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构剖析
第六讲 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构
三、保守/前卫
记忆的永恒
三、保守/前卫
奥韦尔教堂 前卫审美文化就常常与精 英审美文化一体(比如现代主 义艺术),但有时也与大众审 美文化联姻(比如后现代主义 艺术),大众审美文化常常就 是生活化的审美文化,但有时 也是艺术化的审美文化。尽管 如此,作为一种工具,生活/ 艺术、大众/精英、保守/前 卫的区分是十分重要的,否则 我们对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构性 把握就是不可能的。
一、艺术/人生
法国的拉斯科洞穴 壁画没有画框,原始 的巫术表演与集体祭 仪没有舞台与剧院, 甚至中世纪的绘画也 不是摆在封闭的艺术 空间(比如画廊与美 术馆),而是被安置 在开放的公共空间 (比如教堂) 拉斯科洞穴
一、艺术/人生
艺术与生活的分离是一种首先发生在西 方的现代现象,是因为西方现代为这种分离 准备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以及观念与 制度上的条件。 西方现代性进程的首要标志是世俗化, 世俗化的首要冲动是将世俗世界从基督教世 界中分离出来,此一分离为艺术的世俗化提 供了社会基础,也为艺术脱离宗教的生活世 界的分离。但这种分离是以艺术借助世俗化 并融入世俗世界的方式而发生的
一、艺术/人生
在19世纪的唯美主义那里,艺术世界与 生活世界的分离甚至对立表现得最为极端。 1895年,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在法庭上 为自己的行为所做的无罪辩护就是一个范例, 对艺术来说,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对艺术 家来说,他不对内容的善恶承担道德责任, 只对形式的美丑承担美学责任,在此意义上, 艺术家可以不受生活世界的道德法律之约束, 他有权利生活在善恶之彼岸
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用“生活/艺术”、“大众/ 精英”、“保守/前卫”这三对范畴分析当 代审美文化结构的有效性与限度?
2、概说现代性进程与当代审美文化结构的 历史性关联。
第六讲 艺术审美
祈年殿
祈年殿是一座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顶建筑。 祈年殿是一座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顶建筑。 蓝色琉璃瓦和穹隆顶,既象征着天, 蓝色琉璃瓦和穹隆顶,既象征着天,又有希望圆满的 意思。 意思。 殿中以圆柱结构筑成,在两个同心圆中, 殿中以圆柱结构筑成,在两个同心圆中,内外楹柱各 采用12根楠木大柱 支撑着殿顶中央的“九龙藻井” 根楠木大柱, 采用12根楠木大柱,支撑着殿顶中央的“九龙藻井”, 表示一年12个月 每天12个时辰 个月, 个时辰; 表示一年12个月,每天12个时辰; 中央为4 根楹柱, 叫通天柱或龙井柱, 代表一年春、 中央为 4 根楹柱 , 叫通天柱或龙井柱 , 代表一年春 、 冬四季; 夏、秋、冬四季; 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28根柱子 则代表天上28星宿 根柱子, 星宿。 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28根柱子,则代表天上28星宿。 这座建筑和圜丘坛一样,对数字情有独钟,通过数字, 这座建筑和圜丘坛一样,对数字情有独钟,通过数字, 表现了古代中国人与宇宙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 表现了古代中国人与宇宙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体 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宇宙观和时间观。 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宇宙观和时间观。
•这显然是根据《周易》的“乾卦四德”而来。 这显然是根据《周易》 乾卦四德”而来。 • 按《周易》的解释,“元者,善之长也”, 周易》的解释, 元者,善之长也” 元为百善之首,也是初始的意思, 元为百善之首,也是初始的意思,是创始万物 的天地之大德。 的天地之大德。 • “亨者,嘉之会也”,也就是“通”的意思, “亨者 嘉之会也” 也就是“ 亨者, 的意思, 万事顺遂,万物生长繁茂亨通。 万事顺遂,万物生长繁茂亨通。 • “利者,义之和也”,也就是天地阴阳相合, “利者 义之和也” 也就是天地阴阳相合, 利者, 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 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 • “贞者,事之乾也”,贞,也指万物的根本, “贞者 事之乾也” 贞者, 也指万物的根本, 万物生长顺利的保障。实际上, 万物生长顺利的保障。实际上,元亨利贞也暗 含春夏秋冬之意, 含春夏秋冬之意,包含着对自然宇宙的象征意 义。
当代各种审美文化
当代各种审美文化【篇一:当代各种审美文化】【英文标题】problems and solutions: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studies in twenty years【作者简介】李红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李红春(1975— ),男,山东德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内容提要】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已有20余年的历史。
这期间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积累,也开拓了美学研究的新向度。
在研究内容上,对核心概念、基础理论进行了阐发;对当代审美文化文本、现象进行了历史梳理与多元阐释;对当代审美文化热点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争鸣。
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文化批判”、“语境化的权力批判”、“价值中立”和“形式分析”等概念,表现出鲜明的方法论自觉意识。
但是,已有研究还存在耽于理论阐述、弱于现象深描,用道德愤慨压制学理分析,误置批判对象、有意避重就轻,以及非此即彼、非假即真的斗争思维等问题。
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亟需在视野上从文化学拓宽到社会学,在方法上实现“价值中立”与“权力批判”的结合,而对自我学术立场的提前清理也是保证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合理有效的关键。
researches on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have been conducted for twenty long years. as to the research content,the key concepts and basic thoeries have been explained,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phenomenones, analyzed, the hot issues, discussed effectivly. as to the research method, many concepts have been proposed, such as “cultural criticism”, “contextualized power criticism”, “value neutrality” and “formal analysi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indulging in explaining theories but ignoring phenomenon, press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by moral indignation, and misplacing critical object to avoid the key points, and so on.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ext,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sdudies should convert itsview from culturology to socialogy and contact “value neutuality” with “power citicism”.【日期】2013-06-28【关键词】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价值中立/权力批判aesthetic culture/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study/value neutrality/power criticism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已经跨过了60个年头。
《庄子》当代审美文化的多维形构
《庄子》当代审美文化的多维形构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的庄子呈现的主要是一种理论形态,而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庄子则显现出“生活”与“感性”的双重维度。
“生活”与“感性”维度并非《庄子》的本然属性,而是当代审美文化制造的结果。
于丹的宣讲风格、媒介的超级链接、消费的广泛参与、经典的符号价值及文化博弈等要素彰显出《庄子》当代审美文化的多维构成性。
标签:《庄子》;审美文化;生活;感性;多维构成陈炎主编的《中国审美文化史》〔1〕及周来祥主编的《中华审美文化通史》〔2〕都有庄子的重要位置,古代审美文化中的庄子呈现的更多是一种理论形态,与“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庄子并无二致。
异彩纷呈的当代审美文化,庄子也没有缺席,不过显现的不是理论形态,而是当代人从中读出的生活智慧,甚至不乏感性形态。
2007年《于丹心得》的大热引发了一场庄子文化的风潮。
2007年至今,大学教授、媒体人、作家等各类作者出版的有关庄子的“心得”式、“生活宝典”型的大众读物不下100种,若从当代审美文化的宏观视域观之,《庄子》的文化风潮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庄子》当代审美文化”。
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审美文化讨论将其理论内涵聚焦于生活与感性层面,《庄子》当代审美文化也不缺乏这两层维度。
有关《庄子》的大众读物大都将自己定位为面向大众生活的指导书,如《给大忙人看的庄子》(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庄子叫我们想开点》(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等等。
而说庄子感性,似乎有点困难,庄子是历史人物,仅从画像上来看,他的确不够帅气,更谈不上性感。
但当代审美文化中的感性没有局限在视觉,它是一个“穿越”性的词,在很多场合和境域都能遇到。
比如我们说“于丹讲得好”、“书写得好”,这个“好”字就包含着感性意义,我们完全可以将之替换为“痛快”、“过瘾”等一些明显带有“感性”色彩的词。
看来,当今《庄子》的生活与感性维度并不匮乏,但它们不是《庄子》的本然属性,而是当代审美文化中媒介、消费、经典符号及文化博弈等要素多维形成的结果。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一、本文概述《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审美现代性的多维度内涵,揭示其在现代社会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审美现代性进行详细解读,包括其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影响、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这四个层面的探讨,我们将更全面地理解审美现代性如何在不同层面塑造和影响现代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
我们将回顾审美现代性的历史背景,探究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审美现代性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我们将分析审美现代性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审美现代性不仅影响了艺术领域,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通过对审美现代性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分析,我们将揭示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三,我们将探讨审美现代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审美现代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和表达方式,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
通过对不同艺术领域的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审美现代性如何促进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我们将展望审美现代性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发展,审美现代性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我们将为未来的审美现代性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将通过对审美现代性的深入剖析,展现其在现代社会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审美现代性的内涵和价值,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审美现代性的历史背景审美现代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其历史背景复杂而多元,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
从社会层面来看,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为审美现代性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新的社会形态逐渐崛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当代审美文化剖析
当代审美文化剖析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在过去,人们对于审美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和权威的束缚,审美标准相对固定。
而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理解也更加多元和个性化。
不同的文化、地域、种族和个体都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偏好,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的审美表达,追求与众不同。
其次,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跨界融合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势和风格。
在音乐、时尚、电影等领域,跨界合作和融合已经成为常态。
例如,音乐和时尚的结合、电影和音乐的合作等等,都展示了跨界融合的审美特点。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增加了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的多样性,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当代审美文化强调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更多地注重对作品背后的情感和内涵的感受。
人们希望通过艺术作品获得情感共鸣、心灵抚慰和思想启迪。
这一特点在音乐、电影、文学等领域尤为明显。
当代音乐强调情感表达,通过歌词和旋律传递情感;电影注重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通过情节推动观众的情感共鸣;文学作品追求真挚和深刻的情感描述,让读者感同身受。
总之,当代审美文化是多样化、个性化、跨界融合、注重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文化现象。
它受到社会变革、信息技术和商业化的影响,展示出一种多元、开放的审美趋势。
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既反映了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性,也带来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然而,商业化和消费主义也需要引起关注和警惕,对于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论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
论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审美是人类的主观情感和客观认知在感知和创造艺术、美学价值时所产生的一种认知和情感体验。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审美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审美的递阶层次。
审美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和情感过程,通常可以分为感知美、认知美和鉴赏美三个层次。
感知美是审美的最基本层次,是通过感官对美的感知和感受。
在自然风光中欣赏色彩斑斓的景色、感受音乐的悦耳旋律、观赏绘画的构图和线条等。
感知美是审美的起点,是审美活动进行的基础,没有感知美,就没有后继的认知美和鉴赏美。
认知美是对美的认知和理解,是建立在感知美之上的。
认知美强调对作品的理解和意义的把握,比如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审视绘画作品的意境和表现方式等。
认知美需要观众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才能够深入挖掘作品中的内在美。
鉴赏美是审美的最高层次,是通过对作品的深度分析和评价来实现的。
鉴赏美不仅要求对作品自身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
鉴赏美不同于认知美的是,鉴赏美更加强调对作品的评判和区别,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活动。
以上三个层次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感知美是认知美和鉴赏美的基础,认知美和鉴赏美则通过不断的审美实践和经验积累来提升作品的感知品质。
不同的审美层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也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审美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文化环境是审美活动的重要背景和载体,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对审美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审美标准和审美价值观产生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和谐、圆融的审美理念,注重对自然、人生、道德的思考和体验,这种审美观念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特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性、独创、突破的审美观念则更具有现代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往往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也会反映在人们的审美行为和审美情趣上。
现代审美ppt课件
因为与浪漫诗人徐志
摩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恋 情,80年后美丽高雅、 多才多艺的林徽因重新 被演绎成一代新偶像。
1930-1939 美丽标准:中西合璧名女人。
美丽人物:胡蝶。她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三、四十年代。她的气质富丽 华贵、雅致脱俗,表演上温良敦厚、娇美风雅,一度被观众评为 “电影皇后”。胡蝶的形象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双颊上 的一对酒窝是她的招牌。那个年代,有酒窝的女子都有被冠以美女 的幸运。
一、美容观:未来多元化的局面
(一)古今中外融合的美容文化:是美容文化基 本的发展趋势。在怀旧与创新并存,暴露与遮盖 结合等风格中才能发现新的天地。
(二)修饰美容将更加变幻莫测
修饰美容包括服饰、化妆和美发。修饰美容 是美容世界中最活跃的领域。它的可变性为不同 的美容观和美容需要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使人们 可以在服饰、发型上想当然地为所欲为。
美丽人物:刘晓庆。她是 那
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讲 “我
漂亮”的女人。她张扬自 我
的个性魅力对改革开放刚 开
1990-1999 美丽标准:多变。
美丽人物:张曼玉。刚出道时俨 然邻家傻妞,脱去稚气,便显得 僵硬。然而她后来的沧桑都蜕变 成了美丽。猫一样善于变幻的张 曼玉,成了观众新宠,她并不出 众的容貌,却因可纯真可妖媚的 造型变化,征服了所有人。
在现代人际交往中,人的容貌处于备受瞩目的 位置,因此必须时刻不忘对自己的容貌进行必要的 整理与修饰。做到“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1) 德行与形貌 (2) 眼神与笑容
2. 妆容修饰美
(1) 化妆原则 * 化妆应依时 * 化妆应依事 * 化妆应依对象
在正式场合与人交往,适当 地化妆不仅是美化容貌的一种手 段,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礼 貌行为。
当代_审美泛化_的全息结构_从_审美日常生活化_到_日常生活审美化_
一方面则是 / 审美日常生活化0 。前者是就 / 后现代文化0 的 基本转向 而言的, 它直 接将 / 审 美的态 度0 引进 现实生
活, 主要包括 / 表层审美化0 与 / 深度审美化0 两类; 后者则主要是就 / 后现代艺术0 的大致取 向来说的, 它力图去
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 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 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 当代 / 审美泛 化0 的全
一、当代文化的 / 超美学0 转向: / 日常生活审美化0
从 / 后 现 代0 的 视 界 观 之, 当 代 / 审 美 泛 化0 ( Aestheticizat ion) , 便 构成 了 其最 重 要 的美 学 特质。 换 言 之, 这种归属于 后现代 时代 的 / 审美 泛化0 包涵着 双重 运 动的过程: 一方 面是 / 日 常生 活 审美 化0 , 另 一方 面 则 是
然而, / 日 常生活 审美化0 常常却 被误 解, 本文 认为, 其一, / 日常 生活审美化0 主要是 一个 / 美学0 问题 ( 同 时 也是社会学问题), 而非如当代本土 学界所见是 文学理论 问 题; ¹其 二, 当代 / 审 美泛化0 并不只 包含 / 日常生 活审 美 化0 这一面, 还有迈 克 # 费德斯 通未 曾看到 的另 一面。 这 样的哲理性的反思 和全方 位扫 描, 反倒 可以 不必纠 结于 社 会层面丛聚着的龃龉, 而直接面对 / 问题本身0。
里亚 ( Jean Baudrillar d) 曾创 建了 一套 / 拟象 理论0 , 其 主 旨就在于要从 历史 序列 的角度, 为 这类 / 后现代 文化0 设 定一个坐标系。 在 5 符号 交换 与死亡6 这本 极具创 造性 的
25
年所写的 5 文化工 业再 思考6 ( 1975) 一 文中, 就此 认 为 / 大众并不是衡量文化工业的尺度, 而是文化工 业的意识 形 态, 尽管文 化工业自身 如果 不适应 大众 就基 本上不 可能 存 在0 。[ 7 ] 当然, / 大众文化被纳入 - 文化工业. 模式0 后, 大 众文化就加速并加剧了 / - 日常生活的审 美化. 的 现实趋势 , , 这种趋势就总 体而言, 主要就 是大 众审美 文化 的泛 化 , , 从而形成了一种艺术化 的现实 生活0 。[ 8 ] ( P240) 当 这 种经济动力的要素介入 后, 显然 会进 一步 推 动 / 大 众对 自 身与周遭生活越来越趋于美化的装扮0 。
论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
论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
审美是一个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它不仅受到个体的感官和情感的影响,还受到
文化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塑造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标准,从而形成不同的审
美递阶层次。
本文将探讨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审美的递阶层次。
审美的递阶层次指的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
能力的不同层次。
从简单的感官层面到更加深入的理性和文化层面,人们的审美能力逐渐
进化和提高。
在较低的层次上,人们主要受到感官的刺激和情感的影响,对美的感知和欣
赏主要来自于对颜色、形状、声音等感官刺激的感受。
而在较高的层次上,人们会通过理
性的思考和文化的积淀来加深对美的理解和欣赏,形成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审美体验。
审美的递阶层次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对人们的审美标准和观念产
生深远的影响。
在某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加重视对感官刺激的感受,对色彩、形状、音
乐等感官元素有着特殊的偏好和欣赏方式。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加注重对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和文化品味,对美的理解和欣赏更加深入和丰富。
文化环境
对审美递阶层次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审美递阶层次也会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也更加开放和多元。
在
面对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时,人们会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拓展自己
的审美视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审美递阶层次。
论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
论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1. 引言1.1 审美的概念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感知和评价能力,是人们对于美的事物、现象和情感的认知和欣赏。
审美的概念涵盖了人类对美的喜爱、追求和感知过程,是人类思想和情感活动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审美不仅仅是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和评价,更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
审美的概念还涉及到文化、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个涵盖广泛、深刻复杂的概念。
1.2 审美与文化的关系审美与文化密不可分,审美是受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标准和偏好存在差异,反映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文化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因此审美观念也会随之改变。
审美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文化形塑了审美观念,同时审美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内涵。
在跨文化交流中,审美观念的差异往往导致误解和歧视,因此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偏好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审美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限制的交流方式,通过对审美与文化关系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感知和表达方式,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交流。
2. 正文2.1 审美的递阶层次审美的递阶层次是指审美体验和认知在不同层面上的表现和发展。
从生理层面到心理层面再到社会文化层面,人们对审美的感知和理解逐渐升华和丰富。
在生理层面,审美的递阶层次主要表现为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情感体验。
人们通过感官器官对外部世界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进行感知,从而产生对美的直观感受和情感反应。
生理层面的审美是审美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知机制。
在心理层面,审美的递阶层次则体现为审美认知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人们在审美体验中通过对作品内涵和形式结构的理解和分析,逐渐形成对美的品味和判断标准。
心理层面的审美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美的主观认知和理解。
在社会文化层面,审美的递阶层次主要体现为审美观念和价值的形成和演变。
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对于美的定义和认知存在差异和多样性。
论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
论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审美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活动是指在美学范畴内,以主体的主观感受和客体的客观美的属性为基础,展开的一种针对美的认知和评价活动。
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话题,通过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的变化和发展。
审美的递阶层次是指审美活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
人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都有所不同,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
在孩童时期,人们的审美活动主要是基于感觉的直观和情感的表现,对颜色、形状和音乐等元素辨识较低,审美活动多以愉悦感受和情感满足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活动逐渐向规范和理性方向发展,逐渐具备对美的客观判断和理性分析的能力。
在成年后期,随着个体认知、情感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进一步提升,审美活动不再仅限于感知和情感,还涉及到对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具备更高的审美情感和理性认知。
从审美的递阶层次来看,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随着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这种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审美的递阶层次发展过程中,个体认知和理性分析能力的提升对审美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和提高。
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也对审美的递阶层次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文化环境是指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一种通过社会共同努力形成的文化认知和审美取向。
文化环境包括了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道德风尚、有关美的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审美活动的内涵、意义和价值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得到不同的展现。
在古代的中国文化环境中,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主要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审美与道德、理性和情感的统一,注重美的内在涵义和精神内涵。
当代美学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代美学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需要对当代美学的定义进行简单介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当代社会中,美学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理论,而涉及到更广泛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议题。
其次,当代美学强调个体的审美体验和主体性,注重审美实践和个人感受。
最后,当代美学还与现代技术和媒介密切相关,拓展了美学研究的领域和方法。
因此,当代美学的定义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艺术审美范畴,成为一个更加综合和多元的学科领域。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逻辑框架,以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对当代美学的概念进行简要概述,介绍当代美学的起源和背景,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引言部分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框架,引导读者进入全文。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当代美学的起源和背景,阐述当代美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这部分内容将重点呈现当代美学的定义和内涵,展示当代美学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当代美学的定义,对当代美学的重要性进行深入思考,并展望当代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将对全文的论述进行概括和归纳,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指引读者对当代美学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交叉呼应和内在关联,将构成一篇完整而有序的文章,为读者呈现当代美学的多维面貌,引发读者对当代美学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1.3 目的目的部分:本文旨在探讨当代美学的定义,分析其起源、特点、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当代美学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艺术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深入思考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最终,通过对当代美学的研究和展望,希望能够为美学领域的学者和艺术家提供一些启发,促进美学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教学课件】第六讲 审美心理
2021/8/17
6
审美心理的早期流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涌现了许多心理学 美学流派,主要有:
①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
②以谷鲁斯为代表的“内模仿说” ③以布洛为代表的“距离说” ④以克罗齐为代表的“直觉说”
2021/8/17
7
一·移情说
什么是“移情作用”?
主要指人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不自觉地将无生命、 无感情的事物当作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与此同时, 人自身又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进而和事物发生共鸣。 立普斯认为审美感受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 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这是一种令人愉快的 “同情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 条于芳春。”(刘勰《文心雕龙》)
“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 ②“完形”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
2021/8/17
16
视知觉的“完形”有两大原则: ①简化: 简化的实质就是以尽量少的结构特征,把最复杂的材料
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整体的简化是由表现力的需要决定的。
②张力:张力主要是由位置、色彩、形状、运动、题材等各种因素
精神分析学对审美心理的研究: ①文艺创作心理与性欲升华说 ②文艺创作心理与梦的运作 ③审美心理与无意识
2021/8/17
14
结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采用一种独特的 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 要内容有:无意识论、性本能论、关于梦的理论, 关于文化的理论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分析美 学流派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 本能冲动在人类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和深层动因。 但是,他将人的性本能作为最根本的动力和源泉, 则是十分片面。
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作者】潘知常【作者简介】潘知常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90年代中国文艺研究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对象的平面性、主体的零散化、时间的断裂感,这些都是学者们时常提及的,但我的理解有所不同。
对象的平面性首先来看平面性。
自从柏拉图创造了一个理念世界之后,整个西方就在本体与现象的二元对立中运思,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非真实与真实、能指与所指……是人们时常提起的话题,也正是抽象性思维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个规律井然的世界。
一切现象都在逻辑之内,都是有原因的,找不到原因的就是违反逻辑的、偶然的。
迄至牛顿所确定的绝对的时间与空间观念,以及能没有重量、能与质相互独立的理论,则为世界确立了一种虚假的稳定感。
它折射出一种西方古典的传统的“人格化”倾向,不把世界的面目塑造得与人类自身相近,就不会得到安慰,也很难找到自己的家园。
但现代科学的问世,尤其是爱因斯坦的时间渗透于空间之中的相对的时间空间观念,以及在一定的运动条件下,质可以直接等同于能,能也可以直接等同于质的质能互换理论,破环了传统的世界的稳定感。
一切都毫无永恒可言。
世界不一定只由必然构成,也可以由偶然构成。
秩序与无序成为这个世界的真实图景。
这或许正是当代的“物化”倾向使然。
“对于爱因斯坦的信徒来说,已经不可能再说什么东西必然是什么样,只能说在时空关系中什么东西可能是什么样。
除了光速以外,宇宙中没有什么稳定可言,在爱因斯坦之后,我们可以肯定的唯一的东西是:没有什么是肯定的——除非在一个特定的条件和时间环境之内。
”(《美国文学思想背景》第57页,普伦提斯-霍尔出版公司1974年版)于是,人凭借着自己的勇敢走出了古典的世界,也走出了用绝对精神、万有引力和理性编织的伊甸乐园。
那个炼就一身硬骨的尼采曾无比困惑地发问:“当我们把地球移离太阳照耀的距离之外时又该怎么办?它现在移往何方?我们又将移往何方?要远离整个太阳系吗?难道我们不是在朝前后左右各个方向赶吗?当我们通过无际的天空时不会迷失吗?”(尼采《快乐的科学》第139页,和平出版社1986年版)M·艾思林说:“这种态度的突出特点是这样一种感觉:以往时代的那些稳定因素和不可动摇的基本观念被一扫而空,它们在经受检验之后显得苍白乏力,它们失去了往日的声誉,被看作是廉价的和孩子气的幻想。
美学课件第六讲审美欣赏
审美欣赏激发人的创造力,推动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审美欣赏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审美
古代审美以自然美为核心,强调对自然景物的 欣赏和感悟。
文艺复兴时期
该时期强调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重视对人 体的美感和透视技巧。
现代审美
现代审美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强调对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包容和欣赏。
REPORT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6
当代审美观念的演变与 挑战
当代审美观念的演变
从传统到现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从传统的、 保守的观念转变为现代的、开放的观念。
多元化与个性化
当代审美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 独特性和差异性。
电影的审美欣赏
电影的影像与画面
01
在观看电影时,要注意影像的画面和构图,感受电影的视觉美
学。
电影的剧情与人物塑造
02
深入理解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体会电影如何通过故事情
节和角色表现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电影的声音与配乐
03
注意电影中的声音和配乐效果,理解它们如何增强电影的表现
力和感染力。
REPORT
通过个人情感体验和感受,理解艺术作 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VS
详细描述
情感体验法强调个体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反 应和体验。欣赏者应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 ,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 通过深入体验作品所呈现的情感世界,可 以更全面地理解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并丰富个人的审美感受。
REPORT
CATALOG
增强审美体验
审美文化的结构系统
作者: 李西建
作者机构: 陕西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26-31页
主题词: 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效果;结构系统;文化产品;文化符号;文化现象;审美价值;文化结构;文化主体;审美意识
摘要: 本文认为审美文化是当代美学和艺术思潮发展中的新现象。
审美文化结构作为审美文化主体生命活动型态的展开方式与表现方式有不同层次,从历时性视角看,审美文化的结构表现为由浅入深、由显型到隐型特征,分别以审美文化产品、审美文化现象、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文化符号等层次排列。
作者对审美文化结构系统的内部要素及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证。
当代审美文化探析
当代审美文化探析1.当代审美文化概念的界定学者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研究较为丰富,不同的学者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概念界定具有不同的观点,我国学者中对当代审美文化进行最早概念界定的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朗,在随后的研究中,又有多个学者提出了关于当地审美文化概念界定的观点,有对前人观点的补充,也有和前人相似的观点。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不管是基于社会大文化范畴的定义,还是认为当代审美文化是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结合的产物的观点,都是基于当代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一种衍生物。
当代审美文化不仅具备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同时还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内容,当代审美文化已经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融入到社会大众之中,不仅影响了艺术舞蹈作品的创作,同时还对大众的审美趣味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对前人丰富的研究结果总结中可以发现,在不断的研究完善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当代审美文化的定义,总结而言,目前认同度较高的定义为:当代审美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现代商品社会发展的产物,当代审美文化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传播载体,都市大众是审美文化的主要传播对象,在当代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当代审美文化的商业色彩较为突出,可以说当代审美文化是依托现代技术手段所生产出来的文化形式。
伴随着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当代审美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视觉文化,对外在形象的重视度较高,以具有虚拟性、游戏性和娱乐性的表象和形式,为大众提供观赏、参与和消费体验,这种形式的文化体现,使审美文化呈现出表演性、仪式性以及公众性的特点。
当代审美文化中,“形象”依托大众传媒为载体,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的消费品。
2.当代审美文化的形态分析当时审美文化是商品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思潮,政治因素,新媒体以及当下的消费文化等因素都是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因素。
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当代审美文化表现出主旋律审美文化、高雅审美文化和大众通俗审美文化三种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保守/前卫
记忆的永恒
三、保守/前卫
奥韦尔教堂
前卫审美文化就常常与精
英审美文化一体(比如现代主
义艺术),但有时也与大众审
美文化联姻(比如后现代主义
艺术),大众审美文化常常就
是生活化的审美文化,但有时
也是艺术化的审美文化。尽管
如此,作为一种工具,生活/
艺术、大众/精英、保守/前
卫的区分是十分重要的,否则
艺术与生活的分离是一种首先发生在西 方的现代现象,是因为西方现代为这种分离 准备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以及观念与 制度上的条件。
西方现代性进程的首要标志是世俗化, 世俗化的首要冲动是将世俗世界从基督教世 界中分离出来,此一分离为艺术的世俗化提 供了社会基础,也为艺术脱离宗教的生活世 界的分离。但这种分离是以艺术借助世俗化 并融入世俗世界的方式而发生的
在原始社会,甚至在较为古老的社会都 不存在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截然分离。
一、艺术/人生
法国的拉斯科洞穴 壁画没有画框,原始 的巫术表演与集体祭 仪没有舞台与剧院, 甚至中世纪的绘画也 不是摆在封闭的艺术 空间(比如画廊与美 术馆),而是被安置 在开放的公共空间 (比如教堂)
拉斯科洞穴
一、艺术/人生
我
1、你如何看待用“生活/艺术”、“大众/ 精英”、“保守/前卫”这三对范畴分析当 代审美文化结构的有效性与限度?
2、概说现代性进程与当代审美文化结构的 历史性关联。
二、大众/精英
当代审美文化在空间上的类别分化几乎是自明的,即 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大众审美文化的活动 主体是“大众”,是巨大的人群,而精英审美文化的 活动主体是“精英”,是少数人。
如,尚扬的《深呼吸》
二、大众/精英
丁方的《为晨曦而流泪的大地》
二、大众/精英
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 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大众审美文化借 消费经济的动力与现代媒体之势而日渐成为 审美文化的主流,精英审美文化则日益成为 被戏弄和耍笑的对象,它的特殊功能与价值 逐渐被人们盲视与遗忘。
三、保守/前卫
古典主义是保守的审美文化的象征,从根本上 看,一切传统的审美文化都是保守的,因而也是古 典主义的。所谓“保守”,不是通常所谓的守旧, 守旧只是保守的极端样式,保守的真正含义是相信 永恒,从而守护永恒
当永恒存在之信仰与某种专制的现实权力结合 在一起时,信仰便会转化成严酷的现实禁忌。于是, 在中西方古代社会,一种反常规、反规范、反体制 化、反权威、反禁忌的“前卫”审美行为是没有现 实可能的。
第六讲 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构
——我们对“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构性分 析必须联系到整体社会历史的演变来进行
一、艺术/人生 二、大众/精英 三、保守/前卫
一、艺术/人生
今天我们去美术馆看美术作品,去音乐 厅听音乐,去剧院看戏剧,在图书馆或家里 阅读余华的《活着》,我们都有意无意地走 进了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我们都知道它叫“艺术世界”,并 明显地感到它不同于“生活世界”。
一、艺术/人生
在19世纪的唯美主义那里,艺术世界与 生活世界的分离甚至对立表现得最为极端。
1895年,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在法庭上 为自己的行为所做的无罪辩护就是一个范例, 对艺术来说,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对艺术 家来说,他不对内容的善恶承担道德责任, 只对形式的美丑承担美学责任,在此意义上, 艺术家可以不受生活世界的道德法律之约束, 他有权利生活在善恶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