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的白狗秋千架
《白狗秋千架》中意象带有的悲剧性分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白狗秋千架》中意象带有的悲剧性分析龚凤娟 西华师范大学摘 要: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以倒叙的手法叙写了离开高密东北乡十年的读书人井河又归乡的一系列见闻以及暖的苦难经历,莫言对“高密东北乡”这一文学世界的构建正是始于这部小说。
本文从小说的个别意象入手,揭示其蕴含的深刻含义,浅析从中透露出的悲剧性。
关键词:白狗;秋千;暖;安于现状;悲剧性作者简介:龚凤娟(1997-),女,汉族,四川遂宁市人,本科,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18-01一、白狗:忠心的守护者,情感的见证者小说的开头用大量的笔墨述说了白狗的身世,极尽所能地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白狗的样貌,动作和眼神,彰显了《白狗秋千架》中“白狗”这一意象的重要作用。
白狗的身上有“我”的影子,“狗眼里的神色遥远荒凉,含有一种模糊的暗示,这遥远荒凉的暗示唤起内心深处一种迷蒙的感受。
”[1]这种迷蒙的感受就像雾里看花让我不知其意,直到后文白狗“走到我面前时,它又瞥着我,用那双遥远的狗眼。
狗眼里那种模糊的暗示在一瞬间变得异常清晰,它那两只黑爪子一下子撕破了我心头的迷雾,让我马上想到她。
”[1]“我”才明白,十年前“我”也曾看过白狗的眼神,只是当时遥远和荒凉还没有住进它的眼神,它还有轻松和满足的幸福,“只要不逢天灾,一般都能足食,所以狗类得以繁衍。
”[1]就像十年前十九岁的我,为解放军吹笛鼓噪,意气风发,如今却忙于工作连回故乡都脱不开身,和它一样眼神里都是淡然而生气不再。
此外,白狗就像是“我”在暖心里的另一个形象寄托,在我离开故乡的十年间默默地陪在暖的身边,暖说:“闷得我整天和白狗说话,狗呀,自从我瞎眼,你就跟着我,你比我老得还要快”[1]可见,这么多年她想说的话无法与哑巴丈夫交流,便只能都说给狗听。
白狗便成为了“我”赎罪的替身,秋千意外发生,暖不再健康后,“我”给暖写过信,但却从未回来看过她,而白狗却用其一生的时间诠释着对暖的忠心守护——不离不弃。
关于川端康成的文学美在《雪国》中的表现

关于川端康成的文学美在《雪国》中的表现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作品数不胜数,著名文学作品也有很多,《雪国》这一文学作品是川端康成最为出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使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之一。
《雪国》被称为是“近代日本抒情小说经典”,其已被30多个国家翻译并出版,也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
川端康成的出名作品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千鹤》和《古都》。
文章是在作者对《雪国》细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川端康成对艺术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的领略,体现出了川端康成对文学的美的表现,将爱情、纯真、女性美以及死亡等这些够融合在了这一作品中,分析了《雪国》这一文学作品中主题格调、语言色彩、神话色彩、自然风景等不同的美的体现。
关键词:川端康成;文学美;《雪国》一、川端康成文学特性分析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委赞誉为具有敏锐感觉并且能够将叙事技能运用到极其高潮的文学家,他的观察能力是在作家中算顶级的了。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能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细微观察,将这种景物的细致的其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东方的美,也无时无刻展现出了西方的美。
川端康成在其一生的发展中,在不断的继承日本古典文学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现代派作家写作手法的借鉴和运用,使得其文学作品更加独具特色,让人耐人寻味。
川端康成无疑是日本文坛中踊跃而出的佼佼者,在日本的文坛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他也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的核心人物之一。
川端康城的文学作品从方方面面体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格,其别具一格的写作特征和其一生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川端康成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路上,经常旅行是其的生活风格。
由于环境和时代的影响,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使得他的心情经常处于苦闷和忧郁之中,这一特点也导致了他的文学底色大多体现出了无尽的伤感和悲哀。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早期和晚期有着不同的文体素材,早期大多数作品是以写生活在下层的女性的纯洁和她们不幸的生活遭遇为主体的,后来,在其文学作品中也融入了变态心理学的格调,写作手法浑然天成,别具一格。
莫言经典作品赏析

莫言经典作品赏析
谢谢大家!
烟台开发区图书馆
烟台开发区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制作
莫言经典作品赏析
《酒国》是莫言于1989至1992年全力打 造的一部将现实批判锋芒推向极致,并 在叙事实验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的 长篇力作。小说犀利地揭示了这个社会 的可怕奥秘。与故事并行的是出现在小 说中的关于文学创作的通信,以及小说 作品。这些小说作品在风格上五花八 门,堪称是小说文体的"满 汉全席"。本书法语版获得 2001年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 外国文学奖”。
烟台开发区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制作
莫言小莫说言十经大典经作典品名赏句析精选
8、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 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 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 留欠缺,才能持恒。
9、一个好铁匠,总是盼望着一块好钢的出世, 然后用奇特的方式,使它服从自己的意志,变 成一把宝刀。
烟台开发区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制作
莫言小莫说言十经大典经作典品名赏句析精选
4、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
5、我总喜欢逆着时光 ,寻找我青春的足迹。
6、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 忘。
7、 因此,在那个习惯于悲春伤秋的年代, 你陪我看了多少个日薄西山的景致,我 陪你看了多少个破晓阑珊的夜,我们彼 此静默的坐着,不言朝夕。
烟台开发区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制作
莫言经典作品赏析
烟台开发区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制作
莫言经典作品赏析
莫言部分作品:《檀香刑》、《生死疲 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 《透明的红萝卜》、《藏宝图》、《四 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 铐》、《白狗秋千架》
【范文精选】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以鲁迅的《故乡》和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为例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以鲁迅的《故乡》和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为例摘要:鲁迅小说中体现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的情节结构模式,被以后很多作家所沿袭。
在鲁迅《故乡》和莫言《白狗秋千架》中,这一结构模式被体现出来。
同时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限知视角讲述了“我”归乡后,看到家乡的人物经历的转变的内心感受。
在“归乡”的模式中,鲁迅和莫言以敏锐的视角,观察农村人的生活心里状态,展开了对“人性”这个话题的思索。
两篇文章在情节结构模式上相同,从“人性”的视角思考了生存与命运等问题。
关键词:鲁迅;莫言;闰土;暖姑;归乡故乡是文学作品里说不尽的话题。
在故乡塑起的童年,在故乡经历的成长,在故乡怀念的亲人,是我们无论走到多远的地方也无法改变的。
在鲁迅《故乡》中,读者会发现小说中的一个内在情节模式,即作为当代的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的“我”,为追求心中的理想而离开落后封建的家乡。
然而,“我”所追寻的心中的梦,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提供给“我”现实的条件,繁华的都市没有我想要的精神世界,面对理想的破灭和生活的艰辛,带着满身的疲惫重新回到家乡,希望归乡能带给自己些许安慰。
但故乡也时过境迁,历经的改变早已不是儿时的记忆,使我在失望中再度离去。
钱理群先生认为,鲁迅小说中的这种情节模式为“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可称为“归乡”模式。
在品读莫言的《白狗秋千架》时,读者会发现在这篇小说中也体现了“归乡”模式。
作者莫言,用第一叙述者“我”的身份讲述我离乡的原因,和归乡再遇“暖”后内心的彷徨和失落。
在“归乡”模式中,《故乡》容纳了我和闰土的少年友谊。
《白狗秋千架》则讲诉了我和暖曾经那段朦胧的恋爱,这两者都是故乡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但闰土和暖的改变使作者发出了对“人性”问题的思考和质问。
《白狗秋千架》和《故乡》两部作品所体现出的异同之①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31). 处,不禁让读者对“归乡”这个模式有了更多的深思。
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辨析并修改病句 作业

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辨析并修改病句作业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__________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 )。
谁来担此重任?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__________。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__________。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行业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2018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オ得以明确。
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
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________,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C.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答案】C(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强调“外卖”需要食品安全“守门员”,故排除A、B两项。
D项,“不仅……而且……”不合逻辑,且繁复。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司空见惯责无旁贷迫不及待一目了然B.不可或缺义不容辞迫在眉睫一览无余C.司空见惯义不容辞迫不及待一览无余D.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迫在眉睫一目了然【答案】D(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部分。
论莫言20世纪8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童话色彩

年 记 忆 中 的 世 界 ”,这 是 一 个 “ 被 记 忆 缠 绕 的世
的大 门, 我童年 的记忆被激活了, 闸门已开, 河水滚 滚 而来 。 ” l 2 这一批融 人作 者 自己童年 记忆与生命 体验 的中短篇小说 , 深深刻着饥饿 和孤 独印记 。 他 说“ 饥饿 和孤 独是我创作 的财 富 ” 『 3 ] , 童年关 于痛 苦和幸福共存 的缺失性经验与丰富性经验, 在小说 里得到尽情宣泄; 记忆中对故乡既爱又怨 的复杂情 愫, 也在这里得以倾诉。 读者可以依稀看到作家个人 自 传 的影子, 感悟到萦绕其 中莫 言式淡淡 的悒郁 与 伤感 。 而对现实 的关注、 对人性弱点的鞭挞拷 问以
( 广西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1 )
摘要: 莫言2 0 世 纪8 0 年代创作的一批 涉及少儿生活的中短篇小说具有浓厚童话 色彩。 他用丰富想象力和
独特童年生活经验 , 糅合幻想和现 实描写 “ 高密东北乡” 既有诗意田园风光, 又有神奇魔幻色彩的童话世界。
莫言笔下的农 村儿童形象, 是不得不游走于童话奇境和成人 现 实世界 的小精灵。 他们在艰辛生存条件下遭遇
各 种 苦难 , 依 然像 童话正 面小主 人 公 一样 以善 为美, 保 持 纯 真 善 良、 活 泼 乐观 的童心世界 , 执 著 于对 美好 世界
的憧憬。 小说具备童话热爱 自 然、 珍爱生命、 向往个性 自 由、 守望人性的多 元象征意蕴。
“ 万物泛灵论 ” 人类原始思维与儿童认为一切都是 孩儿不易看到的乡村壮观 的1 t 出。“ 河面上拖着一根 光柱, 一 个 拉长 了的太 阳。 我 们走 N I t I  ̄ J L , 光柱 就 退 到 哪儿 。 ”l 9 ] 这 种万 物 有灵 、 物 我 不 分 的 孩子 式 的思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白狗秋千架》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包含了五个不同的故事。
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情节和背景,但是篇幅较短,因此带给读者的震撼和思考或许不如东野圭吾其他作品那样深邃,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故事集中的第一个故事是《白狗秋千架》。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幕末时期的剑豪和一只看守秋千架的白色狗之间发生的故事。
整个故事以一种悲惨的氛围展开,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狗儿的忠诚,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真实感情。
这个故事让我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动物的纯真。
主人公是一个被迫与时代背离的剑豪,他的生活被内外的种种压力所束缚,而白狗却是他生活中的一丝慰藉。
狗儿的忠诚和纯真成为了主人公唯一能够依赖的东西,也让我不禁去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故事是《检察官与港汉子》,讲述了一位检察官在处理一桩涉及港汉子的案件时遭遇的困惑和思考。
这个故事通过描写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和阶级矛盾。
同时,故事也给读者展示了一种合理的解决冲突的方式:通过理解和宽容来化解矛盾。
第三个故事是《环形列车公正斗》,讲述了一名机智的乘客如何思考和破解一个环形列车的彩票抽奖系统。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智商和技巧的比拼,更是考验人的思维和观察力。
通过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人类思维的多样性和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第四个故事是《重出江湖》,描写了一个久闲的侦探如何重新振作起来并解决了一个复杂的谋杀案。
这个故事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坚持和努力,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
最后一个故事是《白奇男组合》,讲述了两位年轻人从一个被演艺圈排斥的角色成功转型的故事。
这个故事展示了梦想的力量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它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启迪。
总的来说,《白狗秋千架》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故事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递了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它通过小说的形式让人们反思人与动物的关系、社会的不公、人的思维和观察力的多样性以及人生的意义。
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的电影

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的电影片名:《红高粱》原著小说名:《红高粱家族》(1987年)上映时间:1988年导演:张艺谋主演:姜文、巩俐编剧:莫言陈剑雨朱伟反响:它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三大国际电影(另两大电影节为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捧得大奖。
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
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随后影片在国内公映,产生了空前影响力,在当时一张电影票价几毛钱的情况下,该片票价居然炒到5元~10元。
影片的背景是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
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除男主人公及幼子外,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被日本军虐杀。
片名:《白棉花》原著小说名:《白棉花》(1991年)上映时间:2000年导演:李幼乔主演:宁静、苏有朋、庹宗华编剧:莫言反响:2000年台北金马国际影展观摩影片。
但该片曾在台湾一项“最受批评电影排行榜”中,被83%的观众认为最不值得观看。
概述:以充满感情的镜头把中国乡下棉花田、棉花工厂等场景拍得凄凉唯美。
同时,《白棉花》充分展现了莫言式的荒唐、迷离的风格。
故事开头的第一个荒唐便是少年苏有朋暗恋上邻家姐姐宁静,而苏有朋却得奉命监视着她。
第二个荒唐是知青庹宗华和宁静两情绻绻,却最后跟了个他不爱的乡长之女。
高密县青年马成功爱上了方碧玉,但方碧玉和村长的儿子已有婚约。
知青李志高引起了方碧玉的注意,也成为马成功钦佩的对象。
棉花收成,空地上的棉花垛成了李志高与方碧玉偷情的地点。
私情被揭穿后,方碧玉的未婚夫十分不满,而此时李志高却不敢吭声,向当地势力低下了头。
马成功看着自己暗恋的方碧玉受到如此对待,暗暗抱屈,而方碧玉在决定离开前则对马成功表明,早已知道马成功对自己的心意,也愿意对马成功做些回报。
片名:《暖》原著小说名:《白狗秋千架》(1985年)上映时间:2003年导演:霍建起主演:郭晓冬、香川照之、李佳编剧: 秋实莫言反响:该片曾荣获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大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纯真的白狗秋千架
作者:任甲重段敏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5期
摘要:电影《暖》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秋千架作为戏里的纵贯线,把身患残疾却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哑巴,瘸了一条腿却仍然追求幸福的女人暖,走出贫穷的山村、进入繁华城市生活的知识青年井河,联系在一块儿,不同的三者构组成倾斜的秋千架,秋千的折断揭示出了人性的善和恶,令人性的光芒在命运的无奈和人对于命运的抗争中显现。
关键词:秋千架;人性美;爱与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32-01
一、十年前的“爱”
电影《暖》的选景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山间蜿蜒曲折的阡陌,桥下哗哗作响的溪流,乡间狭长幽深的雨巷,农家拥挤昏暗的阁楼,以及秋天绵绵不尽的秋雨,都让人浸染上浓浓的悲凉和忧郁。
导演霍建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主要是因为这部影片中情绪的东西比较多,较之其他影片更忧伤、凄美一些……”还原生活本真,凸显复杂的人性,将人性的光芒折射的更为光亮、通透。
在外工作的井河请假回到10年没有回过的农村老家,帮助中学老师解决承包纠纷。
就在井河准备返回县城的时候,在桥头遇到了暖——一个他怕见到,又从未忘记的人。
暖瘸着腿,背着重物,对井河的出现反应平静。
故乡的变化不大,变化大的是物是人非。
一系列以秋千架为主线的回忆铺天盖地的涌现眼前,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休谟曾说:“心灵绝不会想到在被赋予形状的物体中去区分一个状。
”在剧团没来小村之前,暖对于生活的印记除了可以带给自己快乐和疑问的秋千架外,还有在心底悄然萌芽的“县城梦想”。
而小武生的出现打乱了暖的生活和梦想节奏,暖的心思在小武生的承诺下变得的更加的高远,由“县城”——“省城”,当井河得知有剧团招生的时候带着暖兴冲冲地去了招生现场,而暖在得知不是省城剧团之后,意兴阑珊的回去了。
因为暖的心底已经深深的扎下了对于省城和县城两者的区别,在省城有自己牵挂、喜欢的小武生。
就像刚看到圆形时我们永远不会觉得它有特别之处,只是接收了这种印象,直到我们看到了方形,我们才逐渐发现两者的区别,并形成了形状的观念,有比较才会有发现,要多观察事物进行比较。
暖的视野中有了类似圆和方的对比,秋千架已经不足以满足她对于生活的渴求,而承诺成了她每天去秋千架的动力——期待小武生的再次到来。
“宽宥是人性的,而忘却是神性的”这句英国的谚语,可以切合的表现出当暖的脚腕被摔断,留下残疾后的心境。
虽然她的脚留下了残疾,但是和井河的关系却明确了,也被井河的关照所打动,也扬起了以往的梦想——上大学。
她把希冀寄托在井河的身上,彼此给了共同的承诺:考上大学一定回来接她。
在这个过程中,暖及家人没有因为受伤的缘故,埋怨和训斥井
河,反而鼓励井河一定要考上大学。
宽宥作为人的本性,在面临一辈子的幸福和命运的时候总是闪射着迷人的色彩。
英国诗人罗·勃朗宁这样说过:“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
终于考上大学的井河在离开家乡前当着暖的父亲对暖说,上完大学我一定回来接你,并约好了以信作为承诺的牵记。
于是,暖又开始了她的期望和等待,暖和井河之间的“爱”是单纯的、不加任何杂质的,这点在小村山路,桥下流水,乡间雨巷,以及绵绵秋雨可以意向的展露出来。
暖的期待和守望是真真的、切切的,但内心也是充斥着恐惧的,当暖守着哑巴把井河的信撕烂,这应该是一个女人对自己喜欢的男人的一个考验。
孰不知这次的“考验”却成为了两人间的“绝笔”。
而在暖的内心却依旧存留着对于井河的那种信任,当井河给她邮了一双皮鞋,她急切的把邮袋翻来覆去的寻找着井河写给她的信,然而,熟悉的字迹再也不见了,她忿忿的把皮鞋扔到了水塘里。
皮鞋对于此时的暖来说只是记忆中的美好罢了,而井河却是她真真切切的人生和幸福。
二、十年后的“暖”
井河决定推迟回城,想要解开内心十年的疑惑。
井河找到了暖和哑巴现在的家,并留下吃饭。
井河一边帮哑巴干活,一边和暖聊天,他好象很难把自己的心情表达清楚,相比之下,暖倒很平静,说自己和哑巴一起生活没有什么不如意。
弗罗姆这样说过:“给予的最需要的方面不在物质财富范围内,它存在于人性特有的领域”。
可能在十年后的现在,井河的某些物质层面的确远远的超出了哑巴,但是哑巴给予暖的除了物质外,更多的是人性特有领域——精神上的支撑。
虽然当初的阴差阳错是哑巴之间造成的,但是对于暖的呵护和关心是超越自己的。
饭桌上,井河和哑巴喝起了白酒,哑巴很想在喝酒上压井河一头,小女孩却对井河描述的城市充满好奇。
井河看着哑巴,看着暖现在的生活,他深深歉疚,在暖送他出门的时候,他终于落泪,他说:暖,我把你忘了。
虽然是暖不回信在先,但是井河心里在明白,这正是自己当时所希望的,他可以借此开脱自己并且寻找新的感情,见到暖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多年以来根本没有想过暖的处境和感受。
只有暖不想再提过去的事情,她觉得井河能来看看她,就很满足了。
从休谟的“人性论”角度来看暖的情感是“平静的情感”:“一般容易与理性相混淆的某些情感”。
暖再不是十年前那个懵懂、青葱的花季女孩,转变成贤妻良母的角色对换,她的肩上除了自己追求的幸福之外,还扭结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所在。
她不会因为井河的歉疚而如往前泼辣大胆、固执执著的追求想要却遗失的美好。
李泽厚说过:“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满足的兽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
”暖和井河的错过和见面后的迷失,更多是人性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博弈和挣扎,快乐、痛苦、遗憾在理性间接踵而至,但暖还是没有迷失于感性之中,走出了时间的错过误区。
正如休漠认为的那样:“心灵在发生直觉时,必须由某处开始;而且印象既然先行于其相应的观念,所以必然有某些印象是不经任何介绍而出现于灵魂中的。
……身体的苦乐是心灵所感觉和考虑的许多情感的来源,但是这些苦乐是不经先前的思想或直觉而原始发生在灵魂中或身体中的”。
井河把小女孩非常喜欢的伞送给她,再次来到暖的家,他对暖说,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找他。
还是和十年前一样,语调上扬、内心渴望可以帮助到暖。
相差十年的再次承诺正是直觉和印象的集合存在,井河和暖历经十年的岁月洗礼,情感在稳定中夹杂着些许的眷恋。
井河的这次承诺这不是一种施舍和补偿,而是井河发自内心的反省、关切和牵挂,更是一种真切的渴望……
在单纯的内容中因为渗透深刻的人生认知、人性关怀而显得血肉丰满,颇感意味深长。
故事没有拘泥在索隐发微、真情流露的写实层面,而是对三个以秋千架为主线的乡村青年情感阐发,在领略青葱情感无奈的同时,深挖出人性的光辉,使作品显得既厚实又空灵。
参考文献:
[1]参见霍建起接受记者采访的内容.电影艺术,2004年,第1期,P23.
[2]刘建设.秋千:暖的翅膀——影片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4月,P94.
[3]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P96.
[4]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P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