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doc
岩石圈物质循环-高二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新湘教*选择性必修一
新湘教*选择性必修一
新湘教*选择性必修一
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二)岩石 ※岩浆岩:由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岩浆岩约占地
壳总体积的65%,最主要的成分是SiO2。 ①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最初位置较深),冷却凝
结时间长,结晶颗粒大,坚固。 ②喷出岩:岩浆沿地壳最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时
新湘教*选择性必修一
新湘教*选择性必修一
外生矿床:沉积作用形成,例如沉积岩中有煤炭、石油。
新湘教*选择性必修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5页) 认识常见的沉积岩
砾岩 由直径在2毫米以上的碎屑(含量大于50%)胶结 而成的岩石。根据碎屑的磨圆程度,可分为砾岩和角砾岩。砾 岩多由次圆状或圆状的砾组成,角砾岩由带有棱角的砾组成。
大理岩 由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经变质作用重 结晶形成,质纯者为白色,含杂质者呈现各种颜色。我国云南 大理所产最为有名,大理岩即由此得名。纯白而致密的大理岩 通称汉白玉。
石英岩 由石英砂岩经变质作用重结晶形成,通常硬度大, 坚硬致密。质纯者颜色洁白,含铁者呈红、紫红等色,或具铁 矿斑点。
注 : 二 分 日 和二至 日皆就 北半球 而言
金刚石:单质, 碳元素组成,无色到 黑色,无色为最佳颜 色。加工后称为钻石。
新湘教*选择性必修一
(22页) 常见矿物的简单识别
不同矿物,物理、化学性质多不相同,如结晶形态、颜色、 条痕、透明度、光泽、硬度、密度、磁性等。如石英晶体为 透明的六棱柱,两端呈六棱锥状;食盐晶体多为透明的正方 形;方解石晶体通常为斜方六面体,无色透明的方解石俗称 “冰洲石”。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可以识别一些常见的 矿物。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38
课时2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2.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3.掌握其他土地退化问题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的分析思路。
一、荒漠化的危害1.危害范围大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涉及范围广。
2.危害程度深(1)经济危害: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2)生态危害: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生产危害: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2016年4月23日,甘肃省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兰州市等多地出现今年以来的最强沙尘暴天气。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哪种现象与沙漠有关( )A.沙尘暴B.黄河泥沙增多C.寒潮D.伏旱2.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A.土地生产力日益丧失B.全球变暖C.臭氧层空洞D.砍伐森林答案 1.A 2.A解析第1题,黄河泥沙增多与中游水土流失关系密切;寒潮与冬季风有关;伏旱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有关。
第2题,全球变暖与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有关;臭氧层空洞与排放氟氯烃气体有关;砍伐森林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由荒漠化引起的。
反思归纳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1)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荒漠化形成的流动沙丘能淹没农田、村镇、铁路、公路、水库和灌渠;荒漠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生物的生产力也持续下降,继而引发饥荒。
(2)荒漠化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导致沙尘暴频发,生态环境破坏。
(3)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会造成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进而引发饥荒。
二、荒漠化的防治1.国际社会: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
2.我国: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防治措施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
统编湘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一课时本节内容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
一是介绍了区位的概念。
区位是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
尤其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产业地域分工不断优化调整,地理区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农业区位是本单元的开篇,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是分析了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自然条件、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基本要素。
区域认知:能够分析不同区域内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以及理解科学技术在区位中的作用。
地理实践力:能够收集家乡农业方面的信息,开展社会调查,理解农业区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农业与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1.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然因素。
(重点)2.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
(重点)3.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难点)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边讲解边展示课件的相应图片。
1、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分别对农业的影响。
2、不同地区,不同的灌溉水源,水源对农业的重要性。
3、茶叶对土壤的要求。
通过图片,边讲解,边提问。
【学生】听讲、做笔记【学生】活动P57-58,读图3-2思考:1、指出俄罗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分布区域。
2、区域发展谷物种植的自然地理条件。
3、指出俄罗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自然因素。
【老师】点评、总结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板书)农业科学技术因素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
农业技术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劳动力从繁忙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 湘教版必修2】 1.3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媒体与教具]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成因分析 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III
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成因分析”教学设计sgcdj一、课标的要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1.由于课标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
因此,关于荒漠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2.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开始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3.关于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原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
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三、设计思想1.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形象理解荒漠化的基本内涵及成因:2.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引导学生自行建构知识体系;3.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荒漠化的含义;⑵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⑴结合本县荒漠化的一些现象,理解荒漠化的含义;⑵结合西北荒漠化的因素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⑵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⑶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七、学情分析我校虽然是一所市一级学校,但学生都来自本县各乡镇,是本县生源最差的一间普通高中。
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地理优化方案湘教版必修1课件第2章第1节
1.矿物与矿产的含义 (1)矿物的含义 ①矿物是岩石圈中化学元素存在的形式,以区别于大气或生物 体中的化学元素。②矿物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 以区别于人工合成的。③矿物有稳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以区别于杂乱无章的混合物,如泥沙不是矿物。
第九页,共34页。
(2)矿产:是有用矿物的富集,并且富集的程度要达到能够被人 类开采利用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为矿产。它是一个相对的概 念,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矿产利用的范围和深度将不断增 加。
成因: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
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___矿_物__成__分_等发生
③变质岩
变化而成
举例:片麻岩、__大_理__岩__、石英岩、板岩等
第七页,共34页。
1.矿物、矿产和岩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称为矿产;矿 物聚集成岩石,岩石中存在矿产。 2.为什么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而岩浆岩和变质岩中没有? 提示:沉积岩是地表物质沉积、固结形成的,生物遗体、遗迹 可能会被沉积物所埋没。岩浆岩是高温的岩浆冷凝形成的,不 可能含有化石。变质岩是经高温、高压变质形成的,也不可能 存在化石。
第六页,共34页。
形成过程: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 的沉岁积月(c_h_é_n_jī_)__、固结而成 ②沉积岩突出特征:层具理有(c_én__ɡ_l_ǐ)__构造和含有_化__石__ 命名依据:依据组成沉积岩的物质 举例:砾砂岩岩、(sh_ā__y_á_n_)_、页岩、___石__灰__岩___等
成
建筑材料;
浆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
多种金属矿
岩侵
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 矿物结晶
是工业生产
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2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板书:2.1.2流水堆积地貌】①出示流水堆积地貌图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出什么是流水堆积地貌?流水堆积地貌又分成哪几种类型呢?③教师板书整理同学回答。
概念:河流流速减慢使物质沉积形成的地貌。
分类:冲积扇、河漫滩和三角洲。
【板书:冲积扇平原】④播放冲积扇形成动画,让学生仔细观看并尝试说出具体形成过程。
⑥教师总结:肯定学生回答,补充冲积扇的特点:扇顶由于流速快,颗粒粗的物质容易被带走,扇缘地势趋于平坦颗粒细的物质容易堆积,因此从扇顶到扇缘,堆积物的颗粒由粗变细。
多个冲积扇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冲积平原。
【过渡】沿着河流往中游走,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流水堆积地貌——河漫滩平原,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河漫滩平原的成因。
【板书河漫滩平原】①出示河漫滩剖面图,并讲解河漫滩平原形成过程。
河流中下游地区,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河流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
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当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过渡】沿着长江往下游走,就到了我们生活的地方——长江三角洲。
【板书三角洲平原】①出示长三角卫星云图,让学生小组探究三角洲平原形态特点和形成过程。
③教师补充:三角洲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海水顶托作用强或入海口潮差小;河流入海口地势平缓)拓展:介绍江心洲的成因并举崇明岛和橘子洲的例子。
过程性评价读某扇形地貌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扇形地貌为( )A.河流堆积地貌B.海水侵蚀地貌C.河流侵蚀地貌D.风力堆积地貌2.下列有关M处到N处地理事物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势越来越低B.地势越来越平坦C.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大D.河水流速越来越慢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A.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B.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C.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D.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4.下列地貌中,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挪威峡湾B.庐山C.崇明岛D.长江三峡查漏补缺。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教材名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材版本:湘教版适用年级:高二总课时:50课时教案编写时间:2xxxxxx年x月x日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课题:自然地理环境概述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内涵;2.了解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3.掌握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4.了解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引入地理概念,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地理是研究地球的科学。
Step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内涵2.内涵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水文地理特征、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等。
Step 3 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成: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形成、太阳系形成、地球形成。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分析法、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的特点和组成。
Step 4 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1.地球表面的形态:陆地和海洋的分布、陆地的特征。
2.地球的水文地理特征: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Step 5 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1.气候区划:气候形成的因素、气候要素和气候要素的分布特点。
2.生物群落分布: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Step 6 检测与评价1.课堂小测:选择题、判断题2.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概述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1.预习下节课内容:地理图谱和地图制图;2.完成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中的选择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等。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小测检测,能够不断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做好预习和复习。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
不过,严格说地理只研究地球表面,也就是说,地理是研究地理表面的一门科学。
地理表层通常是指与我们关系十分密切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土壤构成的。
以下是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欢迎阅读。
一、课前系统(一)、分析教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就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至着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既就是大气热力状况科学知识的运用,也就是自学“气压拎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展开详尽讲诉就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析学生课前学生尚无必不可少的有关科学知识技能基础,例如大气压弱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原产失衡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自学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创建不稳固,不准确,所以本节课的自学对于学生存有一定难度(三)、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著重与实际结合,建议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去同时实现教学目的,包含挑选学生熟识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地理问题,合乎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相同的自学须要,积极探索和运用独立自主自学、合作自学、探究自学等自学方式,提升学生分析化解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和技能(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育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认知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学案湘教版必修2(最新整理)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学案湘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学案湘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学案湘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生活链接]新加坡被誉为“亚洲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其面积仅为626。
4平方千米。
在没有腹地同时缺乏天然资源的情况下,其满足了将近500万人的居住、生产、商贸、军事、空港、海港、绿地等多种类型用地的需求。
一、城市区位分析1.城市(1)概念: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主要从事错误!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错误!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①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②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错误!高;③错误!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2.区位: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错误!空间关系.3.城市区位(1)自然地理区位:城市与周围错误!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其影响是相对错误!稳定的。
(2)经济地理区位:城市与周围□09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其变化是随着错误!生产力的发展、错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错误!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从错误!政治文化角度来分析城市空间关系,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4.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错误!较多,并在其错误!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错误!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错误!入海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3)错误!交通运输枢纽处也会形成较大的城市。
地理必修Ⅱ湘教版第2章第1节湖南课件共29张
板岩
片麻岩 大理岩
石英岩
第八页,共30页。
二、地壳(dìqiào)的物质循环
(一)什么是地质(dìzhì)循环? 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
循环,即地质(dìzhì)循环;推动地质(dìzhì)循环的能量,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 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 机械能。地质(dìzhì)循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 为(二深)远岩。石的转化
外 力 作 用
岩浆岩
(lěngquè)
凝冷 固 却熔
融
变 质
作
用
岩浆(yánjiāng)
熔融
熔融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第十三页,共30页。
变质岩
探究3:三大类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类型
形成
特点
典型举例
喷 出 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 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 (lěngquè)凝固而成
有流纹或气孔 玄武岩、流纹岩
来,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jiéhé)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 单质就是矿物。从颜色、形状、硬度等方面可以将它们快速区别开来。页岩--板岩
Image
第三十页,共30页。
花岗岩--片麻岩 石灰岩--大理岩
成因:变质 作用
砂岩--石英岩
页岩--板岩
第十六页,共30页。
喷出岩
孔隙大,疏松
侵入(qīnrù)岩
无孔隙,致密
第十七页,共30页。
新
老
地质(dìzhì)史的“书页”
第十八页,共30页。
1、什么是化石? 2、形成化石的条件? 3、研究(yánjiū)化石有什么作
高中地理第二章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
学习资料汇编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章末整合
[网络构建]
[知识点回顾]
1.什么是荒漠化?什么是土地退化?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是什么?
3.荒漠化有哪些危害?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4.简述沙尘暴的形成条件。
5.沙尘暴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6.举例说明湿地的类型。
7.简述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成因。
8.简述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9.洞庭湖萎缩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对策?
10.从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方面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
11.流域治理的核心是什么?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包括哪些内容?
12.简述田纳西河综合治理的措施。
13.美国农业发展有哪些优势条件?
14.在美国农业分区图中标注乳畜带、小麦区、玉米带的位置,分析各农业区的优势条件。
15.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有何意义?
1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什么?
17.鲁尔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是什么?
18.鲁尔区衰落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
19.简述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20.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分为哪两个阶段,有何特点?
21.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对城市化有何推动作用?
2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
敬请批评指正。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物质的组成和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2.了解矿产的形成3.理解三大岩石的成因4.了解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5.理解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能力目标:1.提高地理学习能力2.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地学研究的方法和地理实践活动能力品德目标: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2.提高科学素质,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地壳物质的循环2.难点:对图《岩石》、《根据化石确定地层时代示意图》《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提问法、观察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前面我们通过学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初步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内容。
从第二单元开始我们要学习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及其能量交换,来进一步熟悉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大家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但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等原因,目前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地壳,而地壳是自然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所以,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那么地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呢?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合在一起形成了岩石圈。
那么岩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书,了解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
(一)矿物(板书)【看书、分析】什么是矿物?什么是矿产?矿物的存在有哪三种基本形式?矿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常见的矿物有哪些?【问】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什么事矿物,矿物就是矿产吗。
【答】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1 荒漠化的含义[学习目标]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1.概念(1)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2.类型⎩⎪⎨⎪⎧ 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人类滥垦滥牧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3.分布:(1)全球:荒漠化土地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4%。
(2)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1)自然原因①气候⎩⎪⎨⎪⎧ 深居大陆腹地,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②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2)人为原因①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②生产活动:不合理,如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
思考 土地荒漠化就是土地沙漠化吗?答案 不是。
土地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过程,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特点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阅读教材P 37图2-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及相关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图中沙漠化严重地区和沙漠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这样分布?答案(1)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东部和中部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是高大山脉及其间的内陆盆地;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河流:多内流河;植被:覆盖率低,由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分布在沿河地区、绿洲地区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强烈的地区。
(3)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
分析荒漠化分布地点与河流关系可知,荒漠化土地大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这说明河流中上游地区用水量过大,导致中下游地区缺水或无水,引发荒漠化。
另外,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绿洲的边缘地带,说明过度樵采、过度农垦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知识归纳图解土地荒漠化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我国西北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区,原因是( )①远离海洋,深居内陆②高原、山地阻隔,水汽难以到达③地处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④植被破坏严重,蒸发作用强烈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答案 1.A 2.C解析第1题,由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受到山岭重重阻挡,难以到达,故气候干旱程度为全球同纬度地区之最。
第2题,分析思路展示如下:拓展提升我国荒漠化的纬度分布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异及原因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要比同纬度地区偏广。
原因是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属中纬地区,是西风带地区,但西风经长途跋涉,又因地形阻挡,到达我国西北地区的水汽很少,加上来自西南和东南的水汽被青藏高原及横断山脉等阻挡,水汽也难以到达,还有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的影响,气候极端干旱,沙漠分布纬度偏高且面积较大。
教材P36~37活动探究提示 1.(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①自然因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
②人为因素:人类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2)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
因为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
2.正确。
由于植被被破坏,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大减弱;因雨水和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土地变薄甚至缺失,土壤中的有机物和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壤贫瘠,不能生长植物,最终导致土地荒漠化。
教材P37活动思考提示 1.见合作探究(1)。
2.荒漠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P38活动探究提示 1.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2.(1)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
“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
(2)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
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由风力侵蚀形成。
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等。
江西素有“白鹤鱼米之国”的美誉,可谁又曾想到,这颗红土地上的绿色明珠,还潜伏着危害匪浅的“江南荒漠”。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长期的防沙治沙工作,该省的荒漠化情况得到有效遏制,能直接影响百姓生活的大片沙地基本消除。
据此回答1~2题。
1.“江南荒漠”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 )A.风化作用和过度放牧B.风蚀作用和开山取石C.水蚀作用和滥伐森林D.沉积作用和环境污染2.南方丘陵山区的“江南荒漠”是指( )A.红壤的危害B.荒漠土是红色的C.表层土壤被侵蚀,红色石质裸露D.雅丹地貌带来的危害答案 1.C 2.C解析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分布广泛。
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环境条件下发育成的一种地带性土壤,“江南荒漠”即“红色荒漠”,是指成块的红壤随水流失,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人为原因是盲目垦荒、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截流改道等不合理活动。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植被遭人为破坏后,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导致出现“红色荒漠”。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受强冷空气影响,3~5月份新疆南疆和东疆、甘肃大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河北西北部、北京等地经常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陕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新疆阿克苏、塔中、淖毛湖和宁夏平罗出现强沙尘暴;上述大部地区出现5~6级偏北风,新疆东部、内蒙古中部等局地风力达7~8级。
材料二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甲)。
材料三华北地区沙尘暴1464~1904年间按月份累计次数(图乙)。
(1)材料一中的沙尘暴应属于材料二中的____________沙尘暴活动路径。
(2)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__________盆地和________盆地。
(3)说明图甲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乙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答案(1)西北路和北路(2)塔里木柴达木(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
原因:(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解析40分钟课时作业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为迎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出现荒漠化的地区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导致图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C.人口增长迅速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答案 1.A 2.A解析第1题,①是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后,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退化;②是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沙化;③是兴修梯田,改造地形使之适合耕作;④是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后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的结果。
第2题,“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导致水蚀;C、D两项均属于人为原因。
读下图,回答3~4题。
3.我国荒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B.人类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C.降水减少、蒸发加剧D.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4.这些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答案 3.A 4.C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素为人为因素,占90%左右,其滥垦、滥伐森林是最主要的原因。
第4题,这些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少、气候相对干旱的北方地区。
5.下图为我国各种荒漠化类型比重图,以下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是( )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答案 D解析在我国,风蚀荒漠化多见于西北地区;水蚀荒漠化多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6~8题。
6.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土壤盐碱化D.水污染7.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砍伐森林B.过量引水灌溉C.过度开发沼泽D.城市化过度发展8.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A.保护耕地B.美化环境C.涵养水源D.保持水土答案 6.B 7.A 8.C解析第6题,由图中环境变化信息判断,该地区沙漠广布。
第7题,比较两图可看出,森林资源大量减少。
第8题,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减少,河流水量减少,流程变短,沙漠面积扩大,因此结合选项可知图示地区森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是涵养水源。
土地荒漠化是指因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的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丧失。
据此完成9~10题。
9.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包括( )①干旱地区②半干旱地区③半湿润地区④热带地区⑤草原牧区⑥高山地区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10.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化③海平面上升④酸雨影响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⑦D.①②④⑤⑥答案9.D 10.A解析本题组考查荒漠化的含义、分类及成因。
第9题,结合题干中对土地荒漠化概念的分析可以作出判断,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主要类型有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都有分布。
第10题,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酸雨会使江河湖水及土壤酸化,除此以外的其他各项都可能导致荒漠化。
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全球在气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实际确定荒漠化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