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导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以供参考。

作品原文孟子曰:“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古诗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

古诗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

古诗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佚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及注释【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社会治理
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 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
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 设,维护社会秩序
环境保护: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 谐,维护社会稳定
国际关系
01
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得道多助的 国家更容易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支持, 失道寡助的国家则面临孤立和制裁。
02
国际组织的作用:得道多助的国家 更容易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 失道寡助的国家则难以获得国际组 织的支持。
03
地区冲突与和平:得道多助的国家 更容易在解决地区冲突中发挥建设 性作用,失道寡助的国家则可能加 剧地区紧张局势。
04
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得道多助 的国家更容易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 发展中发挥领导作用,失道寡助的 国家则可能成为全球治理的障碍。
总结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帮助 学生理解“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 的含义,并学会 运用在生活中
04
道德与成功的实现: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正义与邪恶
01
正义:符合道 德和法律的行 为,得到人们 的支持和拥护
02
邪恶:违反道 德和法律的行 为,受到人们 的谴责和抵制
03
得道多助:正 义的行为得到 人们的支持和 帮助,更容易 取得成功
04
失道寡助:邪 恶的行为受到 人们的谴责和 抵制,难以取 得成功
律。 失道寡助,指违背天道、 仁义,就会失去人民的
支持和帮助。
得道多助,指遵循天道、 仁义,就会得到人民的 支持和帮助。
孟子的论述,强调了仁 义道德的重要性,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典故
01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故事背景:孟子与公孙丑讨论要人物:孟子、公孙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这篇文章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战争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篇就提出了这一中心论点,鲜明而直接。

接着通过对攻城战的举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即使有天时的优势,依然无法攻克有地利的城池,从而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古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赏析

古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赏析

古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赏析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人称孔子为“圣人”,而孟子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

坚,坚固。

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 代词,代“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环] 包围。

⑺[池]护城河。

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原创版)
目录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来源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实意义
正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代的名言,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行事符合道义,就会得到众人的帮助;反之,如果一个人违背道义,就会孤立无援。

这句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君子注重广泛结交朋友,而不是只与少数人勾结;而小人则只关注自己的小圈子,不考虑道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适用。

如果我们在做事情时遵循道义,尊重他人的利益,就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反之,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就会失去别人的支持和信任,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时,应该注重道义和人际关系。

只有尊重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1页共1页。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的意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的意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的意思: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扩展资料:
该句出自于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
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意思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坚持正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就必然陷于孤立。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遵循正义、道德和法律的人,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那些违背正义、道德和法律的人,则会失去人们的支持和帮助。

这是因为人们都希望看到公正、公平和道德的行为,而不希望看到不公正、不道德和违法行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当我们做正确的事情时,我们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支持,而当我们做错事情时,我们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这句话也可以被引申到更广泛的领域。

例如,一个国家如果坚持正义、公平和道德,就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而如果违背这些原则,则会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

因此,一个国家应该始终坚持正义、公平和道德的原则,以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和帮助。

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告诉我们,坚持正义、道德和法律是获得支持和帮助的关键,而违背这些原则则会失去人们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注释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注释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注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不过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不过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协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协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协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协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解

守 城
守方
粮多





池深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小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 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 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 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 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 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 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
域: 原指界限,课文的意思是限制。 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以: 介词,凭,靠。
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
固国:巩固国防。
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威: 震慑。
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
道:指仁政。得道,指施行仁政。
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
寡: 少。
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
至: 极点。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 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 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 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 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 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 把它和《大学》、《中庸 》、《论语》合为“四 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 必读书。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 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 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 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 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 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 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 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到寡助的意思

得道多助失到寡助的意思

得道多助失到寡助的意思
意思是: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出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

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25.故:所以。

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先秦·《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是: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本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中国古代的谚语,意思是当一个人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时,说明他做的是对的,并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但一旦一个人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他会失去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因为大家不再相信他的行为和决策。

这句谚语反映了道德和行为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人们对于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1.谚语的背景: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以德为先,重视道德、荣誉和良善行为。

谚语的意义是告诫人们要秉持正义和真理,不要走上违背道德的道路。

2.得道多助:当一个人做正确的事情,遵守道德原则,他将会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这是因为人们会认同并欣赏那些秉持正直和真理的人,并愿意与他们合作。

一个得道之人的人际关系会更加融洽和有力量,他们能够得到帮助、支持和共识。

3.失道寡助:与得道多助相对应的是失道寡助。

当一个人违背道德或做出错误的决定时,他会失去他人的支持和信任。

人们不愿意与不诚实、不正直或不道德的人为伍,并且不愿意与之合作。

一个失道之人将会在社会中被孤立,他们会面临更多的阻力和挫折。

没有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事业和目标很难实现。

4.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谚语强调了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道德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秉持正义和真理、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权益,人们才会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并且社会才能够稳定和和谐发展。

5.个人行为的影响力:谚语还反映了个人行为对于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性。

当我们选择遵守道德原则,做出正确的决策时,我们会在他人心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形象和信任。

这将使我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影响他人、获得合作以及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是,如果我们进行欺骗、不诚实或者以其它方式违背道德,我们将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降低自己的影响力。

总结起来,谚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向我们传达了一种重要的价值观:重视道德和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力。

遵守道德原则和尊重他人的权益可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有助于个人和社会的繁荣;而违背道德将使我们失去他人的信任,并可能导致我们的失败和孤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目录
文章特色
文章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善用排比,加强语势。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三句,铺排而下,从反面否 定了“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 使后文主旨鲜明地呈现于读者眼前,突出“人和” 的实质是要施行仁政,即“得道”,而并非此三者。 了解孟子文章的铺排气势,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意, 也有利于掌握背诵的条理性。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
原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
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 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 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 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 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 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 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回目录
一词多义

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 锐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
的 代词 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 用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 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第二段:战例一〔攻方失利〕 论证了分论点一:天时不如 地利也。 第三段:战例二〔守方失例〕 论证了分论点二:地利不如 人和 第四段: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 上进一步阐发,由战争推及 到治国,,从而得出结论:得 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
详细分析
回目录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 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 部团结。
不如人和
译文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
原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 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 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 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 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 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
回目录
题内话
题内话
作者是怎样阐述“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这一道理的?
作者首先以战争为例记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道理。阐述这个道理也是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先从攻的 方面说敌国再小,可以四面包围攻打,天气时令再好,可还 是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再从防守 的方面说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护甲也不是不精良, 储存粮食不是不多,可还是放弃而逃离了,这正是因为地利 不如人和。从而强调了人的团结、人心向背的重要。 其次,作者进而论述治理国家的君主也应以人和为重。指出 要管理百姓不能靠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天险,征服天下不 能靠武力。那靠什么呢?靠人和,因为得道(人和)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到极点连亲骨肉都背叛他、多助到极点, 天下的人都顺从他。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人和呢?只有施仁 政的国君才能得到人和得到天下人拥戴的人去攻打众叛亲离 的施暴政的独夫,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回目录
啦,生意上的竞争啦,工作上的竞争啦--这些 竞争就像战争一样,只是没有硝烟罢了。能 否举个例子呢?
题外话
一九八O年前,深圳是怎么样的一个地方吗?
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几年之中发展成一个超级
一个小小的渔村
的大城市呢?
是改革开放给了深圳"天时"。
题外话
借助“地利”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城市中的"黄金地带"等。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作动词用,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巩固
2.通假字。
3.虚词。 之 亲戚畔之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三里之城 寡助之至 动词 到 而 表并列 并列 泉香而酒冽 表顺承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县人)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 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 “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 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 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 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 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 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 很大影响。

回目录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导读
是议论文,选自《孟子· 公孙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课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哲人的智慧,文章据事论理,分析透辟,
又大量运用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读音及朗读节奏
读音举例 guō 夫 fú郭
朗读节奏举例:
小结
本文采用层层推理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
开头1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指出了“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条 件。为了证明这一论点,在第2段以攻城为例,论 证“天时不如地利”,第3段又以守城为例,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一段得出结论:“得道多 助,失道寡助”,进一步推论“得道”与“失道” 的不同结果。文章结构严密,推理清楚,说理深刻, 有很强的说服力。
结构层次。 作者论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提出“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用递进的句式讲天气时机,不如地理形势,地 理形势,不如人心所向、和气团结的道理。 第二部分(2—3自然段),用战争中的典型事例做论据, 具体论证论点,说明“人和”的重要。这部分又分两层来论 证。 第一层(2自然段),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一连用了 四个“之”字,两个“者”字,一个“也”字,举例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 第二层(3自然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用四个 “非可”形成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以守城为例,论证了 “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部分(4自然段),进一步论证“人和”的重要性, 用三个“不以”形成排比,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 著名论断,然后进一步推论“得道”与“失道”的不同结果。
题外话
题外话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
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 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 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题外话
现实中有好多事就像战争一样--生活上的竞争
题外话
依靠“人和”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和平解放北京城","九七年香港回归","商场的服 务态度和信誉"。

回目录
练习

练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 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
译文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
原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 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 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 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 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 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 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 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 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 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 胜利。
练习



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表明攻势之大的短句是-----环而攻之 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 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4、古代把上下相接、意思 如地利也。 相对的两句话叫做“骈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骈句也可包括排比句。骈句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因字句整齐,讲究音韵和对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仗,所以有较强的表现力和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感染力。请从文中选取一例 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作点评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1、解释文中加点词 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地利 人和 民心所向,上下内部团结。 环 围。 是 这。 兵革 武器装备。 委 放弃。 域 限制。 威 威慑。 道 仁义 、仁道。 2、选出朗读节奏不当的一项( D ) A、天时/不如地利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以天下之所顺:
古今异义
郭 池 古:护城河 去 今:姓氏 今:池塘 委 古:放弃 域 古:界限、限制 是 今:委任 今:地域 所以 古:用来、借此 今:连词,表因果关系 亲戚 古: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外城 古:离开 今:到……去 古:这 今:判断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