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

合集下载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试卷(试卷加答案)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试卷(试卷加答案)

2013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图书体裁,记录了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下列制度中,与家族的出现关系最密切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郡县制2.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A.英国B.法国C.日本D.德国3.与图1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天京事变B.黄海海战C.武昌起义D.台湾保卫战4.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

其中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计划的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5.俗话说,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掌握历史的时序性是学好历史的基础。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经历了A.30年B.40年C.79年D.109年6.图2是高中历史必修一某课中的知识结构。

据此判断该课的主题是A.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B.新时期外交政策与成就C.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D.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7.在1955年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这次会议的地点是A.中国北京B.埃及开罗C.印度新德里D.印度尼西亚万隆8.图3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A.中日邦交正常化B.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9.罗马法是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所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C.万民法D.《王位继承法》10.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

其中,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标志事件是A.《共产党宣言》发表B.第一国际成立C.巴黎公社诞生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1.图4的主题应是A.美苏争霸B.多极化格局的形成C.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2.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2014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大纲(试行)

2014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大纲(试行)

2014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一、命题依据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和《2014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1.导向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

注重对学生所学模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试题难易适当,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

3.科学性原则。

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三、考试目标要求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业基础会考,以考查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作为重要内容。

四、考试内容(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也是作为普通高中学习内容与义务阶段学习内容相衔接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础模块,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模块的前提。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软件环境:Microsoft Office 2003。

1.信息获取⑴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⑵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⑶了解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⑷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⑸了解信息来源多样性的实际意义⑹能根据具体问题定位信息需求⑺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信息来源⑻了解几种常见的采集信息的工具⑼熟练掌握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最新-2018年福建高中学业基础会考考试大纲(语文) 精品

最新-2018年福建高中学业基础会考考试大纲(语文) 精品

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一、命题依据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和《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1.导向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语文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

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

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时代性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科与社会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5.公平性原则。

充分考虑我省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考虑教材版本的多样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保证测试的公平。

三、考试目标要求语文会考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福建省2018-19年高二会考[历史]考试真题与答案

福建省2018-19年高二会考[历史]考试真题与答案

福建省2018-19年高二会考[历史]考试真题与答案一、选择题1. 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管理④民主监督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管理、④民主监督是我国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四项核心内容。

从选举到决策,从决策再到管理和监督,整个过程都要突出“民主”二字。

另外,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属于基层的直接民主。

2.在财产等级制度下的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A.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多而尽义务少B.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C.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少D.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梭伦改革主张按照财产等级划分公民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公民权,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就越多,并且尽的义务也多,反之亦然,故答案选择C项。

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说明在学者看来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更甚于向外寻求真理,所以这一思想主张符合心学的特征,结合备选项内容可知答案选D,A B C三人与心学无关。

4.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A.地理研究B.天文观测C.迷信活动D.航海辨别方向答案:D答案解析: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印发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印发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印发15日,省教育厅出台《我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对会考方式、考试范围、命题标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根据规定,实施基础会考新方案的起始年级为2006级普通高中学生,2004、2005级普通高中学生继续实施毕业会考制度。

两种方式:书面考试和操作考查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普通高中,其学生的语文、数学、外语3科的书面考试,由学校自行命题并组织实施;未经登记注册的普通高中,必须组织学生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科全省学业基础会考。

届时,学业基础会考采取书面考试和操作考查两种方式。

书面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

其中,文科倾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4科的全省基础会考;理科倾向的学生必须参加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4科的全省基础会考。

操作考查的项目为:通用技术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操作,所有普通高中学生必须参加4个项目的操作考查。

可考多次:同一科目取最高分数根据规定,学业基础会考的成绩评定采用等级制,其中书面考试科目按照A、B、C、D四个等第评定(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操作考查项目按照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第评定。

学业基础会考每年组织2次,时间定在每年的1月初和6月中旬,每次开考10个科目。

学生必须获得某科目所有必修模块的学分后,才能申请参加该科目的学业基础会考。

学校必须在学生修习完成某科目所有必修模块,并进行了该科目的学分认定的基础上,方可组织学生参加该科目的学业基础会考。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多次参加同一科目考试,成绩按最高的一次记录。

省一级达标校也要参加会考在新课程实验阶段,全省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必须组织学生参加全省学业基础会考,其中已被省教育厅批准的免于参加全省会考的省一级达标学校也不例外。

新方案明确,全省第一次学业基础会考定于2007年6月举行,开考科目为信息技术。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Ⅱ、考查范围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代(一)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二)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三)古史传说二、夏商西周(一)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二)商朝及其考古发现(三)西周的盛衰(四)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五)西周的经济与文化三、春秋战国(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二)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三)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四)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四、秦汉(一)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二)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三)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五)东汉的政治(六)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七)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八)秦汉的民族关系(九)秦汉的思想(十)文化和科技五、魏晋南北朝(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二)东晋南朝的政治(三)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五)北魏孝文帝改革(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七)魏晋南北朝的思想(八)文化与科技六、隋唐五代(一)隋朝的统一与覆灭(二)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三)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四)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五)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六)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七)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八)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九)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七、宋辽西夏金元(一)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四)宋辽西夏金的关系(五)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六)宋元的社会经济(七)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八)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九)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八、明清(鸦片战争前)(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二)明中期的政治(三)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四)晚明政治与明末农民战争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五)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六)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七)明清国家制度(八)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九)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十)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一、列强的对华侵略(一)列强历次侵华战争(二)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3.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二、清统治的衰落(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二)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三)湘淮军与地方势力的崛起(四)清廷政局(五)义和团运动三、近代化的启动(一)“师夷长技以制夷”(二)早期维新思潮(三)洋务运动(四)商办企业(五)戊戌维新运动四、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二)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期教育改革(三)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四)会党与民变五、辛亥革命(一)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的兴起(二)同盟会的建立(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四)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五)中华民国的建立六、民初政局(一)民初政党与议会(二)二次革命(三)护国战争(四)南北对峙与军阀混战七、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一)民初经济发展(二)新文化运动(三)五四运动(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六)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八、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二)中共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三)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九、抗日战争(一)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三)全面抗战的爆发(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五)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六)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七)沦陷区与伪政权(八)侵华日军暴行(九)抗日战争的胜利(七)抗日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十、国共内战(一)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二)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三)解放战争(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一)政权的巩固与经济建设(二)对外政策与抗美援朝(三)社会主义改造十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一)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二)经济建设的曲折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三)十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四)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五)批林批孔(六)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十四、拨乱反正(1976—1978年)(一)“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五、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四)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五)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六)邓小平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十六、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十七、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第二部分世界史部分)一、史前人类(一)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二)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三)史前文化二、古代西亚诸文明(一)苏美尔—阿卡德文明(二)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三)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四)波斯帝国(五)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三、古代埃及文明(一)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二)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三)古代埃及的文化四、古代印度文明(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二)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三)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四)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五、古代希腊文明(一)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二)希腊城邦制度(三)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四)雅典民主政治(五)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六)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六、古代罗马文明(一)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二)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三)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四)罗马帝国的危机(五)古代罗马文化七、中世纪的西欧(一)法兰克王国(二)封君封臣制度与农奴制(三)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四)中世纪的城市(五)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八、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一)伊斯兰教的兴起(二)阿拉伯帝国(三)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四)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九、中世纪的东欧(一)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二)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三)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四)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五)俄罗斯帝国的兴起十、中世纪东亚与南亚(一)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二)中日文化交流(三)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十一、古代美洲文明(一)古代中美洲文明(二)印加文明十二、近代初期的欧洲(一)文艺复兴(二)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三)君主专制时期的英法(四)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六)重商主义和商业战争(七)科学革命十三、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一)尼德兰革命(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三)开明君主专制(四)启蒙运动(五)美国独立战争(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七)工业革命(八)19世纪的英国改革(九)19世纪法国政治演进(十)美国内战(十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十二)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十三)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十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十五)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十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十七)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十四、近代的亚非拉(一)大西洋奴隶贸易(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三)独立后拉美的政治与经济变化(四)19世纪中后期亚洲反殖斗争(五)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六)瓜分非洲(七)埃及阿里改革(八)土耳其坦志麦特(九)日本明治维新(十)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十五、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二)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三)两大军事同盟(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六、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一)1905年革命(二)二月革命(三)十月革命(四)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五)“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六)德国十一月革命(七)匈牙利革命(八)共产国际十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二)国际联盟(三)华盛顿会议十八、两战之间的世界(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二)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四)日本军国主义和德意法西斯(五)甘地主义(六)凯末尔主义(七)卡德纳斯改革十九、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三)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四)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五)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一)雅尔塔体系(二)联合国的建立(三)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四)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二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一)美国的内政与外交(二)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三)战后的日本(四)西欧一体化进程(五)当代科技革命二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一)苏南冲突(二)赫鲁晓夫的改革(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四)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五)戈尔巴乔改革(六)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Ⅲ、试卷考查内容比例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Ⅳ、参考书目仝晰纲:《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为深入推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和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 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和《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考试性质与原则1.考试性质。

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

2.考试原则。

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实行全面考核,引导学生认真修习国家规定课程,促进全面发展。

坚持自主选择,为每个学生提供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学会选择,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

坚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与高校考试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整体设计,积极稳妥推进,促进高中改进教学和高校科学选拔学生。

二、考试科目与类别1.考试科目。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和美术14 门。

2.考试类别。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类。

14 门科目均设置合格性考试。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6 门科目另外设置等级性考试。

三、考试内容与方式1.考试内容。

省教育厅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制定“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规定各科目命题原则、考试题型、试卷结构等。

合格性考试范围为各科目必修学分要求的内容,等级性考试范围为必修和选修I 的内容。

考试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内容,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做到题量适度、难易适当。

2018历史学统考真题及解析

2018历史学统考真题及解析

2018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科目代码:313)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 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考古发现的古人类中,与今中国人渊源最为直接的是A.元谋人 B. 北京人C. 丁村人D. 山顶洞人2.西周前期,曾先后向东、南和西三个方向扩张,其中向南扩张主要发生在A.成王时期 B. 穆王时期C. 昭王时期D. 宣王时期3.韩愈学说的核心是“道统论”,其“道”是指A.正宗的儒家学说 B. 道家的本体论C. 事物运行的规律D. 阴阳变化的根本4.宋代至清代我国书籍印刷的主要方式是A.泥活字印刷 B. 木活字印刷C. 雕版印刷D. 铜活字印刷5.刺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清代有“四大名绣”之说。

四大名绣是A.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B. 汴绣、越绣、苏绣、闽绣C. 汴绣、粤绣、湘绣、闽绣D. 苏绣、鲁绣、湘绣、蜀绣6.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史地。

鸦片战争后,主要以《四洲志》为基础成书的重要著作是A.《海国图志》 B. 《瀛寰志略》C. 《中西纪事》D. 《各国史略》7.在晚清,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被欺骗、拐卖至海外,从事奴隶般的劳动。

使西方国家“招募”华工出国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A.中英《南京条约》 B.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C. 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D.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8.中国近代对甲骨学研究作出卓越贡献,被学界为“甲骨四堂”的四位学者是A.孙诒让、罗振玉、陈垣、顾颉刚B.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C.王懿荣、陈寅恪、王国维、郭沫若D.吴其昌、董作宾、陈寅恪、陈垣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920 年在上海出版了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译者是A.陈独秀 B. 木活字印刷C. 杨匏安D. 铜活字印刷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兵役制度改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2018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试题 (包含 答题卡 与参考答案)

2018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试题  (包含  答题卡 与参考答案)

2018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西周时期,与分封制密切结合,相辅而行,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其中,“察举制”作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最早出现在A.春秋B.汉朝C.隋朝D.唐朝3. 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图1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

其中,“宗教构梦”指的是A.创立拜上帝会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C.发动北伐D.制造天京事变5.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

“首义”指的是A. 黄花岗起义B. 保路运动C.武昌起义D.中华民国成立6. 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南京B.北京C.上海D.沈阳图2 1937年12月,日军“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7.解放战争时期,与“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等信息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 辽沈战役C. 淮海战役D. 平津战役8.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A.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B.开启民间团体对话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实现通邮、通航、通商9.图3所示照片拍摄于1971年。

与照片中乔冠华开怀大笑直接相关的事件是A.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D .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图3 乔的笑10. 1689年颁布的文献,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

该文献是A.《十二铜表法》B.《权利法案》C.《王位继承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11.在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实践与探索中,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一个缺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件是A.《共产党宣言》发表B. 第一国际建立C. 巴黎公社成立D.俄国十月革命1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A.“冷战”开始B.“热战”出现C.两极格局结束D.多极化格局形成13.中国瓷器制造工艺历史悠久,技术高超,种类丰富。

2023年福建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考试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2023年福建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考试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2023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卷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座号:成绩: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粘贴条形码。

2.选择题的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所选项方框涂黑。

如果修改答案,应使用橡皮将错选项方框涂点擦干净,并将改选项的方框涂黑。

3.非选择题的答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指定区域书写答案,在题号指定答题区域以外及草稿纸、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酒器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占较大比例,用于饮酒的有爵、觚、觯,温酒的有斝、觥,盛酒的有卣、壶、尊、彝,贮酒的有罌、瓿等。

这说明商代A.青铜文化灿烂B.阶级矛盾尖锐C.手工业门类单一D.君主专制加强2.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

《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

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A.诸侯纷争激烈B.华夷观念有别C.习俗礼仪各异D.华夏同源共祖3.秦朝法律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等。

这说明秦朝A.徭役繁重B.限制特权C.社会动荡D.法律严苛4.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

这说明东汉时期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九品中正制度确立C.豪强地主享有特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5.公元623年,药师惠日等人自中国返回日本后上奏天皇:“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之后,药师惠日等被起用为第一批遣唐使,后来陆续来唐的遺唐使多达十余批。

据此可知,吸引造唐使来华的主要因素是A.日本的统治出现危机B.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C.理学兴起影响周边国家D.唐朝发达的海外贸易6.与北宋时期相比,南宋时期南方面粉消费量猛增,小麦价格暴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临安面食店的数量大增。

2018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据考古发现,半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A.种植水稻B.种植粟C.建造干栏式房屋D.使用青铜器2.(2分)小游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西周、王、侯、制度。

他研究的内容是()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3.(2分)如图所示内容中的“圣人”是指()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4.(2分)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如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A.统一文字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张骞通西域5.(2分)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此举()A.促进了民族交融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6.(2分)下列可印证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历史的是()A.遣唐使B.玄奘西行C.鉴真东渡D.唐招提寺7.(2分)1271年,他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

“他”是()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铁木真D.忽必烈8.(2分)如图所示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D.左宗棠收复新疆9.(2分)清朝前期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辖,设置了()A.宣政院B.台湾府C.驻藏大臣D.伊犁将军10.(2分)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

他的主要功绩是()A.领导虎门销烟B.撰写《海国图志》C.抗击沙俄入侵D.指挥黄海海战11.(2分)“1894年,洋务企业资本达263443元,占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

”材料说明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域是()A.政治B.经济C.思想D.外交12.(2分)引发如表所示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被追签订了()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3.(2分)如图所示南通大生公司股份凭据上的时间是公元()A.1921年 B.1922年 C.1931年 D.1932年14.(2分)《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体现的长征精神是()A.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B.不怕艰难险阻C.紧密团结患难与共D.革命英雄主义15.(2分)蒋介石电文:“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土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

福建省普通高级中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 - 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普通高级中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 - 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普通高级中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普通高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福建省普通高级中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各级人民政府、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高中部(以下简称“普通高中”)。

第三条本《办法》按学校管理的隶属关系,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学校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章入学与注册第四条普通高中新生入学,必须参加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考试(或设区市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权学校组织的招生考试),按照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或经授权的学校)制订的招生方案,由招生学校根据学生填报的志愿、招生考试成绩及三年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对考生的德、智、体、美等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学校不得拒收符合录取条件,并能适应学习、生活的适龄残疾学生入学。

第五条普通高中的设班计划和招生人数,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拟定,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普通高中的年招生规模,一般不少于6个班,不超过20个班。

班生数不得超过54人。

第六条凡被录取的新生,须凭入学通知书和有关证件,在规定时间内到录取学校办理入学注册手续。

因故不能如期报到注册者,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下同)应向学校申请延期注册,学校可保留其入学资格。

对开学后两周内不到学校注册,又不办理延期注册手续者,招生学校应查明原因,作出保留入学资格或取消入学资格的处理。

对取消入学资格的,学校应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因病须休学治疗的新生,按休学规定办理。

经批准后,可保留其入学资格一年。

第七条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流动人口子女,已随父母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初中阶段教育且取得初中学籍的,要求在非户籍所在地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可允许其参加当地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物理学科考试大纲(试行) - 副本

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物理学科考试大纲(试行) - 副本

物理1(一)运动的描述1.参考系2.质点3.时间和时刻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4.匀速直线运动5.平均速度概念及其公式,6.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一定要记住自由落体运动公式7.自由落体运动:公式一定要记住两种图象s-t υ-t图象:8.打点计时器:先通电还是先放手实验,求时间间隔(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1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2.重力3.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分析弹力的方向;知道胡克定律,并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胡克定律公式一定要记住4.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5.合力和分力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分力和合力。

6.平衡7.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8.牛顿第二定律,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知道超重、失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一定要记住9.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10.单位制11.“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能完成实验操作,能处理分析实验数据,能用图象表示相应的物理规律。

12.知道“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能完成实验操作,能收集、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13.知道“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能完成实验操作,知道用图象的方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物理2(一)机械能和能源1.功,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功的公式一定要记住2.理解功率的概念:能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公式一定要记住3.重力势能: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公式要记住4.弹性势能的概念,知道弹性势能与形变有关。

5.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公式要记住6.机械能=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适用条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问题,可能考计算题7.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9.知道“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能完成实验操作;知道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能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10.知道“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能完成实验操作;知道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能分析处理实验数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018福建省学业水平考试职业卷子

2018福建省学业水平考试职业卷子

2018福建省学业水平考试职业卷子一、听力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o is the man talking about now?A.His girlfriend.B.His sister.C.His mother.2、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A.A traffic accident.B.A fire.C.A crime.3、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A.At a bookshop.B.At a kitchen.C.At a bank.4、Who was injured?A.George.B.George’s wife.C.George’s wife’s father.5、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A.Tony could not continue the experiment.B.Tony finished the experiment last night.C.Tony will go on with his experiment.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most likely take place?A.In the street.B.At the woman’s home.C.Over the phone.7、What is the woman going to do tonight?A.Help her sister with English.B.Meet her friend at the station.C.Go to an exhibition with her parents.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10题。

2024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考前模拟卷3(A4)详解

2024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考前模拟卷3(A4)详解

2024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03(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Ⅰ卷5至8页。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填写在试卷卷、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考生号、姓名”与考生本人考生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试卷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卷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人员在黄河中游某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彩绘陶器,该文化遗存可能是()A.仰韶文化B.红山文化C.大汶口文化D.龙山文化2.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

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3.先秦时期有位思想家明确提出反对“恬淡之学”,而致力于成“耕战”之术。

这位思想家是()A.儒家学派B.墨家学派C.道家学派D.法家学派4.如图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

结束这一时期的朝代应为()A.战国B.汉代C.西周D.秦朝5.《史记·孝文本纪》载:“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这折射出当时的治国思想是()A.黄老无为,与民休息B.均输平准,盐铁官营C.罢黜百家,儒学独尊D.焚书坑儒,以吏为师6.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这些做法()A.激化了民族矛盾B.促进了经济发展C.推动了民族交融D.导致了政权并立7.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对各部门奏抄“凡是诏敕有不便者,涂而奏还”,称之“涂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一、命题依据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1.导向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有利于养成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基础性原则。

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学科基本能力;试题难易适当,符合学业基础会考的实际要求。

3.科学性原则。

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试卷结构合理,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相应的答案准确、简明。

4.时代性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科知识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特点,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

三、考试目标要求历史学科学业基础会考要求测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以上测试目标不可分割、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力求三者兼顾,综合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知识与能力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线索。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

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包括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学习中养成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公民意识、科学精神和世界意识。

历史学科学业基础会考能力测试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能力层次。

考试大纲中“列举、知道、了解、简述”等测试目标,属于识记层次要求;“概述、理解、说明、认识”等测试目标,属于理解层次要求;“分析、探讨”等测试目标,属于应用层次要求。

四、考试内容(一)考试范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Ⅱ)、(Ⅲ)(二)考试内容与要求必修(Ⅰ)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历史作用;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知道国民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解放战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知道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3)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知道雅典梭伦改革、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了解《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认识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的作用。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2)知道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

(3)了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的主要史实,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了解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必修(Ⅱ)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列举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概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史实,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电报、电话等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工厂制度的出现、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蒸汽时代到来的史实;了解石油能源的使用、电能应用的重大发明和电气时代到来的史实;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经验教训。

(3)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及其影响。

(2)知道欧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过程,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必修(Ⅲ)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知道朱熹的理学以及地位。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 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的文学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 概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贡献。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