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狗秋千架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15—2016学年第1 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改卷教师:
学号:146410045 姓名:李园园得分:
卑微的守望
——谈莫言的《白狗秋千架》
一个断了的秋千预言了暖跌宕的后半生,暖本是健康开朗,朝气蓬勃的。
但是与井河荡秋千时发生的意外就像一把利刃生生将暖美好的人生撕裂了开来,留下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
那只被荆棘刺伤的右眼成了与井河隔阂的一堵厚墙。
因为它暖不敢与井河再有联系。
也因为它泯灭了暖对真爱的追寻。
下嫁给王家的哑巴,要亲能把你亲死,要揍能把你揍死……我随便和哪个男人说句话,就招他怀疑,也恨不得用绳拴起我来。
哑巴对他也绝对说不上好。
生的三个孩子也都是哑巴,无人可以说话解闷。
这个中酸楚只有暖一人知晓,亦只有她一人承受。
小说中的两个男人,蔡队长和井河的失信也是造成暖悲剧的一个原因。
井河在外当上大学教师找了老婆也有了孩子十年不回。
蔡队长承诺要回来招暖却也杳无音信甚至没有再回来看暖一次。
暖到最后已经被命运所折服,她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模样的暖,她不再是从前那般模样俊俏的少女,婷婷如一枝花,双目皎皎如星。
现在的她背着沉甸甸大高粱叶子,蓝褂子,黑裤子,乌脚杆子黄胶鞋,已然一个农村妇女的模样,她用左眼盯着我看,眼白上布满血丝,看起来很恶;她与井河说话尖酸刻薄,目光冰冷;将井河称作是上等人,内心将自己归为下等人;将自己的孩子叫做公的而不是男的,言语之间的冷漠淡然俨然是想与井河隔绝的。
也许她也因为那次的秋千意外对井河怀有怨恨,但我想她也是释然了,命运如此,凭她一己之力又能改变得了什么,她已经向命运妥协了。
其实可以说暖的悲剧有一部分也是她自己造成的,暖可以抗争,可以不服从命运安排,可以不向命运低头。
但是我说不出口,当时的中国农村,女性是何等的卑微,地位又是何等的低贱。
女性几乎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何况是瞎了一只眼的暖。
不过文章的最后,暖请求井河给她一个会说话的孩子,表现了对现如今生活的挣扎和反抗,即使是一丝希望,也要试着去抓住。
开放式的结尾也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井河到底有没有答应暖的不情之请呢。
这个结局实在让人难以想象,按伦理,井河已经结婚了不应该答应暖的请求。
但是按情理,说到底,暖的悲剧他有一部分的责任,他的承诺没有兑现,暖请求要一个会说话的孩子也在情理之中。
在小说中白狗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小说首尾呼应,以白狗起头,又以白狗召唤我去与暖相会结尾。
文中开头写道那条黑爪子白狗走到桥头,停住脚,回头望望土路,又抬起下巴望望我,用那两只浑浊的狗眼。
狗眼里的神色遥远荒凉,含有一种模糊的暗示,这遥远荒凉的暗示唤起内心深处一种迷蒙的感受。
在桥头伫立望着井河的白狗,狗眼其实就象征着暖的人眼,白狗的这种守候其实也就是暖对井河的守候。
小说中的秋千象征着晃荡,摇摆不定。
这种摇荡是暖命运的摇荡,造化弄人,幸福是脆弱的摇荡的。
不小心失去了右眼的暖的人生一下子跌入谷底,为此她不敢与井河再有来往。
这种摇荡,也是井河内心的摇荡。
他对故乡的情感是摇荡的,求学离开家乡后,父母亲也搬迁到外省我哥哥处居住,故乡无亲人,我也就不再回来。
一晃就是十年,距离不短也不长。
暑假前,父亲到我任教的学院来看我,说起故乡事,不由感慨系之。
他希望我能回去看看,我说工作忙,脱不开身。
自从离开家乡后,井河十年都不曾回故乡,父亲让井河回去看
看,他一开始也是推脱的。
习惯了城里的生活,对于故乡的贫瘠多少是有些许的嫌弃,不想回去。
但最终还是下了决心,割断丝丝缕缕,回来了。
他对故乡仍然是有感情的,毕竟是哺育他的地方,井河心中对故乡还是爱着的。
井河对暖的感情亦是摇荡的。
在事故之后,井河对暖是不忍的,怜惜的但也是无奈的。
通读全文,莫言书写的言语之间充满了乡土气息,透过那些文字仿佛能感受到乡间的风土人情。
这也与莫言的亲身经历紧密相关,莫言出生在高密市大栏乡。
在这篇《白狗秋千架》中他第一次提到高密东北乡这个词,后来他许多作品的舞台都是高密东北乡,但高密东北乡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地方,而是莫言以其故乡为原型用文字构建起的一个充满近乎乌托邦式理想主义色彩的世界。
这个高密东北乡就像是他创作的一个独立的文学世界,那些故事与人物虚虚实实都在这世界之中,这个高密东北乡却又却涵盖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乡土特色和世情特色。
小说最后暖就是要借种,这个当然一方面是荒唐、荒谬的,愚昧落后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让我们看到的确落后的、愚昧的乡村需要拯救,需要改变。
乡村危机的根本原因它最后的焦点就是人的问题,因为它出现在84年,和它特定的时代是联系在一起的。
有许多像井河一样的读书人,在农村里长大,考上大学之后就一去不复返。
有文化与没文化的差距也使这些人和他们儿时的伴侣越离越远。
还有一点便是农村与城市的关系。
乡村的这样一种自然的情感在我们进入都市、走入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是必然要断掉的,可是断掉它意味着我们可能会有一种损失。
乡村之后到底会何去何从尤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