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doc

合集下载

第1章 绪论(教研版)

第1章  绪论(教研版)

第一章绪论重难点解析1. 在了解正常人体解剖学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人体的组成、常用术语;细胞、器官、系统的概念。

2. 细胞膜:光镜下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也叫单位膜。

3. 主要细胞器的功能:见教材P9表1-1。

4.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5. 上皮组织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构成,分布于身体表面、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6. 各种被覆上皮的分部。

7. 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结构特点和功能,三种纤维的特性。

8. 肌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部,骨骼肌的光镜电镜特点、分类和分布。

9. 神经元的形态构造和分类,突触的概念及化学性突触的结构,神经纤维的构造及分类,神经末梢的概念和分类。

第一节概述一. 单项选择题知识点:解剖学姿势(1)1. 解剖学姿势中,不正确的描述是()A. 上肢下垂B. 下肢并拢C. 手掌相前D. 足尖向前E.低头答案:E相同知识点:人体的轴和面(2-7)2. 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是()A. 水平面B. 矢状面C. 冠状面D. 横切面E.纵切面答案:B3. 前后方向经人体的水平线称()A. 垂直轴B. 水平轴C. 冠状轴D. 矢状轴E.前后轴答案:D4. 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面为()A. 正中矢状面B. 矢状面C. 水平面D. 冠状面E.额状面答案:D5. 冠状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C6. 矢状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B7. 横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A相同知识点:方位术语(8-14)8. 判断内、外侧方位,以何为准()A. 体表B. 四肢的附着部C. 正中矢状切面D. 腹、背E.头答案:C9. 以四肢附着为准的方位术语是()A. 内、外B. 内侧、外侧C. 近侧、远侧D. 深、浅E.上、下答案:C10. 以体表为准的方位术语是()A. 前后B. 内外C. 上下D. 浅深E.左右答案: D11. 上和下的方位术语也可分别称()A. 近侧和远侧B. 头侧和尾侧C. 内侧和外侧D. 内和外E.头和脚答案:B12. 在解剖学的方位中,近正中矢壮面者为()A. 内B. 外C. 浅D. 内侧E. 外侧答案: D13. 在解剖学的方位中,近躯干者为()A. 内侧B. 外侧C. 近侧D. 远侧E. 内答案: C14. 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近头者为()A. 上B. 下C. 近侧D. 远侧E. 内侧答案: A二 .填空题1. 常用的面有三种即()、()、()。

1 绪论

1 绪论

1 绪论关汉卿,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

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生卒年不详。

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

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

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等。

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元杂剧包公戏的代表,包公戏的价值首先就在于以犀利的笔触,赤裸裸地揭露了各种邪恶势力的丑恶面目,尖锐地抨击了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饱含了深切的同情描写了人民群众在荷兰的社会中的血泪遭遇和痛苦呻吟,给出了一幅幅惨绝人寰的人生图画.包公戏中描写的最充分,揭露的最深刻,也最富有社会意义的,是那些残民以逞的权豪势要和草菅人命的贪官酷吏。

1绪论

1绪论

1绪论近几年来,我省林场企业外部环境飞速变化:1998年全国范围内特大洪水的爆发,引起人们对环境和森林的作用的深刻认识;长期以来的森林的过渡开发和人工林抚育更新造成的的严重落后,使国有林场面临空前的资源危机;天保工程和封山育林的开展,使历来以木材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濒于减产或停产的困境;木材市场的开放和加入WTO,使木材产品已不占优势的森工企业再次承受巨大的市场冲击。

黑龙江省林业局纷纷审视自己,寻找生存发展的出路:有的改善产品链结构,有开展木材产品深加工的,有充分利用木材剩余物,有寻求木材的替代产品的等。

然而,企业的一个巨大利润源泉和生存竞争之路却并未引起林场企业决策者的足够重视,这就是物流。

企业引进现代物流理念、实施物流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因此,物流是企业“降低成本的宝库”,是“第三利润源”。

[1]1.1物流的产生与发展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ing Distribution)一书中,使用的是The Physical---Distribution一词[2];有人说1905年美国少校琼西·贝克.称“那个与军备的移动与供应相关的战争的艺术分支就叫物流’。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事部门为解决军需品供应问题,运用当时新兴运筹学方法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军需品供应、运输的线路、库存量进行科学规划,结合战时发展来的叉车技术等学科的支持,使物流(Logistics)逐渐上升为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

二战后,人们将物流系统运作方法与技术应用到经济领域,为企业注入了新的管理理论并发现物流是“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5]。

在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中,人们发现降低成本的空间很大。

这一发现,引起人们对物流的关注、重视并引用它l6]。

随着现代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在物流中的综合利用,物流内涵得到充实与扩展,物流己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并且对改善环境、降低污染和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毕业论文绪论【范本模板】

毕业论文绪论【范本模板】

第一章绪论1。

1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中国的能源消耗量也相应地提高,并且已经对我国的能源储备形成了威胁,能源危机迫在眉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

在集中供热系统中, 锅炉房供暖方式占多数。

北方一般以燃煤锅炉解决冬季取暖问题,但是锅炉供暖需要大量的矿物燃料,燃烧后又产生大量的炉渣,燃料的运输和炉渣的清理、处理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已引起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

而且矿物燃料属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资源随着消耗必然渐渐枯竭。

近年来世界能源危机正在逐步加剧,矿物燃料价格成倍提高,而且矿物能源越来越少,能源危机只会不断加剧,燃料价格势必还会不断升高,直接使锅炉供暖成本提高,给广大用户增加了不少的经济负担,并且锅炉供热只能将70~90%的燃料内能转化为热量,供用户使用,效率较低。

以下为燃煤锅炉缺点:①燃煤时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和粉尘,污染环境;②一次管网维修成本高,时间长,影响区域大;③温度调节不灵活,热能损失大;④工人劳动强度大;⑤占地面积大,堆煤场影响周边环境因此燃煤锅炉供暖成本高,效果又不理想,必须提出新技术来替代燃煤锅炉。

今后,集中供热将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集中供热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技术发展的创新与推广。

供热新能源开发方兴未艾,地热能、核能、热泵、垃圾焚烧、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得到重视,促进了供热能源结构的调整,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与燃料锅炉供热系统相比,土壤源热泵具明显的优势。

土壤源热泵要比燃料锅炉节省二分之一以上的能量;与传统中央空调相比,传统中央空调夏季冷源(室外空气)温度在30℃以上,制冷效率低,而土壤源热泵系统以地下水和土壤为冷源,温度在20℃以下,制冷效率比传统中央空调高,因此,近十几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来,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北美如美国、加拿大及中、北欧趋活跃,可以预计,该项技术将会成为21世纪最有效的供热和供冷空调技术。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具体地说,中药化学主要是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效之间的关系等等。

中药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的防治疾病的重要的武器。

经过数千年对临床用药实践的不断总结与归纳,不仅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中药药性理论,同时又将这一独特的理论用来指导中药的采集、炮制、配伍、制剂及应用等。

并且,如本章第二节所述,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及中药产业化的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研究,应注意中药药性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点,注重解决中医药学自身的问题,为中医药现代化服务,它既不同于一般含义的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的研究,也不同于现代药学中的天然药物化学(natural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研究,尽管它们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相近或相同之处。

因此,中药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研究,要努力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尊重中医临床用药实践经验,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和成果,应用当代最新技术和方法来进行。

中药除少数品种如青黛、冰片、阿胶等为人工制品外,大都是来自于植物、动物、矿物的非人工制品,并以植物来源为主且种类繁多。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自1983年至1994年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结果,我国天然中草药共有12,807种,其中植物药为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实践的发展,还将会发现更多的中草药。

来源各异、多姿多彩的中草药,它们的化学成分也是十分复杂的。

1.绪论

1.绪论

第一章 绪论1. 根据碳是四价,氢是一价,氧是二价,把下列分子式写成任何一种可能的构造式:(1)C 3H 8 (2)C 3H 8O (3) C 4H 10 解:(1)(2)(3)H C H C C H H HH C H C C H H HH C H C C H H OHH C H C H H HO C H HHH C H C C H H H H C H H HHH CH C C H H HC H H2. 区别键的解离能和键能这两个概念。

解:键的解离能:使1摩尔A-B 双原子分子(气态)共价键解离为原子(气态)时所需要的能量。

键能:当A 和B 两个原子(气态)结合生成A-B 分子(气态)时放出的能量。

在双原子分子,键的解离能就是键能。

在多原子分子中键的解离能和键能是不相同的,有区别的。

3.指出下列各化合物所含官能团的名称。

碳碳双键 卤素(氯) 羟基 羰基(醛基) 羰基(酮基) 羧基 氨基 碳碳三键4.根据电负性数据,用δ+和δ- 标明下列键或分子中带部分正电荷和部分负电荷的原子。

解:(1)(2)(4)(3)(5)(7)(6)CH 3CH CHCH 3CH 3CH 2Cl CH 3CHCH 3OH CH 3CH 2C OH(8)CH 3CCH 3OCH 3CH 2COOH NH 2CH 3C CCH 3C O O H CH 3CH 2Br N H δδC O O H CH 3CH 2Br N H δδδδδδ5. 有机化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解:研究有机化合物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变化规律。

三项内容:分离、结构、反应和合成6. 下列各微粒哪个有偶极矩?画出其方向。

(1) (2)(3)(4)(5)(6)Br 2CH 2Cl 2CHCl 3HICH 3OHCH 3OCH 3无有有有有有C ClHlCH OCH 3H 3C O HH 3C7. 一种有机化合物,在燃烧分析中发现含有84%的碳和16%的氢,这个化合物的分子式可能是(1) (2)(3)(4)(5)CH 4O C 6H 14O 2C 14H 22C 7H 16C 6H 10。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1第1章 绪 论1.1 基本要求● 掌握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 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熟悉共价键的性质及其意义。

根据有机化合物的价键特征分析分子间作用力,进一步理解有机化合物特点。

● 掌握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类型、有机反应中间体。

1.2 基本知识点1. 有机化合物及其特点 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组成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元素包括C ,H ,O ,N ,S ,P ,X (卤素)。

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称为烃,若还含有其他官能团,则称为烃的衍生物。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一门学科。

与无机物相比,有机物具有以下特点:多数有机物易燃烧;熔点低;化学反应速率慢,副反应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有机物的以上特点都是由其结构特征所决定的。

2. 经典结构理论 组成分子的若干原子在分子内是按一定的顺序和结合方式连接着的,这种排列和结合方式称为结构。

19世纪中叶,由凯库勒(A.Kekul é)、库柏尔(A.Couper )、布特列洛夫(A.M.Buteleroff )、范特荷夫(J.H.van't Hoff )、勒贝尔(J.A.Le Bel )等提出的经典结构理论要点如下:(1)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元素总是四价的,其他元素都有各自的氧化值,如氢一价、氧二价、氮三价、卤素一价;(2)碳原子间可以彼此以单键、双键或叁键结合。

例如: (3)饱和碳原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4)分子结构决定分子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根据上述要点,就可以依分子式写出化合物的可能结构。

经典结构理论反映了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及组成,但无法说明为什么要以一定比例结合。

3. 原子轨道 原子轨道是波函数Ψ的图像。

Ψ是描写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式,可以粗略地把Ψ看作是在x,y,z 三维空间里能找到电子的一个区域。

原子轨道有s ,p ,d ,f ,g 等不同类型。

力学课件材料力学第一章 绪论.doc

力学课件材料力学第一章 绪论.doc

第一章绪论在理论力学中,主要研究了物体在载荷作用下的平衡和运动规律。

但对物体是否能承受载荷,或者说在载荷作用下物体是否会失效这个问题并没有回答,而这是物体平衡和运动的前提。

这个问题正是材料力学所要研究和试图解决的。

在本章则主要讨论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初步建立起变形固体的…些基本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节变形固体及其理想化由于理论力学主要研究的是物体的平衡和运动规律,因此将研究对象抽象为刚体。

而实际上,任何物体受载荷(外力)作用后其内部质点都将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导致物体的形状和尺寸发生变化,称为变形。

例如,橡皮筋在两端受拉后就发生伸长变形;工厂车间中吊车梁在吊车工作时,梁轴线由直变弯,发生弯曲变形。

可变形的物体统称为变形固体。

物体的变形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当载荷去除后能恢复原状的弹性变形;另一种是当载荷去除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塑性变形。

工程中绝大多数物体的变形是弹性变形,相应的物体称为弹性体。

如果物体的弹性变形大小与载荷成线性关系,则称为线弹性变形,相应的物体材料称为线弹性材料。

大多数金属材料当载荷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的是线弹性变形。

变形固体的组织构造及其物理性质是十分复杂的,在载荷作用下产生的物理现象也是各式各样的,每门课程根据自身特定的目的研究的也仅仅是某…方面的问题。

为了研究方便,常常需要舍弃那些与所研究的问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属性,而保留主要的属性,即将研究对象抽象成•种理想的模型,如在理论力学中将物体看成刚体。

在材料力学中则对变形固体作如下假设:1.连续性假设。

假设物质毫无空隙地充满了整个固体。

而实际的固体是由许多晶粒所组成, 具有不同程度空隙,而且随着载荷或其它外部条件的变化,这些空隙的大小会发生变化。

但这些空隙的大小与物体的尺寸相比极为微小,可以忽略不计,于是就认为固体在其整个体积内是连续的。

这样,就可把某些力学量用坐标的连续函数来表示。

2.均匀性假设。

假设固体内各处的力学性能完全相同。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配制强度
(2)确定水灰比w/c:
(2-2)
式中, ------混凝土的水灰比;
------水泥28d实测强度抗压值等级值
------水泥强度值的富余系数,取1.13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取42.5
实测强度
碎石A=0.46,B=0.07
水灰比 <最大水灰比0.60
故此水灰比能够满足要求。
(3)确定单位用水量
本厂生产规模由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全面规划和当地基本建设总规划提出,在确定生产规模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技术政策,并考虑以下因素:
1.当地对该制品的需求量及远景发展规划。
2.产品共产范围(供应半径)及运输条件。
3.原材料的来源,经常供应量,储量及运输条件。
4.厂址地形条件,可使用土地面积范围,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注:做钢筋笼时,两端绕筋加密长度均是2m,加密间距45mm,非加密间距85mm,Φ500的管桩用5.0mm绕筋。
2.3.3带钢的用量计算
带钢型号:
每根管桩所用带钢的数量为2,一年管桩所用带钢的数量为:(考虑带钢的损耗系数)
每天用管桩所用带钢的数量为:(考虑带钢的损耗系数)
2.3.4端头板的用量计算
端头板的型号: (外径×壁厚×厚度×钢筋数×钢筋直径)
1.2可行性研究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桩基础材料,也是我国预制构件中产量较大的一种混凝土制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a)施工工期短、施工方便、不受季节限制、工业化生产;
(b)对施工场地无污染,若采用静压式施工更无噪音,符合绿色环保施工要求;
(c)经济效益可观,同样的地基处理效果(竖向承载力及水平承载力)所使用的混凝土比实心桩节省30%-60%,且抗腐蚀能力强,工作性能同钢管桩基本相似;

1绪论

1绪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化学:生命的化学,运用化学、物理学等原理和方法,并融入生理学、微生物学、
遗传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规律上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基础生命科学。

2.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是指分子量多数大于104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即生物个体与外环境不停地进行物质交换,
摄入营养物质排出废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4.生物体的物质组成:高等生物体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以及水、无机盐等组成,此外还含
有一些低分子物质。

5.物质代谢: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三大步骤:消化、吸收→中间代谢→排泄。

其中,中间代谢
过程是在细胞内进行的,最为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它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物质互变,代谢调控,能量代谢几方面的内容。

6.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内存在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而这些途径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
从而构成了非常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细胞的代谢、生理活动及生长分化。

7.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理解,揭示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8.遗传与繁殖:对生物体遗传与繁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也是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
要内容。

二、问答题
1.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答: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复合脂类。

1绪论

1绪论
教案
2016年月日编号
班别
日期
月日节
课题
绪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种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名称的定义及应用特点。
过程和方法
采用讲授法,实例教学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学,并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学以所用。
重点
各种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名称的定义及应用特点
难点
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的区别和联系,特点
六作业布置
练习册应用题五
课后反思




一组织教学
清点人数,填写教室日志,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与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的机器,如:电动机,内燃机,机床,自行车,汽车,计算机,手机等。
三新课讲解
1、机器和机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机器:定义




机器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执行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
(2)机构:机构是具有确定相对运动构件的组合。
(3)区别:机器利用机械能做功或实现能量的转换。
机构:传递或转换运动或实现特定的运动。机器与机构的总称为机械。
2、构件和零件:
(1)构件与零件的联系:构件可以是一个或多个零件组成的整体。(零件可以组成构件,但构件就不一定是零件。)
(2)构件与零件区别在于构件是运动的单元,零件是加工制造的单元。
四课堂练习
练习册绪论
五课堂小节
机器、机构、机械、构件和零件的概念及特点。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Haeckel最初所给的定义。

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显然,Haeckel在此强调的是相互关系,或称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ecology(生态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co-表示住所或栖息地,logos表示学问。

因此,就字面而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学这个词中的logos-与经济学(economics)的eco-是同一词根。

经济学最初是研究“家庭的管理”的,生态学与经济学有密切关系,生态学可理解为有关生物的经济管理的科学。

有一本基础生态学教科书,书名就称为《自然的经济学》(The Economys of Nature)。

Haeckel所赋予生态学的定义很广泛,它引起许多学者的争议。

有学者指出,如果生态学内容如此广泛,不属于生态学的学问就不多了。

因此,生态学应有更明确的定义,一些著名生态学家对生态学也下过下列定义:1.英国生态学家Elton(1927)在最早的一本《动物生态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History)。

2.前苏联的生态学家Kaшкapoв(1945)认为,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

虽然上述两定义指出了一些重要的生态学问题,但仍很广泛,与生物学(biology)这个概念不易区分。

3.澳大利亚生态学家Andrewartha(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他的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是当时被广泛采用的动物生态学教材,他强调的是种群生态学。

4.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1909)提出植物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1 绪论

1 绪论

1 绪论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宇宙万物的探索从未停止,对于宇宙空间的探索更是尤为热衷。

在科技文明落后的年代,人们靠肉眼观察所得的各种信息,去了解周身有限的空间,人们知道了北极星能够指北,知道了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规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借助各种科学设备可以获取更广阔天地的各种信息,如今人们可以给地球上任意一点定位,可以推算地球大致的运行状态……,天文测量就是这些科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为我们认识宇宙万物提供了一个相当好的技术途径。

天文测量无论在基础科学,还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VLBI、LLR、SLR和GPS等)的发展,虽然天文测量在应用上有所减少,但在大地测量的绝对定位和中远程武器的发射等领域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技术。

天文经纬度以及天文方位角的测定是天文测量中最为基础的工作。

1.1 基本概念⑴天文经度测站的天文子午面与格林尼治天文台(平均天文台)的天文子午面之间的夹角,称天文经度,常用λ表示。

⑵天文纬度测站铅垂线与天球自转轴之间所夹锐角的余角,称天文纬度,常用Φ表示。

⑶天文方位角测站点所在的天文子午线指北方向,按顺时针旋转至目标方向线间的水平角,称天文方位角,常用A表示。

⑷天文天顶垂直向上或头顶上的点,即铅垂线向上无限延长与天球的交点,称天文天顶。

⑸天文垂线天文地平圈的主方向是由重力确定的铅垂线,称为天文垂线。

⑸黄道、赤道及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黄道。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称赤道。

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⑹春分点由赤道以南穿过赤道所经过的黄道与赤道交点叫做春分点,用符号♈表示。

⑺恒星日及恒星时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观测者子午圈的时间间隔,称一个恒星日。

一个恒星日平分成24小时得到的时间系统,称恒星时。

1.2 天文观测的坐标系统及时间系统1.2.1 天文观测的坐标系统我们常说的天文坐标系包括地平坐标系、赤道坐标系、黄道坐标系和时角坐标系四种。

1 绪论 习题 答案.doc

1 绪论 习题 答案.doc

绪论章节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稀缺:是指相对于人的欲望,资源是稀缺的。

2.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将稀缺资源分配于多种欲望以取得最大福利的一门学科。

3.微观经济学:以家庭、企业(厂商)等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决策彳丁为以及他们基木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理论,微观理论的核心是价格理论。

4.宏观经济学:以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整体为分析对象,研究该国(经济体)的整体经济运行和政府如何为实现经济目标而进行调节问题的经济学理论。

5.实证经济学:是回答“是什么”、“怎么样”问题的经济学。

6.规范经济学:是回答“应该是什么”或“应该如何”问题的经济学。

7.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在做出一种选择(最佳选择)后放弃的其他选择的价格。

如果用价值来衡量就是,选择一种事情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的其他备选项中价值最大的事项。

&生产可能性曲线:资源配置最有效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得到的曲线。

二、判断对错题。

正确的在()内打“V”,错误打“X”。

1、如果社会不存在稀缺性,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V)2、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

(V)3、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X)4、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产量是既然定的,永远无法增加。

(X)5、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二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

(X)6、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7、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V)8、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X)9、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V)10、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

(X)1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M)12、经济学按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目 录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第十五章 质谱法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第二十一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四 国际制(SI )单位与cgs 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附录五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六配位滴定有关常数附录七常用电极电位附录八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附录九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附录十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附录十一质子化学位移表附录十二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附录十三气相色谱法用表参考文献英文索引中文索引目录第三版前言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1章绪论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络合滴定法第7章沉淀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附录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附录Ⅶ络合滴定有关常数附录Ⅷ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位表附录Ⅸ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符号表第1章概论1.1 定量分析概述1.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1.2 定量分析过程1.1.3 定量分析方法1.2 滴定分析法概述1.2.1 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1.2.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2.3 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1.2.4 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2章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2.1 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2.1.1 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2.1.2 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2.1.3 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2.2 随机误差的分布2.2.1 频率分布2.2.2 正态分布2.2.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2.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2.3.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2.3.2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别间估计2.3.3 显著性检验2.3.4 异常值的检验2.4 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2.5 有效数字思考题习题第3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3.1 酸碱反应3.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3.1.3 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3.2 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3.2.1 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2 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3 浓度对数图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3.3.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3.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3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3.3.4 多元弱酸溶液pH的计算3.3.5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HA+A)混合溶液pH的计算3.3.6 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7 混合酸和混合碱溶液pH的计算3.4 酸碱缓冲溶液3.4.1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3.4.2 缓冲溶液的选择3.4.3 标准缓冲溶液3.5 酸碱指示剂3.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3.5.2 影响指示剂变色间隔的因素3.5.3 混合指示剂3.6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3.6.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3.6.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3.6.3 滴定一元弱(弱碱)及其与强酸(强碱)混合物的总结3.6.4 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3.7 终点误差3.7.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7.2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3.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第4章络合滴定法第5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6章沉淀重量与沉淀滴定法第7章分光光度法第8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第9章其他常用仪器分析方法附录目录编写说明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误差第2节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第5节相关与回归思考与练习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挥发法第2节萃取法第3节沉淀法思考与练习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滴定反应类型与滴定方式第2节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第3节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与练习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终点误差第4节应用与示例第5节非水滴定法思考与练习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1节基本原理第2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1节配位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条件的选择第4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参考资料附录目录符号缩写或简称第一篇概述第1章分析化学的目的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1.1 分析化学的目的:对社会的基本重要性1.2 分析化学的目的:作为问题解决者的分析化学家1.3 非常规实验实应用分析化学的目的参考文献第2章分析过程2.1 概述2.2 全分析过程2.3 工作特性2.4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参考文献第3章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3.1 分析化学的质量和目标3.2 分析方法3.3 如何保证准确度3.4 质是保证和质是控制受规章限制的方面3.5 结论参考文献第二篇化学分析第4章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第5章色谱法第6章动力学与催化第7章化学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第三篇物理分析第8章元素分析第9章化合物和分子特效分析第10章微束流和表面分析第11章结构分析第四篇基于计算机的分析化学(COBAC)第12章化学计理学第13章计算机软硬件及分析仪器接口第五篇全分析系统第14章联用技术第15章微分析系统第16章过程分析化学VI. 附录汉英索引英汉索引目录总序出版说明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符号表绪论0.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0.2 分析方法的分类0.3 发展中的分析化学1 分析质量保证1.1 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小结习题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简介——化学计量学2 化学分析法2.1 滴定分析概述2.2 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2.3 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2.4 滴定条件选择2.5 滴定分析的应用2.6 重理分析法小结习题化学大师Liebig3 分离分析方法3.1 分析试样的制备和分解3.2 沉淀分离法3.3 溶齐萃取分离法3.4 离子交换分离法3.5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3.6 气相色谱法3.7 高效液相色谱法3.8 色谱分离技术发展简介3.9 膜分离法3.10 激光分离法3.11 复杂试样分析实例3.12 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小结习题科学家及其思维方法简介——色谱学家马丁4 原子光谱分析法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小结习题著名化学家本生对分析化学的贡献5 分子光谱分析法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5.2 红外光谱法5.3 分子发光分析法小结习题光分析化学前沿简介——光化学传感器6 核磁共振谱法6.1 基本原理6.2 核磁共振谱仪6.3 化学位移6.4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6.5 核磁共振谱图解析6.6 13C核磁共振谱小结习题生物分子的革命性分析方法7 质谱法7.1 基本原理7.2 质谱仪7.3 离子的主要类型7.4 有机化合物质谱7.5 质谱图解析7.6 飞行时间质谱简介7.7 UV、IR、NMR和MS四谱综合解析小结习题科学展望——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8 电化学分析法8.1 电位分析法8.2 极谱法和伏安法8.3 库仑分析法8.4 电分析化学新进展小结习题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格雷和麦金农参考文献附录后记目录第1篇分析化学基础第1章分析化学导言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2 分析化学的特点和分类1.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1.4 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方法思考题第2章试样的采集、制备与分解2.1 试样的采集2.2 固体物料试样的制备2.3 试样的分解思考题第3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3.1 误差的基本概念3.2 误差的传递3.3 有效数字的表示与运算规则3.4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3.5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3.6 数据的评价——显著性检验、异常值的取舍3.7 回归分析3.8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思考题习题第2篇化学分析法第4章化学分析法概述4.1 化学分析法概述4.2 滴定分析法概述4.3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4.4 化学分析法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配位滴定法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8章沉淀滴定法第9章重量分析法第3篇仪器分析法第10章仪器分析法概述第11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第12章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3章电位分析法第14章气相色谱法第4篇复杂物质分析第15章定量分析中的分离及富集方法第16章复杂物质分析示例附录参考文献目录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的分类一、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三、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四、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五、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一、取样二、分析试液的制备三、分析测定四、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概述第2节定量分析误差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二、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四、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一、有效数字二、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二、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三、可疑值的取舍四、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概述第2节挥发法一、定义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3节萃取法一、定义及分类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4节沉淀法一、沉淀重量法二、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三、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四、沉淀的类型与沉淀条件五、沉淀法中的计算第5节应用一、药物含量测定二、药物纯度检查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概述第2节滴定方式一、直接滴定法二、反滴定法三、置换滴定法四、间接滴定法第3节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一、基准物质二、标准溶液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第4节滴定分析中的计算一、计算依据二、计算示例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概述第2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一、酸碱质子理论二、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三、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第3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二、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四、混合指示剂第4节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分析法第10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11章荧光分析法第12章红外分光光度法第13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14章经典液相色谱法第15章气相色谱法第16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7章其他分析方法实验部分参考文献附录《分析化学》教学基本要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三、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分析四、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五、例行分析、仲裁分析和快速分析第三节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一、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二、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章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一节定量分析误差的种类和来源一、系统误差二、随机误差第二节准确度与精密度一、准确度与误差二、精密度与偏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第三节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一、频率分布二、正态分布三、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第四节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一、置信度与μ的置信区间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三、显著性检验第五节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二、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四、减小随机误差第六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二、数字修约规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一节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滴定方式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三、滴定方式第二节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二、化学试剂的规格与基准物质三、标准溶液的配制第三节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一、滴定分析计算的理论依据二、滴定分析计算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四章酸碱滴定法第一节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一、酸碱反应及其实质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第二节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一、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二、多元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第三节酸碱溶液pH的计算一、质子等衡式(质子条件式)二、酸碱溶液pH的计算第四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三、混合酸碱指示剂第五节酸碱滴定原理及指示剂选择一、强碱与强酸的滴定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三、多元酸(碱)的滴定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第六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二、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五章配位滴定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EDTA及其配合物一、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结构与性质二、EDTA在水溶液中各存在型体的分布系数三、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第三节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第四节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一、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二、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三、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第五节配位滴定原理一、配位滴定曲线二、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三、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据四、配位滴定中适宜pH范围第六节金属指示剂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三、金属指示剂的选择四、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五、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第七节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一、控制溶液酸度二、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三、采用其他配位剂四、分离干扰离子第八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二、各种配位滴定方式三、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一、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四、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第二节氧化还原滴定原理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二、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电势的计算三、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一、自身指示剂二、特殊指示剂三、氧化还原指示剂第四节常见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一、高锰酸钾法二、重铬酸钾法三、碘量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七章沉淀滴定法第一节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第二节银量法一、莫尔法二、佛尔哈德法三、法扬司法第三节沉淀滴定法的应用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二、应用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八章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第一节沉淀分离法一、无机沉淀剂分离二、有机沉淀剂分离三、共沉淀分离第二节液?液萃取分离法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二、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三、萃取分离技术四、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三节离子交换分离法一、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三、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四、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第四节常规色谱法一、柱色谱法二、纸色谱法三、薄层色谱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九章电势分析法第一节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一、直接电势法二、电势滴定法三、电池电动势的测量第二节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一、参比电极二、指示电极第三节直接电势法及应用一、溶液pH值的测定二、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三、直接电势法的应用第四节电势滴定法一、电势滴定法的原理二、电势滴定终点的确定三、电势滴定法的应用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章吸光光度分析法第一节吸光光度法的基础知识一、光的基本性质二、光的互补作用与溶液的颜色三、光的吸收曲线第二节光的吸收定律一、朗伯?比耳定律二、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三、吸光度与透光度四、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及桑德尔灵敏度第三节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一、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二、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三、显色剂第四节吸光光度分析法及仪器一、吸光光度分析的类型二、吸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四、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五节吸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二、测量条件的选择第六节吸光光度法的应用一、示差吸光光度法二、多组分的分析三、配合物组成的测定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一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基本原理一、共振发射线与吸收线二、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三、原子吸收线的宽度四、原子吸收的测量五、灵敏度和检出限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光源二、原子化器三、分光系统四、检测系统五、读数装置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三节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分析线的选择二、灯电流的选择三、原子化条件的选择四、燃烧器高度的选择五、进样量六、单色器狭缝宽度与光谱通带的选择第四节定量分析方法一、标准工作曲线法二、标准加入法第五节干扰及消除方法一、光谱干扰二、化学干扰、物理干扰及电离干扰第六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一、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化学元素二、有机物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第一节色谱法概述一、色谱法原理介绍二、色谱法的分类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基本原理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二、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气相色谱的实验技术一、色谱系统二、实验技术要点三、程序升温和衍生物制备第四节气相色谱法的应用一、定性分析二、定量分析三、气相色谱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第五节气相色谱法的新进展一、顶空气相色谱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三、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参数一、速率理论二、柱外效应三、分离度四、系统适应性实验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系统一、高压泵二、梯度洗脱装置三、进样器四、色谱柱五、检测器六、数据处理系统和结果处理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方式一、吸附色谱法二、分配色谱法三、离子色谱法四、尺寸排阻色谱法五、亲和色谱法第四节样品预处理与色谱柱的保护一、样品预处理二、色谱柱的保护第五节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新进展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概述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三、高效毛细管液相色谱法概述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四章现代仪器分析简介第一节光分析法导论一、电磁波的辐射能特性二、光分析法的分类第二节原子发射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发射光谱仪三、应用第三节原子荧光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荧光光谱仪三、应用第四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二、荧光和磷光强度的影响因素三、荧光/磷光分析仪器四、荧光/磷光分析法应用第五节红外分光光度法一、分子的红外吸收二、红外光谱解析程序第六节核磁共振波谱法一、基本原理二、1HNMR谱的解析三、13CNMR谱的特点与解析第七节流动注射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五章样品分析的一般过程第一节试样采集和制备一、试样的采集二、试样的制备第二节试样的分解与处理一、无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二、有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三、试样分解处理方法的选择四、干扰组分的处理第三节测定方法的选择一、测定的具体要求二、被测组分的性质三、被测组分的含量四、共存组分的影响五、实验室条件第四节分析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评价一、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表示方法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评价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附录附录一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年国际原子量)附录二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三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四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五常用浓酸浓碱的密度和浓度附录六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附录七常用标准缓冲溶液不同温度下的pH值附录八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lgKf(25℃)附录九标准电极电势表(25℃)附录十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5℃)附录十一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参考文献目录绪论0.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0.2 分析方法的分类0.2.1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0.2.2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0.2.3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绪论1

绪论1

第一篇绪论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定义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形态学的范畴。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只有在充分认识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才能判断人体正常和异常,区别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而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各专业联系密切,医学中近1/3以上的名词来源于解剖学。

因此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先修课。

目的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也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须的形态学基础。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解剖学anatomy来源于古希腊snstomie一词,即要有刀切割,以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形态学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和创新,解剖学的研究范围已超出肉眼观察所能涉及的范围,而由细胞水平向超微结构及分子水平发展。

人体解剖学(大体解剖学)通常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1.系统解剖学:按人体功能系统阐述各器官系统结构的科学。

2.局部解剖学:按人体结构的部位,着重研究各局部组成结构的形态及毗邻关系的科学。

三、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构成人体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是细胞cell。

由形态结构疾病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组织tissue,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几种不同的组织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器官organ,如心、肺、肝、肾等。

若干各器官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构成系统system.,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觉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九个系统。

个系统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彼此联系,相互协调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四、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一)标准姿势标准姿势是为了准确运用各种方位术语,说明人体各个局部或器官及结构的位置关系,必须采用一种公认的姿势和术语,人体在任何状态下都被假想在一个标准的姿势,也称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两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图1-1)。

绪论1.doc

绪论1.doc

第一章绪论内容要点组织胚胎学是研究组织形态结构、发生发展及其与功能关系的科学,属生物学科中的形态学范畴,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探讨和阐明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特征、发生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等。

组织学包括细胞学、基本组织和器官组织,是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研究人体的微细结构、超微结构甚或分子水平结构及相关功能关系的一门科学,故也称显微解剖学。

组织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生殖医学及优生学等相关学科交叉渗透。

现代医学中的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如细胞凋亡、细胞突变,细胞识别与细胞通讯,细胞增殖、分化与衰老的调控,细胞与免疫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等,都与组织学密切相关。

人体胚胎学主要研究人体胚胎发育的形态、结构形成及变化特点或规律,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以及先天畸形等。

研究出生后婴儿的生长、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全过程的科学则称人体发育学。

细胞和组织的酸性物质或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合力强,使细胞内颗粒和胞质内的酸性物质染为蓝紫色,称嗜碱性。

细胞和组织内的碱性物质或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合力强,可使细胞质、基质及间质内的胶原纤维等染为红色,称嗜酸性。

对碱性或酸性染料亲合力均不强者,称中性。

有些组织结构经硝酸银处理后呈现黑色,此现象称嗜银性。

组织胚胎学常用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光学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等。

学习组织胚胎学的方法总体上有形态与功能相互联系的观点、进化发展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习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1.组织学教学标本常用的制片是A.石蜡切片B.火棉胶切片C.冰冻切片D.组织压片E.超薄切片2.扫描电镜主要用于观察A.生物膜内部结构B.细胞器的内部结构C.组织和细胞的表面结构D.细胞内的多糖E.细胞核内的结构3.透射电镜主要用于观察A.细胞表面的立体结构B.细胞内部的超微结构C.活细胞的生长情况D.细胞内部的物质转运情况E.以上均不是5.光镜和电镜观察的组织切片均为A.普通切片B.冰冻切片C.固定后切片D.超薄切片E.未固定切片6.冰冻切片主要用于研究A.核酸B.糖类C.脂类D.酶E.肽类8.透射电镜观察的组织切片厚度一般为A.1~2nm B.5~10nm C.50~100nm D.100~200nm E.600~800nm9.需要制成超薄切片进行观察的显微镜为A.普通光学显微镜B.透射电镜C.扫描电镜D.荧光显微镜E.倒置相差显微镜10.主要用于观察组织和细胞表面立体结构的显微镜为A.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B.扫描电镜C.透射电镜D.相差显微镜E.荧光显微镜11.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是A.细胞数量B.细胞活力C.建立近似体内生理环境D.细胞纯度E.建立无菌环境(二)A2型题1.在关于组织学与胚胎学概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是独立的两门科学B.属形态学范畴C.组织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大体结构与相关功能D.胚胎学主要研究人体发生、发育规律E.显微镜为基本研究工具2.下列切片中,不用于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切片为A.石蜡切片B.火棉胶切片C.冰冻切片D.涂片E.超薄切片3.组织学切片中,关于HE染色叙述中错误的是A.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称嗜酸性B.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称嗜碱性C.嗜酸性呈粉红色D.嗜碱性呈紫蓝色E.由酸性苏木精和碱性伊红两种染料组成4.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不包括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组织D.淋巴组织E.神经组织5.组织固定的意义不包括A.使蛋白质迅速凝固B.防止细胞自溶C.使组织膨胀D.使组织坚硬E.防止组织腐败6.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不能检测组织内的A.抗原B.糖类C.脂类D.酶E.核酸7.扫描电镜标本制备不要求A.戊二醛和锇酸固定B.脱水C.制成超薄切片D.干燥E.表面喷镀金属膜8.能被苏木精染成紫蓝色的物质不包括A.染色质B.尼氏体C.胶原纤维D.核糖体E.粗面内质网9.石蜡切片标本制作过程不包括A.取材B.前固定和后固定C.脱水和透明D.包埋E.切片和染色(三)A3型题(1~2题共用题干)一般组织均无色,需染色方能观察与分辨其结构,组织学最常用的染色法是HE染色法。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1.学习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药品营销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以及与营销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清楚药品营销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相关理论奠定基础。

2.知识要求掌握药品营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熟悉药品营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药品营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3.能力要求学会运用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等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第一节药品营销心理学概述药品营销心理学就是分析和研究药品这一特殊商品的营销对象——药品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药品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药品的营销策略的学科。

药品营销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人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的消费心理都不相同。

这就要求药品的经营者兼顾各方面的因素,尽量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的要求。

不仅要知道药品消费者的心理,同时要了解从业人员的心理,还要把营销的方法、策略以及广告宣传等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结合起来。

总之,就是研究各种和自己所经营的药品这一特殊商品有关的一切对象的心理活动。

一、药品营销心理学的发展过程药品营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派生于心理学、营销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学。

这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处在探索中有待发展的学科。

(一)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药品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其特定的消费群体和特定的市场,但其经营和消费与所有商品一样,符合商品经营的规律。

在人类历史上,商品和市场关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人类与自然界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经历了蒙昧时代,进入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的中后期逐步产生了以家庭为中心的财产私有制,并相继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以物易物,也就是物物交换。

这种交换十分简单,交换的发生也是偶然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不断增多,交换也越来越频繁,于是在部分群体中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交换场所——市场。

市场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绪论1

绪论1

1.全球化的含义:1.从社会结构上分析,世界是多个层次所组成的统一体,全球化应当是对社会结构所有层面基于经济的一体化而出现的新特征的一种抽象概括2.从动态视角看,指一个客观历史进程,以各种方式沟通地球各区域的联系的走向。

而且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3.从静态角度看,指全世界普遍联系的一种社会现象,描述的事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状态,它反映了世界各国在各方面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密切程度。

2.全球化的表现:2.1经济全球化(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2.1.1生产全球化(一方面是生产分工的全球化,从广义上看,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遍及全球,从深度看上看,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已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分工发展位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等多种国际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同时,国际分工的形态也已呈现多样化;另一方面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2.1.2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其内在动力来自于国际贸易给各国带来的各种比较利益)2.1.3投资全球化(引领投资全球化的最重要力量是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在促进对外贸易方面成效显著,不仅产生了出口引致效应,进口转移效应,而且还有很多的间接效应;不仅扩大了对外贸易的总体规模,改善和优化了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而且还改善和优化了对外贸易方式,国际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配置,使用生产要素和资源,把世界各国经济有机的联系和融合起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标志之一)2.1.4金融全球化(使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越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当代世界金融发展呈现出金融国际合作,融资证券化,金融合作利益增强三大趋势;金融全球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要条件:(1.首先,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促使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性金融中心,地区性金融中心和大批离岸金融市场构成了全球性的金融网络,使各国的经济和金融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2.其次,金融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从新配置)以大规模,快速和更趋自由的资本流动位特点的金融全球化也对国际金融的稳定性带来严峻的挑战金融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关键和敏感的一个环节)2.1.5经济治理组织全球化(一类是多边经济治理组织,另一类的区域经济治理组织,这些区域经济集团不仅内部的商品和资本流动加快,共同大市场正在形成,而且外部的开放程度也在提高,有利于所在区域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2.2科技全球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跨国企业研发的全球化和科研人员流动的全球化,跨国企业的研发活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建立的国际技术联盟数量也持续增长,研究人员往往有从科技实力较弱的国家向科技实力较强的国家流动的趋势)2.3文化全球化(是指民族文化依托多种载体,借助市场的力量,超越民族文化的地域和国界局限,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走出家园文化的狭隘和偏见,从全球多样化的意义中去领悟文化他者,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文化认同,共享文化资源,丰富本土文化的过程;文化全球化即将一种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当成全球化文化的形成过程,出现了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殖民主义倾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内容要点
组织胚胎学是研究组织形态结构、发生发展及其与功能关系的科学,属生物学科中的形态学范畴,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探讨和阐明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特征、发生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等。

组织学包括细胞学、基本组织和器官组织,是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研究人体的微细结构、超微结构甚或分子水平结构及相关功能关系的一门科学,故也称显微解剖学。

组织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生殖医学及优生学等相关学科交叉渗透。

现代医学中的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如细胞凋亡、细胞突变,细胞识别与细胞通讯,细胞增殖、分化与衰老的调控,细胞与免疫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等,都与组织学密切相关。

人体胚胎学主要研究人体胚胎发育的形态、结构形成及变化特点或规律,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以及先天畸形等。

研究出生后婴儿的生长、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全过程的科学则称人体发育学。

细胞和组织的酸性物质或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合力强,使细胞内颗粒和胞质内的酸性物质染为蓝紫色,称嗜碱性。

细胞和组织内的碱性物质或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合力强,可使细胞质、基质及间质内的胶原纤维等染为红色,称嗜酸性。

对碱性或酸性染料亲合力均不强者,称中性。

有些组织结构经硝酸银处理后呈现黑色,此现象称嗜银性。

组织胚胎学常用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光学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等。

学习组织胚胎学的方法总体上有形态与功能相互联系的观点、进化发展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习题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组织学教学标本常用的制片是
B.火棉胶切片
C.冰冻切片
D.组织压片
E.超薄切片
2.扫描电镜主要用于观察
A.生物膜内部结构
B.细胞器的内部结构
C.组织和细胞的表面结构
D.细胞内的多糖
E.细胞核内的结构
3.透射电镜主要用于观察
A.细胞表面的立体结构
B.细胞内部的超微结构
C.活细胞的生长情况
D.细胞内部的物质转运情况E.以上均不是
5.光镜和电镜观察的组织切片均为A.普通切片
B.冰冻切片
C.固定后切片
E.未固定切片
6.冰冻切片主要用于研究
A.核酸
B.糖类
C.脂类
D.酶
E.肽类
8.透射电镜观察的组织切片厚度一般为
A.1~2nm
B.5~10nm
C.50~100nm
D.100~200nm
E.600~800nm
9.需要制成超薄切片进行观察的显微镜为
A.普通光学显微镜
B.透射电镜
C.扫描电镜
D.荧光显微镜
E.倒置相差显微镜
10.主要用于观察组织和细胞表面立体结构的显微镜为
A.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B.扫描电镜
C.透射电镜
D.相差显微镜
E.荧光显微镜
11.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是
A.细胞数量
B.细胞活力
C.建立近似体内生理环境
D.细胞纯度
E.建立无菌环境
(二)A2型题
1.在关于组织学与胚胎学概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是独立的两门科学
B.属形态学范畴
C.组织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大体结构与相关功能D.胚胎学主要研究人体发生、发育规律
E.显微镜为基本研究工具
2.下列切片中,不用于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切片为A.石蜡切片
B.火棉胶切片
C.冰冻切片
D.涂片
E.超薄切片
3.组织学切片中,关于HE染色叙述中错误的是A.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称嗜酸性
B.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称嗜碱性
C.嗜酸性呈粉红色
D.嗜碱性呈紫蓝色
E.由酸性苏木精和碱性伊红两种染料组成4.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不包括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组织
D.淋巴组织
E.神经组织
5.组织固定的意义不包括
A.使蛋白质迅速凝固
B.防止细胞自溶
C.使组织膨胀
D.使组织坚硬
E.防止组织腐败
6.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不能检测组织内的A.抗原
B.糖类
C.脂类
D.酶
E.核酸
7.扫描电镜标本制备不要求
A.戊二醛和锇酸固定
B.脱水
C.制成超薄切片
D.干燥
E.表面喷镀金属膜
8.能被苏木精染成紫蓝色的物质不包括A.染色质
B.尼氏体
C.胶原纤维
D.核糖体
E.粗面内质网
9.石蜡切片标本制作过程不包括
A.取材
B.前固定和后固定
C.脱水和透明
D.包埋
E.切片和染色
(三)A3型题
(1~2题共用题干)
一般组织均无色,需染色方能观察与分辨其结构,组织学最常用的染色法是HE染色法。

1.能被伊红染成粉红色的结构为
A.细胞核
B.核糖体
C.胶原纤维
D.染色质
E.以上均不是
2.蓝色碱性染料将糖胺多糖染成紫红色的现象称
A.嗜碱性
B.中性
C.嗜酸性
D.异染性
E.嗜色性
(3~4题共用题干)
石蜡切片是经典而最常用的制片技术,其制备过程包括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封固等过程。

3.石蜡切片标本制作中浸蜡的目的是
A.防止蛋白质变性
B.增强组织弹性
C.增加组织硬度
D.便于染色
E.便于观察
4.光镜观察组织切片的厚度一般为
A.10~50nm
B.50~80nm
C.80~200nm
D.1~5µm
E.5~8µm
(5~6题共用题干)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是8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一种高光敏度、高分辨率的新型生物学仪器。

5.不适用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的是
A.细胞内物质转运
B.细胞膜电位变化
C.细胞内某一细胞器的空间位置
D.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切割重组
E.细胞内某些离子的动态分布
6.对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可准确地检测、识别细胞内的微细结构
B.可以对采集的图像进行二维或三维的分析处理C.能用激光进行克隆
D.可测定细胞内物质转运情况
E.组织需制成超薄切片进行观察
二、名词解释
1.组织
三、问答题
1.简述石蜡切片HE染色标本的制作过程。

2.简述学习组织胚胎学的方法。

3.试述用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观察标本的区别。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A
2.C
3.B
5.C
6.D
8.C
9.B
10.B
11.C
(二)A2型题1.C
2.E
3.C
4.D
5.C
6.A
7.C
8.C
9.B
(三)A3型题1.C
2.D
3.C
4.E
5.D
6.E
二、名词解释
1.组织由形态、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构成。

4.嗜酸性是细胞和组织内的碱性物质或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合力强者。

三、问答题
1.主要过程包括
(1)固定:
目的是为防止组织细胞离体后细胞发生自溶,以保持形态结构的原有状态。

常用的固定剂有甲醛、乙醇。

(2)包埋:
目的是增强组织材料的硬度,便于切片。

常用的包埋剂有石蜡、树脂等。

(3)切片:
需专用切片机切片,厚度通常在5~8µm,并将切片裱贴在玻璃载片上。

(4)染色:
目的是为增强组织结构间的色差,便于镜下观察。

HE染色中,苏木精能
4.嗜酸性
将细胞核、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等结构染成紫蓝色;伊红能将细胞质等结构染成粉红色。

(5)封片:
目的便于观察和保存。

常用的封片有阿拉伯树胶或明胶等。

2.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形态与功能相结合。

形态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改变也将导致功能的变化。

学习中要以结构联系功能,以功能来联想结构。

(2)树立进化发展的观点。

人类是由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是种系发生的结果,而人体的个体发生反映了种系发生过程。

因此,要以进化发展的观点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更好地认识人体。

(3)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人体是由器官、系统或局部组成的整体,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人体结构与功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体,为医学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奠定基础。

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把书本知识与标本和模型等的观察结合起来。

3.主要区别包括
(1)观察对象:
透射电镜主要观察细胞内部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主要观察组织、细胞和器官表面的立体结构。

(2)切片类型:
透射电镜用超薄切片,厚度(50~100nm)。

扫描电镜不需制备切片,组织块为
0.3cm大小。

(3)标本制作基本过程:
透射电镜,标本经固定、包埋、切片、重金属染色等步骤。

扫描电镜,标本经固定、脱水、干燥、喷镀金属后即可观察。

(4)成像原理:
透射电镜,电子落到结构上被散射,落到荧光屏上的电子成像。

扫描电镜,利用二次电子成像。

(5)分辨率:
透射电镜,
0.2nm。

扫描电镜,5~7n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