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内皮细胞增殖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研究进展张洪鑫1,杨 柳2△,段小军2(11解放军第89中心医院关节外科,山东潍坊261041;21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重庆400038)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骨;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化;诱导分化 【中图分类号】 Q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20501(2008)0820953203 骨科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因骨折、骨病导致的大段的骨缺损,目前常采用异体或自全骨移植的方法,但存在免疫排斥反应,传染疾病,增加手术次数和自体骨量不足的缺点。

组织工程学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并且Quarto和杨志明已将该技术使用到临床,获得初步的成功[1,2]。

骨缺损的良好修复依赖充分的血供,新生的血管既是氧气、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通道,亦是参与骨修复调控的细胞、信号分子通过的重要路径,因此血管化是骨愈合过程中的最基本的环节之一。

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植入体内后同样必须建立起充分的血供为种子细胞的功能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组织工程骨的活性促进骨缺损的修复,这在完成较大的骨缺损的修复时显得尤为重要(种子细胞距离毛细血管数百微米以上可发生坏死)。

因此促进移植物在体内的快速血管生成,已成为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重点。

用血管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一同与支架材料复合,是促进骨组织工程血管化重要方法,但存在自体的血管内皮细胞不易获取,体外扩增能力有限及易去分化的不足[3]。

因此如何获得大量、生物学功能良好血管内皮细胞是目前解决骨组织工程血管化一个重要难题和研究热点。

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种分化潜能,而且在VEG F、ECG S、bFG F、IG F21等生长因子的诱导下可以向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型分化[4]。

这有望解决血管内皮来源上的不足。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111 MSCs简介:MSCs起源于胚胎发育中胚层,存在骨髓基质中,形态呈纤维状,可聚集成均匀集落,体外培养呈漩涡状排列,既往认为MSCs主要功能是对骨髓造血系统细胞起支持和连接作用,参与构成造血干细胞生存及分化环境。

骨髓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研究进展(一)

骨髓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研究进展(一)

骨髓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研究进展(一)引言骨髓是人体内重要的造血器官,起着生成和储存血细胞的作用。

而骨髓血管系统是维持骨髓正常功能的关键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骨髓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和进展。

本文将就骨髓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骨髓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骨髓血管是指分布在骨髓内的血管系统。

它们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骨髓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维持骨髓内血细胞的正常生成和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期研究发现,骨髓内形成的血细胞数量和质量与骨髓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骨髓血管的特点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骨髓血管与造血干细胞骨髓血管与造血干细胞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

造血干细胞通过骨髓血管移行进入骨髓腔,并在那里分化为不同类型的血细胞。

研究发现,骨髓血管内的内皮细胞和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造血过程的正常进行起着重要作用。

骨髓血管内皮细胞提供适宜的环境和信号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骨髓血管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骨髓血管在某些疾病的发展和进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例如,骨髓纤维化是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其特点是骨髓内的纤维组织过度增生。

近期的研究表明,骨髓血管异常在骨髓纤维化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调控骨髓血管功能可能成为治疗骨髓纤维化的新策略。

血液循环与骨髓血管血液循环与骨髓血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于维持骨髓内血细胞的正常生成和调节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会直接影响骨髓内血细胞的生成和分化。

因此,研究血液循环和骨髓血管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骨髓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深入理解骨髓内血细胞生成和调节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骨髓血管与造血干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骨髓血管在疾病中的作用。

此外,研究血液循环和骨髓血管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改善血液系统疾病的预后。

半乳糖凝集素-3论文:半乳糖凝集素-3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细胞增殖血管生成

半乳糖凝集素-3论文:半乳糖凝集素-3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细胞增殖血管生成

半乳糖凝集素-3论文:半乳糖凝集素-3 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细胞增殖血管生成【中文摘要】:研究Galectin-3(Gal-3)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旨在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和组织工程血管的构建提供一个潜在的方法和选择,为骨髓MSCs在血管外科的基础研究及可能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MSCs,取第三代,加入10ng/ml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2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体外联合诱导14d,进行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和电镜鉴定,观察Ⅷ因子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表达情况及细胞分化后细胞浆W-P小体的超微结构。

然后用低、中、高不同浓度Gal-3 (0.1μg/mL,1.0μg/mL和5.0μg/mL)对骨髓MSCs来源的内皮细胞分别作用24h。

1.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Gal-3对骨髓MSCs来源的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2.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Gal-3对骨髓MSCs 来源的内皮细胞DNA细胞周期的变化;3.利用小管形成实验在matrigel培养基上观察不同浓度Gal-3对骨髓MSCs来源的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

结果:1.中、高浓度Gal-3组吸光度(OD)分别为0.3002±0.0159和0.3514±0.0133,较对照组OD值(0.2339±0.0041)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流式细胞术DNA细胞周期显示低、中、高浓度Gal-3组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29.42±0.45,34.56±0.82和52.58±2.84,较对照(20.40±1.81)显著增加(P<0.05),中、高浓度Gal-3组G2M期细胞分别为:4.88±1.12和5.26±0.45,较对照组(1.90±1.74)比例增加(P<0.05);细胞增殖指数(PI)分别为32.45±0.94、39.44±0.75和57.84±2.52,与对照组(22.30±3.12)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小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Gal-3组的相对小管生成总长度相比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凋亡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凋亡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凋亡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作者:方健康周轶平李玛琳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15期[摘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类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不仅能够提供造血支持,且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以及多向分化的潜能,是目前干细胞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科研人员就中药对BMSCs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有的中药能够促进BMSCs的增殖,有的则能够抑制其凋亡,还有的能够诱导其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等多个方向分化。

其中,部分研究还就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作者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中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研究进展[收稿日期] 2013-12-22[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60357)[通信作者] 李玛琳,教授,E-mail:limalinb@[作者简介] 方健康,硕士研究生,E-mail:jackfang198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CSs)已有半个世纪的研究历史[1],并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BMSCs在一定条件下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心肌样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元样细胞、肝细胞、脂肪细胞等多个方向分化。

BMSCs所具备的这种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以及较容易获取、体外扩增快、低免疫排斥等优点,使其成为干细胞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中药对体外培养的BMSCs进行干预,以探索这些中药对BMSCs增殖、凋亡及分化等生命活动的影响。

这些探索将有助于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将对我国中医药事业、重大疾病研究、细胞工程、组织工程等生命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 中药促进BMSCs的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是生物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近几年研究发现,多种中药对BMSCs的增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A549肺癌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A549肺癌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V ol.44 No.1 2021 解剖学杂志 2021年第44卷第1期A549肺癌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姜杨1王璐璐1金海峰1姚立杰1张嵩2刘丹阳3李永涛1张善强1沈雷1△(齐齐哈尔医学院,1 解剖学教研室,2 细胞生物学教研室,3 组织学胚胎学教研室,齐齐哈尔 161006)摘要目的:探讨A549肺癌细胞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增殖和运动的影响。

方法:以提取A549肺癌细胞和BEAS-2B正常人肺上皮细胞上清液制备条件培养基,培养的hBMSCs分别为A549组和BEAS-2B组;2组均添50 nmol/L趋化因子-8(CXCL-8),分别为A549 C组和BEAS-2B C组,若同时添加100 nmol/L triciribine (Akt抑制剂)分别为A549 CT组和BEAS-2B CT组;A549组加入100 nmol/L triciribine为A549 T组。

正常条件下培养的hBMSCs为对照组。

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CXCL-8含量和hBMSCs裂解液Akt、P-Akt蛋白的表达。

MTT实验、流式细胞仪和transwell细胞小室实验分别检测各组hBMSCs吸光度值(A490值)、细胞凋亡率和细胞迁移数目。

结果:与BEAS-2B上清液相比,A549上清液中CXCL-8含量明显升高。

各组hBMSCs的A490值、细胞凋亡率、细胞迁移数目、Akt和P-Akt蛋白表达等均具有显著差异,尤以A549 C组hBMSCs最明显。

与A549 C 组相比,A549 CT组hBMSCs的A490值和细胞迁移数目、Akt和P-Akt蛋白表达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较显著。

结论:A549细胞表达的CXCL-8能激活Akt通路,促进hBMSCs增殖和运动。

关键词趋化因子-8;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kt信号通路;细胞迁移Conditioned media prepared from A549 lung carcinoma cells promotes the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Jiang Yang1, Wang Lulu1, Jin Haifeng1, Yao Lijie1, Zhang Song2, Liu Danyang3,Li Yongtao1, Zhang Shanqiang1, Shen Lei1△(1. Department of Anatomy,2. 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3.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6, 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549 cells (lung carcinoma cells)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BMSCs). Methods: The supernatants of A549 cells and BEAS-2B cells (the normal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 line)were extracted. hBMSCs cultured with the supernatants were called A549 group and BEAS-2B group respectively; 50 nmol/L chemokine-8 (CXCL-8)was added to both groups to form A549 C group and BEAS-2B C group; 100 nmol/L triciribine (Akt inhibitor) was added at the same time to form A549 CT group and BEAS-2B CT group; 100 nmol/L triciribine was added to A549 group to form A549 T group. hBMSCs incubated in the conventional condition were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CXCL-8 in the cell culture supernatants and the expression of Akt and P-Akt in hBMSCs lysates were tested by ELISA. MTT assay, flow cytometry and transwell assay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absorbance (A490), apoptosis rate and the number of migrating cells in each group respectively.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BEAS-2B supernatant, the CXCL-8 in the A549 supernata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490, apoptosis rate, the number of migrating cells, and Akt and P-Akt expressions of hBMSCs in each group, especially in A549 C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A549 C group, the A490 and the number of migrating cells, Akt and P-Akt expression of hBMSCs in the A549 CT group were reduced, but the apoptosis rate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CXCL-8 expressed by A549 cells can activate the Akt pathway and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hBMSCs.Key words 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8;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Akt signaling pathway; cell migrationdoi: 10.3969/j.issn.1001-1633.2021.01.003·论 著·* 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课题(2018470)第1作者 E-mail:*****************.cn△通信作者,E-mail:******************.cn收稿日期:2020-04-09;修回日期:2020-09-09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促成肺癌发生的因素之一[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关键词】骨髓干细胞骨组织工程学研究内容要紧包括三方面a)种子细胞的研究;b)支架材料的研究;c)组织工程化骨的临床应用。

其中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研究中首要的、最大体的环节。

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理想种子细胞,应具有以下特点:a)结构比较简单,是不具有特定性能的原始细胞;b)取材容易,对机体损伤小;c)体外培育增殖能力强;d)可在必然条件下向特定方向转化;e)稳固表达到骨细胞表型;f)植入人体后能继续产生成骨活性;g)无致瘤性[1~2]。

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BMSCs)具有自我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且具有来源普遍、取材简单、分化成骨的潜能强等特点,成为目前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研究的重点。

1 BMSCs体外增殖的生物学特性及培育BMSCs的体外增殖生物学特性干细胞是指那些具有高度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组织细胞的细胞;组织干细胞是指发育成熟的个体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目前比较明确的能够转化的组织干细胞主若是BMSCs。

对BMSCs的细胞周期研究说明,其大约有20%为静止期细胞,即G0期细胞。

这说明BMSCs具有壮大的增殖能力,每传一代细胞数量就增加2~4倍。

但有文献报导,高度传代(大于25代)的BMSCs中有一部份已经表现出凋亡特性。

BMSCs的体外培育Freiden stein发觉了骨髓培育中有呈纺锤状的少量贴壁细胞,能够分化形成多种中胚层组织,包括:骨、软骨、肌腱、肌肉组织、骨髓基质结缔组织等,这种形成集落的初始骨髓基质细胞被称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firbroblastic,CFU F)。

Minguell[3]以为BMSCs为存在于骨髓基质中的非造血来源的细胞亚群,Ashton称其为骨髓基质成纤维细胞。

BMSCs对营养条件要求高,而且含量很低,约为%~%,要利用BMSCs就必需实现其体外分离培育及扩增[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202、-6-2219:56网络出版地址/ttps://CU nemCcms/demil/34.1273.R.50614222.1625.215.5t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丁宇斌、,唐玉凤2,唐旭东1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hdysplastic sypdrome,MDS)是一组具有遗传和临床异质性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特征为髓系造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外周血细胞减少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dUemig,AML)转化风险增加。

驱动基因突变纳入MDS的预后积分系统中,对MDS的精确诊断和预后评估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甲基化调控、组蛋白修饰、剪接体、转录因子等多种驱动基因突变与MDS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线粒体DNA的突变,可能影响铁代谢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以及先天免疫应答,日益成为MDS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该文现就MDS中多种驱动基因突变、线粒体DNA突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驱动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线粒体;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55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7395(2261)26-2178-04dol:-.13315/dU cjcep.6061.46.4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Xysphstic sypdrome,MDS)是一组具有遗传和临床异质性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特征为髓系造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W myeloid hdUemT,AML)转化风险增加。

随着下一代测序(next-xenera/ox:quen-cmg,NGS)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驱动基因突变的分子学数据接受日期:2726-79-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8-73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61507071A5-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6检验科,北京-0751作者简介:丁宇斌,男,博士研究生,医师。

血液细胞的再生与增殖机制研究

血液细胞的再生与增殖机制研究

血液细胞的再生与增殖机制研究血液细胞的再生和增殖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血液细胞再生与增殖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将介绍当前对于血液细胞再生与增殖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造血干细胞的再生和增殖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细胞再生和增殖的关键。

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分为干细胞和前体细胞两个阶段。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血细胞的能力,而前体细胞则是由干细胞分化而来,进一步发育成成熟的血细胞。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影响造血干细胞再生和增殖的重要因素。

例如,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够促进血液细胞再生和增殖的信号分子。

它们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进而促使干细胞增殖和分化。

此外,环境因素(如体内各种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存在)也对造血干细胞的再生和增殖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二、血液细胞再生与增殖的调控因子除了造血干细胞自身的调控外,血液细胞再生和增殖还受到一系列调控因子的影响。

这些调控因子包括细胞周期蛋白、转录因子、DNA甲基化修饰和非编码RNA等。

细胞周期蛋白是控制细胞周期进程的关键蛋白。

在血液细胞再生和增殖过程中,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和活性发生变化,从而调节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转录因子是调控基因转录的关键分子。

研究发现,在血液细胞再生和增殖过程中,一些特定的转录因子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它们能够调整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方向,促进不同类型的血液细胞形成。

DNA甲基化是一种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修饰方式。

研究表明,在血液细胞再生和增殖过程中,DNA甲基化修饰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这进一步调节了血液细胞的再生和增殖机制。

非编码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

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在血液细胞再生和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与其他RNA或DNA相互作用,进而调节基因的表达和细胞的功能。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目前已经有了关于血液细胞再生与增殖机制的一些了解,但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调控机制

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调控机制

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调控机制骨髓造血干细胞是体内最初的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多种血液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调控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这篇文章将从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和增殖调控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的机制。

一、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调控机制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血液细胞的过程主要受到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和基因调控等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生长因子的作用。

1. 全方位调控机制在这一机制中,同一种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也可以抑制其分化。

以造血色素为例,TPO(血小板生成素)和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低浓度时促进骨髓干细胞生成血小板和红细胞的分化,而在高浓度时仅仅促进血小板和红细胞的增殖。

这种全方位调控机制可以使骨髓造血干细胞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特征。

2. 分级调控机制在分级调控机制中,各种生长因子会按照一定的时序和配比来发挥其调控作用。

在这种作用下,早期的生长因子会为后期的生长因子打好基础,进而影响干细胞的分化方向。

例如,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GM-CSF(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会在多种生长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干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方向进行分化。

因此,骨髓干细胞的分化调控机制是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方式是既独立又有所交叉的。

二、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调控机制骨髓造血干细胞在体内不断进行分裂,产生大量的血液细胞,其增殖调控机制是干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增殖调控机制主要来自于调节细胞周期进程、质量控制机制和逆境响应等方面。

1. 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周期调控是细胞增殖调控的基本机制。

细胞周期调控的核心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与其调节蛋白的复合物。

各种生长因子通过不同的途径调节造血干细胞的Cdk活性,进而调节细胞周期的进程。

以TPO为例,TPO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DNA合成和G1/S期转变,TPO通过启动PI3K/AKT信号通路并抑制P21和P27的表达,促进Cdk2的活性,加速S 期进程,从而增加骨髓干细胞的增殖。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干细胞研究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热点,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低免疫原性而备受。

在众多研究中,大鼠BMSCs的体外培养和鉴定方法为其在科研和临床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就大鼠BMSCs的培养、鉴定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阐述。

BMSCs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等。

因其来源广泛,免疫原性低,大鼠BMSCs已成为再生医学、免疫调节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BMSCs的培养和鉴定方法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和改进。

BMSCs的培养需要无菌环境,常用的培养基为DMEM、F12等,添加适量的生长因子和抗生素以维持细胞的生长和存活。

细胞的鉴定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

其中,表面标志物如CDCD90等可用来区分BMSCs和其他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包括成骨、成脂和成肌等方向的诱导分化。

本实验采用大鼠BMSCs的常规体外培养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采集大鼠骨髓:在无菌环境下,用注射器抽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加入肝素抗凝。

细胞分离:将采集的骨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细胞培养:将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培养瓶中,用含10%血清、1%抗生素和1%谷氨酰胺的培养基培养。

细胞鉴定:经过约7-10天的培养,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进行细胞鉴定。

通过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对BMSCs进行鉴定。

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发现培养的BMSCs呈典型的长梭形,且细胞间连接紧密(图1)。

经表面标志物检测,BMSCs表达CD29和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图2)。

在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中,我们发现BMSCs经成骨、成脂和成肌诱导后,可分别形成矿化结节、脂肪滴和肌纤维(图3)。

这些结果说明所培养的细胞为BMSCs。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张嘉熙;史册;刘姗姗;李琛;郑嵘;孙宏晨;吴立鹏【摘要】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通过ephrinB2/EphB4信号通路在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探讨EPO在骨稳态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ST2),加入EPO后,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EphB4的表达以及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ALP活性检测和茜素红染色观察EPO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在体外培养的ST2细胞中加入ephrinB2-Fc蛋白,模拟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共培养,使ephrinB-EphB4正向信号激活,采用上述方法检测其对成骨细胞的影响;进一步采用RNAi技术,使EphB4基因沉默,检测EPO对成骨细胞的影响.结果:EPO能增加ST2细胞RUNX2 、ALP和Col1等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伴随ST2细胞表面EphB4的表达升高,ALP活性和钙结节也增加;在模拟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共培养体系中,EPO也能促进ST2细胞的成骨向分化和功能;EphB4基因沉默后,EPO对ST2细胞的作用被减弱.结论:EPO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该作用是通过ephrinB2/EphB4信号介导的.【期刊名称】《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年(卷),期】2014(024)001【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hrinB2/EphB4信号通路;骨髓基质细胞系;成骨分化【作者】张嘉熙;史册;刘姗姗;李琛;郑嵘;孙宏晨;吴立鹏【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7;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科,吉林长春130021;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7;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科,吉林长春130021;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7;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科,吉林长春130021;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2;Q813.1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之间存在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称之为骨稳态。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进展演示稿件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进展演示稿件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 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进展
汇报人:XXX
2024-01-08
目录
• 引言 • 芦可替尼的药理作用 •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
临床研究 • 芦可替尼的安全性评价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肿瘤性疾病,包括慢性粒细 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等。
总生存期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总生 存期较对照组有所延长。
生活质量
接受芦可替尼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得 到改善,疼痛缓解、功能改善等方面 表现良好。
04
芦可替尼的安全性评价
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
常见不良反应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腔溃疡、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中,口腔溃疡的发 生率较高,需要引起关注。
随机对照试验
将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芦可替尼组和对照组 ,以评估芦可替尼的治疗效果。
观察性研究
对接受芦可替尼治疗的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进行观察 ,记录治疗过程和疗效。
剂量探索试验
确定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最佳剂量和给药 方案。
疗效评估指标
缓解率
评估接受芦可替尼治疗的患者中达
芦可替尼与化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 和其他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显示出协 同抗肿瘤作用,能够提高疗效并降低 毒副作用。
例如,芦可替尼与干扰素α联合治疗骨 髓增殖性肿瘤,能够增强干扰素α的抗 肿瘤效果,减少剂量依赖性毒副作用 。
03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 瘤的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设计
预防措施
预防芦可替尼不良反应的措施包括控制剂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定期 监测肝功能等。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 提高身体免疫力。

来自骨髓的自愈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项分化潜能和优势

来自骨髓的自愈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项分化潜能和优势

来自骨髓的自愈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和优势。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多向分化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度的增殖能力,易纯化,均一性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跨系谱、跨胚层分化的潜能,向内、中、三外胚层分化,不仅可以分化为造血基质细胞,还可以分化为许多造血以外的组织细胞,如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键细胞、心肌细胞、基质细胞、内皮细胞、肝和胆道上皮细胞、肺上皮细胞等中胚层细胞分化,同时又有向外胚层的神经元细胞和内胚层的肝卵圆细胞分化的潜力。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属性:从属性上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属于成休干细胞的一种,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是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之外的另一类干细胞,其具有干细胞的共性,即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不仅可以分化为造血基质细胞,还可以分化为许多造血以外的组织,如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胞细胞、心肌细胞、基质细胞、内皮细胞、肝和胆道上皮细胞、肺上皮细胞等中胚层细胞分化,同时又有向外胚层的神经元细胞和内胚层的肝卵圆细胞分化的潜力。

已经有多项研究证实,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体内,可向多种造血以外的组织如肺、骨、软骨和皮肤等处定位并分化为相应的组织细胞。

将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植入受体动物体内,结果在受损的肌组织中发现了有植入标记基因的肌细胞。

为此有人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保留于成年组织器官中的胚胎干细胞或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优点: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易于获得。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自于成年的细胞,甚至可以从患者自身体内获得,而非胚胎或胎儿干细胞,因而不涉及道德及伦理学方面的问题。

与其他干细胞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很容易在体外培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度的扩增能力,在体外经许多次的传代后基因稳定性依然良好,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所需要的干细胞,故能满足干细胞治疗组织工程的需要。

内皮祖细胞的研究现状

内皮祖细胞的研究现状

修复 、 微血管新 生等重要作用 。本文就 E P C s 的来源及其表面抗原 、 影 响E P C s 数 目及功能的因素 、 E P C s 的临床应用以及前景做~简要 的阐

1 E P C s的来源、 表面标志、 分离和培养
在A s a h a r a 等首次从人外周血 中分离 出 E P C s 后. M u r o h a r a 等日 又 在 脐带 血 中发现 了 C D 3 4 + 的细胞 , 在体 外诱 导可 以分化 为成 熟 的 E C s 这也证 明了脐带血中也有 内皮祖细胞的存在。在此之后。 人们相 继在胎儿肝脏 、 骨髓日 、 动脉血管外膜和脂肪组织 中分离 出 E P C s 。 大量 的研究证 实, E P C s 对胎儿的血管生成. 、 对 出生后微血管新生 、 血 管内 皮维护以及肿瘤的生长都有重要 的意义 E P C s 具有游走和增殖分化 的功能。 没有成熟 E C s 的表 面标志. 不 能像 内皮细胞那样形成血管腔样结构, 单从形态学特征上是无法 辨认 出E P C s 现在 最常用 的鉴定 E P C s 的表面分子抗原组合 C D 3 4 分子、 C D 1 3 3 分 子和血管 内皮生长 因子 受体一 2 v a s u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耵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2 , V E G F R 一 2 , 叉称 K D R , F h 一 1 ) , 但单独一个表面分子抗 原是不具有特异性 的 例 如 C D 3 4同时可 以在骨髓来源 的干 细胞如 造血干细胞f H s c s ) 和循环内皮细胞( C E C s ) i表达[ 4 1 。 相关研究还发现 . 内皮祖细胞 与骨髓来 源的单个 核细胞及其前 细胞有许多共 同的特 性. 比较 明显 的就是 它们都具有在一定 的外在环境下结合结合荆 豆凝集 素一 1 ( U E A一 1 ) 、 以及 与乙酰化 低密 度脂蛋 白( AC — L DL ) 有很 高的亲 和 性 。这一特性已经被用 于内皮祖细胞的初期 鉴定和之后的诱导培养 当前人们 已经在内皮组细胞 的培养 、 鉴定以及之后的分离 中归纳 总结 了一些 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 . 究其原理主要是在其分离的过程中 利 用内皮 祖细胞 在分子生物学及运 动力学等方面与其它细胞的差异, 如E P C s 的密度 、 对某些物质的黏附能力 、 大小 、 以及表面的分子抗原, 可以找 到多种 分离 E P C s 的方法 , 以下对几种 比较 常用 的方法作一简 短 的介绍 : F i c o l l 密度梯度离心法 [ I 1 。具体 的方法是把取 自外周血或骨 髓 的标 本进行稀 释( 通常我们选用 H a n k s 液, P B S 液) , 等稀释完毕后 将所获得 的稀 释液注入等体 积的 F i c e l l 液中 . 此 时观察 可发现二者之 间有较 明显的界限 . 按要求进行 离心 . 离心完毕后将试 管底部的单个 核 细胞进行稀释。 其 中主要含有 内皮祖细胞 其他 的方法还有覆盖有 抗C D 3 4 或者抗 C D 1 3 3 抗体的免疫磁珠分离法 、 双色荧光流式细胞仪 分离法 、 抗生物素亲和吸附法 、 m A b 铺展贴壁细胞分离法等 今年来本 学者 Mi k a等 发明了一种新式 的细胞分离装置 ( c e l l i f h r a t i o n d e v i c e ) . 相关的统计学考察显示用该 装置所获得 的内皮祖 细胞 较原有的方法 便捷 、 高效 。 不难 预见这种方式将很快 得到普及 . 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 的方式 要想得到分化较为充分的内皮祖细胞 . 还需在细胞培养皿 中 加入必要的促 细胞生长分化因子 . 待细胞 近一步 分化后进行提 纯后可 获得理想的内皮祖细胞

jak2突变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研究进展

jak2突变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研究进展

JAK2突变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研究进展摘要: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s)是一系或多系分化相对成熟的骨髓细胞不断克隆增殖所致的一组肿瘤性疾病的统称,病变多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

自从2005年ASH会议报告JAK2突变与MPNs的关系以来,JAK2突变的研究一直是近几年ASH会议的热点,本文就JAK2突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MPD)是一组以相对成熟的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肿瘤性增殖为特征的疾病,1951年由William Dameshek最先提出,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具有费城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症(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 and the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CEL/HES)、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伴髓外造血(chronic idiopathic myelofibrosis [with 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未分类(chron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 unclassifiable)[1]。

2008年新修订的WHO分类中已将MPD改为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具有费城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CEL-NOS),肥大细胞增多症(mastocytosis),骨髓增殖性肿瘤,未分类(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unclassifiable)[2]。

骨髓瘤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促生长作用及机制

骨髓瘤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促生长作用及机制

骨髓瘤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促生长作用及机制董晓辉;黄红铭;徐瑞容;薛英姿;丁润生;戚菁【摘要】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人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生成及对内皮细胞AKT、pAKT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VVEC)混合共培养;以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 为对照,用CCK-8、划痕试验检测共培养组和对照组HUVEC的增殖、迁移能力.观察在Matrigel基质中两组HUVEC 管状结构生成的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共培养组和对照组HUVEC 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相比,共培养体系中的HUVEC细胞增殖明显增加,共培养组HUVEC迁移能力明显增强(125±21/视野vs.332±37/视野),共培养组HUVEC管状结构形成数量明显增加(小管数量分别为3.7±1.3/视野vs.8.3±2.7/视野).共培养体系中HUVEC pAKT表达水平明显升高.AKT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骨髓瘤细胞能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多发性骨髓瘤促进HUVEC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作用与AKT信号通路有关.【期刊名称】《交通医学》【年(卷),期】2012(026)001【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共培养;AKT蛋白【作者】董晓辉;黄红铭;徐瑞容;薛英姿;丁润生;戚菁【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外科综合实验室,江苏226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在调节肿瘤形成中,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的相互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骨髓中微血管密度会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侵袭性及增殖速度,同时骨髓瘤细胞也可通过诱导多种生物学效应参与微环境血管生成,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进一步进展[1]。

Ptpn11激活突变骨髓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作用

Ptpn11激活突变骨髓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作用

网络出版时间:2021-9-716: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65.R.20210907.1359.001.html◇基础医学研究◇Ptpn11激活突变骨髓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作用吴梦月,谭振亚,阚 晨,杨 帆,周园琴,龚良菊,孟祥越,郑 红2021-06-10接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670097、81870085);2019年高校拔尖人才项目(编号:gxbjZD07);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基金(编号:XJ2020019);安徽医科大学科研提升计划(编号2019xkjT004);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平台奖补资助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合肥 230032作者简介:吴梦月,女,硕士研究生;郑 红,女,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作者,E mail:hzhen30@126.com摘要 目的 研究Ptpn11E76K/+;Mx1 Cre+激活突变骨髓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方法 分离Ptpn11E76K/+;Mx1 Cre+激活突变骨髓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与含有正常造血干细胞(HSCs)的LSK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尾静脉将突变骨髓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注射到野生C57BL小鼠体内,观察外泌体在体内外发挥的作用,最后通过细胞因子试剂盒检测突变骨髓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发生的改变。

结果 突变骨髓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会携带相关炎性因子,加速正常HSCs的髓系分化能力,导致正常小鼠发生MPN样的表型。

使用炎性因子拮抗剂之后小鼠的MPN症状有所缓解,外泌体中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也降低。

结论 Ptpn11E76K/+;Mx1 Cre+激活突变骨髓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携带炎性因子导致小鼠发生MPN样表型,外泌体及其携带的炎性因子都可以作为MPN治疗的潜在靶点。

关键词 Ptpn11;激活突变;骨髓增殖性肿瘤;外泌体;炎症因子中图分类号 R3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492(2021)11-1679-08doi:10.19405/j.cnki.issn1000-1492.2021.11.001 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a,MPN)是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s,HSCs)在分化过程中向一系或多系细胞异常分化导致的血液系统疾病[1]。

细胞生长与增殖机制的研究进展

细胞生长与增殖机制的研究进展

细胞生长与增殖机制的研究进展细胞是生命体系的最小单位,它们在体内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医学的迅速进步,人们对于细胞生长与增殖机制的研究也越发深入。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细胞生长与增殖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紧密调控的细胞周期细胞的生长与增殖最基本的过程就是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由复制、G1期、S期、G2期、有丝分裂、细胞分裂等阶段组成,其中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

人们发现,研究细胞周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细胞生长与增殖过程中复杂的调控机制。

过去人们往往将细胞型态的变化作为早期cell cycle的标志,但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发现细胞周期在生物体级别上是几近完美的。

因为通过蛋白质解析和DNA复制速度控制,科学家们成功实现了细胞周期的严格控制和调控。

2. 基因调控与修饰人们发现,细胞生长和增殖受到基因调控的影响。

在DNA的复制过程中,会有针对性的修饰如干细胞核移植等,这些都是基因修饰所必须的,因为基因的正常发挥需要有多层次的修饰和调控来实现。

如今人们已经成功地研究了许多与基因调控和修饰相关的分子机制,例如表观遗传修饰、RNA序列调控、DNA甲基化等。

这些研究可用于解决肿瘤以及神经和免疫相关的多种疾病。

3. 细胞分化与干细胞研究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过程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关键分支,人们获得了健康细胞分化过程的深度认识。

许多可以重构特定类型的肝细胞或心细胞的方法已经问世,这些方法为制造特定器官组织的工程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学家们对于干细胞的研究也是相当重要的,干细胞分为造血干细胞和多潜能干细胞,能够分化培育成大量不同类型的组织和细胞。

这意味着,干细胞研究给体细胞行业乃至医学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4. 与肿瘤相关的细胞分裂异常肿瘤是影响着人类健康和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实,肿瘤细胞与崭新的可治愈血液细胞有很多共同点,例如它们都能够以不同的速度进入有丝分裂、进入调控阶段而不分裂、出现不规则核间距以及出现贺兰德结等。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赵志华;赵智刚;陆宁;王晓芳【摘要】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体外支持造血的能力.方法取15例MM患者的骨髓MSCs,并在体外培养和扩增.观察细胞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免疫表型;体外诱导MSCs向骨和脂肪分化;RT-PCR检测MSCs造血因子表达情况;将MM骨髓MSCs作为滋养层,应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检测其支持造血能力.结果 MM来源的MSCs形态为典型的纤维细胞样,该细胞群体表达CD29、CD44、CD105,而CD14、CD31、CD34、CD45、HLA-DR均表达阴性.油红O染色和Von Kossa染色检测显示MM骨髓MSCs可以向骨和脂肪分化.MM骨髓MSCs表达造血相关因子,在体外可以维持和扩增造血干/祖细胞.结论 MM患者骨髓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MSCs,其具有体外支持造血的功能.【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0(025)005【总页数】4页(P441-444)【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作者】赵志华;赵智刚;陆宁;王晓芳【作者单位】30002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30002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30002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30002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外,还有一类具有干细胞特征的细胞群体,被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

MSCs是骨髓微环境中很重要的组份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既往研究表明MSCs具有支持造血和调控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能力[1,2]。

此外,MSCs 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组织,如骨骼、软骨、骨髓基质、肌肉、腱、脂肪和神经细胞等[3,4]。

全骨髓培养法扩增小鼠内皮祖细胞☆

全骨髓培养法扩增小鼠内皮祖细胞☆

全骨髓培养法扩增小鼠内皮祖细胞☆刘俊峰;杜忠东;陈植;关云谦;李慎涛【摘要】10.3969/j.issn.2095-4344.2012.36.020% 背景:对于小型实验动物,通过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内皮祖细胞培养、扩增的方法较为繁琐.目的:探讨采用全骨髓培养方式扩增小型动物内皮祖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分离C57BL/6小鼠内皮祖细胞,培养第7天行DiL-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检测,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34、FLK-1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其体外血管生成能力,黏附、增殖和迁移能力.设立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法为对照.结果与结论:全骨髓培养至第2天便可见早期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第7天时可见大量短梭状内皮祖细胞,其具有吞噬DiL-acLDL及结合FITC-UEA-1的能力,内皮祖细胞在基质胶上同样能够形成血管样结构,培养至第2周晚期内皮祖细胞集落出现,迅速生长形成典型的铺路石样,并能够在体外传代培养,细胞数量、细胞表面CD34、FLK-1表达、体外黏附、增殖和迁移能力及晚期集落出现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采用全骨髓培养的方式能够实现小型动物内皮祖细胞的筛选扩增,且操作简便.【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2(000)036【总页数】5页(P6762-6766)【关键词】骨髓;内皮祖细胞;小鼠;扩增;单个核细胞【作者】刘俊峰;杜忠东;陈植;关云谦;李慎涛【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北京市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北京市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北京市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北京市100053;首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基础医学院,北京市10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0 引言内皮祖细胞是一类与造血干细胞具有共同前体的细胞,在维持血管的正常结构、功能以及损伤后的修复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内皮细胞增殖研究论文【摘要】本研究以内皮细胞培养液(Endo m)培养小rmGmcSF)对骨髓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用Endo m培养小鼠骨髓内皮细胞,通过wright Giemsa染色计数内皮细胞集落、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内皮细胞表型;加入不同浓度的GmcSF,通过集落形成率、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细胞生长周期,观察Gm cSF对内皮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结果表明:Endo m诱导的骨髓细胞可以生成内皮细胞集落,vwF 检测呈阳性;集落形成率检测及mTT法测定均证实Gm cSF 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长周期检测结果显示,Gm cSF处理组的细胞进入S期的比率为9.3%,而对照组为2.1%,说明Gm cSF可以通过促使内皮细胞进入S期而加快细胞的分裂,促进细胞增殖;比较第1代和第4次传代后细胞的生长曲线,两者无明显差别,说明多次传代后的细胞仍保持传代早期的增殖潜能。

结论:Gm cSF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经多次扩增传代后内皮细胞的增殖潜能无明显改变。

【关键词】骨髓内皮细胞Gm cSF 细胞增殖Effectsof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onGrowthofmurineBo nemarrowEndothelialcellsAbstractThepurposeofthisstudywastoinvestigatetheeff ectsof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onthegrowthofmouse bonemarrowendothelialcells.Endothelialcellcultureme dium(Endo m)wasusedtoculturemurinebonemarrowendothelialcells.En dothelialcellcolonieswerecountedundermicroscopebywr ightGiemsastaining.Theeffectofdifferentconcentriationof GmcSFontheproliferationofbonemarrowendothelialcellswa sobservedbytheformationofendothelialcellcolonies,mT Tandflowcytometry.Theresultsindicatedthattheendothe lialspecificmarkervwFwasexpressedbythecolonycells,G mcSFpromotedtheproliferationofbonemarrowendothelialc ellcoloniesandmTTconfirmedtheeffectofGmcSFonpromotingtheproliferationofbonemarrowendotheli alcells.Theresultofdetectingcellcycleshowedthatther ateofcellsenteringintoSphasewas9.3%inGmcSFaddedgroupandtherateofcellsenteringintoSphasewas2.1%incontrol.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cell growthcurvebetweenthefirstpassageandfourthpassage.I tisconcludedthatGmcSFcanpromotetheproliferationofbonemarrowendothelia lcells,theproliferationpotentialofbonemarrowendothe lialcellsbetweenthefirstandfourthpassagenosignifica ntlychanges.keywordsbonemarrowendothelialcells;GmcSF;proliferationjExpHematolXX;15:622-625目前,已有许多报道证明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s,Ec)、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可以用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以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肢体缺血[1,2]也可以用于组织工程的血管构建[3],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kawamoto等[4]报道,EPc对缺血心脏病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减少了缺血组织的面积,同时改善了心脏的功能。

kalka 等[5]则报道了利用EPc对肢体缺血的小鼠模型进行治疗,实验结果表明了EPc能显著增加缺血肢体的灌流,而且组织学检查发现缺血部位毛细血管的数目也大大增加。

内皮细胞的有多种,可以从外周血、脐血及骨髓中获得[6],而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于骨髓。

从病人自体的骨髓中获得内皮细胞,一方面比较方便,而且也可以避免GVHD的发生。

但是由于骨髓基质细胞种类多,难以分离纯化骨髓内皮细胞或内皮祖细胞。

本研究用本实验室配制的内皮细胞培养液(Endo m)体外培养小鼠骨髓细胞,分离纯化骨髓内皮细胞及内rmGm cSF)对小鼠骨髓内皮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以及体外增殖后内皮细胞增殖机能的改变,这对临床运用内皮细胞或内皮祖细胞治疗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动物昆明小鼠,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学部提供,雌雄不限,普通饮食。

主要试剂和仪器ImDm为Gibco公司产品;新生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清生rmGm cSF)为R&amp;D公司产品;vwF抗体、cy3标记的羊抗兔IgG为Sigma公司产品;mTT、二甲基亚砜(DmSo)为Sigma 公司产品;酶标仪为Awarens公司产品;co2培养箱购自美国Forma。

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集落的培养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股骨,用ImDm冲出骨髓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取1×106个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种入1ml含有15%新生牛血清的Endo m培养体系,置于24孔板中,于37℃、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5天后,用胰蛋白酶消化,制成单细胞悬液,按每孔1×104个细胞种入24孔板,每组3孔。

于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培养15天后计数内皮细胞集落数,以≥50个细胞的聚合计为1个集落。

内皮细胞的形态观察及vwF的检测培养的骨髓内皮细胞集落经wright Giemsa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细胞形态。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骨髓内皮细胞vwF。

将内皮细胞培养于24孔板内放置的盖玻片上,当细胞间没有明显的间隙时,取出盖玻片,用PBS清洗,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30分钟,用PBS洗3次:2%的正常羊血清封闭4小时,加入vwF抗体,4℃过夜,用PBS洗3次,加入二抗cy3IgG,37℃孵育60分钟,PBS洗3次: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以本室建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株[7]为阳性对照,骨髓成纤维细胞为阴性对照。

不同浓度的Gm cSF对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形成集落的影响取纯化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培养于24孔板中,每孔5000个细胞,在基本培养体系(含1%浓度Endo m)的基础上分别加入5、10、25ng/ml的rmGm cSF,对照组不加入Gm cSF,每组3孔。

置于co2培养箱培养15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记数集落数,≥50个细胞的聚合计为1个内皮细胞集落。

Gm cSF对内皮细胞增殖影响的mTT法测定将纯化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按5000个/孔培养于96孔板,每孔0.2ml,每组3孔。

实验组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5、25、100ng/ml的rmGm cSF,对照组内不加。

在37℃、5%co2、饱和湿度下分别培养5天和10天,取出培养板吸去培养液,然后加入无血清的ImDm180μl和20μlmTT溶液,放入培养箱孵育4小时,吸去液体,各孔加入DmSo150μl,振荡10分钟,使结晶充分溶解。

选择492nm波长,在酶标仪上测定各孔的光吸收值(oD492)。

生长曲线纯化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培养于96孔板中,每孔5000个细胞,加0.2ml含15%新生牛血清的基本培养液,并加入25ng/ml的rmGm cSF。

共种6组,每组3孔,培养5天后,分别于第7、9、11、13、15天用胰酶消化后计数细胞,每次3孔,求平均值,做出生长曲线。

按公式DT=t×1g2/算出第1代内皮细胞生长的倍增时间。

细胞周期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无菌条件下取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按2×106个细胞种于6孔培养板中(2ml培养体系中含15%新生牛血清的Endo m),置于37℃、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5天,然后吸去培养液,加入两种不同培养体系,对照组加含15%新生牛血清的ImDm,实验组加15%新生牛血清的ImDm和100ng/ml的rmGm cSF,每组各10孔,置于co2培养箱培养3天后,用胰酶消化细胞,200×g,离心5分钟,用PBS洗涤细胞2次之后,用300μlPBS重悬细胞,加入冰冷的乙醇(-20℃)约700μl(终浓度为70%),将细胞放于-20℃过夜处理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细胞传代培养取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按2×106个细胞种于6孔培养板中(2ml体系中含15%新生牛血清的Endo m),置于37℃、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5天,然后吸去培养液,加入15%新生牛血清的ImDm培养液和100ng/ml的rmGm cSF,促使细胞融合,再按1∶4传代于6孔板中,同样加入15%新生牛血清的ImDm和100ng/ml的rmGm cSF,等细胞生长至融合,按1∶4传代,加入相同培养体系。

按上述方法传4代后,绘制生长曲线,方法同前。

公式DT=t×1g2/算出第4代内皮细胞生长的倍增时间,并与第1代的倍增时间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为3次结果,以mean±SD表示。

不同处理组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应用SPSS软件分析,P&lt;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细胞形态每孔种入小鼠骨髓内皮细胞5000个,对照组加基础培养液,实验组在基础培养液的基础上分别加入rmGm cSF5、10、25ng/ml。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集落数均明显增多(图3),说明rmGm cSF对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的增殖有明显刺激作用。

rmGm cSF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培养5、10天,分别进行mTT的检测,结果表明rmGm cSF对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生长促进作用明显,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lt;0.01)(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