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美是什么
美术审美特征
美术审美特征美术审美特征是指在艺术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审美标准和特点。
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会有所不同,因此美术审美特征也会有所差异。
然而,总结起来,美术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条美线条是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能够传达形态、节奏和情感。
线条美主要包括线条的流畅、有力、变化和节奏感。
流畅的线条能够给人以舒适、和谐的感觉,有力的线条则能够传递出力量和决绝感。
线条的变化和节奏感能够增加作品的动感和韵律感。
二、色彩美色彩是艺术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元素之一,它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和共鸣。
色彩美主要包括色彩的明暗、对比和配合。
明暗的色彩能够营造出深度和立体感,对比的色彩能够增强作品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而配合的色彩能够营造出和谐、平衡的氛围。
三、形态美形态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物体的外形和结构。
形态美主要包括形态的韵律、比例和构图。
韵律的形态能够给人以和谐、流畅的感觉,比例的形态能够给人以稳定、协调的感觉,而构图的形态能够给人以层次、动感的感觉。
四、空间美空间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物体之间的位置和关系。
空间美主要包括空间的透视、层次和节奏感。
透视的空间能够给人以深度和立体感,层次的空间能够给人以分隔和层次感,而节奏感的空间能够给人以律动和动感。
五、意境美意境是艺术作品所传递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体验。
意境美主要包括意境的主题、氛围和内涵。
主题的意境能够给人以思考和感悟,氛围的意境能够给人以情感和共鸣,而内涵的意境能够给人以启迪和震撼。
六、创新美创新是艺术创作中的灵魂和核心,它能够带来新的思维和表现方式。
创新美主要包括创新的构思、表现和表达。
构思的创新能够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觉,表现的创新能够给人以新鲜、生动的感觉,而表达的创新能够给人以深刻、震撼的感觉。
美术审美特征是在艺术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审美标准和特点。
它包括线条美、色彩美、形态美、空间美、意境美和创新美等方面。
这些美术审美特征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
什么是诗性美
什么是诗性美⾳乐美、词藻美及意境美是诗性的三美。
⾳乐美:重点也就是节奏感、韵律感。
优秀的语⾔艺术家,他会⽤语⾔塑造了美的⼈⽣,笔触细腻、语⾔清丽 ( 具有鲜明的⼝语性 ) 、婉转曲折的在⽂中保持⼀种温柔敦厚的⽓氛。
语⾔美:⽂中的词汇体现出⼀种⾃然的美,质朴清丽,使⼈感觉特别清新、⾃然,⽽且⽂中多处运⽤艺术⼿法。
意境美:也可说是作者想表露的情感美。
王国维在《⼈间词话》中曾写道:“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
”更是 “ 以情写景意境⽣,⽆情写景意境亡。
”作者在⽂中情景的交融是全⽂的⼀个升华。
诗性,为集合抽象体,是从语⾔从思想从交流艺术中所抽象出来的灵动,是极美极丑极刚极柔的综合涅盘。
它绝不仅仅局限于诗。
诗性,可以表达的是⼀种感觉,也只能表达为⼀种感觉,⼀种既⾏云流⽔⼜极其浓缩极其深刻的表达感。
通俗的说法,画龙点睛是诗性,借景诉情是诗性,意味隽永是诗性,简洁明了亦是诗性。
诗性是各⼈⾯对事物时所抽象出来强烈的感触,⼈不同所感受的诗性便不同。
这便是为什么在有⼈⾯对⼀⾸诗⼀⾸歌⼀幅画黯然流泪的同时却有⼈在⼤骂“狗屁”“酸掉⽛”。
当你的诗赢得了⼤多数⼈的赞赏,说明你的诗在结构和内容上具有⼤多数⼈可以接受的“引起感触”的“性”;⽽当你的诗不被接受时说明则说明你的,你只具有⾃⼰的“诗性”。
由此从各⾃感触的⾓度上,我断⾔,诗并⽆好坏之分!可是从社会学观点来看,⼈是种社会的动物,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便是社交。
⽆论散⽂诗歌⼩说,当作为交流⼯具(不拿出来的我这也没必要评论)时,就必然会有某种标准,这种标准是⼈们在实践交流中的体验。
在此标准下,⼤多数⼈可以⽐较容易也⽐较流畅的理解作者的意愿。
⽽这种标准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坏。
简单的说,诗性便是⼀种感触,在认可的标准下,是种美好的感触。
诗性乃是⼈性中极浪漫的基质,是很难定义的。
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需要⼀个⽬标,⼈宁可追求虚⽆,也不能⽆所追求。
从这个层次去理解什么是诗性也就不难了。
中国画的意境美
中国画的意境美2019-04-04意境美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中国画的意境美是通过物象传达画家的思想感情,画家把艺术作品内容中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艺术创作与美感中的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
营造出画中有诗、画中有情、画中有意的艺术内涵。
使见画如见⼈性格,见画如读⽂章,给观者⽆尽的艺术享受,并能引发观者⽆尽的遐想。
因此中国画的意境美这⼀美学范畴在对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中占有⼗分重要要的作⽤,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民族特⾊的审美准则。
当然在中国画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画家对客观事物美的认识是第⼀位的,美的感受和感动是在美的认识基础上发展的,情感是在理智基础上发展的。
必须先有理性认识,然后才有情感产⽣。
所以说中国画有影响⼒的作品是对客观事物美的认识与情感活动的统⼀,情与理的统⼀,主客观的统⼀。
即从美到情,从情到意,从意中迸发意态、意界、意境。
也是中国古典艺术极⼒追求的⼀种境界,它集中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念。
哲学思想《汉书·艺⽂志》云:“诗⾔志,歌永⾔”。
阐释出中国⽂学艺术的核⼼――中国艺术的主观性。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释、道观念为基础的⽞学思潮出现,在⽞学的影响,中国绘画美学表现出对主体精神的强调,出现了“传神写照” “迁得妙想”“以形媚道”等著名的美学观点。
基于这样的⽂化影响下,中国绘画⾃然⽽然强调意境美已经不难理解了。
道家哲学对中国传统的绘画产⽣了巨⼤的影响。
《道德经·四⼗⼀章》⽈:“⼤⾳希声、⼤象⽆形”。
诠释出了⼀种极致的东西――听不到看不见的,主张对虚拟、虚⽆的追求,中国画不追求西⽅绘画似的写实,与⽼⼦的道家哲学思想不⽆相关。
与道家始祖⽼⼦并称“⽼庄”的战国哲学家庄⼦,在《庄⼦》⽈:“道不可闻,闻⽽⾮也;道不可见,见⽽⾮也;道不可⾔,⾔⽽⾮也。
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可名”,从这位否认美和艺术反⽽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哲学家这⾥,似乎可以探寻中国艺术不求形似的渊源。
浅析歌曲的意境之美
浅析歌曲的意境之美〔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同时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诗词艺术歌曲很好的借鉴和吸收我国传统戏曲的诸多方面,如:咬字,行腔,气息,表现手法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通透之美可以表现在歌曲的演唱方式与演唱风格上。
〔关键词〕通透演唱民族声乐意境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乐论・师乙篇》就提出了:“人居中矩,句中,累累乎端如贯珠”。
说的是:演唱时要自如转换,行腔变化合乎规律,每个字每个音都要像穿玉珠一样串在一起。
这种理论,在今天来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很多的老师在上声乐课时,经常会要求我们说,演唱时要把每个字象穿珠子一样串起来。
类似的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论著也很多。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提出:“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
说明唱情得以融神的艺术效果①。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和表现形式还借鉴和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菁华。
我国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一般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
南戏的演唱方式是多样化的,它既可以独唱,又可对唱、轮唱、合唱等,戏曲的雏形,到元代基本形成。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论真正的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开始也。
”②元《唱论》的作者芝庵,论述的虽然是戏曲声乐的演唱方式,但其中的一些如:“字真”、“声要圆熟”、“腔要彻满”与我们现代演唱中所要求的“字正腔圆”的要求是一致的。
同时,他十分注意唱腔的旋律美,提出歌唱时要注意“抑扬顿挫”、“索纡牵结”、“敦拖鸣咽”等。
还提出气息的支持的重要性,提出“偷气、取气、换气、歇气,爱者有一口气”等观点。
他还注意了歌唱者不同的音色与演唱风格问题。
通透―――①精通、透彻。
②穿透,常比喻能看透人心。
这是通透的原意,用在声乐艺术上,人们说有通透感就是演唱者声音运行无阻、贯通、通达、不憋屈,听着很清澈,没有乌哑的感觉。
而作为本人对通透一词的理解,首先,是对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及风格的把握,民族声乐演唱讲究“依字行腔,以字带声,以字传神,以字传情,唱声唱情,以情动人”,并且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文艺百花园中,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的风景线,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抒情性,音乐性,结构性,独创性,地域性,语言性,所以要求声音清澈干净,明亮透彻,能塑造不同类型的角色。
形容画作意境美的句子
形容画作意境美的句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画作意境美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悟与表达,它蕴含着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情感的流露。
在这里,我们将用语言的绚烂来描绘那些表达着深邃情感的画作,一起感受那些触动灵魂的艺术意境。
一副画作,仿佛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
当我们面对艺术家细腻的笔触和色彩,我们似乎能穿越时空,走进作品所展现的奇妙境界。
或许是一幅山水画,静谧的湖光山色,在作品中,清风拂面,仿佛能闻到清新的气息,感受到自然的大气与宁静。
或者是一副抽象绘画,艺术家通过神秘的符号和线条构建了一个迷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情感共鸣,仿佛我们融入了画面,与艺术家的情感共振。
美妙的画作意境,常常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与反思。
或许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感恩,艺术家以超然的视角捕捉到大自然的鬼神之美,透过画笔将其呈现在观者眼前,引发人们对自然的敬仰与热爱。
或许是对人类情感与命运的探讨,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对生活的感悟,诉说着那些深刻而真挚的情感,触动着每个观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在赏析画作时,意境美的力量常常让人心生共鸣,触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每一幅画作都有其独特的意境美,或汇聚着平静与安宁,或流露着激情与活力,或凝固了时光的永恒,或舞动了生命的缤纷,每一处细节都呈现着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情感,引领观者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份独特的情感体验。
意境美的画作,仿佛是一段悠扬婉转的诗,通过画笔和色彩,艺术家展现出内心深处的宏大视野与细腻情感,这种艺术的魅力让人们在欣赏中领略生命的积极与美好,感悟那些超越言语的真实情感。
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当我们慢慢品味,深情解读,便能感受到它们那种独特的魅力和意蕴。
请欣赏这幅画作,它凝固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绚丽,也包含了艺术家对生命与自然的独到体验与感悟。
从画中,我们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树叶在微风中的摇曳,河水在阳光下的波光粼粼,以及蓝天白云下的无尽宁静。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导语:”是指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体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美”是《荷塘月色》的主要艺术特色。
文章开篇,作者便简明扼要地直抒胸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全篇的“文眼”,也是创作本文的起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其中蕴含着作者极其复杂而美好的感情。
文章第三段去荷塘路上的内心独白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们从内心独白这段可看出作者“白天”是不自由的,对月下荷塘以外的那个世界是不满的,内心是苦闷、愤懑的。
文章中,作者首先抒发了“颇不宁静”的心情后,立刻将读者从繁忙紊乱的现实生活中带入对“另一番样子”的荷塘月色的追求之中,一步步地引向象征自由和圣洁的美丽的荷塘,让读者和作者一起,抛却使他们不宁静的一切,忘情地欣赏这满溢着生命活力的大自然,倾听这由自然界的动律形成的无声的音乐。
那“幽辟”“阴森森”的荷塘路上,月光是“淡淡的”,夜晚更加寂寞。
这“阴森森”的景象,不但没有使独自夜游的“我”感到孤零凄切、单调乏味,反而使“我”感到自由人的快慰,心情轻松,感到“今夜却很好”“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忘情的超然心理呢?这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的结果。
“我”因“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摆脱白日里所感到的一切不快,在苍茫的月光下,独自一人踱到从不惹人注目的荷塘边,竭力沉浸在月光下的美景中,以求得片刻的宁静。
荷塘路上“幽辟的路”“蓊蓊郁郁的许多树”“淡淡的月光”,一幅幅宁静、幽深的景色驱散了“我”“不宁静”的心绪,排遣了白日里的苦闷和抑郁,使“我”情不自禁地进入了那自由和圣洁的“另一个世界里”,这时一股淡淡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乘着幽辟的路上产生的兴致,作者进一步痴心求美,情景交融,正面抒写观赏荷塘月色的情景,动静交织,作者艺术地创造性地再现这种自然界的动律,使作品具有了艺术的节奏。
谈诗歌的意境美
谈诗歌的意境美作者:陆星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9年第06期我们都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或短或长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
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
那么,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意境。
意境其实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即“物我两忘”。
苏轼曾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认为西湖的景色。
或晴或雨,有如西施或淡或浓的装扮,一年到头,都是明丽动人的。
其实,诗歌的意境亦如此,不管是诗人简单的勾勒,还是反复渲染,展现给读者的都是恰到好处的美丽,赏心悦目的激情。
诗歌的意境美可以分为好多类,在教学中,应重视诗歌意境美的分析。
一、诗歌的凄清美一首《雨霖铃》不只唱出柳永心中的忧伤与愁苦,更唱出了千千万万多情人的凄切与悲痛。
柳永可谓调情能手,把那“蝉”说成是“寒”的,更加之以“凄切”二字,又用“晚”“骤雨初歇”“无绪”等词句渲染。
悲苦凄凉的氛围笼罩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田。
那种将别未别的痛苦心情,唤起了不忍离别的“留恋处”。
留什么呢?留一番凄凉悲苦于读者:恋什么呢?恋那一份难舍难分的情感。
“骤雨”已“歇”,无论如何也该起程,可那分情,那分爱,怎舍得?“兰舟催发”,是该分别了。
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连一声“珍重”都难以说出,“凝噎”时,悲痛以至极。
“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虽无色趋于霁朗,而离人却是愁云堆积。
“相看泪眼”,雨已止但泪不止,雨只是“骤雨”,片刻泪停怎比得上“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那么持久呢?景随离别之进程而变换,情随景物之变换而加深。
这番空阔而凄美的意境着实让人感动,涕泪涟涟之时才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悲中有悲,冷上加冷。
一幅千古绝唱的凄清之美的画面映入读者眼帘,我们不禁替柳永捏了一把汗,这般凄苦的离别他怎能忍受?本词的“情”是“凄情”:本词的“绪”是“无绪”;既为“凄情”,又“无绪”在那“杨柳岸边”加之“清秋节”这般的“冷”,这般的“清”,着实道出了真实的离别情。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例子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例子
摘要:
1.意境的定义和特点
2.意境的表现形式
3.意境的重要性
4.如何创造和欣赏意境
正文: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意境不同于真实的景象,而是一种主观的、超越物质的美感体验。
它可以通过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来表现,让人们在欣赏中产生共鸣和美感。
意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诗歌中的意境深邃,也可以是绘画中的画中有诗。
在音乐中,意境则表现为旋律和节奏的和谐,以及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意境都是创作者通过自己的技艺和感悟,将心中的美好传递给欣赏者。
意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品位,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意境能够让人们静下心来,品味生活中的美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要创造和欣赏意境,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对于创作者来说,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意境,需要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并通过技艺将这种理解和感悟传达出去。
对于欣赏者来说,要欣赏意境,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情感。
总的来说,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
插花强调意境美,什么是意境?它与主题有什么关系?
插花强调意境美,什么是意境?它与主题有什么关
系?
人们赞誉插花作品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这诗中之情、画中之意即由意境产生。
意境,是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景象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者说它是内在的含蓄与外在表现之间的桥梁。
它能让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优秀的插花花艺作品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若要意境美,首先必造型美。
一件造型美与意境美的作品,其主题思想和内涵必然丰富而生动,这样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与联想;相反,如果一件作品的主题思想不鲜明,是谈不上意境美的。
当然,也不能抛开主题单纯地去谈什么造型美。
因此,它们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阅读附答案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颜景龙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谁许多画家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意境美
意境美世界是无穷尽的,艺术也是无穷尽的。
“意境”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整个艺术作品的生命和一种律动的表现,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特有的文化观念。
意境不仅是山水画中抒情和造境的审美表现,更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而呈现于世,有其特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追求意境美也是传统美学的特质。
标签:山水画;意境;美一、意境的意义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融入画家的思想感情,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称之为“意境”。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之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虚实结合,相辅相成,在有限的画面中营造一种氛围,将无限体现于有限之中。
龚定庵曾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席前,不关风雨晴晦也。
”西山的忽远忽近,不单是眼前景象上的远近,更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意”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具有高低、深浅、文野之分。
“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
“意境”被称之为山水画的灵魂,画论中首用“意境”概念的人是清人笪重光,他在谈实境、空境、真境、神境时特别强调了“空”和“虚”,即“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毕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山水画中的“意境美”,有时会为其内在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并与画中的意趣所表现的主观思想相交融,为其画外之意、弦外之音所陶冶感染。
艺术境界主要源于“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渗透,从而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诗词中的意境美
诗词中的意境美意境美是指诗词作品中通过意境的塑造,给读者带来的美的感受。
它不仅仅是描述景物的美丽,而更多的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并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意境美在诗词作品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诗词艺术的高度体现,也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意境的塑造,诗人可以表达对自然、人情、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受,也可以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意境美是诗词作品的灵魂所在。
诗词作品中的意境美有多种表现形式。
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文字,抒发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写道:“绿波荡漾清无限,远树带花寒食天。
”以及宋代词人苏轼的《赤壁赋》中写道:“抚今追昔,恰似春梦了无痕。
”这些描写一方面展示了自然界的美景,另一方面也传达了诗人的思考和感受。
在描写人情方面,诗人通过描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表现出人情之美。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残月已生斜,冷霜又照堂。
茶熟铜瓜生,被白笋归房。
”这些描写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更是运用细腻的文字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情的思考。
在描写社会方面,诗人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人情的描写,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并对社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思考和反思。
例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宦海沉浮的思考。
在描写人生方面,诗人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表达出人生之美。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现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意境美在诗词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诗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诗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空间,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诗的意境美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创作的田园诗,多采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即景,表达一种淡泊功利,悠游不迫,满足自在的生活状态,营造一种和睦喜爱的处世情怀,传达一种宁静致远的和谐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活脱脱的一幅山水画,你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山水情怀和文字工夫。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
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诗歌意境美
诗歌意境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事物。
这些事物虽然不能够比拟,但是确实带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或者感触。
于是,在中国诗歌里有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具体名状的美,叫做意境美。
这种美或是由某一处的风景触发,或是由内心的一些情绪酝酿。
意境美不仅带给了我们感官上的享受,还给中国古诗歌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唐代诗人李商隐作为一位擅长营造意境的诗人,有很多的代表作,比如他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见面的机会很难,分别的时候也是难舍难分。
况且是在这东风即将离开的暮春时节,百花凋零,更加的让人黯然神伤。
诗歌一开头,就为读者讲述了两个相隔异地的情侣,彼此想要见到对方,却受到了各种限制,使相见的机会非常难得。
而每逢分别的时候,更加的难舍难分。
因为一旦分别,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再见,甚至不知道是不是还能够再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触景伤情”或者“睹物思人”的情况,诗歌的主人公在这样一个即将和自己的爱人分别的时候,看到窗外暮春的景色,更加的情绪低落。
春天的东风已经渐渐的远去,百花都凋零了,和主人公忧伤的心情相互呼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的时候丝才能够吐尽,蜡烛要燃烧到变成灰的时候蜡油才能够滴干。
虽然现在这句诗经常用来形容老师的敬业,但是原诗里却是用来描写爱情的。
“丝”同“思”同音,寓意着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就像是春蚕吐丝一样,直到死的那一天。
而这种思念缠绵而绝望,即使是像蚕一样死去,吐丝到最后一秒。
即使是像蜡烛一样燃烧成灰,主人公依然选择义无反顾的思念着自己的爱人。
这份感情执着而热烈。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女子早起照镜子的时候会担心自己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逝。
男子在晚上吟诗的时候,必然会感觉到月光的寒冷。
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在心爱的人面前,女子总是希望能够保持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自己的爱人。
所以,思念辗转在心间。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例子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例子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意境的定义
2.意境的特点
3.意境的应用
4.意境的价值
正文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意境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表现出了意境的朦胧美。
意境的第一个特点是若有若无。
它是一种模糊、不清晰的美,不同于西方美学中的写实主义,意境更注重表达内心的感受,而非客观的描绘。
这种若有若无的特点,使得意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意境的第二个特点是朦胧美。
它是一种模糊的美,不同于清晰的美,意境的美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像是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感。
意境的应用广泛,不仅在诗歌中,也在绘画、音乐、建筑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诗句,就通过意境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意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
同时,意境的朦胧美,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更深的内涵。
感受音乐的意境美
感受音乐的意境美音乐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让人沉浸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意境美。
音乐的美是多元而丰富的,它可以带来愉悦、悲伤、激动、平静等各种情绪,通过不同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各种情感。
在不同的音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意境美,它可以让我们忘却烦恼,放松身心,进入一种超脱俗世的美妙境界。
当我们聆听轻柔的古典音乐时,会感受到一种优雅、淡雅的意境美。
古典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和声,让人沉醉其中。
当音乐家们轻抚琴弦,演绎出细腻的音符时,整个空间仿佛被渲染成一片宁静、优雅的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淡淡的情愫和对美好的向往,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远离尘世的纷扰,拥有一份清静的心境。
摇滚音乐能够带来一种激情澎湃的意境美。
当震耳欲聋的吉他声响起,热血澎湃的鼓点跌宕起伏时,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狂热、奔放的世界中。
摇滚音乐的意境美,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宣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挑战,让人感受到一种狂放不羁的自由感。
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能够释放内心深处的情绪,找到生活中的力量和勇气,拥有一份激情奔放的心境。
民谣音乐能够带来一种宁静恬淡的意境美。
当柔和的吉他声悠扬起伏,歌手轻柔低吟着抒情的歌词时,整个空间仿佛弥漫着一种温暖、宁静的气息。
民谣音乐的意境美,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默默的诉说,是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和热爱,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中,感受到一种平和安逸的心境。
爵士乐能够带来一种优雅洒脱的意境美。
当优美的萨克斯风声响起,酣畅淋漓的即兴演奏充满了活力和浪漫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愉悦、放松的心境。
爵士乐的意境美,是一种充满了情趣和智慧的表达,是一种闲适的优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优雅洒脱的音乐盛宴中,感受到一种恬静高雅的心境。
音乐的意境美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美,它能够在不同的音乐中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心境,带领我们进入一种特殊的境界。
无论是轻柔的古典音乐、激情澎湃的摇滚音乐、宁静恬淡的民谣音乐、优雅洒脱的爵士乐还是时尚前卫的流行音乐,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情绪,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特殊的美妙和愉悦。
意境的超越美名词解释
意境的超越美名词解释
意境超越美,是属于文学艺术上的审美内容。
我所知道的意境是指三个方面:情景交融、声情并茂、虚实相生,它与意象不同,它指作品上呈现的那种雄浑、慷慨、自然、华丽等等。
就是把自己的人融入了美丽的景色当作形成的和谐的意境美。
也就成了艺术品,我们只能说那艺术品美,而美的不是照片里的那个人。
唯美意境: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的兴起是对社会功利哲学、市偿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
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
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
它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
意境美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它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水平、社会的历史发展等有关。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在欣赏、讴歌大自然中的植物美时,曾将许多植物的形象美概念化或人格化,赋予丰富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品味意境美
执教者:朱晓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意境的含义,感悟古代诗歌意境之美,掌握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基本思路。
能力目标:探讨归纳古诗鉴赏悟境、会神、炼情的方法,培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美育目标:阅读优秀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感,提升审美境界。
教学重点: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美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感,提升审美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鉴赏、归纳
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高山流水》,营造情境
一、导入(配乐、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初步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
通过对一首熟悉诗歌——白居易《忆江南》的鉴赏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这首诗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体味诗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
学生回答后师适当总结: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白居易巧妙地做到了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别出心裁地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表达了对美丽江南的思念,营造了永恒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这种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
二、了解何为意境
(一)意境
1、我们已经初步感受了意境之美,那么什么是意境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图景,与诗人主体的审美情融合为一体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2、实例感悟意境美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鼓励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讨论回答,明确:秋夜月光下去了乌鸦叫乱了漫天的霜花江枫渔火,缕缕清愁钟声响了客船游子,难以入眠/天空悄悄地闭上眼睛,你的朦胧托起了我的心,月明星稀,江枫渔火,回首飘向,姑苏城外,夜半钟声,漏出寺外,游过江面,飘进耳中,一个清,一个幽,一个雅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
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
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暗淡了。
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
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冷绝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点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二)常见意境美(生分小组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幽明静之美)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浑壮阔之美)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凄凉冷落之美)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清新自然之美)
5、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悲怆凄凉之美)
(三)常见意境美例举,生齐读
孤寂冷清、恬静安谧、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空寂寥落、雄奇优美、
悲凉慷慨,肃杀荒寒、瑰丽雄壮、
……
三、走进高考——意境类题目怎么考
常式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问: 1、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或分析其如何营造意境的。
)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四、真题演练,归纳答题思路
(一)真题演练
1、绝句二首 ( 其一 )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学生回答基础上明确: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全国卷I)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学生回答基础上明确:“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二)分析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请一生归纳,师补充)
1、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五、课堂巩固练习(生讨论,自己写答案,选取代表答案,用投影仪展示)
1、(04福建卷)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学生讨论,练习;挑选两位同学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分析其答案
明确:“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从而表达出诗人落寞苦闷的愁绪。
2、“分析形象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博闻、强识。
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
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积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六、结语: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更是一种至上的境界。
同学们,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欣赏音画诗,再次感受意境美。
教后反思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更多的强调指导学生提高应试的能力,如何去做题答题,如何得更
高的分值。
而中国古典诗文的教学如能引导学生在对作品的欣赏、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会使其成为学习主体,诗歌鉴赏得高分自然不难。
这节课中我以感悟、品味美的意境为主进行古代诗歌的鉴赏教学,从初步感知到再次感悟,然后从高考题例中总结解题思路,让学生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手练笔,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既欣赏了美,获得了艺术共鸣,又掌握了这一类高考题型的解题技巧,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