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库汇编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学习观的论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知识观: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
2.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
)(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的特点)3.教学观: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不是东西,学习不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代表人物:1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他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
认知发展涉及同化,顺应,和平衡。
2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是一个主动地过程。
3维果斯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a、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例如: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无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鬼,而有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鬼。
至于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我们无法得出最终答案。
所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动态的。
b、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例如: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一般情况下水在100摄氏度的时候会沸腾,但是在高原地区水在90摄氏度左右就会沸腾。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本身具有情境性。
c、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題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都不同,所以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个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另一个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其中,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建构主义的学习主动建构性认为学生学习是自觉主动的,而不是别人逼迫的。
这对应的就是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学习。
b、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建构主义的学习的社会互动性认为学习需要同别人合作来完成。
这个对应的就是新课改的合作学习。
c、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
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概要Ⅰ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从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的构成来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并不是线性结构或层次结构,而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的意义表征。
学习可以分为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低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求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的原理单一的,角度是一致的,此类学习也叫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
高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学习。
传统学习领域,混淆了低级、高级学习的划分,把概念、原理等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正的学习应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的知识,学习者可以从网络的任何一点进入学习。
二、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指导的启发
精心整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1在234由,12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
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
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
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
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刘儒德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内涵作出了新的解释,这些解释涉及许多方面,但大凡一种学习理论,都需要回答有关学习的三个基本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促进学习的条件是什么?下面的模式图可以勾勒出建构主义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这一模式表明,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的经验系统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者经过学习,其经验系统得到了重组、转换或者改造。
这一学习结果是由于学习者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导致的。
——主动建构和先前经验。
建构主义的最基本理念是: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
“建构”这一术语是来自建筑行业的一个类比。
在建筑行业中,人们一般是在“建构”楼房、桥梁之类的新产品。
建筑行业中的“建构”实际上就是把事先造好的材料,诸如钢筋、水泥之类的,通过合成建造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
知识的建构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面临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会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来解释这些新信息、解答这些新问题,赋予它们意义。
——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
学习总是在一定情境之下进行的,人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
学习时的情境不是一个无关因素,而是有机地卷入了建构活动。
——学习者共同体。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即使学习者表面上是一个人在独自学习,但他所用的书本、电脑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积淀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经验。
知识是社会约定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区域之内。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观念和认识,总是与他所处的学习者共同体的观念和认识分不开的。
个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探究者,他头脑中有什么知识,他有多聪明,实际上还是与周围共同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结果(经验系统的变化)。
学习是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的结果是先前经验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重新组织、转换、改造。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学习观与教学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是由牛顿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和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和实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示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示例(1)知识观a、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例如: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无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鬼,而有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鬼。
至于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我们无法得出最终答案。
所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动态的。
b、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例如: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一般情况下水在100摄氏度的时候会沸腾,但是在高原地区水在90摄氏度左右就会沸腾。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本身具有情境性。
c、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題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都不同,所以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个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另一个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其中,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建构主义的学习主动建构性认为学生学习是自觉主动的,而不是别人逼迫的。
这对应的就是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学习。
b、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建构主义的学习的社会互动性认为学习需要同别人合作来完成。
这个对应的就是新课改的合作学习。
c、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
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个人如何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内部认知过程来构建自己的理解和知识。
以下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的详细阐述:1.知识是主动构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或传递的,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
这种构建发生在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包括与他人的交流、实践、反思等。
学习者不是简单地复制或接收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和情境,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
2.学习是社会互动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互动过程。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共享,来深化理解和知识构建。
这种社会互动为学习者提供了反思和修正自己理解的契机,并有助于形成更全面和准确的知识。
3.强调情境性和问题解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和问题解决过程中。
学习者应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种基于情境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习者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重视内部认知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是外部环境对学习者的刺激反应,更是内部认知过程的结果。
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加工、组织和整合,形成自己的理解、概念和知识结构。
这种内部认知过程受到学习者的先前经验、认知风格和情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5.强调多元化和差异性:建构主义尊重学习者的多元化和差异性。
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认知风格和学习速度,因此应该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设计。
建构主义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不同的学习资源、方法和路径,以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和学习。
6.倡导自主学习:建构主义鼓励学习者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应该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调整。
这种自主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7.强调评价和反思:建构主义认为,评价和反思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完整wor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虽然不同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具体观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有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共识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基本的共识和观点。
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二、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完全否定心灵白板说,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建构主义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基本观点建构主义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论基础之一。
此外,还有人文主义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体现在四个方面: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只是对人的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是动态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时,知识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它需要更新和创造。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起着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倡“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
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经验不可忽视,应该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
然而,学生的经历是不同的,有一些差异。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关注他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
同时,我们不应该对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要求,因为学生有差异,老师应该知道如何因材施教。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具有三个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的概念: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此外,还有人文主义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学习是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将知识从外部转移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理解,并与外部世界互动”。
因此,学习活动不是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产生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提出了对学生知识的一种新的理解,即知识不再是教科书、文字、图片和教师的黑板书写和演示中对现实的准确表述,而只是一种理解和假设。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没有独特的标准,但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每个人都决定着对世界的认知和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知识观: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2.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的特点)3.教学观: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不是东西,学习不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代表人物:1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他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
认知发展涉及同化,顺应,和平衡。
2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是一个主动地过程。
3维果斯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他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第二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虽然不同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具体观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有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共识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基本的共识和观点。
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全面学习观建构学习观
全面学习观建构学习观1.知识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也没有一用就灵的知识。
知识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不同的人对知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知识是动态的。
2.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比如“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其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针对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不会有人替你完成某些知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2)针对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是希望大家共同合作,共同进步。
(3)学习的情境性。
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所以学习知识一定要借助于一定的经验背景。
4.教学观:由于知识具有动态性以及学生观、学习观的一些特点,我们教师的教学一定不能另起炉灶。
我们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经验的再生长过程。
以上是我们常见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四大观点。
针对四大观点,也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
1.支架式教学:主要代表人物来自于维果斯基。
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就像“脚手架”在建筑、修桥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当学生需要时脚手架就会提供支持;当项目展开时便需要适时地调整或除去脚手架,而不要对学生自己能做好的事情给予过多的帮助。
认为教师对学生有指导,但是指导逐步减少,甚至消失。
2.抛锚式教学也称情景教学,实例式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的过程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如同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看法及对教课的启迪建构主义教课的目的是培育新世纪擅长学习的终生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拥有自我剖析和评论能力;反省与批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课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课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完全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课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应,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切的表征。
它只可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说、假定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后答案,它势必跟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停地改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说和假定。
知识其实不可以绝瞄正确无误地归纳自然与社会的法例,供给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合用的解决方法。
在详细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详细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建的。
2.知识不行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以外,只管经过语言给予了知识必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取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但这其实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类知识有相同的理解。
真切的理解只好由学习者自己鉴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不然,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不过一些抽象的、无心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不过一种对于某种现象的较为靠谱的解说或假定,其实不是解说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诚然包含真谛,但其实不意味着终极答案,跟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切的解说。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从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威望性可言。
所以,教课不可以把知识作为早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原因,用社会性的威望去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好由他自己来建构达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剖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单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剖析、查验和批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概要Ⅰ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从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的构成来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并不是线性结构或层次结构,而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的意义表征。
学习可以分为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低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求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的原理单一的,角度是一致的,此类学习也叫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
高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学习。
传统学习领域,混淆了低级、高级学习的划分,把概念、原理等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正的学习应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的知识,学习者可以从网络的任何一点进入学习。
二、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概要Ⅰ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基本观点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得基础上,在一定得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得意义(或知识表征)得过程。
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得过程。
学习者不就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就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就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就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就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得加工活动,而就是在教师与她人得协助下,通过独特得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得意义。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就是对现实得准确表征,它只就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就是问题得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得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得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得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从学习者形成得知识结构得构成来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并不就是线性结构或层次结构,而就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得网络结构得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就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得意义表征。
学习可以分为低级学习与高级学习。
低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求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得原理单一得,角度就是一致得,此类学习也叫非情境化得或去情境化得学习。
高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得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得相互作用不一样,就是非结构化得、情境性学习。
传统学习领域,混淆了低级、高级学习得划分,把概念、原理等作为学习得最终目得,而真正得学习应就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得网络结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得知识,学习者可以从网络得任何一点进入学习。
二、建构主义关于教学得基本观点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学生就是信息加工得主体,就是意义得主动建构者,而不就是外界刺激得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得对象。
教师就是学生意义建构得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就是知识得传授者与灌输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库汇编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
1 学习是建构性的,已有知识将影响新知识结构的建立。
应该尽量将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新信息关联起来。
2 学习是主动性的: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核心。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应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做中学”,在“做”中理解、建构新知识结构。
3 学习是合作性的:建够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
个人通过同其他社会成员(教师、同学、家庭成员、朋友等)相互作用获得关于世界的全面解释。
因而学习不仅是学生个人的建构活动,也是学习共同体合作建构的过程。
4 学习是交流性的: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
交流是最基本的环节,他是个体意义建构由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是新旧知识体系融会整合的加速器,也是语言能力和思维那里得以提高的最佳途径。
5 学习是探究性的:新意义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过程,有不同任务组成。
通过任务的完成和问题的解决在旧的知识体系中建立新体系。
6 学习有非智力因素参与(情感体验、自主意识以及自信心):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目标的达成。
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因为当他们感到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效果最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且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于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
而且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虽然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相同的理解。
因为每个学习者对命题的理解都给予自己的经验成果而建构起来的,这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历程。
(二)学习观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因为学习者并不是空者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习者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同时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他要主动构建信息的意义。
(三)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侧重教师的教,很多情况下教师不在乎学生已有的经验而实行千篇一律的满堂灌的教学。
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其作为知识的生长点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以促进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移和改造。
而教学就要为我们的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等高级思维活动,而不是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教学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资源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自身建构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情境的建立以及学习中的相互合作,它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
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对知识的应用,建构主义则强调应用的情境性,人面临现实问题时,不可能仅靠提取已有的知识就能解决好问题,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组、重组甚至创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尽管不免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按照这种观点,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前,对个体而言毫无权威可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
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
(二)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或传递,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获得的。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对信息意义的理解。
而且原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和新的信息的相互作用其本身也会产生调整和改变。
(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经具有的这些知识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这些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他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学生,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呈现,而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