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师附中第07讲 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7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精品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唐朝国力强盛时期,一方
面对外关系自信、开放,另一方面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丰富社会生产与生
活。材料从服饰切入,描绘汉人服饰融入了多个少数民族及中东国家的 服饰因素,体现了多元化特征,A项正确。
4.(2017内蒙古集宁期中)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 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 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 “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 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B )
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隋朝时南北方农业基本持平 D.唐代东南地区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答案 D 依据表格可知,汉代治水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南方的 浙江等地也有,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故B项错误。 此表反映的是治水活动情况,反映不了整体农业状况,故C项错误。
翠真怪之产。”唐诗亦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人生
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材料中反映了 ( B ) A.商业经营的市坊限制被打破
B.江南地区经济实力上升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D.小农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 知,扬州经济繁荣,城市繁华,体现了江南地区经济实力的上升,所以B项 符合题意。A项出现在北宋时期;C项中“破产”的说法错误;D项与材料 内容不符,材料说的是城市和商业,不是农业,故均排除。
◆史料呈现
隋唐时期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史料 以(令狐)熙为汴州①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②抑工商,民有 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 令狐熙传》 两京诸市署:③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 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④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 三百而散。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政局、民族融合、政治制度)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政治制度: (1)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3)门阀士族制度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分裂动荡的表现:政权更迭、战争不断 民族融合的方式: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走向融合
阶段特征
三、传承中孕育创新
1、政治制度上 三省制逐渐形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九品中 正制;以及承接汉代察举制,考试制度雏形为隋唐科举制准备 了条件 2、经济上 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租调制等为隋唐时期经济奠 定了基础 3.文化上 魏晋玄学和三教逐渐并流,一方面让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 家思想遭受危机;另一方面为后代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 机遇;
主干知识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附中2024年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附中2024年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国公使曾说“我们可以在中国北京驻扎军队了”,这是因为A.签订《南京条约》B.签订《天津条约》C.签订《马关条约》D.签订《辛丑条约》2.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中国)名为共和国,实际上仍由军阀掌握政权,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这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深受痛苦的源泉”。
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A.明确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的道路B.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民主革命目标C.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D.受到“左”倾冒进主义路线影响3.卡尔曾提醒自己的学生:在研究历史之前,应该先研究历史学家。
这是因为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一切历史都是主观史C.一切历史都是客观的D.一切历史都是虚构的4.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
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这反映了黄宗羲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5.1859年(清咸丰九年)6月25日,英法联军舰队14艘(其中英国军舰11艘、法国军舰2艘、美国军舰1艘)不宣而战攻打天津大沽口炮台,并强行驶入海河。
天津守军英勇还击。
这次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以后清军抗击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大胜仗,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唯一的一次胜仗。
第7讲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 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若加上 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这些毁灭佛法的事 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又被称为 “法难”。
调和并吸收佛教、
上有很大发展,禅宗对
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的理论;唐朝
后世影响最大
道教最受尊崇
时期儒学复兴运动
兴起
正确认识从“三教合归儒”到“三教并行” (1)“三教合归儒”不是三教相互融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 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 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出现专职画家,以 顾恺之 为代表。代表作:《女史箴图》 东晋
和《洛神赋图》
绘画
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
隋唐 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
吴道子 被尊为“画圣”
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 敦煌莫高窟 等
唐朝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 的社会景象。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 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 社会景象。
2 材料 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图
根据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图,分析 隋唐对外交流的特点。 答案 交往范围广;交往领域全面,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有涉及; 交往方式多样,包含贸易交往与宗教 交流等;双向学习,兼收并蓄。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秘密★启用前2019级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学分认定考试历史学科试题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工整地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1.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2.下表为公元2—146年登记的人口(依据《汉书》与《后汉书》整理)A.小农经济特征明显B.户口统计详尽准确C.社会经济迅速发展D.税收只以户为单位3.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473年),农民起义不断,诏“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兼治二县,即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治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上到三郡,亦如之,三年迁为刺史”。
这表明北魏A.重视地方治理B.汉化程度较高C.监察体制成熟D.官员考核严谨4.《唐诗画谱》由明代书商黄凤池编辑,为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
诗选唐诗五言、六言、七言各五十首左右,书求名公为之挥毫,画请名笔为之染翰,刻版出自徽派名工之手,被时人誉为“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
这A.体现当时艺术名家辈出B.折射出新经济因素的发展C.反映了时人的审美取向D.说明印刷技术的创新突破5.“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2020-2021学年山西省太原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山西省太原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CCTV大型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
你认为六集的主题先后顺序应是:A.峥嵘岁月千年局变中国新生伟大转折继往开来世纪跨越B.峥嵘岁月伟大转折千年局变中国新生继往开来世纪跨越C.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D.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伟大转折中国新生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参考答案:C略2. 某位历史学家说“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
”该观点强调《人权宣言》A. 克服了英国《权利法案》的局限B. 超越了美国《独立宣言》C. 极大地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D. 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参考答案:C考查《人权宣言》的影响。
依据所学,《人权宣言》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对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故应选C。
3. 《香港华字日报》(1910年11月22日)刊载:“遂令商人日求与官场相交结,意将赖以为护符也。
…而官场之视商人,如砧上肉、釜中鱼,为得寸得尺之株求;迨既得商人之实利,则出其虚荣以酬之,初亦未尝不两利。
” 对上述材料最完整的理解是A.民族资产阶级过分依赖封建势力B.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敌视C.封建势力残酷盘剥民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利用参考答案:D4. 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公平劳工标准法》,设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并创设了统一的“一星期40小时工作制。
”随后,“附有慷慨的健康和失业福利的长期合同消除了因购买汽车和住房而致负债的长期风险”。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美国民主制度转型,立法保护工人权益B.国际工人运动在美国取得了革命性进步C.生产与消费矛盾仍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D.美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准备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考答案:C5. 有一首歌词写到:“我是牛鬼蛇神,我是牛鬼蛇神,我有罪!我有罪!我对人民有罪,人民对我专政,我要低头认罪。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视角2 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封建化是总体的趋势,但 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①。伴随着少数民 族进入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 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 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 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②。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读史 ① ②
寓意“同宗同祖” 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 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 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改户籍;祭祀先代诸圣。 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 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传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 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思考】 根据材料,围绕“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建立史 料与史论之间的联系。
史论转化
史料
史论
① 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
方向上由北向南迁徙
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 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 ② 大规模的人口南徙
迁徙规模大、次数多, 参与人口多
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
南北朝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
融和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员
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
的特征
1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与
第7讲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思想1.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期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等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儒学的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动摇。
(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吸收佛、道入儒来实现重生。
(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二、科学技术1.造纸术外传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雕版印刷术发明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教材拓展]__李约瑟李约瑟,英文名字约瑟夫·尼德汉,1900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早年在生物化学研究方面享有很高声望。
1941年,早已对中国科技历史感兴趣的李约瑟被英国文化委员会派往中国,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
虽然当时中国正经历抗日战争,李约瑟仍然不畏危险,几年时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并收集相关科技典籍。
据古兰教授介绍,沉醉于中国科技与文化的李约瑟在回到剑桥后,把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与著述,最终《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鸿篇巨制得以问世。
三、文学艺术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1)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被人称为“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2)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2.书法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三魏晋南北朝期-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质ppt课件
印
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
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
作等
【名校课堂】获奖PPT-三魏晋南北朝 期-高考 历史专 题复习 课件( 共PPT) (最新 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三魏晋南北朝 期-高考 历史专 题复习 课件( 共PPT) (最新 版本) 推荐
【拓展认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名校课堂】获奖PPT-三魏晋南北朝 期-高考 历史专 题复习 课件( 共PPT) (最新 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三魏晋南北朝 期-高考 历史专 题复习 课件( 共PPT) (最新 版本) 推荐
3.南方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吴越楚等国对
南方经济进行了初次开发,汉代经济进一步 开发,但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明 显加快,你能根据时代特征分析其原因吗?
体现民族大 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如北方民歌《敕勒 融合的特色 歌》是对塞外风光的写照。由于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和社会
经济的恢复,才出现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名校课堂】获奖PPT-三魏晋南北朝 期-高考 历史专 题复习 课件( 共PPT) (最新 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三魏晋南北朝 期-高考 历史专 题复习 课件( 共PPT) (最新 版本) 推荐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 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 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 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 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 慢。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 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为 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之魏晋南北朝史总论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把握三国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成就。
【学习目标】1.掌握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概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2.探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分析其弊端。
3.了解该阶段民族融合、民族交融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进一步发展。
4.分析儒学面临的挑战,认识文化领域的变化。
第07讲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知识整合】一、魏晋时期的经济:该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五胡内迁,北方民族政权更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特别是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初见成效,这是经济活动中的新现象与新趋势。
(一)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曹魏的翻车。
2.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3.江南的开发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4.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严重威胁国家财赋征发,政府就会采取限制或灭佛政策(如周武帝灭佛)(二)手工业1. 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三)商业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
二、魏晋时期政治:1.魏晋时期,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①含义:以“中正”所评定考察对象的品级授官的制度。
②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政治妥协)。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征辟制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
其目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比较】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有何不同?(1)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察举制是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
(2)荐举方式不同察举制是在举荐的基础上加强考试,而九品中正制是由专任的中正官拣选人物。
但九品中正制不再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兼任,而是由中正专任,这有利于选士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
(3)选才标准不同察举制科目繁多,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因此主观随意性很强,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才的标准是士人的行状和家世,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
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为了加大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察举制,笼络天下才俊之士,巩固皇权;东汉末年以来,门阀氏族并起,曹魏政权为了获得合法支持,推行九品中正制,是政治妥协。
九品中正制是由专任的中正官拣选人物,造成士族集团把持朝政,社会阶层不再流动,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不利局面。
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普通平民也有机会进入仕途;而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族大融合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晋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选修链接】历史上重大改革---孝文帝改革改革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改革内容:(1)冯太后改革内容(参书)(2)孝文帝改革内容(参书)影响:(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真题链接】(北京2019高考历史37.)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10分)参考答案:(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资治通鉴》卷 140 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
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感慨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
氏族之辨,果何益哉!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阶段。
请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虽然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过明显的副作用。
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军人揭竿而起,导致了北魏的覆亡。
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回流。
请查阅相关材料,初步了解上述史实,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1)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为推动历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他的改制受封建儒学传统的影响,照搬照套中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和模式,影响了改革的成效,换得的只是对中原儒学传统的因循.(2)孝文帝长期接受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族文化的哺育,思想上渴求先进文化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孝文帝较其他胡族帝王入主中原实行汉化,决心最坚定,行动最果断,措施最彻底.为我国的民族大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孝文帝的迁都和全盘汉化政策是导致北魏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决策上的一个重大失误.)三、魏晋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中外文化交融。
1.思想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
)、清谈(士族专谈老庄、周易,所谓雅);形成特立独行士人群体,放浪形骸,追求自己的精神乐园。
(国家分裂,主流思想失去约束力;玄学兴起;门阀士族的压制)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强化训练1.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这一历程反映了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解析】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门下”在发展过程中权力在不断加大,到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使丞相的的权力逐渐削弱,故C正确;AB两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行使丞相职能,到明朝时期废丞相、设内阁,丞相才退出了权力中枢,故排除D。
故选C。
2.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选A。
“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控制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解析】选C。
根据材料“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