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界中的境界

合集下载

净静敬镜境的五种境界

净静敬镜境的五种境界

净静敬镜境的五种境界净静敬镜境是一种佛教修行的方法,它让人们通过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清净与涵养内心的平静,进而达到修炼的境界。

净静敬镜境有时被称为“五种境界”,因为它包含了五个阶段的修行。

第一境界:见耳可听净静敬镜境的第一境界是“见耳可听”。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逐渐能够感知到自己内外的环境,并意识到内心和外界的联系。

通过观察自己内心和外界的变化,人们可以逐渐感知到身心之间的和谐,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第二境界:安住当下净静敬镜境的第二境界是“安住当下”。

这个境界的核心是让人们专注于当下的事物,不再被过去或未来的焦虑所困扰。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尝试通过呼吸或者其他方法来帮助自己放松身心,进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第三境界:身心合一净静敬镜境的第三境界是“身心合一”。

这个境界是把人们的身体和内心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感受到内心和身体之间的和谐。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通过瑜伽、冥想和其他练习来深入探索自己内心和身体之间的连接,进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第四境界:悟性自然净静敬镜境的第四境界是“悟性自然”。

这个境界中,人们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认知境界,可以感知自己内心的变化,进而逐渐达到自我觉醒的状态。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看到自己身心的本质,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第五境界:一心不乱净静敬镜境的第五境界是“一心不乱”。

这个境界是净静敬镜境的最高境界,意味着人们已经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超然,不再被外界的诱惑所干扰,可以更加自由地探索自己内心的世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领悟到思想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我觉察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总之,净静敬镜境的五种境界都是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探索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无论是在佛教修行中,还是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这些境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才能让自己走出心灵的牢笼,达到精神上的解放和平静。

庄子对静的4种境界

庄子对静的4种境界

庄子对静的4种境界包括:
1. “地文”,这是内敛的过程,指不会被外界的杂音带走,并且能把这种声音化解成内心的流动,给自己带来美妙的体验。

2. “天壤”,这是静极而动,由内而外的一种释放,舒缓且自然。

不管是哪种情绪,释放后,身心都是敞亮自在的。

3. “太冲莫胜”,这是平和状态,情绪不内敛,不释放,一切只允许和接纳,对外表现无欲无求,达到大道至简的境界。

4. “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这是庄子的一个思想,认为当一个人的内心像一张白纸一样时,自然而然的会安静下来。

这种状态中,心如湖水一般平静,能洞察世界上的所有动变。

这是庄子所说的“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是让人把画在纸上的笔画都去除掉的方法。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庄子》原文或咨询研究庄子的专业人士。

心灵的七个境界

心灵的七个境界

心灵的七个境界
1.身没静心没静。

就是我们常说的毛毛躁躁,坐不住。

有时甚至是多动症。

坐着感觉
浑身不舒服;
2.身静心没静。

外在表现就是身体没动心没听,坐着身体是安静的,心里确是神游四海,心鹜八极,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

即平常所说人在心不在;
3.身静心晴但没有行动或行动比较。

就是平时说道的人至人情至。

身心就是安静的,
但不搞出事不滋事。

思维的自私,不敢动脑筋;
4.身静心静也行动但不持久(一阵冷一阵热)。

也就是我们常言说的三分钟热情。


始热情高涨,不久就再而衰三而竭了。

而且很容易受外界影响;
5.身静心晴也行动也长久但总指出就是胁迫的。

身心能静也挤得居住,并且自学的时
间很长。

但总是指出就是别人胁迫的,或是外界压力逼迫的。

从内心深处不是很愿;
6.身静心静行动也持久也自觉不是强迫的但心中的伏地魔常出现。

比第五层更进一步。

差别在于累的时候,或心情不好的时候,心中的叛逆厌倦会很强烈,甚至不想再碰眼前的
东西;
7.身静心静行动也长久也没伏地魔,忘掉了为阴气这件事,步入化境。

这就是我指出
的最低境界。

物我两忘,全然沉醉在在自己的世界里或所学的科学知识中,自得其乐,其
乐融融,存有一种惬意的体会时时陪伴。

静净敬竞境的五种境界

静净敬竞境的五种境界

静净敬竞境的五种境界是什么?第一种:静能生慧——内心宁静平和,强调“静”是因为学习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要为每位成员营造一个安静、自由的精神家园;教室安静了,大家的精力都能集中到学习上,浮躁的心境也会不由自主地被转化,从而定下心打开书本进行学习。

自发地维护安静的学习环境,应该成为班集体自主管理的一种境界。

第二种:净能生美——干净整洁(也指心无杂念) .“净”能为大家创建一个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学习生活场所。

教室布置得干净整洁、宽敞明亮,人的心情也会变得轻松愉快。

人在乱杂的环境中会感到烦乱,而在环境净化的同时,人的心灵也将得到净化。

保持教室卫生的整洁,同时又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积极地去追求美、创造美——身体力行地净化卫生,美化环境。

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细微小事入手,从珍惜劳动成果着眼,自觉地保持环境卫生,主动地创造美好环境。

第三种:竞能生优——有竞争意识.素质教育同样要培养竞争精神,要形成开拓创新、不畏竞争、勇于竞争、公平竞争的良好风气。

创设一个学习上你追我赶,充满竞争活力的氛围,对集体成员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班集体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先创优活动,每一位同学也应当积极挖掘自身的潜力,奋勇争先。

第四种:敬能生德——敬业乐群.尊老爱幼、尊师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位高中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人的心思意念就像人的身体一样需要操练。

想要身体健康,一定得留心吸收的养分和适宜的锻炼;而要使思想清洁,务要留心进入心灵的信息并淬炼心思。

如果一个人专注于负面事物,自然就变成消极的人,如果心内充满不敬虔的思想,不敬自然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君子以厚德载物,尊师敬长是一个人做到知书达礼、具备高尚道德品格的入门要求。

第五种:精益求精——精于专长,努力把事情做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学生应该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勤学好问,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未来对社会的责任,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同家庭责任心、社会责任心紧密结合,使自己将来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精英。

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

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

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以其柔和的动作和内外兼修的特点广受世人尊重。

在太极拳中,有一种名为“清静训练”的方法,用来修炼心性,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所谓“清静训练三级境界”,指的是太极拳修炼者在清静训练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的三个境界,分别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无动无静”。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这三个境界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静中有动”,这是太极清静训练的最初阶段。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主要通过呼吸调节和身体放松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太极拳强调内外兼修,所以在外观上,修炼者的动作也应该保持柔和舒缓,但是在内心却要保持平静。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需要通过专心致志的训练,逐渐领会到“静中有动”的境界。

他们会发现,自己在保持身体柔软和放松的心境也变得更加平和宁静。

这是太极拳清静训练的第一步,也是进入修炼的重要基础。

接着是“动中有静”,这是太极清静训练的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逐渐领悟到动作中的内在平静。

太极拳的动作是柔和流畅的,但是在这种柔和当中却包含着内在的力量和稳定。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领悟,修炼者会逐渐感受到身体在运动时的平和和稳定,他们会发现,自己在太极拳的动作中不再感到紧张和焦躁,而是体会到了一种安静的内在状态。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需要不断地调整呼吸和身体的动作,以达到一个动中有静的境界。

这个阶段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但是一旦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修炼者就会发现自己在太极拳中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和领悟。

最后是“无动无静”,这是太极清静训练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通过对“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领悟和融会贯通,逐渐达到了无动无静的境界。

这里的“无动无静”并不是指修炼者停止了一切的运动和思维活动,而是指他们在动静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和和谐。

他们的动作依然是流畅柔和的,但是在这种流畅柔和当中已经不再有任何的矛盾和冲突。

他们的心境也依然是平和宁静的,但是在这种平和当中已经不再有任何的波动和纷扰。

境、镜、静、净的人生哲理

境、镜、静、净的人生哲理

境、镜、静、净的人生哲理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的往往是身体和知识、能力的成长,却很难感受到内在生命的成长。

一个人随着身体分娩出母亲的子宫,心理上也开始了一个诞生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一个人的内在生命的成长。

内在生命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有四种境界,我总结为:境、镜、静和净四个阶段。

而这四个阶段和心理治疗与禅修追求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非常相似。

但是一个人能到达哪种境界,取决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和内在智慧的发展层次。

境的阶段,犹如活在梦中,受着命运之手的牵制。

镜的阶段,开始学会自我反思,能够找到一种【存在感】的感觉。

静的阶段,会由衷地体验到一种生命的自由和喜悦。

而到了净的阶段,那是一种合一无二的境界,没有分别,没有对错,没有好坏的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境】的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环境】,这个阶段相当于人类的梦中阶段。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境由心生。

如果按照我们学过的辨证唯物主义,那这句话纯粹是唯心。

但是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越来越让我看到一个事实:一个人的性格如何制造了自己的困难,一个人的心态如何造成了他今日所处的环境。

我的一个朋友在婚姻的困境中苦苦挣扎,自我折磨,亲朋好友的开导都无法改变她的偏执,所有的人都看得清楚明白,她这样下去只能越来越受伤。

多次交谈无效之后我发出喟叹:看你就像活在自己的梦里一样……她却一脸的迷茫:“你为什么这么说?”她活在自己的性格制造的悲剧关系中,犹如梦魇一般。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应该更通俗,更容易理解。

性格就是心,而命运就是我们所说的出生家庭,成长环境。

多数人遇到困境时,只知道一个办法:和外在环境死磕,纠缠,却没办法理解一切的困难源于内心。

心能包容万物,亦能制造自我的困境,当然更能化解困境。

只知道改变环境,却不改变自己,就和一个人生活在梦中差不多。

当你能明白境由心生时,才是真正的梦醒时分。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大多认为心理疾病是环境造成的、是别人造成的。

于是在咨询中,用了很长的时间在谈环境和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谈谈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往往停留在【困境】中。

静的七个境界

静的七个境界

静的七个境界
前人言:“尘去镜自显”;又言“六根清静方为道”。

逐渐约束、停息六根(五感和意识)妄动,则原神自然显露,这就是入静的根本原理。

静的七个境界如下:
一、安静,既是把所有的杂念,矛盾都排出去,心情安静下来。

二、平静,既是让呼吸平静下来,使自己处于一种非常心平气和的平静状态。

三、宁静,此时要想高兴的事,感到非常轻松自然,渐渐进入了一种很宁静的状态。

四、定静,此时若要出现复杂的想法要很快收回来,听到的声音也要把他定在脑中不要轻易抛开他。

五、虚静,这时出现了模模糊糊,缈渺茫茫的状态,好象周围什么都不存在了,你是坐?是站?也搞不清楚。

连自己的身体也不知道在那里了,好像自己身体虚无,不存在了。

六、真静,此时才真正进入了静的状态。

在真静阶段,感觉周围什么都是“虚”的,“空”的,但这种感觉又是真实的。

这时你才真正体验到佛法中所讲的“四大皆空”是怎么回事了。

七、灵静,此时好象自己到了另一个天地了,一切都好象不存在了。

但对周围环境,信号又非常敏感,反应极灵敏。

静的九种境界感悟

静的九种境界感悟

静的九种境界感悟静,是一种状态,是对内心深处的沉淀和宁静的追求。

静,有着无尽的境界和感悟,让我们来一起走进这静的九种境界,感受生命的美好。

一、外有静外有静,是指环境环绕着我们,外在万物都处于静默的状态。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静心感受身体的变化,慢慢的将思绪收敛。

这种静其实是一种抽离的状态,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外在的平静,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绪。

二、内有静内有静,是指心中已有宁静,情绪平静。

在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中,我们很难找到内心真正的静。

当我们化解了这些情绪后,内心才能真正的宁静下来。

一个平静的心境,是让我们感受到平凡生命中微妙的美好。

三、深有静深有静,是指身体和心灵达到深度的沉淀。

比如在打坐或冥想的状态下,人的身心都处于静默的状态。

深沉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独自享受一种绝对的自由和平静。

四、无有静无有静,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噪音、干扰和纷杂的生活中,仍能保持内心的淡定和宁静。

这种无有静不仅仅是对外在的一个抗拒,更多的是要通过内心不断的提升,达到一个超脱的境界,让自己不会被外在的影响所干扰和影响。

五、清有静清有静,是指我们在面对各种复杂繁琐的人际关系时,能够保持清醒、理智和宁静。

在大多时候,人们的情绪往往被周围的人和环境所左右,这种清有静的状态,需要人们有足够的自信和心理素质,才能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采。

六、静中观静中观,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各种人生中的问题、挑战和机遇时,能保持内心平静和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种静中观,需要不断的磨练和积累,需要能力的提升和自我认知的加深,才能在面对困难时,沉着冷静的处理问题。

七、常有静常有静,是指一个人终身能够保持平静和宁静的状态。

这种状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修行和提升中,逐步获得的能力。

凡事保持平心静气,不卑不亢,内心高贵,人生也会变得格外谦和。

八、投机静投机静,是指在各种人际交往、社交活动和工作生活中,能够灵活应对,在保持独立思考和心灵深度的基础上,能够舒展自己,并与大众沟通。

入静的三层境界

入静的三层境界

入静的三层境界入静的三层境界一、引言入静,是修行中的一种重要状态,也是许多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通过入静,人们可以平心静气,感悟生命,提升自我。

然而,入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不同的层次和阶段。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入静的三层境界。

二、入静的第一层境界:身心安静身心安静是入静的初级境界,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这一阶段,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如调整呼吸、放松身体等,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达到一种安静的状态。

只有当身心都安静下来时,人们才能够开始感悟生命,探索自我。

要达到身心安静的状态,人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调整呼吸来使自己平静下来。

呼吸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通过调整呼吸,可以使人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放松。

另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放松身体的方法来达到身心安静的状态。

例如,可以采用瑜伽、冥想等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下,人们可以开始感悟生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种状态,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渴望。

同时,身心安静的状态也可以帮助人们消除疲劳和压力,提升身心健康。

三、入静的第二层境界:内心平静内心平静是入静的中级境界,也是身心安静的升华。

在这一阶段,人们不仅要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还要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平静的状态。

只有当内心平静时,人们才能够更好地感悟生命,探索自我。

要达到内心平静的状态,人们需要在身心安静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例如,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法,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同时,还可以通过阅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使内心得到宣泄和释放。

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悟生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种状态,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渴望。

同时,内心平静的状态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入静的第三层境界:心灵宁静心灵宁静是入静的高级境界,也是内心平静的升华。

静,是人生最高境界

静,是人生最高境界

静,是人生最高境界“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道德经》)就是说,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万物纷纷芸芸,最终都将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静”,“静”就叫做复归本性。

现在很多人就没有把这个“静”理解透,认为就是简单的静止、冷静一下、闹中取静、安安静静。

这是错误的,是完全在误读国学。

即使是周国平说的:“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而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的诱惑,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而那些能够真正做到静的人,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想法,能够抛却那些繁华,真正的安静下来,真正的做自己,当一个人能够正视自己的时候,能够做自己的时候,也就能够治愈自己了。

”都没有真正诠释“静”的含义,没有理解传统国学关于静的精髓。

《道德经》里已经说得很明白,静曰复命。

就是说,静,就是回归人的本性。

就是人性。

是不是简单明了?但我看过很多人吹得口里白沫直翻,就是没把这个人性说清楚。

一说到静,就是别烦我,我想静静;躲世外桃源去清修,静;不贪图荣华富贵,四大皆空,静。

一种世外高人遁入空门的感觉。

这些都是错的。

是被误导了的一种假象。

这是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不对就错的矛盾哲学。

我们来看看,传统国学指的静,是回归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与那些所谓的躲清静的静是不是一回事。

究竟是积极的人生观还是消极的人生观?既然是静是回归人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性?人有本性,就是说的人性,这个本性是全人类共有的人性的一面;食色性也,人有实质的肉体,与所有动物一样,有兽性的一面。

“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即使不教化但能做一些事,这是人天生带来的好的能力;即使不假思索,有的事情也是知道的,这就是天生的道德。

这两样东西,就构成了良心,就是天地良心。

入静的三层境界

入静的三层境界
, ,
求 必 须下 一 番苦功 夫 而 且 要 循序 渐进 不能操之过急 也决没有捷径 可走
, 。
是 个 慢 功夫
, ” , “
,
长功
,
随 着修 炼 气 功 的程 度 不 断 加

往 往 一 念 刚息 杂 念 又 生 但 是 要 念起 即
,
深 人 静 程 度 也 就 逐 步 显 现 出不 同 层次来
,
要 做 到心 中
有 数 这 些 景象 都 是 气 功 态 下 人
.
《 中 国 气功 科 学 》
199 8
12
, 。
段后 切不 可 着相执著 否 则会妨 碍 人 静 的 深 人 发 展 和 功 力 的增 强 也 难 以 达 到 较 高层 次 的人 静 阶段 第二 步 遗 其欲 澄 其心 中级 人 静 阶 段
, 。 , 。
人静的 状态 还 与个人的
、 、 、 , ,
修养 神经 类 型 年龄 性 别 文 化等 有关
森 林花 草 等 意
、 、 、 ,
;
无所求无所欲 妄想

守 法 把 意 念 引 向百 会 腹 中 会 阴
;
也就 无 能 为力 了
,
气 不清 而神 不

涌 泉 等 穴 窍 数 息 法 默 念 自己 的 呼 吸 或 听 自 己 呼吸 的声 音 等 ; 读 数 法
, ,
安 神不 安而 无成 矣
,
宁心无一事

:
,

达到
,
一 般说 修 养 好 的 不 易 因 外
, ,
入门易 人化难 要

界 因素 的 刺 激 而 波 动 情 绪 的 人 易 于 人静 ; 神经类型 属 于 抑制型 的 易 于 人静 ; 而兴奋型 的则难以 人静 ; 德 性 高 的人 难 以入静

静的几种境界

静的几种境界

静的几种境界静的几种境界修炼气功要在重德的原则下面,不断地创造完善三个条件,松、静、自然。

(一)松松的含义有三方面:第一,指紧张的大脑皮层,思想情绪要放松;第二,指周身的关节,特别是腰、颈椎、肩头要放松;第三指内脏要放松。

松是一种不紧张的状态,不能理解为松垮、松散,而是松弛、松开、松净松最主要的是精神放松,要重德,要尽量地把名利是非、酒色财气看得越小越简单越好。

要真正跳出世俗的观念,要把自己纳入古人所提倡的真人、智人、圣人、贤人的那种仁、义、理、智、信,功德、道德、品德之中,来调心,来放下你的包袱。

松来自于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始终保持舒畅的心情,能够“轻松、专注、舒畅、善良”高效率地处理好日常的工作和学习。

在工作紧张的状态下或在练功意守的状态下,要有意识地想着自己舒畅的心情,想着一些艺术或宗教雕像那种面带微笑、慈祥的样子,使紧张的心松弛下来。

其次,要做到周身关节、肌肉放松,在练功前,最好去掉束缚身体的东西,不要进行剧烈的体力活动和体育活动。

再者,要做到内脏放松,要注意节食。

不要暴饮暴食,最好不要抽烟喝酒。

吃得过饱或者时常吃零食,胃肠随时都在蠕动;抽烟时,尼古丁等随时刺激气管、肺等器官;酒喝多了,人会进入麻痹状态。

如此这样,内脏不可能得到良好的休息,也不可能放松。

内脏放松的关键是少吃,功夫到了,自然而然地就会吃得很少。

有些老师父讲:纯粹练武术的人多食而酣睡,练内功的人节食而少眠。

其诀窍,在你晚上练功时自然就会体会出来。

(二)静静的含义也有三方面:第一,环境要相对的静;第二,身体的本体要静;第三,练功的意念要静。

练功要有一个比较安静的练功环境,除了自己选择的练功地点以外,如果在家里练功,最好能够一个人在一个房间,或者等大家都睡下再练功。

再有,是本体要清静。

本体清静包括身体清静,思想清静。

要清除身体里的“垃圾”。

包括尽量清除肺内混沌的二氧化碳;清除肠胃里的糟粕,排净大小便,清除疲劳引起的肌酸等代谢产物,使身体、器官、组织得到高度的净化。

安宁之道揭秘静心修行的最高境界

安宁之道揭秘静心修行的最高境界

安宁之道揭秘静心修行的最高境界安宁之道揭秘:静心修行的最高境界修行是人类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之一。

而静心修行则是一种特殊的修行方式,通过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来寻求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身心俱疲,渴望找到一种避世的方式,以平息内心的焦躁和挣扎。

本文将揭秘静心修行的最高境界,帮助读者寻找安宁之道。

一、寻找内在的宁静静心修行的起点在于寻找内在的宁静。

只有在内心达到宁静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真正与自己的内在对话,进一步探索自我。

为了达到内心的宁静,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寻找一个安静的环境。

远离嘈杂的喧嚣,找到一个可以让心神安定的地方,这有助于我们放松身心,降低外界干扰。

其次,专注于呼吸。

闭上双眼,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呼吸,感受气息的流动。

通过深呼吸调节自己的呼吸节奏,让自己的身心逐渐放松下来。

最后,抛开杂念。

当我们尝试静心修行时,往往会被各种杂念所困扰。

我们需要学会放下这些杂念,让思绪渐渐清空,只留下宁静与平和。

二、接纳并释放情绪宁静之道并不是要我们摒弃一切情绪,而是要我们学会接纳情绪,以平和的态度来面对它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喜怒哀乐的情绪波动,这些情绪会带给我们烦恼和困扰。

静心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能够接纳这些情绪,而不被其左右。

当负面情绪出现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感受自己的身体反应来认知并释放它们。

这种接纳与释放的过程,并非是回避或压抑情绪,而是要学会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它们。

通过这样的修行,我们能够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减少焦虑和烦恼,达到内心的宁静。

三、培养正念正念是静心修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意味着在所有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中始终保持一种觉知和觉察的状态。

通过培养正念,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避免被情绪所左右。

要培养正念,我们需要学会转变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瞬间。

摒弃对过去的执念和对未来的担忧,只专注于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培养正念,逐渐将其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界中是否有一种最高的境界或层次?

三界中是否有一种最高的境界或层次?

三界中是否有一种最高的境界或层次?一、三界的定义与概述三界是指佛教中的三个世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三个世界是生死轮回的范畴,而每个世界又分为十八层,有着不同的境界和层次。

而在这三界中,是否存在一种最高的境界或层次,这是一个有趣而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欲界的境界与层次1.六欲天:这是欲界的最上层,有着最丰富的物质享受和愉悦感。

在这个层次,人们追求着各种感官的快感,但这种快感是短暂的,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

2.人间:人间是欲界的中层,人们生活在这个层次中,面对各种欲望和诱惑,但也有机会通过修行获得更高的境界。

3.畜生道:畜生道是欲界的下层,这里的生灵陷入无尽的痛苦和苦难中,被各种欲望所束缚,无法自拔。

三、色界的境界与层次1.四禅天:四禅天是色界的最上层,这个层次中的修行者通过禅定和定力,能够超越欲望的束缚,体验到深度的宁静和平和。

2.六欲天:六欲天也存在于色界,与欲界的六欲天相比,这里的快感更加纯粹和深沉,但依然无法摆脱生死轮回的束缚。

3.人间:人间也是色界的一层,与欲界的人间相比,这里的人们更多地关注修行和追求真理,可以通过修行获得悟道的机会。

四、无色界的境界与层次1.空无边处天:空无边处天是无色界的最上层,这个层次中的修行者已经超越了色界和欲界的境界,能够体验到无我无相的境界,具有深度的智慧和觉悟。

2.識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与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天相比,更加纯净和无边,修行者在这个层次中达到了无我无相的境界,超越了一切的分别和界限。

3.非想非非想天:这是无色界的中层,修行者在这个层次中超越了一切的思维和概念,体验到无思无想的境界,达到极致的平和和宁静。

4.無所有天:無所有天是无色界的下层,修行者在这个层次中已经放弃一切的执著和欲望,达到了无我无相的境地,彻底解脱。

五、结语在三界中,存在着不同的境界和层次,每个境界都有其特点和意义。

然而,是否存在一种最高的境界或层次,这是个复杂而深奥的问题,也是现代科学无法回答的。

心有三重高境界:净静境

心有三重高境界:净静境

心有三重高境界:净静境关于心“境”白落梅说:人生要耐得住寂寞,世间总是有太多的繁华,撩拨我们本就不平和的心境。

三毛说:我的心境,已如渺渺晴空、浩浩大海,平静,安详,淡泊。

对人处事我并不天真,但我依然看不起油滑。

我不偏激,我甚而对每一个人心存感激。

杨澜说:人生应该以缓慢的姿态行走,如此心境,就没有大起大落,也无大悲大喜。

杨绛说: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

关于心“静”海明威说: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懂与不懂,不多说。

心乱心静,慢慢说。

若真没话,就别说。

木心说:夜深了,心静了,小儿睡了。

明天又快到了,时间总是停不下步伐,多想让她停下脚步,静止在这一刻。

北岛说:沐浴着夕阳,心静如水,我们向云雾飘荡的远方眺望。

林清玄说:当我们的心静下来,烦恼喧哗,彷彿生命中的污泥,但我们也等待着,或者会有一朵莲花,一些清淳的智慧,从无明的、未名的角落,开起!关于心“净”亦舒说:一念心净,处处莲花开。

花开花落,顺其自然。

得失从缘,随遇而安。

丰子恺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净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林清玄说: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那么,还有什么能迷惑,染着我们呢?吴承恩说:若乃坚诚知觉,须当识心。

心净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清。

真容无欠亦无余,生前可见;幻相有形终有坏,分外何求?更多情感、哲理美文。

入静的三层境界

入静的三层境界

入静的三层境界入静的三层境界无论站桩、打坐,都要求松静自然,也就是要做到入静(行拳要求是动中求静,属行功)。

入静是修炼的重要内容之一。

入静是修炼者取效的关键所在,修炼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入静的程度深浅。

功夫的高低几乎可以用功者入静的深度来衡量。

精神上的入静层次深浅,关系到功夫进展快慢和功力的高低。

入静又称虚静。

入静是修炼过程中逐渐达到一种思想宁静、意念集中、轻松舒适、头脑有序化的境界。

入静状态即不同于正常清醒状态,亦不同于睡眠状态,更不是万念俱息,寂然无物,因为它还保持着炼功的意念活动。

由于每个炼功者的情况不同,每一套功法要求也不尽一样,所以入静的程度有高低和快慢之分。

入静的状态还与个人的修养、神经类型、年龄、性别、文化等有关。

一般说,修养好的,不易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波动情绪的人,易于入静;神经类型属于抑制型的,易于入静;而兴奋型的则难以入静;德性高的人,易于入静;德性差的人,难以入静。

入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原理是一致的。

所有的入静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使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要真正达到入静的要求,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而且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也决没有捷径可走。

随着修炼的程度不断加深,入静程度也就逐步显现出不同层次来。

入静大体上可经过三个步骤,达到三个层次。

第一步:一念代万念,达到初步入静阶段。

初学者最难做到的是调心入静,越想入静越是百念俱起,“心猿意马”不知所措,闭上眼睛一切景物还历历在目。

通常炼功者多选用替代法,即一念代万念的方法诱导人静。

如观想法,以观想蓝天白云,山川大海,森林花草等;意守法,把意念引向百会、膻中、会阴、涌泉等穴窍;数息法,默念自己的呼吸或听自己呼吸的声音等;读数法,从一到十,反复重复数数等;还有捻珠法、念诀法、诵佛号等等……,通过上述方法,使炼功者的杂念相对减少,随着导引进行炼功,炼功中感到身体舒适,情绪安定,常出现轻微的气感,如轻、重、热、凉、酸、麻、痒、动等感觉。

道家入静的五个层次和七个境界

道家入静的五个层次和七个境界

道家入静的五个层次和七个境界道藏如浩渺烟海,单论养生之经文就不胜枚举。

《太清存神炼气铭》是药王孙思邈真人所撰写的道家养生经典《摄养枕中方》中的最后一篇。

此篇经文意义非凡,能悟之人,浅可治身,养生祛病,深则得道成真,不可轻之。

经文部首讲大道之理,中部和尾部讲学道入静的五时,五个层次,和随着行功日久,入静渐深的验证,共有七侯,七层验证。

有兴趣的道友可对照自身看看自己的层次。

话不多说,一起来拜读原文吧。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键,神气若散,身乃死焉。

若欲存身,先安神气。

即气为神母,神力气子。

神气若俱,长生不死。

若欲安神,须炼元气。

气在身内,神安气海。

气海充盈,心安神定。

定若不散,身心凝静。

静至定俱,身存年永。

常住道源,自然成圣。

气通神境,神通慧命。

命住身存,合于真性。

日月齐龄,道成究竟。

依铭炼气,欲学此术。

先须绝粒,安心气海。

存神丹田,摄心静虑。

气海若具,自然饱矣。

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

初入五时,后通七侯。

神灵变化,出没自在。

峭壁千里,去住无碍。

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

神静丹田,身心永固。

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

隐显自由,通灵百变。

名曰度世,号曰真人。

天地齐年,日月同寿。

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

要吃但吃,须休即休。

自在自由,无阻无碍。

五时七侯,入胎定观。

夫学道之人,入有五时: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忌虑度正,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人静,心多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勤策,追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心常静散相半,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报心浙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田摄心熟,坚散准定。

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侯。

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第一侯:宿疾并销,身轻心畅。

停心入内,神静气安。

四大适然,六情沉寂。

心安悬境,抱一守中。

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侯:超过常限,色返童颜。

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

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

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身体的净化是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的第一层次。

身体的净化主要指的是通过太极拳的训练,改善身体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柔和,可以使身体的筋骨得到舒展和放松,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和动作配合,可以提高气血的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这种身体的净化不仅仅是对外在身体的改善,更是对内心的净化,使人们能够摆脱种种的杂念,沉淀心绪,从而达到心身的平衡和和谐。

身心的协调是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的第二层次。

身心的协调主要指的是通过太极拳的训练,使身体和心灵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太极拳的动作是完全由身体的力量和意念来驱动的,需要身体和心灵的高度配合和协调。

正如杨厚魁师父所言,“有九成二是用意念而非用力”。

只有当身体和心灵完全融为一体,才能够使太极拳的动作达到一种极致的境界。

这种身心的协调不仅仅是在太极拳的训练中体现,更是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得到运用和提升。

通过太极拳的训练,人们能够学会如何将心灵和身体统一起来,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从容和自如。

心灵的超越是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的最高层次。

心灵的超越主要指的是通过太极拳的训练,使人们能够摆脱各种纷扰、扰乱和干扰,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沉稳,呼吸平稳而均匀,可以使人们集中精神,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人们能够逐渐培养出一颗宁静的心灵,不再被各种外界的无谓干扰所动摇。

这种心灵的超越不仅仅是对外部环境的超越,更是对内心的超越,使人们能够实现心身一体、内外统一的境界。

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是太极拳爱好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

它包括了身体的净化,身心的协调,以及心灵的超越。

这三个层次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使人们能够达到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和谐统一。

通过太极拳的训练,人们能够寻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无论是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都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深深的满足和幸福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 ,教 师 点 拨 画 龙 点 睛 ,课 后 评 价 点 面 结合 … … 然 而 ,语 文 课 堂 的 翻 转 绝 不是 形 式 的 翻 转 ,语 文教 师 更
思维的单一性 ,创 新意识 在互答过程 中得 到培养 , 自我思考 力在 解疑过程 中得 到肯 定 ,学 习的 自信 心得到加 强。如微课 视频 《 竞聘辞 》 ,学生观看之后提 出了一 些格 式之 外的问题 : 如何 有针对性 地竞聘职位 ,视 频 中的竞聘会写 了,换 一种职 位 该怎样表述 呢?这样一 来 ,教师课 堂教 学难点就确 立 了, 虽然这是教师预设 的难 点 .但 它的确 立也与学生对 问题 的思 考 不谋 而合 。 第三 ,课上 小组合作讨 论阶段 ,既是求 同存 异的过程 , 也是避 免思维表面化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 曾经说过 ,” 思考 会刺 激智力觉醒。” 他还说 ,” 在人 的心灵深 处,都有一种根 深 蒂 固的 需要 ,这就是希 望感到 自己是 一个发现者 ,研 究者 , 探 索者… …这 种需要激发 学生在翻转课 堂的讨论 阶段 去思考 问题 、发现 问题 ,从 而解决问题 ,提 高 了理解力和辨 析力 。 在微课 实践教 学 《 总结 》的课 堂上 ,教 师针 对 学生观 看微 课 视 频的情 况 .集 中展 示学生写作 中的共性 问题 :不会 总结规 律 ,只是 事实 罗列 。在教 师的 引领 下 ,学生展开 了积 极的讨 论 。 小并 最终找 到 小组 总结的规律 ,将课 前 “ 总结”的写作 进一步完善。 第四 ,小组展 示合作成 果阶段 ,这 是学 生培 养思考 力的 重要 过程 。课 堂是 学生的课 堂 ,也是 学生展 示 自我 的 沙场 。
【 摘要 】 微课教 学如火如荼 , 翻 转课 堂颠覆 传统 , 课 堂思维力的培养应如何体现 ,怎样 体现 ,关注翻 转的同时,还应还原 语文教学的本质 ,在静思 中培养 学生的思考 关键词 】 翻转课堂 微课教学 思维培养 静思默想 静界 【 中图分类号 】 G 6 2 3 . 3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6 ) 2 2 — 0 0 2 5 一 叭
好评 。
为培养适应 市场 需求的 高素质技 术人 才,我们 必须优 化 考核机 制 ,突 出 “ 形成性评价” 。比如将考核成 绩分为平时成 绩、试卷成 绩和 实习成绩三个部 分 ,平 时成绩 主要 包括 专业 素养、职业 态度 、考 勤、操作技 能等 ;试卷成 绩分为期 中成 绩和期末成 绩 ;实习成绩主要 考察学生的操作 能力和创 新能 力。只有这 样 ,才能使 学 生学到 更扎 实的知识 ,掌握更 牢 固
高等教育
果。
课 程教 育 研 究
应用专业也被 评为 国家示范性专业 ,《 电气控制线路安装 与维 修 》课程 的教 学改革也取得 了显著 的成 绩。 学生的主体地位 得 以体现 ,学生的 学习积极 性也 空前 高涨 ,而且 学生真正 的 从教 学 中学到 了更 多的操作技 能 。近年 来我校的 电气技 术应 用专业的毕业 生的就业 率居 高不下 ,受到 了用工 企业的一致
的技 能 。 四 、 结 语
参考 文献 :
[ 1 】 贺 小艳 . 浅谈 《电机 与 电力拖动 》教 学改革 U 】 . 科技 风
20 0 9, 0 6: 4 7-4 7.
近年来 ,随着我校被评 为 国家级 示范校 ,我校 电气技 术
静 界 中的境 界
张 霞 ( 大连 市经 济 贸易 学校 1 1 6 0 2 3 )
要 思考 :学 生的 思维培养 了吗 ?他 们的精神 成长 了吗 ?在翻 任 你 雄 辩 滔 滔 ,看 你 义 正 词 严 ,我 且娓 娓 道 来 。 此 时 的 课 堂 上飞扬 着他 们的青春 梦想 ,思辨 的火花 闪现在 字里行 间。你 转 课 堂 中如 何 体 现 学 生 的 思考 呢 ? 不 能 轻 视 他 们 的 展 示成 果 ,更 不 能 忽 略 他 们 思考 的 过 程 。 它 爱 因斯坦说过 :“ 学 习知识要善 于思考 、思考 、再思考 。 我就是 靠这个方 法成 为科 学家的。 ”孔夫子也说过 :“ 学而不 不是 少数优 等生的体验 与思考 ,而是 集体智 慧的集 中呈现 , 思者 罔,思而不 学则殆” 。这就说 明 了学 习与思考这 两者之 间 更是 集体 思考的成果 ,同时也训练 了学生思维的缜 密性 。 最后 ,我 认 为 也 是 最 重要 的 , 热 闹 之 余 的沉 静 才 是 训 练 的关 系,它们必须 紧紧联 系在一起 。 如果不能体现 学生 “ 吸收 内化”的 学习过程 的有效提升 , 学生思维 的绝佳境界 。课 堂热热 闹闹 ,内心 空空荡荡 。没有 那 么翻 转 课 堂也 只 不 过 是 一 个 名 词 而 已 ,绝 不 会 引起 全 世 界 了静默 思考 ,哪 来的发 现疑 问 ,咀 嚼品味呢 ?尤其是语 文课 的 关注。而这种 由知识 内化 为能力或 素养的教 学过 程 ,不是 的教 学 ,完 美的微课视 频并不 能代 替 ,也 不该代 替 学生对文 单 纯地 靠课 堂讨 论就能 完成的 ,它还 必须依 赖 学生思考力 的 本的 思考。其 实不但是 阅读教 学 ,实践课 的教 学、 实训课 的 培养 与提 升 。通过观 摩 同行 的微课教 学实践课 ,也切 身运 用 教 学等 等 ,都 需要 沉静 下来 ,充分调动个人 的生活经验和 知 翻转课 堂的形式 上过 课 ,更是 听 了很 多专 家的讲解 ,还 涉猎 识积 累。反 复思考 解读 ,产生独特 的体验 ,在 此基础上 才能 谈资” 。没有 思考力的课 堂徒 有热闹的外表 ,没 了一 些教 育教 学杂志 ,在 此 ,谨 以我 的点滴思考与 同仁 批评 积蓄丰富的 “ 有静思默想的课堂教学模式终究会 湮没 于一 片喧 嚣。 指正。 轰 轰 烈 烈 的 翻 转课 堂 顺 应 了时 势 的 要 求 ,而 语 文 课 堂 始 首 先 ,课前观 看微课之后 ,对微课视 频 内容 的吸收 与思 考是 思的第一 个过程 。这 里 ,没有课 堂上的争论 ,有的是 学 终 应 有 独 属 于语 文 的 风 采 ,这 无 关 技 术 、无 关 信 息 、 无 关 数 生对知 识点 的思考。这 里无需依 葫芦 画瓢 ,要让 学生大胆质 据 ,只和语文有 关。静 界 中的境界 ,最 为难得 。在静 思 中体 疑 .小心 求证 ,在信 息化 平 台提 出 自己的不解 与困惑 。无论 悟 ,在 喧 闹中沉静 。在合作 中彰显 求同存异 的智 慧,在静 默 学生提 出的 问题 在教 师看来有 多么幼稚 ,我们都 不能嘲 笑这 中感悟个性化 思考的魅力 。让 我们的课 堂 因形式 的转 变更精 种学> - j - 体验 ,而是要肯 定学生的 思考过 程。如 学生观看 《 启 彩 ,让我们的课 堂因思维 的绽放 更具 内涵。让我们 的课 堂在 事 》的微课视频 ,了解 了启事的 写法与格式 ,但 还是提 出 了 热 闹 中 闽 出一 种 静 界 ,更是 一种 境界 。 参考 文献 : “ 启事 ”和 “ 启示”的 区别的 问题 ,这说明学生心 中有疑 惑, 『 1 1《 让静 思默 想扎根语 文课 堂 》 ,作者徐芬 需要 解答 。这个 问题 可以 网络平 台实时交流解 决 ,也可 以 自 『 2 1《 给 学生一 个思考的时间… 一 一 浅谈语文课堂 中的 留 己动手 自己解决。这个过程就是思考的第一步。 其 次 .课前信 息化平 台的交流与 分享、解疑 与答 惑,是 白 》 ~ 生 生思考力 的互相促进 ,是师生思考 力的相互启 迪 ,避免 了
翻 转 课 堂模 式 是 大教 育 运 动 的 一 部 分 , 互联 网 尤其 是 移
动互联 网催生” 翻转课 堂式” 教 学模 式。” 翻转课堂式” 是对基于 印刷术 的传 统课 堂教 学结构与教 学流程的彻底 颠覆 ,由此将 引发教 师角 色、课程模 式 、管理模基 于信 息化基础 上的教 学或 者说 课前 、课 后的 学 习形式 “ 微课 ”也成 为时下最流行 的学 习模式 。真是合作 学 习、快 乐课 堂、 网络课程 ,颇有 些你方 唱罢我登 场的热 闹。 多年 身处一线 ,深知 一个语文教 师肩上 的担子 ,而无论哪一 种教 学模 式 ,都 需要教 师的精心设 计 : 教 学 目标 的确定 、教 学 内容的确 定、教 学环 节的呈现 ,而所 有的教 学设计的落脚点应该是 学生 的学, 而不是教师的 “ 教” 。 而对于 学生为什 么学、学什 么、怎样 学、学习评 价等等 ,又 改如何 通过有限的时 间来达到 “ 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似乎 , 时下的微课 教学 可以部分地承担起 这个 角 色。于是 ,以微课 代 替之前 的 “ 导 学案 … ‘ 预 学案” ,微课承担 了课 前预 习、重 复学 习、课 后补救 的任 务 。因此 ,我们所 看到 的课 程设 计往 往必须 由微 课打 头阵 ,课上讨 论激情 四射 ,小组合作精 诚 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