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式叙事下的异样思考——论卡夫卡小说中的生态意识
《昆虫记》:弗兰兹·卡夫卡的存在主义寓言与自我探索
昆虫记:弗兰兹·卡夫卡的存在主义寓言与自我探索引言
《昆虫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于1915年所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
这个作品以一个普通人突然变成一只巨大甲壳类昆虫为起点,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性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剖析《昆虫记》中蕴含的存在主义寓言和自我探索。
1. 弗兰兹·卡夫卡与他的文学风格1.1 卡夫卡简介
1.2 文学风格概述
1.3 卡夫卡式现实主义
2. 存在主义与《昆虫记》之间的联系2.1 存在主义哲学概述
2.2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2.3 存在感与孤独性
2.4 自我或非自我之困局
3. 大自然和社会对人的影响
3.1 随从身份与现实压迫
3.2 衰落与荣誉:昆虫对比身份
3.3 社会底层文化与人的固化
4. 自我认同与自我的探索
4.1 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我认同
4.2 自我认同障碍与社会身份压力
4.3 意义寻求与追寻生活的价值
结论
《昆虫记》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存在主义哲学见长。
通过剖析卡夫卡
作品中存在主义寓言以及对自我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内在所
隐藏的种种信息。
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意义和谜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同时也思考自己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所处之境遇。
生态寓言的诗意建构--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态意象及其所寄寓的文化意蕴
迟 子 建 陶 醉 在 自己建 构 的 生 态 空 间里 . 她 笔 下 的 文 字 时 而 像 阳光 在黑 白 的琴 键 上 轻 盈 地跳 跃 . 弹 奏 出 悦耳轻快 的曲子 . 时而像灵动的精灵 . 游 走 在 梦 一 般
的 诗 行 。 她 重新 审视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 建 构 生 态 的 精
一) 自然 意 象— — 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共 存 不 幸 。 她 的作 品 流淌 着 一 股 脉 脉 的温 情 , 可 以 让 读 者 (
领 悟 到 生 态 的 意 义价 值 . 获 得 独 特 而 充 满 温 情 的 生 命
迟 子 建 编 织 着她 的生 态 理 想 . 建 立 了和 谐 自然 的
态 文 学 的 构 建 过 程 即是 自然 的复 魅 过 程 . 迟 子 建 通 过
一
些 典 型 的 自然 意象 .重 新 建 立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 还
人性之美 . 从生态 、 心 灵 失 衡 的挣 扎 中寻 找 支 撑 , 还 原 原 生 态 本 真 . 形 成 了独 特 的 自然美 与生 态 美 ③ 以水 的
子 建 却 始终 以 自觉 的意 识 进 行 创 作 . 她 对 故 乡 有 着 深
在 这 种 缠 绵 的 眷 恋 下又 包 裹 着 对 生 态 理 想 解 析 人 与 自然 的 心 灵 密码 . 构 建 了一 则 生 态 寓言 论 刻 的眷 恋 . 文 的 第 一 部 分从 生 态 文 学 的 角度 概 括 迟 子 建 的创 作 : 第 二 部 分 对 迟 子 建 小说 中的 典 型 意 象 进 行 梳 理 和 归 类. 从 自然 意 象 、 动植 物 意 象和 乡土 意 象三 个 方 面 。 结 合相关作品 . 解 析 这 些 生 态意 象的 审 美价 值 和 深 层 隐 世 界 的 构 建 和对 自然 失 衡 、文 明 衰 退 的批 判 与反 思 。 迟 子 建 作 为 新 时期 的生 态 文 学 作 家 . 将 视 角 更 多 地 投 射 在 对 生 态 价值 的评 估 和 对 生 态 人 性 美 的 肯定 上 . 使
试论卡夫卡小说的悖谬思想
试论卡夫卡小说的悖谬思想个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风度翩翩的正常男性,他在内心是非常渴望甜蜜的爱情的,他先后曾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由于卡夫卡的内心是脆弱的,他没有能力承担起婚姻和家庭的责任,内心充满恐惧与不确定,所以在婚姻的重任面前,他屡次退缩了。
但是,卡夫卡并不是一个看破红尘、对爱情冷漠的人,相反,他对待女性礼貌、热情,热忱而又不失优雅。
在生活中,他与这些交往的女性也发生过男女关系。
但是在卡夫卡的笔下,他对于女性的描写却是有失偏颇的、是不公正的。
《审判》中律师的秘书、法院的女仆,《城堡》里官员的情妇等等,她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
这也是他对女人的一种认识,尽管这种认识并不完全准确,但也表明了他一贯的态度,这主要是由于深植于他内心深处的仍然是恐惧与不安,也即性爱恐惧。
在性爱结束以后,他会产生懊恼、负罪的情感,他的内心是脆弱的,对于性爱充满恐惧之情。
在生活中,随着恋爱中双方感情的升温,恐惧便会袭击着他的身心,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在现实的婚姻问题摆在他面前时,恐惧就出现了。
他感觉自己对于婚姻是无能的。
在恋爱的美好感觉之后,一个实实在在的婚姻问题便呈现在他面前,他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去经营一桩婚姻,也会因为婚姻和家庭而失去自由,自己将会被婚姻和家庭支解。
这些将会剥夺他个人的空间和时间,使他没有办法专心写作。
而在他看来,除了写作能使他感到快乐、安宁之外,能给他灵魂的救赎以外,其他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
这种矛盾、恐惧的心理慢慢地形成了他整个一生的形象。
第三节其他思潮及作家的影响卡夫卡所处的时代环境给了他消极的情感状态,他的犹太血统、特殊的家庭背景对于他的性格和写作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之他身体孱弱、性格矛盾、孤僻,使得他对于社会始终充满抗拒,难以融入到社会之中。
所有这些,都将孤独、恐惧、矛盾的情感深深植入到他的血液之中,他们已经成为了卡夫卡性格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正是带着这种恐惧和怀疑的眼神去观望这个世界。
对人类生态困境的审视——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生态哲学意蕴
会 生 态 危 机 和 精 神 生 态 危 机 , 而 , 会 生 态 ( 与 人 的 因 社 人
被 提 出 , 国 学 者 威 廉 ・ 克 特 ( l a R e e t在 1 7 美 鲁 Wi im u k r l ) 98
危 机 . 并 对 自然 生 态 危 机 导 致 社 会 生 态 危 机 和 精 神 生 态 危 机 的 人 类 生 态 困 境 进 行 严 肃 审 视 .从 而 探 究 生 态危 机 的 产 生根 源 , 无 疑 充 溢 着 生 态 哲 学 意 蕴 。 这
关 键 词 :劳 伦 斯 小 说 自然 生 态 危 机 社 会 生 态 和
年 发 表 的一 篇 题为 《 学 与 生态 学 : 态 批评 的试 验 》 文 生 的
文 章 中首次 使用 这一 术 语 。 后 , 态 批评 作 为一 种 文学 之 生 批 评 理 论 经 过 近 二 十 来 年 的 发 展 历 程 后 终 于 在 9 年 代 确 0 立并 迅 速成 为文 学研 究 的显 学 。生态 批 评一 开 始就 是 带 着 一 种 “ 题 主 义 ” 姿 态 研 究 人 类 文 学 文 化 , 既 研 究 问 的 它 文学 文本 中 的生 态哲 思 , 对 人类 中心 主义 , 求 达 到人 反 追 与 自然 和 谐 共 生 的 生 态 和 谐 格 局 , 同 时 又 关 注 人 类 之 间 的 社 会 生 态 和 人 类 内 在 的精 神 生 态 。 文 学 的 生 态 学 研 究 就 是 要 研 究 自然 生 态 、 社 会 生 态 和 精 神 生 态 这 三 个 方 面 在文 学文 本 中的 的表 达和描 述 并进 而探 究 生 态失 衡 的根
课题研究论文:论《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67454 哲学其它论文论《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18世纪以来,人类逐步进入工业社会。
一方面,人类享受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我们的巨大物质财富,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人类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
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令人类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污染着生态环境,这种情况到了二十世纪变得更加糟糕。
就在此时,一位伟大的女性蕾切尔?卡逊用一部矿世巨著《寂静的春天》引起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其中阐释的生态哲学思想更引发了人类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一、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中生态哲学思想基本内涵(一)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将人作为宇宙中心的观点,一切以人为尺度,承认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和存在的权利,自然物的价值就是满足人类需求的价值。
卡逊及其反对这种思想,而在《寂静的春天》中始终贯穿着生态中心主义的思想。
卡逊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不应该对立存在的。
只有在人类的悉心保护之下,自然界才能维持平衡。
人类不能根据自身喜好去随意支配自然、控制自然、破坏自然,这种主宰和支配的思想在现在新技术发展起来的背景下,更应该得到重视和改善。
而促使人类在当下环境条件下爱护生命、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则更显重要。
卡逊这种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的背后,其实是对人类妄想征服、控制自然的狂妄态度的质疑。
卡逊在文中曾提到,自然的历史是人类与周围环境共同的历史,无论是人类亦或是在大自然中生长的各种生物,都在自然的庇佑下成长并且形成了自然的习性。
纵使生命已在自然中存在的时间十分久远,但就从地球的形成时间整体来看,生命对自然的改造还是微乎其微的。
“仅仅在出现了生命新种――人类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
自然提供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条件,并为人类更好地生存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因此,人类理应热爱自然,并把这种爱的原则扩展到生物范畴。
这种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更加具有深刻的生态哲学意义,它说明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对其他生物的依赖,更说明了所有的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高二语文 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卡夫卡的文学可以称为“弱”的文学。
他的作品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是弱者,逆来顺受,对于异化的现实毫无反抗能力。
而另外的一些作品可以称为“强”的文学,描写强者,他们反抗着,尽管他们的反抗包含着绝望。
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美国的欧内斯特·海明威。
他是现代荒原上的一名绝望而坚强的角斗士。
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作家用角斗、拳击、打球的习惯用语来谈论写作:“我开始写作时并没有大叫大嚷,可是我超过了屠格涅夫先生。
接着我严格训练自己,又超过了莫泊桑先生。
我和司汤达先生打了两回平局,我自己觉得在第二回里还是我占了上风。
可是谁也没法拖我到拳击场上去和托尔斯泰先生比个高低,除非是我疯了,或是我的水平还在不断提高。
”海明威喜爱看拳击、看角斗、打猎、钓鱼、喝酒,而他主要的拳击对象是语言。
然而海明威不仅是写字台旁的角斗士,他也是20世纪欧洲舞台上的一个出色的人生角斗士。
面对世界的荒诞与邪恶,他不像卡夫卡那样一味做出顺应性反应,也不似萨特早期作品那样厌恶生活。
他发现世界是由暴力与邪恶统治着,但却勇敢地生活。
绅士淑女们很难喜爱海明威的作品,这不仅因为他的文体——几乎斩伐了所有美丽动人的形容词,使语言简明得像不长树叶的枯枝,而且因为他描绘的世界过于冷酷,使神经不够坚强的人难以卒读。
好莱坞在制作根据海明威作品改编的影片时,总要加入大量的柔情蜜意,就像中国观众看到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哈里的爱情几乎成了主题,而小说中却只有十几个字;小说中象征死亡的豹尸、秃鹫、鬣狗都没有去着意表现;在小说结尾处已经停止呼吸的哈里,在电影里却睁着一双炯炯放光的眼睛坐了起来。
电影界公认,海明威的小说形式最接近电影,然而根据海明威作品改编的电影却离海明威甚远。
从电影上了解海明威是容易受骗的。
论李佩甫小说中的生态意识
62基金课题李佩甫的小说注重对乡土自然环境的描写,强调生态整体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他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生态孕育的结果,特定的生态地域可以塑造一定的精神生态。
他的作品《生命册》《平原客》曾获“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他用文字刻画原生态自然面貌,并把对生态现状的反思与对回归自然的生态理想诉求寄托在作品中。
1…书写豫中平原的自然生态之美李佩甫作为一名乡土作家,其笔下的人物都是背着“土地”行走的人,他认为人与大地上的花草树木、飞鸟走禽、河流山川一样,都是自然孕育的结果,是一个平等互融、和谐共生的整体。
因此李佩甫在描摹自然万物的时候,善于捕捉生态环境的细部,并将人们忽视的美呈现出来。
花有花语,草有草性[1],他对自然生物的细微观察和生命体悟使小说蕴藏着盎然生机。
在《羊的门》中,对“狗狗秧”“乞乞牙”“星星草”等植物的描写体现出了李佩甫非凡的观察力,“黄点点小花儿的草”“碎麻麻”“一点点”等描写落在细微之处,体现出极强的艺术张力,这种张力出于自然,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平衡[2]。
这些草在平原上没有鲜亮的称谓,却透露出原始质朴的自然气息和生命力量,它们以一种扎根平原又昂扬向上的姿态展现了自然赋予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与平原上背着“土地”行走的人所具有的顽强朴素的精神特质十分相似。
李佩甫把自然界中的细微生物和人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看待,甚至把这些小生灵人格化,通过独有的眼力及细腻的笔触呈现出了他眼中的离离原上草,向读者展示了豫中大地上被人忽略的自然之美。
…李佩甫作品中的许多意象让人着迷,他塑造的“油菜”“树”“花”等植物意象的实质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植物文化,这种植物文化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内涵[3],一些微小甚至鲜为人知的动物在他的笔下也富有人性。
他将人作为各种自然意象来写,如《生命册》中建筑工地上的“油菜”、神性的偷儿“虫嫂”、望月潭中夜游的“春才”等都显示出人的生态本性。
人类面对自然的本性应当是审美亲和的[4],这些人物虽然各有缺陷,但他们受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散发着独特的审美魅力,展现出了真实的人性。
关于人类栖居的诗意想象——考琳·麦卡洛作品中的生态主义思想分析
诗意想象, 描绘了 人类共同的夙愿——伊甸园式的, 没有战 利亚元素也对美国现当代文化产生了较大的触动。 I 2 } 考 琳・ 麦 争、 政治、 宗教等现代文明话语羁绊的, 与自 然融为一体的 卡洛的反城市书写主要体现在对政治、 战争、 宗教等现代文
现世界中丧失德性的自己, 他不得不选择逃避——以“ 第三 育的 第二位“ 导师” , 但玛丽的观点是“ 性痛苦论” , 她所描绘
7 0
的, 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政治就是卢梭所言的枷锁之 洛伊之歌》 直接呈现了战 争中疲惫的 灵魂、 被摧残的肉体和
一
。
在考琳 ・ 麦卡洛看来, 政治是导致“ 非我” 境遇及“ 非我” 之 无尽的 苦难; 《 遍地凶案》 贝 4 描绘了 冷战给美国人民留 下的无
痛的 主要原因, 在她的作品中, 不仅身处 政治游戏中 的人备 法平复的创伤。 感“ 身不由己” 的疲惫, 而 且, 在国际 争端中, 作为生命个体的 ( 三) 抑制人性的宗教。考琳・ 麦卡洛的 《 荆棘鸟》 《 呼唤》 人也仅仅是一 个微不足 道的 牺牲品 《 摩根的 旅程》等作品均呈现了 宗教作为信仰空间 对人性进 恺撒是考琳・ 麦卡洛在《 恺撒大帝・ 十月马》 中塑造的 一 行抑制的痛苦。《 荆棘鸟》中的 菲奥娜之所以 接受父亲指 定 个困顿的 英雄, 他在实现政治梦想、 寻求自 我的旅途中曾 一 的、 无爱的婚姻, 原因在于她对“ 原罪说” 的内化, 她将 自己和 度迷失: 迷失于权力的争夺, 迷失于利益的得失。虽然他对 女儿梅吉之所以遭受不幸爱情 、婚姻折磨的原因归结于原 于自己必然淡出罗马的历史舞台、必然走向死亡的命运有 罪; 《 呼唤 》 中的 伊丽莎白能 够忍受无爱、 无性的 婚姻, 也是因 着清晰的认知, 但是已经卷入政治漩涡的 恺撒, 却无法停止 为对宗教文化内化的结果, 她接触到的所有宗教文化都在强 自 己的“ 罗马帝国梦” , 因 此, 他也无法逃离“ 十 月马” 般被献 调女性受苦的合理性。长老教会的默里牧师利用 “ 男性” “ 牧 祭的悲剧命运。经历诸多战事的恺撒不断地感慨岁月的无 师” 这两张王牌对伊丽莎白进行“ 性罪恶” 的“ 教育” “ 女人如果 情, 尤其在惨烈的 蒙达战役之后, 他更深切地感受到岁月的 喜欢干那事儿, 就和妓女没什么两样。上帝只让丈夫快乐, 女 风霜和无尽的 疲惫, 但是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来偿还由于 人是诱惑和邪恶之源, 因 此, 男人如果沉湎于声色口 腹之乐, 战争欠下的巨 额债务, 恺撒不得不继续发动战争, 此时的他 就应该责 备女人。 诱惑亚当的 是夏 娃。 夏 娃和毒蛇 勾结, 毒蛇 已 经被战争捆绑, 被无尽的政治漩涡吞噬。为了 逃避“ 波尼 就是化了妆的魔鬼。 所以, 女人的快乐都在孩子身上。 ” 由 们” 的围攻和封锁、 释放自 己所遭受的屈辱和抑郁、 躲避实 于母亲的 缺席, 伊丽莎白的 嫂子 玛丽 成了 伊丽莎白 婚前 性教
论那家伦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识
论那家伦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识作者:陈宇燕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我国大理白族作家那家伦是当代一位德高望重,知名度高的少数民族作家。
在其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相处下的和谐生态意识,展现出灵动的生态之美。
人文领域中的生态文明意识,体现了发展的生态之势。
生态危机下的忧患意识,尽显深沉之思。
作者层层深化的生态意识,反思了当下的生态关系,以此唤醒人们强烈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那家伦;文学作品;生态意识那家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白族作家,其作品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生活视野广阔,题材涉取广泛,边地生活色彩浓郁,具有少数民族生活神韵,且不乏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潮流。
在他的笔下自然风光水色灵秀,民族风情鲜活灵动,人与自然相处下的和谐生态意识隽永留长。
人文领域中生态文明意识丰富多样,以此突出生态发展之势。
面对人对自然不合理利用所产生的生态危机,催人深思。
一、和谐统一的自然生态意识在那家伦笔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天人合一”的象征,預示着美好的发展状态。
拥有丰富资源,宽厚深沉的大自然给予了人类生存的基础。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面对大自然的恩惠与壮势,人类在发展当中展示着他们的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抒发着他们对自然的喜爱。
在这些情感的糅合当中,作者的生态意识隽永留长。
人对自然的感恩之情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现,是一种在互利互惠发展中的和谐生态意识。
“只要地球还在,生命就将永存’蜓在苍洱大地上,自然赋予了白族人民得天独厚的恩泽。
巍峨峻岭的苍山,明亮如眼的洱海,养育着一代又一代淳朴的白族人民。
《太阳下美的爱神》对“望夫云”进行了深情隽永的赞美。
自然给予我们繁衍生息的温室,给予我们创造文明的福利,人与自然必须是和谐相处的才能得到永恒发展。
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美源自人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和自然予人的馈赠。
此情融合着坚定的生态保护观念。
人的意志影响着人对自然的作为,在人类中心主义盛行的年代下,生态作家那家伦笔下所抒发的人对自然恩泽之意的深切领会,是重视培养生态意识的催化剂与坚定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体现。
生态寓言的诗意建构
氢燃料一公斤多少钱氢燃料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备受关注。
众所周知,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导致了全球变暖和大气污染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对于替代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而氢燃料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选择受到了广泛关注。
那么问题来了,氢燃料一公斤多少钱?事实上,目前氢燃料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因此,氢燃料的价格相对较高。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目前氢燃料的价格在每公斤10美元到20美元之间,折算成人民币大约是70元到140元。
这个价格相对于传统燃料来说还是较高的,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效应的发挥,相信氢燃料的价格会逐渐下降。
目前,氢燃料主要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例如氢燃料电池汽车。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以氢气为燃料,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驱动电动机的车辆。
它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相比,具有零排放、高效能、长续航里程等优势。
然而,由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制造成本较高,导致其售价相对较贵。
根据目前市场情况,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价格一般在30万元到150万元之间,较为昂贵。
除了交通运输领域,氢燃料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氢燃料电池可以用于家庭能源系统,将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氢燃料以供家庭使用。
同时,氢燃料还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供应。
由于氢燃料的环保和高效性能,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有望扮演重要的角色。
总的来说,氢燃料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价格目前还处于较高水平。
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相信氢燃料的价格将会逐渐下降。
此外,通过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应用,氢燃料有望在交通运输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成熟,相信氢燃料的价格将会更加亲民,成为人类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重要选择,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氢燃料的价格目前较高,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环保的特点使得它成为人类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相信氢燃料价格会逐渐下降,并逐渐普及到更多领域。
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与生态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与生态意识自然意象与生态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自然意象与生态意识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自然现象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家们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自然意象与生态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首先,自然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自然景观的美丽与恢弘往往与人物的情感体验相呼应。
例如,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与绝望。
秋天的黄叶、凋零的花朵以及寒风呼啸的声音,都成为主人公内心痛苦的象征。
这种运用自然意象的手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其次,生态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作家们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与破坏,呼吁读者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例如,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作者通过描写农村的自然景观以及农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环境破坏的忧虑。
小说中,主人公的家乡曾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田被毁,水源被污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通过这样的描写,余华呼吁读者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此外,自然意象与生态意识在文学作品中还常常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
作家们通过描写自然的力量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
例如,在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作者通过描写老渔夫与大海的斗争,表达了对人类坚韧精神的赞美。
在这个故事中,老渔夫与大海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他们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通过这样的描写,海明威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持。
总之,自然意象与生态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自然现象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家们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呼吁读者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并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
《鲍尔吉·原野散文的生态意识研究》范文
《鲍尔吉·原野散文的生态意识研究》篇一一、引言鲍尔吉·原野,当代知名散文家,以其深邃的思绪和独特的视角为众多读者所熟知。
其散文作品中,生态意识尤为突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他对生态环境的深刻思考。
本文旨在通过对鲍尔吉·原野散文的深入研究,探讨其作品中的生态意识,并分析其作品对于当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鲍尔吉·原野散文的生态意识特点(一)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鲍尔吉·原野的散文作品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十分细腻。
他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壮观,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同时,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鲍尔吉·原野在散文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在作品中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鲍尔吉·原野的散文作品中,还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他通过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描写,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同时,他呼吁人们关注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三、鲍尔吉·原野散文中生态意识的表现形式(一)寓言式表达鲍尔吉·原野在散文中常采用寓言式表达,通过动物、植物等形象生动的描绘,将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出来。
这种表达方式让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二)对比手法鲍尔吉·原野在散文中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过去的自然景观与现在的生态环境进行对比,揭示出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同时,他也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三)呼唤环保意识鲍尔吉·原野在散文中不断呼唤人们的环保意识。
他通过描写生态环境的美好与脆弱,让读者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叙事背后的隐忧——叙事学视野下透视《你让我顺水漂流》对传统与生态的思考
叙事背后的隐忧——叙事学视野下透视《你让我顺水漂流》对传统与生态的思考作者:孙登高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9期孙登高(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摘要:《你让我顺水漂流》是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作品。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这篇小说在叙事顺序和第二人称运用上独具特色,这二者背后蕴含着作家对鄂温克传统失落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思考与隐忧。
关键词:叙事学;乌热尔图;传统;生态中图分类号:I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43-02乌热尔图是文坛所熟知的鄂温克族作家。
他以民族作家的身份介入文学创作,强调本民族的文化空间;以自己独特的笔触将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鄂温克人的信仰、生活、风俗、品性等呈现给主流文化受众。
乌热尔图的小说构制了鄂温克族“森林小说”全景图,其别具特色的文字世界打造了一片全新的审美天地。
《你让我顺水漂流》这篇短篇小说,主要线索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萨满卡道布老人被本民族青年猎手误杀的故事,同时其中穿插讲述了森林中的鄂温克族求生艰难的处境,面对一再恶化的生态环境,他们无力改变现状,只好一次又一次迁徙,不断追寻理想的栖息之地,以求繁衍生息。
这是一篇主题意蕴非常丰厚的短篇小说。
作品以游牧鄂温克族在森林中的生活现状,传达出生态不断恶化带给人类的启示甚至警告,其中不乏作者对鄂温克民族生存现状的关怀,以及作者对生态环境恶化的隐忧。
小说并不是单纯地讲述森林中的故事,透过文字,还有更动人的余音缭绕。
整篇作品更像一篇寓言,象征意蕴极其丰厚。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卡布道老人,他不仅是作者一再强调的“鄂温克最后一个萨满”,也是鄂温克传统文化的象征。
对于卡道布老人的感情,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对鄂温克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崇敬,而最终老人的被误杀,也同样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失落的惋惜。
本文试图透过叙事学的批评视野,从叙述手法和叙述人称的角度解读这篇小说在生态与文化两方面的深层意蕴。
试析生存的荒谬想象的自由—浅谈卡夫卡对余华文学创作的启迪的论文
试析生存的荒谬想象的自由—浅谈卡夫卡对余华文学创作的启迪的论文论文关键词:余华卡夫卡文本形式主题创作观论文摘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余华的文学创作深受卡夫卡的启发。
卡夫卡对生存的思考诱发了他自己的生存思考,他的痛苦绝望与卡夫卡西方式的情绪一拍即合,异曲同工。
表现在具体作品中,两人都超越了生活的表象,揭示了困惑人类的普遍性问题。
本文将从文本形式、主题思想和创作观三方面阐释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余华是一位写作数量不多,然而质量很高的当代作家,他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上,运用传统的写实手法和民间叙事的技巧,发扬对余华而言,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并非简单的技巧学习问题,各种外来影响已冲破了体用的框架,完全融化到他的艺术思想与创作中,成为了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影响余华创作的最主要的两位作家是日本的川端康成和奥地利的卡夫卡。
余华自述,1982年至1986年间他曾对川端康成迷恋有加。
“在川端康成做我导师的五、六年,我学会了如何去表现细部,而且是用一种感受的方式去表现。
”端康成对物体“生机勃勃”的感知,使得余华在描写客观物体时增添更多的主观感受,而川端式的虚幻空灵在余华创作中则以大量漂浮不定的幻觉出现。
端使余华的感觉触角异常灵敏,但余华却更多地将触觉伸向了人性罪恶、丑陋、凶残的一面、与川端的唯美、清丽典雅的文风迥然不同。
余华作品中“高度主观主义视点与叙述者超然、冷漠、客观之眼的奇特的合并而产生的特殊张力”。
但当他陷在川端康成的笼罩下无以自拔的时候,卡夫卡的出现,却将他从文学的困境中拯救出来。
下文将讨论卡夫卡对余华创作上的深刻影响。
一、对余华文本形式的影响余华深受卡夫卡的影响,追求的是虚伪的形式和冷淡的语言,以此来表现真实的社会和真实的情感。
在文本形式上,卡夫卡的启示使得余华悟得:“形式似乎是‘无政府主义’的,作家没有必要依赖一种直接的、既定的观念去理解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完全可以依据自己心情是否愉快来决定。
寄予乡土文学中的生态忧患意识-精选资料
寄予乡土文学中的生态忧患意识一、沈从文与哈代的生态观沈从文与哈代都是中西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虽来自不同的国度,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作品在本质上有许多相似的特点,两位作家在各自的乡土小说中,分别构建了两个极为相似的乡土世界即静怡美丽的湘西与田园牧歌式的威赛克斯,这两个地方都呈现出了乡土社会的自然之美、人性的淳朴善良以及浓郁的地方风俗人情。
当面对故土原貌的衰败消逝,沈从文与哈代都在试图寻找解决传统乡村与工业社会对立、冲突的办法和拯救的途径。
于是沈从文提出了与当时的主流文学不一致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回归自然的理念。
这种人与自然的哲学观后来成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思想基础,也使得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具有生态意识来关注自己生存领地的作家,而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当代的一部分作家正是从沈从文所开创的这条“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完成自己具有生态意识的绿色创作的。
哈代同样是一位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哈代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最大可能地为我们表达他对乡村生活的钟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他笔下的英国西南部乡村正如他在1874年出版的小说《远离尘嚣》的书名一样,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因此有评论家把哈代描述为“生态的哈代”,因为在他的小说中,总是能体现出生态批评的理念,反映出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可以看到沈从文与哈代都对传统道德价值观怀着虔诚之情,对现代文明所遭遇的灾难持忧虑的态度,他们用一颗纯净的心灵丈量着人类精神最理想的家园,既希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又怀有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
二、《边城》与《林地居民》中生态意识的体现沈从文质朴乃至坚定的生态意识主要来源于童年生活过的湘西,那里的风土人情沉淀在沈从文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血脉之中。
然而,当面对湘西即将承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和不能承受的日益严峻的生态情势,沈从文则以真挚的生命情怀和开放的生态意识,关注湘西的生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美国生态思想家罗尔斯曾说:“生态的观点试图帮助我们在自然的冷漠,残暴与邪恶的表象中及这表象之后看到自然的美丽、完整与稳定。
卡夫卡的追求意识
卡夫卡的追求意识第一篇:卡夫卡的追求意识卡夫卡的追求意识一、引言在西方文学领域中,卡夫卡是一位重要的作家。
他的创作时期主要围绕在一战前后,而他真正被世人瞩目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作品也是在去世后才逐渐发表。
一直以来,卡夫卡的作品一直被评论界冠以“悲观”、“苦痛”、“忧郁”的色彩。
评论家往往强调其阴暗的一面,重在揭示对社会和自我的一种孤独感和恐惧感,强调“异化”主题下对现实的逃避、无奈和绝望,这使卡夫卡的“追寻之路”蒙上一层厚重的悲观主义色彩。
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定论也正是因为他在作品中很少直接谈论到希望,而最后也都是以所有一切希望的破灭而结束。
那么这里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何为“希望”。
如果说单纯是指人在这个世界上生的希望,对于卡夫卡小说中的人物结局来说,的确是一种悲剧;然而卡夫卡口中的“希望”却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活着”这层意义上,他要的是“有价值的生存”,是一种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索和希望。
卡夫卡在描写人物死亡时冷静淡然的笔触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对人世间活的希望的蔑视,看似绝望的表情,却从未停止对“真正的希望”的追寻,这是一种特殊的希望,通过绝望而激发起的希望。
他在日记中也曾说:“不要绝望,甚至对于你并不绝望这一点也不要绝望,在看似穷途末路之时,总会有新的力量产生,而这恰恰意味着你依然活着。
”1正是这种“不绝望”使得我们看到了卡夫卡值得“肯定”的东西。
他并不是反对生活,而是反对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生活,因此他想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的希望。
他深知愿望的实现是及其困难的,这种处境就像《饥饿艺术家》中那个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就宁死也不进食的饥饿艺术家一样,卡夫卡认为找不到合口味的食物,只能挨饿。
这充分体现了他与现实的矛盾,他忍受不了周围虚假、荒谬的世界,又不甘妥协和解,于是就开始了艰难的追寻之路。
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答案,寻求自身存在的价值。
同样在现代社会,人们在各种欲望利益的驱使下也往往妥协于现实,忽略自我真正的生存意义,缺少一种卡夫卡的精神,因此研究卡夫卡对理想信念的追寻意识能够让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其精神世界以及所带来的现代性意义。
凯瑟拓荒文学的自然生态思想
凯瑟拓荒文学的自然生态思想凯瑟瑞克(Willa Cather)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她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自然生态的思想。
对于凯瑟瑞克来说,大自然是诗意和力量的源泉,是人类的根本。
自然生态是凯瑟瑞克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道德和社会评论,而这些评论则源于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
凯瑟瑞克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命基础和生活环境,是所有文明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
凯瑟瑞克的小说中常常描述无人的荒野和广阔的天空,这些描写凸显出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丽。
与此同时,她也关注自然的威力和无情,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力量,而不是试图征服它。
这种关注自然的态度在她的小说《乡村依旧如故》(O Pioneers!)中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
小说展示了这座美国西部的新荒野,并描述了欧洲移民如何适应这片土地。
小说中主人公亚历克塞斯·伯格逊(Alexandra Bergson)虽然拥有强大的意志力,但她也深刻理解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她尊重自然的力量,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最终使自己成为了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和保护者。
凯瑟瑞克的小说中也经常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身心的影响。
例如,《我的安东尼亚》(My Ántonia)描写了波希米亚移民安东尼亚卡洛维(Ántonia Shimerda)在美国西部的生活遭遇,其中,环境对她的人生轨迹和心理状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安东尼亚的繁华和陨落与她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塑造了她的个性、意志和人格特质。
除此之外,凯瑟瑞克的小说还强调了自然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
《松鼠猎手》(The Song of the Lark)讲述了一个年轻歌唱家如何通过对西部的考察,找到了自己灵感的根源,并成功地在音乐界崭露头角。
小说中,音乐家通过观察自然、审视生命,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和信念。
总之,凯瑟瑞克的小说充满了自然生态思想。
她认为,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并感受到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影响。
[卡逊,哲学思想,生态]浅论卡逊《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影响
浅论卡逊《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影响蕾切尔卡逊1962年出版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是一部生态文学与生态伦理学的代表作。
它是世界生态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作家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通过大量事实证据向读者说明了全球正在经历的严重污染与生态危机,指出了人类在征服自然时的错误观念与狂妄态度,以期能够重新唤起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而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且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蕾切尔卡逊及其旷世之作《寂静的春天》1蕾切尔卡逊简介蕾切尔卡逊是美国著名的航洋生物学家与生态文学家。
她从小就跟着母亲分享大自然的一切,并产生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在大学期间,卡逊遇到了一位对她产生巨大影响的生物老师斯金克,激发了她对生物学的向往,随后便将大学主修课程从文学改成了生物学,并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卡逊通过多年对于自然界的研究经历,最终在1958年撰写了她一生中最辉煌的著作《寂静的春天》。
尽管小说刚出版时受到了很多非议和攻击,但最终仍然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
2《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一个寓言式的开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并指出由于人们的不知情而在忍受着。
第二部分则指出杀虫剂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人类却由于无知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三部分,作家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人类应该树立起一种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的理念,而不是一味地征服自然和控制自然。
二卡逊《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1卡逊生态哲学思想的渊源理论基础。
卡逊《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达尔文、利奥波德、史怀泽等人。
她在继承了这些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哲学思想。
而这也是她在《寂静的春天》中所阐述的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当时,美国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人们愈来愈关注人与自然的亲近。
卡逊也支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坚持走生态中心主义道路,试图更好地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具体来说,卡逊十分赞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与发展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人 类世 界, 小说 的开篇 是这 个人 猿在 向某 科学 院 承蒙 各位 恩垂 ,我非 常荣 幸能 得到 贵院 的邀 请,就 我过 去
� � 2 516
我 们来说 既陌 生又 熟悉 的世 界 � ." 在这 个世界 中, 的院 士们 作报 告," 可敬的 科学 院院 士先 生们 通 过冷峻 而滑 稽的 文字 , 具 有象 征意 义的 语言 和支 离 破碎的 情节 ,我 们可 以感 受到主 题的 曲折 晦涩 ,叙 述 的沉重 ,思 维的 极具 跳跃 性和想 象力 的丰 富, 以及 在 描绘 出 黯淡 , 残酷 ,荒 诞 的 世界 后 辐 射出 的 情 绪 痛 苦, 惶 恐, 焦虑 ,绝 望 ,冷 嘲 ,怪 诞 和一 份 对 生态 的 所经 历 的人 猿 生涯 , 呈上 一 份报 告 . "
而作为人猿的经一个真正的人则要坐在外面的接待室待着铃声然后为人猿服务这样人猿完成了由猿向人的转变过程成了一个人人猿作为叙事主体出现在行文中它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和视角进行叙说这种叙事方式及观察人类的视角使这篇小说打破了写实小说的常规正面叙写了一个在现实社会里发生的寓言故事在寓言式的叙事中人猿象征的是外在于人类的自然界中的生灵和为人们所开发利用的环境人猿经历的被捕获被倒卖及被按照人类的行为标准进行训练的过程是在叙述人类在快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先进科技开发利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猿的身体受到伤害及被迫服从人类的行为预示着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也给自然造成了种种的伤害致使其环境恶化气候改变而人猿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终于完成了人化的过程要求自己安排老师这种现象象征着人类在改造坏了自然之后承受着生态失衡的自然开始向人类寻求补偿了人猿的启蒙老师在改造了人猿的脾气后进了精神病院暗示着人类的心灵出现了危机至此寓言故事揭示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逐步走向恶化卡夫卡以寓言式的叙事方式浅显生动地将这个道理传达给读者人猿作为自然的代表它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但人类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切当原有的秩序遭到破坏时自然有了相应的改变自然的改变反过来又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状态由于人类施加在自然身上的是恶性的榨取所以当自然也对人类有所要求的时候体现的方式也必然是恶性的人与自然间的互动出现了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间的冲突和对抗至于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卡夫卡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寓言式的叙事却使我们感受到他在行文背后表达出的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已经发展的非常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阶级区分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也就越来越痴迷于是这种欲望在无形中牵引着人们的神经使人们向着物的方德国唯意志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永远受意志的驱使追逐无法满足的欲望在无尽的欲望的驱使下人类在对待外在于自身的一切时便会不择手段地满足自身这样人性中的恶便在这种追逐中流露出来而欲望的极度扩展又使人类自身异化最终人性中的恶及自身的异化便成为人与自然间冲突和对抗的根源在小说中人猿的叙述是平淡的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却能感受到人性的种种罪恶人猿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种生物它们有自己的生存环境和交流维方式当人类介入时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了其中的一个被人类捉住结果是这个原本健康的人猿身上多了一个光秃秃的大红疤和一条微瘸的腿之后是一个既不能坐也无法站的铁笼子人猿的身体受到了磨难它无疑是
� � � 的Biblioteka 故事或 自然 物的 拟人 手法 来说 明某 个道 理或 教训 它的 训练
88
� 理 一个 真正 的"人 � " 则 要坐 在外 面的 接待 室 等 在小 说中 人猿 的叙 述是 平淡 的 但 我们 在阅 读 待 着 铃声 然 后 为人 � 猿 服 务 这 样 人猿 完 成 了由 猿 的时 候却 能感 受到人 性的 种种 罪恶 人 猿是 大千 世 向 � 人的 转变 过程 成了 一个 "人 " � 界中 的一 种生 物 它 们有 自己 的生 存环 境和 交流 思 人� 猿 作为 叙 事主 体 出 现 � 在行 文 中 它 以 第 一人 维方 式 当人 类介 入时 原 有的 秩序 被打破 了 其 中 称的 � 口吻 和 视角 进 行叙 说 这 种 叙 事方 式 及 观察 人 的一 个被 人类 捉住 结 果是这 个原 本健 康的 人猿 身 之后 类 的 视角 使 这篇 小 说打 破 了� 写实 小 说 的常 规 正面 上多 了一 个光 秃秃的 大红 疤和 一条 微瘸 的腿
在报 告 中
人猿 向院 士们 讲述了 它如 何从 猿走 向" 人". "我的 原 籍是 黄金 海岸 .至于 捕获 我的 经过 ,那 就得借 助于 旁 人的证词了. 海京伯公司派出的 一个打猎探险队 一 个自 由 的
潜 意识关 � 注. 卡夫 卡的 世界 既令 人倍 感压抑 ,更 让人 他们 向我 们开枪 我 是唯 一被 击中 的人猿 .我 身
� � 沉 浸其中 而心 有所 � 触� , 以至 对自 身的 生存 环境 产生 上中 了 两 枪. " 2 5 16 从 此 ,这 个 人猿
另 一种思 考. 我们 以最 能代 表卡 夫卡 这种 创作 倾向 的 典型作 品 析. 一 寓言 式叙 事背 后的 思考 寓 言, 现 代汉 语词 典 上是 这样解 释的 用 假托 的 文学作 品, 常常 带有 讽刺 或劝诫 的性 质. 在文 学创 作 中,作 为一 种有 所隐 含的 语言 ,寓言 经常 被一 些文 学 家借用 来当 作一 种思 维方 式和 修辞 方法 . 对 于卡 夫 卡来说 ,寓 言不 仅是 一种 文体 ,它更 是一 种美 学特 征 和艺术 方法 ,在 小说 为某 科学 院写 的报 告 中 ,卡 夫 卡采用 的就 是这 种寓 言式 的叙 事方 式. 这种 叙事 方 式不仅 揭示 出人 类与 自然 的关 系, 更体 现了 卡夫 为某 科学 院写 的报 告 为例 来展 开分
存在 体,被 人类 擒获 了,它 被关 进一 只笼 子里 . 笼 子 低得 让人 猿站 不直 ,而且 又窄 得使 人猿 坐不下 ,所 以 人猿 只能 弯着 膝盖蹲 着, 笼子 的铁 栅都 嵌进 了它 背 部的 皮肉 . 终 于,这 只人 猿结 束了 最初 的考验 期 ,可 喜的 是人 猿的 生命力 依然 旺盛 .于 是, 人类开 始了 对 吐唾 沫,抽 烟斗 ,喝酒 .当 训练 完成 后, 它被 交到 第一 个驯兽 人手 里. 在那 , 人 猿拼 命地 学 习,它 的人 猿脾 气很 快就 完全 改掉 了(不 幸的 是人 猿 的启 蒙老 师被 送进了 精神 病院 ). 人猿 的未来 变得 光 明灿 烂起 来,它 开始 自己 聘请 老师 ,在学 习中 不断 地 进步 ,大脑 逐渐 开化 ,使它 自己 达到 了一 个普 通欧 洲 人的 文化 水平 .在小 说的 结尾 处, 人猿 终于可 以衣 着 得体 地躺 在摇 椅上 ,等待 着参 观者 .而 作为人 猿的 经
第 30 卷第 7 期 � � � �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3 0
7
� � � � 20 0 9年 7 月 � � � .2 0 09
寓 言 式 叙 事 下 的 异 样 思 考
论卡夫卡小说中的生态意识 盛永宏 孙艳华
(通化师范学院 中文系 ,吉林 通化 134 0 0 2 )
摘 � 要 卡夫卡是 �� 世纪现代主义的作家 � 他的小说故事情节的怪诞离奇 艺术手法标新立异 因而始终有着 � 特殊的 魅力 该 文从短篇小说 � � 为某科学院 � 写的报告 入手 发现他不仅写出 了世界的荒 诞 残酷 流露出 痛苦 焦 虑 冷嘲 滑稽的情绪 更多出一份对生态的潜意识关注 � 正是这种寓言式的叙事和对世界异样的思考 使卡夫卡的 � 这部作品形成一种闪现人性光辉的艺术张力 � 在深入研究后 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真实意蕴 关键词 寓言式叙事 冲突与对抗的根源 生态意识 � � 中图分类号 � � 10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79 74(2009)07 0088 � 基金项目 本文系通化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科研项目成果 . 项目编号 2 0 0 7 0 4 收稿日期 2 0 0 9 01 05 作者简介 盛永宏 (19 8 0 - ) ,女 ,辽宁鞍山人 , 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硕士 . 03
弗兰茨 卡夫卡(
,西方 现代文学的 )
卡对 社会 的思 考.
创 始人之 一� , 他的 小说 始终 有着谜 一般 难解 的魅 力, 为 某 科 学 院写 的 报 告 写 于 1 9 17 年 的 5 ,6 月 这 种"独 特魅 � 力在 于他 � 通过 梦幻般 的奇 特想 象, 为我 间, 同年 1 0 月首 次发 表在 犹 太 人 上 ,1 91 9 年收 入 � 们 建构了 一个 奇异 而荒 谬的 世界 ,一个 拖沓 纷杂 的, 乡村 医生 短 篇小说 集中 . 它 以一 个人 猿的 视角 来 障 碍重 重 的, 滑 稽可 笑 的, 荒 诞不 经 的 世界 , 一个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