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粗糙集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新方法研究
粗糙集理论如何辅助异常检测与噪声处理算法的优化与改进

粗糙集理论如何辅助异常检测与噪声处理算法的优化与改进引言:异常检测与噪声处理是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中常常存在异常值和噪声,这些异常值和噪声会对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粗糙集理论被引入到异常检测与噪声处理算法中,以提高算法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一、粗糙集理论概述粗糙集理论是一种用于处理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数据的数学工具。
它通过确定属性的重要性和决策规则的边界来进行数据分类和决策分析。
粗糙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数据集划分为精确集和近似集,从而实现对数据的精确分类和分析。
二、粗糙集理论在异常检测中的应用1. 特征选择:异常检测算法通常需要选择最相关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粗糙集理论可以通过计算属性的重要性来辅助特征选择,从而提高异常检测算法的效果。
2. 数据预处理:异常值和噪声的存在会对数据的分析和建模产生干扰。
粗糙集理论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近似处理,剔除异常值和噪声,从而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3. 异常检测算法改进:粗糙集理论可以辅助异常检测算法的改进。
通过对异常样本的近似分类和分析,可以发现异常样本之间的共性和规律,从而优化异常检测算法的性能。
三、粗糙集理论在噪声处理中的应用1. 数据清洗:噪声是数据中的随机扰动,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粗糙集理论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近似分类和分析,剔除噪声,从而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2. 数据插补:噪声会导致数据缺失,从而影响数据的分析和建模。
粗糙集理论可以通过对数据的近似处理,填补数据缺失的部分,从而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3. 噪声处理算法改进:粗糙集理论可以辅助噪声处理算法的改进。
通过对噪声样本的近似分类和分析,可以发现噪声样本之间的共性和规律,从而优化噪声处理算法的性能。
结论:粗糙集理论作为一种处理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数据的数学工具,可以有效辅助异常检测与噪声处理算法的优化与改进。
通过粗糙集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异常检测算法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改善噪声处理算法的数据质量和可靠性。
关于2015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的表彰决定

关于2015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的表彰决定佚名【期刊名称】《酿酒科技》【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4页(P127-130)【正文语种】中文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会员单位: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自2011年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以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关怀指导和广大会员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已经连续开展了五届,累计授奖116项。
在表彰优秀、树立典型、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2014年修订版)》规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公室于2015年8月正式启动2015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申报工作。
经评审委员会专业组评审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审议、奖励委员会审定、评选结果网上公示,评选出2015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28项。
其中,对“传统白酒中添加外源食用酒精的鉴别技术”等5个项目授予一等奖,“啤酒风味及风味稳定性控制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等8个项目授予二等奖,“黄酒酿造优质低耗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15个项目授予三等奖;同时,授予《酒庄酒对中国白酒发展的启发》等32篇文章“2015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技进步优秀论文奖”。
为进一步推进酿酒行业科学技术创新,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国酒业协会决定对获奖项目和论文的完成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并颁发证书及奖金。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努力,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为推动我国酿酒行业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二〇一六年四月十三日2015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名单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项目名称:传统白酒中添加外源食用酒精的鉴别技术完成单位: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钟其顶、王道兵、武竹英、陈琳、李杨华二等奖(1项)项目名称:微分子酒的研制与开发完成单位: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张雨柏、周新虎、陈翔三等奖(1项)项目名称:基于红曲黄酒生产的专利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完成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完成人:黄祖新、邱允滔、黄镇、邱兴杯、韦信象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项)项目名称:现代生物技术提高传统大曲特殊功能的研究与应用完成单位: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人:徐占成、徐姿静、唐清兰、刘孟华、樊科权、焦小川项目名称:激光焊夹套锥形发酵罐的开发与应用完成单位:宁波乐惠国际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赖云来、黄粤宁、仇海龙、蔡亮亮、徐尧润项目名称:贵州酱香型白酒固态发酵群体微生物结构及功能的研究完成单位:江南大学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人:徐岩、胡峰、吴群、李中泰、黄永光、胡建锋、杜海、杨开梅项目名称:保健酒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完成单位:劲牌有限公司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完成人:吴少勋、张五九、刘源才、林恋竹、杨跃军、冯声宝、杨强、王喆二等奖(7项)项目名称:啤酒风味及风味稳定性控制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完成单位: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董建军、尹花、余俊红、陈璐、郝俊光、李华、常宗明、杨梅项目名称:啤酒花品种资源研发、产业链质量控制及其应用信息平台的研究完成单位: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完成人:李季、钟俊辉、王志沛、骆学雷、杨明、孟丽萍、付廷发、赵秋剑项目名称:酱香型白酒大曲分类的多维分析与应用完成单位: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人:王莉、汪地强、杨帆、王和玉、金桃、林琳、罗汝叶、李靖圆项目名称:原粮浓香型白酒创新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完成单位:四川沱牌舍得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人:李家民项目名称:黄酒浸米的生物酸化研究完成单位: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完成人:谢广发、曹钰、蔡国林、邹慧君、程斐、钱斌、王兰、胡志明项目名称:冰葡萄酒风味物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完成单位: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江南大学完成人:李记明、徐岩、于英、司合芸、唐柯、沈志毅、张卫强、裴广仁项目名称:双粗塔差压蒸馏生产燃料乙醇工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完成单位:广东中科天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人:唐兆兴、姜新春、周宏才、李璟、黎进英、刘慧生、高志贵、陈留炘三等奖(14项)项目名称:凤香型西凤酒特征风味物质研究完成单位: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完成人:贾智勇、徐岩、范文来、付万绪、王印、阎宗科、王元、刘丽丽项目名称:绵柔型高效功能性大曲关键技术的研究完成单位: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张雨柏、周新虎、陈翔、张龙云项目名称:纯生及鲜啤酒风味导向与平衡控制体系研究与应用完成单位: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完成人:贾凤超、王德良、林智平、宋玉梅、江伟、王莉娜、宋绪磊、郭立芸项目名称:清香型白酒品质安全技术及标准研究完成单位: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完成人:史静霞、高晓娟、李素琴、郑淼、王庆亮、张晓磊、张艳红、史斌斌项目名称:浓香型与酱香型习酒香气物质研究完成单位: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江南大学完成人:钟方达、徐岩、范文来、胡峰、黄永光、吕相彩、吴群、胡建锋项目名称:黄酒酿造优质低耗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完成单位:上海金枫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完成人:俞剑燊、张五九、胡健、张彦青、毛严根、张凤杰、张辉、王德良项目名称:浓香型白酒窖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解析完成单位: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邓波、王松涛、敖宗华、刘向阳、任剑波、沈才萍、丁海龙、沈小娟项目名称:北方黄酒新资源原料研究完成单位:山东即墨妙府老酒有限公司完成人:于秦峰、于东栋项目名称:浓酱兼香型白云边酒高温大曲微生态分子解析与应用完成单位:湖北白云边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完成人:熊小毛、赵述淼、杨团元、梁运祥、张明春、葛向阳、赵永威项目名称:浓香型白酒酿造机械化集成开发与应用完成单位:安徽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倪永培、叶玉琼、刘正海、叶元虎、项兴本、广家权项目名称:醋酸制乙醇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完成单位:中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代淑梅、江志东、王天双、李秋园、杨春晖、王丽君项目名称:绵柔芝麻香型白酒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完成单位: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工业大学完成人:赵德义、王瑞明、曹建全、孙伟、王腾飞、李丕武、孙洁、韩晓明项目名称:高原冰葡萄种植及冰酒生产关键技术完成单位:云南太阳魂酒业有限公司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完成人:赵新节、秦绍智、孙玉霞、王咏梅、刘加强、黄学德、罗金海、汪荣项目名称:仿陶坛酒库的智能化研究及应用完成单位:普瑞特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范伟国、段言峰、乔新建、牛家棒、庞相国、张艳梅2015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技进步优秀论文奖(论文类)一等奖(3篇)(排名不分先后)1.题目:酒庄酒对中国白酒发展的启发作者:江南大学徐岩2.题目:SNP标记分型与品质分析联合的麦芽纯度及品种真实性鉴定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徐东东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张丽莎科技部中德发酵酒品质与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董国清等3.题目:绍兴黄酒酒药中酵母菌的物种资源作者:绍兴文理学院臧威、谢广发、孙剑秋、邹慧君、刘新展等二等奖(11篇)(排名不分先后)1.题目: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大曲自动化生产的研究作者:江南大学葛向阳、徐岩、周新虎、陈翔、张龙云等2.题目:基于粗糙集理论和系统信息覆盖率最大化原则的白酒香型识别作者:四川理工学院何庭杰、孙兴波、曾黄麟3.题目:酱香型白酒窖内不同层次酒醅微生物与酒体风格的研究作者: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胡峰、钟方达、胡建锋、张应莲、王欢等4.题目:洋河绵柔型白酒风味特征成分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作者: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周新虎、陈翔、郭亚飞、张春林、姜勇等5.题目:物联网技术在汾酒大曲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作者: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杜小威、魏耀成、崔志勇、王广峰、葛维亚6.题目:啤酒“麦芽香”特征及其风味物质的研究作者: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任光辉、王欣、林智平7.题目:蛋白酶A和高分子蛋白对纯生啤酒泡持性的影响及对策作者: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张彦青、李惠萍、董倩倩等8.题目:利用SPME GC/MS测定啤酒中的酒花香气物质方法的建立及中国Lager啤酒酿造过程香气物质变化规律的方法Optimum Method of Analyzing Hop Derived Aroma Compounds in Beer 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with GC/MS and Their Evolutions During Chinese Lager Brewing Process 作者: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郝俊光、董建军、尹花等9.题目:酿酒工艺对黄酒中生物胺的影响作者:上海金枫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俞剑燊、张凤杰、王德良、李红、胡健等10.题目:XZ-11酵母菌活性干酵母应用于机械化绍兴黄酒酿造的研究作者: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谢广发、邹慧君、钱斌、王兰、宋岑等11.题目:黄酒酿造浸米水中抑菌物质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其活性的测定作者:浙江塔牌绍兴酒有限公司成潇龙、杨海麟、章升、张无疾、王鑫等三等奖(18篇)(排名不分先后)1.题目:论传统白酒酿造向机械智能化酿造设备成套生产线转型的必要性作者: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谢永文、肖曙光、谢永俊、黄达刚、庄春虎等2.题目:气封甑蒸馏效果分析研究作者:四川成都长城川兴酒业有限公司孙庆文、侯勇、彭加银、马勇、陈全庚等3.题目:应用HS-GC-MS法分析白酒中的双乙酰作者: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王莉、林琳、汪地强、雷良波、刘玄等4.题目:大曲微生物及其内在物质对酵母酒精发酵的协同作用作者: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王旭亮、王德良、王异静、张五九、胡建华等5.题目:酱香型白酒指纹图谱相似度的研究作者: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仁怀分院先春、陈仁远、徐兴江、陈济丽、张明6.题目:白酒中生物活性物质脂肽类化合物的鉴定及其功能的研究作者:江南大学徐岩、张荣、吴群、郅岩7.题目:川法小曲酒生产技术的传承创新作者: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李大和、李国红8.题目:仰韶超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的初步分析作者: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樊建辉、侯建光、郭福祥等9.题目:大曲清香白酒地上控温发酵工艺探索作者: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张鑫10.题目:影响浓香型大曲糖化力测定因素的探讨作者: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梁金辉、梁绍勋、汤有宏等11.题目: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麦芽麦汁及成品纯生啤酒的蛋白组分作者: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张彦青、李惠萍、房慧婧等12.题目:麦芽PYF因子对啤酒酿造影响的初步研究作者: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梁云、王梅、郭立芸13.题目:啤酒碳足迹数据解读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江南大学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杨静静、贺立东、钟俊辉等14.题目:特色啤酒的酿造和特点作者: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房慧婧、李惠萍、涂京霞等15.题目:大米脂肪酸的检测及其对啤酒生产中麦汁老化的影响研究作者:百威英博(金士百)啤酒有限公司蔡勇、李全、郭继强16.题目:无LOX麦芽对麦汁和啤酒风味稳定性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LOX-less barley malt on the flavour stability of wort and beer作者: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余俊红、黄淑霞、董建军等17.题目:江苏啤酒大麦高蛋白质含量对大麦胚乳结构和制麦质量的影响作者:江苏省农垦麦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宿迁市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张明、蔡国林、王媛媛18.题目:气相色谱法测定黄酒中香兰素含量作者:浙江塔牌绍兴酒有限公司单之初、俞红波、沈翔、程斐、曹秀苗等。
基于粗糙集方法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约简

张
【 摘
静
耿
弘
王文婷
要 】 糙 集理 论 在 对 不 精 确 、 确 定 和 不 完全 的 数据 进 行 分类 分 析 和 知 识 获取 中具 有 突 出的优 势 , 标 准粗 粗 不 但
糙 集 的 约 简 只 适 用 于 将 系 统 连 续 属 性 值 或 描 述 性 语 言 转 化 为 离 散 属 性 值 。 针 对 目前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冗 余
设一个信息系统 M=HXV F, 系统仅包含标准粗糙 ( ,,,) 该 集 中的条件属 性 , 不包含决 策属性 , 中 H h, , h} 其 ={l h …, 为
非空 的 、 文感兴 趣的对象 组成的有 限集合 , 称为论 域 ; 本 又 X XX …, } 非 空 、 限 的 属 性 集 ; 为 属 性 值 , i ={b x 为 有 V 第 个 对 象 在 第 个 条 件 下 的 属 性 值 为 v( 1 , , = ,, , i :, … n 1 … i 2 i 2 I ;H x + 是 信 息 函数 , 示 对 每一 个 h H, X, , E n —V ) 表 E x f xV E ( ) h 本 文将 待 评 的 六 大 装 备 制 造 业 视 为 对 象 , 业 技 术 创 产
一
、
引言
简 剔 除这 7个 二 级 指 标 中 的冗 余 指 标 。本 文 的研 究思 路 是
粗 糙 集 (og e 简 称 R ) 论 是 波 兰 ZP wa 授 R uhSt , S理 .a lk教 在 18 9 2年 提 出 的 一 种 智 能 决 策 分 析 数 学 工 具 . 一 种 刻 是 画 不 完 整 和 不 确 定 性 的 数 学 工 具 .能 有 效 地 分 析 和 处 理 不 精 确 、 一 致 、 完 整 等 各 种 不 完 备 的信 息 , 从 中 发 现 隐 不 不 并 含 的 知 识, 示 潜 在 的 规 律 。在 数 据 挖 掘 与 知 识 发 现 中 , 揭 粗
基于粗糙集的属性约简方法在指标筛选中的应用

基于粗糙集的属性约简方法在指标筛选中的应用张朝阳;赵涛;王春红【摘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前提.从目前来看,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筛选尚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和方法.传统评价方法主观性强,客观性差;统计方法需要大量的样本,而且很多时候大量的样本是不可获得的.文章提出基于粗糙集的指标约简方法,并以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约简为例进行验证,得出该方法的应用特点和优势.【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09(029)001【总页数】3页(P78-79,85)【关键词】粗糙集;属性约简;指标筛选;产品创新【作者】张朝阳;赵涛;王春红【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2.5综合评价是管理学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
所谓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是指对以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对象作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
综合评价的前提是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即采用哪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由于影响评价有效性的因素很多,评价的对象系统也往往是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环境和管理等一些复杂系统,但并非评价指标越多越好,关键在于所选评价指标是否恰当。
指标的遗漏会影响评价结果,指标间信息的重迭一般会夸大评价结果,这些都会导致人们对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必要性、准确性产生怀疑。
问题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指标筛选来保证综合评价结果的可靠性[1]。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筛选尚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和方法,大多数学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按照一定原则确定指标体系,主观性强,容易出现偏差。
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方法也同样很难避免主观性带来的弊端;应用主成分分析、后向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则需要大量的样本,而很多时候大量的样本是不可获得的。
本文提出基于粗糙集的指标约简方法,并以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约简为例进行验证。
粗糙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粗糙集理论的核心内容
知识的约简与核
知识的约简: 通过删除不重 要的知识,保 留关键信息
核的概念:核 是知识的最小 表示,包含所 有必要信息
核的性质:核 具有独立性、 完备性和最小 性
核的求取方法: 基于信息熵、 信息增益等方 法进行求取
0
0
0
0
1
2
3
4
决策表的简化
决策表:用于描述决策问题的表格 简化目标:减少决策表的规模,提高决策效率 简化方法:合并条件属性,删除冗余属性 简化效果:提高决策表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降低决策复杂度
粗糙集理论在聚类分析中的应用:利用粗糙集理论处理不确定和不完整的数据,提高聚类 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聚类分析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趋势,为决策提供支持。
粗糙集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决策支持系统
粗糙集理论可以帮助决策者 处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粗糙集理论在决策支持系统 中的应用
粗糙集理论可以提高决策支 持系统的准确性和效率
粗糙集理论在决策支持系统 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智能控制
粗糙集理论在模糊控制中的 应用
粗糙集理论在智能控制中的 应用
粗糙集理论在神经网络控制 中的应用
粗糙集理论在自适应控制中 的应用
模式识别
粗糙集理论在模式 识别中的应用
粗糙集理论在图像 识别中的应用
粗糙集理论在语音 识别中的应用
粗糙集理论在生物 信息学中的应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机器学习
粗糙集理论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 粗糙集理论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粗糙集理论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粗糙集理论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
基于粗糙集的改进Apriori算法研究崔旭

Improved Apriori Algorithm Based on Rough Set
CUI Xu1 , LIU Xiao - li2
( 1.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Yanbian University,Yanji Jilin 133002 ,China; 2. School of Automation,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defects of the Apriori algorithm,this paper proposed a method for the discovery of frequent item set based on rough set. Firstly,this method uses characteristics attributes reduction algorithm of rough set to find the core of the attribute data,and then uses the improved Apriori algorithm on the data mining of these core data based on the reduction decision table to get frequent item set. The advantage of this method is that it can eliminate unnecessary attributes and reduce the number of attributes on the premise of the same knowledge base classification ability. In terms of generating frequent item set,whether the k - candidate set is generated is determined by the number of k - 1 frequent item set,In this way the number of candidate item set can be reduced. The experiment verifies the validity of the improved algorithm,especially when k is a great number. It can save a lot of computing time, avoid a lot of candidate set,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ata mining significantly. KEYWORDS: Rough set; Candidate set; Frequent item set
如何加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如何加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应对竞争压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加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研发体系要加强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首先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研发体系。
这包括明确科研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合理分配资源以及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等。
在明确科研目标时,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确定明确可行、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目标。
在制定计划时,要根据项目难度、资源投入等因素进行合理评估,并将计划分解为具体可操作性强的任务,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此外,在分配资源时要根据项目重要性进行合理配置,并保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最后,在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时,可以采用定期评估、专家评审等方式,对研发项目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要加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招聘、培养、激励等方面。
在招聘方面,要根据研发项目需求和技术能力要求制定招聘计划,并通过多种渠道吸引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
在培养方面,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学习等方式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此外,在激励方面可以采用薪酬激励、晋升机制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三、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是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企业可以借鉴其先进的科研理念和研发方法,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具体来说,可以与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共享研发设备等合作模式,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此外,还可以邀请高校教授、专家等人才担任企业的顾问或技术顾问,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指导。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加强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方法的选择研究

有 必要 的 。
的各种定性和定量信息 , 是在应 用中仍摆 脱不 了评 价过程 中的随机 但 性和评价专家主观上 的不 确定性及 认识上 的模糊性 , 这使得评价 过程 可能带有较大的主观臆断性 , 从而使结果 的可信度下降。 2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 ( atr n ls ,A) . F c a i F 的优点 是可 以对 o A ys 观测样本进行 分类 , 根据 各 因子在样本 中所起 的作用 自动 生成 ( 并 确
法。
关键词 : 大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 测度方 法选择 中图分类号 :2 0 F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94 2 0 ) 1 3 1 0 —4 1 (0 8 0 —2 1—0 2
MI 噩℃E法
众所周知 , 在科技进 步和创新 中 , 大企业具 有重要 的引领作用 , 只 有大企业的 自主创新能力得 到提升 , 才能使 国家 的整体创新 能力得 到 增强。但长期 以来 , 我国大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始终不 高, 尤其是 自主创 新能力落后于发达 国家 , 甚至低 于发展 中国家 的平均水平 。因此 , 如何 推动和提高我 国企业 自主创新能 力就成 为社会 各界研究 的热点 问题 , 而其中一个重要 的环节就是如何对 大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进 行测度 。 这 就需要根据当今测度方法 的现状 和发展 趋势 , 选择 适合 大企业实 际情 况的测度方法 , 来提高对大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 的准确 性 , 增强测 度过程 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 这样才能使大企业能够全 面正确地认识 自己 , 及 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 问题 , 进而 为提高我 国的综 合创新 能力提供 制度 保障和技术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下 的迭 代过 程 : 1 初 始第 ,=1层 更新 集 , ) 将 中被 n ( )
更新 而 完 全 利 用 的 更 新 集 合 {k VT. T , T l r∈ r
( r) = 1 和 rd T T } e ( )中的一 个约 简加入 T ; /
还处 于理论 阶段 , 都未 深入 到 定量 研究 中 , 大 而可 以 采 用 的更新 方 法有 常 用 的增 量 更 新 算 法 、 态 规 划 动 算 法等 , 它们 都没 有 应 用 到此 领 域 中且 运 算 速 度 但
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连续地整合和更新它们 的技术
能 力 , 术 能力 就可 能会 变得 过 时和僵 化 , 会 产生 技 就 抑 制作 用 j 。技 术 能 力 如 果 变 成 一 种 内部 制 度 化 的东西 , 么它就 可 能 使 企 业 管 理者 所 识 别 和 考 虑 那 的技术 能力 机会 变 得 狭 窄 , 而 限制 技 术 能 力 更 新 从
[ 关键词 ] 技术创新 能力 ; 更新 ; 粗糙集 [ 中图分类号 ] T 6 05 3 [ P 3 .0 5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0 09—14 (0 1 0 00 0 7 2 2 1 )9— 19— 4
1 前 言
对 于 想取 得成 功 的大 多 数 企 业 而 言 , 索 技术 探 创 新 能力 、 发现 新 机会 和创 造 出需 要 来 开 发 的新 诀 窍 是最 基本 的要 求 , 为任 何 既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的 因 价 值都 可 能随着 时 间 的推 移 而 衰 退 , 其 价 值 被 瞬 或 间的结 构性 的革 新 所 削减 。 目标 制定 得 过 大 、 管理 上同时关注长期和短期 目 、 标 对一系列似是而非 的 论 点引 起 的紧 张压 力 予 以 承认 和管 理 的能 力 ¨ , J这 些对 于 更新 能力 都是 非 常关 键 的。更 新 能力所 需要 的学 习过程 与在 培 育现有 能 力 中非 常有用 的学 习过 程是 截 然不 同的 , 识 到这 一 点很 重 要 。忘却 现有 认 能力 “ 高 ” 提 常规 路 线— —或 至少 从 这 些 常 规 程 序 规则 中排除 能力 更新 过程 —— 从 而对 占支 配地 位 的
部 环境 的变 化并 进行 调整 。在 快速 多 变 的环 境 下任
新的技术能力更新方案 。特别是进入信息 时代后 ,
市场 变化 和技 术 进 步迅 速 改 变着 整 个 经 济 结 构 , 环 境 迫 使 管理者 对 技 术 能力 存 量 不 断进 行 质 的改 变 ,
建立 起 重 新 配 置 企 业 内部 资 源 的 新 技 术 能 力 。
基 于 粗 糙 集 的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更 新 方 法 研 究
苗成 林 ,冯俊 文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南京 2 0 9 ) 1 4 0
[ 摘要 ] 随着 时间 、 环境 的不 断变化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的进一 步要 求 , 现有 的技术创新 能力 已逐渐 不能满 足企业技 术创新的要求 , 因此技术创新 能力更 新成 为企业在 新 的要 求下 的一种 能力行 为 。文 章基 于粗 集理 论研究 了新要求下的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更新 方法 , 确定技术 创新 能力 更新 次序 以达 到更 新费用 最低 , 随后分 析算法并通 过实例证明其有效性 。
[ 收稿 日期 ] 20 0 2 0 8— 7— 5
何优势都会被迅速侵蚀 , 了解决优势 的短暂性与 为 其生 存 的长期 性 之 间 的 矛盾 , 须不 断进 行 技 术 创 必 新能 力 更新 。
[ 基金项 目]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 目(0 J 6 0 3 ) 1 Y A 30 1 [ 作者简介 ] 冯俊文 (9 O ) 男, 16 一 , 山西太 原市人 , 京理 工大学教授 、 士生导师 , 究方向为系统 工程、 南 博 研 工程项 目管理和管理决 策 ;
动态技术能力已不局限于任何 一种技术能力 , 而是 处于企业技术能力结构的最高层 , 更具抽象性 , 它使 管 理者 在 面对 变化 的环 境 时 , 够 迅 速整 合 和更 新 能 技 术能 力 , 成新 的技术 优 势 J “ 形 。 动态 ” 为适 应 是
环 境而 对企 业技 术 能 力 不 断更 新 的过 程 ; 技 术 能 “ 力” 指管 理 者可 以采 取 适 当的行 动对 内外部 组 织 能 力 和能 力 管理技 能进 行 改 进 、 合 和 重 构 。如 果 没 整
E—ma : n u w n@ ht i cr i f  ̄ n e8 oma .o le l n ’
2 1 年第 1 第 9期 01 3卷
19 0
时 问 、 境 的变 化逐 渐趋 于 动态 , 环 企业 技术 创 新
动态 环境 中技 术创 新 能力更 新 集 的层 次构 造为
能力 的要 求 不 断提 高 , 有 的技 术 创 新 能 力 已逐 渐 现 不 能满 足 动 态 环 境 的 变 化 需 求 和企 业 技 术 的新 要 求, 因此技 术创 新 能力 更新 成 为企 业 在 新 的要 求 下
新是 一 个激 活条 件 。 就 企业技 术 创新 能力 而 言 , 不 能保持 静 态 , 它 必
须是 动态 的 , 只有 持续 地 更新 其技 术 能力 , 才能 创造
此, 企业对于技术创新能力更 新的需求是永远存在 的, 技术 创新 能力 更 新 的 目的 就 是更 有 效 地 应 技术 创新 能力 更 新 成 为 持 续 实施 管理 的一 种 能 力行 为 , 术创 新 能 力 随着 时 技 间、 环境 和 目标 的 改 变 而 随 时进 行 调 整 和 变 化 。 因
逻辑提出挑战 , 并引人新 的愿景 。内部 变化对于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