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多样化与大众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
作者简介 : 橱德广 , 上海师范大 学校长、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国高 等教育学研 兜会理事长。 奎
一
、
我 国必须加 快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
高 等 学 校 的 教 学 质 量 问 题 ,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过 程 中 必 然 产 生 的 问题 , 客 观 存 在 的 。不 推 行 大 是 是
众 化 . 有 质 量 问 题 。 学 质 量 是 教 育 发 展 过 程 中 不 断 出 现 、 断 解 决 的 问 题 。 然 . 众 化 以后 , 量 也 教 不 当 大 数 发 展 了 . 量 问 题 也 就 多 了 。数 量 与 质 量 是 对 立 的统 一 , 一 对 矛 盾 , 有 数 量 , 没 有 质 量 ; 有 质 量 质 是 没 就 没 的数 量 , 于 没 有 数 量 , 至 比有 数 量 还 要 糟 糕 。但 是 , 当 前 我 国社 会 和高 等 教 育 的状 况 来 看 , 量 等 甚 从 数 不 足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 进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是 当务 之 急 . 而 有 不少 人 对 这 个 问题 的重 要 性 认 识 不 推 然 足, 因此 , 先 要 解 决 为 什 么 要 加 快 高 等 教 育 大众 化 的 步 伐 , 什 么要 大 力 发 展 高 等教 育 。 首 为 我 国高 等 教 育 目前 尚处 在 精 英 教 育 阶 段 ,毛 人 学 率 仅 为 1 % .远 远 满 足 不 了社 会 发 展 和 人 民 1 群 众 的 需 要 。 适 应 新 世 纪 人 才 竞 争 的 需 要 。 1世 纪 的 最 大 特 点 就 是 “ 争 ” 各 国将 在 经 济 、 防 、 不 2 竞 , 国 科 技 、 台 国 力 等 各 方 面 展 开 空 前 激 烈 的 竞 争 , 归 根 结 底 是 人 才 的 竞 争 。 因 为 . O世 纪 世 界 的 财 综 但 2 富源 于物质 资源 . 2 而 1世 纪 世 界 的 财 富 源 于 人 力 资 源 , 一 个 国 家 拥 有 大 量 的 人 才 才 是 富 有 的 、 哪 强 大 的 。知 识 与 人 才 已 成 为 推 动 一 个 国 家 、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主 要 动 力 。党 中 央 提 出 , 新 的 世 纪 里 . 社 在 我 国要 实 现 中华 民族 的 伟 大 复 兴 . 把 我 国建 设 成 富 强 、 明 、 主 的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国家 。 现 这 一 要 文 民 实 宏 伟 目标 , 须 培 养 和 造 就 大批 掌 握 现 代 科 学 知 识 的人 才 。邓 小 平 早 在 1 7 必 9 8年 就 提 出 . 国 的 “ 我 教
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和路径研究
2023-11-02CATALOGUE目录•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背景和现状•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价值•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路径•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挑战和对策•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01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背景和现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高等教育需要适应这种趋势,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高等教育需要适应这种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自身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多样化发展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背景介绍现状分析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变化01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多样化发展可以适应这种变化,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
高等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的问题02我国高等教育在质量和公平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
多样化发展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的提高。
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03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一些学科和专业设置过于陈旧,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多样化发展可以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02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价值1满足社会需求23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从而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拓展学生就业渠道通过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我国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从而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国际竞争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果。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剖析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顾明远2012-11-22 14:10:08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5期作者简介: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顾明远(1927—),男,江苏省江阴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内容提要:世界高等教育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是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身化、信息化、国际化。
高等学校改革的基本动向是:学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倡学生参与学习、拓宽知识面,改革培养模式、开展评价与反馈、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世界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开放、产学研合作、建立学术中心。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终身化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高等教育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的巨大变革。
这半个世纪的最大变化莫过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并由此引起的社会变革,从而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
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
前中科院院士卢嘉锡曾在1995年对战后50年的科技发展作过一个概述。
他说,概括起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如下特色:(一)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过程上具有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特点;(二)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三)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他列举战后50年现代科学技术经历了五次伟大的革命,每十年一次[1] (P1—12)。
科学技术这样迅速的发展是历史上空前的,给人类的认识带来了重大影响。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各种变革。
而最大的变革是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知识经济使人们看到了人的价值,知识的价值。
知识经济使人们认识到,人不是简单的创造资本的工具,人是社会的主人,人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人的创造,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高等教育应该大众化
本人参加学校举办的校杯辩论赛,一路披荆斩棘,和队友一起,将一个个对手斩于马下,最终获得校杯冠军。
现在比赛结束了,本人决定把一些资料发出来,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高手愿意指导的或者有志同道合喜欢辩论的朋友加QQ:812439629,验证信息注明:辩论。
大家可以共同进步。
谢谢!辩题:正方:高等教育应该大众化(我是正方)反方:高等教育应该精英化立论陈词时间:2min30s谢谢主席,评委,对方辩友,观众朋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方所持的观点是:高等教育应该大众化。
当然在此之前我先为大家解释一些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以上。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等一系列变化。
高等教育应该为何应该大众化?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据2010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统计,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会中,80%的志愿者来自高校。
青年作为一个国家对外展现其综合国力的窗口,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高校教育普及化正为其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第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从中国的现状来说,经济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需要培养大量的高水平的生产、管理人才。
创新人才基本上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若中国未来的人才储备量太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将处于十分不利地位。
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才资源的核心保障。
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将现今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历史证明,高等教育精英化已经不能满足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第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个人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高等教育大众化能满足公民系统的接受知识,提升能力,完善自我的渴求。
所以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校作为一个教育组织机构应该面向全社会,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及教育模式,让“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分析
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分析摘要: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一直是我们的目标,但现在多数高校仍有逐渐趋同的趋势,所以明确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目前国家已对普通高校实行分类管理,以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如加强对高职院校的考核,使其培养各具特色的技术型人才;转变成人教育理念,实施成人终身教育;强化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监督;等等,以期最终形成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等高等教育多样化协调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一、普通高校要分类管理1稳定研究型大学规模,培养国家顶尖科技人才我们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定位对其办学水平加以评定和管理,根据定位配置相应的社会资源。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精英型高等教育机构、研究型大学不应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应注重加强内涵改造和学术建设,把重点放在树立国际学术品牌上。
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学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有限,故不宜设置过多的研究型大学。
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至少有150~200所大学希望建设成为研究型综合大学,而实际上只要有30~50所就可以满足培养学术型人才的需要。
因此,对研究型大学要缩减规模或稳定规模,不能再扩大规模,否则,就不利于开展精英教育。
2巩固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行业地方性骨干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指未列入“985”建设的“211”大学和部分省属重点大学,这类大学约占本科大学总数的25%左右,在国内大学的综合排名一般在200以内。
这类大学多脱胎于教学型大学,基本上是从国家部委主办的行业大学和地方重点大学发展起来的。
教学研究型大学承担了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骨干人才的重任,这些学校既要承担行业和地方的一些重要科研课题,又要培养教育学术型人才。
因此,这类学校的专业建设应当摆在突出地位,不应盲目扩大规模,应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教学研究型大学不可能享有研究型大学那样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避免“全面开花”,到处撒“胡椒面”,应当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高以及关联度最大的原则,和行业和地方的资源优势与支柱产业结合起来,精选学科专业,找出比较优势,推动学科专业特色化发展或差异化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
高等教育大众化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大众化名词解释嘿,你说高等教育大众化啊?这事儿咱可得好好唠唠。
我给你讲个事儿吧。
我有个表弟,前几年高考。
那时候我们一家人都可紧张了,就盼着他能考个好大学。
后来他成绩出来了,虽然不是特别高,但也有不少学校可以选择。
表弟就开始纠结了,不知道该选哪个学校好。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概念。
啥叫高等教育大众化呢?简单来说,就是现在上大学不像以前那么难了,越来越多的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以前啊,能上大学的人那可都是凤毛麟角。
一个村里要是出了个大学生,那可不得了,全村人都得羡慕。
我记得我爸妈那辈人,很多人都没上过大学,有的甚至连高中都没读完。
那时候上大学是一件特别稀罕的事儿。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大学越来越多,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
好多孩子都有机会上大学。
就像我表弟,虽然成绩不是特别顶尖,但也能有学上。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很多好处呢。
比如说,更多的人有了提升自己的机会。
以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上大学的人,现在都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而且,这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有了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社会的科技水平、文化水平都会提高。
我表弟最后选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去上了大学。
他在大学里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他经常跟我们说,大学里的生活可有意思了。
高等教育大众化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走在大街上,到处都能看到大学生。
他们有的在创业,有的在做志愿者,有的在参加各种活动。
他们给社会带来了活力和创新。
总之啊,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大趋势。
它让更多的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都能享受到高等教育的福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嘿,就像我表弟一样,在大学里茁壮成长。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特罗教授在介绍、评价了上述四类发展模式后,接着分析了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和普及阶段转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两难问题——规模扩张与质量、平等的矛盾;扩大招生与毕业生过剩的矛盾。
在分析中进一步阐述了他自己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见解。
其一,在看待规模扩张与质量、平等相矛盾的问题上,他认为,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所依赖的质量评价标准不能沿袭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应该持‚多元‛,或曰多样化的评价标准。
至于‚平等‛问题,他认为在精英教育‚一元主义‛的前提下讨论平等问题,那是理想化的平等,脱离了现实;应该在为青年和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上大学机会的基础上,考虑平等问题。
他义无反顾地赞同扩张主义者的态度与口号:宁可降低水平也要扩张,决不为平等而限制发展;‚有总比没有好‛。
其二,在看待扩大招生与毕业生过剩的矛盾问题上,他呼吁,不能以精英教育时代的传统就业观念来看待当今大众与普及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要树立大众教育时代的新就业观。
他认为,‚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从来就不是说他们无法找到与非大学毕业生进行竞争的工作,而只是没找到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工作。
然而,大众高等教育打破了这种毕业与就业之间的传统联系,它允许大学毕业生在不失尊严的情况下寻找任何地方的工作。
‛他还提醒人们,对这种所谓的‚高学历低就业‛现象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大学生从事这些工作,可通过发挥创新精神,运用知识和创造力去改造这些工作。
而且大学毕业生挤占中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还可增进中学毕业生继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动机,这正是高等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表现。
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 划分标准
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划分标准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是指高等教育面向不同人群所呈现的不同特征。
其划分标准如下:
1.精英化:指高等教育针对少数人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
划分标准主要有:招生标准、学位授予标准、学校特色和科学研究能力。
2.大众化:指高等教育覆盖范围广泛,主要服务于城乡居民和中等教育毕业生,提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划分标准主要有:招生规模、学科设置、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社会。
3.普及化:指高等教育面向全民提供教育服务,让更多人可以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划分标准主要有:教育覆盖率、普及程度、教育公平和公正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百度百科上的说明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于2003年大学入学率达到15%,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1998年高校招生数仅108.4万人,1999年猛增到159.7万人,增长率为47.3%,以后几年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招生数仍不断增长,直到2006年增长率为11.5%, 招生数为530万人,高校扩招告一段落。
2007年、2008年高校招生增长率分别为6.9%和5.6%,显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没有8年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推迟相当长一段时间。
有人认为从1999年到2006年的中国高校扩招是大跃进、大冒进的表现,是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
而回看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大众化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重视高等教育的浪潮。
从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来说,美国高等教育在1970年就达8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3.7倍;日本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在1980年为183万多人,比其1950年的学生人数增长了将近6倍;前苏联在1970年代的高校在校生达4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2.7倍。
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扩张是世界性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就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对二战以来西方各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回应,它所要分析和解释的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规模扩张与系统性质变化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理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有关的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与发展之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与发展之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与发展的相关问题。
在背景介绍中,我们将介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将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特点、历史进程,以及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同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应对的对策。
在将展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总结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发展、社会影响、经济影响、挑战、问题、对策、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展望、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提升技能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的普及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大众化的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包括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下降、就业竞争加剧等。
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及其发展,探讨其影响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可以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旨在系统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历史进程、影响和挑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社会政策,其发展关乎国家整体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教育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意义还在于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起到积极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都有机会接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生产力水平,减少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大众化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大众化作者:张耀荣柯积荣来源:《高教探索》2008年第06期摘要:第三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围绕当前的热点难点确立了“多元化及大众化发展历程中的高等教育”的主题。
两岸学者就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与国际趋势,高等教育多元化入学方式的改革策略,两岸高校的多元化经营与管理模式,高等教育向多元化、大众化发展的重要变革与策略,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改革与发展趋势,两岸高等学校合作发展模式等论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并提出对策,旨在促进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及其机制的建立,增进双方高校之间的了解,并为双方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推动两岸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样化;大众化;海峡两岸;论坛第三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在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台湾高等教育学会、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台湾致远管理学院共同努力下,于2007年12月23—25日在台湾致远管理学院举行。
两岸主办方秉承前两届论坛的宗旨,组织各地高校校长和高教研究专家就两岸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进行研讨,促进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及其机制的建立,增进双方高校之间的了解,并为双方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推动两岸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一届论坛的主题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我们在市场经济、区域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及其民办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挑战,世界一流大学与大学竞争力,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与办学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现代化及评鉴等多方面有了新认识、新收获。
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高等教育质量、办学模式及其发展战略。
我们在当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各国和各地区大学的办学模式及其经验,大学管理模式的创新,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战略等方面有了新认识、新收获。
过去两届论坛办得都很有成效。
一方面,促进了两岸的学术交流,经验相互借鉴,推动了两岸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有的学校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关系;另一方面,广东代表团从台湾高等教育发展中学习了不少经验,有的代表团成员,特别是有决策管理权力的学校领导、中层干部,都力图把新认识、新收获转化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新理念、新策略、新举措。
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理论
普及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具有就业经验,延迟入学现象较普遍,“时学时辍”现象增多。伴随 终身教育的兴起,正规教育与其它生活经历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而且,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通 过假期和在学期间从事非学术的工作来交学费。
第五,学校类型与规模。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是二至三千寄宿学生的小社会。如果学生规模超 过了三千,它们将被分成几个小分校(院)。大众高等教育的典型标志是综合性学校,是由三四 万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寄宿和走读相结合的“大学城”。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不受限制, 把人们聚集起来只是为了教学,其中大多数学生很少或从来不去主校园,他们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有密切的小社会,没有共同的标准、价值观和身份。
第四,学生的学习经历。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 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大众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 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较高的“浪费率”。学 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不同国家以及学校之间内部管理的形式和过程千差万别,但是,总 体上精英高等教育一般是由高级教授控制,那些不具备此资格的人员在主要决策中仅起很小的作 用或不起作用。在大众阶段,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校内管理权。而且学生不断拥有影响 决策的权利,学生参与的形式和程度成为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型时期的主要问题。
阶段理论
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他认为: 第一,在观念上,当入学人数极为有限时,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 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教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把接受高等 教育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当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50%的普及教育阶段 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 第二,在功能上,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 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而大众高等教育的对象则更为广泛,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 领导阶层。普及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 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第三,课程和教学形式。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的、标准与多元化战略
一
小学 、 初 中、 高 中都 已经基本 实现 了普及化 , 完成 了对各 自年龄段公 民的素质提升 与价值增值任务 。 与此 同时 , 快速增 长 的 、 庞大 的高 中毕 业人群 也对 高等教育构成 了实际 的需求 , 于是人们很 自然地将高等 教育 的毛入学率 等价于评 价我 国高等教 育发展水 平 的
生与毕业生 的比例为 3 : 1 或3 . 3 : 1 。相 比之下 , 美国 1 9 9 0 年高 等学校 注册在校生接近 1 4 0 0万人 ,毕业生也 只有 2 0 0万人 ,实际 上在校生 与毕业生 的 比例是 7 : 1 。德 国 1 9 9 0 年注册在校 1 8 0万人 , 毕业生 在 3 0 万人 以内 , 实 际
步成 功接受社会教育 的水平 。反过来说 , 如果 一个接受 了高等教育 的毕业生迟迟不 能成 功就业 , 那么就意味着 不能够接受上述各方 面的社会教育 , 其社 会心理与社会
行 为迟迟不能成熟 , 这对于个人 和社会都 不仅 意味着人
都 处于宏 观层 面 , 即加 快高等教育 发展 , 扩大高 校招 生 规模 , 迅速 造就规模 宏大 的专 门人 才 队伍 , 不 断满 足人 民群众 E t 益增长 的对 高等教育 的强烈需求等 。 从接受 高等教育 的微观个体层 面来考察 , 我们会 发 现, 更 多的 国民接受高等教 育 , 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 、 产 品创新 、 服务创新 、 制度创新 , 有 助于提升各行各业 的生
力 资源的浪费 , 而且还有可能成 为对社会造 成负面影响
的潜 在因素 。
实际上 ,如果 只看一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指标 ,
而不看 其毛毕业率与毛就业率指标 , 那么就很难 对该 国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时代,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已经从提高教育质量转向了覆盖面的扩大。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模式方面,我们需要进行思考,探索合适的发展方式。
1. 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社会重视度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还不够高,大众对高等教育的认知水平也有限。
因此,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我们需要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社会重视度。
首先,高等教育应该在媒体平台上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学校和政府可以联合,通过举办博览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宣传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成就。
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媒体优势,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扩大高等教育的曝光率,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高等教育,并引导大众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价值。
2.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提升教育质量是推动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
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科,我们可以实行青年教师分层培训计划,推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同时,我们也可以建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协议,为企业培养定向专业人才,让高校知识通过职业实践得到体现,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完善,强化教学体验。
3. 加强国际化办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化发展在高等教育中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方向之一。
开展国际化办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达到国际化办学的目的,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境外留学交流项目、企业实践项目、双语教学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国际主流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大趋势。
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拓宽宣传渠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国际化办学等措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贡献力量。
高等教育学论述题
高等教育学论述题1.论述题: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初等教育的普及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中期实现的,中等教育的普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中后期完成的。
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高等教育开始了普及化的进程。
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接纳学生数与适龄青年的比率在50%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时,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时,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
这包括:1.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
2.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
3.教学组织的多样化。
4.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5.学生成分的多样化。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各国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频繁,国际性的或跨国设立的高等学校将成为普遍现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现已被广泛地接受。
在教育目标上,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将成为重要的内容。
四.高等教育信息化。
(网络)教育信息化将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学校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既是方法、手段的变革,又是文化的变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统一规划,统一组织。
五.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职业及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和远程、在职教育的出现,高等教育与大众教育、学术理论型人才与职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也都是不同的。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
2.论述题:.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则其要着,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1.学术自由理念:学术自由是大学充满活力的象征,是大学完成自身使命和履行社会职责的先决条件;学术自由是发展科学、探求真理、繁荣学术的基本保障。
2.大学自治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大众化——第三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综述
一
是能互动使用工具 ,包括使用语 言、符号和文本
的能力 ,以便运用知识和资讯能力与他人互 动 ;二 是 能在 异 质 性 的社 群 中互动 ,包 括发 展 和 经 营 良好 的人 际关系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处理和解决 突发
冲 突 的能 力 ;三 是 能 自主地 行 动 ,包 括 形成 并 执 行
一
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实践、经验角度 ,探索世界高等 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二 ,关注现实。两岸高
等教育处在发展 的不同时期 ,但都有共 同关心 的问 题 ,如招生方式 问题 ,教育 质量问题 ,就业问题 ,
传统与现代化关 系问题 ,教育 国际化和传统的关系
问题 ,工学结合 问题 ,产学合作 问题 。第三 ,研讨 深入。文章数 据丰富 ,比较标准严谨 ;思想认识深 刻 ,切人问题本质 ;理论观点鲜明 ,很有启发 。这
学校建立 了密切 的交流关 系 ;另一方面 ,广东代表
收 稿 日期 :2 0— 1— 1 O8 0 4
作者简介 :张耀 荣 ,广 东省 高等教育 学会秘书长 ,广 东高等教 育 出版社 社长 ;柯积荣 ,广 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 办公 室主任 。 ( 广州/
50 8) 10 0
・
l 31・
育质量、办学模 式及其发展 战略 。我们在 当代高等
教育质量保障 ,各 国和各地区大学 的办学模式及其 经验 ,大 学 管理 模 式 的创 新 ,高 水平 大 学 的发展 战
略等 方 面 有 了新 认 识 、新 收获 。过 去两 届 论 坛 办得
都很有成效 。一方面 ,促进 了两岸的学术交流 ,经 验相互借鉴 ,推动 了两岸高校 的交流与合作 ,有的
多样化: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自身的多样化 , 适应社会需求 的多样性。尤其在我 国现阶段 , 生产力水平 比较低 、 经济基础 比较薄弱 , 且经济发展很 不平衡 , 既有高技术产业, 又有大量劳 动密集型产业 , 甚至还有 不少手工业。在很长一个 时期 , 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 多类型的。既 要有从事科研 、 、 的人才 , 设计 决策 也要有在第一线 解决实际问题和现 场管 理的应用型、 复合型人 才。
推动大众化进程呢?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引起重
视。
( 办学主体多元化 一)
“ 大概由于历史 的原 因, 从整体而 言, 国在高 我 等教育改革进程中比较重视高校类型的多样化而忽 略了甚至人为地抑制 了办学主体 的多元化。_ 长 ”2 j 期以来 , 我国高等教育完全由国家、 门或地方政府 部 包办 , 这对于一个人 口众多 、 经济欠发达 的国家 , 要 发展全世界规模最大 的大众高等教育 , 实在是难就 大业。欲推进我国高等教育 的发展 , 必须坚决变革 这种“ 大一统” 的办学模式 , 实施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为各 自政府、 有关组织和个人的不同需要服务 。 二战后 , 多样化更是成为世界各国共 同采取 的
一
业设置、 课时比例、 入学条件、 就学年限等, 都是统一 标准 , 规定得死死的, 这种体制在总体上造成“ 短缺 性” 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 高度
集中统一所造成的高等教育的短缺性与现实社会经
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进程 中, 恪
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人才 的规格、 层次的需求是
多样化的, 同一模式培养 出来 的人才不可能满 足社
会多样化的需求 。现代经济 、 及其 结构 的变化 社会
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分化 , 科学技术与生产 日益 紧密 的结合形成多梯度的人才需求 , 以适应科学技术转 化为生产力的不同阶段的需要 。高等教育只能以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多样化与大众化作者:杨金土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30期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大众化的关系问题关于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大众化的关系,我的基本观点是,两者密切相关却未必同步。
中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现象出现的时间比大众化早得多。
众所周知,按照马丁·特罗的高教大众化标准,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起始于2002年,而在一百多年前的《癸卯学制》中,高中后的教育就明确地分成高等学堂、优级师范学堂、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等。
(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当然,在过去,尤其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其类型多样化的水平有限,更谈不上结构的合理,以地区布局结构为例,“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三大重镇分别是上海、北京和南京。
……1919年到1937年,这三个城市的大学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了全国比重的近四分之三”。
(郑渝川:《民国时期大学的空档期》,《北京晨报》2012年11月11日,A20版)新中国建立之后,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之前和实现之后相比较,也有显著差别。
首先,高教大众化促进了高教层次与类型的进一步多样化。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学习年限、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教育方式都日趋多样化,高等学历教育的实现途径显著扩展,以至于我国高等学历教育的统计口径也在20世纪末作了相应调整。
然而高等教育的生态结构仍然存在严重问题,主要是各类本科教育的“生长发育状态”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相互之间不协调。
其次,部分生源学习基础的下降及其参差不齐的情况相当突出。
在基础教育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录取率越高,被列在“后批次录取”的院校,其新生当中“学习准备不足”的比例越大。
在高等教育正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这个历史阶段,特别在2020年之前这些年份,由于高教适龄人口持续下降,高等教育的高录取率和毛入学率都将继续提高。
见图1、图2、图3。
对于“后批次录取”的院校,部分新生的学习基础问题更值得重视。
这些院校必须充分了解和深刻认识学习者群体的新特点,改变单一精英教育的思维方式,从现实情况出发,重新思考和设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如何对待部分新生学习准备不足的问题呢?各地已经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根据我个人学习这些经验的体会,如下三个措施是可供借鉴的。
一是每位教学工作者都要把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和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因为造成学生学习基础差距的原因主要不在智力而在动力。
二是尽可能推进课程多样化,同一课程也要以不同的方式开设,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样选择的机会,努力实现因材施教。
三是真正实行学分制,把学习年限弹性化,使学生从学习时间的“常数”中解放出来。
在各专业分别制订一定质量基准并严格把好毕业关的前提下,应该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年限。
学习时间应该是用来调节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的一个变数,而不应该是被固化的常数,从而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获得成功。
正如美国B.S.布卢姆等学者在《教育评价》一书中提出的如下观点:教育的基本功能应该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学校的责任将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速率”,“如果学生在学习上花了所需的时间,那么大多数(如果不是所有)学生能够达到掌握水平。
这意味着必须允许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
”应用性本科院校的“生态位”问题对于应用性本科院校的“生态位”,我的基本观点是,应用性本科院校的“生态位”严重失衡。
简单说,“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种群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的时空占位情况。
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是应用性本科在整个高教生态系统当中的“生态位”问题。
高等教育结构不等于高等院校结构,由于“生态位”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别的院校之间,在同一所院校内的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生态位差别表现得并不明显,例如在清华、北大设置的应用类专业,其生态位并不明显低下。
所以,我们所讨论的应用性本科的生态位问题,主要针对应用性本科院校的生态位,而并不针对所有应用性本科教育。
现在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多数是地方院校和新建院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多属“三本”,导致它们的主要弱势有二:一是资源,二是生源。
这两个问题的客观存在,无需作太多论证,我仅简单重申有关经费投入资源方面的部分事实。
应用性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资源劣势明显,而且在今后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请看如下三个不同年度的三组数字:2005年,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生均经费差异巨大,其中“核心985院校”是47838元,“普通985院校”是28894元,“一般211大学”是23167元,“一般本科院校”是14846元。
(鲍威,刘艳辉:《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11年第9卷第3期)2008年,教育部72所直属高校总收入为999亿元,其中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56.26 %。
(高杰,等:《当前教育部直属高校投资来源结构及增长态势分析》,《江苏高教》2011年第2期)据笔者从河北省教育厅了解到,2008年河北省47所地方本科院校的总收入为88.95亿元,其中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32.81%。
如果按照一个研究生合2.25个本专科生(全日制)计算其生均经费,教育部直属高校是37669.68元,河北省地方高校是18079.27元,仅为教育部直属校的48%。
而其中预算内拨款所占比例,河北省比教育部直属校低23.45个百分点,说明资源贫乏的地方高校,在总收入中群众负担的学费所占比重反而很高。
“2012年末,16个省市的32所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获逾450亿元的资金,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64.9亿元,地方协议配套资金186.33亿元,用于新一轮(第三期)的…985工程‟重点共建工作。
而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中财政拨款的比例下降至四成左右,维持地方高校正常运作的一半以上则是院校的自筹资金”。
(解艳华:《非“985”、“211”院校困局》,人民政协网2013年7月17日)以上三组数字说明,政府资源的分配向“985”、“211”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幅度倾斜,其初衷是想尽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却严重影响大批应用性高等院校的正常发展,损害了大多数学生平等享受国家教育资源的正当权益,形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这种现象不仅已经长期存在,而且还将继续存在,形成了穷则愈穷、富则愈富的“马太效应”。
虽然袁贵仁部长在2011年就公开宣布,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两项重大战略工程“985”、“211”已经停止。
但其带来的“马太效应”已经悄然扎根于社会,于是才有上述第三组数字的产生,使人们看不到近期内改变现状的可能性。
因此,改革资源分配不公政策是加强应用性高等院校之急需,是回归教育公平之要务。
高教生态的合理性诉求与教育综合改革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我的基本观点是,加强整个教育系统的综合改革是满足高教生态合理性诉求的必由之路。
高教生态的合理化,说到底是整个教育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相应的综合改革问题。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指出:“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然而现实情况令人堪忧。
《参考消息》网站2013年7月19日转发德国《世界报》网站7月18日报道:2013年,2200家在华德国企业中的大多数都在苦苦寻找高素质的员工。
78%的受访企业称,找到并留住专业人才是其最大的困难。
德国经济界对中国远离实际的教育培训体系的批评是:它培养出了“太多死脑筋的大学毕业生”。
“太多”这个词有些刺眼,实际上它并不单纯是一个数量值的概念,更多的是表达当事人的某种感受,值得关注的是,这句话背后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它不仅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生态不够健康,而且说明我国教育整体上出了毛病,因为“死脑筋”绝不是仅仅在高等教育阶段才出现的,而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形成的。
请看互联网上流传的2013年某些高级中学里的部分高考口号:“进此门,只为高考”;“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
在这样的舆论引导下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然后在高等教育阶段又早早地被圈在一个专业的范围内,以“紧握课件、拥抱教材”的学习习惯完成学业,如此这般,不出现“太多死脑筋的大学毕业生”才怪呢。
从改善生源状况和提高应用性本科院校“生态位”的角度,也需要强调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例如调整教育资源分配政策,就是非教育系统全局统筹策划不可,因为没有一类教育认为自己的资源已经饱和。
针对应用性本科院校的生源实际,我们应该秉持承认现实、正视现实、对症下药的务实态度,积极帮助每个学生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但并不能认为这样的生源状况就是合理的,更不能说这种现象应该长期存在,而应该设法改变它。
因为应用性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大类型,它的社会功能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面广量大的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其中包括大批工程、技术、技能领域的拔尖创新和领军人才,同样需要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好的生源。
现行的以选拔淘汰为特征的分批录取政策,将考生所获考分所处的分数段,人为地与不同教育类型或教育层次相对应,这对于考生和处于后批次录取的院校,都是不尽公平的,对于社会实务性岗位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也是不相适应的。
所以,要改变应用性本科教育“生态位”低下的状态,必须使我国的教育制度整体回归教育本质,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总体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对各级各类教育实施综合的改革和建设。
若从更大的视野考察上述现象则不难发现,造成现在这种状况的原因不仅仅在教育自身,更在于劳动工资和选人用人的政策环境,若不及早改善,其后果之影响所及也不仅仅在教育本身,它将直接推进社会两极阶层的固化,而阶层固化的问题远比两极分化的问题更严重。
所以,要根治我国教育系统存在的制度性痼疾,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有赖于全社会的综合治理和共同努力。
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大调整、增长方式大转型的历史时期,一些重大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各种矛盾凸现,社会对教育及其所输送的人才需求也日趋复杂,而需求的复杂性又势必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多样化。
正如美国比较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R·Clark)所言:“各国高等教育都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形势,因而都有向多样化结构发展的倾向”。
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类型分化现象客观上久已有之,但长期处于不很自觉的状态,直至现在也仍然在艰苦的探索当中,然而这种探索是积极的和富有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