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IO 1000研究报告
2024年信息安全保密产品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信息安全保密产品市场分析报告摘要本文对信息安全保密产品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竞争、市场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并为相关企业制定了市场发展策略和建议。
希望本文对信息安全保密产品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1. 引言信息安全保密产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安全面临着日益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信息安全保密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市场规模也在快速扩大。
因此,对信息安全保密产品市场的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 市场规模分析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信息安全保密产品市场近年来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
截至2020年末,全球信息安全保密产品市场规模达到XX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
在信息安全保密产品市场中,网络与云安全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市场份额约占总市场规模的XX%。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与云安全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3. 市场竞争分析信息安全保密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由一些知名厂商和新兴企业共同竞争。
知名厂商凭借其品牌优势和技术实力占据了市场的一部分份额,而新兴企业则通过创新技术和差异化产品来争取市场份额。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Symantec、McAfee和Trend Micro等知名厂商占据了信息安全保密产品市场的较大份额。
然而,新兴企业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细分的发展也对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
4. 市场趋势分析信息安全保密产品市场面临着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
首先,随着5G技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安全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其次,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也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此外,随着数据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数据安全相关的产品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5. 市场发展策略和建议针对信息安全保密产品市场,我们提出以下市场发展策略和建议:•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拓宽市场渠道,加强与渠道商的合作,提高产品的推广力度;•注意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与企业用户的沟通,深入了解其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方案;•抓住市场趋势,加大对移动互联网安全、人工智能和数据隐私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浅析CIO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结 合, 各取 所 需 。 !"# 需 要 通 过 "1 应 用 提 升 企 业 竞 争力 ,需 要应 对高 速发 展的 技术 挑战 ,并 在日 益 复 杂的 环境 中寻 求 "1 管 理的 可 行方 法; 另 一方 面 , 由 于竞 争的 压力 ,企 业又 必须 通过 !"# 来大 幅度 降 低 "1 基础 设 施 的 管理 成 本 。因 此 , !"# 在 "1 界 的 重 要性 日显 突 兀。 实 际 上, 从 “ !"#” 这 个 词 里 面 我 们也 可以 看出 ,它 是和 “ "1 ” 密切 相 联的 , 因为 他 们具 有共 同的 “ " ” ,即 “ "3456789:53” 信 息。 +2 ’ 图 书馆 领域 一 方 面 图 书 馆 不 断 输 入 !"# 来 提 高 自 身 的 水 平 ,如 检出 的 文 献 中《 !"# . !;#: ’& 世 纪图 书 馆 信 息服 务者 的 角 色 变 化 》 、《 !"# 与 图 书 馆 的 现 代 化》 、《 !"# 与 数 字 图书 馆 管 理 》 、《网 络 信 息 主 管 ( !"#) :图 书馆 网络 信 息 管 理 的新 型 人 才 》 等这 些 论 文, 通过 标题 可以 看出 已经 有人 在研 究图 书馆 和 !"# 之间 的关 系。 尽管 研究 还 处于 萌 芽 状态 , 真正 引 入 !"# 的 图书 馆也 不多 ,但 是从 过去 “老 弱病 残 收 容所 ”到 现在 的 !"# 参 与管 理意 识的 出现 ,这 不 能 不说 是一 个巨 大的 进步 。 !"# 的 管理 主 要 侧 重于 电 子图 书馆 、数 字图 书馆 等方 面, 而这 些又 都是 图 书 馆发 展的 方向 ,也 将是 !"# 发展 的一 个重 要的 方 向。 ’((( 年 以 后 , 很 多 高 校 原 来 的 “ 图 书 馆 学 ” 专 业都 改名 为 “信息 资源 管理” 专 业, 并且 逐渐 把 培 养单 一的 传统 型文 献管 理人 才转 移到 适应 现代 信 息 社会 要求 的高 素质 管理 人才 上来 了。 这对 图书 馆 学 教育 来说 是一 个适 时的 转变 ,也 是一 个发 展的 契 机 ,对 整个 社会 来说 也是 。就 前者 来说 ,由 于图 书 情 报教 育机 构培 养的 人才 在培 养目 标等 关键 问题 上 存 在与 现实 需要 严重 脱节 的缺 陷, 使得 图情 专业 与 用 人单 位之 间的 供求 矛盾 非常 尖锐 。常 常会 出现 毕 业 生找 不到 合适 的工 作发 挥自 己的 能力 或者 只能 在 图 书馆 情报 所等 一些 很小 的范 围找 工作 。因 此, 培 养 满足 社会 各方 面管 理需 求的 全方 位人 才便 成了 图 书 馆学 教育 机制 转变 的契 机; 对后 者, 从社 会对 人 才 的需 求来 看, 目前 全球 的社 会状 况是 信息 技术 迅
陈继东:中国企业的IT部门就是服务
陈继东:中国企业的IT部门就是服务2008-04-28 13:33 出处:比特网作者:王莹【网友评论0条查看】点击分享中国企业的IT部门就是服务。
企业计算中心发展成为信息中心,家业大了,要维护的就不只是几台计算机了,而是整个集团的系统。
4月18日下午,中国中煤信息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陈继东做客比特网《CIO 百家讲坛》和广大网友共同探讨了“中国CIO的定位及IT部门的职责”,陈继东先生在访谈中表示“中国企业的IT部门就是服务”。
除此之外,本次访谈陈继东先生还回答了众位网友的提问。
中国中煤能源信息技术管理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继东陈继东先生首先表示:“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的IT部门就是服务。
先说IT部门服务,为什么?刚开始我们从计算中心发展成现在到信息中心,刚开始给你算一些东西,报账,发展到进一步你上了项目了,上了人力系统等等,这时候你就是信息中心了,家业大了,你要维护的就不只是几台单个的计算机,你可能维护的是整个集团里面的系统。
再往后你有广域网,你有EPR,这时候你维护的是整个的信息系统,你还是去服务,还是把这些基础设施保证它的安全运行。
所以,说到底,CIO定位在什么?中国的CIO能够达到真正国外水平CIO的时候是极少数人。
这个CIO本身管理能力很强,通过实施这些项目,通过实施EPR系统之后,他也有野心,他想往上走,他利用自己的优势可以去高升,作为一个企业管理部门的头号。
因为他参与了企业管理的系统建造,他对管理可能更熟悉一些了,或者更高一层,就真正做到副总一级这完全凭他个人能力,但是这种人我觉得在中国CIO的百分比里是极少数的。
当然现在也有,比如说宝钢的,联想的CIO,他们可能就是这样,但是他们的前身也并不是从技术出身来做CIO的。
我说的是这个意思。
其实,IT部门不管做到什么程度,真正用的是财务部门、人力部门、企业管理部门和CEO们,他们用你提供的工具,你就是维护好,不可能你信息中心主任去做决策分析和决策报告,那也是由企业发展规划、企业战略部门去做。
cio述职报告
cio述职报告尊敬的领导:首先,感谢您给予我撰写这份职责报告的机会。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岗位,我将以1000字的篇幅向您全面介绍我的工作内容和业绩。
我作为公司的CIO,一直以来,我专注于整合信息技术和业务战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团队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IT战略规划:我们深入了解公司的业务需求和目标,制定了一份全面的IT战略规划。
我们分析了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的表现,提出了一系列的IT解决方案和发展计划,以支持公司的业务增长和创新。
这些计划包括云计算平台的建设、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等。
2. IT基础设施建设:在IT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加大了对硬件和软件的投入。
我们升级了服务器和存储系统,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我们也更新了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以支持员工更高效的工作。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网络安全措施,对公司的敏感信息进行了更加严密的保护。
3. 数据管理和分析:我们重视数据的价值,提出了数据驱动的决策理念。
我们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
我们还开展了数据分析项目,以发现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商机和问题。
我们通过数据仪表盘和报表等方式向公司的管理层提供及时的数据洞察,帮助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除了以上常规的工作,我也积极参与了一些业务变革和创新项目。
例如,我带领团队与市场部门合作,推出了一个在线商城,为公司拓展了新的销售渠道。
我也主导了一项物联网项目,将各个设备和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
这些项目不仅提高了业务效率,还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利润。
此外,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也注重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合作。
通过定期开展跨部门会议,我与其他部门的负责人密切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些合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司的整体需求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支持公司的业务。
总的来说,我在过去的一年里,充分发挥了CIO的作用,为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取决于多项因素的组合,其中包括:领导力、管理机制、执行能力与技术平台。
基于对全球500强企业最佳实践的分析,以下要素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有一个积极参预并有远见的领导团队来设定电子商务的愿景、预期、业务目标。
●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定义业务部门与IT部门在项目实施中所扮演的角色、职责、权限,并制定规划、投资与实施机制,以确保项目的快速实施。
如何实现信息化
企业的信息化首先应该站在企业战略目标的高度来考虑,必须依据企业的经营、营销竞争战略考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来制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必须根据企业制定的长远战略规划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选择最适合自己企业的
技术战略和实施战略和策略。
经营环境在变化,市场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企业的战略策略、管理也要随之调整,战略策略的重大变化和重大调整要在ERP工程实施前进行。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处理既要谨慎,又要果断,既要有快速反应,有预案可供选择,又要有坚毅的组织保证,使问题及早发现,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尽量减少影响,降低损失。
●在总体水平提高的同时,仍与全球率先水平有较明显的差距;从成功实施信息化的四大影响因素方面分析,中国企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差距;从管理角度看,还面临许多事关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性挑战。
●企业高层领导人对信息化的意识有明显提高,但在战略落实、机制保障、执行力等方面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基于调查报告分析的CIO发展与变革研究
报 告 , 绍 了我 国 CO 的 生存 现 状 , 而提 出 了我 国 CO 面 临 时 代 挑 战 时应 采 取 的策 介 I 进 I
略 。
关 键 词 :I 调 查报 告 ; CO; 发展 变 革 中图 分 类号 :2 07 F7.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现任 CO的 4 %也都愿 意继续 连任 ,即使面对 C O。 O 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 E C 0等职务的诱
惑。
信息化不仅帮助企业 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 , 带来业务和管理流程创 新 ,甚 至会促进 新的商业 模式的产生 。因而 ,作为 企业 信息化 的领头 人——CO 日益成为人们关 注的焦点 。截至 20 I 0 7年 , I 由{T经理世界》 杂 志社 与 1 C国际数据公 司共 同举 办的“ D 中国优秀 C O评选” I 已经 成功举 办了 4届, 反响极为热烈 , 总共吸引 了来 自不同企业 的近 30 0名 CO参 0 I 加 ; 由 e w rs 办的“0 7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岁末盘点” 而 — 0k 举 20 系列 活动之 “ 0 7中国制造业年度杰 出及优秀 CO” 20 I 评选 活动 旨在评选 出在 20 07 年度在企业 中成功 实施大 中型信息化项 目, 并为企业带来实 际效益 的制
息技术转化为业务发展的动力 , 日常经营提供信息系统支持 ; 为 管理 : 为 企业 C O提供及时 、 E 可靠 的信 息 , 帮助 C O进行企业决策 , E 制定企业 的 发展战略。 在企业 内部营造 良好 的信息环境和文化。在我 国, 虽然大多数 CO已经 明确了 自己职责,但实际工作内容却更多是处理基础层面的事 I 务, 工作职责 和工作内容大相径庭 。 I 对 T系统 的维护工作与网络, 技术的 管理 居 于 首 位 , 极 少 涉 及 业 务 流 程 优 化 。这 可 能 与 我 国 大 多 数 CO 知 而 I 识背景 以技术为主 , 很少具有企业管理背景有关 。 近年来 , 但 中国 CO开 I
CEO、COO、CFO、CTO、CIO分别是什么意思
CEO、COO、CFO、CTO、CIO分别是什么意思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类似总经理、总裁,是企业的法人代表。
COO(Chief operating officer)首席运营官类似常务总经理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首席财务官类似财务总经理CTO(Chief technology officer)首席技术官类似总工程师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主管企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现在的CXO满天飞,不是XO 洋酒,也不是XO酱,,咱们说的都是各公司的高层,什么CEO,CFO,CIO,CTO啦。
这里我想讨论的是:到底CTO和CIO有什么不同。
CTO是个技术主管,CIO是个具有技术背景或对技术有些了解的公司高层。
通常CIO向CEO汇报,或向CFO汇报。
CIO不需要是个技术大拿,但对技术必须非常敏感,并能发掘技术带给公司的潜力。
随着IT在各公司的重要性日渐提高,CIO的地位也渐高,有时能进入公司的最高决策层。
CIO是个桥梁,把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连接起来。
基本上CTO就是一个技术大拿,熟练掌握公司的核心技术,并可以带领团队开发或使用新技术来帮助公司达到目标。
基本上CTO不会是公司的最高层。
CTO=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举例: 在生物公司, CTO是生物技术专家, 管理生物技术开发!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举例: 在生物公司, CIO是信息技术专家,管理公司网站、软件....等资讯技术开发!由此可见,企业CIO 和CTO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最大的区别不是在于他们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和深度,而是在于他们对企业战略的驾驭能力和适应能力。
另外,这位网友的观点也有所偏颇,CTO 有时候也会成为公司的最高层,特别是一些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说。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什么是CTO。
首席信息官CIO工作总结述职汇报模板【精选】57页PPT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CIO的职业面貌
CIO的职业面貌本章讨论以下内容:●从CIO的角色演变看企业信息化●CIO角色分析之领军人物●信息化的“一把手〞工程概念●企业信息化的战略规划者●CIO的职责分析●CIO的胜任条件●如何评价CIO制、生产方案等系统现在还没有实施〔还包括客户订单、本钱会计、多币制等小模块〕。
而且实施过的总账财务模块用得也不顺,因为原来的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各个分厂和部门有自己的小账,账目也有分目、分用途的作法,但两套账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而且除了采购账目和银行结款账目之外,北京吉普还有大量的账目体系,所以总账并不够清楚。
到2002年和用友合作完成了总账系统后,财务系统总算有所好转。
〞“编码问题是阻碍MRPII系统实施的重要原因,当然这和公司缺乏一位有能力协调各部门关系的CIO有关。
不过编码问题现在正在解决,公司已经决定统一使用财务部门的编码。
而对这一问题认识的统一来自于业务部门的推动。
〞业务部门推动不可或缺最近几年,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合资企业的北京吉普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与一汽群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等合资企业令人羡慕的利润率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北京吉普除了在开发新车型等方面下功夫外,利用信息系统提高效率、降低本钱也成了业务部门的迫切需求。
2002年,计算中心在业务部门的推动下,开发、应用和实施了索赔管理系统和生产采购管理系统。
索赔系统主要处理产品和零部件销售、维修后的索赔管理过程,不仅可以完全替代手工处理,而且利用该系统能够得到比拟充分的产品客户信息、故障出现时间、分布地域、故障部位等信息。
这对于分析故障原因、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该系统独立于公司MRPII系统之外,但产品数据和编码取自公司MRPII的主数据库中。
生产采购管理系统实际上是MRPII工程的新实施阶段。
在流程分析和编码定义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由工程组提出方案,领导拍板决定后执行。
另外确定了实施的不同阶段和阶段目标,在保证前一个阶段目标完成的根底上进行下一个阶段实施。
第六届CIO年会策划案-final
中国CIO年会策划案 By 比特网 、比特CIO俱乐部 第六届CIO 年会背景 年会概述 年会亮点 商务合作 逐渐成为IT创新不可忽视的主流力量,颠覆性地赋予企业灵活服务的能力; 为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管理创新带来更多红利; 当信息技术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重要的推动力量时,IT新生态正在帮助企业破局传统的业务与信息化模式。
让“智慧商务”的时空边界无限延伸,提供了随时随地获得数据的智慧服务。
云计算 大数据 移动信息化 将业务发展与新兴技术更好地融合,可为企业业务管理和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1 2 3 迎接变革,如何在引入新技术之时,更好地融合原有IT资产,在投资保值、业务不中断同时,开启新技术创新引擎,是企业迫切需要寻找的破局之道。
作为企业IT战略的领航人,CIO需要站在企业管理的全局高度,重新部署企业的IT发展,以技术融合驱动企业挖掘新价值,进而推动企业业务模式创新,CIO需要当好企业信息化创新之旅的总舵手。
中国CIO年会 第六届 为帮助广大企业从IT变革中最大化地获益比特CIO俱乐部依托在业界的品牌影响力和超过两百人的CIO会员群体,将携手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等单位,延续过去五届企业CIO 主题系列年会,举办千人级别的年度CIO盛会,聚焦IT技术热点与企业融合发展,帮助CIO踏上创新之旅,更快地引领企业决胜未来!年会概述 年会背景 年会亮点 商务合作 会议主题 组织架构 人员构成 重要嘉宾 会议议程 会议主题 主题 主题关键词 大数据 云计算 时间 2013年 11月15日 国家会议中心 移动信息化 地点 组织架构 指导单位:中国互联网协会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 主办单位:支持单位:大会支持厂商 人员构成 1000人次 企业决策者 30.6%IT经理 45.2%厂商代表 5%陈正清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名誉理事长 高新民 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家俊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参会专家 汪玉凯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蒂姆·∙伯纳斯·∙李 万维网发明者 互联网之父 维克托 迈尔-舍恩伯格 参会CIO 金春姬 东方中科集成 沙爽 李宁公司 刘闵生 中外运集团 陈杰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徐守福 沈文海 国家气象局 唐军 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颜阳 中国民生证券 骆学农 中国中纺集团 张秋波 五矿集团 参会CIO 范贺军 中化化肥 于雪梅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刘帆 北大人民医院 刘小兵 双汇集团 李炜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 宋成玉 山东力诺集团 耿峰 中集青岛冷藏产业基地 李红 中钢集团 孙学啓 新燕莎集团 康华宁 曲美家具 阮闯 珠江投资集团 邹小川 联邦家私CIO 政府行业: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信息中心主任 孔祥清 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主任 王智玉 国家统计局数据管理中心主任 许剑毅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主任 徐铁夫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信息办高级工程师 吕阳红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集团信息办副主任 陈江涛 国家气象局信息中心 沈文海 卫生部信息办副主任 高燕婕 医疗行业: 北大第一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 马靖翔 中日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田献氢 华润医药集团 流程控制及信息技术总监 罗 锐 九州医药集团 信息总部部长 田超波 南京海泰医疗信息系统公司技术副总监 闻 燕 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信息处处长 魏红光 阜外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赵 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兼信息中心主任 刘 帆 制造行业: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信息中心主任 李 炜 中化化肥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范贺军 东风集团 信息中心主任 李宏伟 新希望集团 集团信息中心主任 黄兴喜 GE医疗集团 I T部门经理 唐春权 中航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信息部副总经理 孙文硕 TCL多媒体全球信息管理中心应用开发总经理 黄治国 长城计算机信息中心软件开发部主管 黄 羿 美的集团信息中心总经理 蔡 栋 中国五矿集团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 张秋波 中钢集团运营管理部总经理 李 红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信息主管 武红光 北重集团信息中心主任 欧阳亮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信息中心主任 张忠良 金融行业: 交通银行 信息管理部副总经理 刘林科 中国建设银行 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 刘建忠 中国银行 创新研发部副总经理 辛善文 民生银行 科技部副总 毕永军 中国银行 软件中心助理总经理 熊志正 中国光大银行 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 李 璠 国家开发银行运营处处长 邱胜利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 陈扬宁 正德人寿保险公司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 裴兆旭 民生证券信息技术部副总裁 颜 阳 银河证券副总裁兼CIO 陈 静 民族证券总工程师 马光悌 江苏领航投资公司信息部部长助理 王 娟 教育能源行业: 环球雅思信息管理部总监 刘学辉 金吉列留学教育集团IT总监 高 超 北京燃气集团 信息中心主任 韩金丽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孟庆杰 中石油管道公司信息中心主任 安绍旺 深圳光汇石油集团IT总监 吴书剑 华北电网公司信息中心主任 吴张建 国家电网信息通信公司总经理 刘建明 中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总工程师 续合元 其他行业: 万科股份流程与信息管理部副总经理 张艳存 银城地产 信息部经理 封 磊 中国港中旅集团副总经理 范志识 中外运空运公司工程部总经理 章 熙 百度公司 首席信息官 顾 延 南京城市智能交通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袁高峰 会议议程 下午上午500人 高峰论坛 移动信息化分论坛---150人 云计算分论坛---150人 大数据分论坛---150人 优秀CIO及 IT风云榜 颁奖仪式 中国CIO年会 第六届中国CIO年会——高峰论坛 第六届时 间 内容 主题 演讲嘉宾(拟) 09:15~09:25 领导致辞 致辞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领导 09:25~10:05 IT思行者之声 工业互联网对于企业发展变革的深刻影响/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大变革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蒂姆·∙伯纳斯·∙李 /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10:05~10:35 黄金30分 企业云计算如何产生新价值 赞助企业 10:35~11:05 黄金30分 如何从大数据时代挖掘商机 赞助企业 11:05~11:15 “2013中国好CIO”颁奖 背景配合播放编辑与CIO交流视频(脚本待定) 11:15~11:30 主题演讲 2013新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比特CIO俱乐部 11:30~12:15 CIO、CMO 六方会谈: 新技术融合创新与新价值 主题:新技术融合创新与新价值 话题方向: 1、致大数据:从IT基础到大数据战略,致我们终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企业从大数据中可以做哪些大生意? 2、IT C rowd(IT狂人):企业业务层如何通过云计算新技术融合传统IT解决企业难题,并实现绿色轻盈高效化的IT疯狂转型? 3、谍影重重:移动信息化新技术能否提升企业IT业务竞争力,如何与企业传统信息化更多的绑定,BYOD设备如何管理?谍影重重中把握移动信息化破局之道 4、CIO遇上CMO:企业中的未来乔布斯与Party Q ueen是否需要更佳融合与协同作战?IT预算终会遇上价值,不在CIO群体,就在CMO群体 主持嘉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主任 陈宝国博士 参与嘉宾: 中国光大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 李璠 乐蜂网CTO 姜海东 中国人保保险事业部营销推广总经理(CMO) 姬东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信息中心主任 李炜 中化化肥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范贺军 北大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 马靖翔 移动信息化分论坛背景移动技术的到来,为企业节省成本、增加收益、提升竞争力带来新的机遇,而企业原有业务流程之下的IT架构已不能满足移动技术为企业带来的有益冲击,这需要CIO以及企业领导层快速做出部署移动战略决策,使之在快速变化的移动时代能够随时随地满足企业提出的多样化、个性化的业务需求。
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提升客户接触点一致性服务质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提升客户接触点一致性服务质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服务质量一直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优秀的服务质量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客户忠诚度,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然而,在客户接触点,即与客户直接接触的部门和人员中,服务质量通常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客户对企业整体服务质量的评价产生偏差。
因此,如何提升客户接触点一致性服务质量,成为了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选取“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提升客户接触点一致性服务质量”的主题,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应用,较为全面地了解客户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及实际感受,通过适当的服务品质策略调整,提高客户接触点服务质量的一致性,从而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二、研究目标1、了解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2、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客户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和实际感受值的数据;3、对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客户对企业服务质量的差距;4、提出改进服务质量的策略,以期实现客户接触点服务质量的一致性。
三、研究内容1、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从理论层面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2、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流程,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设计问卷调查等数据收集工具,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基础;3、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参与观察等方式收集客户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和实际感受值的数据;4、数据分析:通过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客户对企业服务质量的差距;5、提出策略:分析数据结果,提出改进服务质量的策略,以期实现客户接触点服务质量的一致性。
四、研究方案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等方法,以某电商企业的客户接触点服务质量为研究对象,掌握客户对服务质量期望值和实际感受值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估,从而提出改进服务质量的策略。
具体流程如下:1、文献综述,了解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2、设计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工具,确定研究对象为某家电商企业的客户接触点;3、通过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等方式收集客户对服务质量期望值和实际感受值的数据;4、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差距值并绘制图表,得出客户对企业服务质量的差距;5、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优化改进客户接触点服务质量的策略;6、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得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成长2008年度中国CIO 1000研究报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CIO INSIGHT中国CIO调研中心启东、邱凌云、宋丹、李猛前言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中国的CIO群体近年来快速地发展壮大,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CIO们开始在企业的战略活动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同时,CIO们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信息技术的快速变化、知识的快速更新、IT技术的投资和决策、安全性和IT治理的需求……在当今动荡不安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这些问题对企业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显得更为重要。
CIO们想要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脱离了对于自身群体的认识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对于CIO群体的深入研究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近年来发达国家一直在对CIO群体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许多专业研究机构每年也发布有关CIO群体的白皮书。
但应当看到,一些调查报告在提供了新的资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令人迷惘的论述。
正如我们在以往的报告中所明确指出的那样:对于中国CIO群体,目前仍然缺乏系统、科学和扎实的实证研究。
对于CIO这样一个社会群体的研究来说,方法得当、功底扎实的实证研究的是基础。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实证研究基础,要想建立起关于这个社会群体研究的理论体系是不可能的。
而如果缺乏理论体系,对于一个社会群体的认识就会有许多偏差,并进一步阻碍这个社会群体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CIO群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归根到底,都可以追溯到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一源头上来。
那么为什么会导致目前这种状况呢?我们认为对社会群体的实证研究必须是系统的和科学的,应当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之上;而一项研究要做得扎实,就需要有相应的投入,同时也需要摒弃商业利益的诱惑,站在中立客观的立场上。
当研究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诠释CIO的角色的时候,CIO们真正的形象和声音可能已经在无形中遭到扭曲。
这种状况既不利于CIO群体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的推进,甚至也不利于IT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构建IT厂商与CIO群体之间的协作和共赢。
为了从客观公正的角度真实反映中国CIO的生存现状以及全面揭示其在企业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提出具有启示意义的建议,CIO Insight杂志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合作,历时三个月,对23个个省级行政区的12个行业的1000家企业进行了第二届“CIO 1000”年度调查。
本调查报告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本次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样本选择,并介绍了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以及CIO的个人背景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反映CIO们对所在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描述和评价,以及他们对IT在企业运营和创新中作用的看法;第三部分分析了企业当前的IT治理结构的特点;第四部分着重于揭示CIO目前在企业管理层中的地位并深入剖析其成因;第五部分描述CIO们对于近些年出现的“热门”技术话题的态度以及影响他们态度的相关因素。
最后我们对本报告的各部分反映出来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了概要的归纳总结。
1. 调查背景1.1调研方法及样本选择本调查于2008年9月1日至9月30日通过发放及回收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
从本杂志自有的数据库中选取了1000位企业高级IT主管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答卷150份,回收率为15%。
以下所有内容均基于本调查采用的在行业、规模、地域、产权、影响力等多个维度上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样本。
所有本调查的受访者均为其所在组织或部门的最高IT领导者。
其中22%拥有CIO的职位头衔,54%为IT主管,其余占24%。
74.5%的受访者负责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25.5%的受访者负责部门范围的信息系统。
1.2参与调查企业背景情况表 1参与调查企业的背景情况企业规模小型企业(25.2%); 中型企业(53.8%); 大型企业(21.0%)企业性质国有企业(47.0%); 民营企业(14.1%); 外资独资企业(7.4%);合资企业(6.0%);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22.1%)企业是否上市上市公司(23.3%);非上市公司(76.7%)企业行业类型制造业(26.2%);金融证券保险业(17.2%);社会服务业(10.3%) ;政府部门(7.6%);批零贸易业(6.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5.5%);交通运输仓储业(5.5%);媒体业(4.4%);电信业(2.8%);建筑房地产业(2.8%);电力、煤气、水供应业(2.1%)企业层级集团化企业总公司(24.8%);集团化企业分公司(36.9%);独立企业(38.3%)●企业规模。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标准,我们将调查企业的员工人数按照300人以下、300至2000人,2000人以上划分为三个档次,并分别定义为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
统计结果表明,中型企业是此次调查的主要参与者,占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3.8%;而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则各占21.0%和25.2%。
●地区分布。
参与调查的企业(机构)来自全国23个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
其中占比最高的是位于首都北京的单位,占有效样本的27.3%;居第二、三位的广东省和江苏省(与辽宁省并列),分别占6%和5.3%。
●企业性质。
参与调查的企业(机构)按照企业性质可划分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公共部门(即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
其中国有企业占参加调查企业总数的47.0%;公共部门次之,占22.1%;民营企业占14.1%,外资独资与合资企业分占7.4%和6.0% (图1)。
图 1参与调查企业的性质分布●上市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23.3%为上市公司。
上市地点以国内(含上海、深圳及香港)为多数,约占62%。
●行业分布。
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中,26.2%属于制造业,金融证券业占17.2%,10.3%来自社会服务业(图2)。
图 2参与调查企业的行业分布●企业层级。
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按企业所属层级基本分为三类,其中集团化企业的总公司占24.8%,而集团化企业的下属分公司占36.9%,剩余为独立企业,占38.3%。
1.3参与调查CIO个人背景情况表 2参与调查CIO的个人背景情况年龄26岁以下(2.0%);26~35岁(37.6%);36~45岁(41.6%);45~55岁(15.4%);55岁以上(3.4%)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下(6.7%);本科(59.7%);硕士(19.5%);MBA (8.7%) ;博士 (5.4%)学科背景理工科(79.3%);商科(14.0%);人文社科(3.3%);其它(3.3%)●年龄。
参与调查的CIO约有41.6%处于36至45岁的年龄区间,构成了CIO的主要年龄层;其次是26至35岁,占37.6%;46岁以上与26岁以上的CIO分别占总人数的18.8%和2.0%。
●教育水平。
参与调查的CIO的教育水平以本科学历为主,占全部被调查者的59.7%;其次是硕士和MBA,分别为19.5%和8.7%;博士和大专学历各占5.4%和6.7%。
●学科背景。
参与调查的CIO近八成来自理工科背景,占总人数的79.3%;商科背景占14.0 %,人文社科背景占3.3%。
CIO们的技术背景相当明显,这虽然符合CIO这个工作对技术的先天要求,但也可能成为制约CIO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阻碍。
●工作背景。
参与调查的CIO多数都曾任职于信息技术相关工作,占到总人数的67.8%;行政管理和业务运营其次,分别占24.8%和24.2%;而曾经担任管理咨询顾问和财务岗位的比例相对较少,仅占10.1%和8.7%(图3)。
图 3参与调查的CIO的工作背景1.4参与调查CIO工作基本情况表 3参与调查CIO的工作背景情况职位头衔CIO(16.1%);IT主管(53.7%);主管信息化的副总裁(2.7%);CIO兼副总裁(5.7%);其它(22.8%)在职时间2年以下(9.3%);3-5年(36.0%);6-10年(24.7%);10年以上(30.0%)从事IT相关工作时间5年以下(20.7%);6-10年(28.7%);11-20年(35.3%);20年以上(15.3%)●职位头衔。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们目前仅有20%左右拥有正式的首席信息官(CIO)头衔,而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职位头衔为IT主管。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CIO在企业管理层中的地位:作为信息技术方面的最高领导,CIO们能够直接进入企业高管层(即所谓“班子成员”)并参与高管决策的比例依然较低(图4)。
图 4参与调查的CIO职位头衔●在职时间和从事IT相关工作时间。
多数参与调查的CIO都在现任岗位上就职长达5年以上,其中任职10年以上的占到30.0%,任职5年以上10年以下的也占到24.7%。
此外,近8成的受访者在IT行业拥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这反映出本调查的受访对象多为所在企业的资深员工。
他们不仅熟悉本企业的运营,而且对IT行业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洞察,这也为本调查报告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的收入水平。
参与调查的CIO中,2007年年薪在10万元以下的占42.2%,10万-30万之间占44.2%,而30万以上的仅占13.6%。
总体而言,与企业高管团队中的其它成员相比,中国CIO们的薪酬待遇依然相对偏低(图5)。
图 5参与调查的CIO 2007年的收入水平2企业信息化现状及CIO的评价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CIO的工作背景,本次调查要求CIO们提供所在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并请他们对所在企业目前的信息化水平做出评价。
此外, CIO们还被要求评价其所在企业的高管对信息系统的了解程度并对他们的风险偏好做出评估。
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而信息化带来的收益主要集中在降低成本方面。
与某些由IT厂商主导的CIO调查结果相左,IT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依然十分有限。
此外,本次调查还显示出多数企业的高管团队对IT可能带来的技术及财务风险普遍抱较为保守的态度,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CIO们在说服管理层采纳各类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时所面对的挑战。
另外,企业高管团队普遍对信息系统的了解有限,CIO们如果想要从管理层获得更为广泛和坚定的支持,还有更多的沟通和启发性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2.1企业信息化现状已实施的企业信息系统。
参与调查的企业中,各类企业级信息系统的实施比例如下: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已实施了对资源相对要求较低的内部网项目;已实施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的各占53.7%和42.3%;而供应链管理系统和商务智能系统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分别为22.8%和15.3%。
由于本次调查样本中来自制造业和金融证券业的公司较多,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这两个行业中的情况。
结果显示制造业企业实施ERP的比例已经达到近八成,而金融证券业公司CRM的实施比例也达到六成,反映出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近年来得到了明显提高(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