥 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 育主 渠道的作用。 [ 关键 词] 大思政 ; 思想政 治理论课 [ 献标 识码 】A 文 [ 文章编 号】 10 -.03 2 1 )0 15 2 0 8- 5 (0 1 1—O o —0 - 4 [ 中图分类号】G 4 61
论课建设 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 了党 委 书记 、 , 院长亲 自抓 , 分 管领导具 体抓 , 其他 领导 配合抓 的领导 体制 , 将思 想政 治理
论课教学 纳入 学校思 想政治理论 教育工作体系 , 使之成 为学
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7 9 分为适应大学生活 、 人生观和价值 观 、 职
业道德 和就业指 导、 法制教育和行为规 范等 四个 问题 群组织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u a fLio igAd nsrto l g o r lo a nn miitain Col e n e
No 1 2 I . 0, 01
(第 l 3卷第 l 期 ) 0
( o.3 N .O V 11. o 1 )
“ 大思政 " 角下 高职思 视 政理论课教 学的改革 与实践

浅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以边沁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为视角

浅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以边沁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为视角
No . 6
T ME I EDUCATI ON
, hm e
浅 议我 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 —
以边 沁 功 利 主 义伦 理 思 想 为视 角
邱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要: 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 作为 高校 思想政 治3 作的主 阵地和 主渠道面I - . 临着严峻的形 势和挑 战。边沁功利主义 中的伦理 思想能 够为我 国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 改革提供 一种新的视 角 , 高校 思想政 治理论课 改革具有一 定指导意 义。 对
乐 在 人 的 行 为 中 具 有 支 配 地 位 , 定 了个 人 实 际 上 如 何 行 动 , 决 因 而个人是 受制 于苦乐的统治 的, 追求快乐或避免痛苦就成 为行 为 的最 终 目的 。
得极大 的 自我价值实 现感 , 学生 通过学习树立起 科学 的世 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 观 , 政府 、 社会所倡 导的主流文化 、 心价值得 以弘 核 扬等等 。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 , 结合 人类 历史发展趋势整合人类优秀文化资源 , 增强 思想政 治理论 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 , 使教师教有所得 , 学生学有所得 , 会投 资有 回报 。 社 3 合 理 利 己主 义 — —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在 改 革 中 应 认 可 合 理 的个 人 利益 或 幸 福 诉 求 边 沁在处理个人利益 与社会利益 的关系 时, 将个人利益置于 最 高地 位 , 把个人 利益看 成是社会 共 同利益或 共 同体利益 的基 础 。他 明 确 断 言 :共 同 体 的利 益 是 道 德 术 语 中所 能 有 的 最 笼 统 “ 的用语之一 , 因而 它往 往失去意义 ” 共 同体 的利 益“ 组成共 同 , 是 体 的若干成 员的利益 的总 和” 边沁也看 到 了个人 的行动对他 。 人乃至整个 共同体的影 响 , 并指 出每个人在展开 自己的行 动 , 追 求 自己的幸福 、 利益 时 , 考虑他 人或共 同体 的幸福 、 益 。显 应 利 然, 边沁采用合 理利 己主义 的立 场来处理个人 与社会共 同体 、 自 我与他人 的关系 问题 。他首先把个人利益或 自我利益置于首位 , 同 时 又 反 对 那 种 根 本 不 考 虑 他 人 或公 共 利 益 的 唯 我 主 义 或 极 端 利 己主义 。需要指 出的是 , 边沁所强调的个人 或 自我是复数而不 是单数 , 是大多数的个 人而不是极少 数的个 人。他 始终将个人 的 利益和幸福放在 同他人 、 同共 同体 的利益 和幸 福的关系 中加 以理 解, 注重个人 利益或幸福的普遍 性。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 课在我 国不仅 是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 主阵 地 和主渠 道 , 也是 高校德 育工作 的主渠道 。在 实施 其德育 功能 时, 受我国传 统的“ 君子不言利 ” 的带有禁欲主义色彩的道德观念 的影 响以及建 国之 初靠政治 的强 制性而无 条件地要求 所有公 民 作 出 自我牺牲 以服从整体利益 的道德准则 ,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 施过程 中不 自觉地 以高标 准高要求 自居 , 过于强化 了个体 的社会 性 而忽视 了个体 的独立性 。这其实也是 我国高校思想 政治理 论 课 目前 面临尴尬 的一个 重要原因。因此 , 在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 改革过程 中应充 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人员 ( 主要 是教师和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课堂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学生对其兴趣不高、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教师过于死记硬背等问题。

为了改进这个状况,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效果,一系列经典案例得以诞生。

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经典案例。

案例一:清华大学辅修课程改革清华大学辅修课程改革是一项旨在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的改革。

原先的思政课课程设置过于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体会到其实际价值。

清华大学决定将思政课作为辅修课程开设,同其他专业课程平行。

通过搭配科学、文学、艺术等各种真实案例,将思政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政课知识。

该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明显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程内容。

该改革也促使学校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案例二:北京大学跨学科思辨课程改革北京大学跨学科思辨课程改革是另一种针对思政课问题的尝试。

该改革通过引入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将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思政课知识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

该改革的核心是将思政课从传统的理论教学中解放出来,通过引入各种学科的案例研究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思政课的知识。

该改革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

案例三:上海交通大学就业创业课程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就业创业课程改革是一项针对大学思政课教学问题的尝试。

该改革以就业创业为主题,将思政课内容与就业创业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运用能力。

上述经典案例都是对大学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的尝试,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影响。

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改革的角度,介绍一些经典案例,探讨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一、南开大学《科技与社会》课程南开大学作为中国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一直以来都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走在前列。

《科技与社会》课程作为南开大学思政课改革的典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涵盖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人类命运、科学技术与健康等多个方面,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也非常独特,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采用了实验教学、课外讨论和社会调研等多种教学手段。

学生们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参与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深入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学生们对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有效培养。

以上三所大学的思政课教学案例,为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课程教学改革的共同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些共同点为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学生们需要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性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激发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当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基于系统工程论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分析

基于系统工程论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分析

信 息论 的 角度 , 高职 院校 S DC 思想 政 治教 育模 式 的构 成与 应 用进 行 了分析 与探 索 , 证 了高职 院校 对 P A 论 SDC P A思想政治教 育模 式的科 学性与合理性 ,为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进行 思想政 治教育教 学改革提供
了一个新的有参考意义的启示。 关键 词 : 高职 院校 ; 想政 治教 育 ; 型 ; 思 模 系统 工程
思 想政 治 教 育 是 我 国精 神 文 明建 设 的 首 要 内 容, 是形 成 中华 民族 共 同价 值 观 ,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构 谐社会 的重要方面 , 是建设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 要组成部分 , 其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 径 。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其又相当难做 , 尤其 在今天 的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条件下 , 在 我 国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困难的状况下 , 在现 代 社会 发展 要逐 步 提高 的前 提 下 , 想 政 治教 育 面 思 临 更 加 严 峻 的 挑 战 ,本 文 以 新 的 视 角 引 入 了 s DcA — 思想 政 治 教 育新 模 式 , 系统 论 、 P — 从 控制 论、 信息论 、 教育论的角度 , 阐述 了新型思想政治教 育 的方 法 和理论 , 为促 进 当前 形势 下 的思 想 政治 在 教 育 改 革 与发 展 和 提 高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目标 作 了一 定 的探 索和研 究 。
殊 性 , 即 以研 究 如 何 作 人 的 工 作 、人 的社 会 属 性— — 人 的 思 想 观 念 、 治 观 点 、 德 品质 的形 成 政 道 变化和发展为对象 , 有着相异于其他学科 的内在规 律, 即其 必 须遵 循 人 的思 想 品德 的形成 和发 展 的规 律, 以及 思想 政 治 教育 本 身 的规 律 , 此方 面 而 言 , 在 其和传统 的教育学 、 心理学等关系密切 , 以说思 可 想 政 治教 育 是 和人 身 心发 展 相关 的教 育 , 一 种 养 是 成 式教 育 。 在 其 理论 构 成 方 面 , 国 的思想 政 治 教 育 是 在 我 马克思 主义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 国化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指 导 下 的 , 中 以相 关 学 科 理论 教 育 学 、 理 学 、 理 学 、 会 学 、 统 心 伦 社 系 论、 方法论 、 控制论 、 信息论等学科 的知识综合运用 的产物 ,仅其理论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础理论部 分 、 行基 础 机 制部 分 、 运 系统 管理 部 分 三大 部 分 , 其 中运行 机 制 是指 思 想政 治 教 育过 程 、 律 、 规 目标 、 内 容、 环境 、 载体 、 原则 、 方法 、 主客体交互 等 , 系统管 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 、 系统建构 、 趋各 预 测, 效果评估 等 , 本文仅从运行机制部分 和系统管 理部分为核心展开对高职院校 S D A思想政治教 PC 育模式的分析与论述 。 在 其 主要 范 畴方 面 , 想 政 治教 育 作 为 一 门学 思 科 , 着 自己特 定 的范 畴 , 大 致 可归 纳为 思 想 与 有 其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大思政课”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大思政课”

第38卷㊀第5期2022年10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Vol.38㊀No.5Oct.2022㊀㊀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时代新人背景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 (22YJA710039);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研究 (22ZJQN16YB )㊀㊀作者简介:王延隆(1983 ),男,浙江温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法学博士,南京大学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博士后;房㊀正(1983 ),男,山东烟台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副处长,副研究员㊂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 大思政课 建设王延隆1,㊀房㊀正2(1.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1402;2.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北京100085)摘㊀要: 大思政课 是具体系统性的课程,表现为强调整体性原则,着眼于新时代我国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代新人培育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进行系统审视, 大思政课 是通过融入社会发展系统整体来破解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难题㊂ 大思政课 建设的系统特征表现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协同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开放与教育环境的协调㊁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与教育目标的平衡㊂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 大思政课 建设要优化多跨协同的 大思政课 教育协同机制㊁优化一体联动的 大思政课 教育教学体系㊁强化系统集成的 大思政课 教育教学氛围,不断提高 大思政课 的有效性㊂关键词: 大思政课 ;系统观念;时代新人DOI :10.15938/ki.iper.2022.05.020中图分类号:G64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5-0113-05㊀㊀ 大思政课 是一项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大思政课 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㊂ [1]这为新时代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㊂科学把握 大思政课 的属性和特征,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 大思政课 ,善用 大思政课 ,才能形成学校与社会合力,不断丰富 大思政课 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时代新人㊂一㊁ 大思政课 是一门系统性的课程大思政课 是一门系统性的课程㊂这主要体现在它将教育对象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强调从要素㊁系统㊁环境三者之间的作用,从结构㊁功能互动的视角综合考虑研究对象,实现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进而实现立德树人㊂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系统思维能够自觉地认识到事物发展中非系统性的存在㊂面临的多元化的发展问题,单一性㊁碎片化㊁分散式的谋划都不足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系统㊂ 大思政课 是一种系统发展,不仅要求实现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在知识上是融通的,还要求形成党和政府㊁学校㊁家庭㊁企业㊁社会等要素共同组成的 大思政课 育人系统㊂ 大思政课 展现出的系统性思维是一种有机的动态思维,大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有机系统,二者相互感应㊁相互作用㊁相互促进㊂第一, 大思政课 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㊂从大学生知识获取或者全面成长发展角度,迫切需要建立将各种分离的知识进行统整,运用系统整体观找寻 适用于同生物的㊁行为的和社会的万物打交道的概念和模型 [2],并将这一种模型应用于不同的教育教学领域㊂ 大思政课 就是要建构这样的功能框架,聚焦人的全面发展,统整立德树人的知识体系,建立整体系统和整体知识㊂ 大思政课 是由多层次㊁多要素的课程㊁内容㊁模块等构成的,既包括思政课程㊁课程思政,也包括理论课程㊁实践课程,涉及教育目标㊁对象㊁方法㊁内容和信息等多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年层面㊂ 大思政课 是需要聚焦人的社会性,考虑多样性和差异性,立足科学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力求从系统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㊂第二, 大思政课 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进行系统审视㊂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的思想形成㊁发展和成熟是一个阶段性的系统的工作㊂系统论的角度看,有机或无机的系统构成要素因为相互叠加而构成整体,体现在作为整体的系统在形态和功能上却不是原有各系统要素的加总㊂系统中构成要素存在的差异在整体系统组织中也会表现出来㊂单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系统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发展 变量 ㊂ 大思政课 需要构建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环境,把大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系统来看待,把大学生放在政治文化的社会大系统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定位,以一种系统交互思维和整体性来看待外在环境系统对大学生系统的影响㊂这种系统性对于我们国家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㊂第三, 大思政课 是通过融入社会系统整体来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㊂思政课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课程㊂当前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不少激烈的斗争,一些西方的错误思潮和观点很容易对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不良影响,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日趋复杂㊂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对实践教学㊁思想内化等重视不够,只是以 传话筒 的方式传授理论知识,实践活动重形式轻引领㊂大学生思想的成熟和成长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锻造出来㊂只有全社会参与 大思政课 ,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现实之中,才能增进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准确理解,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大学生对某些不良社会现象㊁错误思潮的自身 免疫能力 ㊂显然,开展 大思政课 有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㊁亲身经历中感受国家发展的新变化㊁国家治理的新变革,增进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现实的认识㊁理解和认同,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度㊂二㊁ 大思政课 建设的系统特征大思政课 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社会实践㊁思想道德㊁思想政治教育等都是 大思政课 建设的重要内容㊂习近平高度重视运用系统思维方法谋划工作,他提出 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㊁整体性㊁协同性㊂ [3]从系统观念的维度考察 大思政课 问题,方能把握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的核心要义㊂就其理论内涵而言, 大思政课 包括本体论㊁价值论㊁方法论三部分,三者之间相互贯通㊁自成系统㊂本体论是基础,价值论体现了系统的目标指向,方法论体现了系统的开放融合和动态平衡,展现了系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跨越蓝图㊂第一, 大思政课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协同㊂ 大思政课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一门塑造大学生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的大课程,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个体外在的多要素共同参与的整体系统㊂这种整体系统体现为其本身是作为教育的整体功能存在的,包括整体的属性㊁功能和行为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其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放在社会发展的整体工程中来考量,不能忽视社会发展㊁时代发展与大学生发展的相互关系,要注意大学生教育的整体性㊂社会作为整体系统,广大大学生身在其中,不可割裂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㊂传统意义上,教育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个体成长与社会需要的场域脱离,进而出现暂时的矛盾状态㊂ 大思政课 是调和这种矛盾,让教育对象回归系统整体,让社会价值理念与个人价值选择融合的有效形式㊂ 大思政课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情感㊁意志㊁观念上的一致性和交往㊁感情㊁理性上的协调性,其内在实质是要回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上去㊂ 大思政课 是学校课堂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思政课㊂通过社会调查㊁公益活动㊁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情感㊁价值信仰和政治意识,这些品质的养成就是立德树人的过程㊂第二, 大思政课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开放与教育环境的协调㊂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形式存在的㊂大学生群体这一子系统能否续存,与社会大环境的开放性密切相关㊂系统论认为系统是开放的整体,系统运行必须保持与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这必然要求系统始终保持开放状态㊂在保持开放的环境411第5期王延隆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 大思政课 建设下, 大思政课 是重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打通教育教学系统内外交往的重要媒介㊂它是克服大学生个体 原子化 倾向,激发个体更加自主选择与外部的教育环境产生更紧密的关联㊂大学生接触和融入社会,必然被社会系统赋予了社会角色和期待,也同时会受到社会不良习气和环境的影响,甚至带来青年大学生的 非青年化 现象,如青年发展方向的迷茫㊁主体意识的弱化等㊂ 大思政课 提倡保持系统的开放是实现教育过程系统内部与外部协同发展㊂不开放㊁对外界孤立而封闭的系统会逐步丧失其整体性具备的功能㊂社会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系统的开发方与环境的协调是关键㊂大思政课 提倡从教学目标㊁课程设置㊁教材使用㊁教学管理等方面将大中小㊁本硕博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重构和顶层设计,因地制宜㊁因时制宜㊁因材施教,确保教育过程不重复,教育环节不缺失㊂ 大思政课 如果以内容㊁功能分层次划分,可以划分出知识提升系统㊁能力发展教育㊁情商提升系统等子系统㊂ 大思政课 不仅是学校的职责,更是社会开放系统共同的职责㊂要将大学生发展置身于社会环境下考虑,强调学校㊁家庭㊁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等都是 大思政课 系统的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构成一个教育共同体,并通过整体系统协同教育资源,共同推进大学生成长成才㊂因此, 大思政课 的 社会合力融合性 将使资源得到整合㊁内容结构得到优化㊁功能优势得到互补㊂[4]第三, 大思政课 系统特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与教育目标的平衡㊂系统论的目的性原则是获知有效结果的目的动因,它注重系统发展的结果,能否实现发展的目的㊂换言之,一个开放的系统是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同和作用维持运行,进而实现系统优化㊂系统目标的动态平衡是指从某种稳定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稳定状态,这是系统发展变化的规律㊂ 大思政课 实际上就是 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不断创新的过程㊂ [5]系统发展就是其各个子系统中的要素通过不断组织和整合,推动次级系统的逐步扩容,进而实现大系统内在的平衡㊁有序㊂在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性思维支配下,思想政治教育与鲜活的现实社会生活常常处于割裂状态,重知识传授㊁轻实践教育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难以呈现㊂ 大思政课 合乎目的性原则,它要求确立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此审视诸要素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适切性和周延性,从而确立大学生在社会大系统环境下可实现的教育目标㊂具体来讲,就是要明确 为谁培养大学生 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 的目标指向㊂ 大思政课 具有发展性的导向,是合目的性的开放思维系统,通过系统发展㊁变化和成长所表现出来㊂因此,要正确把握大思政课 与知识体系传授㊁人才培养的关系之间是有机联系㊁相互促进的㊂要充分挖掘社会现实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教育教学目标㊁行动和方法上深度融合,引导大学生选择主动关切社会现实,在实践探寻中寻找自我意义与社会价值㊂㊀㊀三㊁系统推进 大思政课 建设的现实路径㊀㊀系统整体存在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动态平衡,并时刻处于相互的转化过程㊂ 大思政课 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是要重新建构一种新的平衡㊂也就是 实现高层次的系统整体出现了系统低层次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新质的特征 [6],实现功能迭代效应㊂只有科学把握 大思政课 的核心要求和本质属性,加强 大思政课 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推动 大思政课 理念㊁内容及方式改革,优化 大思政课 的外部环境,才能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㊂1.集聚多跨协同的 大思政课 教育协同机制 大思政课 是多元主体参与,跨领域㊁跨区域㊁跨时空的教育教学过程,需要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㊁手段和载体,建立多部门协同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强化社会联动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家庭教育㊁学校教育㊁社会实践各环节,从上至下㊁多层面㊁多渠道㊁多举措形成教育合力㊂一是激发师生双向互动㊂要强化教师㊁学生的 双主体 角色和功能,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㊂要提高学生更好融入社会的能力,掌握观察社会㊁适应社会并且掌握今后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和实践保持 在场 状态,从参与中寻找意义和价值㊂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学情境灵活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探讨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如案例式教学㊁讨论式教学㊁思政翻转课堂㊁学生讲思政课等方式,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度,增强学生对教育教学的认同感和获得感㊂二是形成家校协同效应㊂相对中小学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部分高校在主动推进 家校协同 方面努力不够,容易忽视家庭教育的51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年指导性㊁监督性和示范性㊂高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用 大思政课 实践环节弥补家校协同的不足㊂要加强体验式教学,深入研究家风㊁家训在大学生道德养成中的有效性,将优秀的家庭教育资源引入到学校,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道德认知㊁政治意识和人文精神㊂三是要强化社会协同效应㊂要正确认识 大思政课 是多方主体参与的 社会大课 ,必然要求社会㊁家庭㊁学校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实现育人空间从单一的 学校小课堂 延伸到 社会大课堂 ㊂要利用好社会热点,借助党政领导干部㊁优秀企业家㊁杰出人才等社会师资力量,推进 同上一堂课 党委书记讲思政课 等多种形式,着力构建教师学生互动㊁家庭社会协同㊁网上网下融合的 大思政课 工作格局㊂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创造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训练模式,实现大学生对自身社会角色认同,同时自身也成为 大思政课 的主体㊂2.打造一体联动的 大思政课 教育教学体系加强 大思政课 大中小㊁本硕博思政课一体联动本身就是 大思政课 系统思维的体现㊂从个体生命周期来看,大中小㊁本硕博思政课教学是一个时间差序系统㊂要遵循人的认知和知识习得的基本规律,建构大中小㊁本硕博一体联动的 大思政课 的教育教学体系㊂一是打造一体化的 大思政课 整体知识体系㊂黑格尔所言: 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㊂ 哲学的内容,只有作为全体中的有机环节,才能得到正确的证明 [7]㊂ 大思政课 的知识整体化是课程知识体系的整体化,注重知识体系中的新旧知识的交叉联系㊁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建立在跨学段上的大中小学教育的一体化㊂要坚持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系统㊁学校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整体化的自主知识体系㊂要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推进育人知识和课程知识体系整体化,注重知识体系中的新旧知识的交叉联系㊁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在不同学段上大中小学思政课知识体系上的前后衔接,层层递进㊂二是优化多方联动的 大思政课 教育教学组织㊂推进教育资源共享,重视 大思政课 中网络的应用,教育者要增强对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共享资源体系,打造 云上大思政课 平台㊂创设 大思政课 的教育情境,积极探索 大思政课 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 植入式 的学习体验㊂顺应新的社交工具与互联网社群的持续扩张的时代条件,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㊁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精心设计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推动思政课教学从被动向主动转型㊂三是要加强 大思政课 社会实践㊂引导学生从更高频的社会实践中,找到自身理解自我㊁认识社会的新方式,探索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个体化的链接与嵌入模式㊂美国学者莱夫和温格(Lave and Wenger)曾经指出 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参与到这种文化实践中去,是学习的一个认识论原则㊂ [8]着眼于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意识,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社会观察㊁志愿活动㊁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到 大思政课 的社会场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政治领悟能力㊁社会观察能力㊁发展适应能力㊂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挖掘社会现实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学校㊁家庭㊁社会教学资源互联㊁教育价值意义互通㊂创设 大思政课 的实践新场景,串点成线㊁织密成网形成 大思政课 教育教学体系㊂3.强化系统集成的 大思政课 教育教学氛围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切实加强系统内外的有效连接,理顺 大思政课 的学科体系㊁教学体系㊁教材体系㊁管理体系,强化系统集成的 大思政课 教育教学氛围㊂一是加强教学资源集成㊂要发挥好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的作用,建设智慧教育平台思政教育资源库,探索开发 大思政课 虚拟仿真实验室㊂吸收辅导员㊁思政教师㊁行政干部等共同组建 大思政课 教学专家库,常态化推进 同上一堂课 社会思政课堂,不断优化 大思政课 的教学队伍和教学资源㊂通过资源库共建共享㊁系统集成,深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品牌示范建设,深入推进大课堂㊁大平台㊁大师资等要素和资源的集成整合㊂二是优化教育要素保障㊂各高校要利用好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 大思政课 建设的工作方案“,教育主管部门要将 大思政课 作为评估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其纳入高校党建与教学评估体系,建立 大思政课 长效评估机制㊂各学校争取政策支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切实增强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㊂创新 大思政课 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更符合贴近现实㊁切实可行,不断推进大思政课 的量化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精确化和611第5期王延隆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 大思政课 建设规范化等㊂完善 大思政课 经费保障机制,盘活教学资金和资源,推动校企合作和校社合作,在社区㊁农村㊁中小学㊁企事业单位等设立实践教育基地㊂三是形成社会氛围乘数效应㊂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在系统内部的个体,人人都是系统要素,人人都可肩负教育功能,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稳定的运行状态㊂从社会系统的角度看,就会形成一种文化,这种社会文化恰恰是 大思政课 需要实现的育人文化氛围㊂通过制度设计㊁政策导向和宣传发动㊁文化引领等多种变量,引发 大思政课 育人效应的连锁反应,并通过不断 总结强化 循环积累 ,让这种正向作用不断强化放大,营造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的育人环境和舆论氛围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抓好网络文明建设,推动公民道德建设㊁主流文化宣传,以媒体宣教㊁专题讲座㊁文明创建等方式引领思想文化建设,为 大思政课 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㊂参考文献[1]㊀ 大思政课 我们要善用之 (微镜头㊃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 ㊃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2]㊀欧文㊃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 当代思想的新范式[M].钱兆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8.[3]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8.[4]㊀宁先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发展的系统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114-119.[5]㊀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与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2004(2):142.[6]㊀张华夏.系统哲学三大定律:乌杰‘系统哲学“解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0.[7]㊀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6.[8]㊀J㊃莱夫,E㊃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9.[责任编辑:孙㊀皓]711。

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政课改革视角论文

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政课改革视角论文

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视角分析【摘要】文章从从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互促进五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已开展多年,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究竟如何改革的争论莫衷一是。

笔者在结合国内诸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教学亲历与体悟,认为如何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主要有以下五个视角,笔者分别予以论述:一、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的视角纵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实践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论断: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一条不可忽略的重要路径。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所言,“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是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对该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问题进行探讨时已经形成的共识。

”笔者认为这种“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在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了广阔空间的同时,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供了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契合,使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征在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了合法性的同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整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而进行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将动摇其学科基石,丢失其学理支撑,进而难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持久力,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陷入僵局。

(二)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一方面我国不少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资大多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五个二级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人员。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要想提高其实效性,必须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而“启、学、论、行、评”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比较好的模式,即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理论,开展互动教学,组织学生讨论,实行知行合一,改革评价机制。

标签: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课;教学模式;五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

在多年实践教学和遵循高等教育的特征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试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上加以重新设计,以构建思政课“启、学、论、行、评”五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即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讨论,加强实践教学,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方法的教学模式。

它是以学生心理为基础,以现实要求为指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重点,以革新教学方法为导向,以切实增强课程实效性为目的的一种可能的创新教学模式。

具体如下。

一、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启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研,本文将深入探讨课程思政改革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当前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本文期望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日益重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呈现出以下明显的趋势:全面融合与深化发展:思政课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政治理论教育,而是逐渐与其他专业课程实现有机融合,形成全课程育人的新格局。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上,更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创新上。

注重实践与体验:传统的思政课程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改革后的课程则更加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

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也开始积极拥抱新技术。

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突出国际化视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引入国际前沿的思政理论、案例和实践经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注心理健康与人文关怀: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文关怀。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正朝着全面融合、注重实践、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突出国际化视野以及关注心理健康与人文关怀等方向发展。

浅谈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上 成 大 学生 真 ・ 爱 、 身 受 益 、 生 难 忘 的优 秀课 程 。 心喜 终 毕 关键字 : 高等 学校 思 想政 治 理 论课 程 改 革 成 就 问题
( ) 学 方 法 和 教 学 手段 更 加 多 样 化 。在 运 用 传 统 教 学 方 三 教


高 等 学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是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主 渠
新 一 轮课 程 改 革 取 得 了 一 系 列显 著 成 就 。 造 了宝 贵 经 验 2 1 年 4月 2 0 1 1日教 育 部 在 上 海 召 开 “ 个 为 什 六 前 不 久 . 育 部 在 全 国 2 0所 高 校 1 教 0 0万 名 大 学 生 中对 思 想 么 ” 进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试 点 现 场 会 暨 思 想 政 治 理 论课 政治 理 论 课 教 学 进 行测 评 .结 果 显 示 .5 8 %的 大 学 生 对 教 学 “ 满 建 设 研 讨 会 ( 东 片 会 ) 华 。教 育 部 副部 长李 卫 红 出席 会议 并指 出 ,
浅 谈 对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课 程 体 系 改 革 的 认 识 与 思 考
杨 彩 凤 ( 云南 机 电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云 南 昆 明 6 00 5 2 3)
中图分类号 : 4 G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 5 (0 20 — 1 1 0 1 0 — 2 X 2 1 )5 0 6 —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用 .中 宣 部 和 教 育 部 联 合 在 全 国范 围 内对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展 网络 教 学 资 源成 为思 政 建 设 的 一 大 亮点 列 如 : 海 大 学 社 会 上 教学 状 况 进 行 了建 国 以来 最 大 规 模 的调 研 .并 于 2 0 0 5年 2 7 科 学 学 院 思 政课 教 师李 梁 拥 有 一 大批 学生 “ 丝 ” 他 的思 政 课 堂 月 粉 . 日印 发 《 于 进 一 步加 强 和 改 进 高 等 学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的意 爆 棚 , 生 们 抢 着 占座 、 关 学 听课 , 且 形 成 了一 支 不 断 壮大 的“ 丝 ” 并 粉 见 》标 志着 高 校 思 想 政 治理 论 课 改 革 进 入 了新 的 阶段 . 队 伍 。 精 美 的课 件 、 动 的讲 述 、 生 让人 身 临其 境 的影 音 资 料 、 阔 广 20 0 6年 教 育 部 规 定 .高 校 本 科 层 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将 设 置 而 独 到 的 视 角 是李 梁 的课 堂 最 令 人 耳 目一 新 的地 方 . 对 多 媒 体 ? 而 “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 “ 泽 东 思 想 、邓 小 平 理 论 和 ‘ 个 代 的 有 效 运 用 也 已成 了李 梁 的“ 牌 ” 在他 的教 学 资 料 库 里 . 马 、毛 三 招 已拥 表 ’ 要思想概论 ”“ 重 、 中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 想 道 德 修 养 与 法 有 了超 过 I0 G 的 教 学 素材 。在 学科 的育 人 前 沿 . 巧 妙 地 将 思 和 思 O0 他 律基 础 ” 4门必 修 课 . 等 专科 层 次 将 设 置 “ 泽 东 思 想 、 小 平 理 政 课 的核 心 价 值 无 痕 地 传 递 给学 生 . 年 的 实 践 积 累 . 一 石 激 毛 邓 多 如 论 和 ‘ 个 代 表 ’ 要 思 想 概 论 ” “ 想 道 德 修 养 与 法 律 基 础 ” 起 千 层 浪 . 思 政 课 堂 这 片平 静 的湖 水 泛 起 阵 阵涟 漪 三 重 和 思 令 等 2门必 修 课 本 专科 学生 都 要 开 设 “ 势 与 政 策 ” 。 形 课 ( ) 四 形成 了 比较 稳 定 和 较 高 素质 的教 师 队伍 。据 统计 . 目前 20 09年 9月 教 育 部 在 北 京 、 海 等 地 开 展 “ 个 为 什 么 ” 上 六 进 全 国高 校 思想 政治 理 论 课 专 任 教 师 为 2万 多人 近 年 来 . 国家 提 高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试 点 工 作 倡教师在职攻读“ 两课 ” 士 学 位 、 办 骨 干 教 师 培 训 班 、 养 学 硕 举 培 新 一 轮 的 高校 思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程 改 革 在 不 断 推 进 中取 得 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刍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刍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刍议【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本文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难点挑战等方面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现状和意义。

文章指出,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关键。

文章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关键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这一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难点和挑战、重要性、关键措施、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必要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如今,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获取途径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失去学习兴趣。

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引入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解决改革中的难点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前形势下存在一些现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陈旧、知识点过时,无法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学生对于这些过时的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认同感和价值感,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
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 系建设 、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 识我 国 国情和改革发展 稳定的现 实问题 、 促进 大学生提 高政治鉴
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 性、 培养 高素质人 才的重要 职责, 在培养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发挥着极
其 重要 的作 用 。
关 键 词 : 想 政 治 理 论课 ; 学改 革 ; 定 方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6 4 9 2 (0 2 0 — 1 1 0 17 — 3 4 2 1 )9 0 9 — 2
近年来 , 高校思 想政治 理论课课程 改革 、 思想 政治 理论课 建设 以及思 想政治理 论课 的教 学效果取得 了 阶 段性 的成果 。同时也存在普遍性 问题 : 对思想 政治理论 建设 的 紧迫性 认识不 足 、 施不 力 、 措 管理 不到位 , 想 思 政治理论课 有被弱 化的现象 ;思想 政治理 论课师资 队 伍素质有待 提高 ,特别是缺 乏既有 渊博 知识 、人格魅 力, 又有教学 热情的学科 带头人 和教学科研 骨干 ; 学科 建 设基础薄 弱 ,马克思 主义理论学 科对思想政 治理论 课 的支撑不够 ;思想政治 理课与大 学生 日常性 思想政 治 教育 、 与高校哲 学社会科 学专业课 程 、 与社会 实践活 动 结合不 够 , 教学 方式 单一 , 教学 的针对 性 、 实效 性不 强, 教育教 学的I 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基于上述各种 吸引 不足之处 ,笔者在该 课程 的教 学过程 中运 用和总 结出 以下几种教学方 法 , 以供 同行参 考 。
化教育的实施力度 。
参考文献 : - 一
康心 理 学杂 志 ,06 ( )4 3 4 5 2 0 ,4 :6 — 6 . 【 载 尔. 2 】 H坤 克. 习理论 : 学 教育 的视 角l . M] 南京 : 苏教 育 出 江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2 0 1 2 年3 月, 教育部发布的《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 量 的若干意见》 ( 质量3 0 条) 明确指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 治教育 , 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 , 推 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 、 进课堂、 进头脑 。这对高校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长期 以 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守阵地 , 兢兢业业 , 为培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的合格人才付 出了 自己的努 力。 但是 , 仍然 出现 了一些各高校带有共性的问题 , 如教学 效果不佳 、 学生上课积极性普遍不高、 个别课堂学生( 毕业 班尤为突出) 缺课现象严重等。造成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 有三 : 一是现在使用 的教材有些 内容离学生较远 , 甚至有 些 内容 中学时代老师已经讲过 ,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 心 理上产生厌烦 ; 二是有的教师讲授手段单一 , 技巧不够 , 提 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 学、 合理 , 导致部分学生疏远思想政治课。因此 , 正视教学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深入分析、 研究 , 进行必要 的课程建设
师、 学生 三 个 角度 入手 , 不 断创 新 , 全 面推 进 课程 建设 改 革 。 关键 词 : 高校 ; 思 想政 治 理 论课 ; 建设 ; 改革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1 3 — 0 0 4 0 — 0 3
【 教改创新】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改革 中几个 问题 的思考
盛 大 铨
(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6 )
摘要 :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是一 系统工程 , 应该本 着“ 以生为本 , 突出过程 , 注重 实效” 的原则 , 从教材 、 教

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

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

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摘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高等院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各高校都制定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到了第一位。

树立现代创新教育价值观,把思想政治课考试改革作为突破口,从创新教育的高度去界定考试改革的标准,目的是通过考试改革带动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是近年来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但由于诸多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滞后已经成为了困扰教师、学生,并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瓶颈问题。

科学而又符合教育规律的考试,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更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树立现代创新教育价值观,通过改革考试机制,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成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体现创新教育要求,全面突破传统应试考试观念1.创新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是引领社会进步、提高民族核心竞争力的直接因素。

创新教育以追求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不是教育者被动成型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教育者不断寻求理解、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高等学校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必须认识到以前那些传统应试教育的落后教育思想及观念的弊端,树立现代创新教育观和考试观,对传统的考试观念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灌输理论来进行,导致考试过于倚重对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基本结论的记忆,忽视了对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其结果是学生不仅没有通过考试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不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揭示现实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和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教学要求。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提出,大学思政课教育改革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大学思政课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等,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为了提高大学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各大学纷纷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建立评价体系、共享教学资源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这些改革案例为大学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教学改革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教学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改革还可以拓宽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

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改革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字数:177】2. 正文2.1 案例一:大学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大学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是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强大的教学团队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果。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大学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方法:1. 团队建设目标:明确团队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还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是为了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等。

2. 团队构成:合理构建大学思政课教学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教学助理团队、教学设计团队等,确保各个环节协同合作,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掌握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 义,为什么选择了中 "马克 思主义理论 研究和建 设工程 " 的 专家之一 , 中 央党校教 国共产 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以 运用马克思 授严书翰曾对教材编写提纲提出 过建议. 他认为 新教材有 "三 主 义立场, 观点和方 法认识当 代世界经 济, 政治形 势, 对 大学 生进 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 法制教育为主要 (简称 "基础 " ) 等. 这三 个层面的课程具有整体性,它们统一 于对大学生进 行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的教 育.同时, 这三个层面的课程 也具有重点性, 它们 是以邓小平 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的课 程体系和教学体 系.因此, 从思政课课程体系 的总体高度来看, "原理" 课, "概 论" 课和 "纲要" 课等一些新 的课程的设立和整合, 决不只是对 原有的 一些课程所作的名称上的对应 "调整" . 实际上, 这些新 的课程 , 由原有课程名称的 变动而影响到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 和教学 目的等方面,进而还涉及整个课程结 构上的变化.因 此, 对思政课课程体系的 理解, 不仅对思政课 建设的总体要求 以及课 程结构能有更为清楚的认识,而且对 思政课中各课程 的 教学要求, 教学目 的, 教学内容 及其相互 关系, 以及 对各课 程 之间的内容分布, 教学 重点等问题, 都会 有更为正确的新的 认识.我们 要重视对这一 "基 础工程" 的研究和探 索. (二 ) 高校 思政课改革各要素之间具有联系 性.系统论的 核 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整体,把系统的组成 部分看成是这个 整 体的有机组合的要素,重视发挥系统的整 体功能和整体效 益 .高校 思政课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各要 素之间具有程 序性 和相关性.各要素既形成自身系统,又能在 思想政治教 育 改革的大系统中确立应有的地位, 显示应有的存在价值 , 从 而获得 尽可能最佳的综合链接效果. 要素 之一: 确立统一的 教学内容, 必不可少 . 全国教 材 "一本通" "过去的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材是一纲 . 多本, 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 都有省编教材, 质 量不均衡.这次 调整, 中央决定集中全国最 优秀力量, 每门课 程只编一本教材 全国通 用." 据介 绍,新教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最新成 果, 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 充分体现 了马克 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 和方法 , 帮助大学生掌握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 把握社会主义建 设规律 和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下了很大 的功夫.此外,教材 尽 量做到科学观点和最新素材相结合 , 增加了说服力. 教育 部社科司负责人举例说, 在教材的修订过程中, 胡锦 贴近" 的显著特点, 即贴近现实, 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 贴近当 前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 "整体上比 以前前进了一大步,用这 要素之二: 以涵养 教师实力为核心, 加 大课堂教学的系统 攻坚力度, 刻不容缓 . 教师是学校中最可宝贵的资产, 是实施思政课教学 , 引导 大学生步入理想境界的关键主力 . 以此得出反证: 不致力于涵 养教师的实力, 思政 课所孜孜以求的一切都将事倍功半 , 甚至 一事无成.实力是鼓噪不出, 炒作不来的, 实 力的涵养必须依 赖于一系列切实可行, 行之有效的举措, 谁都无法回避并逃脱 这一铁律.与教材编写同时, 此次调整还有一系列配套 措��
工程.高校思政课改革涵盖了三 大领域, 即教学内容 的整合, 教师知识的调整和教学方法 的创新,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系 统结构. (一 ) 高校思政课改革内容具有整 体性. � �中共中央宣传 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意见� 实施方 案� (简称 "05 方案 " ) 要求 本科 开设 4 门必修 课: �马克 思主义基 本原理� , �毛泽 东思想, 邓小 平理论 和 "三 个代表" 重要 思想概论� , �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 和 �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 基础� , 同时 开设 �当代 世界经济与 政治� 选修 课; 专 科开设 2门 必修课: �毛泽东 思想, 邓小平 理论和 "三个 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和 �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 . 另外, 本, 专科 都要开设 � 形 势与政策� 课. 从 "05 方 案" 规定 的本科 课程内 容来看 , 我 们认 为, 高校 思政课课程体系大体分为三 个层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教 育为 主要 目的 的 �马 克思 主义 基本 原理� (简 称"原 理" ) , 它以马克 思主义哲 学原理为 主要内容 , 整 合了 �马克思 主义哲学原 理� 和 �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 济学原理� 两 门课程体 系.该课程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 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主 题, 以人类社 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 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 主义, 正确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过程中形成的三大理论为 主要内容的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 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概论� (简称 "概论 " ) 和 以宣传中华民族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 �中国近现 代 史纲要� (简 称 "纲 要" ) . "概 论" 课 整合了 �毛泽 东思 想概
涛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 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新教 材及时加入这一内容, 并把它作为贯穿 "基础" 课教材的 主线.
论� , �邓小 平理论 和 "三个 代表 " 重要思 想概 论� 两 门课 程体 "这绝 不是赶时 髦,社会主 义荣辱 观集中体 现了正确 的人生 系, 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 世界观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进一步 观, 价值观, 道德观和法律观, 因此与思想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阐明了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这一道 理,使大学生增强了 对马列 主义,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四者是 一脉相承的认识深度,增强了对邓小 平理论, "三个代 表" 重要思 想与马 列主义 , 毛泽 东思 想之 间是 坚持, 继 承, 发 展, 创新 的辩证关系 的认识深 度, 增强了对 毛泽东 思想, 邓小 平理 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作为当代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内 涵的认识深度. "纲要 " 课的教学目标是使 大学生了解 的内容正相契合." 这本 教材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 , 主要 就思想, 道德等方 面进行 人生观, 价值观 , 道 德观和法 律观的 教育, 内 容很丰富 , 涉 及理想信 念, 爱国主义 , 人 生价值, 道德 选择, 社会生活领域 的道德与法律以及法律精神等问题 . "大 学生进入人生的新阶段, 需要有人生目标." 而在 "概论" 课教 材中, 作为马 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 最新理 论成果,教 材从毛泽 东思想的 形成一直 写到了科 学发展 观.
大领域, 只有注重构建, 优化系统的各要素, 才能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整体功效 . 关键词: 系统; 系统论; 思 想政治理论课; 优化
中图分类号: 64 2 .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8 4 99 (2 008) 04 -014 8 -03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简称 "高校 思政课" ) 改革是一 项系统工程, 它不仅 具有一般系统的共同特征, 而且具有高校 思政课改革系统的自身特性, 比一般系统涉及面更为广 泛, 结 构层次更为复杂.
� � �第 28 卷第 4 期
绥化学 院学 报
2008 年 8 月
� .28 .4 � � � A .2008
系统论视角下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张继梅
(绥化学院
王敬峰
15206 1 )
黑龙江绥化

要: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涵盖了教学内容整合 , 教师知识调整, 教学方法创新 三
一, 系统论要点简述
作为方法论之一的系统论,是从系统 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的.系统论认为: 系统是 由若干个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要素 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 一旦形成, 也就具 有了自己的整体结构 和功能; 系统是可以分 层次的, 亦即系统 内部结构具有等级次 序; 系统是相对于环境 存在的, 开放的系 统和环境之间存在着 相互影响和交流.系统论既强调事物的 整体性,也强调各要 素之间的关联 性, 系统性, 协变 性, 认 为系统 中各要素 之间具 有特定的联系.系统论强调系统的发展 性,认为随着时间或 者环境的发展变化,系统中要素和要素 之间的联系乃至整个 系统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从整体上研究事物,把研究的对象看 作是一个由各部分 要素组成的系统,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 运动和发展着.系统 的整体性, 有序性和 相关性维系着系统的存在和运行 .
二, 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系统结构
高校思政课改革也是一个整体系统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 �收稿 日期�2008 -04 -06 � � �作者 简介� 张继梅 (196 2) , 女, 黑龙 江肇源人 , 绥 化学院思 想政治理 论教研部 教授; 王敬峰 (196 3) , 男, 黑 龙江肇源 人, 绥化学 院教育系主任, 副研究 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