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就在于我们拥有历史悠远的文化底蕴,而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五千年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的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从纵向时间脉络来看,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这是世界文明的奇迹;从横向文化内涵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相较于其他民族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文化领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打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与之同步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在增强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充分肯定。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的大势,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
过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新闻、报纸、广播等宣传手段,传播效率慢,并且考虑到个人文化素质修养高低等问题,这些单一的宣传方式无法满足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期许。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纷繁复杂,但互联网和其他诸如短视频或直播等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消费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连接起来,有些甚至脱离人民群众。
新媒体和互联网等传播方式不当使之达不到预期效果,新型媒体行业在宣传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产生偏颇和误解,动摇了实现文化自信的根基。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3套)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3套)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XXX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气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本。
这些资本包括国家价值寻求、社会理念、宗教崇奉、品德规范,还包括风俗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财产的开展水平密切相干。
文化软气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中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气力完成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气力的力量施展阐发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
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
《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
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
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
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
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
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段论述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
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
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
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
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
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
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
《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于都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2024年4月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思想的建立孔子身处的时代,礼崩乐坏,西周的封建制度随着西周本土的沦陷,只剩下一个空名。
在大崩溃的时候,孔子致力于重建超越时空限制的普世价值观念,将依据理性道德建立的系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也作为世界可以遵行的、他所盼望的行为准则。
孔子教诲门下,并不像后世所谓的学校,而是与来自各方的同人和朋友们随机讨论问题,共同建立和发展一套思想体系。
从一开始,孔子注意的就不是个人“独善其身”的道德,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相处之道又建立在道德之上。
“道”在孔子心目中是永恒而且普世的原则,即使是至高无上的神明“天”,也不过是“道”的显现,“天”和“道”是一体两面。
神的力量和永恒、普世的原则,虽然抽象,但“道”不只存在于人与人的相处之中,它还存在于万事之中。
因此,儒家思想落实在人间事务上,是主导人间关系的大原则、确立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尺寸与尺度。
孔子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思想脉络一锤定音,这是一门人间与社会的学问,而非今天学术界的认知学问。
这个特点我们必须记得,它乃是中国和西方制度方向上最大的差异。
儒家思想中的“安人”与“安百姓”孔子认为门下的弟子分别属于四个门类:德行、政事、语言、文学。
这四科各有出色的代表人物。
德行是修身,政事是为人服务,语言是处理社会事务和传达信息,文学是书写能力,与语言同为传达信息之用。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解析版)语文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横观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错误,无中生有。
文章只在第二段引用李大钊的话“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时提到“横观现实”这一概念,“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但其中并没有提到“横观现实”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而想象力丰富与否决定了诗歌作品的质量”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单纯考察想象力是否‘丰富’,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还是想象力的质量的高下”可知,想象力是否丰富不是诗歌作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想象力质量的高下影响诗歌的价值。
故选C。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登太白峰》臆造人物、虚构境地,借助离奇的想象写作,属于艺术想象力。
故选C。
①用假想比附事实;②生造出所谓“隐”的人和事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中“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
《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
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可知,“索隐派”用假想比附事实,生造出所谓“隐”的人和事来。
能够将诗性的幻想和具体生存的真实性作扭结一体的游走。
如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就是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通过丰富的想象,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宵柝(tuò)冷涩(shè)畏葸(sī)皮开肉绽(zhàn)B.惘然(wǎng)广袤(mào)贪婪(lán)撒手人寰(huán) C.幽咽(yàn)珊瑚(shān)召唤(zhào)模糊纤细(xiān)D.朔漠(sù)砯崖(pēng)吮吸(shǔn)刨根问底(páo)【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解答语音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养成注意读准字音的习惯,特别要注意那些多音字和容易被声旁误导读音的字以及报刊上常见但容易人们读错的字.A项“涩”读sè,“葸”读xǐ;C项“咽”读yè;D项“朔”读shuò,“砯”读pīng。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黏液踝节夙愿神秘莫测放诞无理B.吞噬歆享稀罕穿流不息错综复杂C.搁置草窠寒喧百无聊赖朝气篷勃D.榫头旋涡盥沐璀璨夺目兴高采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比较排除法。
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A项“理”应为“礼”,B项“穿”应为“川",C 项“喧”应为“暄”,“篷"应为“蓬”。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和尚疯疯癫癫说了些无稽之谈,也没人理他。
B.盛夏的深夜,学生们都沉睡在香甜的美梦中了,临近校园的池塘里却蛙声阵阵,沸反盈天。
C.一个人的素质是可以通过细枝末节的小事看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去尽量地完善自己.D.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意,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悲剧美感与悲剧精神①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②在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亲眼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等可怕的事件发生。
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奥赛罗轻信谣言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悲剧快感”呢?因为悲剧会引发我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而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会随着剧情推进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
我们可以从大量悲剧经典中概括出一种叫做“悲剧精神”的东西。
悲剧精神的具体表现有三:③一曰严肃的情调。
严肃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正面肯定与护卫人生价值,为此而敢于承担责任,经受苦难,直至牺牲,这就意味着沉重与悲壮。
无论是《俄狄浦斯王》、《奥赛罗》,还是《窦娥冤》,虽然观其演出乐趣无穷,但其情调是严肃的。
或者说,这些悲剧正是通过审美的快感把一种严肃的情调打入了你的心中。
即使是观看《麦克白》这样的悲剧,麦克白在王位诱惑下从弑君篡位到被毁灭的血淋淋的历史,也叫人深受情感的撞击,或叹其人格本强误入歧途而惋惜之,或惧天网恢恢倍感未知世界深不可测而疑惧之,于是悟到人生不易,切不可懈怠了戒惧之心。
当然,这种严肃的情调必须是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的。
如果故作“严肃”之状,实则虚情假意,那就不是悲剧情调而是喜剧讽刺与嘲弄的对象了。
④二日崇高的境界。
一般说来,悲剧所描写的事件和主人公,其真善美的价值含量都是很高的,大都是足以给人以崇高感的。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2022级半期考试试题语文(答案在最后)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开始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宝、黛共读连同第二十三回的整回内容,在《红楼梦》的整体情节布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的“妙词”当然可以理解为《西厢记》中的曲词或者对白,“戏语”则可以理解为玩笑话。
但是,这些玩笑话,关键几句是从剧本中直接挪用,那么把“戏语”视同为“妙词”,让前后形成一种互文足义的关系,也未尝不可。
在这片段中,小说三次提到了元杂剧《西厢记》中的词语,而呈现的这三个词语,再加上宝玉带有戏剧性的一次发誓赌咒,恰好构成了情节发展逻辑的几个关键步骤,我们试着来依次分析。
第一步,这段情节的逻辑起点,是宝玉带《西厢记》剧本到桃花树下坐着细读,书中写道: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这里,剧本中莺莺的“落红成阵”感叹,与贾宝玉身处的自然环境十分吻合,书里的情景,与书外的世界被打通。
这种自然之景,本身就是感发、引发人的情感的一种元素,而书里书外的景的相通,也为接下来写人处境的相似和情感的相通作了铺垫。
第二步,宝玉把手中的剧本转给林黛玉看后,有了下面一段对话: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沈阳二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26届)语文试题说明:1.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2.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71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宝级文物。
在这幅近12米的长卷中,王希孟主要运用了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以细腻的工笔勾勒出连绵起伏的群山、烟波浩渺的江海、点缀其间的村舍、江中独钓的渔翁和挺拔秀丽的松竹。
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场视听盛宴掀起了文化自信的国潮热,引发了一轮对“青绿腰”的模仿热,影响力覆盖全民。
《只此青绿》打破了赏画的平面视角,用多维的舞蹈语言和舞台空间让《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活”了起来。
青绿女子刚柔并济,舞姿翩跹,曼妙的“青绿腰”将古典式的奇幻美学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获得了私享画作的沉浸感。
这独特的沉浸式“赏画”方式重塑了当代观众对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体验,这“复活的艺术品”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时空穿梭机,让观众穿越时空与画家王希孟对话,走进王希孟的心路历程,走进北宋工匠艺人们的生活。
这种赏画经验的革新,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一直以来,守正与创新都是古典题材舞蹈创作者们的共识。
“守正”体现在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上。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了丰沛源泉。
而“创新”则是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舞蹈技巧等舞蹈要素的“文化性”上进行的想象和开发。
《只此青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做出了一次成功探索。
思考大众对“青绿腰”动作的模仿热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大众对传统文化表达喜爱和认同的质朴方式。
他们通过对“险峰”动作形态的模仿,再现了自己心中对于“气韵山河”的想象和价值认同。
单从舞蹈动作层面来看,“青绿腰”并不属于舞蹈中的典型技巧动作,但它却能够成为一种符号,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进入大众的认知。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共九道大题33道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
第Ⅰ卷为模块考查,第Ⅱ卷为素养考查。
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全部答案对应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100分)一、基础知识与能力(共18分)1. 下列各项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迂讷nà 伺候cì 惊谔 瘦削不堪B. 迤逦yǐ 半晌xiǎng 寒喧 碎琼乱玉C 谛听dì 离间jiàn 贤惠 湛湛青天D. 驯熟xùn 祈祷qǐ 唾弃沸返盈天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 每本元杂剧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每一折由不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由各人轮流演唱。
C. 鲁迅小说代表作有《孔乙己》《祝福》等,《孔乙己》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
D. 曹禺,原名万家宝,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一车一马称“一乘”,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大国。
B. 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
C. “侍坐”,指学生或晚辈在尊长近旁陪坐。
D. “再拜”指连拜两次,是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
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因之以饥馑 因:接续B. 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C. 善刀而藏之 善:保管D. 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官知止而神欲行 项王按剑而跽曰.。
B.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不然,籍何以至此C.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D.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若属皆且为所虏6. 下列各项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技盖至此乎B. 共其乏困C. 距关,毋内诸侯D.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7.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 瞋目视项王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朝秦楚,莅中国B. 范增数目项王C. 项伯杀人,臣活之D.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9.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异乎三子者之撰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夫子之谓也 D. 大王来何操.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共7小题,共18分)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人物不属于金陵十二钗正册?()A. 巧姐B. 李纨C. 妙玉D. 香菱11.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下册: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试卷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传统文学中,乡土文学曾是百年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流,但近年来出现了弱化的迹象,城市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当作家的生活经验主要是在城市中生成时,文学书写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乡到城的转变。
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这使得网络乡村题材小说一直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类型。
尽管如此,乡村书写也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而且由于是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故事,虚构世界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因此更凸显出小说中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感。
一些网络小说从作者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彰显出网络文学也要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赋形的历史使命。
温州人陈酿创作的《传国功匠》,讲述温州工匠的传奇故事,为了多年前一个不同寻常的盟约,“瓯匠”的年轻传人们胸怀家国大义,最终让秘籍《瓯宝图》回到祖国怀抱。
小说将“百工之乡”温州文化中的工匠智慧、商业精神和地域性格统合在一起,展现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新理念和新思考。
紧扣时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变化,展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表达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是当下网络乡村题材写作中的“现象级”主题。
《大山里的青春》作者罗晓出身农村,对故乡怀有深刻的眷念之情。
小说讲述城市青年江源到农村支教的故事,通过城乡对比折射他在个人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方面的深刻转变,真实地再现了改革开放前后乡村生活的巨变。
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关注农村发展、关心农民生活的拳拳之心。
历史类和传统文化类的作品中也常能看见写作者故乡的影子。
何常在的家乡河北邯郸是燕赵文化的发祥地,中山国作为战国时期的燕赵古国曾有过短暂的辉煌,但史书中缺乏系统的翔实记载,于是他写了《朝堂》。
小说讲述了中山国太子周东遭受陷害,侥幸逃到魏国之后通过合纵连横成功复国,使千乘之国的中山成为与七大万乘之国相提并论的“战国第八雄”的故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023.5.18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8:00—10:30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
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
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
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新华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新华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扬州市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
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
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高一)

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高一)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茶“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却较迟。
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
《说文》:“荼,苦荼也。
”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茶经》:“茶之为饮,发之神农氏。
”《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
茶是我国特产,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它和我国瓷器一样,简直可以代表中国。
我国茶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高。
在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中国十大名茶:1、杭州龙井。
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而享誉中外。
2、苏州碧螺春。
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
3、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周围。
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
4、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5、六安瓜片。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
6、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
7、白毫银针。
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
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
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
8、武夷岩茶。
产于武夷山。
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乌龙等,品质独特,茶汤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
9、安溪铁观音。
制作工艺复杂,好的铁观音,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
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10、普洱茶。
普洱属于黑茶,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
高中语文必修下 高一语文下期期中测试卷(原卷版)

2020-2021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
从庄严雄伟的宫殿坛庙,到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从多姿多彩的民居村落,到雪域高原的辉煌寺庙。
这些传统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高超的营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早在《诗经》中就用“如鸟斯革,如晕斯飞”来形容栋宇飞檐的华美之姿;又有“作庙翼翼”描绘宗庙建筑的严正巍峨。
在《诗经》记录的内容中,除周代的社会生活,还有如此大量的有关建筑艺术的描绘。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仅屋顶就有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还可以结合平面形状把几种样式组合成更加复杂、变化多端的屋顶形式。
传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尤其在园林建筑中,如亭、台、楼、阁、堂、榭、轩、舫等,不一而足,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
古人还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的形体和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进行整体的组织安排,巧妙处理每一处组群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肌理及光影色彩,使其产生大小高低、主从虚实、远近疏密、动静阴阳等空间变化,从而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透过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传统技艺的特点。
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工匠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根据地域分布分为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等。
木结构采用柱、梁、檁、枋构成的构架作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抵抗风力和地震,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文华高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本试卷考生自己保存。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黄培昭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
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
英式教育,大体上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
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
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
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
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
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
支持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
【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试卷(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一切都要建立在“实证”之上。
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
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
”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
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玄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仅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
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第二学期语文高一级期中考试题

第二学期语文高一级期中考试题我们看语文试卷的时候要注意好题目有多少不要漏题,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一语文,有时间的来阅读吧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第Ⅰ卷(选择题36分)一、选择题(15分,每题3分)1.下列各选项中,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陨(yǔn)首笨拙(zhuō) 拓本(tuò) 伺候(cì) 奄奄一息(yǎn)B. 暖和(huo) 坍圮(pǐ) 熨帖(tiē) 猝然(cù) 呱呱而泣(gū)C.倔强(jué) 隽永(juàn) 嘈杂(cāo) 炮烙(lào) 窸窸窣窣(sū)D.菲薄(fěi) 绯闻(fēi) 恫吓(xià) 桀骜(jié) 前合后偃(yǎn)2.下列各选项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 遴选废弛雍容大度有口皆碑B.坐落戕灭历尽苍桑迫不急待C.滥觞砰击满腹经伦殒身不恤D.修葺暴燥水泻不通气宇轩昂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准确的一项是A.现在有人讥讽我有农民的品行,我并不羞耻,我就是农民的儿子。
B.“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洁的说。
我们从短工的答语中可以窥见他对祥林嫂的不屑与厌弃。
C.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不齿,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D.母亲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映。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大书特书,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B. 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
C. 电视画面显示,3日当天,民主党竞选总部沸反盈天,奥巴马的支持者们安静而有序地握手拥抱,庆祝奥巴马开创了新的选举记录,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民族要振兴,教育必先行。
我们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从整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长树先长根,立人先立德”,没有德,再有才华也无济于事。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重地,要始终把立德放在第一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用科学理论铸魂育人,以时代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教书先教人,育人先育己,以高尚的品格、文明健康的举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以正能量的热度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以报国之心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学生成长打好精神底色。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水平。
2023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
持续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必须用好改革创新这一招,深化教育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启发式教育,增加吸引力、趣味性,不断在特色上实现新的突破,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
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的一种商业模式。
美国著名的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
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
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
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
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
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
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注重体验,对生产、管理、销售、消费等诸多环节产生了积极作用。
B.Zipcar租车公司整合了大量闲置车辆信息,帮助会员找到距离最近且价格最优惠的车辆,并提供车况等信息,便于会员用车。
C.淘宝网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他们将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竞争。
D.分享经济中的消费不仅是单纯的消费,而且是一种能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为他人消费提供帮助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以Zipcar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不仅直观展示了分享经济的消费体验,也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优点。
B.文章的主体分析经济的运行方式分为分工型经济运行方式和分享型经济运行方式,分享经济产生于分工经济之后。
C.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方式,先论述分享经济可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再论述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D.本文是典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重点分析分享经济的意义所在。
3.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分享经济的特征是鼓励人们通过分享数据信息,相互提供便利。
因此,分享经济的实现过程体现出“合作共赢”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