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琴教授说:建议治疗老胃病需脾胃同治

合集下载

一生不用补品,一辈子没大病,96岁的老中医,只喝这碗汤!(转贴)

一生不用补品,一辈子没大病,96岁的老中医,只喝这碗汤!(转贴)

一生不用补品,一辈子没大病,96岁的老中医,只喝这碗汤!(转贴)朱南孙:朱氏妇科流派第三代传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面色红润,头发浓密,思维敏捷,说话中气十足,朱南孙教授看着也就是70、80岁。

然而,她已经96岁了,至今仍然在坚持出诊,被人们称为“送子观音”。

“经常有人问我保健的秘诀,还说我一定是服用了什么祖传的汤药。

”朱教授在一次采访时说。

“世上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不过,养生是一门学问”,朱教授不推崇药补养生,但是却一直保持着每天喝一碗补汤的习惯。

1. 不吃神奇疗效营养品、却钟情一款补汤“我基本上不服用什么补药,像广告中那些疗效“神奇”的营养品,我从来没有怎么尝试过。

”但朱教授却破例,唯独钟情于一款补汤——西洋参汤,每天都会喝一碗。

常年坚持让朱教授一直长寿无大病。

西洋参汤取枸杞子15克,西洋参6克,隔夜煮好(两天的量)。

早上起来温一下就可以吃了。

西洋参性平,四季都适合,有滋阴补气之效;而枸杞子补血、明目。

脾虚的人放两三颗红枣,肠胃不好以及咳嗽、感冒没完全好的不建议喝。

2. 从来不吃煎炸食品坚持药补不如食补“我自己吃东西比较清淡,油煎的、炸的等容易上火的亢阳食品,我是从来不吃的。

除此之外,没什么忌口,但对自己喜欢的食物,还得保证不吃多。

”与药补相比,朱教授更倾向于食补。

如气血虚的多吃点当归羊肉汤,脾弱的可以吃点山药。

只要对症,并持之以恒,就不难把肠胃调理好。

民以食为天,吃得好,营养好,才能身体好。

3. 年过九旬依然黑发全靠每天手指梳头朱教授虽然96岁高龄了,但头发量非常的多,而且相对于同龄老人,朱教授的白发量并不是很多。

中医讲“发为血之余”,朱教授说自己每天早上醒来,都会用手按摩梳理头皮,促进头部供血,早上起来精神也比较好。

干梳头两手手指半弯曲,用5个手指的指尖由前向后梳挠头皮。

先梳头皮中线附近,依次向左右两侧及耳朵上方头皮移动,大约移动两次便可将整个头皮挠一遍,可做4-6遍。

4.每天按摩后背梳通经络朱教授回家就会按摩身体,由女儿帮着按摩后背。

中医养生理气和胃

中医养生理气和胃

中医养生理气和胃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胃病成为一种普遍的健康问题。

中医养生理气和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维护胃部健康,并促进整体身体的平衡。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您理解如何通过调理气和胃来促进健康。

一、中医养生理气的原理中医养生理气的原理是通过调整身体的气机运行,保持正常的气血循环,从而维护身体的健康。

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的气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当阴阳失衡时,会导致气机紊乱,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包括胃病。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调整阴阳平衡,保持气的畅通运行。

二、中医养生理气的方法1. 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维护胃部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建议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中医还强调适当选择温补性的食材,如薏米、山药、红枣等,可以促进胃部健康。

2.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帮助调理身体。

中医养生推荐一些适合于气和胃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可以帮助平衡身体的阴阳,促进气血循环,有助于维护胃部健康。

3. 穴位按摩中医养生中,穴位按摩是一种有效的调理方法。

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的流通,有助于调理气和胃。

常用的胃部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等,可以适当按摩这些穴位来促进胃部的健康。

4. 心理调适心理因素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医养生推崇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积极的心态有助于调节气机,促进胃部健康。

因此,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也是中医养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中医养生理气和胃的效果中医养生理气和胃可以帮助调节胃部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身体免疫力。

通过合理的调理,可以改善胃部问题,并预防胃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养生还可以促进全身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四、预防胃病的注意事项1. 饮食要注意合理搭配,尽量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饱餐,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的影响。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首先需要明确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主要是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所致。

中医治疗的首要目标是调整脾胃功能、清热祛湿。

一、中药治疗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常用中药有健脾化湿药、清热解毒药和增强胃黏膜保护药。

常用的药物有香砂养胃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六味地黄丸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理脾胃、清热解毒、保护胃黏膜,对于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也有良好的应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极、内关等。

针灸治疗可以调整脾胃功能、清热解毒、增强免疫力,对于缓解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明显效果。

三、中医饮食疗法中医饮食疗法是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重要方法。

中医饮食疗法强调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稀饭、蔬菜等。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缓解胃部不适,减轻胃部负担,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康复。

四、中医运动疗法中医运动疗法是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辅助方法。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提高脾胃功能,对于缓解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有积极作用。

常用的中医运动疗法有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

通过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饮食疗法和中医运动疗法等方法,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综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胃部不适、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与常规的抗生素治疗相比,中医综合治疗更加安全、无毒副作用,具有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长期疗效。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治好老胃病国医大师有妙方

治好老胃病国医大师有妙方

治好老胃病国医大师有妙方作者:刘芳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06期50岁以上的人已经成为胃病的高发人群。

说到胃病,很多人会把它和胃痛画上等号,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孙光荣说:“胃病其实是一个疾病群的统称,它包括中医诊断的胃脘痛、胃胀等,也包括西医诊断的急、慢性胃炎等。

”不过,胃病虽复杂,治疗方法却也不少。

要想和老胃病“相安无事”,只要科学辨证,对症下药,也不是无法治愈。

治胃原则:辨证施治〓冷热不同孙光荣教授说,患者是喜欢热食还是喜欢冷食,是能吃而不消化还是既不能吃也不消化,是胃部感到灼热还是感到冷痛……这些是中医辨证论治所要明确的关键所在。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孙光荣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胃病基本方,适用范围广,疗效确切。

治胃基本方:健中和胃汤孙光荣教授常用的治疗胃脘痛基本方是自定的“健中和胃汤”。

配方:太子参15克,生黄芪15克,紫丹参10克,益气活血为“君”;以乌贼骨10克、西砂仁4克、大红枣10克,健脾和胃为“臣”;以延胡索10克、广橘络6克、鸡内金5克,镇痛助消化为“佐使”。

辨证加减:喜热食者,大红枣改高良姜;喜冷食者,大红枣改瓦楞子。

一君、一臣、一佐使就能解決一般胃病问题了。

孙光荣教授指出,使用药方要根据实际加减临时再变通。

这个基本方适用范围比较广,即使只用这个基本方,疗效也是确切的。

老胃病调理方至于老胃病的调理,孙光荣教授认为主要还是要注意饮食与情绪的节制、调理。

老胃病调理方:胶囊每天可以用乌贼骨5克、西砂仁2克,共研成粉,装入胶囊,在早、中、晚三餐之前,温开水送服。

孙光荣教授强调,胃病是可以预防的。

治在三分,养在七分。

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对胃的养护,少吃刺激性食物,多食用蒸食。

温馨提示孙光荣教授的药方虽平和,但个人体质不同,如需自用方,请咨询医生。

小链接国医大师亲传弟子“入门九方”中的胃病方这是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传授给弟子的临证九个基础方中的胃病基本方,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亦体现孙教授重视脏腑辨证的学术思想,值得珍藏。

朱琴教授说:胃病患者 你懂得怎么吃吗?

朱琴教授说:胃病患者 你懂得怎么吃吗?

朱琴教授说:胃病患者你懂得怎么吃吗?
深圳鹏程朱琴教授,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调入深圳,有二十多年二甲三甲临床内科工作经验,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曾有论文《电磁波治疗过敏牲胃炎临床观察》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朱琴教授胃肠专家,一生奉献于胃肠疾病诊疗与教学,先后承担多项行业内及院内科研课题,在国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曾多次前往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参加消化道疾病专项研讨或交流会,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其发表的《中西药结合治疗胃肠疾病的研究进展》、《消化道疾病与人体寿命关系研究》及《三维胃平衡修复疗法体系在临床中的运用现状调查》等引起行业内的广泛关注,把胃肠疾病的治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荣誉与证书】
1992-199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医疗先进工作者
1998年获胃肠健康卫士杯先进个人
2013年在《中西药结合治疗胃肠疾病的研究进展》项目研究组中因表现突出获先进个人荣誉
2009年被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授予世界名医荣誉证书2010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现将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1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的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的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的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在调治脾胃的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脘胀、胸痞、泛酸、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丸等.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的分寸.2润燥互济,脾胃兼顾叶天士在脾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的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3攻补得当,勿伤脾胃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的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4重视调肝,以济中州在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中认为:“中流换澜之法,莫贵乎升降.而升降之法又各有千秋,调和肝胆以济中州,是升降中的法中之法.”提出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应从肝胆入手,紧扣由实到虚,因虚致实的病理转机,旨在力复中州升降之权.在临床上,创制的3个有效方剂,①益脾启中汤黄花、党参、炒白术、茯苓、炒白扁豆、干姜、柴胡、升麻、黄连、陈皮、炙甘草,用于肝胆不升、疏泄不及、中气下陷之证.临床见气短乏力,腹胀便溏,面黄舌淡或边有齿印,脉虚弱等症.②养胃启中汤生赭石、旋覆花布包、吴茱萸、黄连、全瓜蒌、干薤白、煅瓦楞子、煅牡蛎、陈皮、柴胡,用于肝气犯胃,郁火灼阴之证.可见心口嘈热易饥,口苦口酸,呃逆或呕吐,脘腹胀痛,舌红少苔或剥脱,脉弦等症.③舒肝启中汤柴胡、生白芍、生内金、炒白术、陈皮、佛手、佩兰,用于肝郁阳虚湿阻,胁胀或痛,食后或傍晚脘腹疼痛更甚,面青黄而暗,时叹息,烦躁易怒,舌暗苔腻,脉弦滑等症.5寒热得当,温凉互协脾胃同居中焦,但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两者又可相互影响,致脾热而胃寒.脾胃功能失常,既能呈现寒与热的病理现象,也和寒与热的病因相关.临床上治寒常选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等温中助阳.清热常用黄连、黄苓、山栀子、黄柏、知母、石膏泻火清胃泄热.但脾病及胃,胃病及脾,脾胃病临床上每见寒热错杂.治疗当寒热并用,湿凉互协.此法遵张仲景,方用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后李东垣倡升脾阳、泻阴火之法,创升阳益胃汤、升阳泻湿汤,使脾胃病寒热错杂之治法、方药更加全面.6行气导滞,详辨病因寒凝、食积、肝郁、血瘀、痰湿均可致气滞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以脘腹疼痛为主症的多种病证,治疗中当详细辨证.寒凝者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食积者当消导行滞、健脾和胃;肝郁者当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血瘀者当化瘀通络、行气止痛;痰湿阻滞者当化痰除湿、健脾和胃、行气导滞.方选保和丸、柴胡疏肝散、失笑散、平陈汤等加味治疗.7重视脾胃,统观五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胃有病可损及其他脏腑,反之其他脏腑有病,亦可损及脾胃.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李东垣云:“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张景岳曰:“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周慎斋有“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由此可见,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如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营血亏虚、心神失养用归脾汤,心脉得充,心神自宁.脾虚土不制水,水湿泛滥,肾阳受伐,关门不利用实脾饮,健脾温肾、通阳利水,脾阳振则肾气复,土实则水治等.由此可见,临床治疗脾胃病要统观五脏,全面考虑.脾胃病的治疗法则及选方用药摘要: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如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证中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在治疗疾病时,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胃病为临床常见之疾病,不论内伤,还是外感都累及脾胃.脾胃病证候复杂,治法繁多,但遵内经及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脾胃病的治法总结如下:和法治疗脾胃病初探一.和法:1.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气机升降失调,因而采用寒热并用,升降配合,正邪兼顾之剂以调和,方可愈病.2.和法是通过调和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所谓调和者,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二.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1.素问·正气通天论:“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而人体的阴阳协调,内外调和,精神正常,身体健康,是一种“和”的状态.和解是和解少阳、治疗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但尽此一意是不够的,和为调和,意义则更广也.正如景岳全书曰:“病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和方之剂,和其不和也.”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蒲辅周亦讲:“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综上所述,和法是一种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以调节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状态的方法.2.和法治疗脾胃病理论基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为阴土,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得阴则安;脾与胃,一脏一腑,一纳一运,一升一降,相辅相成,维持着正常的消化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在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相互协调中完成的.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互为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从而影响胃之受纳和降,可出现脘胀食少,恶心呕吐等;如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影响脾主运化和升清,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因此脾胃病的病机就其本脏而言,主要表现为纳运失调,燥湿不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尤以升降失常为重要.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条畅脾胃气机,“土得木而达”,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滞,横逆脾胃,运化不及,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脘胁胀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呆便溏等症.正如唐容川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综上,分析研究古今医学论述和治疗脾胃病的文献,并结合脾胃的生理特性和病机特点,认为脾胃病往往脏腑同病,寒热互存,虚实夹杂,升降失调,并且与肝胆互为影响,病因多种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临证时单选一法治之,恐难取效.唯采用调和脾胃,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肝胃,调和肠胃等和法,注重脏腑同治,寒温相宜,虚实同理,阴阳兼顾,从而达到脾胃升降有序,肝胆疏泄有度,以调理脏腑功能,调畅逆乱之气机,使阴平阳秘,元气生生不息,病势才能迎刃而解.3和法治疗脾胃病临证应用3.1调和脾胃法用于脾胃不和,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为特点,以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纳少腹泻为主症,伴脘痛厌食,嗳腐吞酸,苔厚腻,脉弦滑,辨为饮食积滞证,方用保和丸加减.伴脘痛喜按,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辨为脾胃虚弱证,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伴倦怠身重,口淡无味,舌淡,苦腻,脉沉濡,辨为脾胃湿阻证,方用三仁汤加减.伴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脉弦数,辨为胃热炽盛证,方用左金丸合海贝散加减.伴脘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无力,辨为脾胃虚寒证,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伴咽干口燥,嗳气便干,舌红少津或剥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纹,脉小弦或细数,辨为胃阴不足证,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3.2调和肝胃法用于肝胃不和,以肝疏泄失职,胃失和降为特点.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每因情志因素而症作,嗳气则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减;若气机郁滞,日久不解,肝胃蕴热,症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烦躁易怒,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3.3调和肝脾法用于肝脾不和,以肝脏气机不和,横窜犯脾,脾运失健,脾气不升为特点.景岳全书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临床表现多从本脏部位开始,然后循经扩散,以两胁胀痛最为明显,进而出现纳呆,嗳气,呕吐,泄泻等脾胃症状,证见两胁胀痛,脘痞易饱,纳呆呕吐,嗳气,大便时干时溏或排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方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加减.3.4调和胆胃法用于胆胃不和,以胆气郁结,疏泄失利,横逆犯胃,胃气不和,湿浊中蕴为特点,张氏医通认为:“邪在胆经,木善上乘胃,吐则逆而胆汁上溢,所以呕苦也.”证见脘腹胀满或持续钝痛,胃脘灼热,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或见咽部梅核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方用温胆肠加减.3.5调和胃肠用于胃肠不和,以邪犯胃肠,寒热夹杂,升降失常为特点,证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苦辛配伍,泄中有开,通而能降,阴阳相和,扶弱抑强,用以温阳散结,疏通气机,而恢复肠胃之功能.4和法治疗脾胃病施治要点4.1和法应用当辨明病性,随证施治脾胃病的形成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两方面,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往往以脾胃虚弱为本,水湿,湿热,瘀血,浊毒为标,故要明确证候性质来选用和法.如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云:“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也,是不可不辨也……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同时要根据寒热、虚实、升降之孰轻孰重,决定药量,如吴鞠通所谓:“治中焦如衡,”意为治中焦之病要达到平衡、平和之状态.4.2和法应用当平补缓攻,动静相宜脾胃病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病机特点,单纯补益或补益太过,湿热毒瘀非但不能祛除,反而使邪气滞留加重,使气机升降受碍,正气更虚;若攻伐太过,湿热毒瘀虽祛,但元气大伤则气机升降出入无力,体虚不复,疾病难愈,故宜平补缓攻之和法.慢性胃炎治之以和,可取法效法,或在化湿、消食、散寒、泄热、行气、活血之时辨证配合益气,养血、养阴,使正气复,邪气去而趋平和,亦乃和法之旨意.处方用药时也往往在补益剂中,加用鸡内金,砂仁以防止补益太过而致气机壅滞或碍胃,以补配消,以塞配通,在静药中适量加入动药,既行补之滞又增补益之力,此即内经“动静相召”之意,也是和法的具体体现.4.3和法应用当顺应特性、配合得法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宜健、宜燥、宜温、宜补;胃宜降、宜和、宜润、宜清、宜泄,脾胃二者在生理特性上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病理机制上升降失常,纳运失司,治疗时应顺应脾胃特性,或因势利导,或逆向调整,使异常的升降状态恢复正常,临证用药时宜选轻清平和之品,时时扶护脾胃之气,同时将不同升降作用的药物进行合理搭配,使药剂的作用与气机升降相因的规律相顺应,以升促降,以降促升,有利于流通气机,提高疗效,使中焦脾胃气机通达,升降协调,出入有序,邪去病却.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体会我们以脾胃的生理功能为基础,对其病因病机,疾病传变规律及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症候特点及表现,同时阐释其治疗原则、组方及用药特点,以供同仁临床借鉴.脾胃互为表里,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所以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异常.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失健运则便溏,腹痛,倦怠,消瘦等,胃失受纳则胃痛,痞满,大便秘结.胃失和降则嗳气呕吐,呃逆,噎嗝等,临床以脾胃为本,以通立论,通补结合,知常达变,证病结合,寒湿并用,仔细辨证,颇有疗效.脾胃病多由脏腑功能虚衰,情志所伤,疾病影响,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原因引起,因而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实则阳明”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疏泄,协调脾胃纳化,胃脾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是气血生化之海,亦是元气升化之本,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治疗亦应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以益气养脾,和胃降浊为本,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功能是其关键.1益气活血,扶脾助运本法适用于脾气虚证,脾气虚证临床颇多见,其特点是病久且虚,症见脘腹隐病,时作时止,空腹尤甚,喜温喜按,脘腹胀,嗳气不扬,食饮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或有齿印或喜甜食,或便溏薄,脉细弱等一派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之象.脾气久虚而不散布精气,则血行无力,久病入络成瘀.临床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部分患者胃镜检查,可见到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溃疡或炎症.炎症也是瘀血的病理基础之一.虚是本,在脾;瘀在肠胃,是标.李东垣明确指出: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研究都足以证实,使用甘温益气的药,能恢复脾胃生化气血、运化水谷之功能,能增强细胞活化,增加免疫功能,改善胃肠运动,促进药物吸收,改善全身情况.笔者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用药应时时处处顾护胃气,常用太子参、黄芪、白术、云苓、淮山药、甘草等甘温之品为主药,佐以半夏、陈皮、木香、山楂,白芍、枳实等消积和胃化瘀之品为辅药,常用方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时方和经方加减,不但收到补脾而不壅滞,和胃消积而不伤正之功,而且亦与“脾健则升,胃降则和”的理论相符合.2益气健中,以调升降本法多用于脾胃气虚下陷,中气不足之症.脾胃乃一身气机之枢纽,脾健胃和,纳化有常,升降有序,共同完成运化水谷,生化气血,输布全身的功能.“诸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阴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浊失养,达颠顶可见头晕目眩,胸脘痞闷,泛酸,呃逆,下行则见餮泄、便秘、腹满、脱肛、子宫脱垂等症,对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疾,以调升降,大气一转,其病乃解.二0一三年一月。

朱莹教授运用抑木培土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临证经验

朱莹教授运用抑木培土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临证经验

朱莹教授运用抑木培土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临证经验作者:肖运婷朱莹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0年第05期【摘要】胃脘痛是临床常见脾胃病之一,中医治疗胃脘痛具有一定优势。

朱莹教授认为胃脘痛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肝失疏泄,肝胃不和是胃脘痛重要病机,治疗上以抑木培土为法,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胃脘痛;柴芍六君子汤;名医经验;朱莹【中图分类号】R256.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0-0085-02胃脘痛是临床较常见脾胃病之一,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特征,可伴随上腹胀、反酸、嘈杂、纳呆、恶心、呕吐、嗳气等多种症状。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种上消化道疾病均可见胃脘痛症状[1]。

由于消化道特殊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可显著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2]。

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3],女性、中老年、脑力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易受负面情绪影响而诱发胃脘痛;人际(包括家庭)关系不和、工作劳累及紧张、竞争压力大等常是胃脘痛的始发因素;怒、思、忧、悲等多种情绪均可诱发胃脘痛,并以怒为主。

参考多项回顾性研究发现,慢性胃炎中肝胃不和型所占比例最高,为31.40%[4];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中肝胃不和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6.73%、36.57%[5];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肝胃不和型约占27.1%[6]。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压力的增加,精神情志因素導致胃脘痛的患者占据很大比例,肝胃不和型也成为胃脘痛中较为常见的证型。

朱莹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知名专家,从事脾胃病临床及科研工作30余年,对胃脘痛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

笔者有幸跟随朱莹教授门诊侍诊,受益匪浅,现将朱莹教授以抑木培土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胃为“ 水谷之海”,处于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

桂枝汤在脾胃肠病证中的应用

桂枝汤在脾胃肠病证中的应用

桂枝汤在脾胃肠病证中的应用
李保双;朱清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2006(019)007
【摘要】桂枝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外感表虚证的代表方剂,后经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其治疗机理逐步应用到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笔者在多年临床中应用桂枝汤治疗脾胃肠病证数百例,多有良效,现试举部分病例以供同道指正。

【总页数】2页(P8-9)
【作者】李保双;朱清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09;北京中山医院,北京,10000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PBL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脾胃病证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J], 杨今实;李根培;金京丽;车红花;郑明昱
2.大黄在脾胃肠病证中的应用 [J], 程珠琴;林振文
3.浅谈治湿之法在脾胃病证中的应用 [J], 商小涓
4.脾胃学说在皮科病证中的应用 [J], 陈彤云
5.风药在脾胃病证治中的应用 [J], 张安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脾胃病诊治经验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脾胃病诊治经验
73
一面,除上述见症外,伴见口苦、溲赤,在此情况下,不妨温阳与解毒并举;温阳药能 振奋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而解毒药则有直接针对病原之意图,可加用板蓝根、黄 柏、丹皮、白花蛇舌草等。 对慢性肝炎之各种证候,区别是在气分还是在血分,有利于根据病理层次进行辨证 治疗,故不容不辨。按照中医学的观点,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在血,故慢性肝炎尤 多络病。其特点为肝区疼痛,牵及背部,舌质有紫气,苔薄腻,脉弦涩,肝功能长期不 正常,对其治疗,疏肝养肝、必兼通络,通络必兼解毒。一般可用《金匮》旋复花汤为 主方,取茜草代新绛,药如旋复花、茜草、丹参、泽兰、柏子仁、紫草、菝葜、路路通、 参三七等。不效,需参用虫类药,叶天士“取虫蚁之品,以松透病根”,确是经验之谈。 常选用九香虫、全蝎、参三七各等份,研细末,胶囊装盛,每服5粒,1日3次,收效 堪佳。虫类药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大有前途,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与应用。 慢性肝炎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肝肾精血亏损、瘾块癖积的证候。朱师强调养正消 徵,重药轻投,调和肝脾,燮理阴阳,汤丸并进,治疗早期肝硬化、慢性肝炎。以辨证 论治为指导,结合机体免疫反应,选用部分有促进细胞功能之品,如党参、黄芪、仙灵 脾、白术、白芍、当归、女贞子等健脾、补气、补。肾、补血、补阴之品。朱老早在50 年代末,就研制成复肝散后改为复肝丸(今之复肝胶囊)。1963年在《中医杂志》8期 披露后,全国各地较多同仁验证临床,尤治疗慢肝和早期肝硬化疗效均较理想。“复肝 丸”,(由红参须、参三七、地鳖虫、紫河车、炮山甲、广姜黄、广郁金、鸡内金等组成), 对慢性肝炎之癞块癖积及早期肝硬化,确有改善症状与体征,促进肝功能好转之疗效。 但是对于肝胆湿热壅遏,转氨酶明显增高者,此丸不宜早用,必待湿去热消,方可斟酌 用之。 朱老还根据《内经》:“肝开窍于目。”指出肝炎病情的轻重及转变,必然反映于目。 在临床实践中,朱老对肝炎病人眼血管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随着 肝炎病情的加剧、好转或恢复,眼血管的色泽、扩张、弯曲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所以, 眼血管变化对肝炎的诊断和病情进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一独特的诊断方法后写进 《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为中医诊断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脾胃病诊治上朱老倡导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谨守病机,分期论治;精研专 病,创制专方;辨西医病,融中医理;见微知著,既病防变等观点,在临床上具有很好 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挥。

中医调理胃病调理脾胃改善胃痛

中医调理胃病调理脾胃改善胃痛

中医调理胃病调理脾胃改善胃痛中医调理胃病调理脾胃改善胃痛胃病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常见疾病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经典,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对于调理胃病,改善胃痛有着特殊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并探讨如何调理脾胃以改善胃痛。

一、胃病的中医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合理饮食对于调理胃病至关重要。

首先,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对胃的刺激。

其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粥、煮熟的蔬菜和瘦肉,少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此外,注意饭前洗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避免细菌感染。

2. 草药调理中医认为,胃病主要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所以通过草药调理可以改善胃痛。

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连、陈皮、山楂等,这些草药具有健脾胃、消食化湿、和胃止痛的作用。

但使用草药治疗时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宜自行服用。

3. 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调理脾胃,改善胃痛有独立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胃痛。

一般建议在专业针灸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二、改善胃痛的脾胃调理方法1. 合理安排饮食中医将脾胃视为“后天之本”,脾胃弱者易导致胃痛。

因此,合理安排饮食是改善胃痛的重要一环。

建议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并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增强脾胃功能。

此外,要避免过冷或过热的饮食,同时规律进食,避免饥饿或暴饮暴食。

2. 调整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与脾胃的健康密切相关,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胃痛的发生。

因此,调整生活习惯对于改善胃痛至关重要。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杜绝熬夜现象。

此外,要避免长时间的坐卧不动,适当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脾胃功能。

3. 药膳调理中医药膳在调理脾胃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胃、消食行气的食材,如山药、白扁豆、茯苓等,煮熟或制成汤品食用。

老胃病,要注重脾胃同治

老胃病,要注重脾胃同治

老胃病,要注重脾胃同治
*导读:老胃病,要抓住病因综合治疗;治胃病,中医讲究脾胃同治。

……
老胃病,要抓住病因综合治疗
胃病反复发作,经正规治疗,超过两个月仍不能治愈的胃病被称为难治性胃病,民间俗称为“老胃病”。

戈焰主任表示,老胃病的病情往往很复杂,几种疾病交织在一起,比如慢性胃炎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的甚至合并有精神心理障碍。

可见,老胃病往往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各种消化性疾病交织在一起,同时可能有精神心理的因素。

戈焰指出,对于老胃病,需要多一个心眼,多一分考虑,抓住主要的病因,采取综合治疗的手段。

中医把胃病又称做脾胃病,在治疗胃病,特别是老胃病的时候,要抓住主要的病因辨证施治,注重脾胃的综合治疗。

治胃病,中医讲究脾胃同治
中医的“脾”非脾脏,其乃五脏之一。

“脾”主运化,虽然食物在胃和小肠中消化和吸收,但都必须依赖“脾”予以运转,才能到达各脏器,所以“脾”是提供营养物质的“推动器”。

“脾为里主运化、胃为表主受纳”,脾与胃互为表里,唇齿相依。

因此,在治疗胃病的时候,中医讲究的是“脾胃同治”。

老胃病患者一般病程比较久,患者多数呈现“脾虚”症状,
“脾虚”的胃病患者常常会有反复的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感,多数进食后症状较为严重,其次就是出现食欲下降、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

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健脾益气,行气止痛,其疗效通常比较明显。

戈焰指出,病从浅中医,在胃病还只是小毛病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就医,坚持治疗,坚持按疗程服药,切勿以为不疼了,就不治疗了,要知道疾病的症状与实际病情可能并不一致。

黄帝内经治胃病的原理

黄帝内经治胃病的原理

黄帝内经治胃病的原理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其中有关于治疗胃病的原理的论述。

黄帝内经认为,胃是脾胃之海,主管水谷之宜。

胃的功能主要包括接受和消化食物,以供给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胃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与脾胃虚弱、脾胃湿热等有关。

治疗胃病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养脾胃:黄帝内经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通过调养脾胃来治疗胃病。

脾胃虚弱时,应注意饮食调理,如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冷饮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量运动等方法来调养脾胃功能。

2. 理气和胃:黄帝内经认为胃病的发生与气机郁滞有关,郁滞则胃气不舒,导致胃病发生。

因此,治疗胃病时需要疏通气机,理气和胃。

常用的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贴敷等,以促进气机的正常运行。

3. 平衡阴阳:黄帝内经强调人体内阴阳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在治疗胃病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节阴阳平衡。

例如,胃热湿热者可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而脾胃虚寒者则需要温补脾胃,调养阳气。

总之,黄帝内经治疗胃病的原理主要包括调养脾胃、理气和胃、平衡阴阳。

通过
这些方法来恢复脾胃功能的平衡,调理气机,从而达到治疗胃病的目的。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药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为了规范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我们组织专家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形成了《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本文旨在总结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经验,明确诊疗原则和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指导,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慢性胃炎患者。

二、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慢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中,多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复杂,涉及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脾胃虚弱等多个方面。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过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发为慢性胃炎。

情志失调:情绪不稳定,长期忧思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亦可引发慢性胃炎。

外邪犯胃:外感风寒湿热等邪,侵入胃腑,损伤胃气,使胃失和降,亦可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当,导致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不得输布,气血生化乏源,胃失濡养,发为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以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为核心,涉及饮食、情志、外邪、脾胃虚弱等多个方面。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恢复脾胃功能,调和气机升降,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三、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四诊合参。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从而出现胃痛、胃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慢性胃炎常分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肝胃不和等证型。

脾胃虚弱型表现为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泄等;脾胃虚寒型则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等;胃阴不足型则表现为胃痛灼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肝胃不和型则表现为胃痛胀满、情绪不稳、胸胁胀满等。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效果【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效果。

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病症状中,中医药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调节脾胃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多种机制来治疗疾病。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药采用中药制剂、针灸治疗、理疗方法以及合理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手段。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减轻胃肠病症状,还能够根除幽门螺杆菌,达到治愈的效果。

中医药的综合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潜在的疗效,并且展望了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方面的前景。

在未来,中医药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帮助患者摆脱疾病困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药治疗、胃肠病、效果、药物、针灸疗法、理疗方法、饮食调理、综合疗法、潜在价值、前景展望1. 引言1.1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概述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够在胃肠道内生长繁殖的细菌,它可通过口腔、食物和水传播,感染后会在胃肠道内定居并引起炎症。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严重的感染可能会导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

通过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症状表现,为后续讨论中医药对其治疗的效果奠定基础。

中关于至此结束。

2. 正文2.1 中医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机制中医药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由于人体内阴阳失衡导致的内脏功能紊乱。

通过调理脾胃、调节气血、清热解毒等方法,可以恢复脏腑功能的平衡,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

中医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活性。

常用的中药如黄连、连翘、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抑菌作用,可以有效地消灭幽门螺杆菌,减轻胃肠道炎症反应。

针灸疗法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加强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对抗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肠道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胃肠道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胃肠道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胃肠道疾病是极为常见的健康问题,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困扰。

从常见的消化不良、胃痛胃胀,到较为严重的胃溃疡、肠胃炎,甚至胃肠道肿瘤,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对于胃肠道疾病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认为,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多与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常,容易导致食物积滞、水湿内停,从而引发各种胃肠道症状。

情志失调,如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气的疏泄,肝气横逆犯胃,也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嗜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等,会损伤脾胃,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外邪侵袭,如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等,也可能侵犯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疾病。

中医治疗胃肠道疾病,注重整体调理,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其病因病机,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型的患者,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健脾益气;对于肝气犯胃型的患者,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剂疏肝和胃;对于饮食积滞型的患者,常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方剂消食导滞;对于胃阴不足型的患者,常用益胃汤、麦门冬汤等方剂滋阴养胃。

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等中医疗法,则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等方式,来改善胃肠道的功能。

西医对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常用手段,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烧心等症状,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H₂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对于胃肠道炎症,常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等进行治疗;对于胃肠道动力不足引起的腹胀、便秘等症状,常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进行治疗。

朱琴讲解怎样医治肠胃病

朱琴讲解怎样医治肠胃病

怎样医治肠胃病?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很多人都受着肠胃病的痛苦,曾经有一份调查,肠胃病的发现已经占据了90%的人群,这是一种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对于怎样医治肠胃病已经成了人们的当头重任务。

深圳鹏程胃肠科朱琴教授称:肠胃病也是分很多种的,所以对于肠胃性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症状来治疗。

如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胀、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不同胃病症状该如何防治呢?1、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胀朱琴教授说:对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胀,通常症状可分为吃的太快、太多都容易造成消化系统失调,从而导致胃胀腹痛等。

针对这种症状,患者应该格外注意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忌食荤腥、油腻、海味等不易消化食物。

这样维持1-2天即可使胃肠道得以清除消化不良的食物残渣,使消化机能康复。

2、胃食管反流在生活中很多患者还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由于烧心和反酸是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症状,其原因是下食道括约肌不自主地松开或张力下降,使胃和食道间的贲门口无法紧闭,胃里的胃酸和酶便逆流向上,由于食道壁很薄无法抗酸,产生烧心和灼热感。

针对这类疾病,患者应该着重控制胃酸分泌,增强胃肠动力。

在饮食上注意少吃甜食、油炸、高脂饮食,空腹时不吃酸性食物,如柑橘类水果、醋等,以免胃酸大量分泌,少吃难消化的糯米、芹菜、竹笋等粗纤维食物以及动物的筋皮,以免逆流症状更严重。

3、慢性胃炎、胃溃疡朱琴教授说:对于慢性胃炎还有胃溃疡属于较重的一种疾病,所以对于患者来说针对这类疾病,首先应该采取的就是消炎止痛,修复胃粘膜。

现在的慢性胃炎普遍采用药物治疗,尤以中西结合,显效又养胃的药品最为理想。

同时,服用药物的患者还要注意日常饮食,平时要避免烟酒、咖啡、茶、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芹菜等粗纤维食物,以免下肚后摩擦脆弱胃壁,使伤口更难愈合,空腹时也不要喝可乐等碳酸饮料等。

以上就是对于怎样医治肠胃病的相关讲解,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肠胃病的发生是非常常见的,但是也要对其重视起来,平时多注意饮食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治胃痛你做对了吗

治胃痛你做对了吗

龙源期刊网 治胃痛你做对了吗作者:杨璞来源:《幸福家庭》2017年第10期电视剧的广告植入已经屡见不鲜,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药品广告植入更是越来越多,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也有许多医药广告植入,剧情出现加班加点、压力倍增时,胃药便开始直接“抢镜头”了。

比如剧中,凌玲给加班的陈俊生送胃药。

这样的生活场景还是比较接地气的,很多人觉得自己到药店买一些非处方的药吃就可以了。

很多胃病患者,家里也会备着一些常用的胃药。

上腹痛不一定是胃病在吃药前,有些关键问题要先搞清楚:你真的是胃病患者吗?这种胃药对症吗?即便是胃病患者,这次的胃部区域的不适真的是“老毛病”复发吗?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孙刚介绍说,对于老胃病患者来说,如果是胃病复发,一般在吃完药后,大多都可以缓解。

如果服药之后,疼痛持续1~2小时依旧不减,甚至加重,应该及时就医。

很多疼痛都不是固定的,比如一开始疼痛的部位在胃脘部,但是如果慢慢地向右下腹转移,这时候要需要考虑是不是阑尾炎引发的疼痛,如果向会阴部放射时需要考虑输尿管结石,这些都需要及时就医。

该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文生介绍说,很多人容易把上腹痛理解为胃痛,这是一个误区,更不能随意服用胃药。

引起上腹部疼痛的常见原因除了胃病还有3种。

胆囊疾病由于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改变,进食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增多了,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患有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结石等问题。

胆囊和胃、十二指肠紧密相邻,胆囊有病,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胃痛。

胰腺炎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增加了患上胰腺炎的风险。

胰腺在胃的后方,患有胰腺炎时,往往表现为上腹部的疼痛,与胃痛相似。

肝胆道肿瘤肝胆道肿瘤也会引起上腹部的隐隐作痛。

肝胆道肿瘤所带来的疼痛在患者休息的时候更明显,并且伴有不想进食、消瘦等症状表现。

该院功能科主任孟凡荣提醒,上腹部疼痛时要及时就医,切不可按胃病自诊自疗,一般到医院就诊后做个B超检查就能发现基本的病情。

周仲瑛教授心胃同治法治疗老年病经验

周仲瑛教授心胃同治法治疗老年病经验

周仲瑛教授心胃同治法治疗老年病经验刘海燕;朱博钰【摘要】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医七十余载,长期致力于中医中药诊治疑难病证的研究,学验俱丰,对老年病的中医药诊治亦有独到之处.周老认为疑难病证多非一脏一腑为病,病变往往涉及多个层次、多个脏腑.本文针对老年脏腑老化虚衰相互波及,病久合病并病多的特点,从理气通阳治胸痹,滋阴清胃治口疮,清心调胃治郁证,镇心和胃治失眠的病案分析入手阐述了周老运用心胃同治法治疗老年病的经验.【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13【总页数】3页(P69-71)【关键词】周仲瑛;心胃同治法;老年病;名医经验;国医大师【作者】刘海燕;朱博钰【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医七十余载,长期致力于中医中药诊治疑难病证的研究,学验俱丰,对老年病的中医药诊治亦有独到之处。

周老认为:疑难病证多非一脏一腑为病,病变往往涉及多个层次、多个脏腑[1],且老年脏腑老化虚衰相互波及[2],病久合病并病多[3],故常采用心胃同治之法,每获良效。

笔者有幸临证学习,收益颇多,整理一二,以飨同道。

案1理气通阳治胸痹韦某某,男,73岁,2006年10月25日初诊。

一诊:患者1年前因“心梗”装支架2个,术后胸闷气喘之症虽有所改善,但行走活动时从当心向两侧放射疼痛,午后尤甚,晨起口苦,餐后胃脘痞胀,多食嗳气,或觉食物返流,活动后气喘,手有胀痛,舌暗红隐紫,苔中后部黄浊腻,脉小弦滑。

证属气滞络瘀,痰浊痹阻,心阳失旷,心胃同病。

治法:通阳泄浊,理气和胃。

药用:全瓜蒌12 g,法半夏10 g,干薤白10 g,旋复花5g(包),茜草根10 g,紫丹参15 g,桃仁10 g,白檀香3 g,砂仁3g后下,紫苏梗10 g,甘松10 g,莪术6 g,炒玄胡10 g,九香虫5 g,失笑散10 g包。

中医奇人“朱一糊”:老胃病老肠炎 一“糊”就好

中医奇人“朱一糊”:老胃病老肠炎  一“糊”就好

中医奇人“朱一糊”:老胃病老肠炎一“糊”就好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6年第08期简单安全效果神奇“凭老祖宗传下来的老方子!”当问及治疗胃肠病凭啥这么自信时,朱兆康说。

“效果有目共睹!”当问及为何敢给出这么高的治病承诺时,朱兆康脱口而出。

“叫啥都一样,只要能把老百姓的病治好!”当问及都叫你“朱一糊”,你的真名反倒被叫淡了有何感想时,朱兆康淡然的说。

治疗胃肠病,朱兆康的方法,就是用药“糊”,既安全更有效,患者每天只需服用2包药,被调成“糊糊”状的药物就会粘附于胃肠上,保护胃肠、深入褶皱杀菌消炎、修复粘膜损伤,直至胃肠功能恢复、能正常吃喝,好了均不易再犯!300年的奇法专拔胃肠病根在云南大理魏山,名老中医朱兆康的大名无人不知,而他“糊”治胃肠病的绝活,正是他们朱氏中医世家祖辈的治病精髓!朱兆康家族治疗胃肠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金元时期。

据历史史料记载:金元名医朱丹溪为治其母胃肠顽疾,精选苍术、厚朴、鸡内金等二十一味药材组方,又以六种特殊中药材制成“六神曲”做为药引,同时用“七味药火”经七道工序炒制,制成极富粘性的灰黑色粉末,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后,伺候母亲悉心服用,不几日,病情大为改观,接连一月余,病连根拔除!这之后,每有乡亲邻里,患上胃肠病,用这个办法持续给胃肠“糊”药,不久顽疾均能连根拔除!后来,朱丹溪用药“糊”治胃肠病的办法效果非常好,人们将他的这剂奇药称为“糊药”。

清末时,朱氏第18代传人朱子训,在云南大理巍山创立“慎德堂”,并以这副糊药为老百姓治疗胃肠病,一时名扬大理,而如今传到慎德堂第五代传人朱兆康,已是第22代,至今已300多年。

从医六十年“糊”一个好一个朱兆康自幼在慎德堂跟随父亲行医,60多年里,治胃肠病,几乎是“糊”一个,好一个,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朱一糊”!当大家不解的问及为什么他治病这么神奇时,朱一糊笑着说:“胃肠病之所以难治,主要有三个难点:第一:胃肠褶皱多、死角多,藏匿于其内的病菌毒素不易被彻底清除;第二:胃肠每天都要工作,治胃肠病就像是打移动靶,自然要比静靶难;第三:胃每隔3小时就要排空一次,一般药物极易被排出,所以难治。

养胃要抓住关键8小时

养胃要抓住关键8小时

养胃要抓住关键8小时
作者: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0年第10期
胃痛、胃胀、食欲不振,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

俗话说“老胃病,三分治,七分养”,杭州市三医院中医科原主任、85岁的朱广根说,自己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患胃炎已32年,病情一直很稳定。

他总结了一套“三八”养胃经。

朱广根将一天24小时分为三个八小时,即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睡觉。

对于8小时休息,他说,休息和睡觉不是一个概念,休息包括饮食、锻炼以及情绪的调控,这也是“养胃”的关键8小时所在。

饮食上,朱广根建议每餐吃八分饱,另外要改掉“边走边吃、邊看边吃”的习惯。

锻炼主要是为了提高机体免疫力。

朱广根热爱运动,虽已年过八旬,但他每天仍坚持走路,每天至少5000步,上下班则坚持坐公交车。

中医认为,胃肠功能好的人,第二、三脚趾往往粗壮而有弹性,站立时抓地牢固;胃肠功能差的,这两个脚趾多干瘪而无弹性,站立时往往抓地不牢。

因此,平时可练习用二趾和三趾夹东西,持之以恒,胃肠功能就会逐渐增强。

在情绪方面,中医认为,胃在生理上以和降为顺,在病理上因滞而病,心态不好、好发脾气,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吸收,气血运行失调,继而诱发胃痛、胃胀等症状。

俗话说,“气得我胃疼”,就是这个理。

(据《都市快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琴教授说:建议治疗老胃病需脾胃同治
深圳鹏程朱琴教授,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调入深圳,有二十多年二甲三甲临床内科工作经验,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曾有论文《电磁波治疗过敏牲胃炎临床观察》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朱琴教授胃肠专家,一生奉献于胃肠疾病诊疗与教学,先后承担多项行业内及院内科研课题,在国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曾多次前往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参加消化道疾病专项研讨或交流会,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其发表的《中西药结合治疗胃肠疾病的研究进展》、《消化道疾病与人体寿命关系研究》及《三维胃平衡修复疗法体系在临床中的运用现状调查》等引起行业内的广泛关注,把胃肠疾病的治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荣誉与证书】
1992-199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医疗先进工作者
1998年获胃肠健康卫士杯先进个人
2013年在《中西药结合治疗胃肠疾病的研究进展》项目研究组中因表现突出获先进个人荣誉
2009年被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授予世界名医荣誉证书2010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