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第三讲
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导学案)
【古诗今译】
答:
【课题】: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读懂诗歌;
2能辨析诗歌所运用的各种“抒情”手法。
【试题说明】:此部分试题对应“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的讲稿
这首诗向人们表明了怎样的心迹?运用了什么手法?
【注释】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③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不堪:一本作“那堪”。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古诗今译】
答:
【课后反思】
【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
【课后反思】
【随笔】
【试题参考】: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学习内容】:
3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①(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②上翠楼③。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说说你的理由。
【注释】
①闺:指闺房。②凝妆:盛妆。③翠楼:指少妇居处
【古诗今译】
答:
4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①西涧(壭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②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③。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注释】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②黄鹂:黄莺。③横:指随意漂浮。
第三讲:50-60年代的诗歌
《天山牧歌》的抒情诗大都有简单的“情节”﹐作 者把生活事件和画面提炼得单纯﹑和谐﹐并用优美 的笔调描绘了聚居在天山脚下﹑和硕草原﹑吐鲁番 盆地和博斯腾湖畔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 的生活情景﹐抒发对於新生活的浓烈情思。
在《天山牧歌》中﹐爱情诗佔有很大份量。建国初期的
诗歌创作中﹐把爱情表现得如此真挚﹑犟烈的﹐并不多见。 这些爱情诗的受到注意﹐还因为它们揭示了爱情与劳动﹐与 创造新生活的紧密联繫。它们歌唱的是解放了的劳动人民的 爱情﹐以劳动为最高选择标准的爱情。《苹果树下》﹑《夜 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後》等﹐都体 现了这一特色。
➢通过客观叙事的结构进行抒情,让情感的潜流在戏剧化 的描写与叙事中含蓄婉曲的传达出来。
➢全诗以“苹果树”作为主要意象,把苹果从开花、结果 到成熟、收获,同爱情从萌生、孕育直至成熟结合起来, 造成一种饶有兴味的感发想象,使苹果的生长与爱情的 发展相应成趣。
➢全诗通过在果园里姑娘与小火共同劳动、萌发爱情,将 劳动和爱情结合起来描写,使单纯的爱情描写注入了为 了幸福生活而勤恳劳动的内容,从而传达出时代特色。
从1959年起﹐闻捷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復仇的火焰》。 按计划﹐长诗共三部。第一部《动荡的年代》和第二部《叛 乱的草原》分别出版於1959年和1962年。第三部因十年动 乱的冲击未能完成。长诗以解放初期粉碎新疆东部巴里坤草 原的叛乱为题材。写人民解放军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教育﹑团结受蒙蔽群众﹐军事进剿结合政治争取﹐孤立了 哈萨克民族中的反动派﹐取得了平叛的胜利。
四、郭小川的诗歌
1. “战士”意识与“诗人”意识消长 1955年《致青年公民》组诗
1956—1959年的探索阶段 60年代以后
2. 新辞赋体 借鉴古代楚辞、汉赋,大胆采用铺陈排比的长句格式——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三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三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宋)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青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四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先写风涛迅疾,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概,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气概。
【参考答案】比喻和夸张。
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概夸张地势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 题岳阳楼(宋)张舜民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元丰中张舜民从高遵裕征西夏,掌隐秘文字,做诗讥议边事,于元丰五年冬十月,谪监郴州茶盐酒税,南行途经岳阳。
此词开头、结尾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任选一处试作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
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爱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参考答案】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①开头出现的是幅萧疏的景象:秋风里,万木凋谢,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洞庭湖水天一色,烟波浩渺,茫茫无际。
写出了词人失意惆怅的心情。
②结尾处作者回首远望,夕阳西下,天边一片残红。
这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爱恋。
(开头或结尾选答一处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摸鱼儿①(宋)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诗
第三讲咏史怀古诗1.根据提示,填写表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宋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进而表达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试结合全词分析。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境?蜀相杜甫〔唐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触和情绪?6.“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7.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登岳阳楼杜甫〔唐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中国古典诗歌系列课程之会讲故事的 乐府
第三讲会讲故事的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乐府的起源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二、乐府诗的发展纵观乐府诗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汉魏西晋、东晋南北朝和唐代三个阶段。
现存汉魏西晋时期的乐府诗绝大多数是东汉时期的作品。
汉乐府大都“源于哀乐,感事而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语言通俗易懂,长于描绘某一生活场景,善于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是,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此外,《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汉乐府分为:1、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
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
诗词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 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 物、事表现得 更形象、生 动的作用。
例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
赏析 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 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 刻 画。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 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 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 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
寓某种精神品质。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 例句
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 赏析 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 思归不得的忧伤。
常见的表现手法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
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 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 例句
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 赏析 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 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 恢复中原的决心。
第三讲赏析诗歌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 考全国卷I 考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 赤壁隐龙宫。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 天阔退飞鸿。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潘大临( 1057-1106):字邠老, ):字邠老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 黄州(今湖北黄冈) 善诗文。 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 赤壁。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 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菩萨蛮 (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 有人楼上愁。 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 更短亭。 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秋 夜(2004年福建) 2004年福建 年福建)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 而无处不含“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 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 境的。 境的。
第三讲之一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部分)课堂笔记
第三讲盛唐诗坛之(一)——山水田园诗人引言:盛唐诗形成标志及兴盛原因1、标志:开元十五年“声律风骨始备”“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
……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殷璠《河岳英灵集序》风骨:情辞劲健兴象:情与景相融且时带比兴意味形象与感兴结合;言近旨远2、盛唐诗艺术特点严羽《沧浪诗话》:“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意境)《答吴景仙书》:“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气象)笔力雄壮:指语言劲健有力;气象浑厚:指感情浓郁、内容充实。
盛唐气象袁行霈: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指一种美学风貌(以“雄壮浑厚”为主),与诗歌内容不能简单等同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
(余恕诚)盛唐诗兴盛原因“以诗赋取士”之进士科的兴起长安成为乡贡文士集散地,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争奇斗妍,诗坛活跃百官兴建“休沐”之郊馆山池,地主多有”别业”池园文会的集体吟咏与山程水驿间的个人放歌每逢节假日,“所游地推曲江最胜……朝士词人有赋,日即流传京师”(《唐音癸签》) 流连光景而寄意玄远的六朝精神被唐人看好一、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
(《维摩诘经》)祖籍太原祁,其母崔氏,笃信佛教。
多才多艺,精通诗、书、画、音乐等,有《山水论》(南派)今存诗400余首。
较好版本(清)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附生平及诗画评论资料。
(上海古籍,1984)生平及创作概况(1)“少年欲亢飞”(《偶然作》其三)薛用弱《集异记》:维未冠而有文名,又精音律,妙能琵琶,为岐王所重。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诗歌阅读第3讲现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解析
现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时间:30分钟分值:32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题。
(16分)风景辛笛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一九四八年夏在沪杭道中1.(内容理解题)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一、二句交代了看“风景”的地点,指出看到的都是“社会问题”,与最后一句中“不是风景”相呼应。
B.三、四两句阐明了社会问题的具体内涵,即人民生活困苦。
“终点” 即“田野间的坟” 。
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生死难料。
C.五、六两句把“绿得丰饶”的土地与“兵士的新装”放在一起,揭示出了造成这种社会问题的根源:虽然土地丰饶,但战争使人民难以过上安定的生活。
D.七、八两句“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表明这种社会问题普遍存在,而“却是一般的黯淡”,语意陡转,说明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D[D项,无中生有,“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诗中没有依据。
“却是一般的黯淡”说的是社会问题同样存在,揭示出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并不能反映出“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 2.(艺术特色鉴赏题)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将风景的描绘机智地加以变形,引入社会问题的关注,形成特殊的反讽效果。
B.作者以“风景” 为标题,透过车窗看到了茅屋、坟、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表明“风景” 其实是病态的社会、是连接不断的“社会问题” 。
C.全诗围绕“社会问题” 展开,并以此为线索,反映了旧中国在反动统治下阶级压迫日益深重的社会现实。
D.全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手法,使全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第三讲 诗歌意象与意境
鸿雁、青鸟 :在古代诗歌中 是传书的信使,所以常用来 表达相思
1、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好把音书 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2、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3、李 璟: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 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 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 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 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 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 或凡夫俗客。
孤雁(孤鸿、断鸿): 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 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猿啼
表现凄厉、哀伤。
杜 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燕子:春天的象征,表欢快、生机
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 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芳 草
芭 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 蕉 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 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 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第3讲古诗赏析(炼字的妙处)
第三讲古诗赏析——炼字的妙处【学习目标】明确试卷中古诗赏析常见的典型考点,熟悉常考题型并掌握答题技巧。
注重品析诗歌中炼字的妙处,体会景物的特征和意境,提高学生古诗鉴赏的能力。
【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赋予景物的情趣、情感,以及炼字创造的意境和谐之美。
【合作探究】(1)新知探究评析诗歌中炼字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1、体会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炼字的。
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诗,诗人为何要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和月呢?原来诗人抓住了“平野阔”这个景物特征。
在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阔,星星近者高,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平视前方,因原野空阔,月亮从江边升起,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江中升出一般,故用一“涌”字。
而“涌”又带有一种强烈的动感,不是从江水中浮起,而是“涌”起,这便抓住了江水澎湃、激荡的特点。
2、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
好的诗歌往往能赋予景物情趣、情感。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让诗的境界全出。
你看,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喜,好一幅春意盎然图。
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这就是“闹”的作用。
我们设想,如果把这“闹”字换成其他字眼,如“好”“满”“浓”“足”等,都没有“闹”字来得生动有情趣。
又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中“争”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早莺”以人的性格,展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3、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和谐之美。
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以“直”状烟,看似无理,然而只有“直”字方能使烟具有挺拔、刚劲、坚毅的阳刚之美,方能与塞北的“大漠”“孤烟”这种阔大、雄浑和苍凉的境界形成一种和谐之美。
4、体会炼字的特殊用法。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用法较为特殊,了解其用法,对于我们理解句意乃至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在用“绿”之前用过“过”“到”“满”等词,但这些词都是以极普通的用法表现极普通的意义,而改用一个带有使动用法的“绿”字,用来支配“江南岸”,不仅写出了江南大地由枯变绿的过程,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将江南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来了。
第三讲:英语诗歌的押韵
第三讲:英语诗歌的押韵《英美诗歌选读》课程教案第三讲⾸页备注:教学进程⼀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定页数。
第三讲英美诗歌的押韵押韵(rhyme)是指⼀个⾳节的读⾳在以后⾳节读⾳中的重复,或是⼀个单词的最后⼀个⾳节或⼏个⾳节的读⾳在以后⾳节相应位置的读⾳重复。
从押韵的位置看,押韵主要有头韵(alliteration)、尾韵(end rhyme)和中间韵或腹韵(internal rhyme)。
尾韵⼜分全韵(perfect rhyme)和⾮全韵(imperfect rhyme)两种。
全韵要求押韵的辅⾳和元⾳都相同,⾮全韵⼜包括只是元⾳相同但辅⾳不押韵的元韵(assonance)和只押辅⾳不押元⾳的和韵(consonance),另外,还有从拼写上看起来似乎押韵但实际读⾳并不押韵的⽬韵(eye rhyme, visual rhyme or sight rhyme)等。
第⼀节头韵头韵是指⼀⾏(节)诗中⼏个词开头的辅⾳相同,形成押韵。
如克⾥斯蒂娜?罗塞蒂的《歌》前两诗节: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Sing no sad songs for me;Plant thou no rose at my head,Nor shady cypress tree: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And if thou wilt, forget. 1(Christina Rossetti: Song)第⼀⾏的dead / dearest,第⼆⾏的sing / sad / songs,第五⾏的green / grass,第六⾏的with / wet押头韵。
⼜如柯尔律治的《古⾈⼦咏》第103~第106⾏: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The furrow followed free,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Into that silent sea. 2(Samuel Taylor Coleridge: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1当我离开⼈间,最亲爱的,/ 别为我哀歌悲切;/ 我的墓前不要栽玫瑰,/ 也不要柏树茂密;// 愿绿草覆盖我的⾝躯,/ 沾着湿润的灵珠⾬⽔;/ 假如你愿意,就把我怀念,/ 假如你愿意,就把我忘却。
第四板块 现代诗歌阅读 第三讲 赏析形象和意象(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现代诗歌阅读专题第三讲赏析形象和意象【知识精讲】现代诗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而叙事诗是不适合用来设题考查的,所以试卷上用来考查的现代诗歌多是抒情诗。
抒情诗是用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而思想感情除了直抒胸臆之外,必须借助形象、意象来表达,所以阅读现代诗歌首先要赏析形象和意象。
本突破点就是指导考生判断诗歌所运用的形象和意象,把握它们所承载的内涵和情感。
1.方法梳理摘取,恰当筛选;前后勾连,准确理解。
诗歌的形象和意象,散落在诗句之中。
赏析时,就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一梳理诗中展示形象和意象的词语,然后根据诗句前后的内容来分析,从而准确理解形象和意象的内涵。
2.步骤第一步:先整体阅读一遍,领悟大致意思。
第二步:分析选定的词语,揣摩概括形象和意象的特征、意义。
第三步:分条陈述答案。
3.答题规范这样的题型,一是考查我们对诗歌形象和意象的理解领悟,二是考查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把答案分解为“点”,清晰表述,分项列出。
(1)概括形象(意象)的基本特征。
(2)适当描绘其特点,如果是意象,则要扣住“象”的特征,合理联想,并加以描绘,挖掘意义。
(3)归纳意义(作者感情、价值追求等)。
【对点精练】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守望王家新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一个对疼痛有深刻感受的人对此无话可说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现在它来了。
它说来就来了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时刻!守望者我们能否靠捶打岩石来承担命运?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守望者!你的睫毛苦涩你的双手摊开,而雷雨越过花园那边的城市,阴沉沉地来了。
没有别的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你只能眼看着花园,在另一个世界的反光中变暗,更暗一动不动,守望者!把你的生命放在这里让亲人们远走他乡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和“花园”意蕴深刻,“花园”是抒情主人公守望的对象,“雷雨”给“花园”带来黑暗和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em: The title of the poem The name of the poet The period in which the poem was written The theme of the poem 2. The way the poem is structured Structure features Reverse rhyme Metrical pattern
Express all kinds of feelings.
Bring you a lot of pleasure.
Cultivate your language taste.
Questions for responsive reading poetry 1. Who is the speaker? Is it 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speaker’s age, sex, sensibilities, level of awareness and values? 2. Is the speaker addressing anyone in particular? 3. How do you respond to the speaker? Favorably? Negatively? What is the situation? Are there any special circumstances that inform what the speaker says? 4. Is there a specific setting of time and place? 5. Does reading the poem aloud help you to understand it?
Desiring his man’s art and that man’s scope, With what I most enjoy contented least; yet in these thoughts myself almost despising, Haply I think on thee--- and then my state, 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 From sullen earth, sings hymns at heaven’s gate; For thy sweet love rememb’ red such wealth brings That then I scorn to change my state with kings.
Questions 1. What does the word “trouble” in Line 3 suggest? 2. There is a clear division in this poem. Where does it occur? Is it a change of thought or feeling or both? 3. The poem’s two moods are joined by the image of a lark arising and singing.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image? 4. The word “state” appears three times in the poem. Do they have the same meaning?
Questions 1. What connotations does the arrow have in the poem? 2. What connections does the second stanza have with the first stanza? 3. What kind of friendship does the poet depict in the poem? 4. Have you shared the same life experience with the poet? Explain it.
I breathed a song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who has sight to keen and strong, That it can follow the flight of song?
Long, long afterwards, in an oak I found the arrow, still unbroke; And the song, from beginning to end, I found again in the heart of a friend.
6. Does a paraphrase reveal the basic purpose of the poem? 7. What does the title emphasize? 8. Is the theme present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9. Do any allusions enrich the poem’s meaning? 10. How does the diction reveal meaning? Are any words repeated? Do any carry evocative connotative meanings? Are there any puns or other forms of verbal wit? 11. Are figures of speech used? How does the figurative language contribute to the poem’s vividness and meaning?
4. Regular metre Which syllables carry stress? Are there an equal number of unstressed syllables between the stressed ones? How may feet are there in a line? Comment on the type of foot and the number of feet per line or there is no regular metrical pattern. 5. End rhyme 6. Other forms of sound patterning Assonance, consonance, alliteration, pararhyme, reverse rhyme and so on.
12. Do any objects, persons, places, events, or actions have allegorical or symbolic meanings? What other details in the poem support your interpretations? 13. Is irony used? Are there any examples of situational irony, verbal irony, or dramatic irony? Is understatement or paradox used? 14. Does the poem use onomatopoeia, assonance, consonance or alliteration? How do these sounds affect Ⅰ.Friendship
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s Eyes --- William Shakespeare 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s eyes, 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 And trouble deaf heaven with my bootless cries, And look upon myself, and curse my fate, Wishing me like to one more rich in hope, Featured like him, like him with friends possessed,
The Narrow and the Song ----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n its flight.
15. What sounds are repeated? If there are rhymes, what is their effect? Is there a rhyme scheme? Do the rhymes contribute to the poem’s meaning? 16. Did you enjoy the poem? What, specifically, pleased or displeased you about what was expressed and how it was expressed? 17. How might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em provide a useful context for interpretation? 18. To what extent do your own experiences, values, beliefs, and assumptions inform your 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