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合集下载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1)幸福是至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

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

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

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

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

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于灵魂的合于伦理道德性的活动。

一个过着正义、勇敢、节制的生活的人,就是幸福的。

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3)幸福的获得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

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

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

幸福意味着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

按照他的看法,幸福当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当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

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才能持续进行。

幸福的获得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财富、荣誉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1)快乐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即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而灵魂的快乐更深刻和持久。

他认为,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

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

他说:“凡是必要的,也就是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1. 引言1.1 介绍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年- 前322年)是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学家和伦理学家。

他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被誉为“哲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涉及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心理学、形而上学等诸多领域,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包括对幸福、美德、友谊、正义等主题的讨论,其中对幸福的思考是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最终目的,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

他认为,幸福并非是靠财富、名誉或享乐获得的,而是通过实现完美的人类本性和达到心灵境界的平静与安定来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人的品德修养,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应发展自己的美德和理性,并通过实践积累智慧和经验。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影响了后世众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思想,其对幸福的思考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实现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幸福。

1.2 幸福观的重要性幸福观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还涉及到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的意义。

幸福观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幸福观指引着人们追求幸福的方向。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最终的目标,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达到幸福。

这种观念对于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明确自己追求幸福的方向,从而在人生道路上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幸福观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满足和生活的充实。

这种看法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能够根据内心的需求和追求去选择生活的方向,而不是被外部的物质享受所束缚。

幸福观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以及对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以及对当代启示
只要能得 到快乐 , 采取 什 么手段 都可 以 , 幸福 就是这 一切特
并非局 限于 一点 , 而是一个 和谐 的结 构 , 理性 与欲望 的关 系
在贯彻 中道 原则 中得 到调 和 , 因而 是一种 和谐 的幸福 观 , 从 而克服 了快 乐主义和德性幸福观 的极端 性和 片面性 , 因而其 思想 比前 人更深刻 、 更系统 、 更合理 。
杨 彦 菲
( 南京 大学 ,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
[ 摘
要]
在 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德性 论幸福观的理论背景下 , 亚里 士多德提 出了 自己的幸福观 。亚 里士 多德认 为, 幸福 是
最高的善 , 是灵魂合乎德性 的现 实活动 , 思辨是最 高的幸福 。幸福的 实现 需要 以外在 的善 为补 充, 贯彻 中道 原则 , 以及将个 人
第一 , 幸福是最高 的善 。《 尼各 马克伦理学》 第一卷第 一 章开始就说 : 一切技艺 , 一切规划 以及一 切实践 和抉 择 , 都 以 某种善 为 目标 。因此 各 事 物 的 目的 即 各事 物 的“ 善” , “ 例
想, 认 为精神快乐高于身体快乐 , 相 比身体 的快 乐更持久 、 更
的刺激 当成是人生 的最大幸福 。“ 即使是从最不光 彩的行为
种极端 , 即感 官快乐和德性至上。而亚 里士多德正 是在上述
理论背景下 提出了 自己的幸福观。在亚 里士多德那里 , 幸福
中产生 的快乐也是 善 的 , 因为虽然 行为 不合 理 , 但是它 所产 生韵快乐却 是人们 所希求 的 , 因而 是善 的。 ” ¨ 在 他们看 来 ,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L i a o n i n g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C o l l e g e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尽的解释了他关于幸福的定义,以及怎样才能称得上幸福。

本文将先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总结阐述,并具体就思辨这种幸福进行探讨。

•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根据我们的看法,政治学的目标善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所能实现的至善又是什么?在名称上,大多数人在这里诚然是一致的,一般大众和有教养的人都把它称之为幸福。

”然而亚翁不同于一般大众把“好生活、好品行”这种“抓得着、看的见的东西”作为幸福1,他采用柏拉图的理解2,加以阐释,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怎样理解这一定义呢,首先关于善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在不同的具体实践中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但可以概括为行动的目标3,而有的目标,比如赚钱,是为了享乐,那么赚钱就不是终极目标,同样的,享乐也可能不是终极目标,“而最高的善必定是一个终极目标和某种完善的东西”。

4那么为什么说幸福是终极的呢?亚里士多德对于终极的解释极为恰当:“作为绝对完善的、永恒地因其自身之故而绝不因他物之故被欲求的东西”5。

依前所论,假若某个行动的目标在于赚钱,而赚钱是为了享乐,而为什么要享乐呢?为了快乐,为什么要快乐呢?为了幸福。

为什么要幸福呢?没有为什么了,或者说,为了幸福。

就是这样,幸福被亚里士多德定义为一种终极的概念,或者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幸福是一种终极的目标。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然而以上仅仅是对“幸福”这个概念进行了一个定义,这样一个定义于实际生活并无指指导意义,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既然“幸福=至善”,而善就于不同的行为活动有着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行动有着不同的目的)。

于是,亚里士多德尝试从最普遍,最基本的行动来讨论最原点的善。

那最基本的行1P43 1095a15-1095a25 《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译读本]/[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邓安庆译.人民出版社,2010.92P45 1095a25-1095a30 “它既是独立的善,同时又是所有的其他善物之为善的原因。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1)幸福是至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

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

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

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

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

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于灵魂的合于伦理道德性的活动。

一个过着正义、勇敢、节制的生活的人,就是幸福的。

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3)幸福的获得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

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

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

幸福意味着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

按照他的看法,幸福当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当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

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才能持续进行。

幸福的获得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财富、荣誉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1)快乐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即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而灵魂的快乐更深刻和持久。

他认为,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

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

他说:“凡是必要的,也就是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作者:王华来源:《学理论·中》2009年第07期摘要:“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

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

完善的幸福是沉思。

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

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关键词:幸福;最高善;德性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20—02幸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

但是关于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人们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已开始探讨“幸福”。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关于幸福论述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幸福观”体系。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幸福”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在开篇和末篇都大篇幅地解说幸福。

在一定意义上说,幸福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始点和终点。

一、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关于幸福的论述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讲述到雅典的立法者梭伦说,“最幸福的人是雅典的泰洛斯,因为泰洛斯的城邦是繁荣的,而且他又有出色的子孙,他一生一世享尽了人间的安乐,却又死得极其光荣——极其英勇地死在疆场之上,雅典人在他阵亡的地点给他举行了国葬并给了他很大的荣誉。

”[1]可见,梭伦认为所生活的城邦繁荣,子孙出色,一生安乐,死得光荣英勇,获得荣誉的人是幸福的。

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基于他的原子论。

他认为,有感性和理性的两种原子,形成两种幸福和快乐,即肉体的幸福和快乐以及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必需的物质基础是幸福和快乐的现实依据,但幸福决不是纯粹的感性享乐和物质刺激。

而且要获得幸福,首先要节制欲望,其次要做到心灵的安适和宁静。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幸福是灵魂和美好德性相统一的至善”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他的幸福观长期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

深入分析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涵,对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德育思想,促进学生在德育生活中构建现代的幸福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一) 幸福是至善善在古希腊时期被用来描述贵族的品德,之后逐渐被用来描述和评价负有一定社会职责的人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以善为目标不断向前发展的。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并且行为的价值要从它所追求的目的中才能获得,这些目的最终存在一个最高的目的,那就是至善,至善就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应该是终极而完满的。

( 二) 幸福是灵魂和德性的统一亚里士多德从“人自身的善”的角度对幸福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分析。

在他的著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他运用长笛手和雕刻家因能够顺利吹奏优美的旋律和雕刻精美的作品的行为而具有人的功能的例子证明,事物能否达到至善,其充要条件主要取决于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

因此,人存在着共同的功能,人的至善只能借助于实现自身的功能才得以实现。

他在著作《论灵魂》中,将作为人的本质的灵魂解析为生长、感觉、欲望、运动、理智思维等多种生命能力,同时认为具有理性能力就是人的功能。

( 三) 幸福是有条件的善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某些条件对幸福加以限制。

他认为,人们实现幸福需要创造一些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就是身体的、外在的、机遇的善。

人的幸福必须具备身体、财富和德性三个方面的善。

在决定幸福的三个条件中,亚里士多德十分强调德性的作用。

他明确指出,如果人的活动没有德性,身体和财富两方面的条件再充分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与此同时,幸福的实现需要机遇的善补充。

在对幸福条件的理解上,他指出不能将幸福与机遇同等看待,因为机遇伴随着人的活动具有偶然性。

( 四) 幸福是某种思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主要存在政治、享乐和思辨等三种生活方式,并将灵魂的思辨活动看作生命的最高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快乐,幸福两种关于快乐的对立说法在这些议论之后,接下来我们或许应该讨论有关快乐的事。

因为它被认为是最本质且与我们人类天性相连的东西,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教育年轻人时将快乐与痛苦当做一种教育方式的原因。

爱我们应当爱的、恨我们应当恨的也被认为是在塑造个人德性上最重要的内容。

快乐与痛苦以它们自身对道德和幸福的重量和力量,在人的生命中贯穿了真理这个命题,因为人类选择令他们开心的东西并且避免那些痛苦的。

这两样东西,它应该被认为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因为它们本身富有争议。

因为有些人说幸福是善,然而其他人却恰恰相反,说幸福是一种彻底的恶——有些人被这个观点说服,毫无疑问地认为事实就是这样;另有些人则认为最好还是将幸福想成是恶的,就算幸福可能并不是这样,如此想会对生活有较有利的影响。

这些是因为大多数人其实倾向于快乐、而且已经成了快乐的奴隶,这样的事实让他们必须引导自己往相反的方向发展,以期自己能够达到适度快乐。

但当然这样想是不正确的。

因为关于快乐等这些事实的争论与人的感觉相关,而且行动总是没有事实可靠,所以当它们与人们的感知相撞时,它们被轻视,真相也同时被忽视。

如果一个人看不起快乐又不自觉地朝它发展,他的这种倾向就会被人们认为是暗示了所有的快乐都是值得被追求的,因为人们在分清楚事实这方面总是不太擅长。

议论的真实性看起来不只对了解知识十分有用,它对生活的观点也很有用,因为它们既糅合那么已经被信实的事实,也刺激了已经懂得它们的人按照它们来生活。

这些问题讨论的差不多了,让我们继续回顾那么已经被发表的关于快乐的各种说法。

关于“快乐是善”的评论欧多科索斯认为快乐是善,是因为他看到了所有东西,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都是朝向快乐的,也因为他认为所有东西追求的都是善,最被追求的就是至善,所有东西都向一个目标发展这个事实说明,快乐对于所有物是至高善(他认为每一样东西都朝着自己所需的善来滋养自己。

),而所有物认为是好的、并且所有物所朝向的,就是善。

(完整版)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完整版)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而幸福也自然成为人们一生奋斗的目标。

不同伦理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幸福观按时代划分主要有三种。

首先是古希腊时期,这时的幸福观以德性幸福论为导。

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时期,此时的幸福观贬斥人世间的现实的幸福,将人们祈求幸福的目光转向灵和来世。

到了近代,人们又将感觉上的快乐视为幸福。

从一定意义上说,西方中世纪和近代对幸福论述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对古希腊幸福观的发挥。

而在古希腊伦理思想中,最具代表的便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

那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切选择所趋向的最高目的的完满实现。

所以他把幸福界定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这一界定?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为人生最高的目标,但他将幸福规定为“至善”,强调幸福是一种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

于是,对于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把善分为三类,一类是外在的善,另一类是身体的善,还有一类是灵魂的善。

相比于其他两类善,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

在他看来,外在的善并不是幸福,尽管幸福本身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因为赤手空拳不可能或者难于做到好事情。

真正的幸福在于灵魂的善。

因此,作为最高的善的幸福就是灵魂的合乎理性的现实活动。

由于幸福是内在的善,是最高的善,所以它是完美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

这就使他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的快乐论观点区别开来,并使他的思想学说具有德性论的特征。

就幸福与快乐的关系来说,外在的物质条件仅仅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心灵的安宁和自足才是真正的充分条件。

快乐就是要发挥理智德性,把灵魂的痛苦驱赶出去,让灵魂获得宁静、快乐,不受侵扰。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快乐是灵魂的习惯,许多人的快乐相互冲突,因为那些快乐不是本性上令人愉悦的。

幸福应伴随着快乐,但是快乐就不一定幸福,幸福不是脸上的笑容,喜剧越来越多,越来越别出心裁但是换来的是大家越来越多的赞扬吗?答案是否定的。

两种经典幸福观理论

两种经典幸福观理论

两种经典幸福观理论一、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理解1、幸福就是至善为了解读幸福,亚里士多德首先解说了什么是“善”。

《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实践和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标。

因为人们都有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他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目的,各事物的目的也就是各事物的“善”。

人们的一切活都是在其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

例如我们可以说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医学的目的在于健康等等。

知识、健康这些目的也就是教育、医学这些活动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多种多样,有的目的是因其自身而被追求,有的是因它物而被追求。

在实践中某种以其自身而被追求的目的就是善自身、最高的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

”他说的最后的最高的善即“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什么是德性?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德性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德性(道德品质)不同,其意义更加广泛。

他通过人与动物、植物的比较研究发现:植物和动物的灵魂只是停留在感觉方面,而只有人的灵魂是人的理智能力方面。

因此人的功能应体现为理性的现实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生命。

以理性为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品质而且是优良的品质。

“在灵魂中有三者生成,这也就是感受、潜能和品质,德性将为这三者之一——德性既不是感受、也不是潜能,么它只能是品质了。

”“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种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

例如眼睛的德性,就不但使眼睛明亮,还要使它的功能良好.幸福是最快乐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快乐不等于幸福,但幸福并不排斥快乐,快乐伴随着幸福。

因此幸福就是使人快乐的,使人觉得可爱,乐于去追求的。

他认为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随着痛苦,而最终导致不幸的结果,那就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悲惨,而不是幸福。

他一方面强调德性就是幸福的本质,另一方面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幸福都不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启示
经 常 把 学 生 带 到 花 园 林 荫 的大 道 上 , 一 边 散 步 一 边 讨 论 哲 理 。 于是 。 后 人 就 把 亚 里 士 多 德
逍遥学派 ” 。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 亚 里士多德 ( 公元前 3 8 4 — 3 2 2年 ) , 生 于 色 雷 学派称作 了“ 恩 格 斯 称 他 是 古 代 的黑 格 尔 。 亚 斯 东北 海 滨 的小 城 斯 塔 吉 拉 。他 的 父 亲 是 马 其顿 博 学 多 才 的人 , 雅 典人 开始 出现反 叛行动 , 并且 开 国王 的医生 , 1 7 岁 的时候 ,他赴雅典在柏拉 图学 历 山大 死后 。 园读 书长达 2 0年 , 到柏拉 图去 世后 , 他 才离 开 。 始 攻 击亚 历 山 大 的朋 友 。与此 同时 亚 里 士 多 德 也 他 被判 处不 敬神 的罪名 , 他 不愿 意 公 元前 3 4 3应 邀 任 太 子 亚 历 山 大 的 老 师 , 在 马 其 受到 了牵连 , 象苏格拉底那 样束手就擒 , 也不想雅典人再 次对 顿 王国的首都佩拉 任职 。亚历 山大 称帝 后 , 亚里 当他得到 消 息后便 急忙外 出 , 亚里 士 士多德大展宏 图 . 他大部分 的作 品都是在那一 时 哲学犯 罪 , 3岁 时 去 世 . 也 就 是 公 元前 3 2 2年 。关 期 所著 。这是 因为 当时 , 亚历山大给予亚里 士多 多 德 在 六 6 一种是 他被 毒死 , 另 一 德 非 常 丰 厚 的资 金 和 物 质 支 援 。公 元 前 3 3 5年他 于 去 世 的原 因 说 法 不 一 , 前 往雅 典 , 创办 了吕克 昂学 园 , 在那里从 事讲 学 种 是 由于无 法解 释潮 汐 的现 象 而 跳 海 自杀 。还 有 与研究 。亚里 士多德极其反对刻板 的教学方式 , 种是多年积累的疾病造成 的。

亚里士多德 幸福

亚里士多德 幸福

亚里士多德有关幸福的论述对公正的概念密尔对幸福该奶奶的论述,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的关系,功利的正义观对康德的绝对命令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有关幸福的论述:亚里士多德承认运气对于幸福的影响,但反对片面地将幸福等同于外在的幸运。

把最高贵、最美丽的东西竟付之于运气,这简直就是错误和亵渎。

尽管我们也说过,人生需要运气,但生活的幸与不幸并不取决于运气,真正的幸福取决于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相反则会导致不幸。

持久地合乎德性的行动和思考能够使人以最佳的最高贵的方式承受命运的变故。

亚氏从目的论的层面指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

行为发生连续的运动,就构成了目的的链条。

而这个链条必然有个尽头,即有某种以其自身而被期求的,其他一切目的都要以它为目的——即‘至善和幸福’(eudemonia)。

”一、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亚氏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

他说,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技术、规划、实践及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

行为多种多样,目的也多种多样。

例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的目的是发财。

如果行为连续地运动,就构成了一个目的的链条(比如,学生勤奋读书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进入一个好的大学,而进入好的大学可以在毕业后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中后一个行为是前一个行为的目的,依次构成了一个从低到高的目的次序,前面的一些目的从属的,服务于后面的主导目的。

亚氏认为,只有最善的终结才是目的,只有幸福才具有终极性和完满自足的特性。

在人的行为链条上,幸福不仅是人的其它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而且其本身就是直接被期求的目的。

亚氏认为,人追求幸福是具有完满性的,如果一个目的的获得不需要再添加任何的条件,那么这个目的就具有完满性,反之则是不完满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了幸福,也就拥有了一切,他的人生也就是完满的。

因此,在亚氏看来,幸福既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也是完满自足的。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2010级研广西桂林541006)摘要:幸福是人们对现实活动的追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当今社会中,幸福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伦理学中,幸福问题一直都是哲学家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

而亚里士多德是在继承前人的思想的基础上,构建出自己独特的幸福观。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至善德性思辨一、古希腊哲学家对幸福的解释幸福问题的萌芽状态来源与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伊利昂记》等诗歌中,从这些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希腊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理解。

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提出:“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以及“幸福和死亡同在一起。

”这些观点说明了他认为自由是幸福的前提,整个社会制度必须维护大部分人的自由;城邦中的个人应该把自身的幸福追求置于城邦的利益之中。

赫拉克利特对与幸福的理解是理性的,他提出人的所作所为受快乐和痛苦感觉的支配,精神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他认为道德是人能否获得幸福的基础,有知识和智慧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人们生活的最高目的是至善,要达到至善的方法就是理性。

人们想要获得幸福就必须节制欲望,用智慧和知识去达到至善。

柏拉图则认为智慧和德行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只有由人的理性推理所认识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永远不变的。

感官对象都没有普遍的定义,它们都是变化无常的,只有最高的理念才是永恒的。

这里所说的最高理念就是善。

柏拉图认为,人的感官幸福是暂时的,对所有物质幸福幸福的追求是不必要的。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是不需要快乐的,美好东西的收获是必须以德行为前提的。

对于幸福他还提出了:“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

”在马克思看来,要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以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

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社会劳动才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

亚里士多德定义

亚里士多德定义

亚里士多德定义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对许多领域的知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开创了逻辑学的系统,研究过物理学、生物学、伦理学等领域。

在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eudaimonia),他将幸福定义为个体实现自身潜力和达到完美状态的终极目标。

他强调人类是社会动物,社会和人际关系是实现幸福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道德和美德的概念。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的行为指导原则,而美德则是人类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他将美德分为道德美德(如正义、勇气)和智德(如智慧、理智),并认为美德是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实践来获得的。

另外,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正义的概念。

他将正义分为正义本身(公正、公平)和分配正义(按贡献和需求进行资源分配)等几种形式,并认为正义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础。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主要涉及幸福、道德和美德以及正义等概念,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论幸福

亚里士多德论幸福

摘要从古至今,幸福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追问和研究,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者之一。

福的理论,内容包括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内容、幸福的实现,还尝试思考关于其幸福观的争议。

在古希腊世界,幸福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首先将幸福定义为“至善”,即最高的善,从这一方面来说,他和古希腊其他的哲学家对于幸福的理解是相似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说幸福就是至善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列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意义,他将幸福定义为“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也就是使得一个人好并使得他的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

因为在他那里,伦理学和政治学是相辅相成,联系在一起的,人既是社会性的政治的动物,又是理性的动物,而人的幸福在城邦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得以实现。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中他最终提出了“沉思是最大的幸福”,而“其他的合乎德性的活动是第二好的”,他认为沉思是最高等的实现活动,最令人愉悦、最自足,把沉思的生活归结为一种超越人的生活的“神性的生活”。

关于幸福的内容,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包含着快乐,幸福即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既令爱高尚的人们愉悦,又自身就令人愉悦,他们自身中就包含快乐。

”所以幸福是最令人快乐的。

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也显然需要外在的善”。

“因为,没有那些外在的手段就不可能或很难做高尚的事。

”他并不排斥财富,对于个人幸福来说,财富是必须且适度的,而朋友是最大的外在的善,一个德性的人做合乎德性的善举必须要有接受善举的人,幸福是需要友爱的。

友爱是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之一。

在实现活动中它可以促进人自身的完善,友爱对于幸福是必须的,“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必须要有好人朋友”。

我们在好运和不幸中都需要朋友。

其他的外在善只是达到幸福的外在手段,友爱则是内在于幸福生活的,它自身就是目的,就是值得欲求的,他把友爱作为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之间的联系环节,是一种“特殊德性”,是能够引导个人去追求实践智慧,追求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的德性。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浅析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浅析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浅析提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幸福”,以及“德性幸福观”的内容和论述。

提出了“幸福是至善”、“最大的幸福是思辨”等思想命题,这些思想即使是在现代,在当代中国,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也有着及其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

关键词:至善;幸福;德性什么是幸福,这无疑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幸福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

伦理学家们对幸福概念有不尽相同的或完全不同的的理解。

有的将幸福与感官的快乐联系起来,认为快乐与否是构成道德的标准,其极端表现为享乐主义;另一类将快乐与德行对立,主张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感官的快乐,而在于对德行的追求,其极端形态是禁欲苦行主义。

为了在纷纭众说中寻找出路,哲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主张快乐与德性结合,认为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他以其中庸思想为原则,对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最高的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等问题做出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

他的理论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对于建构当代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开门见山地指出,“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他认为,在人的时间汇总,有些东西是作为手段为人们所欲求的,而有些东西是作为目的为人所欲求的,这种以其自身被欲求而替他目的都是为着它的目的就是最高的善。

“作为幸福,我们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后的。

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因此,幸福即至善,它因自身而被选择,具有自足性。

虽然我们也会选择快乐、荣誉等,但他们都是“有待而有”,选择它们是通过它们可以获得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是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论的核心命题。

他认为幸福是至善,但又不等同于至善,他主张应该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看待幸福。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德性幸福论是他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

针对当代社会所存在的人们“幸福感的缺失”,“满意度下降”的一系列情况,着重阐述他关于幸福的定义、根本观念及其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中的作用等方面内容,从古典文献中寻求合理的资源材料,再结合现实当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启示意义。

标签: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德性;启示幸福自古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讨论主题,也是人类对生活不断追求进步的一个目标和方向。

从古希腊开始,先哲们就在不断地对“幸福”进行积极的探讨,对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也得到了不断地深化。

亚里士多德通过批判地吸取柏拉图等前期思想家有关幸福论述的思想资源,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体系,他的幸福观强调个体幸福和集体幸福的一致性。

从实质上来看,他为想要追求过幸福生活的人们,建构了一个真实可行的“幸福观”,为构建当代人们的幸福观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一)幸福是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第一卷中开篇即论述什么是善,他写到“每一种技艺,以及每一种科学,都归为可教的类型,并且以同样的方法,每一种行为和道德选择,都被认为是指向某种善。

因此,对至善的一个常见但绝不坏的描述就是一切事物所指向的那个善。

”从这可以看出,首先,他认为善是目的,善清楚地表达在一切事实所追求的目的之中。

其次,他认为善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

这些善当中并不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一般的善,它们都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

再次,他认为善有两种意义:具体的善(善事物)和最终的善。

最终的善是具有总体的性质的,是最高的善,即至善。

这种至善是人可以实现和获得的善,并不是什么难以追求的超验的客体,它永远只是因其自身而不是因它物的原因而被选择的。

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目的,是一切善的事物中的最高选择,它凭借自身便可使生活变得愉快,这些都表明了它的至善性。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知名的一位,他的学说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尤其是《尼科马科斯伦理学》,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幸福观。

幸福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简单的感官享乐,也不是财富的积累,而是一种内在的完美状态。

他认为幸福是由于人类追求自身的理性和道德而获得的。

只有通过不断发展自身的理性和道德品质,人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最高级的目标,是伴随着自身的完美和发展而来的。

他将人类的追求划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面、社交层面和理性层面。

物质层面的追求包括对于财富、地位和享乐的追求。

然而,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这些是幸福的根本,而是一种外在条件。

社交层面的追求则涉及到与他人的正义、友谊和公正。

理性层面的追求则是对于知识和美的追求。

通过理性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世界的美,增加对于自身的认知和理解。

对于幸福的追求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关系对于幸福至关重要。

他强调人的幸福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发展,还需要与他人共同建立合乎道德的社会环境。

他提出了公正和友谊的重要性。

公正是指在交往中保持道德的正义和平等,而友谊则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在公正和友谊的框架中,人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幸福。

在现代社会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财富和享乐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感。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追求,并关注那些真正能够带来内在满足的价值。

通过发展个人的理性和道德品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建立积极向上的社交关系,并最终实现真正的幸福。

总之,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于幸福的探讨,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观点,认为幸福是通过理性和道德的发展所实现的。

他将人类的追求划分为物质、社交和理性三个层面,并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追求,通过发展自身的理性和道德品质,寻找真正能够带来内在满足的价值,与他人建立合乎道德的社交关系,并最终实现真正的幸福。

论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以至善为逻辑起点,以合于德性的实践活动为逻辑归宿,将幸福上升到思辨的高度,其幸福观的基本内容以这样的脉络呈现在我们眼前;理想与现实的深度同一,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相通构成其基本特征;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上升至集体层次,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幸福更加明智地把握与追求。

1.1 幸福是最完满的善亚里士多德如海的认知就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向度的。

首先,仁义就是目的。

在《尼各马可以伦理学》这部著作里开篇即为谈及“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时间和取舍,都以某种善目标。

”[1]仁义就是一种目标,但这个目标不仅仅包含裂瓜其为现实,还包括把目标变为现实的这个活动的本身。

其次,亚里士多德指出,仁义在相同的犯罪行为方式中以各种形式整体表现出。

亚里士多德将仁义分成三个部分:外在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并且在这三部分中,“灵魂的仁义就是最主要的,最低的善。

”[2]而美好做为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自然就是灵魂的善,即为最低的善,也就是至仁义。

所以,对美好的探讨即是如海的探讨。

1.2 合德性的实践活动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的“美好就是再分于德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从两方面阐释,一方面美好就是再分于德性的,另一方面美好就是课堂教学活动。

第一,幸福,它是合于德性品质的。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认为德性是构成幸福的第一因素。

“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限时活动,如若德性有多种,则须合乎那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而且在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或一个白昼,一天或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

”[2]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德性即是品质。

”[2]德性实际上被用以泛指一切事物的优秀的性质或者品质,它能够提出和保存诸善,在许多事情上带来良好的效果。

“人的德性就是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

”[2]由此可以看出,幸福是合于德性品质的。

第二,美好,它就是一种课堂教学活动。

亚里士多德指出美好就是一种活动,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或者存有目的的回去谋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