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案例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及点评
赏读美景抒发美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及点评[情景说明]《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本课,要完成以下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本课的教学流程为: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略美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
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颐和园》说课稿(通用11篇)
《颐和园》说课稿《颐和园》说课稿(通用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颐和园》说课稿(通用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颐和园》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第1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摘要】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农远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主题与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颐和园》这一课是笔者在课改年级上的一节公开课。
笔者打算就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一些有益地探索。
因此,我将《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颐和园》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
课前,我充分利用学校远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摘要】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
颐和园案例分析(王咏娟)
《颐和园》教学案例分析陕坝小学王咏娟一、案例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能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生: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师:这节课我们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参观一下这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书,喜欢哪一处就学哪一处。
(让学生自学五分钟,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批注自己的学习体会,关键词点上黑点。
)师:小组合作学习,组长分配任务。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学习成果?生:我最喜欢长廊。
因为它非常长,也非常美丽。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给大家读一下有关的语句。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师:这么美的长廊,同学们想不想读出来呢?(想。
生齐读。
)师:游玩了长廊,又该到什么地方了?生:来到万寿山脚下。
在这可以仰望到高大华丽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
(请另一喜欢这一处的学生读这一小节,读出美。
)师:来到山脚了,想不想往上走?想,就先讲一句介绍方位的话。
生:登上万寿山。
师:谁来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万寿山上都可以看到那些景物?生: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大半景色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师点拨:作者是抓住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生:抓住昆明湖的静和绿来描写的。
(再读描写昆明湖的两句话)师:从万寿山下来,又该到哪儿了?生:昆明湖。
师:在昆明湖上作者欣赏了哪些景物?生:长长的堤岸,式样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中心的小岛。
师:作者重点介绍了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生:作者重点介绍了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有三个特点: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
师:你们能把昆明湖上的景色画下来么?(生在练习本上画,挑选好的展示给同学们看。
)师:这里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美丽。
师总结。
二、分析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习按照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把事物写具体的。
小学语文_18颐和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颐和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隐隐约约、姿态不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导语:提到北京,大家能想到什么?同学积极回答。
北京不仅仅是我国的首都,她还有很多的灿烂的文化,优美的风景,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而有《颐和园》就是其中一个著名的景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颐和园里有哪些独特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纠正错字,正确读写生字。
3、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通过初读课文,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板书:美丽大公园三、研读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1)长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你体会到了什么?①长:一眼望不到头,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②美: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栽满了花木,神清气爽……(2)“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现长廊的“长”、“间数多”(3)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三篇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课文《颐和园》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十八课。
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姿态不一、葱郁、掩映”等词语。
2、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理清课文线索,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欣赏长廊的美丽景色,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等多种能力,是师生、生生、生本等一个多元互动、交际的过程。
本课的设计力图把口语交际和阅读教学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交际,在交际中促进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教师*引入: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的旅游景点不胜枚举。
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游览和欣赏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一处。
2、板书课题。
请你用心记住这个“颐”字,让我们响亮地叫出她的名字 颐和园。
3、认读词语: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金碧辉煌神清气爽隐隐约约姿态不一颐和园 [词语教学是语文学习之本,虽然到了四年级字词教学已不是学习的重点,但在新课伊始让学生读一读新词还是很有必要的。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说感受 1、这到底是一座怎么样的大公园呢?请你打开书大声地读读课文,读完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你眼中的颐和园。
板书:()的颐和园 2、学生读文、交流,并上台板书词语。
[让学生读文后说说自己眼中的颐和园,并让学生上台板书词语,这一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说、写的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颐和园的美景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颐和园语文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案例:品词析句感受美景——《颐和园》教学案例赏析襄汾县第三小学校毛文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
因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语文老师在教学课文时,不仅要从字、词、句的解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挖掘言语的多层内涵;最重要的是要从学生需求处出发,借助于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架设起一座座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案例片段呈现:师:现在,我们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生:佛香阁。
师:佛香阁是颐和园中最具特色,最具吸引力的建筑,这是一座怎样的建筑?生: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
师:游客们,初次见到佛香阁感觉如何?生:高端、大气、上档次。
生笑。
师:概括得不错,皇帝的皇家园林怎能不高大上呢?其实,走完长廊,我们右边仰头见到金碧辉煌的佛香阁,左边低头见到碧波万顷的昆明湖。
我们去哪里呢?生:昆明湖。
生:佛香阁。
师:那咱们就兵分两路,四人一组选择你们的下一个景点,在文字中品味美景。
生自由朗读4、5段。
师:刚才去登万寿山的游客们,起立。
你们登上万寿山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昆明湖。
生:我看到了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生:我看到了游船、画舫。
生:我看到了几座古老的城墙和城里的白塔。
师:你们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真是不虚此行。
你感觉最美的是什么?生:昆明湖。
师:你从哪感受到它的美?生: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生:昆明湖像镜子,像碧玉,这样的湖水怎能不美呢?生:是呀,这样的昆明湖美不胜收。
生:老师,我发现你课件写的“划”和文中的不一样。
师:真厉害,一下子就帮老师发现问题了。
小学语文_《颐和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
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
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
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
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
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
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
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
实践表明,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
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教学反思一、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登上万寿山”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这一课时中,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问题引领学习。
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
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让学生区分“耸立、屹立、矗立”三个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
颐和园案例反思
《颐和园》教学案例分析《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
通过课上的学习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并感受颐和园的美丽和浓浓的文化气息。
通过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许多思考。
成功之处:一、教学多媒体的充分利用,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师在课下搜集了大量图片、资料,制作了颐和园游览的录象片。
上课时,教师出示了所作的课件,利用超级链接,将学生带到了充满文化气息的知识胜地。
如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图片,带领学生游赏了一个个古朴典雅的旅游胜地;再如色彩知识、数字知识的出示,使学生受益匪浅;而古典韵味十足的音乐,则给这节课增添了无限光彩……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围绕着“哪句话给你感受最深刻?你从中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探究其中的传统文化,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比如教师的语言还不够清楚,要求还不够明确,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时时有时很茫然,有的环节耽搁时间,其次,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为了不拖延时间,不得不跳过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第三,作为一堂整合课,还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教师的湖动,灵活运用教学平台。
小学四年级语文 《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四年级语文教案【情景说明】1、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
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的和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⑴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⑵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⑶能力目标: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4、教法与学法: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
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
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
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
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学教案二:文本分析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文本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熟练掌握文本分析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文本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让学生集体观看一段视频,介绍颐和园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2.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与感想。
二、讲解文本分析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文本分析主要是指对一篇文章的整体分析和细节分析。
整体分析主要包括文章主题、文章结构和作者意图。
而细节分析主要包括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文字中具体的事实和细节描述。
在进行文本分析时,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步骤:1.通读全文,确定文章大意。
2.剖析文章结构,确定文章的分论点和段落间的联系。
3.分析作者意图,寻找文章的立意之处。
4.分析文章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找出文章中的亮点。
5.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实战演练:1.老师出示一篇有关颐和园的文章,并要求学生完成整体分析。
2.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段落结构进行分析,并确定文章的分论点。
3.老师指导学生去寻找作者的立意之处,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4.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修辞分析,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5.老师要求学生通过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章。
四、拓展延伸:1.老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一篇有关颐和园的文章,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2.老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文化遗产,自己进行文本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分享给全班。
3.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颐和园实地考察和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于文本分析的方法与技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在实战演练中,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在交流分享中不断提高着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优秀7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优秀7篇《颐和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教学过程: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它包容一切的博大气势令我们震撼。
同样,在中国还有一种建筑艺术也另世人瞩目。
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
板书课题,你对《颐和园》知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1、大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字音和带生字的词要多读几遍。
2、把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师:课件出示词语。
长廓、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姿态不一、隐隐约约、神情气爽、金碧辉煌。
4、检查自学生词情况:(1)指名朗读词语、(2)齐读、(3)联系前后文内容解释带点词语、(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5、摘录课文的首尾句。
课件出示: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这两句话都是写颐和园美丽的。
我发现这两句话是课文的起始句和总结句。
师小结:开头结尾互相照应,让我们感受到文章结构的严谨,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描绘的颐和园的景色特点。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描绘的颐和园的景色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颐和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景物。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学习情况,对难点进行讲解。
4.分析课文内容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5.感悟颐和园之美学生分组讨论:你觉得颐和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6.拓展延伸学生举例介绍其他著名的旅游景点,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
7.课堂小结8.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合理,确保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感受课文中颐和园的美。
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听我读课文,想象自己就在颐和园中漫步,你能感受到什么?”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颐和园的图片,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有没有同学去过?”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问:“谁能用语言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颐和园?”2.朗读课文教师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个一评价材料:案例分析
四年级语文
《颐和园》案例分析
学校:宁乡中心校
姓名:王瑞红
年级:四年级
科目:语文
编号:
《颐和园》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我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文时,在情境表演中,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代替老师的分析讲解,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自己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师:导游公司要接待外国贵宾游览颐和园,想从同学们中挑出一些优秀的导游,大家想报名参加吗?(学生个个喜出望外,跃跃欲试)
师:我们的课文就是“报名手册”,请大家把课文读一读。
(学生以喜欢的形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师:(课件出示)“报名须知”
(1)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美,把它独特的地方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说一说,并谈谈你的感受。
(2)小组中推选出一名最好的导游参加总决赛。
师:同学们,报名须知提出了报名的具体要求,请同学们分小组准备吧!
(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挑选自己喜欢的地方,在四人小组中有的朗读,有的讲解,有的提问,形式多样地进行自主选择性阅读,并合作解决其中所遇到的问题)师:下面请大家做评委,听一听各小组推荐的优秀导游的介绍,评一评,谁是优秀的导游。
(教师根据“导游”的介绍,适时点拨,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生1:长廊真美,有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每一间横槛上还有五彩的画。
生2:我觉得长廊很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了273间,一眼都望不到头,我真想去看看。
生3:那横槛上的画有人物、花草、风景,奇怪的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那些画师真厉害。
(适时出示课件1长廊远景、近景、整体的、局部的风光片)
生4:佛香阁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很漂亮。
生5:我知道佛香阁是八角宝塔形的,很像绳金塔。
(适时出示课件2佛香阁的风光及其特点)
生6:昆明湖的水又静又绿,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生7:是呀,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划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就像滑冰一样地滑过去,那水真静呀!
生8:我觉得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很吸引我,上百根石柱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更令人惊奇的是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适时出示课件3昆明湖,十七孔桥的风光)
[在情境表演中,以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在上台展示的过程中展示课件,那鲜艳的画面,配上清晰的解说,让学生如临其境,既真切地体会了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长、美、奇,昆明湖的静、绿等,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又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
师:颐和园的风光真美,同学们,也把你们搜集的祖国历史遗产的风光图展示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吧!(学生出示搜集的图片资料,互相欣赏讨论)
生1:我今天带来了北京北海公园白塔的图片给大家欣赏。
生2:看,我搜集了北京故宫的一组图片,看,多么地雄伟壮观呀!
生3:看,这个石佛多高啊,这就是四川的乐山大佛,有200多米高呢!
生:……
师:请你把这美丽的风光,学着的作者的方法写一写,把它介绍给大家。
(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幅风光图片自己练笔)
师:哪位导游愿意用你那甜美的声音带领大家去欣赏这迷人的风光呢?(学生上台结合图画介绍那美丽的风光(师配乐))
师:我们欣赏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色,也感受到了那优美的文句,更为我们祖国有这样的历史遗产而骄傲!
在这课外练笔环节中,有小组合作中的读和说为基础,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又以学生的说来吸引全体学生听,形式多样地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
水平,体现了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这样将课文与课外内容结合,达到课文内容延伸的目的,让孩子们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为祖国有这些历史遗产而骄傲,为祖国有这样的美景而自豪。
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展示,自我发挥的空间。
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孩子的朋友,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者和协作者。
角色的转变使课堂不再是单纯的师问生答,而是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的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让我们与新课程同行,让全新的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使我们的教学走进一种崭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