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完整版本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读《新陈代谢》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西学东渐和中国人的现代化历程。
从鸦片战争被大炮打开国门时期只有林则徐为代表的少数几个人觉醒,到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以自强求富,再到甲午之后维新派学习西方制度以自强保种,随着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也逐渐鞭辟入里。
在中学历史中,描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时常常说它们失败了。
然而我越来越觉得,无论林则徐、奕李鸿章还是康梁,他们都是领先于时代的人。
它们每走一步,都会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也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在这条路上每走一步,就把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程推进了一步。
书中在叙述公车上书时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他们是政治的先驱也是教化的楷模,无愧于知识分子之称。
《晓寺》中说“时代如骤雨般激烈动荡,无数的雨滴洒落到每个人的头上,每个命运的石子都遭受了淫雨的侵袭。
”每个人在承受侵略者带来的腥风血雨之时,也感受到了随之而来的西方和风细雨。
如果说政治方面的新陈代谢是血雨腥风,那么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陈代谢则是润物细无声。
电影、小说、新式戏剧、新式婚姻等等,这些新的事物在改变国人生活方式的同时更传递着西方的近代价值观,新陈代谢从物质层面渐渐深化于精神层面——“始于变俗终于变礼”。
近代化如洪流携裹每一个人前进,读到第十一、十二章,我才有了这样的观感。
义和团运动代表了久受压迫的民族意识的反抗,虽正义、虽勇猛,但仍是反潮流的。
辛丑之年,其失败带来全面的臣服和西化,半殖民地制度正式确立,回到中世纪的逆流已不能成行,而新的变革又酝酿其中。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本深刻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著作,作者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考察和分析,深刻剖析了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作者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社会在近代时期所经历的种种变革和挑战。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风云变幻,使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书中对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
作者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其内在机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作者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使我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书中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展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认为,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将继续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作者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展望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社会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些展望使我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通过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以及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展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深刻剖析,更是一部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逐章总结+读后感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逐章总结+读后感摘要:一、引言1.介绍陈旭麓及其著作《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2.阐述本文读后感及撰写目的二、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内容概述1.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2.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新陈代谢3.各章节主要内容概述三、逐章总结与读后感1.第一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概述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 读后感:民族危亡与民族觉醒2.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 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及结果-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读后感:民众反抗与民族自强3.第三章:洋务运动- 概述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读后感:自强求富与变革探索4.第四章:戊戌变法- 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与过程-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读后感:改良主义与民族振兴5.第五章:辛亥革命- 回顾辛亥革命的历程- 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读后感:民主革命与民族独立6.第六章:五四运动- 阐述五四运动的起因与影响- 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思想的影响- 读后感:新文化运动与民族觉醒7.第七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大革命- 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描述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与结果- 读后感: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8.第八章: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 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与作用- 概述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 读后感:民族团结与民族解放9.第九章: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 描述解放战争的过程与结果- 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读后感:革命胜利与民族新生10.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总结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读后感:历史教训与未来发展四、结语1.重申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的价值2.强调学习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性3.倡导继续探索民族发展的道路正文:本文通过对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的阅读与总结,深入了解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的历史事件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读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后,我收获颇丰。
近代社会是中国所有社会中最复杂的社会之一。
在各种矛盾的相互冲击中,这种社会成为一个变形的社会,而这种畸形正说明它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时期。
作者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意识的转变为主要层次构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放思想就是对自己实行民主”。
作者主张不要被别人蒙蔽,也不要被自己蒙蔽,而要放开手脚大胆去思考。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极其宝贵的品质。
在他的书中也可以见到这种拨云见雾的行动。
在谈到袁世凯取代孙中山作大总统时,他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因此不能简单地归之为孙中山拱手相让,也不能完全归之为袁世凯的鼠窃狗盗”,在袁与孙之间,“立宪派选择了袁,帝国主义也选择了袁,而更多的人则出于对‘乱党’的不信任而在无意识中倾向于袁”。
对于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出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主义,一般认为是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起消极作用的主义,但作者认为,“在这些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它们首先是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同旧文化对立的,因此很多学说在不同方面都有过积极的历史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只看见它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一面,应该客观、全面的看待。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作者:银都学校骆小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
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
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
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
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
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
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
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
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
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
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
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
儒家思想积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近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史学家研究的重点。
陈先生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史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其观点颇具代表性,《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就是其的代表作之一。
陈先生是极具“治史”眼光的史学家,从书名就可见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的独特见解。
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是我们祖国刚刚走过来的昨天,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切,就像新陈代谢一样悄无声息却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的遭遇和前进更不能不使我们百回千转地思之了。
在此书中作者直指新陈代谢,这个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其复杂性所在。
而作者也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命题,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辨析。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是作者解放思想,敢于摒弃旧的僵化的框架,而真正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进行近代史的考察研究所就获得的成果。
“近代中国”是指自1840年中英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
而由于陈先生先生的过世,此书所写到的主要是以“五四”为界的前八十年的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而对于后三十年只是简单勾画几笔。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作者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来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的独特性。
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到衣食住行,再到思想文化,这样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察研究,使得__主旨更加深刻。
同时作者也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史事,无论是重大的史事还是一些小事件,他都能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里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过程,还是“史观”的辩证发展过程。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虽然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它并不晦涩难懂,相反其叙述形象生动,人物富有个性特色,观点剖析简单易懂。
是一本不可多得中国近代史的著作。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读后感【2】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也是产生较多传奇的时代。
新旧杂陈,是这段时代的基本特点与复杂点所在。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札记从1840年到1949年,这是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
在此之前,古代的中国取得了颇多的成就,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
为何到了这个时候就一下子成了这般光景?我想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封建社会的大繁荣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很多潜在的因素已经预示着未来的悲剧。
龚自珍曾在《龚自珍全集·尊隐》中写道“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可见那时的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一场大的变革与灾难的到来。
从明朝开始,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没落。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土地兼并严重,为了对抗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实行海禁。
后来的清政府更是闭关锁国,此时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却还在这样的与世隔绝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即使在这时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却也只能说是壮丽的晚霞了,无法挽救封建社会衰颓的趋势。
再来看看此时的欧洲,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开始资本的原始积累;政治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俨然是一番新的面貌。
历史就这样静静地走向近代,一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即将开始,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剧变,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一段历史,开始在屈辱中挣扎、反抗、反思、学习。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
其借口是荒唐的。
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在《鸦片战争》一书中写道: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副场景,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的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合法化,并允许该垄断组织将毒品出口到美国五个主要城市,不受美国监督并免予征税;美国政府还被迫同意贩卖毒品的官员管理所有在这些城市活动的所有哥伦比亚人。
此外,美国还必须支付战争赔偿1000美元——这是哥伦比亚向美国输出可卡因所发动战争的花费。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看完一本书之后,想来您有许多分享的东西了,这时必须仔细地做好记录,写一写读后感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第一篇: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读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我是第一次的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是第一次读陈旭麓先生的文章。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陈旭麓先生的生平以及这本书的情况。
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
初名修禄。
1918年3月31日生于湘乡县锁石镇白元湾村。
幼年在家乡小学、蒙馆、私塾习旧学。
陈旭麓先生一面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一面从事研究著述,本书是陈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
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
刚一接触到这本书就对这本书产生好奇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作者会怎么样来描述这新陈代谢呢,会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呢?看了之后就完全被概述独特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了。
该书真正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简介深邃,思辨独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创新。
有评论说:这本书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
在作者逝世20年后依然热销不已,被称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
刚开始我还半信半疑,觉得只是夸大了而已,不过,当我看过之后,我完全改观了,我觉得给予它这样的评价一点都不夸张。
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在陈先生的这部书中,处处有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他认为,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不以人一直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他说:“八十年以来,中国热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
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一部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战争。
”陈先生巨著的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精彩,逻辑性强,他擅长用洒脱的文字写出深刻,凝重的道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心得体会1经典书目很多,陈先生的这本书以其精准生动的修辞和独特的书写视角击中了我。
“新陈代谢”这个词,有“陈”有“新”,但最重要的是“代谢”这一动态过程。
这是任何一位本书的读者都能在陈先生的笔下感到的。
此外,“新陈代谢”是一个生理学名词,它的主体是人。
而正是这一个个“人”,才组成可以在修辞上具有“生物性特征”的“社会”。
这恰恰对应了陈先生在本书的书写视角——以基层社会视角来概述这段历史。
由此,陈先生所运用的“新陈代谢”,确然为一种描写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总括,且围绕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
真实世界里,“人”多时多地同时地存在,在描写这些“人”之时,历史是混沌之局。
后人描写之时,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抽象与提炼,但是这一过程,往往把身为“人”最重要的“个体性”泯灭掉了。
另外,把多种视角放入同一个文章结构中来,作者很难转换自如。
因此,陈先生在写作中也只是力图从基层社会视角来概述这段历史。
本书的另一书写创新是着力于刻画社会基层的面貌。
我们都知道,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一种已知的“历史事实”。
它在社会传播中,不断被重复、充盈于我们的耳朵。
对于这样“历史事实”,更多的突出了那个时代的弄潮儿的事迹,但对时代潮水中被裹挟的大多数,是“失语”的.。
但这是一个难以平衡的问题。
我们想要一窥基层社会的面貌,必须通过在当时具有书写能力的人所著写的一类作品——往往是话本、小说、笔记中,方能出入其间。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选择是史料的视角,未免陷于著写者的“审判”;如果选择已然的一种史观,又未免“师心自用”;不论哪种,带来的都是一种“想象”的可能。
如何避免这种可能?恐怕一时难以回答。
这也是陈先生所说的“没有超然于人我的历史著作,史著都是客观要求作用于主观认识的产物”。
在义务教育中,为了使我们更快掌握一种作为知识性的“历史”,与“历史”有观的读物都往往选择抓住重点,书写大事,交代因果,略微交代发展,最后总结意义。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本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历程的书籍。
通过对中国社会新陈代谢历程的研究,这本书生动地呈现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起伏和变动,揭示了社会变革中的冲突与曲折。
读完这本书,我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初近现代化浪潮中经历的多重转型,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等方面。
这些转型不仅涉及国内改革,还受到了国际背景的影响。
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既是内部力量推动的结果,也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所引发的。
通过对这些变革的深入研究,作者展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社会变迁的历史画卷。
本书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近现代启蒙运动、革命纷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这些阶段中,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戏剧性的事件和重要的转折点。
作者详细地叙述了其中的每一个事件,并分析了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这些事件包括五四运动、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等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作者揭示了中国社会在变革中的困境和进步,以及社会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
书中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分析是全面和客观的。
作者不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剖析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还对社会中各个阶层和群体的角色和立场进行了分析。
这种全面和客观的观点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动描述,使得整个研究过程既不乏学术性,又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常常忽略了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忽略了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和情感。
这本书用它的独特视角弥补了这个空白。
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和平衡。
作者将中国近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变革的曲折性呈现给了读者,让我深感自己是生活在历史变革中的一个小小的瞬间。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引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变革的著作,作者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演进和变革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新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巨大变化和对中国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和收获。
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首先介绍了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
从晚清时期到共和国的建立,再到新中国的成立,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各种复杂的变革与转型。
这些历史背景为我们理解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书中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分析,揭示了这些变革对中国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从专业与文化的融合、经济的转型到社会结构的改变,这些变化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导致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不平等问题。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层级的分化,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文化与思想的变迁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方面是书中对近代中国文化与思想变迁的探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社会经历了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急剧变化。
书中提到了中国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惑,他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
而思想的变迁也引发了文化产业的崛起,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问题的思考《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描述中国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对造成这些变革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深入思考。
书中提到了政治制度的腐败、社会结构的矛盾以及文化传统的束缚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中国社会变革的诱因,也是制约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这些思考引发了我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反思,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展望。
结语通过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我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揭示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遭遇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
阅读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任意一节内容,写读后感
阅读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任意一节内容,写读后感摘要:一、概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内容及作者观点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三、阐述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四、评价洋务运动和维新派的努力五、反思历史教训,展望未来发展正文: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以及历史教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陈旭麓先生首先分析了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他认为,土地私有制、官僚政治、科举制、宗族、行会、儒学等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体,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存续。
在明清时期,尽管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但潜在的问题已经预示着未来的悲剧。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开始步入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
从林则徐等少数人的觉醒,到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以自强求富,再到维新派学习西方制度以自强保种,中国人在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这一过程中,社会思潮不断变化,新社会力量不断产生和发展。
然而,洋务运动和维新派的努力并未改变中国近代社会的命运。
甲午战败再次证明,仅仅学习西方技术或制度并不能拯救中国。
新陈代谢过程中,陈旭麓先生认为,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上反思历史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历史虽已远去,但现实却是历史的延伸。
现代中国依然面对着近代化遗留的问题,社会转型下的百年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也带来了民族发奋图强的动力。
时至今日,我们应该继续深化对近代史的研究,以质量为导向,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总之,阅读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使我深刻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以及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所经历的曲折与挫折。
这是一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思考。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Bravery never goes out of fashion.(页眉可删)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是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一作品的读后感,那么一本书的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就告诉你读后感怎么写哦!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陈x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来似曾相识,又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自少小孩提,到如今为糊口求学,近代中国之屈辱历史时时聒噪于耳,环绕于心。
主动也好,被动也罢,虽不是专心致力于史学,也不得已在其中浸染十余载。
这中间,免不了头脑简单、思想固化,读党争之史多,读国史、民史、族史者少。
陈先生以“新陈代谢”为作书宗旨,填充的是被教科书遮住的另外一面,或者说,另外那一面的一角。
这一新一旧之间,就有无数内容永远也无法辨析出一个相对终极的结论。
若从清道光二十年算起,“中国近代”去日未远,与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相比,一百余年的时间显得上不得台面。
然而,近代面临的突变委实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未曾有过的经历,单单这个变字就是空前的。
名之正义者,未必是进步的力量,名之罪恶者,未必是历史的逆流,真实的历史也说不清善恶是非。
近代中国,尤其是晚清时候,张扬爱国离不开对传统的维护,离不开对先进文明的排斥。
爱国的名义下是对落后的坚持,进步的旗帜下也会血迹斑斑。
当无可怀疑的爱国主义被解构的时候,维系我们历史的一根纽带就断裂了。
近代的屈辱伴随着列强的入侵,屈辱之下是爱国主义的悲壮和无奈。
解读这一时代的历史竟然需要违背道德的原则,需要有颠倒黑白的勇气来诠释真相,被刷白的,被涂黑的,自然有各种力量的操纵,但更受蒙蔽的是,是我们选择性的夸大和遗忘。
理性可以解释所有发生的一切,可是,我敬爱的祖国呢?述及甲午风云,陈先生写到:“《马关条约》的墨迹尚未干透,1896年3月,中国第一批赴日留学的13名学生已经踏上了负笈东渡的途程。
他们的航向,同千余年前的遣唐使们刚好相反。
”读罢此段,我不禁掩卷沉思,不觉泪水盈眶,华夏民族沦丧至此,家国破碎之痛,虽历百年,犹能震感五内,痛彻心扉,一时难能昂首扬眉,羞言自强。
(完整)《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500字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500字导读:读书笔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500字: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一系列剧变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们学会了在屈辱中挣扎,学会了反抗,甚至学会了反思.李大钊说过:“研究历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个时代正在生长成熟、正在寻求聪明而且感奋的对于人生的大观的征兆。
这种智力的老成,并于奋勇冒险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进。
”他认为,“立在过去的世界上,寻出来的新世界,是真的,实的,脚踏实地可以达到的”.他把历史比作“时”在人生世界上建筑起来的一座高楼,登之愈高,无限的未来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视野开阔,不拘泥于旧有成果和正统表述,另辟蹊径,透过现象寻找更符合逻辑的真由,更是这本书的亮点。
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开始旧世界、土地私有和买卖、官僚政治、宗族、儒学。
这些都可从书中分析出来,可以更加真实的体验当时的社会情况。
试想一下,如果将你抛到当时的封建社会时期,你将怎么办?如同他人一般,苟且一辈子?在地主压迫下过活一辈子?大楷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再到东方、西方,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炮口下的震撼.东西对视,隔雾看花。
东方之神秘,西方之奇异。
每一个观点都是贴切的描述,当时的东西方贸易的交流,郑和下西洋国力的展现,体现出的是中国的强大,中国文化的底蕴。
然而一个闭关锁国,锁的不是对外交通和贸易,锁的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锁的是民族的狭隘,锁的是民族的愚昧。
闭关锁国迎来的是外国人的鸦片破口.大量的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
国内形势恶劣,烟民众多,残害身体,泯灭良知.在清王朝的腐败之下,民众的堕落面前,外国的武力彻彻底底使得当时的清王朝根基动摇。
各种不平等条约和外来贸易的冲击,几千年来的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被逐步侵蚀。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If you want to wear a crown, you must bear its weight.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今天的语文课在同学们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对于《奇妙的克隆》这[篇__,学生也有了了解。
回顾起来,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是内容的连贯性还有些欠缺。
这是一篇说明文,所讲的内容学生在生物课上略有所闻,但知道的很少,真正说起来很难。
尤其一些关于克隆的知识,本来就很抽象,只是凭借查到的资料,是不能掌握的。
因此在分析的时候,学生就显得有些生疏,不能够快速读懂课文,以至造成冷场的局面,我提出的问题,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这样课堂教学就有些不连贯了。
如果事先要求学生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知识,或者多请生物老师来介绍一下,或许效果会好些。
学生也会更感兴趣了。
由此看来,学生预习准备地方过程还是很关键的。
其次,学生评价量规的不全面。
对于学生发言的评价,一直是很重要的。
但我在确定评价标准的时候,考虑还不够全面,而到问题出现的时候,才有所察觉。
也就是说,忽略了学生发言和讨论时的随机性。
有的同学见多识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新颖,又有道理,使得讨论很热烈,而评价标准中对这些却没有考虑,因此做出结论时,就有些偏颇了,而且在评价时,还缺少细则,没有作到全面的考察学生,这也是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当然,在总体上来看,课堂还是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对__的掌握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我的反思如下: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求能力。
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
有简单的,有深奥的,幼稚的,有成熟的。
如Clone这个英文单词怎么读?什么叫无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将会是什么样的?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克隆技术有没有坏处???以往,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查《英汉词典》、认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一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感想看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此书得到的启发会很大。
我非常敬佩陈旭麓先生缜密而深邃的史论,对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是由衷的赞叹。
现今大多数学者认为应把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10年时间划为中国近代史。
在这110年中,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没有改变;在这整个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便是如此划分的依据。
本来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概念并没有严格区分的必要,过去的学者很多都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概念,英文中是一个词MODERN。
作者在分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东西方的交往和不同。
在此基础上,作者开始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近代中国的变迁,先是鸦片战争以及之前已经出现的帝国转衰迹象,以及这个过程的变革和人们的反抗,突出表现为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接下来则是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震撼,以及随后开始的戊戌变法;之后便是庚子之变,以及清朝的维新自救,以及难以避免的王朝崩溃;再就是辛亥革命建立的新国家,以及出现的新变化;最后探讨的是新文化运动,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最深刻的反思。
之间夹杂着先生对社会变革、社会阶层(中等社会的出现)的描述与分析,先生还探讨了变与不变的哲学,这是一直萦绕在无数国人的困扰,很多人其实明白个中道理,但强大的惯性和现实利益所在,使得他们一次次选择了保守甚至是后退,但是,变也不意味着绝对正确,能否做好变与不变的平衡才是更需严正对待的问题。
另外,先生还探讨了改革和革命两股力量的共性和分歧,指出其中存在的不同一性的同一性,认为他们既可以表现为纵向上的继起性,又表现为横向上的共存性。
大历史的发展可能是线性的,但这种认识方式常常会让我们忽视了诸多历史的细节,当我们深究这些细节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微观或者中观的历史充满着不断的循环往复和理解上的前后变化,而绝非简单的进步代替落后,复线的历史(这里并不完全等同于杜赞奇的用法)或许更能还原历史细节的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期,我拜读了陈旭麓先生的史论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插图本),我被陈先生深刻的史学见解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所深深折服。
作者认为,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
此书把史与论有机结合,通过对精炼的史实的分析,以阐明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规律,并用生动的文笔表现出来(引自卷首《序》)。
下面我试图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对此书作几点浅薄的评价。
首先,在通览目录时,你会觉得系统性与可读性都很强。
从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到第二十章“历史的选择”,每章里再分成三至五小节,时序清楚、条理性强。
章节的标题主题鲜明而又形象生动。
多用比拟,如“漫长的盘旋”喻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东西对峙,隔雾看花”比喻东西方在长期隔绝中的了解与臆想。
“炮口下的震撼”、“天国悲喜剧”和“近代化的一小步”等标题抓住了关键词,让读者自然地联想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
第九章用“日本冲来了”做标题,形象地描绘了日本破门而来的急迫与无情;第二十章用“欧风美雨驰而东”为题,形容20世纪初中国“藩篱既失”之后,外来东西源源而入,出现“欧风美雨”的史实。
如此鲜活的语言,让读者回味无穷、不忍卒读。
其次,在史实叙述中,珍贵的史料与新颖的史论俯拾皆是。
在“开眼看世界”这一节就不乏珍贵的史料和新颖的史论。
作者列举了道光年间“防范夷人章程”是“极富特色的”。
其中规定:1、夷人私带番妇住馆,及在省乘坐肩舆,均应禁止也;2、夷人具禀事件,应一律由洋商转禀,以肃政体也; 3、禁在广州住冬; 4、限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负责约束; 5、不准汉人借领外夷资本; 6、不准久住澳门; 7、禁雇汉乳妈及买汉婢;8、禁入省城靖海等门。
(见52页)作者治学严谨,不仅注明了出处,还做了补充说明:这种“防范夷人章程”的条文与实际执行间有出入,如“禁在广东住冬”与“不准久住澳门”,实际是禁止住夏与不准久住省城(详见汪敬虞:《是住冬还是住夏》)。
此处陈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士大夫的议论,类多隔靴搔痒,不中肯綮”,依据是士大夫认为“中国之物,番人最重者,无若茶与大黄,非此二物,则病胀满而不治,”“‘绝茶与大黄不使出’,则可使夷人屈服。
”作者最后指出“这种见识与事实之间的距离正显示了闭关所造成的虚骄与懵懂。
”这些观点都非常鲜明而发人深省。
第三,在陈述史实时,融入了真情实感,彰显了思辨色彩。
在概述鸦片战争中西之间武力较量时,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代表人物,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盛赞了关天培的英勇,随即指出“在西方的近代炮火面前,其英勇表现了一种历史的悲怆。
”批判了杨芳的愚蠢——“收集妇女溺器为‘压胜具’,视‘夷炮’为邪教法术。
”无奈地指出“其仓皇失措在西方的近代炮火面前又表现了一种历史的调侃。
”
正如冯契先生评价“旭麓是当之无愧的‘三长’兼具的史家……他有一双敏锐的治史的眼睛……”(见此书的《序》第二段),他敏锐地指出“林则徐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亮出了中国的短处。
”作者随后列举详尽的史实佐证了这一观点。
“在(鸦片战争)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
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巨大的落差。
”(见54页)
再如第十三章“假维新中的真改革”的结尾,作者总结表述:“结果愈改愈乱,愈改愈糟,从内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体……历史有情乎?无情乎?”(见255页)这种穿越时空的反问、声情并茂的叙述中,有史实、有史论,更有真情!既见作者的文学功底,更见作者的历史情怀。
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历史价值巨大,历史教师都应该认真研读。
此书值得珍藏!
马渡学校龚光华
2017年4月25日撰写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
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