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教研活动简报
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教研活动简报近年来,教育界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学生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发展过程中,主动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为了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
首先,我们组织了一场主题为“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研讨论会。
教师们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过分享教学经验和探讨教学方法,教师们对于如何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我们开展了学生问题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们在课堂上设置了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协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提问,展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的各个学科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了一系列问题意识教学研究。
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全面提升。
总的来说,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我们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之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愿学生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能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有思维、有创意的未来之星。
“培养学问题意识”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常安二中2014年12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是常安二中申报的县级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这一课题是我校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此课题由我校教导主任负责于2011年申报,经宾县科学教育研究所批准立项。
从2011年9月10日开题,至2014年12月结题。
历时三年多时间,我校十多名教师经过不懈努力不断的学习研究、交流探讨、实验总结现已顺利结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就我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报告如下:课题提出的背景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想把教育达到三个面向,就必须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所以重视人才的培养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共识,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大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对科学发展有用的大量知识,目的是重视科学的研究,所以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新课程课堂研究的一个中心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共识。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进为目标,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的课题。
如何适应广泛深入的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课题研究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1、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新课改的理念,以人本主义思想,群体动力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为支柱。
提炼课堂教育教学理论效果,寻求课堂质量的有效方法。
2、事实依据根据有关调查和分析得出:学生不会问,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问,学生对提问不感兴趣等,是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这主要包括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两方面的问题。
让一年级的学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对于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课题研究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课题研究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作者:赵永攀李哉平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4年第01期问题贯穿于课题研究过程的始终,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的欲望和动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
”课题研究其实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在此过程中研究者是否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对研究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意识是指研究者自觉地对问题从发现、分析到解决整个过程中所抱有的积极态度。
它不仅是研究工作内在的驱动力,而且更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培育。
下面以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价值引领下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研究》(下称《文本解读研究》)为例,按“疑问→追问→试问→反问”的流程来探讨课题研究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疑问:为什么研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许多教师觉得搞科研很难,就是因为缺乏对问题的发现。
其实,我们的工作每天都面对着千变万化的生命个体——学生,如凭着已有的常识、习惯和经验去应对,遇到种种“问题”在所难免,不过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课题研究的起点。
“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们应该带着怀疑的精神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从诸多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如,(1)“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没有细细品味这句话之前,大家都会认为它是一句至理名言。
但是,当“文本解读”这个术语冲击课题组老师大脑时,他们就开始对这句话产生了质疑。
一千个读者就一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如一些特定的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
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只会把学生引入歧途。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生的独特体验一定都是正确的吗?如有学生认为,“白骨精虽然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引言在现代教育中,研究性学习被认为是一种高效、有益的学习模式。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这份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中,我们将探讨这一学习模式的必要性和效果。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深入研究某个课题或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改善能力的过程。
与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学生主导: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并参与实验、调研和数据处理等活动。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了主动性和探索欲望。
2. 跨学科学习: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问题导向: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通过研究和探索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 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并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价值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中去,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思考和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亲自实践和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解决问题。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1. 确定课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课题范围,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
2. 组织导引: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研究任务。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的发现和经验,激发彼此的思维碰撞。
4. 提供资源支持: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图书、文献以及实验设备等资源支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开展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人员常常需要通过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方式来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
而要培养出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就需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又该如何培养它呢?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问题意识”的含义。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指的是对研究对象、课题或者现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洞察的意识。
这种意识需要研究人员具备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和思辨能力,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思路或方法,从而推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那么,社会科学研究中该如何培养“问题意识”呢?需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位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者首先需要有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只有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一定的全面了解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对所学的理论、观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不轻易接受表面的现象与结论,从而能够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培养“问题意识”需要进行实践性的教学与学习。
纸上谈兵虽然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但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还需要通过实际的科研实践来锻炼。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课外阅读、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学科中的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也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发问。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在学术讨论或者学术活动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向各类专家学者请教,以不断拓展视野、准确捕捉现实中的问题。
除了教师的引导之外,学术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至关重要。
学术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感知和解决能力,所以学校和学科单位应该在学术研究中加大对学生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研究活动,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和发现问题,从而得到积极的成长。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开题报告一、问题背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但是,在许多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公式和解题方法,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怎样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问题定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具体而言,我们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如何让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心;2.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3.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4.如何鼓励学生与同学们合作、探讨和分享解题过程与方法。
三、解决方案3.1 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数学问题的应用背景,让学生看到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引导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要求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和尝试不同的方法,从而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3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解题思路、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4 鼓励学生与同学们合作、探讨和分享解题过程与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探讨和分享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进步。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方法,让他们从彼此的经验中学习和借鉴。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数学课题研究
数学课题研究一、引言数学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数学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提供深入思考和探索数学领域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课题的定义数学课题是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究和研究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和问题的过程。
这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课题的价值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课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提问的习惯。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深入研究和解决数学课题,学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数学课题鼓励学生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和创造性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四、数学课题的选择在选择数学课题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的兴趣:选择与学生兴趣相吻合的数学课题,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学生的水平: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选择合适的数学课题,既能让学生感到挑战,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成功的可能性。
3. 现实问题的应用:选择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课题,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增强数学的实用性。
五、数学课题的设计1. 提出问题:数学课题的第一步是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可以是一个疑惑、一个困惑或者一个挑战。
2. 收集信息:收集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材料,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3. 分析和探索:通过分析问题的结构,寻找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4. 解决问题:根据分析和探索的结果,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行问题求解。
5. 总结和反思: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六、数学课题研究的实施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设计和完成数学课题。
可以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和展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泉州市奕聪中学赖旭初执笔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我国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是更为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近代,美国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试验,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教学”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问题教学理论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
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
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2、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解释现实。
建构主义关注人的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性学习是一种内在认知动机驱动的学习。
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学习是主体主动作内部心理建构的过程;学习中的理解是运用已有经验和提供信息的结果,学习中的建构既有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又有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合作会使理解变得丰富和全面。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1、研究的主要内容(1)主干问题研究:①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基本要素②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外在显现③初中生问题意识萌发、发展研究(2)基本关系研究①学习模式与问题意识研究②学习效率与问题意识研究③教学评价与问题意识研究2、研究目标(1)通过学科教学和研究,组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掌握一些基本的问题探究方法,同时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造力非常重要。
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仅仅关注于得出正确答案,而缺乏对问题的探究和分析能力。
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问题意识的定义与重要性。
问题意识是指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觉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创造力。
二、困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原因。
1.过度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更加关注于得出正确答案,而忽视了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过程。
这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2.教师过多讲解而少给学生创造性思考的机会。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而缺乏自主思考和提问的能力。
这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充分的培养。
3.教材和习题设计问题。
一些教材和习题过于简单和机械,缺乏启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设计。
这使得学生无法培养出问题意识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
1.设计启发性问题。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疑问。
例如,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可以设计问题。
“一张纸的面积是多少?如何测量?”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问题意识。
2.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多提出问题,不论是关于数学概念的还是解题方法的。
通过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就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思考能力。
3.课外活动与案例学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数学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数学竞赛、探究性学习等。
同时,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学习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情境与角色扮演。
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和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课题调研学生报告4篇
课题调研学生报告4篇一般而言,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当一项事情结束时。
我们需要撰写报告,勤写报告,有利于我们及时找出自己的不足并改正,我们在写报告时可以从哪些角度着手?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一篇讲述“课题调研学生报告”的好文章,欢迎阅读并参考!课题调研学生报告篇1一、课题基本情况在9月我们生物组成员参加了课题“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真正探索出一套中学生物学科创新教学模式,在实施中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用课改理念指导实践。
实践中坚持遵循课题研究原则,公开教学研究,用课改理念反思教学。
用课改理念寻找策略,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创新的学习活动中去。
已初见成效,现将阶段研究工作总结如下:二、研究方法1、文献考察及网上研讨结合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考察等理论学习,获得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通过理论培训、网上研讨等形式沟通认识,分析提高。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情,确定实施进度,及时调整实施方法或步骤。
完成了学生学习方法问卷调查情况与汇总,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资源归纳法:在实验或调查中要详细纪录,做好对照实验,要详细收集撰写论文时所要引用的数据和证据等,如原始资料和照片等,有什么发现,最好在当时就进行初步分析、归纳、整理。
课题负责人应有意识地收集和保存好这些原始记录和资料。
4、经验总结法:坚持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边修正、边引导等过程性研究,及时形成阶段性小结。
三、立项以来所做的的工作1、加强理论学习,促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
学习国内外创新教育理论以及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坚持记读书笔记,写读后反思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中得到充实。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中学生物学科各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意见》,结合《生物课程标准》生物七、八级教材解读培训活动,加强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
2、确定子课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行动研究。
在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课题组确定子课题安排下一阶段的行动研究。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引言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研究性学习为主题,探讨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包括:自主选择课题、深入探究问题、多种研究方法、跨学科整合、成果呈现和评价。
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课题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2.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深入探究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进行跨学科整合,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增强学生的学术素养。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范,提高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1.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探究精神,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2. 培养创新人才。
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3. 促进学科交叉和综合发展。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进行跨学科整合,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和综合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4.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
结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动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和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工作报告篇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仍然盛行,因而使学生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们提问,向他们质疑的习惯,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去力求遵循老师的提问意图和思路,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
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解题能手”“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
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标(一)概念界定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
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2)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引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方法。
本次研究性学习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某一特定领域或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报告将介绍研究背景、目标、方法和结果,总结研究性学习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研究背景研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创新教育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并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需求和创造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试图通过设置开放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三、研究目标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特定领域或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领域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3.学习和运用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和技巧;4.提出创新性的研究问题,并设计相应的研究计划;5.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结果;6.总结研究成果并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性学习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前沿问题,并分析已有研究的优缺点。
2. 实证研究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并设计实证研究方案。
采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研究假设或解决问题。
3. 结果分析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取有价值的发现,并与已有研究进行比较和讨论。
4. 结题报告撰写总结研究过程、方法和结果,撰写结题报告,包括引言、研究背景、目标、方法和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
2五、研究结果本次研究选择了某一特定领域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1.对文献综述的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和热点问题;2.实证研究的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3.结果分析部分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讨论,探究了其中的潜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培养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课题论文)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莫旗尼尔基第二小学韩艳红[摘要]: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
[关键词]: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正文]: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
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对于数学教学,教师不能包办一切,要在“导”上做文章,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所创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要有一丝创新,哪怕并不完善,也要给予鼓励。
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才能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才能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一点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教师要善于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源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事实上,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的差异,生活经验与环境的不同,即使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统一讲解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会适得其反,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抑制,更谈不上学习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提出符合个性发展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历经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题研究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 明确 了 “ 为什 么研 究 ” 之后 ,
例, 按“ 疑 问一 追 问一 试 问一 反 问 ” 狸很 聪 明 , 理 由是 狐狸 善 于察 言 观 就要连续发问“ 研究什么” 。 连续发
的流程来 探讨课题研究过程 中问 色 , 不 断 改 变 说 话 的 内容 , 直 到 乌 问意 味着 连 续思 考 、连 续探 究 , 或 题意识 的培养 。
一
个“ 哈姆雷特” 。 如果我们一 一 定要 提出来的, 他人在此方面已做 了哪
的“ 问题 意 识 ” 对 研 究 的成 败 起 着 让学生去产生独特 的体验 , 只会把 些研究 , 自己的研究有何特色和创
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 意识是指研 学生 引入 歧途 。 ( 2 ) 《 小学语 文 课程 新 , 选择的课题在理论层面能丰富 、
究, 有 了问题才会有探究的欲望 和 他们就开始对这句话产生了质疑。 几个 “ 为什么” 。在研究过程中能 动力。古人云 : “ 学贵有疑 , 小疑则 千个 读 者 就 一 定 有 一 千 个 哈姆 “ 提 出” 问题 , 就表 明教师对 问题 有
一
小进 , 大 疑则 大进 , 无 疑则 不进 。” 雷特 吗 ? 如一 些特 定 的人 物形 象并
一
种参 与 、 介入 的态 度 。 问题 的 “ 提
课 题研 究 其 实就 是一 个 提 出问题 、 不 会 引起 读 者 的独 特体 验 , 即使是 出” 已经 是教 师 自主思考 的结 果 。
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过程 , 可见 在此 过程 中研究者是否具有敏 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万个读者 , 他们心中仍然 只会有 进 而要 明确 : 课 题 是 在什 么背 景 下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大全[修改版]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大全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仍然盛行,因而使学生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们提问,向他们质疑的习惯,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去力求遵循老师的提问意图和思路,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
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解题能手”“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
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标(一)概念界定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
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研究》结题报告遵义航天小学课题组(2009年11月)2007年,我校开发的科研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研究》在汇川区科学技术局正式立项开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将进入结题阶段,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束缚,我们的教师大多数仍是奉行把知识“喂”给学生,让原本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所具有的凡事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心理趋向的原始问题意识,在我们教师不断“喂”的过程中被一点一点地扼杀,致使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被动、陈旧。
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此,我们课题组教师经过反复磋商,最终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研究》(以下简称“问题意识”)选定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对象及方法1.研究对象:1—6年级,每个年级确定两个班为实验研究对象,进行重点跟踪实验,全校作为面上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观察法、调查法为辅。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及目标1.主要研究内容1.1.小学生在不同学段(低、中、高)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2. 培养小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1.3.初步探索形成: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主要目标2.1.学生目标①低段侧重于:想问、要问、基本会问。
②中段侧重于:敢问、会问、基本善问。
③高段侧重于:敢问、善问、追问。
2.2.教师目标:①善于学习,做一名研究型、创新型老师。
②善于启疑,提供问题意识的背景,应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
③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学习型”社会成为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把知识嚼烂了喂学生,告诉学生现成答案,而在于指点方向,开阔思路,化解难点,提供典范。
2.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传递思想、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活动的桥梁。
问题能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能及时地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教师。
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能否成为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需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数学,在情景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探求的理念,培养学生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是一项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问题意识培养,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不断形成问题,不断产生这样一种心态:这个问题我没注意,这个问题我没发现,这个问题我还不懂……,逐步在数学学习中产生过程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让学生要学习,要发现,要探索,为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杜威的教育理论就哲学而言,哲学强调由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向对人的内部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人自身命运和价值的思考。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描绘了他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学校应该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一社会中,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的实验室。
他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并帮助他们探索重要的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
杜威的门徒克伯屈认为学校学习中应该把儿童分成小组,并让他们去进行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设计和选择。
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这就很明显地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学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其中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3.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科学家探索的逻辑起点应该是问题。
他提出的科学进化公式“P1(问题)TT(假说)EE(否认)P2(问题),就是以问题作为科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式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四、研究的内容(一)学生现状调查分析1.创新精神方面在调查中我发现班级中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概分成以下四个层次:(1)与例题思路类似的问题都不能解决。
这是最低一层的学生,他们往往是班级中的学差生。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忽视或想“挽救”又觉得“无药可救”的那几个学生。
他们连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例题都不能理解,更缺乏主动提问意识。
(2)仅能解决与例题思路类似的问题。
这是班级中多数学生的情况。
他们具有一般意义上较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听讲,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是思维发散性不够,也仅满足于掌握教师传授的方法技能,缺乏创新意识。
(3)能发散思维超越例题思路。
这是班级中的少数学生,常常是教师眼中的“尖子”,他们似乎天生具有这种意识和能力,对数形的敏感程度经常让教师暗里惊叹。
他们不满足掌握教师传授的方法,还另辟蹊径寻找解题方法,寻找成功的感觉。
(4)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这在班级里是属凤毛麟角,整班难得一个。
他们往往能根据问题情景,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也许比别人思考得深一点,也许是反向思维。
与第三种学生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满足于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有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肯定自我。
2.实践能力方面在实践能力方面,我观察分析以下四个部分:(1)计算能力我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包括口(心)算、笔算能力与以前相比有明显的退化。
这大概跟计算器的普及,教师、家长偏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有关,其实计算过程所需要的严密细致不说,计算尤其是口算中所蕴涵的算理算法的选择也是可贵的创新实践资源。
(2)简单的动手能力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大量运用,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等被更为直观的FLASH动画替代。
我发现不管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学生,自己制作线段图、统计图表来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和方法正在逐步丧失,导致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越来越慢。
(1)几何图形的割补转换几何图形的割补转换,我形象的称之为“头脑体操”,对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非常大。
学生乐于尝试,但往往大多数又知难而退。
(2)用假设尝试的方法解决问题我认为这是创新思维的核心部分,但是掌握这种方法的学生很少。
五、实施策略(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生命”的材料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它具有新颖性、探究性等特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学有用的数学,学生有了学习欲望,才能投入地学。
与其把“马拉来让它饮水,不如让他口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不能完全脱离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因而只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完成抽象,形成概念。
如果我们为学生提供有“生命”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
1.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他们不断地努力去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
而现行省编义务教材新授课采用准备题—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课就是一些练习题,这种呆板的呈现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我们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人、因时制宜地将教材的内容进行扩展、修改、重组、再创造,有效地促进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
课堂引入时我们用游戏、故事、图片、模拟现实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效果很明显。
比如在学习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们的教师呈现这样的一条信息:城西纸箱厂最近要求设计一种新的硬纸板纸箱。
要求正好装下24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盒。
问学生:“你能设计出最好的方案吗?”学生各抒己见:我想设计的纸箱轻便些;我想设计的纸箱要美观点;我想设计的纸箱用的材料要节省些……围绕设计时用的材料节省些学生们又探索出了24,1,1;12,2,1;8,3,1;6,2,2;6,4,1;4,3,2这6种方案,学生在交流中又层层透析,最后他们经过激烈交锋后认为选择4,3,2这种方案最节省材料。
学生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兴趣浓浓,他们在这些有价值的、有生命的学习内容中积极地探索,或许对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习得与发展而言,它们的意义将远远超出数学知识本身。
2.重塑教材与学生的对话方式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传统教材过多的是学生与文本(教材)之间的封闭的、一一对应地对话。
比如在推导长、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时,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先是通过摆一摆,看一看得到它们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能观察到面积和长、宽数据之间的联系,还是很难体会到为什么长乘以宽就是面积的真正含义。
我们认为在数学教材的表达方式上要进行重要突破,着力凸显学生与教材之间开放式互动式的交往和对话,拓宽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渠道,为他们创造更多与同伴、与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甚至与自己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对话与互动的机会,从而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推导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时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长方形,意在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感悟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含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随后让学生动脑思考:“凭借你的想象,能不能摆出更大的长方形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四人小组或和老师一起讨论”。
学生沉思、讨论后摆出各种图形(可以中间是空的,可以只摆长和宽……)让学生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到计算长方形面积含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只要用每行摆的几个乘以几行(既长乘以宽)就行了。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展开自辩,这是个体与自身生活经验的对话;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那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那时师生对话……在这里,我们的教材没有提供任何结论性的知识,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提问、交流、实践、探究、再思考、再提问的空间。
学生表达与交流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展示数学美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热情庞卡莱说,所有的数学家时时体验着数学美感。
就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数学美感,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数学才能。
数学美是非常丰富的:数学的对称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公式的对称美等);数学的简洁美(包含了符号、公式、技巧、逻辑上的简洁);还有数学的相似美和统一美等。
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善于运用具体事例,展现相似美,去启发学生进行相似联想、大胆猜想,提出疑问。
学生一开始就感到算式的相似美,着手计算两三道题后,好奇心就来了,肯定有规律可寻,随后学生依靠类比直接写出答案,并发现了规律。
随后又互相推荐自己的成果,互相问一问:“你是怎样想到的?”,有的学生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自豪地告诉同组人员:“你们想想,一个因数都是12345679。
它们之间必然有关系”。
这不正是强烈的美感体验带来的问题吗?(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
因此,教师不仅要“释义”、“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
我们主要通过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把握“问”之度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互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运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
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从提高自身提问的艺术水平入手,提问讲究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提的问题不只是“这一题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如:《年、月、日》一般的教学总是先让学生看年历卡,然后提问“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生答,师板书,而我们首先是让学生说说“年月日的知识我已经知道了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