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word学案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14 新人教版必修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学习重点和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自主学习1.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2.实践的特征:3.客观物质性是由的客观性决定的4.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5.实践的三种形式:、、6.实践是认识的,实践认识,认识实践。
7.实践是认识的、、、8.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1)2)3)三、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1、什么是实践?2、实践有哪些特点?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4、实践为什么是认识的基础?探究活动二: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3、农民种庄稼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探究活动三:对号入座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主观能动性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受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性探究活动四:1、蜜蜂筑巢与建筑工人盖房子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2、《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许多年,搭帐篷,种庄稼,他这种单个人的实践活动还具有社会性吗?探究活动五:镜头一:走进文学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镜头中的诗句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各抒己见:观点一: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观点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你认为哪个观点正确?镜头二:走进科学2020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六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哪里来课前自主学习(学案)一、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六课第一框题P42至P46。
二、结合学习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1.认识是什么?2.人的认识从哪里来?3.什么是实践?4.实践有什么特点?5.怎样看待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预习指导:尝试理解实践的含义,把握住“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两个层面;熟悉关于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特征说明。
具体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四个层面: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实践是人们改造的活动。
它有两个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2.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意味着实践是一种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①、②、③、④。
6.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知道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
7.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到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自主解答以下题目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喜鹊做巢B、农民耕地C、个人反思D、学习研讨“科学发展观”2.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告诉我们(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必备知识:认识的含义、阶段;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关键能力: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能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习动力,以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增强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检验认识的效果,丰富和发展认识,指导实践。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识并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唯书、不唯上,坚持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3.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客观规律,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基础梳理一、认识与实践(一)认识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3)二者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二)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适动。
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标要求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实践及其特点知识梳理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试判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实践活动。
( )提示错误。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表现,不是实践活动。
2.特点(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2)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请思考: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能动性,二者是不是存在矛盾?提示不存在矛盾。
实践的基本要素以及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同时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实践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重点突破1.准确理解实践的概念(1)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不是整个世界。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所谓“改造”,即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
(4)“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2.准确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①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②从制约实践的条件看,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word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能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2.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
3.只有联接人于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能作为判断标准。
(2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于9月27号到30号择机发射,并将与之后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牛红光说,天宫一号的发射是“好事多磨”。
原定的发射窗口是“早已计算好的日子”。
然而,8月18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失利,工作人员连夜组织归零。
天宫一号发射计划随即做了相应调整。
陆晋荣说,担负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T1火箭与出问题的长征2号丙火箭有类似的薄弱之处。
一个多月来,工作人员经过补救和加强,并对有关部位进行“举一反三”,已彻底消除隐患。
航天专家庞之浩说,“天宫一号”相当于一个小房子,它不能天地往返,而是靠飞船。
飞船也叫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它可以天地往返,这样我们一是实验这个技术,另一个就是把人送上去,进行一些实验。
庞之浩:神五、神六是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之一,太空行走是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之二,空间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之三。
这次,通过这次突破这个交汇对接技术,我们突破了第三项,它也是建造空间站的前提。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教学反思今天,带着一颗敬畏与感恩之心上完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框题的新课。
做如下反思与总结:(一)本课的亮点:1、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一个灵魂。
本课充分挖掘家乡材料,由家乡——到家乡名胜三岔湖:修建历史——建成现状——发展曲折——新机遇、新发展,层层推进,让学生从家乡故事中理解教材知识,步步升华建设家乡,建设祖国。
2、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3、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实现:共唱家乡主题曲、讴歌先辈们修筑三岔湖的艰辛历史、建立生态价值观意识、多躬行投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去。
4、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材料、提炼归纳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本课的不足之处1、部分结论的生成显得生硬,未做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2、个别学生的结论,老师应灵活多样的进行点评、拓展。
3、对学生评价性语言不够丰富、评价显得单一。
4、给学生上课应做到熟能生巧、信手拈来;备课应更加充分,让自己驾驭课堂更游刃有余。
5、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运用没有达到从容自如。
6、教态应更加自然、大方。
7、教学基本功应进一步强化:普通话的标准、流畅,粉笔字规范、简洁、大方。
(三)以后努力方向1、反复锤炼教学基本功:把标准普通话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而且要多修正自己的发音,多模仿,多训练;把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练习常抓不懈,和自己的学生一起约定每天用固定时间练字、练好字。
2、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多看、多思、多悟、多运用。
3、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多积累古诗词、多阅读大师作品,让自己更有文化素养。
4、上课前,多了解学生需求,不定期做学情调查、学情分析;让自己的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
5、多听师傅的课、同行的课、大师们的课,从中学习、借鉴,让自己成长、成熟。
这堂课通过挖掘家乡素材,让自己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更多的敬畏与感动;通过与朝夕相处的孩子们的真诚互动,升华了师生情感,真挚的谢谢你们!今年是我的教育生涯的第十年,我愿意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继续在教育路上奔跑。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学案9:6.2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
二、学习重点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学习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自我预习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其一,实践具有_________________。
这首先是由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其二,实践具有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其三,实践具有_______________。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_________________ 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_________________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品教案_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引导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勇于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理性精神: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不是其他个人的认识
3、法治意识:注重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4、公共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协作意识,提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难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三、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本框题共分两目。
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课前预习自主探究】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的含义阅读课本42页虚框及正文第一段,分析: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点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
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2—43页,分析:(1)实践的特点有、、(2)实践为什么具有客观物质性?(3)如何理解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如何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哲理故事】唐代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
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十分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
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那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
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
这幅画的牛尾巴翘得象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
”还一中国画作者,到船厂去体验生活。
他画了几幅有位当代的草图,征求工人意见,在其中的一幅画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钢板,另一位工人为他打着雨伞。
工人看后提出意见说:“雨伞的位置不对。
应该一到前面,遮住电焊。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引导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勇于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理性精神: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不是其他个人的认识3、法治意识:注重实践的客观物质性4、公共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协作意识,提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二、重点难点重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三、教学构思(一)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本框题共分两目。
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二)教法学法(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四、教学过程教学环活动内活动目学生活播放视频:《三峡工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1. 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事活动?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观看视频,这些活动对象是什2.导入新课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么?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合作探究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
但这改造世界?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3. 这些活动是不是认识活动以外的活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探究一: 1 工人建筑楼房是实践活动?探索实践客观物质性的两个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表现: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过建筑楼房要受到规律小组合作?程和结果么的制约吗?讨论2 .探究二:体合工人造房子和燕子筑引导学生说出人的实践活动作验与动物本能的区别,导出实践是一窝有什么区别?与与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学习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联系实际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实践出真知。
2.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
【重点难点】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性活动。
温馨提示:两层基本含义:(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思考: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③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④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⑤小行星撞击地球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课本P43“专家点评”)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温馨提示: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而认识的途径则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思考: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①实践的需要②认识工具③认识能力思考: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认识本身无法成为检验标准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它③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温馨提示:认识的根本目的与认识的根本任务的区别认识的根本目的: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东安县2014年下期高中教师课堂教学比武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原创设计:东安一中彭建荣【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第六课第一框题,此框题继第五课理解意识以及意识的能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从实践而来。
【设计思路】基于现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生活化趋势,本堂课始终围绕“眼镜”这一生活话题,采用生成性教学法和借鉴理科实验教学法,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由生活导入,追问生活,感悟生活,提炼观点,自然生成“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哲学道理。
然后让学生学会回归生活、践行生活,运用实践的有关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并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实践的知识解释社会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法、生活追问法、实验法、自主命题法等,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实践及其基本特点”,深刻领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使学生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服务于实践,做到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案、滴瓶、烧杯、玻璃片、洗洁精、食盐、醋等【教学过程】导入生活、激发兴趣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眼镜追问生活、深入思考围绕“眼镜的发明、生产和使用”这一话题,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提出问题。
提炼问题、合作探究感悟生活、理论提升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_____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必修4).doc
2.6.1 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课标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难点(1)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学内容分析(1)本框题的地位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了实践的观点,就可以提纲挈领,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
所以,本框题在全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框题内容分析本框体分为两目: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
通过探究让学生懂得辩正唯物主义的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差别,实践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通过探究使学生了解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是实践。
◆讲授过程:思考——1. 修建青藏铁路是谁在从事活动?2. 对象是什么?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3. 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意思:A、实践是人们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的存在。
判断——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中国为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③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⑤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⑦学生教室里听课⑧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⑩小行星撞击地球2、实践的特点:思考——从修建青藏铁路的主体、对象、手段来看,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A客观物质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一.知识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知识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性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
(2)实践是一种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实践的和实践的。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及其也具有客观性。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___ _____、___ 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__)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____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则会阻碍人的实践活动。
2.方法论:坚持第一的观点,重视指导作用。
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地统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易混易错点: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的历史性在于它是有目的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5.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四、课堂练习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2.“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表明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4.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兴隆中学高二年级政治学科设计人:李弘伟教学目标:
1、识记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自学提示: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点
(1)
(2)
(3)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实践的过程:
(2)获得认识的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
(1)
(2)
(3)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原因:
(2)怎样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内探究学案】
探究活动1:工人建筑楼房体现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工人建筑楼房是实践活动吗?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问题二: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窝有什么区别?
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纯粹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
问题四: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
探究活动2请同学们区分三个杯子里的液体是什么?
问题:三个杯子的溶液各是什么?你是怎样认识的?具体阐述获得这一认识的过程?
讨论: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认识的来源有多少个?
探究活动3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
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问题: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道理?结合材料说明这个道理表现在哪些方面?
自我检测
1. 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②⑤
D、①②④
2.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学生学习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行是知之始”这句话告诉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4.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 )
①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②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③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③5、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据此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
A、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B、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