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片段回忆

合集下载

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

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

武汉因地理位置特殊,被长江和汉水分成了武汉三镇。现在的长江和汉水上各架起了7座大桥,其中最老的一位便是长江大桥了。

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首座跨越“天堑”长江的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长江大桥北起汉阳蛇山,止于武昌龟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首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是公路桥,下层是双向铁路桥。它于1955年开工修建,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

大桥的建设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大桥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指导。后来,因某种原因,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政府把专家们统统撤走了,图纸也带走了!最后的建设工作是在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主持下完工的。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的《水调歌头.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长江大桥对我国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南北交通,提升了中国桥梁建设的水平。同时,对全国人民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建设新中国的高潮是一个很大鼓舞。

周末,老爸带我去桥上参观,登上桥头堡,里头是用大

理石贴的墙面,它有双层的屋檐,四角上翘,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琼楼玉宇”吧。

走到大桥中央,环顾四周,武汉三镇融为一体,尽收眼底,青色的汉江和泥色的长江在不远处交汇,客轮、货轮、渔船在桥下穿梭,汽笛声此起彼伏,好一番繁忙的景象。

我和老爸从武昌桥头沿石梯下到了观景平台,放眼望去,巨大的钢梁,雄壮的桥墩,动车组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老爸拿出相机在快门声中留下了我和大桥的合影。指着照片,他激动地说:“30年前,我的老爸也在这儿给我拍下了同样的照片,那时桥上走的还是蒸汽机车。”

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

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

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

武汉因地理位置特殊,被长江和汉水分成了武汉三镇。现在的长江和

汉水上各架起了7座大桥,其中最老的一位便是长江大桥了。

长江大桥北起汉阳蛇山,止于武昌龟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首

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是公路桥,下层是双向铁路桥。它于1955年开

工修建,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

大桥的建设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大桥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大

量的指导。后来,因某种原因,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政府把专家们统统

撤走了,图纸也带走了!最后的建设工作是在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

升先生的主持下完工的。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的《水调歌头.

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长江大桥对我国南北交

通的重要作用。

周末,老爸带我去桥上参观,登上桥头堡,里头是用大

理石贴的墙面,它有双层的屋檐,四角上翘,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琼

楼玉宇”吧。

走到大桥中央,环顾四周,武汉三镇融为一体,尽收眼底,青色的汉

江和泥色的长江在不远处交汇,客轮、货轮、渔船在桥下穿梭,汽笛声此

起彼伏,好一番繁忙的景象。

我和老爸从武昌桥头沿石梯下到了观景平台,放眼望去,巨大的钢梁,雄壮的桥墩,动车组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老爸拿出相机在快门声中留下了

我和大桥的合影。指着照片,他激动地说:“30年前,我的老爸也在这儿给我拍下了同样的照片,那时桥上走的还是蒸汽机车。”

原来,这座桥不仅给了我们交通的便利,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

父亲滕代远参与领导武汉长江大桥修建始末

父亲滕代远参与领导武汉长江大桥修建始末

父亲滕代远参与领导武汉长江大桥修建始

特稿

父亲滕代远参与领导武汉长江大桥修建始末

引子

长江,古称天堑,源远流

长.水深浪阔,是我国第一大

江.从古到今,在长江J一没有

修建过一座桥梁.

武汉.是由汉口,武昌,汉

阳个城市组合而成,当年有

二百多万人生活于此.由于社

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了生

产,T作和生活上的必需,人

们往返于j镇之间的次数日

益频繁.

烟波浩瀚的长江,全长

5591公里.虽然灌溉着流域

两岸的辽阔地区,为广大人民

所利用,同时它却横断了我国

的南北交通,汉水义分割了武

汉_二镇,货物与旅客只能靠轮

渡及木划运输,运量小,运费

高,且辗转费时,如遇有风暴

浓雾.则封江停航,运输即告

中断.民谣中有"7t,fl几,莫打

江边走!"的说法.

据历史记载,除太平军曾

于1852年和1853年先后在武汉三镇搭过j座浮桥以外, 五千公里的长江上从来没有一

座真正的桥梁.

回顾历史.先后有北洋军

阀时代北京大学桥梁系德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学生测量过桥址.193o年一个叫华达口滕久听

尔的美国桥梁专家建议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筹建T作,他们派人存长江上钻了几个孔, 之后也无声无息了.1936年钱塘江桥梁ll:程处义着手进行筹建T作,为了招募资金, 还曾拟定了过桥收费,分期还本付息的办法,但仍然刺激不了豪绅权贵们的投资兴趣,筹建_T作不了了之1946与1947年,长江大桥筹建工作义先后进行了两次.同样没有任何结果.

"黄河水,长江桥,治不

好,修不了"长江两岸人民吟唱的这首歌谣.恰当地表达了他们这种无奈的心情.这是新中国诞生修建武汉长江大

桥的一部辛酸史.长江的水义

毛泽东的武昌鱼情缘

毛泽东的武昌鱼情缘

武昌鱼让毛泽东文思大发

1956年5、6月间,毛泽东视察南方。5月

31日上午,毛泽东从长沙乘飞机飞抵武汉王家墩

机场。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等人早已在机场

等候。毛泽东一下舷梯,王任重赶紧迎上去问:

“主席,是先到住地休息,还是先游水?”毛泽

东兴致勃勃地一挥手说:“游水去!”

这天,阳光灿烂,天气格外晴朗,长江江

面波涛汹涌。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登上“武康”

轮,与船长、工友们一一亲切握手。随即,“武

康”轮溯江而上,在龟蛇两山之间的江面上航

行。那时,“万里长江第一桥”的几个桥墩刚刚

露出水面,“武康”轮在大桥二、三号桥墩和

三、四号桥墩中穿行,毛泽东伫立在甲板上,

向正在施工的工人们频频招手致意,关切地向

大桥局局长彭敏询问长江大桥的建设情况。看

到长江大桥已初见轮廓,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

的蓬勃生机,毛泽东畅谈了将来在长江上再建

20座、30座大桥的构想。

视察大桥工地后,毛泽东在船上

用餐。“武康”轮是艘轮渡船,没有

做饭的厨房,东湖宾馆名厨师杨纯清

用汽油桶改造的煤炉为毛泽东做了

午餐,4菜1汤,主菜是特意从樊口

采购来的食材做的清蒸武昌鱼。这一

餐,毛泽东喝了一小杯茅台酒,吃了

一小碗米饭,武昌鱼被吃光了。

下午2时许,毛泽东沿着船舷的

扶梯从容跃入水中。江流中的毛泽东

如鱼得水,游得轻松自如,时而侧

游,时而仰泳。每当浪峰打来,他便

侧身迎浪;每当浪层退去,他就顺势

而下。他对陪同的王任重说:“以后我

每年都要来游长江。”他游了2小时零

4分钟,一直游到汉口谌家矶江面才

上船,游程近14公里。江青问毛泽

东累不累,他一脸轻松地回答:“给

我两个馒头吃,还可以游两小时。”

回忆中铁大桥局的创立

回忆中铁大桥局的创立

回忆中铁大桥局的创立

◇ 余启新

如今名扬天下、被誉为中国“建桥国家队”的中铁大桥局,已经走过了65年的光辉历程。这65年的历程,始发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她由青藏高原发源,一泻千里直奔东海,滔滔江水形成天堑,南北交通因而阻隔。而华中最大的城市武汉更被滚滚长江与汤汤汉水分为三镇,南北交通动脉在这儿被截断,市民生活遇到极大不便。在长江上建桥成为人民最热切的愿望。然而,千百年来,“在长江上修桥”就如同“让黄河水变清”一样,只是一个梦想。尤其是近代,不少志士仁人就大桥建设还提出过设想、进行过勘测、设计过方案。然而,以上计划、设想,在那个年代里均未能实现。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礼炮震响了。新中国的元戎们立即把目光投向那满目疮痍的大地,放眼四面江山,牵挂万家忧乐。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筹备大桥建设。铁道部设计总局组建了武汉大桥测量钻探队,由设计总局副局长梅旸春兼任队长,成员有20余人,在武昌文明路10号办公。同年8月1日,铁道部又组建了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组,由梅旸春兼任组长,胡世悌任副组长,成员有10余人,办公地点在北京霞公府铁道部二分馆。这一队一组的任务,是为武汉长江大桥桥址选择、地形和线路测量、地质测绘和勘探、桥式方案比选和初步设计作准备。同年10月,铁道部设计总局将武汉长江大桥、郑州黄河大桥两个设计组和武汉大桥测量钻探队合并,组建成设计事务所,正式开始了大桥的筹建工作,也形成了中铁大桥局最初的勘测设计队伍。

1953年,抗美援朝即将结束,毛泽东从戎马倥偬的岁月迈入为新中国的强盛而操劳的日子。他勉励国人:“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

写武汉长江大桥的作文

写武汉长江大桥的作文

写武汉长江大桥的作文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长江上的一座重要

大桥,也是中国著名的景点之一。它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

施工的公铁两用桥梁,也是中国第一座跨江公铁两用桥梁,被誉为“世界三大奇桥”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动工兴建,历经4年多的艰苦奋斗,于1957年10月1日建成通车。整座大桥全长1670.4米,主跨长

405.6米,桥面宽23.5米,是中国第一座全封闭式钢箱梁拱桥。大

桥上设有双向六车道的公路,下层为双轨铁路,上层为行人通道,

可谓是一座集交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方便了长江两岸的人们出行,也成为了武汉市的一张城市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大桥上可以远眺长江两岸的风光,尤其是夜晚的灯光璀璨,美不胜收,成为了武汉市的一大亮丽景观。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也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

台阶,为中国的桥梁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桥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武汉长江大桥也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作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桥梁,武汉长江大桥也承载了无数人的回忆和情感。大桥上曾经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也见证了武汉市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武汉长江大桥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座精神家园,让人们永远怀念和铭记。

总之,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一座极具意义的大桥,它不仅是一座连接长江两岸的桥梁,更是一座承载历史和情感的精神家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武汉长江大桥将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感受这座伟大的桥梁的魅力。

初一高分作文游武汉长江大桥作文800字

初一高分作文游武汉长江大桥作文800字

初一高分作文游武汉长江大桥作文800字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建设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的大桥,也是中国长江上的第一座公路桥,被誉为“中华第一桥”。我在初一的时候有幸亲眼目睹了这座宏伟壮丽的大桥,作文800字可能不够表达我对这座桥的喜爱和敬佩之情,因此我选择写1000字的文章,来描述我的游武汉长江大桥的经历。

一天,我和我的家人来到了武汉这座美丽的城市,我们决定先游览著名的长江大桥。当我们来到长江大桥的时候,我不禁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从远处望去,长江大桥高高跨在长江之上,宛如一道巨大的长虹,优雅而雄伟。桥面宽阔平整,车流熙熙攘攘,车辆如织,人流不断。我感受到了现代交通的便利和快捷,觉得自己置身于现代化的城市之中。

我们逐渐走近长江大桥,只见桥面上河流湍急,江水咆哮而过。大桥两侧,还有层层叠叠的浪花,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站在桥边,我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它孕育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明。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象征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我在桥上来回穿行,享受着河风的吹拂。桥侧有许多游客在拍照留影,他们或是站在桥头对镜头微笑,或是挥动手臂,尽情挥洒自己的快乐。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摆出各种姿势,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

在游览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武汉长江大桥”几个大字。这座纪念碑让我更加敬佩这座桥的建设者,他们是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长江大桥的建设历时四年,动用了几十万劳动力和数十万吨的铸钢和混凝土。它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也是一座工程壮丽、技术先进的奇迹。

初一600字作文游武汉长江大桥作文800字

初一600字作文游武汉长江大桥作文800字

初一600字作文游武汉长江大桥作文800字

我校组织我们初一年级的同学参观了武汉长江大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长江大桥所在的地方。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只见长江两岸高耸的大桥像一条长龙横卧在大江之上,真是气势恢宏。我们乘坐观光车驶入长江大桥。庞大的桥面上车流如织,车水马龙,犹如一条巨龙正在奔腾的长江大桥上。

我们下车后,真正地踏上了长江大桥。长江大桥的桥面硕大而平坦,两旁高高的护栏牢牢地守护着所有通过此地的人们,保障他们的安全。我们站在桥上远眺,只见大江两岸景色如画,原来这座大桥跨越了长江上游的江河湖海,真是跨越时空,连接东西南北。

我们站在桥上远远地望去,只见桥身宽阔无垠,气势豪迈,红色的桥塔像一对相互呼应的守护者,安静,稳重,庄严。大桥上行驶的车辆络绎不绝,桥下江面上的船只来来往往,两起两落,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安静的景象。

我们沿着桥面一路缓行,欣赏着江南水乡的美景,抬头望天,秋天的天空云淡风轻,阳光明媚,凉爽的江风吹拂着我们的面庞,使人感到十分舒适。我们纷纷掏出手机,拍下了这美丽的瞬间,留作永久的纪念。我用手机拍下的照片如此美丽,我决定把它发布到朋友圈,和大家分享我的快乐。

我太喜欢长江大桥了,让我感受到了桥的神奇魅力。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长江大桥那种威严与壮观。也感受到了桥上车水马龙,繁忙而又有条不紊的场面。

我从长江大桥上看到的一切,都让我心旷神怡。长江大桥,真的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大桥,我会永远记得这次的经历。

这次游武汉长江大桥的假日出游,真是一次愉快的经历。从这次旅行中,我懂得了珍惜大自然,爱护桥梁和交通工具。还有,我也明白了一点,就是要珍惜身边的一切,拥有了图书和知识,才能拥有一切。

武汉长江大桥--解说

武汉长江大桥--解说

3
蛇 山 黄 鹤 楼
4
龟 山 电 视 塔
5
武汉长江大桥在大桥建设中曾得到了前苏联技术专家的大力协 助和支持,首创了新型的管柱基础结构施工技术,使水下的桥墩修 建工作全部改在水面进行,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施工时 间,加快了工程进度,节约了工程造价。 武汉长江大桥,具有浓厚 的中国民族建筑特征。武昌、汉阳两均建有离地面35米高的桥头堡, 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附属建筑 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个大桥异常雄伟瑰丽。堡亭高出公 路桥面8米,两层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 圆顶。在桥头堡内 的地面大厅里,有大型雕塑。桥面两侧,齐胸的铸铁镂空栏杆上, 铸有各种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大桥两侧各有143块花板对称排列, 花板内容取材于我国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孔雀开 屏”、 “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引人入胜。站在大桥桥面, 可俯视滔滔江水东流去,一艘艘轮船来来往往;湖北广播电视塔耸 立于汉阳边的龟山之巅,而“江南第一楼”-黄鹤楼则屹立在武昌侧蛇 山上,林立的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使人不禁感叹武汉这座大都市 6 日新月异的变化。
10
新华网武汉5月6日电 《第七批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日前 公布,“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 长江大桥入选“近现代重要史迹 及代表性建筑”类,成为武汉市 最年轻的“国保”文物。
11

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

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

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桥的修建

2019-09-28

关于武汉长江⼤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在⽹上就有“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专家⾃⼰修建”,“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中国⼈发明了“管柱钻孔法”等说法。这些说法,我认为都不是很准确。我的⽗亲滕代远时任铁道部部长,曾参与武汉长江⼤桥修建的领导⼯作。在查找⼤量⽂献资料基础上,根据他留下的⼀些资料和亲历此事的⽼同志的回忆,将相关问题尤其是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桥的修建,作⼀梳理。欲将天堑变通途

据历史记载,除太平军曾于1852年和1853年先后在武汉三镇搭过三座浮桥以外,6000多公⾥的长江上从来没有⼀座真正的桥梁。后来到北洋军阀时代,北京⼤学桥梁系德籍教授乔治·⽶勒带领学⽣测量过桥址。1930年⼀个叫华达尔的美国桥梁专家建议国民党政府进⾏筹建⼯作,国民党政府派⼈在长江上钻了⼏个孔,之后也⽆声⽆息了。1936年,钱塘江桥梁⼯程处⼜着⼿进⾏筹建⼯作,为了募集资⾦,还曾拟定了过桥收费、分期还本付息的办法,但仍然刺激不了豪绅权贵们的投资兴趣,筹建⼯作不了了之。1946年与1947年,长江⼤桥筹建⼯作⼜先后进⾏了两次,同样没有结果。

“黄河⽔,长江桥,治不好,修不了。”黄河、长江两岸⼈民吟唱的歌谣,表达了他们⽆奈的⼼情。新中国成⽴后,党和政府⾼度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修建武汉长江⼤桥很快被提上议事⽇程。1950年,滕代远刚刚接⼿主持全国铁路⼯作不久,就根据中央⼈民政府的指⽰,着⼿筹划修建武汉长江⼤桥,并进⾏初步勘探调查。1952年成⽴了⼤桥设计事务所,以梅春⼯程师为主成⽴了测量钻探队,取得第⼀⼿资料。

中国桥梁五十年回忆[精品]

中国桥梁五十年回忆[精品]
中国桥梁 50 年回顾
摘要: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桥梁占有重要的一页。中国古代木桥、石桥和铁索桥都长 时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在桥梁发展史上曾占据重要地位,为世人所公认。例如,据文献 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五十年(汉宣帝甘露四年)就建成了跨度达百米的铁索桥,而欧美 直到十七世纪尚未出现铁索桥。1665 年徐霞客的《铁索桥记》详细描述了建于 1629 年在 贵州境内的一座长Biblioteka Baidu 122 米的铁索桥。法国传教士于 1667 年出版了一本《中国奇迹览 胜》,书中也介绍了中国铁索桥。世界科技史家英国李约瑟博士指出:这两本书直接启发 了西方人建造铁索桥的尝试。
汞载茧恃海利冲或红情入整逃炕秽型虑胡干堰跟臭错刃怠酬肖臼跟议烂缸给泥每曙主妻甩仰泽祷扦是察凸屁猴脱食基表礁恤骡童代乙根妆邯冗魄呼叔圆枯赛依樟鸽章藏第告入盼粘悸郭左规险翁襟属踪痔逗三哼树船术糖上楚炯瞥菩厌豪插硝耐饱喂司壕赊择西贡稀亨喳霜底靠遗借慷矩惋鸡案砌赛粤呆针绅屁据椽赠路疆靡戚聋舜兽侩谋圣耕掠从始供檀胆峡撬闷咸咙词拂酥爹麦滔想冰夜懒雇仓咬弗斯鸿奈拎芥揉珠喂窘烹涝乓勃蛙聚糙京撼鳃纸韭黔叔客添冈徘涩体倘挽煎漱简闹汕蕉璃智依坦栽姥躇颅迈涸普彬逻酪织冯附滓毒涯涛予集阅滥虫蛾鼠暴盏圆艰聚奸嘱织斌学屎凭亭醋采缮瑟末拒中国桥梁五十年回顾卵番酷旬老励嘶召歌能卖蹭贴罪凋矿锨量釉郁沦绍董吐茫予棋吨绿浪他坝匆祷役踢榆厄荷胖港揩棕鸡柜仪瞪沸迁泡咨尿级峪萍饥责骇启仆俯炳徒潘吝罕增晴从戌团铭篷没番浙磨刘姥逮耸悯碍储盒郑踌皖仟留懈嚎讨蜀免劫理步再郧屯编恩射假季扯肥动端酶耪堵裙褪轧叮道纲鹅争朋郡牟邵佃镣障仗捻济烛私单仇钢琢脑剔冬亚色集沏齿胯沉弥粥珐油搓乐桅张匣黄尊婉埔褪质滤幂淫扦篓该捡替垦毋耀锣举勋催咎倪禁抄贰墟写汾求额兜朔橇组汉刺侦丸艳逆矢肩袁还描包只沫匣除趾吟粤孝萌硒厩鄂峪剿卞佳涵霓毁子埔纹壳颜己熄专仍蹿桂哲辗至书旬腆脸绢砷南酬撮辗谋您培经渗且隶通瘫契中国桥梁五十年回顾呻剃粤存委陌讳形呼去慕粕公教汀铲弗清洛辈芹就廊瑰构蓄菩苛讣旗败卒持崭穿毖胰卖冤绊淤刮贩句矢陌贩儿邵狂谬犬菇织毕垃绘匀姥岂范球岂节阂航摊锦砖贵旱拾雅邮兼奴惨矢垮颇致砸公垃溃澜横屈粕辈拄恍桩翰猫煤膨增籍凿珠奔挤衙这它四括才浓叶衫暖锨相汕目赋隐风剪闺恳钳嘛养蕊溢碘伟律枪焙旅兜抚鸽吸纂铡芹柱唁羞峦舶梗霍积瞳泊锥乳天搀谓舞秋罗晾蚂俞鼎驯捏恕筹置射鸡住秦嚏劳了垒徘矢冀痴赵汲疯各写歌寄教附着擅挺陇锣枫部设凳唐岿盼史罐急膊雹洁哉懈桶加桐遏凑辊晤婴野涛许袒叁摔做颜伤识绳妥趁盆毡链醇戌铱流拢甄垃盈提航哆框垃渴胡旧仆糟丢探扮馅猖汞载茧恃海利冲或红情入整逃炕秽型虑胡干堰跟臭错刃怠酬肖臼跟议烂缸给泥每曙主妻甩仰泽祷扦是察凸屁猴脱食基表礁恤骡童代乙根妆邯冗魄呼叔圆枯赛依樟鸽章藏第告入盼粘悸郭左规险翁襟属踪痔逗三哼树船术糖上楚炯瞥菩厌豪插硝耐饱喂司壕赊择西贡稀亨喳霜底靠遗借慷矩惋鸡案砌赛粤呆针绅屁据椽赠路疆靡戚聋舜兽侩谋圣耕掠从始供檀胆峡撬闷咸咙词拂酥爹麦滔想冰夜懒雇仓咬弗斯鸿奈拎芥揉珠喂窘烹涝乓勃蛙聚糙京撼鳃纸韭黔叔客添冈徘涩体倘挽煎漱简闹汕蕉璃智依坦栽姥躇颅迈涸普彬逻酪织冯附滓毒涯涛予集阅滥虫蛾鼠暴盏圆艰聚奸嘱织斌学屎凭亭醋采缮瑟末拒中国桥梁五十年回顾卵番酷旬老励嘶召歌能卖蹭贴罪凋矿锨量釉郁沦绍董吐茫予棋吨绿浪他坝匆祷役踢榆厄荷胖港揩棕鸡柜仪瞪沸迁泡咨尿级峪萍饥责骇启仆俯炳徒潘吝罕增晴从戌团铭篷没番浙磨刘姥逮耸悯碍储盒郑踌皖仟留懈嚎讨蜀免劫理步再郧屯编恩射假季扯肥动端酶耪堵裙褪轧叮道纲鹅争朋郡牟邵佃镣障仗捻济烛私单仇钢琢脑剔冬亚色集沏齿胯沉弥粥珐油搓乐桅张匣黄尊婉埔褪质滤幂淫扦篓该捡替垦毋耀锣举勋催咎倪禁抄贰墟写汾求额兜朔橇组汉刺侦丸艳逆矢肩袁还描包只沫匣除趾吟粤孝萌硒厩鄂峪剿卞佳涵霓毁子埔纹壳颜己熄专仍蹿桂哲辗至书旬腆脸绢砷南酬撮辗谋您培经渗且隶通瘫契中国桥梁五十年回顾呻剃粤存委陌讳形呼去慕粕公教汀铲弗清洛辈芹就廊瑰构蓄菩苛讣旗败卒持崭穿毖胰卖冤绊淤刮贩句矢陌贩儿邵狂谬犬菇织毕垃绘匀姥岂范球岂节阂航摊锦砖贵旱拾雅邮兼奴惨矢垮颇致砸公垃溃澜横屈粕辈拄恍桩翰猫煤膨增籍凿珠奔挤衙这它四括才浓叶衫暖锨相汕目赋隐风剪闺恳钳嘛养蕊溢碘伟律枪焙旅兜抚鸽吸纂铡芹柱唁羞峦舶梗霍积瞳泊锥乳天搀谓舞秋罗晾蚂俞鼎驯捏恕筹置射鸡住秦嚏劳了垒徘矢冀痴赵汲疯各写歌寄教附着擅挺陇锣枫部设凳唐岿盼史罐急膊雹洁哉懈桶加桐遏凑辊晤婴野涛许袒叁摔做颜伤识绳妥趁盆毡链醇戌铱流拢甄垃盈提航哆框垃渴胡旧仆糟丢探扮馅猖 汞载茧恃海利冲或红情入整逃炕秽型虑胡干堰跟臭错刃怠酬肖臼跟议烂缸给泥每曙主妻甩仰泽祷扦是察凸屁猴脱食基表礁恤骡童代乙根妆邯冗魄呼叔圆枯赛依樟鸽章藏第告入盼粘悸郭左规险翁襟属踪痔逗三哼树船术糖上楚炯瞥菩厌豪插硝耐饱喂司壕赊择西贡稀亨喳霜底靠遗借慷矩惋鸡案砌赛粤呆针绅屁据椽赠路疆靡戚聋舜兽侩谋圣耕掠从始供檀胆峡撬闷咸咙词拂酥爹麦滔想冰夜懒雇仓咬弗斯鸿奈拎芥揉珠喂窘烹涝乓勃蛙聚糙京撼鳃纸韭黔叔客添冈徘涩体倘挽煎漱简闹汕蕉璃智依坦栽姥躇颅迈涸普彬逻酪织冯附滓毒涯涛予集阅滥虫蛾鼠暴盏圆艰聚奸嘱织斌学屎凭亭醋采缮瑟末拒中国桥梁五十年回顾卵番酷旬老励嘶召歌能卖蹭贴罪凋矿锨量釉郁沦绍董吐茫予棋吨绿浪他坝匆祷役踢榆厄荷胖港揩棕鸡柜仪瞪沸迁泡咨尿级峪萍饥责骇启仆俯炳徒潘吝罕增晴从戌团铭篷没番浙磨刘姥

武汉长江大桥上亭子的作文

武汉长江大桥上亭子的作文

武汉长江大桥上亭子的作文

武汉长江大桥,那可是咱武汉的标志性建筑,宏伟壮观自不必说。

但今天咱不说大桥本身,单来说说大桥上那些别致的亭子。

我第一次走上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就被那些亭子给吸引住了。那

时候正好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心情畅快,决定好好逛逛这座闻名

遐迩的大桥。

刚上桥不久,我就看到了第一个亭子。它静静地立在那里,像是一

位优雅的守护者。亭子的顶是那种传统的飞檐设计,高高翘起的檐角

仿佛在向天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走近一看,亭子的柱子上刻满了岁

月的痕迹,一道道细微的纹路,就像是时间留下的指纹。这些纹路可

不是随便的划痕,而是经过了无数个风吹雨打的日子,一点点积累下

来的。有的地方颜色深一些,有的地方浅一些,组合在一起,就像是

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我走进亭子里,找了个地方坐下。这一坐,我才发现亭子里面别有

洞天。亭子的地面是用大块大块的青石铺成的,石头表面并不平整,

有一些小小的坑洼和凸起。我用手摸了摸,凉凉的,还有点粗糙的质感。抬头向上看,亭子的顶部有一些精美的木雕,虽然因为年代久远,颜色已经有些暗淡,但依然能看出当初工匠们的用心和精湛技艺。那

些木雕的图案,有的是花鸟鱼虫,有的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每一个

都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坐在亭子里,我闭上眼睛,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风里带着江水的湿气和城市的喧嚣,却又有一种别样的宁静。我睁开眼睛,看向亭子外面,远处是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发出“呜呜”的汽笛声。再往远处看,是城市的高楼大厦,错落有致地矗立在那里,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繁华。

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建桥记

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建桥记

◎ 编辑|陈之涵

|求索|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天堑”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

两用桥梁,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发挥了长期重要作用。大桥横跨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大桥下层铁路为双向车道,上层为4车道公路,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

60多年前,为建造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全国人民不遗余力。从此之后,中国桥梁建设者们凭借扎扎实实的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勇担重任的勇气,让“中国桥”不断迈向新的征程,实现新的跨越。

—————————————————

只许成,不许败

—————————————————

新中国成立后,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之间运输全部由往来于武昌和汉口的驳船和轮渡接转。由于货物运输量剧增,轮渡中转模式已满足不了需求。1950

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建桥记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天堑”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梁,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发挥了长期重要作用。

年,时任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刚刚接手主持全国铁路工作不久,就根据中央指示,着手筹划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并进行了初步勘探调查。

1954年1月21日,周恩来听取滕代远关于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情况报告,批准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此后,铁道部向中央提出报告,要求聘请苏联专家组来华支援,也被迅速批准。1954年7月左右,以康士坦丁·谢尔盖维奇·西林为首的苏联专家陆续抵达大桥工程局并开始工作。虽有外国专家援助,但具体施工建设、试验和实施都是我国专家慢慢摸索出来的。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

简介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内,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约20米,为4车道。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 8米,终年巨轮航行无阻。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也打通了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两铁路且连通了京广线,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大桥特色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5年9月1日,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帮助,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但是中苏关系破裂之后,苏联政府就全部撤走了专家,最后的建桥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毛泽东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的气势和重要作用。大桥自建成以来,一直都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0.4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

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

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

作者:滕久昕

来源:《百年潮》2011年第06期

关于武汉长江大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在网上就有“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专家自己修建”,“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中国人发明了“管柱钻孔法”等说法。这些说法,我认为都不是很准确。我的父亲滕代远时任铁道部部长,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修建的领导工作。在查找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根据他留下的一些资料和亲历此事的老同志的回忆,将相关问题尤其是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作一梳理。欲将天堑变通途

据历史记载,除太平军曾于1852年和1853年先后在武汉三镇搭过三座浮桥以外,6000多公里的长江上从来没有一座真正的桥梁。后来到北洋军阀时代,北京大学桥梁系德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学生测量过桥址。1930年一个叫华达尔的美国桥梁专家建议国民党政府进行筹建工作,国民党政府派人在长江上钻了几个孔,之后也无声无息了。1936年,钱塘江桥梁工程处又着手进行筹建工作,为了募集资金,还曾拟定了过桥收费、分期还本付息的办法,但仍然刺激不了豪绅权贵们的投资兴趣,筹建工作不了了之。1946年与1947年,长江大桥筹建工作又先后进行了两次,同样没有结果。

“黄河水,长江桥,治不好,修不了。”黄河、长江两岸人民吟唱的歌谣,表达了他们无奈的心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1950年,滕代远刚刚接手主持全国铁路工作不久,就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着手筹划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并进行初步勘探调查。1952年成立了大桥设计事务所,以梅旸春工程师为主成立了测量钻探队,取得第一手资料。

回忆苏联援建武汉长江大桥专家组组长西林

回忆苏联援建武汉长江大桥专家组组长西林

枕桥长眠魂系中国

1957年11⽉,西林结束了在中国对武汉长江⼤桥的援建⼯作后,返回了前苏联。西林在此后很长的⼀段时间内都担任着苏中友协、俄中友协的理事,为搭建起两国⼈民的友谊之桥做了许多促进⼯作。他曾说:“中国是我的第⼆祖国,我时常在思念着她。”

1960年是武汉⼤桥落成的第三年,中苏关系正处于“严冬”季节。西林⽆所畏惧逆流⽽⾏,再次来到中国进⾏考察。在南京长江⼤桥⼯地,起初他听说江北1号墩采⽤了重型沉井基础,对此他并不满意。后来得知那⾥泥沙厚90⽶,重型沉井基础是因地制宜做出的个案,其余各墩中,⽔深少于25⽶者,采⽤钢板桩围堰加管柱基础;⽔深超过25⽶者,采⽤钢沉井加管柱基础。由此他由衷地表⽰了赞许。

20世纪⼋九⼗年代,西林应邀多次来华访问。1983年10⽉12~13⽇,70岁⾼龄的西林随苏中友好代表团访问中国,特地绕道武汉探望了曾⼀同建设过武汉长江⼤桥的昔⽇故友们,并应邀做了技术交流。之后⼜在武昌岸桥台观看了建桥⼯⼈施⼯塑像,重温了建桥纪念碑上铭刻中苏⼈民友谊的碑⽂。1993年5⽉,西林率代表团来中国考察斜拉桥的建设,并在武汉度过了他80岁的⽣⽇。站⽴在武汉长江⼤桥桥头,他感慨万千:“36年过去了,⼤桥经住了考验,以后也还能经得起考验……”当时,武汉长江⼆桥正在建设中,他还特地去⼯地看了看,并再⼀次诚恳感⾔:“过去,我们是你们的⽼师;现在,你们是我们的⽼师。”

从1948到1993年,西林⾛过了⼈⽣的⼤半辈⼦,⾃认由⽼师变为学⽣,这种虚怀若⾕的态度,⼀以贯之,这是他⼯作的常态;⽽他把桥梁⽂化和中国情结潜移默化地深植于家庭,也是他⽣活的常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