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作业主题单元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一、作业设计概述1.1 设计目的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其数学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1.2 设计原则- 针对性:作业内容需与单元主题紧密相关,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设计。

- 层次性:作业应分层次设置,既有基础题以巩固知识,又有拓展题以提升能力。

- 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 趣味性:设计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业内容设计2.1 基础知识巩固设计基础数学题目,如计算题、填空题等,用以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题目难度要适中,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完成。

2.2 能力提升题目设计一些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题目,如应用题、证明题等,提升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创新实践活动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如数学小制作、数学日记、数学探究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作业评价设计3.1 评价标准设立明确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评价。

包括准确性、完整性、创造性和时效性等方面。

3.2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检查,提高其自我认知能力。

- 同伴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其沟通和合作能力。

-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作业时间安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布置作业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巩固。

五、作业反馈与调整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作业反馈,对于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作业设计。

---以上就是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基本内容,希望这份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其数学素养。

核心素养下数学大单元设计

核心素养下数学大单元设计

核心素养下数学大单元设计数学大单元设计主题:线性函数与二次函数年级:九年级1. 单元目标:- 理解线性函数与二次函数的概念,能够通过图像、公式和实际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

- 掌握线性函数与二次函数的性质,包括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和奇偶性等。

- 能够应用线性函数与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解读结果。

2. 教学内容:- 线性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包括定义、图像、斜率、截距等。

- 二次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包括定义、图像、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等。

- 线性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关系:包括线性函数的特殊二次函数形式、二次函数与线性函数的图像对比等。

- 解决实际问题:应用线性函数与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物体自由落体运动、几何问题等。

3. 教学过程:- 第一课:线性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导入:通过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线性函数的特征。

- 概念解释:介绍线性函数的定义与基本性质,并通过练习巩固。

- 图像与斜率:讲解线性函数的图像和斜率的意义,并进行练习与探究。

- 第二课:二次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导入:通过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二次函数的特征。

- 概念解释:介绍二次函数的定义与基本性质,并通过练习巩固。

- 图像与顶点: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像、顶点和对称轴的意义,并进行练习与探究。

- 第三课:线性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导入:通过对比线性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发现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

- 综合练习:练习画出线性函数和相应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进行性质比较。

- 第四课:解决实际问题- 导入: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如何通过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 实际问题:以物体自由落体运动和几何问题为例,讲解如何应用线性函数和二次函数进行求解和解释。

- 综合提升:进行综合练习,巩固线性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应用能力。

4. 教学评估:- 知识测验:针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测验,检查学生对概念和性质的掌握程度。

- 作业与练习:布置练习题和思考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新数学作业主题单元设计

最新数学作业主题单元设计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动画
常规资源
纸片、图形若干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
课前预习案的发放
学 习 活 动 设 计 ( 针 对 该 专 题 所 选 择 的 活 动 形 式 及 过 程 ) 教学评价
精品 word 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一、以理解分数意义为重点,带出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 99 页和第 102 页例题分别比较两个几分之一和两个同分母的几分之几的大小。这 两道例题都有两部分教学内容,一是继续认识分数,二是比较分数的大小。 例题以认识分数为重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直观地体会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 小。第 99 页例题要求学生在同样大的圆纸片上分别表示出它的 1/2、1/4 和 1/8,其 中 1/2 是已经认识的一个分数,1/4 和 1/8 是新学习的分数。例题让学生在折纸活动 中 体会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感受这些分数的大小是不相等的,并填写“>”或“<” 表示两个分数间的大小关系。第 102 页例题在比较 3/5 和 2/5 的大小前,先要求学生 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分别表示这两个分数,也是通过折纸及表示分数的活动,先进 行分数意义的教学。
主题单元问题 1.什么是分数?请用自己的话说一个分数。2.你对分数有哪些了解?3.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
专题划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2、分数的大小比较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专题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
所需课时
2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并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 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 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最终达到能 通过折纸或画图等方法表示成几分之一及几分之一,明确它们的含义。

初中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

初中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

初中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
一、明确大单元主题
在进行初中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大单元主题。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理解能力等因素,将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小单元整合成一个大单元,以便更好地进行系统性教学和作业设计。

二、设计合理的大单元作业结构
1. 基础练习:针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2. 提高练习: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难度稍大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3. 综合练习: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一些综合性题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 拓展练习: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题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作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在设计大单元作业时,应注重作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同时,可以设计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注重评价和反馈
在布置大单元作业后,应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作业设计。

同时,应注重评价和反馈,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总结
初中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明确大单元主题、设计合理的大单元作业结构、注重作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以及注重评价和反馈等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四上数学《公顷和平方千米》单元作业设计

基于“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四上数学《公顷和平方千米》单元作业设计

基于“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四上数学《公顷和平方千米》单元作业设计一、作业设计背景“双减”作为教育部重点推动的一项教育改革,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

在“双减”背景下,我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及学情,进行了基于学科本质践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作业设计。

本单元作业将单元课时内容与探究实践活动进行融合贯通,关注学生年龄特征,突出了做作业“动”与“静”的过程,体现单元知识作业的结构化,注重对知识本质的深拓理解,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二、单元教材分析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

以前认识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

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

本单元的内容是公顷和平方千米,它们是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

本单元内容是在进一步巩固面积认识的基础上,主要在于完善面积单位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为学生解决生活中关于土地面积的实际问题提供支持。

三、单元目标分析1、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并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丰富直观经验,初步形成1公顷的表象。

四、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学习了面积和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在图形面积的认识方法和直观表象建立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本活动经验。

但是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比较大,生活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所以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单元作业设计1、结合实际,层次分明作业具有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应用拓展、发现教学“盲区”的功能。

“双减”政策下,作业改革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从“基本题”、“综合题”、“发展题”三个层次出发开展了单元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范文一、单元主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数的大小。

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经历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尤其是几分之一的含义。

对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单元通过分物体的情境引出分数,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

利用实物、图形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数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讲解“平均分”概念时,用一个圆形纸片,对折后平均分成两份,直观地展示出二分之一的形成。

2. 操作实践法。

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等操作活动,亲身体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如在学习几分之一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然后用彩色笔涂出其中的一份,表示四分之一。

3. 小组合作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例如在比较分数大小时,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折纸、画图等方法比较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大小。

六、教学过程。

(一)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1.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4个苹果,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呀?(2个)那如果只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又能分到多少呢?(半个)这个“半个”啊,在数学里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那就是分数。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环节一:复习旧知是亚洲象的1.2倍。

非洲象的体重比亚洲象多多少?6.板书设计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1)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2)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引导学生尝试计算,并小组交流。

师:计算时大家发现了什么?学生先按一般方法计算,发现并引出问题: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积应该是四位小数,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办?利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生共同完成以下运算过程。

(板书运算过程)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第一,要数清楚两个因数中小数的总位数,弄清楚应补上几个0;第二,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出示教科书P7例5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如:小红和小明骑着鸵鸟在非洲大草原上游玩奔跑,忽然一只非洲野狗从后面冲上来,小红和小明吓坏了,大叫:“哎呀,它追上来了!”没想到鸵鸟镇定地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师:大家知道鸵鸟为什么这样说吗?一定是非洲野狗奔跑的速度比鸵鸟慢,所以追不上。

师:那么鸵鸟的速度究竟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这也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3)]学生活动:1.根据已学过的“倍的认识”和“小数的意义”,尝试画线段图: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鸵鸟的最高速度:2.结合线段图,说出“1.3倍”的意思是将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看作1份,鸵鸟的最高速度与它比较,除了相同的1份外,还多出一部分。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列式为56×1.3。

3.列竖式计算4.小组讨论,说出不同的验算方法。

可能有:(1)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2)用计算器验算;(3)用上节课所学的规律大致判断——积比56大。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主备人: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在教学时,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引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探究,从而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②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定义,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③思维与表达: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④交流与反思: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思政元素: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数学。

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难点: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

看,这是张亮所在班级上课的情境,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在哪儿吗?课件出示教科书P19例16.板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确定位置(2)课型:新授课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教材第20页例2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探究,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方法的理解。

②知识与技能:理解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

③思维与表达: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知道方格纸对应数对的位置。

④交流与反思: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思政元素:告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学会倾听。

2.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大单元视域下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以“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为例

大单元视域下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以“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为例
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往往注重单一知 识点或技能的训练,缺乏对知识整体 性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理念
大单元作业设计理念强调整体性、综 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 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研究大单元视域下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旨在提高作业设 计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发展。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单元作业设计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提升自主学习 能力。
反思与展望
作业设计难度控制
大单元作业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难度设计 要合理,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作业设计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大单元作业设计应尽可能地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 识的应用价值。
大单元视域下数学单元作业设计
——以“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为例
目录
CONTENTS
• 大单元作业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 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理论框架 • 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 大单元作业设计的案例分析 • 大单元作业设计的成效与反思 • 参考文献
01 大单元作业设计的背景和 意义
背景介绍
传统作业设计的局限性
在课时作业中,应适当引入实际问题 或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应用能力。
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
课时作业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通 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 记忆。
单元主题作业的设计
围绕单元主题设计作业
在单元主题作业设计中,应围绕本单元的主题或核心内容设计作业,以帮助学 生形成对整个单元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
梳理知识脉络
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梳 理出本单元的知识脉络, 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公 式等。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作业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作业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作业设计姓名。

教材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任教学科。

小学数学本单元主题为“两位数乘以两位数”,旨在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和算法的多样性,理解算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包括:1.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运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运算),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单元的作业设计如下:第一课时作业:一、口算。

17×40=680.16×30=480120×3=360.2×360=720300×2=600.220×3=660140×3=420.800×7=5600二、应用题。

1.每筐白菜22元,每筐土豆18元,买了10筐白菜和20筐土豆。

两种蔬菜各付多少钱?答:10筐白菜共220元,20筐土豆共360元。

2.小王买40枚六角的邮票和20枚八角的邮票,一共要付多少钱?付5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答:40枚六角邮票共24元,20枚八角邮票共16元,一共付40元,找回10元。

3.王明从家去学校每分钟走60米,走了15分钟后离学校还有480米,王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米?答:王明走了900米,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380米。

第二课时作业:一、列竖式计算。

33×21=693.43×12=51612×14=168.22×34=74865×13=845.48×56=2688二、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优秀作品

六年级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优秀作品

六年级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优秀作品
针对六年级数学单元的作业设计,下面是一份优秀的作品:
主题:小数的加减法
任务1:小数的认识和比较
要求学生了解小数的定义、意义和表示方法,并能够正确比较大小。

可以通过展示小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和与整数的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

任务2:小数的加法
要求学生掌握小数的加法运算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小数相加计算题。

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相加的应用场景。

任务3:小数的减法
要求学生掌握小数的减法运算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小数相减计算题。

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相减的应用场景。

任务4:小数的综合运用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小数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购物时的找零问题、食谱配料的计算问题等。

评估方式:
1. 任务1可采取口头问答或写作形式进行评估。

2. 任务2和任务3可以设置一些练习题目,考察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掌握程度。

3. 任务4可以设置一些综合性问题,考察学生对小数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此次作业设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样例
(北师版教材)
一、课标年段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数100以内物体的个数,认读100以内的数。

2.能写100以内的数。

3.能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4.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

(二)数学思考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

教科书的编排以学生的原认知为基础层层递进,前一节内容都是都一节内容的基础。

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核心是理解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三)问题解决
1.结合现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的数,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数数”“估计”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3.利用直观模型“小棒”和“计算器”,帮助学生体会位值得概念。

(四)情感态度
1.初步发展数感。

2.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主题及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初步理解计数单位“十”“百”的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和数位顺序,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体会100以内各数的意义。

3.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初步发展数感。

4.学习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实物,并与他人交流,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四、作业设计
3
4
5。

初中数学单元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单元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单元设计案例一、单元主题。

一元一次方程:解开数学关系的神秘钥匙。

二、单元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就像认识一个新的小伙伴一样,知道它长啥样(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2. 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就像玩游戏通关一样,能够顺利地运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求出方程的解。

3.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把生活中的那些事儿用方程这个神奇的工具表示出来,比如算一算买东西花了多少钱,或者算一算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

#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就好像把乱七八糟的杂物整理成整齐的小盒子一样。

2.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让他们的小脑袋瓜转得更快,计算的时候也不容易出错。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让学生知道数学可不是只在课本里的枯燥东西,而是能在生活中派上大用场的。

2. 培养学生在解方程过程中的耐心和细心,就像对待自己心爱的小宠物一样,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呵护这个过程。

三、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 (一)教材地位。

一元一次方程在初中数学中可是个超级重要的角色。

它是方程家族的基础成员,就像盖房子的第一块砖一样。

往后的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都要以它为基础来学习。

而且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像工程问题、销售问题、行程问题等,一元一次方程都是得力的小助手。

# (二)内容结构。

1. 首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入。

从一些简单的实际例子出发,比如小明有一些糖果,吃了几颗后还剩下几颗,让学生用式子表示这个关系,慢慢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 接着就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这就像是一场探险之旅,先学会移项这个小技巧,把方程中的项移来移去,让它变得更简单;然后合并同类项,就像把相同的小伙伴聚在一起;最后把系数化为1,求出方程的解。

神奇的魔盒—《倍的认识》单元主题化作业设计与实施案例

神奇的魔盒—《倍的认识》单元主题化作业设计与实施案例

神奇的魔盒—《倍的认识》单元主题化作业设计与实施案例一、单元作业的设计(一)课标要求分析《倍的认识》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内容。

倍的概念的本质是“比率”。

比率概念在数学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学习比例、一元函数的基础。

理解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比率)是儿童乘法认知结构建立的重要方面。

(二)学情分析对“整数倍”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率。

“倍”的概念是学生认知中“加法结构”向“乘法结构”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在学习“倍”概念前,学生头脑中建构的是“加法结构”,是数量的合并与多少的比较。

而“倍”体现的“乘法结构”反映的却是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

由于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乘法结构”,又受生活中的“倍”的歧义的影响,学生的对“倍”的概念的本质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作业目标设计1、在画“神奇魔盒”作业中,获得更深刻“倍”的直观体验,并巩固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关系,加深理解“倍”的概念,促进学生认知的“加法结构”向“乘法结构”过渡,初步认识“魔盒”模型。

(认识结构)2、在画“生活中的魔盒” 作业中进一步熟悉“倍”的概念,进一步熟悉“魔盒”模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进一步认识结构)3、用“魔盒”语言分析跟“倍”有关的实际问题,会用“魔盒”模型解决问题,培养几何直观。

(运用结构)4、整理“魔盒家族”,发现几类“魔盒”区别与联系,形成知识体系,由此构建“倍”的模型。

(整理结构,形成模型)(四)作业内容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加本质地认识“倍”的概念,在单元整体设计、生活化学习、主题式学习、整体优先学习等观念指导下,单元教学大胆整合教材,创设“神奇的魔盒”情境,设计主题教学过程,整个单元按照顺序设计如下四次作业——分别对应前文所述四个作业目标。

(说明:魔盒如下图。

有两个方舱,分别是原有舱(数学上表示1倍数),产出舱(表示几倍数),还有魔盒编号(如图数字2)表示倍数。

这样具有魔术性质的新鲜形象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也非常直观形象)二、单元作业的实施(一)实施过程本单元设计《神奇的魔盒》单元主题化课程,并由此设计配套的主题化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作者姓名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学科领域 (在 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三年级 所需时间 5 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 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 300-500)
一、创设情境──分一分:为学生每张桌准备一袋学具,一是在课的开始创造了使全体学生人人都 能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在分学具的过程中回忆“平均 分”的意义,为学习本节知识做好铺垫。三是同桌两个人在把一个彩色大圆片“平均分开”的过程 中不知不觉地初步感知了二分之一的意义。 二、折一折。 (1)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半个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每个同学举起自己分得的个彩色圆 片让大家看一看。 (2)从刚才分的学具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片,折一折,找出它的四分之一,涂上颜色。并想 一想:你是怎么折的? (3)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二,四分之三。 本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努力实现课堂上学生自身多种感官、学生之间、师 生 之间立体的多维互动这一指导思想。所以这节课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成了几项活动,体现出了数 学课堂活动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新的数学课堂特色。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 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兴趣及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能比较分母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大小;2.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3.能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计算;4.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关于分数的应用的问题。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分母不同,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怎样判断? 2.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分数的大小怎样判 断? 3.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进行加减计算?
分数的大小比较及简单加减计算
所需课时
3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分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知道了分数的含义后学习的,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概念弄明白了,大小比较也就简单 了,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本专题主要学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大 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
本单元内容是苏教版国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分数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它是整数概 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 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 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 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 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 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 分之几。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 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应课标
知识与技能: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 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 1 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情感与态度: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主题单元问题 1.什么是分数?请用自己的话说一个分数。2.你对分数有哪些了解?3.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
专题划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2、分数的大小比较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专题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
所需课时
2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并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 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 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最终达到能 通过折纸或画图等方法表示成几分之一及几分之一,明确它们的含义。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动画
常规资源
纸片、图形若干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
课前预习案的发放
学 习 活 动 设 计 ( 针 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专 题 所 选 择 的 活 动 形 式 及 过 程 ) 教学评价
一、以理解分数意义为重点,带出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 99 页和第 102 页例题分别比较两个几分之一和两个同分母的几分之几的大小。这 两道例题都有两部分教学内容,一是继续认识分数,二是比较分数的大小。 例题以认识分数为重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直观地体会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 小。第 99 页例题要求学生在同样大的圆纸片上分别表示出它的 1/2、1/4 和 1/8,其 中 1/2 是已经认识的一个分数,1/4 和 1/8 是新学习的分数。例题让学生在折纸活动 中 体会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感受这些分数的大小是不相等的,并填写“>”或“<” 表示两个分数间的大小关系。第 102 页例题在比较 3/5 和 2/5 的大小前,先要求学生 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分别表示这两个分数,也是通过折纸及表示分数的活动,先进 行分数意义的教学。
本专题问题设计
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二分之一的四分之三的含义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优质资源光盘
常规资源
小黑板,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网络环境
其他
课前分组
学 习 活 动 活设 动计 形( 式针 及对 过该 程专 )题 所 选 择 的 教学评价 专题二
在理解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会有困难。本单元教 材不要求概括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只要求学生借助图形的直观进行比较。 “想想做做”中,每一次比较分数的大小前,教材都先让学生在图形上表示出有关的 分数,清楚地表明了教材的两点意图:一是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是基础;二是在 本册教材中比较分数的大小不离开图形直观。 二、在操作中体会分数加、减计算的方法。 第 104 页例题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分母不超过 10)。例题让学生把一个长方 形的 3/8 涂上红色,2/8 涂上绿色。在涂颜色的活动中,从两次一共涂了 8 份中的 5 份,理解 3/8+2/8=5/8,又从涂的红色比涂的绿色多 8 份中的 1 份,理解 3/8-2/8 =1/8。本单元教材中不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要求学生以对分数的理 解支持计算。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如何在本单元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 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 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 1 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 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 发 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