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

合集下载

彝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彝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彝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

彝族文化丰富多样,独具特色,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和尊重。

本文将对彝族文化进行调研,以了解其特点和影响。

二、彝族的历史和生活方式彝族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农作物。

彝族人民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一般多代同堂居住,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和支持。

三、彝族的语言和文字彝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系统,被称为彝语。

彝语分为几个方言,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彝语南部方言。

彝族人民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彝语,同时也有一些彝族人民会使用汉语。

彝族的文字系统主要有彝文和汉字两种,其中彝文是彝族人民使用的独特文字。

四、彝族的服饰和民俗文化彝族的服饰和民俗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人民喜欢穿着彩色的衣服,女性常常会佩戴银饰和头饰,男性则会佩戴彝族特色的帽子。

彝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如婚礼、葬礼、节日等。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三”、“火把节”、“祭山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活动和仪式。

五、彝族的音乐和舞蹈彝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彝族人民喜欢演奏彝族特色的乐器,如芦笙、木琴等。

彝族舞蹈多样,有舞龙、舞狮、跳花灯等形式。

彝族的音乐和舞蹈富有激情和节奏感,能够表达出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六、彝族的宗教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多样,主要有传统宗教和佛教。

彝族人民信奉一些自然神,如山神、水神等。

在彝族社区中,常常有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

此外,佛教也在彝族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彝族人民会前往寺庙参拜和参与佛教活动。

七、彝族的风俗习惯彝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走婚”、“摔跤”等。

彝族的婚姻制度中,男女双方可以自由选择配偶,婚后男方会迁入女方家庭居住。

彝族人民喜欢摔跤运动,摔跤场地通常在村庄的广场上,人们会围观比赛并为选手加油助威。

八、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田野调查报告凉山

田野调查报告凉山

田野调查报告凉山田野调查报告凉山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是一个多山、多河流的地区。

这个地方虽然地处偏远,但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为了了解凉山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一次田野调查。

首先,我来到了凉山的一个小村庄。

这个村庄坐落在一座山的脚下,周围被茂密的森林环绕。

村庄里的房屋大多是用土坯搭建的,虽然简陋,但却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

村民们过着朴素的生活,主要以农业为生。

他们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养殖牛、羊等家畜。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与村民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凉山地区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教育问题。

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困难,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学校设施简陋,教师资源匮乏,导致教育质量不高。

其次是医疗问题。

凉山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很多村庄都没有医院,村民在生病时往往需要长途跋涉到县城才能得到治疗。

这给村民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然而,凉山地区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通过发展产业、提供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此外,凉山地区的旅游业也逐渐兴起。

这里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在调查中,我还了解到了凉山地区的环境问题。

由于过度的砍伐和不合理的农业开发,这里的森林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

这不仅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还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砍伐,推广可持续农业等。

然而,这些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总的来说,凉山地区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着许多机遇和希望。

通过加大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凉山地区的发展前景将更加美好。

我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凉山地区的居民将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以安哈镇摆摆村为例总结报告资助: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青年项目组主办: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名目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调查项目概述 (2)1.1 项目背景和目标 (2)1.2 项目时刻 (3)1.3 项目成员 (3)1.4 调查方法 (3)1.4.1问卷设计 (3)1.4.2问卷发放与回收 (4)1.5项目成果概述 (4)2.项目打算与执行 (4)2.1调查打算 (4)2.2调查人员安排 (5)2.3活动的具体开展安排 (6)2.3.1活动前期 (6)2.3.2实地调研 (6)2.3.3生态宣传 (7)2.3.4总结报告大会 (8)2.3.5数据整理撰写报告 (8)3.调查结果分析暨总结 (8)3.1数据分析 (8)3.2调查结果总结 (13)4.调查图片锦集 (15)4.1村落中的彝族同胞 (15)4.2农业〝好朋友〞 (16)4.3深入彝寨的生活 (17)5.团队故事分享 (18)5.1记摆摆顶村调研 (18)5.2我的〝凉山彝族传统农耕调研〞之行 (20)5.3深入彝寨调研,在团队中成长 (20)6.财务报告 (22)6.1项目资金来源 (22)6.2项目支出明细 (22)6.3财务治理情形 (23)7.结语 (23)8.附件 (23)8.1安哈镇卫星地图 (23)8.2调查问卷表 (24)8.3生态农业宣传资料 (26)8.4相关网络宣传媒介 (27)调查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和目标项目背景:我国彝族要紧集中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峡谷区,以及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海拔在2000m左右的山区或半山区。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起伏大,地势坎坷。

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

家乡传统农耕技艺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农耕技艺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农耕技艺调查报告摘要:本篇报告旨在对家乡传统农耕技艺进行一次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对多位老辈农民的访谈以及实地观察,揭示了家乡传统农耕技艺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发展趋势。

此次调查报告将对家乡传统农耕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一些建议。

引言:家乡传统农耕技艺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结晶。

然而,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村人口流失,许多家乡传统农耕技艺正逐渐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技艺,本次调查报告将详细探讨家乡传统农耕技艺的内容和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背景介绍家乡位于农业发达地区,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和丰富的农耕技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农民们凭借着独特的技艺和经验,不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兴起,许多传统农耕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二、调查方法1. 访谈我们采访了五位有着丰富农耕经验的老辈农民。

通过与他们的对话,我们了解到家乡传统农耕技艺的过程、工具和经验。

2. 实地观察我们前往农田,亲眼目睹了不同季节的农耕工作。

通过观察农民如何选择农作物、施肥、排水等,我们更加了解了传统农耕技艺的实际操作。

三、家乡传统农耕技艺的特点1. 多样性家乡的传统农耕技艺多种多样,涵盖了种植、灌溉、施肥、收割等方面。

不同地区的农民会根据土壤条件、气候变化和农作物需求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技艺。

2. 知识的传承传统农耕技艺是由前辈传给后人的,无书可查。

老一辈农民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独特而宝贵的农耕技艺,并将其传授给下一代。

3. 生态友好家乡传统农耕技艺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农民们懂得如何根据季节和天气条件调整耕作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四、家乡传统农耕技艺的现状1. 逐渐失传由于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许多家乡传统农耕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年轻一代逐渐将目光投向城市,对传统农耕技艺缺乏兴趣和认同,这使得技艺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

2. 需要保护和传承家乡传统农耕技艺代表了农民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基石,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实践工作总结

农耕实践工作总结

农耕实践工作总结
农耕实践工作是农民在田间地头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关乎着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在农耕实践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我们加强了土壤管理和肥料施用。

通过定期的土壤检测和分析,我们了解到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根据作物的需求科学施用肥料,以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同时,我们也注重土壤的保护和改良,采取了覆盖、轮作和间作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其次,我们注重了作物的种植和管理。

在作物的选择上,我们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了适合的品种进行种植。

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做好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采取了生物防治和农药合理使用的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作物的田间管理,及时进行了除草、灌溉和病虫害的监测,保证了作物的正常生长。

最后,我们还注重了农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通过开展农技培训和示范田的建设,我们向农民宣传了科学的农耕方法和技术,帮助他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同时,我们也积极引进了新的农耕技术和设备,如精准农业技术和智能化农机具,提高了农耕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农耕实践工作是一项细致而又重要的工作,它关系着农业生产的成败。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农耕实践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农耕技术和方法,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耕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农耕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农耕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农耕社会实践总结报告》一、引言农耕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形态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次实践活动围绕农耕社会展开,通过参与农田耕作和农业生产,深入了解了农耕社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评价本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收获,以及对农耕社会发展的思考和认识。

二、实践活动内容和方法本次实践活动主要围绕农田耕作和农业生产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农田准备:了解农田的准备工作,包括翻耕、平整、施肥等。

2. 农作物种植:学习不同农作物的选择和种植技巧,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3. 农业管理:研究农业生产的管理措施,包括灌溉、病虫害防治、施肥等。

4. 农产品收获和加工:了解不同农产品的收获和加工流程,如稻谷的收获和加工为大米。

5. 农村生活观察:观察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了解农耕社会的生活特点。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如实地考察、参与农田耕作、与农民交流等,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此外,我们还参考了相关文献和调研报告,以提供理论和实证的支持。

三、实践活动收获1. 深入了解了农耕社会的底层基础。

通过参与农田耕作,我们亲身体验到了繁重的劳作和耕作技巧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到了农耕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底层基础。

2. 掌握了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管理的基本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学到了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巧和农业生产的管理方法,为今后自给自足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 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简朴和丰饶。

在观察农村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农民勤劳致富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过着丰富多样的生活。

这使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生活的便利和稳定。

四、对农耕社会发展的思考和认识1. 农耕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

农耕社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采集时代进入到生产时代,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2. 农耕社会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自然资源,还需要人类的智慧和技术支持。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技术含量,这使我们更加认识到技术创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彝族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彝族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彝族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省份。

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节日,并且这些都与他们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

在参与彝族文化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也对彝族群体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首先,彝族的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社区的观念。

在彝族社会中,家庭是基本单位,是生活的核心。

彝族人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尊重长辈,注重孝道。

他们有着严格的家族规矩和家族祭祀活动。

在参观中,我参与了一场彝族家庭的传统祭祀仪式,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我感受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的重要性。

家庭和社区的观念也凸显了彝族人的友善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他们习惯于与邻居和朋友分享他们的生活和资源,建立了紧密的社区关系。

其次,彝族社会注重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

彝族人相信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

他们崇尚自然,尊重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平衡。

在参与彝族人的农耕活动中,我了解到了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他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一些节日和仪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祝福。

在我看来,这种价值观是非常宝贵的,也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借鉴和发扬。

此外,彝族的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他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掌握了许多独特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技能。

在参与彝族的手工艺制作活动时,我了解到了许多传统工艺的技巧和方法。

他们制作的彝族服饰、器具和工艺品,都充满了艺术感和民族特色。

同时,彝族人还拥有丰富的传统医学知识和经验。

通过参观彝族人的传统医疗机构和与医师的交流,我了解到了彝族人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体验。

最后,彝族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面临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一些彝族传统文化正在逐渐丧失。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不足,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承面临困境。

同时,一些商业化和旅游化的活动也使得彝族文化受到了商业利益和娱乐化的冲击。

农耕实践工作总结

农耕实践工作总结

农耕实践工作总结
农耕实践是农民在田间地头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
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一年的农耕实践,我们不仅取得了丰收的成果,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农耕实践需要科学规划。

在种植作物之前,我们要对土地进行认真的调
查和分析,了解土壤的性质和作物的生长习性,科学选择作物品种和种植密度,合理安排种植面积和轮作顺序。

只有科学规划,才能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其次,农耕实践需要精细管理。

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对作物进行
施肥、浇水、防病除虫等工作,保持土壤的肥沃和作物的健康。

同时,要注意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病虫害等问题,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的稳定。

再次,农耕实践需要团队合作。

在农耕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
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完成农耕工作。

只有团队合作,才能使农耕工作更加高效、更加顺利。

最后,农耕实践需要总结经验。

在一年的农耕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
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后的农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农耕实践的水平和效益。

总之,农耕实践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需要我们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团队合
作和总结经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丰收的成果,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农耕实践中,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农耕礼仪

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农耕礼仪

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农耕礼仪
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农耕礼仪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农耕生活中的习俗、信仰和价值观。

这些礼仪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彝族人民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凉山高寒山地,彝族人民主要种植玉米、土豆、荞麦等农作物。

在播种、耕耘、收割等各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农耕礼仪。

播种前,彝族人民会进行祭祖仪式。

他们会到田间地头,点燃香火,祭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农作物丰收。

同时,他们还会杀鸡宰羊,将鸡血羊血洒在田间地头,以示驱邪避灾。

耕耘时,彝族人民会进行耕牛仪式。

他们会选择一头健壮的牛作为耕牛,用它犁地耕田。

在耕牛仪式中,彝族人民会为耕牛准备祭品,祈求耕牛能够为主人带来好运和丰收。

收割时,彝族人民会进行祭神仪式。

他们会到田间地头,燃起篝火,祭拜神灵,感谢神灵保佑农作物丰收。

同时,他们还会将收割的农作物带到村里的广场上,与村民们一起分享劳动成果。

除了农耕礼仪外,凉山高寒山地彝族人民还有许多与农耕生活相关的传统习俗和信仰。

例如,他们相信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会有一些神秘力量保佑它们生长,因此在耕种期间不能喧哗吵闹,以免
惊扰到这些神秘力量。

这些传统习俗和信仰不仅丰富了彝族文化,也使得彝族人民在农耕生活中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农耕礼仪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农耕生活中的习俗、信仰和价值观。

这些礼仪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彝族人民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礼仪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彝族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范文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范文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范文凉山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西部边疆地区。

凉山州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有16个少数民族,包括彝族、藏族、白族、阿昌族、纳西族、布朗族、普米族、夏尔巴族、羌族、土家族、布依族、苗族、瑶族、朝鲜族、回族和汉族。

在凉山州进行民族调研时,我参观了当地的彝族村落。

彝族是凉山州最大的少数民族,同时也是全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

在彝族的传统村落中,我发现彝族人民的生活秉持着简朴和自然的精神。

他们对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崇拜和尊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循环。

在村庄中,我看到他们用自然材料构筑的房屋,使用当地的土石建筑,给人一种非常朴素和原始的感觉。

与此同时,彝族人还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村落中,我观看了彝族传统舞蹈和歌曲表演,了解到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非常重要。

我还发现,彝族人喜欢用彩色的布料装饰自己的衣物和居住环境,这种色彩丰富的文化元素给整个村庄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除了彝族,我还对凉山州的藏族进行了调研。

藏族是凉山州的第二大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山区。

在我参观的藏族村落中,我发现藏族人民对于信仰和宗教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坚守。

他们修建了大大小小的寺庙,供奉佛像和神明,每天都会举行宗教仪式和祈祷活动。

这种宗教信仰的影响可以在藏族人日常生活中看到,他们善良、友善、勤劳,始终保持着对于神奇和神圣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与彝族人不同,藏族人更加注重金钱和物质的追求。

他们大多从事农牧业,以养殖牦牛、羊等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在村落中,我看到藏族人的房屋由石头搭建,非常坚固耐用。

他们饮用的是牦牛奶和茶,衣着也以藏族传统服饰为主。

这些特点使得藏族人的生活方式与其他少数民族区别明显。

总的来说,凉山州的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彝族和藏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个民族。

他们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同时也在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通过这次调研,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多元文化,也对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更大的认识。

彝族调研报告3000

彝族调研报告3000

彝族调研报告3000彝族调研报告1. 引言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彝族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和现状,以及彝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通过调研,希望能够为促进彝族的发展、改善彝族人民的生活条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彝族居住地区的居民进行,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教育、就业等方面。

访谈主要采访当地彝族代表人物,了解他们对彝族文化和传统的认识、对现实问题的态度以及对改善生活状况的期望。

实地考察则选择了彝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地区,详细观察了当地的生活环境、教育设施、就业情况等。

3. 彝族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彝族语为母语。

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包括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传统服饰以色彩鲜艳、线条繁复为特点,反映了彝族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

彝族还有着丰富的音乐和舞蹈文化,其中以龙抬头舞和阿细跳等最为有名。

这些文化艺术形式不仅是彝族人民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表达情感、展示自我身份的重要方式。

4. 彝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现实问题调研数据显示,彝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设施简陋,教师队伍不稳定。

就业机会有限,许多彝族人民只能务农为生,收入较低。

医疗方面,尤其是在乡村地区,医疗条件较差,医疗设备和药物不足,卫生条件欠佳,给彝族人民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5. 对策建议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大对彝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提高彝族人民的教育水平。

(2)改善彝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信、医疗设施等,提高彝族人民的生活条件。

(3)加大对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提高彝族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加大对彝族地区的扶贫力度,提高彝族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农耕文化体验实践报告总结

农耕文化体验实践报告总结

农耕文化体验实践报告总结一、引言农耕文化是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之一,而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体验逐渐减少。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农耕文化体验实践活动。

二、活动内容本次农耕文化体验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了解农耕文化的背景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先进行了一个农耕文化知识讲座,了解了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通过讲座,我们对农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亲自体验农耕活动接下来,我们组织了一次亲自参与农耕活动的体验。

我们前往当地的农田,在农民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种植、耕作等农耕活动。

这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农耕的辛苦和技巧,也增强了我们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敬意。

3. 学习传统农具的使用在体验农耕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一些传统的农具的使用方法。

比如犁、锄头等工具,我们亲自感受了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农具在农田里的作用。

4. 了解农耕文化艺术在活动的最后,我们邀请了一位农耕文化艺术家,为我们表演了一些农耕文化艺术节目。

通过观看表演,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传统之美。

三、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农耕文化体验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以下是我在活动中的一些收获与体会:1. 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辛勤劳作精神。

通过参与农耕活动,我更加明白了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

2.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体验农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配合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让我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只有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农耕工作,也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 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美好在农田里亲自动手,我感受到了土地给予人们的力量和恩赐。

农耕活动让我更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可贵,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的土地和环境。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农耕文化体验实践活动,我们对农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取得了一些收获与体会。

小学生体验农耕活动总结(3篇)

小学生体验农耕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我国农耕文化,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热爱劳动的品质,我校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农耕活动。

活动期间,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农耕生活的艰辛与乐趣,收获颇丰。

现将本次农耕活动总结如下。

二、活动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为了让小学生们了解农耕文化,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校决定开展这次农耕活动。

三、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农耕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

3.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4. 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活动内容1. 农耕知识讲座:邀请农业专家为学生讲解农耕文化、农作物种植等方面的知识。

2. 农耕实践体验:组织学生亲自参与耕种、播种、施肥、收割等农耕活动。

3. 农村生活体验:让学生入住农家,体验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的日常生活。

4. 农村文化建设:参观农村博物馆、文化广场等,了解农村历史、民俗文化。

五、活动过程1. 农耕知识讲座:讲座中,专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们介绍了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农作物种植技术等知识。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对农耕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农耕实践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亲自动手,体验了耕种、播种、施肥、收割等农耕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们不怕脏、不怕累,克服困难,完成了一项项任务。

3. 农村生活体验:学生们入住农家,体验了农村生活。

他们帮助农民收割庄稼、做饭、洗碗,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勤付出。

此外,学生们还参观了农村的田间地头,了解了农村的自然环境。

4. 农村文化建设:学生们参观了农村博物馆、文化广场等,了解了农村的历史、民俗文化。

他们还参观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了解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活动成果1. 学生们对农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 学生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得到了提升。

3. 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以安哈镇摆摆村为例总结报告资助: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青年项目组主办: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目录项目背景和目标............................................................................ . (2)项目时间............................................................................ . (3)项目成员............................................................................ . (3)调查方法............................................................................ . (3)问卷设计............................................................................ (3)问卷发放与回收............................................................................ (4)项目成果概述............................................................................ (4)2.项目计划与执行........................................................................... (4)调查计划............................................................................ .. (4)调查人员安排............................................................................ (5)活动的具体开展安排............................................................................ (6)活动前期............................................................................ (6)实地调研............................................................................ (6)生态宣传............................................................................ (7)总结报告大会............................................................................ . (8)数据整理撰写报告............................................................................ .. (8)3.调查结果分析暨总结........................................................................... . (8)数据分析............................................................................ .. (8)调查结果总结............................................................................ . (13)4.调查图片锦集........................................................................... .. (15)村落中的彝族同胞............................................................................ .. (15)农业“好朋友”.......................................................................... (16)深入彝寨的日子............................................................................ (17)5.团队故事分享........................................................................... .. (18)记摆摆顶村调研............................................................................ (18)我的“凉山彝族传统农耕调研”之行 (20)深入彝寨调研,在团队中成长............................................................................ ..206.财务报告........................................................................... . (22)项目资金来源............................................................................ . (22)项目支出明细............................................................................ . (22)财务管理情况............................................................................ . (23)7.结语........................................................................... .. (23)8.附件........................................................................... (23)安哈镇卫星地图............................................................................ (23)调查问卷表............................................................................ .. (24)生态农业宣传资料............................................................................ .. (26)相关网络宣传媒介............................................................................ .. (27)调查项目概述1.1项目背景和目标项目背景:我国彝族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峡谷区,以及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海拔在2000m左右的山区或半山区。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部,是中国著名的民族地区,拥有多个少数民族群体居住。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凉山民族的生活、文化、传统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需求,我进行了一次凉山民族的调研。

调研发现,凉山州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是最大的民族群体。

这些民族在凉山州各县都分布广泛,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在农业方面,彝族和藏族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他们传承了千年的耕作和养殖技术,种植大米、玉米、高粱等多种农作物,养殖牛、羊等家禽家畜。

而布朗族、阿昌族等一些小族群则以狩猎、捕鱼为生。

凉山州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多彩,民族服饰、音乐舞蹈、民间习俗等都有独特的特点。

例如,彝族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款式独特,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而藏族的传统服饰则以鲜艳的颜色和精美的刺绣闻名。

此外,彝族、藏族等民族还保留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舞蹈文化,如彝族的火把舞、藏族的藏戏等,都是他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凉山州的少数民族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首先,教育问题是凉山州少数民族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缺乏,学校设施不完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导致许多少数民族的孩子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和通信不便,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

此外,环境保护问题也是凉山州少数民族面临的挑战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采取措施帮助改善凉山州少数民族的生活。

首先,加大投入,在教育方面提供更多资源,改善学校设施,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和通信条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最后,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凉山州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通过本次调研,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凉山州的民族文化和问题所在。

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凉山州少数民族的发展需求,采取相应措施,为凉山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以安哈镇摆摆村为例总结报告资助: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青年项目组主办: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目录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 01. 调查项目概述 (2)1.1 项目背景和目标 (2)1.2 项目时间 (3)1.3 项目成员 (3)1.4 调查方法 (3)1.4.1问卷设计 (3)1.4.2问卷发放与回收 (4)1.5项目成果概述 (4)2.项目计划与执行 (4)2.1调查计划 (4)2.2调查人员安排 (5)2.3活动的具体开展安排 (6)2.3.1活动前期 (6)2.3.2实地调研 (6)2.3.3生态宣传 (7)2.3.4总结报告大会 (8)2.3.5数据整理撰写报告 (8)3.调查结果分析暨总结 (8)3.1数据分析 (8)3.2调查结果总结 (13)4.调查图片锦集 (15)4.1村落中的彝族同胞 (15)4.2农业“好朋友” (16)4.3深入彝寨的日子 (17)5.团队故事分享 (18)5.1记摆摆顶村调研 (18)5.2我的“凉山彝族传统农耕调研”之行 (20)5.3深入彝寨调研,在团队中成长 (20)6.财务报告 (22)6.1项目资金来源 (22)6.2项目支出明细 (22)6.3财务管理情况 (23)7.结语 (23)8.附件 (23)8.1安哈镇卫星地图 (23)8.2调查问卷表 (24)8.3生态农业宣传资料 (26)8.4相关网络宣传媒介 (27)调查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和目标项目背景:我国彝族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峡谷区,以及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海拔在2000m左右的山区或半山区。

彝族乡村调研报告

彝族乡村调研报告

彝族乡村调研报告彝族乡村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更好了解和研究我国彝族乡村的发展现状、问题和需求,我们进行了一次彝族乡村调研。

此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彝族乡村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推动彝族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研范围和方法此次调研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彝族聚居区域,包括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省份。

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方法,与彝族乡村的居民、村委会、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等进行了广泛沟通和交流。

三.调研结果分析1.生态环境彝族乡村地理分布广泛,有着丰富的森林、山川和水资源。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木材过度采伐、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宝贵的生态资源,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发展彝族乡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更多地依靠传统的农耕经济。

由于交通条件和信息技术的限制,乡村居民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渠道相对有限。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彝族乡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教育和文化传承彝族文化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地世代传承,彝族乡村亟需加强教育和文化保护。

目前,由于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的不足,一些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并且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培养和吸引更多的教育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彝族乡村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生态意识,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2.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积极引导彝族乡村居民培养新的产业意识,推动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农村综合经济的兴起。

3.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对彝族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培养更多的教育人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4.加强社会组织和交流:鼓励和支持彝族乡村的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乡村居民的交流和互助,建立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

农耕实践工作总结

农耕实践工作总结

农耕实践工作总结
在农耕实践工作中,我们不仅仅是种植和收获农作物,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
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在农耕实践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们的农耕实践工作进行总结,分享我们的收获和反思。

首先,我们在农耕实践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通过精心的耕作和科学的管理,我们取得了丰收的成果。

我们种植的农作物长势良好,产量稳定,品质优良。

这得益于我们对土壤和气候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农作物生长规律的把握。

此外,我们还尝试了一些新的种植技术和方法,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为农耕实践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农耕实践工作中,我们面临着天气变化、病虫害、市场波动等诸多不确定因素。

这些因素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在面对这些困难时,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和智慧地应对,不断提升自己的农耕技能和管理水平,以应对各种挑战。

在总结农耕实践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时,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和总结过去的工作,
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及时加以解决。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农耕环境和市场需求。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才能在农耕实践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综上所述,农耕实践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农耕实践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我们在未来的农耕实践工作中能够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果。

凉山彝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凉山彝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凉山彝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在凉山彝族社会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与彝族同胞的交往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彝族文化的知识,还深入了解了他们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

首先,凉山彝族社会的组织形式十分复杂而且丰富多样。

他们以家族为单位,家族之间通过婚姻、互助和合作等方式相互联系。

这种家族关系的传承和延续,保持了彝族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

在实践中,我感受到了彝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扶持、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彝族社会得以长期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凉山彝族社会的发展模式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他们注重集体利益,不仅看重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彝族社会中,他们流传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包括音乐、舞蹈、手工艺等,这些都是他们丰富的精神财富。

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通过世代相传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这让我深思,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应该怎样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凉山彝族社会实践让我感受到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挑战。

在与彝族同胞共事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互信和友谊。

而这种跨文化交流也让我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励我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总而言之,在凉山彝族社会实践中,我体会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彝族社会的家族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让我深感启发,同时也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实践,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希望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以安哈镇摆摆村为例总结报告资助: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青年项目组主办: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目录项目背景和目标 (2)项目时间 (3)项目成员 (3)调查方法 (3)项目成果概述 (4)2.项目计划与执行 (4)调查计划 (4)调查人员安排 (5)活动的具体开展安排 (6)3.调查结果分析暨总结 (8)数据分析 (8)调查结果总结 (13)4.调查图片锦集 (15)村落中的彝族同胞 (15)农业“好朋友” (16)深入彝寨的日子 (17)5.团队故事分享 (18)记摆摆顶村调研 (18)我的“凉山彝族传统农耕调研”之行 (20)深入彝寨调研,在团队中成长 (20)6.财务报告 (22)项目资金来源 (22)项目支出明细 (22)财务管理情况 (23)7.结语 (23)8.附件 (23)安哈镇卫星地图 (23)调查问卷表 (24)生态农业宣传资料 (26)相关网络宣传媒介 (27)调查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和目标项目背景:我国彝族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峡谷区,以及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海拔在2000m左右的山区或半山区。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起伏大,地形崎岖。

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

山脉纵横沟壑交错,坡多坝少,光照资源充足,适合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其中农业生产在彝族社会传统经济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农产品的种类十分丰富。

凉山州粮食作物以土豆、玉米、水稻为主,荞麦、燕麦次之;经济作物有苹果、烤烟、石榴、甘蔗、蚕桑等。

此外,还盛产天麻、杜仲等中药材。

独特的区域气候形成了彝族独特的农耕文明。

彝族人民世代在该地区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农耕文化。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约有181万人,马边、峨边两个彝族自治县,约有10万人。

安哈镇摆摆顶村位于西昌市中心东南30公里,地处二半山、高山地带,平均海拔二千米以上。

按地貌区划,它属二半山及高山山区,海拔跨度大,景观垂直分异明显,形成了北低南高的态势,年平均气温14℃,年均日照2140小时,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林地草场面积大,垂直气候明显的大背景下盛产牧草,畜牧业发达,与此相结合的游牧农业(半牧半农)更是凉山州传统农耕方式的典型代表。

当地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山地黄红壤、亚高山草甸土四类。

安哈镇摆摆顶村前身——州螺髻山种畜场是“以场带社”的一个特殊体制单位,受体制、政策的制约,多年来处于一个封闭半封闭的状态,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彝族人口高达%,产业经济来源主要靠第一产业,近年来随着螺髻山风景区推动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第三产业开始逐步起步。

新中国建立后,凉山彝族自治州一跃千年,从奴隶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会主义社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彝族农耕方式也经历了诸多改变。

众所周知,现代化的农耕方式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作物产量、作物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过分依赖和滥用化学肥料、农药,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及地表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作为该地区唯一一个高校专业大学生环保社团,在校内、外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多种专业性强的大学生科研项目及实践、宣传活动,以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环保意识为己任。

我协面向全院召集志愿者并经专业培训、筛选后,组建了“校园农夫”校外农耕调研小组,对西昌市安哈镇摆摆顶村三个生产组进行了包括耕作土壤、作物种类、灌溉用水、施肥、轮作制度、作物产量以及人口状况、人均土地面积、年收入等多方面调查,希望通过对当地传统农耕方式的调查、研究,了解彝族传统农耕方式的具体内容、科学依据及其民族特色,为之后依据现代化的科学农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结合地方水文、气候特色,以因地制宜、合理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为目的,从而对彝族地区原生的农耕方式方法“去粗取精”,提供现代化的改进意见等工作做铺垫。

项目目标: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取第一手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的资料,了解彝族传统农耕方式的具体内容、科学依据及其民族特色,并针对现状进行生态农业引导,宣传和保护彝族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推广彝族朴素的生态耕作理念。

1.2 项目时间开始时间:2013年03月结束时间:2013年06月1.3 项目组成员项目指导老师:罗支铁项目责任人:杨静执行顾问:唐泽调查表设计:伏媛、唐泽入户采访和问卷发放:唐泽、唐东、伏媛、陈兴萍、华燕梅、熊晓雷、谭畅、林姚、蒋璐瑶数据分析和报告:唐泽、伏媛1.4 调查方法此次调查主要在西昌市安哈镇摆摆顶村开展,选择调查对象时结合使用了重点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则强调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相结合,以客观问题为主的设计方法。

1.4.1问卷设计调查问卷在设计上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社会人文指标指标❖经济指标❖耕作方式❖SWOT分析❖补充调研方向1.4.2问卷发放和回收此次调查中使用的问卷发放和回收方式包括:✧入户采访方式发放和回收问卷1.5 项目成果概述此次用户调查项目共计发放用户调查问卷100份,回收调查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

项目主要取得了三项成果:✧采集了村民的基本农耕方式信息:从有效问卷中采集第一手信息,有助于今后农耕相关工作的开展和推进。

✧获得了有价值的统计数据:在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获得了有关彝族农耕方式的基本数据,数据分布符合统计规律,数据样本真实、有效。

✧为决策层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结论:在基本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若干调查结论,这些调查结论可以作为政府及其他决策层的参考,为今后凉山农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准确、合理的依据。

2.项目计划与执行调查计划调查人员安排活动的具体开展安排●对调查区域勘查选址,确定初步调查背景及方案,明确调查方向。

●项目书确定后,我们采取黑板报、海报、腾讯微博等方式面对全农学院(本协会会员优先)召集大学生志愿者若干。

●志愿者报名结束后,邀请农学院农学方面的专业课老师、本地彝族的老师同学以及协会负责人,对全体应招志愿者分三次分别进行有关:农业知识及农耕常识、彝族礼仪及禁忌、调查过程中的规范等内容的集训。

●调查问卷的编写、入户访谈内容的确定、实地踏勘项目的准备抑是前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调查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得到有用的资料,该部分工作将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完成。

●在正式进入彝族聚集地进行调查活动之前,本项目主要负责人和后勤负责人员必须对选定的项目实施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落实调查队伍集散方式、餐饮保障、小组分队等问题,以便及时调整项目活动计划和经费分配。

●考虑到后期对外宣传、总结大会的召开等工作,我协将邀请西昌学院学生记者团采取跟踪报道或后期专题报道等方式,共同完成本次活动的外宣、总结工作。

同时,在西昌学院举办项目成果展览,向广大学生宣传彝族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农耕方式。

❖调查方案人员分组:通过前期踩点,我们将调研小组共9人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对应摆摆顶村三个生产组,每组三人,分别负责询问、记录、拍照等工作。

调查方法:采取自愿者入户访问、实地踏勘为主,问卷录入为辅的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详见附件2 (调查问卷表)❖时间安排:实地调研活动日安排●调查技能要求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记录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本次项目的宣传工作分为校内、校外两大块,其中校内宣传分为项目前期、后期两部分,校外宣传分为生态农业理念宣传、现代化农业改进方法宣传两方面。

针对项目开展的成果与问题,开展讨论总结。

会议邀请了院领导、专业课老师、学生记者团记者、其他各友好二级协会负责人等人参加,会上各志愿者、项目负责人结合精心制作的PPT 和挑选出来的代表性图片、数据向参会人员做了整个调研活动从策划到前期筹备再到实施最后到资料汇总整个过程的介绍;(下附会议流程表)将调研数据总结,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手段,撰写系统化的总结报告。

3.调查结果分析暨总结数据分析发送问卷100份,回收99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针对特殊指标进行定性统计分析,现反馈如下; ➢安哈镇摆摆顶村主要农作物亩产柱状图我们从实地调研发现,摆摆顶村由于特殊的高寒山区气候,该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仅有荞麦、燕麦、玉➢现他们种植的地黄、荞麦也是家禽的主要饲料。

➢安哈镇摆摆顶村土壤类型及比重分布图时间 主题内容17:50——18:00 安排参会人员就坐,签到,现场设备调试18:00——18:05 观看图片集18:05——18:10 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宣布报告会开始18:10——18:20 现场嘉宾罗支铁副教授讲话 18:20——18:35 项目负责人唐东作项目概况介绍 18:35——18:55 志愿者小组代表汇报各组调研成果 18:55——19:10 项目负责人伏媛作农耕对比报告 19:10——19:20 项目负责人唐泽作项目后期工作报告19:20——19:30 现场嘉宾涂勇科长讲话19:30——19:50 现场观众提问19:50——20:00播放会歌,主持人宣布本次报告会圆满结束010002000300040005000玉米荞麦土豆萝卜燕麦25%15%25%从土壤资源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土壤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的种植品种和土地用地结构类型,摆摆顶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再辅以独特的土壤构成,决定了该村典型的半牧半农的耕作格局,我们从上述扇形图可以看出该地虽有水稻土,但是由于海拔较高,雨季较集中、蓄水灌溉条件较差舍弃了水稻种植,另外我们发现紫色土有机质较高,为当地的经济作物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较发达,亚高山草甸土便决定了该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大,适宜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土地利用分类及比重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是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

安哈镇摆摆顶村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合理大致呈现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但是必须重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凸显带来的农业发展问题,土地可持续开发能力减弱,土地利用集约度并不高,开发潜力有限。

同时,我们发现草场载畜量的单位系数(以羊为例)有超载的趋势,我们必须将可续科学放牧提升到战略高度,保护草场生态环境。

➢耕牛和手扶拖拉机数量变化图(2000—2013)从耕作动力演变来看,从传统的畜力耕作到现代机械耕作的介入,传统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上述折线图展示了进入21世纪以来摆摆顶村耕作动力的巨大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手扶拖拉机将逐渐取代传统畜力耕作,将很大程度提高耕作效率,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考虑“石油农业”潜在的危机。

同时,传统农耕文化的淡化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农耕文明的传承和生态农业的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