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笔2议论与抒情-4(教案)

合集下载

《岳阳楼记》优质教案(通用13篇)

《岳阳楼记》优质教案(通用13篇)

《岳阳楼记》优质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阳楼记》优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领会文章的主旨。

2.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内涵。

【教学策略与手段】讲述法图文对照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准备】学生作品岳阳楼记视频片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将学案发给学生。

2、谈话激情:同学们,这里有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们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个人吗?(倾听并进入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习兴趣,为阅读文本作情感铺垫)让学生能够用心感受,使他们进入文本的佳境。

二、自学质疑,整体把握1、介绍作者,进入新课2、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3、⑴师播放课文片段朗诵,学生速读课文,要求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⑵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赞颂滕子京遭贬后取得的卓著成绩。

第二段,描绘气势磅礴的洞庭湖美景,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

第三段,描绘阴雨天的景色及登楼者低落的情绪。

第四段,对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绘,写登楼者愉快的心情。

第五段,是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展现,点明中心。

三、交流展示,互动探究1、学生根据预习时查找的资料说说自已对作者的了解。

2、读课文,给生字正音,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自主合作解决为主)3、回答问题,复述情节4、读书交流,补充质疑。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思考并讨论:(1)重点词语点拨:谪守越明年百废俱兴增其旧制作文胜状大观备极(2)为什么滕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为何愿为他作记?(3)“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体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重要)(4)再读课文,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学生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
②提问: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三种花三种人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
菊隐士叹惋菊花
(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牡丹富贵者鄙薄牡丹
(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莲君子赞美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归纳: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高洁、质朴、庄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刚正不阿,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扬。
3、背诵第一段。
(二)分析第二段。
1.男同学读第二段。
2.教师讲解。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①提问: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清高、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③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之美,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归纳: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④提问: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归纳: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4第一二课时一、导入: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初二下册人教版《岳阳楼记》教案

初二下册人教版《岳阳楼记》教案

初二下册人教版《岳阳楼记》教案第一篇:初二下册人教版《岳阳楼记》教案初二下册人教版《岳阳楼记》教案教学设计:虔诚的倾听——认真的追问——间隔的复读——纵横的联想教学过程:1、引入。

关于三大名楼,关于《岳阳楼记》的地位。

2、听课文录音(找出你所欣赏的写景语句,读一读,写一写,品一品)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谈谈你听后的感受。

教师谈自己初次阅读本文的感受。

展示学生书法作品,领读,分析喜爱的原因,品味作品语言凝练优美的特色。

3、你听出来了吗:因何作记?4、讨论明确:因藤子京所嘱而作(找出文中对藤子京的介绍语句,分析他们的关系。

教师略作补充。

)那么,这篇散文是不是仅仅是应景之作呢?5、投影以下文句:“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吾谁与归”探究:共同之处是什么?那么,写作此文更重要的还在于什么?明确:表明自己的情怀。

可见,文中作者有所“记”也分明有所“寄”。

找一找文中表现观景人心情的语句。

5、投影文中抒情性语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读)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读)问:以下句子所表现的会是有什么样境遇的人?(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眼里的景物是怎样的,你能带着他们的那种或喜或悲的心情读一读吗?)检查预习:范仲淹当时处境如何?6、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常八九,命运总是盲目而任性,它给人一只盛满陶醉的杯子,然后迅速地将它打碎。

同是天涯沦落人,让我们透过这些诗句来比较范仲淹和他们的异同。

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楼落成后)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

(藤子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思考:你觉得这些人是不是范仲淹眼中的古仁人?古仁人的情怀是怎样的?(读第5段文字)明确: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认为哪些人才是古仁人?(讨论)8、补充范仲淹生平,现场操练,“想对范仲淹说……”9、名联欣赏:•万家忧乐到心头•翁去四面湖山归眼底•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八白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两千里赤壁览黄鹤风流10.作业:背诵全文;探访虞世南这位古仁人的人生历程,感受虞世南的人格魅力。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范文3篇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范文3篇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范文3篇抒情是人类进行创作的缘由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范文一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学目标:1.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教学方法:写作--修改--点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没有无心之文”,写作离不开情感的抒发,无论记叙、议论甚至在说明事物时,作者的笔法都带着自己的感情,情感就是文字的灵魂。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写作时怎样抒情。

二、写作指导1.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2.除了直接抒情以外,还可以将情感渗透在叙述和描写中,即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法: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法: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②触景生情法: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

③咏物寓情法: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④咏物言志法: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

⑤融情于事法: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⑥融情于理法: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⑦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作文一、片段作文选取适当的抒情方式,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

200字左右。

写作提示:1.选择想要表达的情感,回忆自己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

2.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例文欣赏:我总是呆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

2文笔2议论与抒情-8(教案)(2)

2文笔2议论与抒情-8(教案)(2)
教具准备
1、与教案相匹配的PPT设计
2、儿歌《上学歌》
其他心得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多鼓励激趣,让学生认真并开心地学习!
二、备教学目标
成长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景物也能承载着我们的心情,并借助它们来抒发我们的心情,既能让我们心情更加愉悦、舒畅,还能让生活中的每处场景都变成一幅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隽永美图。
点通过sstu群发至学生账户
应发人数
实发人数
学员电话访谈
详见产品部教师工作量及工作时间安排。
学员名单及电话沟通内容
学员
面谈
详见产品部教师工作量及工作时间安排。
学员名单及沟通内容
家庭
走访
教师工作加分项
学员名单及沟通内容
五、备教法教具
序号
知识阶梯
(分解的知识点)
快乐形式
(教法与教具)
成长点评
(预设的精彩点评)
讲故事的方法教学中需注意:
1、故事中与本讲知识相关的内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凸显出来,或放慢语速或将细节刻画地更加细腻!
2、故事情节中,教师可加入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点评,将本节知识不露声色地渗透其中!(文中红色字体是成长指南的内容)
三、知识一点通
(40分钟)
【引】当我们开心时,景物也是美的,好像在分享我们的喜悦;当我们伤心的时候,景物也好像在哭泣,似乎要分担我们的难过。用景物来表达我们的心情,有景有情的文章才更动人。
回到家后,爸爸把那粒神奇的石头放进了保险箱,说不定哪天还用得着。
【问】小斑马的心情都有哪些啊?
【放】……
【收】小斑马的心情不同,感受到周围的景物也不同。难过时,景物也因他而伤心,分担他的心情;开心时,大自然也和它一起分享。其实——

张中丞传后叙(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张中丞传后叙(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张中丞传后叙(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张中丞传后叙(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2、认识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特征。

3、学习本文根据内容需要,将表达、议论、抒情熔于一炉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写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进程:一、题解1、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

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

乱平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

韩愈感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张巡传》(今佚)之后,写了这篇后叙,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

全文感情激荡,褒贬清楚,议论叙事互为表里,不分宾主,其“截然五段,不用钩连,而神气流注,章法浑成”(高步瀛《唐宋文举要》引方苞语)。

文中关于南霁云拒食断指、抽矢射塔,张巡诵读《汉书》、起旋众泣等细节描写颊上添毫,传神写意,形象栩栩如生,光采照人。

中丞,张巡驻守睢阳时朝廷所加的官衔。

2、介绍书序: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

书序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

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

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可能超过书籍本身。

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表达,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

因此有一局部书序可以当作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

二、讨论、疏通文句。

谈谈记叙文写作中的抒情与议论

谈谈记叙文写作中的抒情与议论

一、抒情,让记叙文实现感情升华1.直抒胸臆,畅快淋漓。

直抒胸臆即把感情直接宣泄出来。

用这种方法往往是因为感情奔涌,不可遏制,只有直抒胸臆方能畅快淋漓。

如2005年高考作文《一片绿的告白》片段:我是一片绿,不能做的事情很多,想要做的也很多。

有人说我无情,是浑身布刺的荆棘,可我不会改变自己,因为是我教会了他勇敢和坚强。

有人说我伟大,因为我是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可我会随时改变自己,因为是他给了我学生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

其实,我可以是绿草如茵,可以花团锦簇,可以遮荫挡雨……因为我是一片绿,我身披绿的责任,虽然我没有红橙蓝紫的妖娆,没有惊天泣地的作为,但我可以为你捎去清新的凉意,四月有我,希望满怀;五月有我,憧憬未来;六月有我,梦想与喜悦同在。

我是一片绿,愿为你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文章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直接抒发心中浓烈的情感,写出了“我”甘心奉献出一切的情怀,凸现了绿在合适的位置所体现的价值,情感直接而真挚。

运用直抒胸臆手法,感情真挚是前提,最忌空洞抒情。

2.烘托渲染,蕴藉悠远。

烘托渲染主要是借他景、他物、他事来渲染自己的感情,情感虽然没有直接显露,但语句中却早就蕴蓄了浓郁的深情。

如《项脊轩志》记述了轩内的故事,表现了作者无尽的思念与伤感,结尾却又一突转,“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仿佛看到了爱妻,枇杷树与妻子的形象融为一体,睹物思人,将情感推至高潮。

3.第二人称,倾诉真切。

借用第二人称,设置抒情对象,从而尽情展开对话,向对方倾诉内心的情感,可以让文章显得自然真切。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全文都以第二人称“你”作为抒情对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在“我”与“你”的直接对话中,“我”成为了“你”的一部分,更好地展现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

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 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刖。

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 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1、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悄感?(板书, 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回顾全文,检查复习走进小石潭,我来读一读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感情。

首先来朗读课文,注意生辟字的音。

个别读。

齐读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走进小石潭,我来译一译(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音,还要释准意。

)要求: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语句流畅,注意重点词。

请个别学生来疏通。

检查个别字词掌握情况。

二、走进小石潭,我来写一写。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按照浏览顺序来写,请你按课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疏理出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小潭源流一潭中气势一记录同游人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请以”小石潭真()”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_字左右。

抒情手法教案(共5则)

抒情手法教案(共5则)

抒情手法教案(共5则)第一篇:抒情手法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的抒情手法2、能够区别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3、掌握技能,学会赏析同类型的诗歌教学重难点:1、区分不同的抒情手法2、掌握技巧,理清思路,学会赏析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说诗歌赏析重点在于情的把握,然而要想弄清楚诗人的情感,就需要了解诗人是怎么样来抒情。

今天我们就将一起来探讨诗歌的抒情手法,首先大家来看下关于诗歌抒情手法的一些提问方式。

(多媒体呈现)二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分类: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两种(一)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诗人不加掩饰的将内心的想法直接抒发出来的抒情方式。

(二)间接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间接抒情通常有情景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物关系(托物言志练习一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区分1、情景关系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区别:借景抒情表面写景,实际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抒情都是明写练习二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分赏析诗歌情与景的答题要点分析《天净沙秋思》2、借物抒情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分析王冕的《墨梅》3、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写作对象前者写景,后者写物;情感前者是情操、爱好、志向、愿望、要求等,后者憎恶、赞美、快乐、忧伤等。

练习三、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三、小结四、作业以《雨后池上》《山寺夜起》为例分析抒情手法在诗歌赏析中的应板书: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

有时将感情寓于景中,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短文两篇》教案(第2课时)

《短文两篇》教案(第2课时)

《短文两篇》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独”“益”“鲜”“蔓”“枝”等词语。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出的高洁志趣。

3.了解莲花的文化特征及对国人的影响。

◎教学重点:重点:感知文章内容,疏通文意。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难点: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君子之德,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一、导语莲花,别称“荷花、芙蕖、菡萏、水芙蓉”等,她是佛教的圣物,被信男善女膜拜;她也是文人雅士的“宠儿”:“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莲,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文人雅士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

喜爱莲,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周敦颐的《爱莲说》更促进这种文化心态从“小从”走向“大众”。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道洲(今湖南省道县)人。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花。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融诗意联想和深层哲理于一体,写下了传世名篇《爱莲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就是“谈谈喜爱莲花的道理”的意思。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荷花之美,使学生得到直观的美感。

展示古人吟咏莲花的诗句,营造出浓厚的文言文学习氛围,增加了课堂雅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教学过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朗读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的错落之美。

2.展示朗读,其他学生纠错。

3.教师示范朗读。

设计意图: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学生尽情雖读,可以尽情自由体会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长句短语错落有致的美感,读来格外舒畅。

《长征胜利万岁》教案

《长征胜利万岁》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

2.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

3.鉴赏本文运用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4.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目标2、3、4难点:目标2、3【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要求1.查词典,积累文中重要词语。

2.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各段落的意思。

二、导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今天,我们通过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来感受长征胜利给作者带来的无缘激动和兴奋之情。

三、作者作品杨成武(1914.10.27.—2004.2.1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7岁当上团政委。

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回忆录》,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

四、研习文本(一)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本文的结构思路。

1.速读全文,标划重点信息,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2.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本文写了哪些事件。

3.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画出结构图。

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01教学目标与要求Chapter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与妻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崇高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0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

020304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略读、精读、朗读等,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拓展,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

学习策略与方法指导02教材内容及特点分析Chapter背景本文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革命烈士。

少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在福建、广东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同年4月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

起义失败后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

《与妻书》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结构和写作特点文本结构写作特点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重点词汇句式修辞手法03课前准备工作安排Chapter学生预习任务布置010204教师备课资料准备准备课文《与妻书》的原文、译文和赏析资料。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介绍等资料,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提问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3年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_1

2023年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_1

2023年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2023年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1第二课时一、预习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这节课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现的情趣。

三、正课1.提问:课文第1段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作者对峡江寺飞泉亭难以割舍的感情。

2.提问:课文第2段为什么要写别处的瀑布?讨论并归纳:用别地观瀑布的艰难对比衬托峡江寺飞泉亭观瀑的舒适欢娱。

3.提问:课文第3段写登山经过“奇”在哪里?讨论并归纳:“奇”在“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有三奇树”“根分而枝合”。

4.提问:课文第4段写飞泉观瀑,最有情趣的句子有哪些?试简要说明。

讨论并归纳:(1)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先闻瀑声,后见瀑形,符合观察顺序。

)(2)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愿听瀑则闭窗,愿观瀑则开窗,各得其所。

)(3)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九天银河”使人联想到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九天银河如何壮观,但有了飞泉亭,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观赏,如放在案几上的小玩具,多么惬意!)5.提问:课文第5段进一步从什么方面描写飞泉亭观瀑的乐趣?讨论并归纳:从听觉写“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吟咏之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6.提问:课文第6段主要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下山夜宿,并交代作者写此文的缘由。

7.提问:__写景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__写景多用白描手法,无生动的比喻,无形容词的堆砌,清新自然,抒情直抒胸臆,率真质朴,如叙家常,然于平淡之中足见情趣。

8.学生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四、小结__描写峡江寺飞泉亭观瀑的情趣,表达了作者对飞泉亭高度的赞赏。

__写景别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和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峡江寺飞泉亭记天台雁客等——目悦体不适意难决舍峡山亭中不能久留赏景——目悦(奇已)观瀑——体适对比(亭功之大)观弈——乐景,乐事融合不得已下山首尾呼应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

《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教学案

《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教学案

《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在记叙中结合抒情、议论的方法及作用,并在自己的习作实践中融入真情加以运用,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导入:记叙文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客观事物和现实生活的文体,但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感染力,在记叙中也结合一些抒情和议论,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犹如“画龙”,抒情和议论则是“点睛”之笔。

一篇好的记叙文决不能缺少抒情和议论。

同学们,老师搜集整理了学过的一些课文,将“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课文进行了如下归纳:【基本技法】1、记叙中的直接抒情:人有着丰富的感情。

写作时,这种感情也会随着作者对笔下的事、理、物、景的好恶观点表露出来。

所以情感的抒发也是必不可少的、较自然的表达方式之一。

《我的老师》一文中,作者在记述蔡老师的几件小事中有这样一件事: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

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

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

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了:“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

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

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呵!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呵!……什么时候,我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要求:找出记叙中的抒情语句,并说说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效果?老师教跳舞、教我们读诗、看老师写字、带我们观察蜜蜂、帮我排除小纠纷……老师温柔美丽善良令人难忘。

正是有了这些感情的深沉淀积累才使这段中的抒情水到渠成。

2文笔2议论与抒情-7(教案)

2文笔2议论与抒情-7(教案)
【评】同学们遇到困难了,很是疑惑。不要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7、触景生情
2、知识点一:由眼前景生情
(1)练习一
【激】考考你们,看你们的情商怎么样?
窗外有很多的景物蓝天、白云、阳光、大树、小鸟……
看到你会想到什么人和事呢?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练】练习一(无答案或答案不对)
【收】现在,我的结论出来了,你们的情商并不高。
尽力而为为富不仁仁义道德
德高望重重于泰山山盟海誓
誓死不二二姓之好好景不长
长生不死死去活来来日方长
长治久安安贫乐道道听途说
说三道四四脚朝天天理良心
心腹之患患难之交交口称赞
赞不绝口口是心非非亲非故
故弄玄虚虚有其表表里如一
一柱擎天天渊之别别具匠心
心花怒放放虎归山山摇地动
动心怵目目中无人人尽其才
二、新成语
才貌双全全心全意意气风发
(2)练习二
【引】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思考。与广阔的蓝天相关的人你能想到谁?
【练】杨利伟
飞行员
……
【评】是的,这些人通过努力,经历挫折完成梦想,能够翱翔于广阔的天空。想到这,我们也可以联想到自己的梦想。
【引】窗外除了蓝天还有阳光、大树。看到大树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你能联想到什么事情呢?
【练】我们沐浴阳光茁壮成长(评:能够想到这,说明你真的长大了)
繁花似锦
生机勃勃
五颜六色
……
【收】这是春天给我们的感受。而这些感受都是春天的花、草、阳光、微风……所带给我们的。我们要从鲜艳的色彩、不同的形状、诱人的味道、悦耳的声音等方面来感受景物的美!
【引】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片(引导学生用形声色味来观察图片)
欣赏PPT图片
(例: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好像一粒粒闪亮的宝石。它们将小草压弯了腰,就像调皮的小孩在滑滑梯。——情——看着顽皮的露珠,我想起了小时候调皮的自己,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荡秋千玩儿,被爸爸妈妈保护着的我真幸福啊!)这是对“压弯”的形状联想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单元学习主题历史现场时间悄无声息地带走了秦汉时的干戈,隋唐时的繁荣,明清时的没落……蓦然回首,曾经的历程就像落了山的太阳,虽已不复光辉,但它把星星留给了苍穹,如今就让我们借着这璀璨的星光重新审视历史,审视历史留给我们的责任……本单元所选的这四篇课文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创精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走向未来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哪里可以召唤回屈原君子的魂魄,让他那道德崇高的英灵重新出生在楚国大地之中。

当年屈原曾经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天问》,涛涛的湘江流水也会永远认得和铭记屈原那些伟大的诗赋作品,永远铭记蕴含在这些作品里的忠贞和爱国之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二、知人论世1.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mǐ )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重点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二、解题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着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三、历史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着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四、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重点辨析本文中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2.分组讨论,指定回答:1提问:“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明确:“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点拨: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2看课文,当文章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用“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句式,接着又用“岂……欤”“抑……欤”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明确:讨论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鲜明的对比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定,被舍弃,后者被肯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3请同学们再找出几个对称句和反问句,念给同学听;明确:对称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反问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3.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1提问: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课文P97注释: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明确:908年是23岁;912年是27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l岁;提问: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明确:①李存勖23岁时的事:“接受三矢,继父遗志;”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点拨:从这铿锵的节奏中,可以看见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②主人公27岁时的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灭燕③主人公38岁时的事:“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④主人公4l岁时的事:“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指导读文慢节奏“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学生在凝重的气氛中静思两分钟,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对照比较;4点拨,提问:在这无声的静寂中,学生们心潮翻卷,历史的风云变幻掠过心头;在这生生死死、盛盛衰衰的变化中,不正寓含着某种哲理吗请同学们思考:①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明确: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②呼应论点的结论是什么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提问: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明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④这一句让同学们共同诵读,并翻译此句;点拨:从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一盛一衰;那么一盛一衰的关键问题是由于“人事”和呼应这一论点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它揭示了“人事”的内涵,从而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在这里讽谏了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五、朗读课文;六、课堂小结;从唐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篇文章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名言警句;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伶官传序是北宋着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二、提问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2.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是时,庄宗重任在肩;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至政纲倾颓;衰败随之;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对此,作者未直陈己见,而是用反诘句式予以表达;“岂……欤”“抑……欤”充满感慨之情,增强了感染力,写到这里又用古训“满招损,谦得益”,追本求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照应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实在涵义;最后推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着眼于历史教训,收束全文,论证中同样用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点拨:六国论伶官传序两文的作者都以讽喻现实为写作目的;史论性的作品,往往名为论古,实为喻今;因此,透过作者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评述,弄清他们讽喻现实的写作目的,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3.讨论,提问:伶官传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讨论后指名回答明确: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2对比论证;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呢明确: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发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5.讨论,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讨论后指名回答,补充更正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三、课堂小结全文以“盛”“衰”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也为表述其功业之盛张本;第三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最后得出论断,亦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末段再次将盛衰对比,进而指出庄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写伶官传的缘由;“兴亡规律”——即是“规律”,要用事实来检验它是否正确: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四、布置作业;继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名言警句;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归纳讲解文言知识,并进行课外拓展延伸;教学过程一、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1.词语与与尔三矢给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归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以乱易整,不武替代告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2.活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3.句式被动句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智勇多困于所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警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二、延伸阅读一阅渎下列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帮域之内,成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参考答案:1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一一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2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花言巧语,掩饰罪过的人,罪虽轻也必加严惩;3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4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一—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三、课堂作业;完成基础训练相关练习;。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聚焦语文课堂。

培养思辨性思维——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议论性文章。

议论性文章和传统意义上的典型议论文并不相同,这种提法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议论文”概念的扩展,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还包括说理散文,以及阐述看法、观点的书信和演讲词等各种类型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共同点是有观点,讲道理。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

作者引经据典,在主观与客观上讲述了人类生活中的“业”以及敬业、乐业的重要性,并勉励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

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语言通俗浅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封书信。

作家雨果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美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雨果善用铺陈、类比和辛辣的反语来表现自己鲜明的褒贬态度。

《论教养》通过列举众多“无教养”及“有教养”的现象,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是尊重,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自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本文由现象到本质,论证严密,层层推进。

《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作者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文笔细腻,意蕴深厚。

二、学情分析在前几个学期的教材中,有小部分议论文篇目,如:七上《纪念白求恩》、七下《最苦与最乐》、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因此,学生对议论文体裁并不陌生,但“议论性文章”的提法以及相关知识以单元学习重点的形式呈现,这是第一次。

因此,学生缺乏完整系统的议论文读写知识,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帮助其构建完整的议论文知识体系。

三、课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第14页)“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与妻书》教案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与妻书》教案

14 与妻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做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重难点)3.了解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民主战士林觉民就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豪杰、大丈夫。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那感人至深的绝笔——《与妻书》。

二、预习展示1.作者作品简介。

林觉民(1887-191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字意洞,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

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

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写有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2.写作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势衰弱,面对列强的侵略采取了屈辱投降的办法,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对人们则更加残酷地压榨剥削,因而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意在推翻清政府统治。

1910年11月,孙中山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起义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部署起义。

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和革命党人叛变,起义失败。

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

林觉民起义前,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3.读准字音。

如晤.(wù)婉.解(wǎn)双栖.(qī)嗟.夫(jiē)虐.民(nüè) 使之肖.我(xiào)依依旁.汝(bànɡ)三、合作探究(一)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事很细心
……
【评】你们能看到他细心,爱干净,就没有别的了?这些都太表面了!
【收】问题就出在这儿。现在,我就教你们一招,要学会使用“放大镜”!——把一件事情放大!纳闷儿吧,看问题跟放大镜有啥关系呢?现在就来揭秘!
板书:一、把一件事情放大(ppt)
(2)练习二
【引】如何将事情放大呢?我们来看,“喔喔头发现锦旗上沾上灰尘,就用抹布仔仔细细地擦了一遍”“仔仔细细”擦了锦旗上的灰,说明什么?
小强每天都按时到学校,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即使生病了也坚持上学。(出示PPT)
学期末,作为老师的你会给小强写些什么评语呢?
【练】练习一
【评】都抓住了要点,但是都不全面!
【评】他可能只是你的对手,但往往你没有正确看待这种关系,将它放大后他就可能成了你的敌人,甚至是心腹之患!
患难之交
【评】在你困难的时候,他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了你。从这一件事,你就可以认定,他一定是你的患难之交!
背:形式课延续之前的(三节课左右换一种形式较好!)
其他形式:计时背诵
教师和学生PK计时背诵
读——记——背——抽查
当把这份情感放大的时候,我们也才真正认识了某个人,才会发现我们不曾发现的闪光点!
这也是把一件事情放大的一种方式——从情感上放大!【引】另一种放大的方式——从意义上放大!每做一件事情都有他的意义,做一件事情,只为了自己,那就是自私。放大点儿,我们做事情的意义可以是为了亲人、班级甚至是国家!
我们想要好好认识钱学森的话,就得将他回国的意义放大!不是因为自己想家,而是为了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丢丢有点想念草丛,想念田鼠朋友们了。他回到草丛,和田鼠朋友一起玩得可开心了!
丢丢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PPT出示成长点:当你知道了一件事情的部分时,别着急判断,不妨多了解一下相关的信息;只有通过全面的认识,才能让人看清事情的真相。看事情,不能过于片面!)
【重点关注】(故事激趣,并初步让学生感知新知识,因此多关注学生听故事时候的状态,关注了解到的易走神的学生)
教具:PPT、触摸屏
当你能够从家庭、学校、社会的现象中去思考,去得到一些结论的时候,我相信,你对事物的认识一定不会很肤浅!
3
从一个人上升到一个群体
教法:举例法、故事渲染、教授、练习
教具:《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PPT(或图片)
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大啊,他是群体的一个随影,北京的面貌就看北京市民的表现,中国人的素质和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就看每一个中国人的表现了!所以,凡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师备课记录表
备课分类:议论与抒情备课内容:第三讲议论与抒情(四)——看问题的深度
一、备课标(研读记录)
课程目标
三四年级习作要求: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快乐目标
通过教学中的表演与互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参与的乐趣!
知识目标
学会三种看问题有深度的方法:
1.把一件事放大;
2.从现象到结论;
3.从一个人上升到一个群体。
三、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把一件事放大;
2.从一个人上升到一个群体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学会从一个人的看法上升到对一个群体——一个家庭、国家、社会的看法!
又一次,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都认真地等着老师来上课,这时候假小子蒙B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一个箭步冲上讲台,唱起了歌。正当她得意的时候,老师出现了,她吓得战战兢兢。
【问】蒙B的表现说说蒙B是一个什么样的女生呢?
【练】起点联系
不遵守纪律
胆小
……
【收】你们更多的是指出了蒙B的缺点,看问题要全面,要有深度,这样你对事情的认知才会到达另一个层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心得知识:
五、备教法教具

知识阶梯
(分解的知识点)
快乐形式
(教法与教具)
成长点评
(预设的精彩点评)
1
把一件事放大
教法:表演、讲故事、教授、练习
教具:《偷东西的孩子和他的妈妈》的故事、触摸屏、PPT
当把这份情感放大的时候,我们也才真正认识了某个人,才会发现我们不曾发现的闪光点!
2
从现象到结论
教法:对比法、教授、练习
教具准备
1、按照教案制作的PPT
2、与教案中故事相关的图片
3、优秀作业的图片(插入到PPT中展示)
其他心得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多鼓励激趣,让学生认真并开心地学习!
二、备教学目标
成长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当你知道了一件事情的部分时,别着急判断,不妨多了解一下相关的信息;只有通过全面的认识,才能让人看清事情的真相。看事情,不能过于片面!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引等标点符。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教法建议
低、中年级段的学生,还是以培养写作兴趣为主,让学生在乐于表达、自信表达的基础上增强文字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得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多互动,可运用表演、PK、讨论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课时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55分钟
成语接龙(5-8分钟)
1、复习
尽力而为为富不仁仁义道德
德高望重重于泰山山盟誓
誓死不二二姓之好好景不长
长生不死死去活来来日方长
长治久安安贫乐道道听途说
说三道四四脚朝天天理良心
2、新成语
心腹之患患难之交交口称赞
赞不绝口口是心非非亲非故
心腹之患
“不,我是小北极熊。”丢丢说。“所有的北极熊不怕冷,北极熊会下水抓鱼。”北极熊告诉丢丢。丢丢想:真想和他们一起玩啊,可是我怕冷,也不会下水抓鱼。我的田鼠伙伴们也同样怕冷,也不会下水抓鱼。北极熊对丢丢说:“你不是北极熊,你是一只有点儿白的小田鼠。不过,你能到北极来,真的不简单!”
丢丢看了看北极熊,再看看自己,他终于明白过来。虽然自己比别的田鼠白一点,但是归根结底,自己还是一只小田鼠,而不是其它的动物。(北极熊的这番话引起了丢丢的思考,也让丢丢明白了自己和北极熊的区别。只有通过全面的认识,才能让人看清事情的真相)
对爱的体会很深刻!
……
(4)练习四
【引】中国有“三岁看到老”、“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的俗语!从小的时候是什么样,长大就是什么样,这也是从情感上放大看问题的方法。
【激】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非常疼爱他,妈妈送他上学,每天又接他下学,好像功臣一样受到家里的宠爱,从不说他上点不好。因此这个孩子很创创任性、霸道。
【收】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偷小东西,看似很小的一件事,但是它却是一个很坏的习惯,如若不改掉,它将是偷窃行为的开始!因此,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坏毛病放大了,好的习惯都是从很小的事情中养成的!
【练】练习四
听完故事,我想你们对完成第四题也没有什么困难了吧!看看,谁看问题更深刻!
时间4分钟!
【评】引用了俗语,很棒!
小毛病会铸成大错误!说得多好啊,我相信你也会慢慢改掉坏毛病的!
……
3、知识点二:从现象到结论
(1)练习一
【引】有了这种放大情感看事物的方式,我们还要学会分析和总结。这就要看,你是否有洞察一切的能力了!这就要就请我们看待事物时,要从现象到结论。
板书:二、从现象到结论
【激】老师的这种能力就很好,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你们今天也来当一回老师。
板书:四、看问题的深度
2、知识点一:把一件事放大
(1)练习一
【激】怎样才能让我们看问题变得更有深度呢?先考考你们!
这学期,我们班被评为优秀班级,学校颁发了一面锦旗。一次打扫卫生,喔喔头发现锦旗上沾上灰尘,就用抹布仔仔细细地擦了一遍。
【问】通过这个细小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呢?
【练】练习一
(预设)很爱干净
有一天,这个孩子看到同桌的同学有一块很好的写字板,他没经过人家的同意就拿回家。回家后,妈妈看见神情不大自然,就问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
妈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还说:“这是好事,现在写字板是你的了,你为什么不高兴?”经妈妈这么一说,儿子就高兴起来了。过了不久,儿子又从别人院子里拿了一件衣服,妈妈说:“我的儿子真能干!以后再有机会多拿两件。”这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偷人家的东西一点也不难为情了。
【练】他很爱护锦旗
【引】锦旗是因为获得优秀班集体得到的,那爱护锦旗又能看出什么呢?
【练】爱护班集体!
【练】练习二
看看老师这里的几个选项,将正确的答案填在横线上。
【收】这就是把一件事情放大!擦灰这件事情我们在情感上一步不放大,认识也就一步步加深!从爱干净到爱锦旗,再到热爱班集体!正因为他有了这样一份热爱集体的深厚情感,才会影响他做出仔仔细细擦掉灰尘的行为!
孤独无聊的日子又开始了。
丢丢想出门旅行去。他自言自语地说:“北极,好白啊!我也许属于那儿,我也许是只小白熊!”丢丢决定去北极。丢丢终于等上了去北极的飞机!真开心啊!“哇……哇……”丢丢吐了。再后来,丢丢睡着了……
北极到了!“小北极熊丢丢来啦!”丢丢对着白皑皑的冰雪大声说。“欢迎来到北极,小田鼠!”北极熊亲切地说。
过了几年,儿子和大了,胆子也大了,偷东西越一越多,越来越大了。最后竟然去偷神殿上的祭器,结果被抓到了。法官判了他死刑。
押往刑场时,妈妈跟在后面哭天嚎地、捶胸顿足。在刽子手要吹他头的时候,这儿子要求和妈妈说几句话,谁知他却咬掉了妈妈的耳朵。妈妈疼得又叫又骂:“你这人不孝的畜生,死到临头还要害你妈妈。”儿子说:“当初我偷写字板的时候,如果你又打又骂,就不会有今天了!”说完说恶狠狠地啐了他妈妈一脸唾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