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及其流派考述

合集下载

弋阳腔——精选推荐

弋阳腔——精选推荐

弋阳腔:劳动者的歌曾经,弋阳腔深受下层民众喜爱,走到哪里就就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对中国各地传统戏曲产生过深广的影响。

起源弋阳腔,对中国各地传统戏曲影响为何如此深广?因为它从一诞生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是劳动者的歌。

弋阳腔的诞生,与弋阳两个历史名人有直接的关系。

一个是陈康伯(1097-1165年,任过任宋高宗、孝宗两朝丞相),一个是周执羔(1094-1170年,天文学家,任过太常丞、礼部尚书、侍读学士)。

当时,出自浙江温州一带的南戏,是社会潮流和朝野上下的喜好。

宋高宗绍兴31年(1162年),位高权重的陈康伯告病回乡休假,温州人王十朋出知饶州,途经弋阳,带来南戏班社和一批南戏剧本送给他。

南戏便在弋阳一带流传开来。

北宋朝廷南渡以后,“中原既失,礼乐沦亡”,一切“教坊乐器、乐书乐章”都损失殆尽。

主管文化礼乐的周执羔积极地推广南戏,与浙江相邻的周执羔的家乡弋阳,当然就推崇南戏了。

元至明初,弋阳一带战乱和灾荒不已。

面以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劳动者要生存下去,而且要高唱着歌“活”着。

于是,弋阳的老百姓改造南戏,以“村坊小曲而为之”,融合方言土语及民俗、“辗转改益”滋生出弋阳腔。

弋阳腔社会动荡不安的产物,是下层民众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挣扎和呐喊;是站在悬崖边上,对命悬一线者的召唤和拯救;是面对饥饿和死亡时生活勇气的鼓舞;是劳动者理想的寄托和对生命的解读。

明万历年间弋阳知县程有守说:“弋吴丸邑也,先辈之高风孤节,凛凛有生气。

”战乱和灾荒,锻造了弋阳百姓顽强不屈的豪放性格,也锻造了弋阳腔的豪放风格。

弋阳人的性格、风俗、习惯就是弋阳腔产生的环境和土壤。

这样的环境和土壤决定了弋阳腔不可能是纤细的、轻浮的、艳丽的、繁缛的,只能是质朴无华的、浑厚大气的、锣鼓铿锵的、铁板铮铮的、动人心魄的、感人肺腑的。

因此,表现顽强生命力的弋阳腔,是质朴而不是粗率的,是激情澎湃而不是冷漠悲戚的,是统摄人的灵魂而不是喧闹低俗的,是恣肆汪洋的而不是孱弱轻浮的。

弋阳腔DATA

弋阳腔DATA

弋阳腔是南宋末年,兴起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以及地域民俗相融合、"辗转改益"滋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因发源地而得名"弋阳腔"。

弋阳腔以弋阳为中心,主要在江西省内的贵溪、万年、乐平、鄱阳、浮梁、上饶等一些地区传承延续,明代前中期曾流布及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及北京等地。

弋阳腔属于南戏范畴。

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剧种。

据清代乾隆版《弋阳县志》载:"考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今遂遍满四方,辗转改益,如余姚腔、海盐控、弋阳腔、昆山腔"。

弋阳腔产生于元末明初,这是目前戏剧史家们共同的认识。

战乱和灾荒不已,锻造了弋阳及其附近地区百姓顽强不屈的性格。

弋阳腔广泛传播是由于人口大量流失造成的元末明初,在江西赣东北的弋阳一带,流传着一支以徒歌加帮腔为演唱风格的古老戏曲声腔,她就是弋阳腔。

弋阳腔,简称“弋腔”,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

清代李调元《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

故弋阳腔又通称高腔。

弋阳腔自诞生之日起,始终透露着江西民间文化的光彩。

弋阳腔产生后的500多年里,在全国衍生出一个庞大奇丽的高腔体系,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弋阳腔被称为是中国高腔戏曲的鼻祖,被誉为中国四大声腔之首。

弋阳腔发源于赣东北这块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土壤,扎根于这里的民情民俗与民风,这支古老的声腔一经诞生就以她草根文化的形态,为广大百姓喜爱,并广泛影响了大江南北。

但更重要的是弋阳腔本身,它在声腔上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它在剧目内容上切合群众的需要,在艺术形式上也易为群众所掌握。

弋阳腔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本无宫调”、“借用乡音”----无限的融合力和适应性。

二、徒歌、帮腔-------具有标签意义的特征与风格。

弋阳腔简介

弋阳腔简介

弋阳腔简介
弋阳腔,又称宿松腔、江淮腔、江浙腔,是江淮地区的一种民间
戏曲剧种,以安徽省弋阳县为中心,蔓延至安徽、江苏、湖北等地。

弋阳腔老剧在江苏扬州,湖北武汉等地有传承。

其状态完整的只
有安徽的弋阳版本。

它是安徽省一种比较重要的地方腔调,与安徽其
他腔调并行发,交融“六腔”中的“评梁”,成为安徽民间戏曲发展
史上与之并列的另一种盛行腔调。

弋阳腔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形成于18世纪中叶,20世纪50年代
前后,在江淮地区流行。

弋阳腔以口头传播的传统办法流传。

由于近
代文化的变迁,其衰落了遍县剧发展的早期及政治经济的改变,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弋阳腔剧几乎在安徽省消失,在其他江淮地区也几
乎不再演出。

1937年,中央戏曲院对弋阳腔进行归类,为保存弋阳腔特色,1962年
安徽省文联把弋阳腔剧招收到省艺术团,开创了弋阳腔剧的现代化演
出历史。

弋阳腔戏曲实质上是一部客观艺术作品,反映着当时地方社会的
生活状况,表现了当时的思想风俗、民众信仰。

它在立意、情节、唱腔、伴奏和技巧等方面表现出清新而优美的风格,塑造出当时人们的
文化价值观念,使它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弋阳腔剧种融合了《评剧》和《梆子》的技巧,特点是演出具有
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它以高贵典雅的腔调说唱,以得体大气
的舞蹈诠释,以节奏激昂极具张力的乐曲配乐,将话剧和歌剧、舞蹈
和戏曲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它以浓厚鲜明的地
方色彩、抒情优美的调子,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赣剧鉴赏期末考试答案

赣剧鉴赏期末考试答案

赣剧鉴赏期末考试答案一.名词解释1.赣剧: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赣语剧种。

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

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

赣剧的弹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其它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

2.弋阳腔:弋阳腔诞生于江西弋阳,自诞生之日起,始终透露着江西民间文化的光彩,弋阳腔产生后的500多年里,在全国衍生出一个庞大绮丽的高腔体系,而后以它前所未有的魅力迅速地弥漫于中国的戏曲舞台,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弋阳腔被称为是中国高腔戏曲的鼻祖。

3.自报家门:戏曲中主要人物自我介绍的一种方法,它由引子,定场诗,坐场白组成。

所谓自报家门,其实就是角色向观众直接进行自我介绍,既用自己的口吻进行叙述,又客观的交代角色的情况,以便观众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剧情的发展。

4.跑圆场:表演动作程式,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于圆圆行,周而复始,称为圆场。

圆场的速度多为由慢到快,因此又称为跑圆场。

二.填空题1.中国戏曲的三个基本特性:程式性、综合性、虚拟性。

2.赣剧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

3.戏曲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尾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4.行当的基本类型:生、老、净、末、丑作为行当的基本类型。

5.老生指生行中的中年或老年形象,以戴胡须(即髯口)为其特点,又根据其不同的表演特点,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靠把老生三类。

三.判断题1.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对)2.彩旦,有时将其归入丑行,主要表演拿下漂亮可爱(滑稽)或温柔(凶蛮)的青年女子,动作和化妆都极尽奇丑。

论“高腔”与“弋阳腔”“昆山腔”等诸腔之关系

论“高腔”与“弋阳腔”“昆山腔”等诸腔之关系
牌子” ,而另一种唱被称 为 “ 高腔” ,故 “ 高腔 ”一词 出现在乾隆 时期绝非偶然 。 关键词 :高腔 ;弋 阳腔 ;青阳腔 ;昆山腔
中图 分 类 号 :. 1 8 1 8 文 献标 识 码 :A
自现有文献看 , “ 高腔” 是清代 中叶以后普遍 流行 的一 个 词语 ,它常 常被 用来 称 指 一类 戏 曲声 腔 。与 “ 高腔” 相 比,“ 弋阳腔” 则是 明 中叶 即早 已出现的一种戏 曲声腔 。它 与 “ 余姚 腔 ” 、“ 海 盐 腔” 、 “ 昆 山腔 ”并 称 ,被 视 为 明代 的 “ 四大 声 腔” 。在古人那 里 , “ 高腔 ”也 常常被认 为是 “ 弋 阳腔 ”之变 ,这种观念也 影 响 了很 多现代 研究 者 ,
甚至几成 为公 论 。如 周 贻 白 《中 国戏剧 史 长 编》
说 :“ 弋 阳腔亦 已南北通行 ,并且在某 些地方 因与
出疑 问。如 《 中国川 剧通 史》 的作 者邓 运佳 先 生
即提出 四川 的 “ 高腔 ” 与江西 “ 弋 阳腔 ” “ 不是
当地 土戏 相互 结 合 ,随 地发 生 变化 。最 显著 的事
论 之
‘ ‘
高 腔
“ 弋 阳腔 " “ 昆 山腔 " 等 诸 腔
关 系
解 玉峰
提要 : 自 现 有文献 看 ,“ 高腔” 一词是清乾隆年间以后 才普遍 流行 的。但 如果说 “ 高腔 ” 唱是一种 “ 一唱 众和” 式的唱,这种唱至 少先秦 即 已有之 。 自南宋戏文 以 来, “ 高腔 ” 唱 即普遍 用 于戏文 、杂剧 ,由于
I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第 l 4 卷第 4 期
●J OURN AL OF Z HE J I AN G V OC A TI O NAL AC A DE MY OF AR T

探弋阳腔源流 补声腔史空白——评苏子裕《弋阳腔发展史稿》

探弋阳腔源流  补声腔史空白——评苏子裕《弋阳腔发展史稿》

流 行 于 文人 士 大 夫 间 。 直至 如 今 . 有 弋 阳腔 的遗 响在 流 传 仍
弋 阳腔 是 我 国 古代 戏 曲 中具 有 重要 地 位 的声 腔 系统 . 戏 在 曲 史 上 . 少 问题 也 无 法 绕 开 它 例 如 . 由 明 代声 腔 向清 代 地 不 在 方 戏 的 转 变 过 程 中 . 阳 腔 亦 起 到 了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 清 许 弋 明 多地 方 戏 曲声 腔 剧 种 的产 生 . 多或 少 都 与 它 有关 故此 . 弋 或 对 阳 腔 的 系 统 研 究 . 仅 可 以 解 决 戏 曲音 乐 史 、 腔 史 上 的疑 点 不 声
难题 . 而且 对 于 丰 富 、 化 中 国 古典 戏 曲 史 的 研 究 有 重 大 理 论 深 价值 和实 践 意 义 。 于此 . 阳 腔理 应 受 到 研 究 者 的更 多 关 注 , 鉴 弋 但 由于 资 料 的 隐蔽 , 掘 的 嗣难 . 挖 对弋 阳腔 的研 究 还 相 对 薄 弱 。
_ 一 一 -
评苏子裕《 弋阳腔发展史稿》
撰 摩连 文 生
明 代 见 诸 史 料 记 载 的 四 大 声 腔 .余 姚 腔 与 海 盐 腔 早 已式
微 , 山腔 自魏 良辅 等人 改 造 后 . 昆 由于 文 人 的 喜 好鼓 吹 , 其 渐 使
成 为 统 治 剧坛 的“ 官腔 ” 并 在 载籍 中 留下 较 多 的 记 录 相 形 之 . 下 .与 之 并列 为南 戏 四大 声 腔 的弋 阳腔 多 受 到 文 人 的鄙 薄 . 故
研 究 弋 阳 腔 多年 . 弋 阳腔 以及 相关 声腔 剧 种 的资 料 进 行 爬 疏 对
本 书 对 弋 阳腔 产 生 过 程 中 的 多 种 影 响 因素 考 察 得 非 常 详 尽 : 江 西 戏 班 的戏 神 、 嘉戏 曲 的传 人 、 从 永 南戏 目连 戏 的盛 行 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声腔之弋阳腔的音乐流变与社会意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声腔之弋阳腔的音乐流变与社会意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声腔之弋阳腔的音乐流变与社会意义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视域下我国高校师范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设想——以河南高校为例”1 弋阳腔的地区分布及研究状况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并有“南昆北弋”之称。

2006年弋阳腔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西省首批入选文化遗产保护的戏曲声腔。

产生于江西省弋阳县的弋阳腔在戏曲中属于古典的戏曲声腔,她形成于我国南北戏曲交替的年代,大约在14世纪中后期。

对中国的四十多个剧种,比如京剧、秦腔,豫剧,川剧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明朝嘉靖年间,不同于清新优雅的的昆山腔,有着极强的民间生活化的弋阳腔,用她通俗易懂的文化内容和极富观赏性的视觉冲击与昆山腔争奇斗艳。

随着余姚腔、海盐腔逐渐衰落,弋阳腔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昆山腔一道有力地、完整地推动着中国戏曲的发展。

对于弋阳腔这个概念,人们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弋阳腔指的是弋阳人在生活中自由传唱的本地民歌、小腔等腔调,有的认为是指流传在弋阳地区的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有的还把“弋阳乱弹”也称之为弋阳腔,我们这里研究的弋阳腔专指的是戏曲中的弋阳腔。

五百多年来,弋阳腔就像一位辛劳的母亲孕育并直接影响的剧种多达47个,流传的范围包括安徽、河南、江苏、湖南、福建、广东、山东、山西等在内的十三个省份。

戏曲史家万叶先生把她称之为“弋阳诸腔”或“弋阳腔腔系”。

弋阳腔作为我国民间古典戏曲艺术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弋阳腔的研究领域内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如专著方面主要代表有:赵景琛的《读曲小记》、《戏曲笔谈》,王芷章的《腔调研究》,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篇》、《中国戏曲史纲要》,黄芝冈的《弋阳腔考》,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欧阳予倩的《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史》,流沙的《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廖奔、刘彦君的《中国戏曲发展史》等。

弋阳腔史料三百种注析

弋阳腔史料三百种注析

读书笔记
文献资料与附录三篇论文对照,可见资料—观点—文章的转化过程。
目录分析
第二节浙江南戏传 入江西
第一节江西戏班的 戏神
第三节明代中叶以 前弋阳腔的流传
第四节弋阳腔 承继了南戏的
艺术特征
第五节对弋阳 腔的评论
第二节青阳腔
第一节四平腔
第三节徽池雅调
第二节弋阳腔在北 京
第一节弋阳腔在江 西
精彩摘录
这是《弋阳腔史料三百种注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第三节弋阳腔在河 北
1
第四节弋阳腔 在浙江
2
第五节弋阳腔 在江苏
3
第六节弋阳腔 在安徽
4
第七节弋阳腔 在湖南
5
第八节四川高 腔
第九节弋阳腔 在广东、广西
第十节弋阳腔 在福建
第一节 《缀白 裘》所收录的 弋阳梆子秧腔
第二节弋阳梆 子出山西
作者介绍
这是《弋阳腔史料三百种注析》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弋阳腔史料三百种注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记载
戏曲
弋阳腔
地域
弋阳腔
浙江
梆子
史料
戏曲
声 戏
秧腔
弋阳腔
高腔
弋阳梆子
江西
戏文
弋阳
古典戏曲艺术,流行地域广袤,支派繁多,形成弋阳腔系,俗称高腔腔系。 本书从各种文献资料中,辑得弋阳腔史料三百余种,按照声腔特点分门别类,加以注解、诠释。此外,对清代名 为弋阳腔,实为梆子腔、乱弹腔的相关记载也进行了考辨。本书是研究戏曲声腔史和各地高腔剧种史的珍贵资料。

赣剧弋阳腔特点研究

赣剧弋阳腔特点研究

赣剧弋阳腔特点研究作者:谌佳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6期【摘要】赣剧是江西省地方戏种,前身是弋阳腔,其剧目分为弋阳、青阳、乱弹三类,是古代著名的四大声腔之一。

赣剧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自诞生起就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创造了中国戏曲的新形式,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以弋阳腔《还魂记》为例,对赣剧弋阳腔的特点展开研究。

【关键词】赣剧;弋阳腔;《还魂记》;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28-02赣剧是我国的多声腔戏曲剧种,其兼具高腔、乱弹等多种声腔,前身为弋阳腔。

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于1950年进入江西省南昌市,1953年正式更名为赣剧。

一、弋阳腔概述(一)弋阳腔的地位。

弋阳腔,简称“弋腔”,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及民间音乐结合演变而来的,是活跃于我国古代民间的主要声腔。

弋阳腔可以称作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奇葩,自诞生以来就在中国戏曲界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弋阳腔产生至今的五百多年时间里,其逐渐形成高腔体系,影响了我国的京剧、秦腔、川剧等四十多个剧种,在我国的戏曲历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二)弋阳腔剧目。

在我国古代,弋阳腔的剧目有“十八本”之说,也就是《卖水记》《金貂记》《鹦鹉记》《三元记》《白蛇记》《珍珠记》《长城记》《八义记》《十义记》《乌盆记》《青梅会》《古城会》《风波亭》《定天山》《洛阳桥》《摇钱树》《龙凤剑》和《清凤亭》。

然而到了1949年,这些剧目多不能继续演奏,只能上演四本正戏和部分单折,剧目被整理改编为了以下几种——《还魂记》《珍珠记》《张三借靴》《送衣哭城》《尉迟恭》《西域行》。

本文在分析弋阳腔艺术特点时,主要是以《还魂记》为例。

二、弋阳腔的艺术特点——以《还魂记》为例弋阳腔艺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一唱众和,注重帮腔。

民间的劳动号子通常是一人演唱,多人帮腔,这样容易使劳动节奏更为统一,更能鼓舞人心。

弋阳腔的特征风格

弋阳腔的特征风格

弋阳腔的特征风格弋阳腔是我国传统曲艺之一,具有独特的特征风格。

它以江西弋阳方言为基础,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风格。

下面我将从语言特点、表演形式、深入生活等方面详细介绍弋阳腔的特征风格。

弋阳腔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闻名。

弋阳方言作为弋阳腔的基础,具有浓厚的江西地方特色。

在表演中,演员们运用地道的弋阳方言进行对白,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情感。

弋阳方言独特的音调和语调,使得弋阳腔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更加贴近生活,增强了表演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弋阳腔以其多样化的表演形式而备受称赞。

在弋阳腔的表演中,演员们不仅仅是在舞台上演唱,还会配合动作、表情、肢体语言等,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而且,弋阳腔还融入了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武术、舞蹈、杂技等,使得表演更加多样化,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弋阳腔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特点也是其独特的风格之一。

演员们常常选取当地的民俗故事、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为题材,通过表演来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等。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弋阳腔所描绘的人民生活的真实与深刻。

弋阳腔的特征风格不仅体现在语言和表演形式上,还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剧目内容上。

弋阳腔的剧目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如家庭琐事、爱情婚姻、社会风俗、历史传说等等。

不同的剧目内容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和价值观,使得观众在欣赏弋阳腔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一些人生道理和社会问题。

弋阳腔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深入生活的特点以及丰富多样的剧目内容而闻名。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情感的表达方式。

通过观赏弋阳腔,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江西弋阳的民俗文化,感受到人民生活的真实与深刻,同时也能够体验到弋阳腔所带来的艺术享受和情感共鸣。

弋阳腔的独特风格正是这一切的源泉和支撑,使得它成为了我国传统曲艺中的瑰宝。

江西省弋阳县弋阳腔调研报告1

江西省弋阳县弋阳腔调研报告1

江西省弋阳县弋阳腔调研报告摘要弋阳腔(又名高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起源于江西省弋阳县,自诞生以来,它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和“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广泛流播的过程中,弋阳腔繁衍出多种变体,由此形成高腔体系。

对南北各地的四十几个声腔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流程。

弋阳腔曾经有过怎样辉煌的历史,经过几百年的岁月,弋阳腔的发展现状如何,在未来,弋阳腔又将何去何从。

本调研报告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说弋阳腔。

弋阳腔的形成与演变弋阳腔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南戏,产生于弋阳县,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它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声腔,有“南昆北弋”之称。

据乾隆版《弋阳县志》载:“弋阳腔杂剧曲调名,考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1119——1125)南渡之际,位置温州杂剧,今遂遍满四方,碾转改益,如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云云。

据此,则弋阳腔即属南戏,当是我弋之征?而汝南弋阳矣。

”据《猥谈》记载,弋阳腔属南戏的一直流派,它和海盐、余姚、昆山等声腔一样,是南戏在各地流传、演变的产物。

宋朝南渡以后,南戏盛行,弋阳县地处赣东,属广信府,又与饶州府毗邻,为浙、皖、闽交通要冲,常有南戏演出活动,其时,当朝宰相陈康伯和礼部尚书周执羔均为弋阳人士,文人往来及各类文艺戏曲交流频繁。

据传,浙江温州乐清人王十朋考中状元后,赴饶州任职路经弋阳县,就在碧落洞天书院讲学,并拜访陈康伯,王赠陈一批南戏剧本,这些剧目在弋阳县及赣东一带流传的很快。

南戏在赣东北地区受地方语言、民间风俗已经龙虎山道教、目连戏的影响,辗转改益,遂形成了弋阳腔戏曲。

自明初至嘉靖、隆庆年间,弋阳腔流传分布的范围最广,除江西之外,盛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及北京和南京等地,并逐渐在不同的流行地区演变为新的地方的剧种,成为一个庞大的声腔系统。

明嘉靖以后,弋阳腔在弋阳及其邻县贵溪、万年、乐平一带十分活跃。

【明清音乐】戈阳腔及其他地方戏曲.doc

【明清音乐】戈阳腔及其他地方戏曲.doc

【明清音乐】戈阳腔及其他地方戏曲弋阳腔戈阳腔最初是流行于江西戈阳一带的南戏声腔。

在元末明初,它已流传到徽州、福建等地。

明永乐年间,还传到了云贵一带(明·魏良辅《南词引正》),当时,它的势力可与浙江的海盐腔相抗衡。

明代的戈阳腔,除了单个的只曲以外,一般由各个曲牌联成各种形式的套曲和集曲。

其联缀方式与南戏无大差别,但是其唱腔由于吸收了本地的民间音乐而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并且根据内容的要求,还运用了滚调与帮腔的手法。

其伴奏乐队只有锣与鼓等打击乐器,所谓“其节以鼓,其调喧”。

滚调一般分为滚白与滚唱两种,滚白即两句唱腔间插入的一段带有吟诵性的说白,滚唱即两句唱腔间插入的用简单的唱腔唱出的通俗易懂的词句。

它们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解释剧清,烘托气氛;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细致地刻画人物内心的感情,例如明万历刻本《玉谷新簧》所载加有滚白、滚唱的《琵琶记》《蔡中郎书馆思亲》折里的一段《雁鱼锦》:(生唱)思量那日离故乡(白)父爱子指日成龙,母念儿终朝极目。

张太公有成人之美,每重父言,赵五娘有孤单之虑,惟顺姑意,那些不是真情蜜爱!(唱)记临期送别多惆怅,(白)那日五娘送我到十里长亭,南浦之地呵!(唱)携手共那人不厮放。

(滚)嘱咐与叮咛,爸娘好看承,他说理自尽,不用我劳心。

教他好看承我年老爸娘,料他不会遗忘。

(白)……(唱)闻知道我那里饥与荒,这里滚白与滚唱就进一步渲染了南浦嘱别时对五娘的叮咛,从而加深了蔡中郎的思亲之情。

帮腔即一唱众和的形式。

这种形式至晚在汉代的“但歌”中已经存在。

但是它在弋阳腔中,对于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刻画剧中人的内心感情,代他说出心中难言的苦衷;或者介绍剧中人的行动、身份等等与滚调一样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例如江西戈阳腔《金貂记》《丁山报喜》出中的《剔银灯》:此段的帮腔部在每句末尾几个字,如“抑”、“不义”等;或重复叠唱前句末尾的几个字,如“忠良捐弃”等。

它们有效地突出了尉迟恭对奸相李道宗陷害薛仁贵的愤怒。

初探“弋阳腔”之流变

初探“弋阳腔”之流变

初探“弋阳腔”之流变【摘要】作为明代四大戏曲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其历史不可谓不久远。

作为南戏流传至弋阳所产生的支派,弋阳腔最早是在元末明初之际出现在赣东北的土地上。

而在弋阳腔形成过程中,宗教戏“目连救母”从戏曲内容上对其做了重要的充实和补充之功。

以下即从历史和唱腔的角度对于弋阳腔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并结合当前地方戏曲的发展现状,对于其传承和保护起到更好的借鉴之用。

【关键词】弋阳腔;传播一、弋阳腔的“前世”—溯源与形成自北宋宣和到南宋淳熙的70年间(1119-1189),在浙江温州地区,出现了南戏的萌芽状态——永嘉杂剧。

这时的永嘉杂剧,还不具备后来南戏的一切特征。

只是在它开始演出戏文后,才逐渐转变成以扮演人物和表演故事为主要特征的代言体戏曲——南戏。

明代文学家祝允明在《猥谈》中言到:“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余见旧碟,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以后日增。

”虽然是三百余年后的记载,但仍真实的描绘出南戏萌芽状态时南宋社会的历史状况。

宋代的江西是经济和文化“双丰收”的黄金时期。

整个宋元时期,北杂剧一直是江西流行的主要剧种,这从侧面反映出赣文化中有益于戏曲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而南宋以来风行于江西民间的迎神赛会也成为对戏曲文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深厚土壤,这可以在清代康熙年间的丰城县志中找到相关记载①。

这两者都是以后弋阳腔形成的客观因素。

南戏在经历了“赵闳夫榜禁”以及宋末元初的朝代更替之后,一度处于低潮期,而北杂剧随着元朝军队的南下对于南戏更是雪上加霜。

元末,南戏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而弋阳腔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关于弋阳腔的形成年代,这里引用明代中叶昆腔剧作家魏良辅《南词引证》中的一段话:“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会唱者颇入耳。

”虽然魏良辅对弋阳腔一直保持着敌视的态度,但是从以上这一对弋阳腔流传地域的客观描述中,可以推断出弋阳腔大致是形成于元末的。

从弋阳腔的艺术形态与流变因素探究江西地方剧种的传承

从弋阳腔的艺术形态与流变因素探究江西地方剧种的传承

从弋阳腔的艺术形态与流变因素探究江西地方剧种的传承【摘要】弋阳腔作为明代四大戏曲声腔之一,其历史也是历经坎坷。

通过对其艺术特征以及流变因素的摸索和梳理,可以让我们对于当前江西地方剧种的一般性现有状态有更好的认识;而分析借鉴越剧和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则可以为江西地方剧种的保护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起着理论积累之功用。

【关键词】弋阳腔;艺术形态;流变一、弋阳腔的艺术形态特征弋阳腔主要的剧本内容来源于演绎佛教故事的目连戏和傀儡戏,它继承南戏的传统与其经常在民间祭祀活动演出的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弋阳腔独特的艺术形态特征:其一、弋阳腔以表演《目连救母》等连台本戏为主,同时也兼演文人传奇。

这点对于戏曲剧种本身的发展是有益的。

如果弋阳腔因为历史原因只关注于宗教基本的演出,就会将自身落于一个纯粹乡土化剧种的角色,而这点对于剧种自身向高层次发展是不利的;兼演文人传奇,则可以在发展中更多的吸取富有文化色彩魅力的东西,对于高品位观众的吸引是有益的。

其二、虽然源于南戏,弋阳腔在传播过程中,以所谓“地方官话”为语言基础,首先在语音上地方化,这种做法对于演出中与观众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且有利于取得很好的表演效果。

明代文学家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即有评价:“弋阳则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闻之;海盐多用官话,两京人用之。

”这一评语道出了弋阳腔受到民间欢迎的真实原因:入乡随俗。

其三、弋阳腔在音乐结构上承袭了南戏传统,板式变化较少,流水板居多。

在节奏和速度上有紧、慢板之分。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把弋阳腔称作“过江曲子”,正是因为流水板是弋阳腔板式结构的主要特点。

除此之外,弋阳腔也吸收了相当一部分北曲的曲牌,根据1957年江西省文艺学校编印的《江西弋阳腔曲谱》,已被考证出的北曲曲牌有20支之多。

客观来看,弋阳腔的曲牌使用并没有绝对规则,大多数剧本中的南北曲牌都是自由连套的。

其四、除了音乐结构,在表演特征上,弋阳腔与南戏也是一脉相承的:干唱、以锣鼓伴奏,这是弋阳腔演唱形式上的两大特点。

弋阳腔剧目《江边会友》音韵考察与弋阳腔音韵构拟

弋阳腔剧目《江边会友》音韵考察与弋阳腔音韵构拟

弋阳腔剧目《江边会友》音韵考察与弋阳腔音韵构拟
江西的戏曲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弋阳腔是戏曲史上“四大声腔”之一,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0多个剧种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

在戏曲整体上趋于衰落的背景下,弋阳腔已经面临濒危状态。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就弋阳腔这一剧种而言,如何更好地保护、发掘、传承、发展,是与弋阳腔有关的政府部门、演出团体和戏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论文从语言学角度对弋阳腔作考察。

戏曲音韵是戏曲舞台表演唱念说白的汉语音韵。

到目前为止,弋阳腔舞台音韵还没有相关的描写记录,也没有可以反映其剧种特征的韵谱。

本文以弋阳腔传统剧目《江边会友》舞台艺术片为研究对象,描写、归纳其音系面貌和韵辙特点,在明确弋阳腔舞台语言的语言性质的基础上,按照体现弋阳腔音韵的区域特色、形成弋阳腔音韵的剧种特征的原则,以《江边会友》舞台音韵为基础,结合弋阳腔发源地和主要流播地乐平、万年、鄱阳、弋阳等地方言情况,构拟弋阳腔音系,编制弋阳腔韵谱。

本论文研究可以帮助弋阳腔的编、导、演人员从语音学和音韵学角度了解弋阳腔舞台语言的语音系统及其特点;所归纳的韵谱有助于建立和统一的弋阳腔的字音规范,便于新演员的培养;对弋阳腔的传承发展在确立舞台语言标准方面可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本论文对弋阳腔音韵所作研究对于弋阳腔剧种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急迫的意义。

弋阳腔传统曲牌的典型腔韵及其运用

弋阳腔传统曲牌的典型腔韵及其运用
统曲牌音乐的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弋阳腔;曲牌音乐;典型腔韵
中图分类号:
J
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2237(
2021)
05

0086

15

DOI:
10.
3969/

s
sn.
1004

2237.
2021.
05.
011
ji
弋阳腔是我国 第 一 批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e 进 行;落 s
o
l
mi-s
o
l和l
a-mi-s
o
l;落l
a 音的滚唱句有四种样
式(谱例 21),分 别 强 调 mi-so
l-l
a、
s
o
l-s
o
l-l
a、
例 18 属于重韵帮 腔 句,即 唱 词 完 全 重 复,且 重 复 处
do(高)-s
o
l-l
a,
r
e(高 )-s
o
l-l
a的旋律进行趋
分段落以及终止的 功 能,可 以 达 到 加 强 语 气 和 烘 托
究弋阳腔的音乐特征,让“遗产”活起来,对保护和传
实体现弋阳腔传统曲牌音乐规律的原则,以«弋阳腔
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具有积极的研究价值和现
传统曲牌»中 的 215 首 谱 例 为 资 料 来 源,对 弋 阳 腔
实意义.
从中国知网论文 篇 名 检 索 “弋 阳 腔 音 乐”,检 索
“典型腔韵”进行详 细 分 析 和 归 纳 总 结,力 图 恢 复 弋
音组成,也有由四个或更多腔音组成的,由三个乐音

福建弋阳诸腔《白兔记》渊源考---以大腔戏、四平戏《白兔记》为例

福建弋阳诸腔《白兔记》渊源考---以大腔戏、四平戏《白兔记》为例

福建弋阳诸腔《白兔记》渊源考---以大腔戏、四平戏《白兔记》为例郑顺婷【摘要】明万历年间富春堂刊本<白兔记》是现存明刊<白兔记》的三大版本之一,属弋阳腔演出本,与福建现存弋阳诸腔<白兔记》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

大腔戏<白兔记》和四平戏<白兔记》中有许多与明富本<白兔记》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曲词,这说明它们之间有着同源关系;在大腔戏<白兔记》与四平戏<白兔记》中有一些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曲词,而明富本<白兔记》中却没有,这表明除了明富本<白兔记》外,大腔戏<白兔记》与四平戏<白兔记》还可能受到其他版本<白兔记》的影响。

这为福建弋阳腔系统<白兔记》渊源的考探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

%"BaiTuJi"of theFuChunTang version inthe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is one of the three versions exist-ing in Ming Dynasty"BaiTuJi", which is the Yiyang cavity performance. It has deep roots with the existing Fujian Yiyang tune "BaiTuJi". There are many same or similar words of song between DaQiangXi and SiPingXi "BaiTuJi",which shows that there is a homolog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some same or similar words of song be-tween DaQiangXi and SiPingXi"BaiTuJi",which are not in"BaiTuJi"ofthe FuChunTang version.It suggests that DaQiangXi and SiPingXi "BaiTuJi"may get effect of other versions of "BaiTuJi"in addition to "BaiTuJi" of the FuChunTang version, which provides some new clues on the origin research of Fujian Yiyang tune"BaiTuJi".【期刊名称】《三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5【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白兔记》;福建弋阳诸腔;大腔戏;四平戏【作者】郑顺婷【作者单位】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 36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7《刘智远白兔记》是宋元南戏四大传奇之一,长期以来广受人们的喜爱,至今仍在全国许多地区流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五期2006年11月 頁39~72臺灣大學文學院弋陽腔及其流派考述曾 永 義∗摘 要弋陽腔起碼在明初永樂間已相當盛行,其流播㆞共㈲江西、安徽、南北兩京、湖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等㆞,勢力之大冠嘉靖時諸腔之㆖。

戲文㆗的弋陽腔見於記載者,則始於明正德間㈷允明《猥談》,那時弋陽腔已與餘姚腔、海鹽腔、崑山腔等腔並稱。

其流播㆞域如此廣闊,應當和它的腔調㈵質以及保持許多早期戲文面貌㈲密切的關係:它保持了戲文初起時,運用里巷歌謠、村坊小曲,以鑼鼓為節、不和管絃所衍生出來的現象;又吸收了北曲曲牌,從㆗生發了滾白和滾唱,為後來的青陽腔提供了極為開闊的㆝㆞。

弋陽腔不僅沒㈲在嘉靖年間斷絕,而且萬曆以後陸續見諸文獻,入清之後,於乾隆間改㈴叫做「高腔」,㉃道光間仍時㈲蹤跡可尋。

又衍生出徽州腔、㆕平腔、青陽腔、徽池雅調、京腔等派別,迄今猶然潛伏流播於各㆞方劇種,如:江西贛劇、浙江婺劇、福建詞明戲、廣東正音戲等等。

可見弋陽腔在明㈹㈤大腔系㆗,流播最廣,以其俚俗「其調喧」而最為撼動㆟心,最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也因此,崑山㈬磨調雖始終為士大夫所倡導以期與之抗衡,實質㆖仍望塵莫及。

關鍵詞:腔調 弋陽腔 餘姚腔 海鹽腔 崑山腔 崑山水磨調 高腔 徽州腔 四平腔 青陽腔 徽池雅調 京腔95.08.03收稿,95.10.24通過刊登。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傑出人才講座教授40臺大文史哲學報前言近年來我對戲曲的研究,比較留意有關「腔調」的問題。

發現「腔調」一詞,學者常掛在嘴邊,大陸學者甚至以此來作為戲曲劇種分野的基礎,而且腔調也成為熱門研究的論題;但是「腔調」的命義究竟如何,卻未有人能說得周延而清楚,遑論其他!因此乃著為〈論說「腔調」〉1九萬餘言,對腔調作全面性之探討:考釋腔調之基礎命義為「語言旋律」。

前人對「腔調」的體會和認知是從自然語言旋律到人工語言旋律,而「腔」、「調」或「腔調」作為戲曲語辭,則始見明代。

筆者對於作為有機體「腔調」本身的考察,從其內在構成要素、外在用以依存的載體、所以呈現的人為運轉三方面著手。

得知字音要素、聲調組合、韻協布置、語言長度、音節形式、詞句結構、意象情趣感染力七方面為腔調內在構成要素,也是或隱或顯以影響腔調的關鍵。

而其外在載體則取號子、山歌、小調、曲牌、套數討論,號子、山歌、小調大抵為自然語言旋律,而曲牌、套數則講究人工語言旋律。

越偏向人工,則對歌者制約越大;越偏向自然,則歌者可以發揮的空間越多。

而其呈現人為的運轉即是「唱腔」,主要藉前人理論說其修為,而認為受到載體語言意象情趣的感染力最大。

其次有關腔調變化和流播也是極重要的問題,乃以一章五節八點論「促使腔調變化的緣故」,以一章九節舉例說明「腔調流播所產生的現象」。

另外要特別一提的是,只要一群人長期居住一地方,其方音方言便會形成特殊的語言旋律,謂之「腔調」。

腔調在源生地只稱「土腔」,其根源之方音、方言,則稱「土音」、「土語」,其載體稱「土曲」、「土戲」。

「土腔」一經流播便冠上源生地作為名稱,其中勢力強大而流播廣遠的便形成腔調體系,簡稱腔系或聲腔。

腔調由地方方音方言源生,既經流播必與流播地之方音方言融合而或多或少產生質變,若流播多方,欲理清其來龍去脈,實在困難;文獻零碎短缺是主要原因,縱使今日欲追蹤考察亦難竟其功。

此所以王俊、方光誠二氏〈漢劇西皮探源紀行〉,2雖經五千多公里歷三十餘縣,所獲但能點滴支離而已,於事終無大補。

又「腔調」源生方音方言,其呈現可用不同載體,如曲牌體、板腔體、詞曲系、詩讚系,載體不同,唱腔亦隨之有差異;又因伴奏樂器由打擊樂、管樂、絃樂、管絃合奏而迭易名稱,其藝術皆因之有所成長變化,而若論其方音方言1曾永義,〈論說「腔調」〉,《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期(2002),頁11-112,收入氏著,《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頁22-180。

2王俊、方光誠,〈漢劇西皮探源紀行〉,《戲曲研究》14輯(1985),頁160-179。

弋陽腔及其流派考述41腔調則根本不變。

其變化者實為其藝術之成長,以及與其他方音方言腔調之融合而有質變的現象。

論者如因不明其理,便容易自陷而糾纏其中,如海震:〈梆子腔淵源形成辨析〉3便是明顯的例子。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論述戲曲腔調,如果沒有以上這些認知作為前提,便很容易誤入歧途而不自知,其探討所得便也容易偏頗而無法獲得正確結論。

弋陽腔自然也有它的「土腔」,弋陽縣屬江西省,位於江西東部信江流域,其東經上饒、玉山兩縣便可到達戲文發祥地浙江地界。

一九八二年江西景德鎮陶瓷館,挖出南宋咸淳二年(1266)墓葬中有六件瓷戲俑;另在鄱陽縣同樣出土時為南宋景定五年(1246)洪子成墓葬中的一批瓷戲俑;兩者完全是按照戲文腳色塑造。

這批出土文物可以證明,南宋戲文在十三世紀中葉已經傳到江西東北部。

而戲文由浙江傳到景德鎮,沿著水路而來,弋陽縣就是其必經之地。

4我們知道宋度宗咸淳年間(1265-1274)「永嘉戲曲」有流入江西南豐的記載,5則在其時,弋陽縣用當地土腔歌唱戲文,或「永嘉戲文」流入弋陽而被弋陽土腔所取代,應當也是很自然的事。

但戲文中的弋陽腔,見於記載者,則始於祝允明《猥談》,6時代約在明武宗正德間,那時弋陽腔已與餘姚腔、海鹽腔、崑山腔並稱。

而嘉靖間魏良輔〈南詞引正〉更云:腔有數樣,紛紜不類,各方風氣所限。

有崑山、海鹽、餘姚、杭州、弋陽。

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陽腔。

永樂間,雲、貴二省皆作之,會唱者頗入耳。

惟崑曲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旙綽所傳。

7魏氏於四大聲腔外,又舉出「杭州腔」,且說明弋陽腔在明初永樂間已傳至雲南、貴州兩省,那時魏氏已認為崑山腔才是「正聲」,而徽州、江西、福建仍3海震,〈梆子腔淵源形成辨析〉,《戲曲研究》64輯(2004),頁192-210。

4以上參考流沙,〈從南戲到弋陽腔〉,《明代南戲聲腔源流考辨》(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9),頁4-5。

5見曾永義,〈也談南戲的名稱、淵源、形成和流播〉,收入氏著,《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出版社,2000),頁147。

6祝允明,《猥談》〈歌曲〉條云:「數十年來,所謂『南戲』盛行,更為無端。

於是聲音大亂。

……蓋已略無音律、腔調。

愚人蠢工,徇意更變,妄名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之類。

變易喉舌,趁逐抑揚,杜撰百端,真胡說耳。

若以被之管絃,必至失笑。

」,見陶珽輯,《說郛續》,《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10冊,頁2099。

7見路工,《訪書見聞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頁239。

42臺大文史哲學報然俱作弋陽腔。

如此加上嘉靖間徐渭《南詞敘錄》所云:「今唱家稱弋陽腔,則出於江西、兩京、湖南、閩、廣用之。

」8則可見弋陽腔起碼在明初永樂間已相當盛行,其流播地共有江西、安徽、南北兩京、湖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等,勢力之大冠嘉靖時諸腔之上。

一、弋陽腔的特色那麼,弋陽腔何以流播地域能夠如此廣闊呢?這應當和它的腔調特質以及保持許多早期戲文面貌有密切的關係。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齊史沈約,字休文,吳興人,將平上去入製韻。

……南宋都杭,吳興與切鄰,故其戲文如《樂昌分鏡》等,唱念呼吸,皆如約韻。

9可知戲文原本浙江溫州土音,浙江吳興人沈約既製《四聲譜》,「大抵多吳音」,10則戲文傳入吳興鄰近的杭州以後,其唱念呼吸,自然也「皆如約韻」,那麼傳入弋陽呢?清劉禧延《中州切音譜贅論》「江陽韻」條云:弋陽土音,於寒山、桓歡、先天韻中字,或混入此韻。

如關、官作「光」;丹、端作「當」;班、般作「幫」;蠻、瞞作「茫」;蘭、鸞作「郎」;山作「傷」,音似「桑」;安作「 」;難作「囊」;完作「王」;年作匿杭切之類。

明人傳奇中,盛行如《鳴鳳記》用韻,亦且混此土音,而並雜入他韻。

11可見如以《中原音韻》為標準,那麼弋陽腔的寒山、桓歡、先天三韻中的某些字,便會和江陽韻混用。

也因此,前引之魏良輔《南詞引正》便說「北曲與南曲大相懸絕,無南腔南字者佳。

」意思是告誡人北曲是用北方的語音腔調,不可雜入南方的語音腔調。

明人王世貞《曲藻》嘲笑李開先所作《寶劍》、《登8徐渭,《南詞敘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第3冊,頁242。

9周德清,《中原音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第3冊,頁219。

10 按宋濂,《宋學士文集》,卷30,〈翰苑續集.洪武正韻序〉云:「自梁之沈約,拘以四聲八病,始分平上去入,號曰〈類譜〉,大抵吳音也。

」,《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卷30,頁8。

11 劉禧延,《中州切音譜贅論》,任中敏編《新曲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據聚珍仿宋版印行),冊6,第36種,頁6。

弋陽腔及其流派考述43壇》二記,也是因為他雜用山東方言,必須吳中教師隨字改妥方可。

12明人范文若《夢花酣.自序》裡批評湯顯祖「未免拗折人嗓子」,其原因之一是「多宜黃土音」。

13元人虞集《中原音韻.序》云:五方言語又復不類,吳楚傷於輕浮,燕冀失於重濁,秦隴去聲為入,梁益平聲似去,河北河東取韻尤遠;吳人呼「饒」為「堯」,讀「武」為「姥」,說「如」近「魚」,切「珍」為「丁心」之類,正音豈不誤哉!14可見方言腔調各有其特質,字音每有歧異。

所以王驥德在其《曲律》卷二〈論須識字第十二〉裡,但認為「蓋四方土音不同,其呼字亦異,故須本之中州。

」15也就是說在方言歧異、各地殊音的情況下,應當以「中州」音,亦即開封、洛陽、鄭州一帶的語音為標準。

明人雖然想用中州音來統一規範戲文、傳奇的押韻,但事實上不可能而且沒有成功。

張師清徽(敬)《明清傳奇導論》一書,於三編第一章〈明代傳奇用韻的研究〉中,以《六十種曲》為範圍,以《中原音韻》為標準,考察明人傳奇用韻的情況,發現「十九韻部中,除了東鍾、江陽、蕭豪三部沒有和其他韻部發生糾葛的表現之外,其餘十六部……相互間的鉤藤纏繞,不一而足,令人耳迷目亂。

現在統計下來,共得三十八目,一千一百四十七條。

……犯韻最多的是支思、齊微、魚模,這一項有三百一十七條;真文、庚青一百四十三條次之;先天、寒山、桓歡一百三十八條又稍次之。

」16則明人於傳奇之用韻,幾乎無一人無毛病。

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傳奇作者製曲大抵「隨口取協」,除了沈璟等譜律家外,未有人以北曲晚期形成的韻書《中原音韻》作為押韻的依據,而若以《中原音韻》為「斤斤三尺」加以衡量,則焉能不犯韻乃至出韻者?也就是說戲文流播的地域,各為方音,各為腔調,各具特質,各自產生獨特的現象。

12王世貞《曲藻》云:「北人自王、康後,惟山東李伯華。

……所為南劇《寶劍》、《登壇記》,亦是改其鄉前輩之作。

二記余見之,尚在《拜月》、《荊釵》之下耳,而自負不淺。

一日問余:『何如《琵琶記》乎?』余謂:『公辭之美,不必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