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格式

合集下载

圆的认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的认识》学校:二七区铁三官庙小学姓名:王晓彩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圆的认识——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P57-58。

【标准相关陈述】: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并会用圆规画圆。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

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目标】:1.经历动手折、画、量,能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能说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相互关系;2.通过自己的尝试能够正确使用圆规画圆;3.根据圆的特征,知道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了解圆在生活中的价值。

【评价设计】:1.通过小组反馈折、画、量的数据及分析来检测目标1.2.通过小组交流、归纳后反馈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和练习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来检测目标2.3.通过思考反馈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的习题来检测目标3. 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利用课件岀示各种平面图形,让学生回答它们是由什么围成,加深认识到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教师出示课件生活中的圆和学生带来的生活中的圆,通过直观的感触比较圆和前面学习的平面图形有何不同之处,进而引入新课。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出示自学指导1:1、自学课本P56,借助圆形纸片,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并在圆形纸片上标出圆各部分的名称。

2、使用资料袋中的圆,画一画,量一量,观察同圆内半径、直径各有多少条?直径、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归纳总结,汇报收获: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文本资料格式规范 (新)

小学数学文本资料格式规范 (新)

小学数学文本资料格式规范一、文本资料主要包括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活动综述活动方案活动报道(简讯)课题实施方案课题报告研究报告……二、格式要求(一)版面要求A4纸上下左右页边距均为2.5cm行距:1.5倍正式行文前可设置增加段前间距,正文不设段前段后间距。

页码居中阿拉伯数码标识左右各放一条小五号一字线(二)结构、层级、字体字号题目: XXXXXXX (黑体小二加粗居中)署名: XXXX小学 XXX (楷体小四居中)正文标题设置及要求:一、XXXXXXXXX (第一级标题黑体四号加粗句末不带标点符号)(一) XXXXXXXXX (第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句末不带标点)1. XXXXXXXXX (第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加粗句末不带标点)(1) XXXXXXXXX (第四级标题宋体小四单独成行句末一般不带标点)① XXXXXXXXX (第五级标题宋体小四单独成行句末一般不带标点)其他正文一律用宋体小四,每自然段左空2字,回行顶格,数字、年份不回行。

【备注:一般来说,一级标题用“一、二、三、……”,二级标题用“(一)(二)(三)……”,三级标题用“1.2.3.……”,四级标题用“(1)(2)(3)……”,五级标题用“①②③……”。

另外,要避免标题沉底(位于页面的最后一行),出现“背题”,导致题目下无正文。

一般而言,一篇文章建议最多使用三级标题。

】(三)标点符号1.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不可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可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可出现在一行之首。

2.一般文字的省略用省略号(……)标示;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12个小圆点(…………)标示;数学矩阵或行列式中的行省略用“…”标示,矩阵中行内的省略用横排的“…”标示,列内的省略用竖排的“…”标示。

3.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注意:凡是书名和引用原文,一定要核对清楚,不能有误。

)4.外国人名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或半字线(-)标示。

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设计——以《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为例

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设计——以《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为例

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设计 ———以《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为例吕建林(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210019)基金项目: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指向数学抽象的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实证研究”(编号L/2020/471)研究成果. 单元是基于一定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单位,单元设计可以认为是对一个学习阶段的教与学活动的整体规划,主要包含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评价任务、学后反思等要素.单元设计一般遵循“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 tion)、评价(Evaluation)”的程序.《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必修课程预备知识板块中的重要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上,学习从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体会函数、方程、不等式的统一性,为今后应用函数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奠定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的基础.1 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学习内容的确立制定学习目标,可使学习者明确学习要求,了解学习路径和方法.本单元学习目标(见表1)是从“三个一次”入手,感受用函数观点看待问题的方法;结合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探索,体会“三个二次”的关系,学会用函数观点认识和解决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问题.单元学习目标采用三维叙写的书写方式,呈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习惯与素养”的发展路径.为落实学习目标,需要选定与之相匹配的学习内容.本单元学习内容(见图1)的选择与划分体现“观察—计算—研究”与“图像—代数—数形结合”的双向沟通,便于学生深度学习,自主建构.横向:呈现一次到二次、具体到一般的双重递进,便于学生类比迁移、拓展延伸.纵向:挖掘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者的数形关联,便于学生数形结合,聚焦函数观点.表1 本单元学习目标课标要求学习目标用函数理解方程和不等式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用二次函数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通过梳理初中数学的相关内容,理解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整体性. 1、通过求解实际问题,知道函数零点即对应方程的根,会结合一元一次函数图像分析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感受用函数观点看待问题的方法.2、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能运用函数观点,结合图像发现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会通过代数方法求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3、会用一元二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体会数学的整体性,养成借助直观理解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2 任务情境的设计和学习路径的规划学科素养往往体现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之中.要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有意义的任务情境,在“真做事”的过程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体会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真实需求,感受探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必要性;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主动联系已有的“三个一次”的经验,将之运用于“三个二次”相关任务,体会函数的思想方法.生活中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关的问题很多,例如:为达成单元目标,笔者创设了设计房屋雨水槽的真实情境,从具体规格要求出发,衍生出三项任务,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详见表2:表2 本单元任务情境和学习路径任务任务情境探索路径核心素养任务一设计符合底面积要求的、截面为矩形的雨水槽现实问题抽象为熟悉的数学问题雨水槽底面积要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数学建模、数学抽象任务二对比截面分别为矩形和等腰梯形的雨水槽设计方案,并做出选择具体问题转化为未知的数学问题雨水槽造型选择→解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任务三探寻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特殊问题拓展为一般问题解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 学习任务可通过“情境—问题—问题解决—总结”的程序来落实.任务达成基于富有层次的活动驱动,应围绕任务设计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活动,并酌情穿插问答以支持学生学习.以任务二中的探究活动为例:【活动】雨季将至,为了提前做好房屋排水工作,某小区住户准备更换自家房屋的雨水槽.该住户测量了自家房檐的长度,购买了一块长38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铝板来自制雨水槽.为了与屋檐下预留的雨水槽位置相匹配,雨水槽底面的面积不得超过5700平方厘米.经市场调查,雨水槽横截面的造型一般有两种.方案一:矩形;方案二:底角为53°的倒置等腰梯形,上不封顶.当地气象台预计,今年雨季的降雨量大约会比往年增加5%.为保证排水量,物业要求雨水槽的横截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厘米.住户根据屋檐特点,希望雨水槽深度尽可能小,请帮他选择一个设计方案.(铝板厚度忽略不计)活动过程中,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问题1】针对“雨水槽的横截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厘米”的要求,在方案一中,你能列出对应的关系式并进行求解吗?方案二呢?【问题2】借鉴任务一中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求解的研究过程和结论,你能进一步求解问题1吗?学生可将问题1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转化成两个一次不等式联立的不等式组解决.问题2则启发学生联系“三个一次”的研究经验,用函数观点分析求解,完成探究任务.3 评价任务的设计和素养水平的考察每项学习任务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工具.在一段学习活动结束时,也应设计一些练习检测,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测评,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会与否,为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提供证据,从而落实“学—教—评一致”的设计要求.为检测学习目标2的达成情况,笔者选择了一个判定交通事故责任人的问题,考察学生能否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会不会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分析不等式解集并说明结论,检测相关素养的发展水平.详见表3:表3 问题及核心素养考查说明问题及指向解答与说明核心素养水平 汽车刹车距离与其行驶速度有关.在一条限速30km/h的弯道上,甲、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发现情况不妙,同时刹车,但还是发生了碰擦.事发后交警现场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略超过8m,乙车的刹车距离略超过6m,又知甲、乙两种车型的刹车距离S(m)与车速x(km/h)之间有如下关系:S甲=0.01x2+0.2x,S乙=0.005x2+0.05x.问:应负超速行驶主要责任的是谁?(检测表1中学习目标2) 由题意,对于甲车,有0.01x2+0.2x>8,即x2+20x-800>0,解得x>20或x<-40(不符合实际意义,舍去),这表明甲车的车速超过20km/h.但根据题意刹车距离略超过8m,由此估计甲车车速不会超过限速30km/h.对于乙车,有0.005x2+0.05x>6,即x2+10x-1200>0,解得x>30,或x<-40(不符合实际意义,舍去),这表明乙车的车速超过30km/h,即超过规定限速,乙应负主要责任. 1.数学抽象(水平一):能从熟悉的汽车刹车情境中抽象出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2.数学运算(水平一):会解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能用解集情况说明是否超速;3.逻辑推理(水平一):明确“主要责任”的问题内涵,有条理地表达观点.4 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设计反思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有三大基本特征: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4.1 真实的任务情境有利于素养目标达成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崔允誋教授指出,关键能力即“能做事”,必备品格即“习惯做正确的事”,价值观念即“坚持把事做正确”.从具体的“做事”,能看出一个人的素养.改变高分低能、只会解题的现状,从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面对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开始.(下转第51页)4 拉近现实联系,构建情趣飞扬的统计课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人们都越来越离不开数据信息.统计必将在未来生活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掌握统计知识、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已成为每一位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这样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而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必然要直面统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因为“生活已经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了学生的面前”.因此,拉近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构建情趣飞扬的统计课堂,培养学生获得数据、解释数据的能力,已成了必然的教学趋势.在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学习环节,笔者借助互联网工具,收集了2019年两会中的统计数据,制作了简单的小视频《2018全民对账单》,通过呈现“网购花费”“收寄快递件数”“流量数”“收入结余金额”“国内旅游次数”“图书拥有量”“用水量”等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中的平均数,呈现了利用“互联网+”获得大数据的方式.在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中,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将各类“大数据”与自己本人以及家庭的生活数据相联系,他们的惊呼此起彼伏———“我的国内旅游次数超过了平均数量”“我的图书拥有量还不够,今年要加油多阅读”“我家的用水量比较少,我们是节约家庭”“我妈妈的网购花费远远超出了,真是太浪费了”……就是在这样尝试比较、解释数据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了统计的作用,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生活的情趣.在后续学习环节中,笔者进一步引入“人均淡水资源”“中国儿童身高均值”等互联网数据,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继续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思索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与价值,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乐趣和健康生活的积极情趣,真正创设了关注人的发展的生本课堂.总之,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这一出发点,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创设有效的统计情境,凸显统计教学的概念特点,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生长兴趣、生性智趣、生命理趣和生活情趣,构建和谐宽松、智慧理性的“四趣”统计课堂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上接第37页) 从单元学习目标的确立到学习过程设计,再到检测与评价,都要体现“做事”的要求.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不是标签,也不能成为标签.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做事”,让素养在“做事”中发展、在“做事”时显现,素养目标就不会成为只说不做的标签.4.2 教学设计要努力创设真实任务情境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良好的任务情境有利于让学生深入与自身经验相关的问题探究过程.本单元将“雨水槽设计”情境融入单元学习过程,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并产生用函数观点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兴趣,获得用数形结合方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能力,感受函数、方程、不等式的整体性,发展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素养.教师应主动拓宽自身知识疆域,积极推进研学、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创设“真实的任务”,让学生有机会真正“做事”,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建构和社会建构.4.3 核心素养水平要在真实任务中评价杨向东教授指出,要站在素养发展的角度,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角度,进行测评设计.练习与测评要指向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方法、能力与素养,力求检测学生相关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每个学习目标都应有相应的评价任务,每个练习与测评都必须指向有关的学习目标,一个目标也可以通过多个问题来检测.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素养.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题以外,应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评价任务,记录过程数据、开展表现评价,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发展状况.学习过程中也应适时嵌入评价任务,便于及时了解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并弥补缺漏,保障后续学习的顺利开展.参考文献:[1]钟启泉.学会“单元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5-06-12(09):1.[2]加涅等.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5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35.[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遍高中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小学数学一年级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图形【设计者】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小学靳爱萍【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十六页【课程标准】《认识图形》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内容。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内容分析】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几何图形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联想自己周围的事物,然后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一些有目的的尝试,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学习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探索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知识目标: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画、折、拼等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出现的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完成。

2、通过问题6、7、8检测目标2的完成。

3、通过问题8、9检测目标3的完成。

【学习过程】教学目标评价: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北师大版九上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上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第一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一)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以及它们的判定定理: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质。

2、教材分析与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一章类似,本章仍将采用探究和证明结合的方式展开相关内容。

课本基于目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本课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能力,运用综合法证明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和作用,体会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教科书提出的学习任务,重点集中在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因为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从认知角度上缺乏挑战性,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把目标上升一个层次,从关注学生是否能证明这些定理提高到关注学生如何找到解题思路,从关注学生是否能顺利证明提高到关注学生是否合理严密的使用数学语言严格证明,从关注学生合作解题提高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证明的过程。

3、学情分析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大量的证明活动,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证明推理,学生已经逐渐体会到了证明的必要性和证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从而初步具备了证明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定理的能力;同时,在前面的相关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归纳、概括及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大量的活动经验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思想,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在解题中合理运用方法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能自己归纳并证明出菱形的性质。

2.通过练习,能用菱形的性质规律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评价任务1.会分清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性质区别。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最新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最新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本班共有学生48人。

本班女生多,好管理,但思维欠活跃。

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成绩整体水平不高,后进生的面很大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材分析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

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

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

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标准及教学实例-数学学科编写方案

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标准及教学实例-数学学科编写方案

《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标准及教学实例》数学学科编写方案及说明一、编写意图说明为了积极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使广大一线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正确地理解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人教A版教材”)必修与选修教材的编写特点,忠实地执行《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以下称为“课程学习目标”),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效地克服教学过度化倾向,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针对我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我们运用目标陈述方式,将课程学习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两者有机整合为“课堂教学标准”,并摘选典型教学实例予以说明。

同时我们将其作为我室承担的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汇编成《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标准及教学实例•数学》(以下简称《课堂教学标准及实例》)一书。

二、编写栏目说明《课堂教学标准及实例》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中建议的模块开设顺序,按照人教A版教材内容顺序,以章节为单位编写。

主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学习目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联合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中的“学习目标”、《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南•数学》(以下简称《教学指南》)中的“基本要求”与“要求说明”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版考纲》)中的“考试内容与要求”为依据,每个模块中的每章按“学习目标”和“教学实例”两个栏目设置,其中每章分节设置了“教学标准”和“标准解析”栏目。

各栏目设置意图说明如下:【学习目标】主要结合本章教材内容,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应达到的要求,表述时关注了目标的可测性。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

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

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如下是作者细致的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4篇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一)重点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1课时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一)明确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教学设计格式及内容条件

教学设计格式及内容条件

教学设计格式及内容要求1.标题不要出现书名号及教学设计等用词;不要将个人名字、学校写在前面(另加封面说明)。

2.教学内容分析说明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等;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和教育功能。

3.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等。

4.设计思想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结合教学内容,概述教学过程中拟实践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5.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6.教学重点和难点说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7.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媒体(含资源)的分析,描述课堂生成的各个环节。

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体现感受、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生机;教学中既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同时能反映学科前沿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关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促进发展作用,体现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教学设计体现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8.总结评析重点分析总结教学设计的特色和亮点。

评析教与学的过程是怎样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内容表述应具体深入本质的分析,不宜是课程理念的理论搬移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者: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课题名称:完全平方公式(1)一、内容简介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基于“四基”建构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四基”建构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 廖翔
作者机构: 广西师范学院
出版物刊名: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页码: 132-13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9期
主题词: 课堂教学设计;数学学习;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活动经验;基础知识;社会生活;基本技能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即在传统“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的课程目标。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规划和预设,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8篇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8篇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8篇教案是教师拥有高质课堂的有效武器和必备条件,制定教案是为了让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有清晰的思路,无忧文档我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16+9+8=32-10-6=25+20-10=48-8+17=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3.自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自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类研究及案例分析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类研究及案例分析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类研究及案例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郑州市二七区幸福路小学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 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 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密切关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照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份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主要包括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与计算和解决问题两部份内容,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除法的运算打下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拓展除法的应用范围,解决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剩余的实际问题。

在课程实施中,要通过操作直观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要通过观察对照匡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要通过加强试商例题的教学,匡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在教材内容的具体编排上,教材体现了如下的编排特点,从而使得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体现了更科学的数学知识的结构。

1、注重操作直观等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与表内除法单元借助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编排一致,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继续借助操作等直观,匡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如,例 1 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又如,对于除法竖式的理解,也是借助操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竖式中的每一个数所对应的操作中的具体对象,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此外,在解决问题的例 6 中,同样借助画图这向来观手段,匡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其中余数所代表的事物,进而匡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基于UbD的中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UbD的中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1.1 单元教学设计是体现数学知识整体性的基 本单位
数学作为 一 门 研 究 数 量 关 系 和 空 间 形 式 的 科 学 ,其 知 识 、方 法 和 思 想 都 具 有 高 度 的 逻 辑 性 和 系 统 性,因此,学生的学 习 也 需 要 统 筹 兼 顾,对 学 习 过 程 进行科学有效的整 体 规 划.单 元 教 学 设 计 不 仅 关 注 知 识 的 整 体 性 ,更 关 注 不 同 部 分 的 关 联 性 ,考 虑 不 同 模 块 和 内 容 领 域 下 各 阶 段 、各 课 时 的 衔 接 性 ,能 够 突 出数学内容的主线 以 及 知 识 间 的 关 联 性,帮 助 学 生 协 同 思 考 ,形 成 整 体 性 的 认 知 结 构 ,帮 助 学 生 更 好 地 理 解 数 学 ,是 进 行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的 基 本 单 位 .此 外 ,数 学 教 材 作 为 学 生 学 习 的 直 接 材 料 ,也 是 按 照 模 块 、以 单 元 章 节 的 形 式 、采 用 “螺 旋 上 升 式 ”的 结 构 进 行内容编排的,这也 说 明 单 元 教 学 设 计 在 体 现 数 学 的整体性、逻辑的 连 贯 性、思 想 的 一 致 性、方 法 的 普 适性、思维的系统 性,帮 助 学 生 系 统 化、结 构 化 把 握 学习内容,形成整体 思 维 意 识 等 方 面 有 着 不 可 替 代 的作用.
上 海 中 学 数 学 ·2021 年 第 1-2 期

基于 UbD 的中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300387 天 津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部 吴 立 宝 王 雨 清
摘 要:单元教学设计不仅是体现数学知识整体性 的基本单位 ,也 是 落 实 数 学 学 科 核 心 素 养、促 进 数学课堂教学转型的重要手段.UbD 理论 以 “促 进 学 生 真 正 理 解”为 目 标,倡 导 在 教 学 上 以 单 元 为 单位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为单元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笔者以 UbD 为理论基础, 以 人 教 版 八 年 级 上 册 第 十 五 章 “分 式 ”单 元 为 例 ,解 析 中 学 数 学 单 元 教 学 设 计 的 基 本 过 程 . 关 键 词 :UbD;单 元 教 学 设 计 ;单 元 教 学

标准小学数学教案格式

标准小学数学教案格式

标准小学数学教案格式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加法运算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能正确进行数字加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算术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

2. 两位数以内的数字加法。

教学难点:1. 两位数的数字加法。

2. 进位与退位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为加法运算。

2. 明确任务,告诉学生今天的目标是学会进行数字加法运算。

二、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讲解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如何进行数字相加。

2. 示范两位数以内的数字加法计算,并解释进位与退位的概念。

三、练习与活动(30分钟)1.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包括口头计算和书面计算。

2.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进行数字加法运算。

3. 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归纳加法运算的规律。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加法运算的重要性。

2. 拓展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加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2.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加法运算的知识。

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如何?2. 学生是否掌握了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学生有没有遇到困难,需要进一步辅导?以上教案仅为参考范本,请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调整。

初中数学教案中教学目标四基格式要求

初中数学教案中教学目标四基格式要求

初中数学教案中教学目标四基格式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落实“四基”之我见作者:郑兰栓来源:《中学课程资源》2014年第07期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坚持“四基”的有效落实,是为了更加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通过有效落实“四基”,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四基教学目标有效落实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本文试从例题的设计、习题教学、新知探究几方面论述一下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落实“四基”,达到三维教学目标。

一、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准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在数学教学中不但决定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着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它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标、指挥棒,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

准确确立教学目标,是有效落实“四基”的坚实基础。

例:“二次函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能准确把握二次函数的特点,说出二次函数的定义;能准确判断二次函数关系式;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通过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用观察、类比、探究、归纳等思维方法获得新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龙源期刊网 .cn初中数学以学定教“四基点”作者:田佩锋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4年第04期“以学定教”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法宝。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确定“学”的出发点;要巧设问题情境,抓准“学”的着力点;要组织操作探究,敲定“学”的侧重点;要巧用课堂等待,捕捉“学”的灵动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
基本格式
附件1为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模板;
附件2为行为动词举例;
附件3为目标续写范例;
附件4为学习过程叙写案例。

附件1:惠济区小学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
【设计者】郑州市惠济区***小学 ***
【教材】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年级*册第*单元,第*页
【课程标准】
(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
【内容分析】
主要包括:本课主要内容,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及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学习重点的确定等。

【学情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及教学难点的预设等。

【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目标表述中要包含:行为主体、学习内容、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等。

【评价设计】
应包括:评价题目及设计意图。

评价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
1.主要包括: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
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

)\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2.提倡以问题链(大步问题与小步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构建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

附件2:行为动词举例
附件3: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与例题难度类似的问题;
2.通过阅读课本具体例题和小组交流,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3. 在小组交流时,至少能举出三个生活实例,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