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1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辨析题】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
(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
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
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
(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
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分)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
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3分)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
(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
(3分)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
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
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
马基 课件(实践对自然和人类发展的影响)
一开始的我们 是以赤足 踩上了这片热血 的土地
所以 我们会心存感激 她的疼与乐 我们是亲身的 透过足尖的细纹 深深地 感受着的
你是知道的 她的美丽与温柔 无论是翠绿 还是枫红 她都毫无保留的 展现在 我们的眼眸中
你是知道的 她的婉转与安宁 无论是山野 还是河流 她都义无反顾的 带予我们惊叹
2、农耕社会· 相对和谐
进入了农耕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 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和谐。农业社会 的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很大的提高,产生了 以耕种与驯养技术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 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大家庭和村落 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活 动范围的不断拓展,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 时,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 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的 关系出现了局部性和阶段性紧张。但从总体看,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旧有限,人与自然的 关系仍能基本保持相对和谐
我不知道 你现在正用什么感受世界 眼眸 手掌 抑或耳朵 而我只是知道 我现在脚下所踩过的 这片土地 是我深深爱过和伤害过的地方 ---某人
对于自然 从爱到伤害 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步的 走进这一实践困境的?
1、原始社会· 和谐
• 人类进入这一实践的困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 和谐关系。当时,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社会生 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由于天然食物供给的有限性 和不均衡性,人类为了生存,聚居在自然条件优 越、天然食物丰富的区域,形成了利用原始技术 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仅能维持个体延 续和繁衍的低水平物质消费方式,以及以家庭与 部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与平均寿命 都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原 始和谐状态。
马基第一章三大规律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第一章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案要点](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l、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马基第一课练习答案
第一课一、单选题1、世界观是()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4、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5、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的观点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7、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8、空间是物质运动的()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9、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是()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和辩证的观点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原因和结果规律12、发展的实质是()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1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斗争性与同一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有限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4、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B.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质和量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1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势1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势17、区分质与量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衡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18、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19、“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0、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21、“狼孩”没有意识,这说明()A.意识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2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A.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B.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D.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社会规律是不稳定的23、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A.客观性与普遍性B.主观性与客观性C.社会性与历史性D.稳定性与不变性2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D.充分发挥集体智慧25、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D.意识受人们主观状态的影响26、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大一公共课马基试卷附答案
大一公共课马基试卷附答案一、单选题1、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2、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D)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5、社会形态是(B)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6、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7、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8、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9、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0、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11、实践是指(D)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12、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1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C)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二、填空题1、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ABD)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2、剩余价值规律(ABCD)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3、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BCD)A.资产阶级政党B.军队、警察C.监狱、法庭D.政府机构4、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D)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5、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BC)A.立法司法职能B.对内职能C.对外职能D.行政职能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ABC)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8、“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基考试大纲
马基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介绍)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了解)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的定义)2.哲学的基本教派3.哲学物质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对立统一规律5.质量互变规律(质变和量变关系)6.驳斥之驳斥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课堂教学和重新认识的关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生产力的定义及其要素12.生产关系的定义及其要素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介绍)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几个关系:如产品和商品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关系,价值和价格关系,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劳动生产率关系2.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促进作用3.货币的基本职能4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5.剩余价值的定义及其产生过程6.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关系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三者关系8.资本的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9.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10工资的定义及其形式(介绍)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本质特征(了解)2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1.垄断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3.金融寡头如何握有话语权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第六章第七章1.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三阶段)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3。
简易马基公式
简易马基公式马基公式是描述流体力学中流速与压力之间关系的重要公式之一。
它由德国物理学家伯纳德·马基于18世纪末提出,被广泛应用于流体力学、气象学、航空航天等领域。
马基公式的一般形式较为复杂,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简易马基公式来近似计算。
简易马基公式是在一维流动条件下的近似公式,适用于低速流动和不可压缩流体。
它的形式为:ΔP = ρvΔv其中,ΔP表示压力的变化量,ρ表示流体的密度,v表示流速的变化量。
简易马基公式的推导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截面的流体质量不变,即ρ1A1v1 = ρ2A2v2其中,ρ1和ρ2分别表示两个截面处的流体密度,A1和A2分别表示两个截面的面积,v1和v2分别表示两个截面处的流速。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截面的动量变化等于外力对流体的作用力,即F = ρ1A1v1Δv - ρ2A2v2Δv其中,F表示外力的大小。
将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结合起来,可以得到简易马基公式:ΔP = ρ1v1Δv - ρ2v2Δv由于流体是不可压缩的,即密度不随流速变化而变化,可以将ρ1和ρ2视为常数。
此外,由于低速流动的条件下,流速的变化量Δv相对于流速本身v来说很小,可以忽略。
因此,简易马基公式可以进一步简化为:ΔP = ρvΔv简易马基公式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例如,在水力学中,当流速变化较小且流体为不可压缩流体时,可以使用简易马基公式来估算压力的变化。
在气象学中,简易马基公式可以用于近似计算气压的变化。
在航空航天领域,简易马基公式可以用于估算飞机在低速飞行状态下的升力和阻力。
需要注意的是,简易马基公式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其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和方法进行计算。
总之,简易马基公式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近似计算流速与压力之间关系的公式。
张鑫-马基1-8章核心练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 [多]A.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B.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C.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D.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多]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伦理学3☆马克思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单]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列宁主义C.毛泽东思想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点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核心练习】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单]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B.科学技术的进步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D.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单]A.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B.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C.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6★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97W1单]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考点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7★★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98/93单] A.唯物史观B.剩余价值学说C.科学社会主义D.无产阶级专政学说8★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91单]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考点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多]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考点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核心练习】10★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94单]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1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98WL1单]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12☆在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中,最根本的[单]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阶级性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单]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科学社会主义C.剩余价值学说D.劳动价值论1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单]A.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C.致力于消灭阶级和剥削现象D.致力于无产阶级的长期执政核心练习答案:1(ABCD)2(ABC)3(A)4(A)5(C)6(C)7(C)8(C)9(ABCD)10(C)11(B)12(A)13(A)14(A)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和实践考点6.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关于哲学含义理解正确的是[多]A.哲学等于世界观B.世界观都是哲学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97L1单]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3☆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是[单]A.黑格尔B.费尔巴哈C.马克思D.恩格斯4☆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单]A.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问题B.思维的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和不可知的问题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1: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产⽣和发展p4-13:(⼀)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阶级实践基础(⼆)马克思继承和创新(三)实践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与⾰命性统⼀(+)(⼀)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鲜明的政治⽴场(三)重要的理论品质(四)崇⾼的社会理想四、⾃觉学习和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动的指南第⼀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1.1: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1)哲学的产⽣&意义——通过劳动分离⼈&⾃然;两⼤现象(物质&精神);两⼤活动(认识&改造世界)2)其他思潮&马恩诞⽣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静⽌)6)马哲的解答(⼆)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特性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2)意识&物质(作⽤&反作⽤);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三)世界的物质统⼀性:p321)运动&物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社会⽣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1)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的具体形式3)实践是⼈的存在⽅式(⼆)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活的本质p371)把握两⼤⽅⾯实践分化&统⼀⼈&⾃然;⼈类社会的基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明2)社会⽣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客观性p40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然&社会规律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不依赖与⼈的意识,意识受规律⽀配;不能蔑视、创造、消灭规律(⼆)意识的能动作⽤——意识是物质的产物p41积极反映&改造世界(主要表现)(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p421)尊重客观规律(前提),发挥主观能动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统⼀的基础2)发挥能动的注意点3)社会历史趋向&主体选择主体选择符合or not历史发展的趋势&⼈民的愿望§1.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发展的普遍性(⼀)事物的普遍联系p441)联系的特点(实践)——客观、普遍、多样2)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普遍连死(⼆)事物的永恒发展p451)发展是上升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2)发展是⼀个过程——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的⼴延性的交替3)⼈类社会发展⼆、对⽴统⼀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盾分析法;解释普遍联系的内容&永恒发展的动⼒(⼀)⽭盾的统⼀性&⽃争性(基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p47 1)同⼀性和⽃争性2)相互联系&作⽤&性质3)同⼀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4)⽃争性…………………………..5)和谐是⽭盾的特殊形式(⼆)⽭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9普遍存在,特殊问题;主次⽭盾,(⾮)根本⽭盾,主次要⽅⾯;辩证统⼀(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质变及其互相转化p51度的概念;质量辩证(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否定及其相互转化p51-52 1)肯定因素、否定因素、辩证否定观2)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周期)前进⾏&曲折性的统⼀§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p53主观反映客观;本质统⼀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本质;内容&形式(⼆)唯物辩证法是伟⼤的⼯具p54⼆、辩证思维⽅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法:(⼀)辩证思维⽅法p57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具体(⼆)现代科学思维⽅法p60第⼆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1:认识&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p641)实践的定义2)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3)主客体的相互作⽤(⼆)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p65表现⽅⾯;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理论是认识的⾼级形式)⼆、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主义&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p67(⼆)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不同回答p67辩证——认识论能动反映的特点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的周期)(⼀)从实践到认识p69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感性向理性过渡)(⼆)从认识到实践p711)第⼆次能动飞跃——认识世界为了改造世界2)飞跃的条件(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限发展p72飞跃的综合(认识过程的反复性&⽆限性;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造成反复性&⽆限性的原因主观&客观,认识&实践的统⼀是具体的、历史的§2.2: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唯物论p73客观性的原因;形式的主观性;⼀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个)(有差别,不都是真理)(⼆)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辩证法p741)绝对性的含义2)相对性(条件性、有限性)3)辩证统⼀(互相渗透包含;转化);静态&动态4)阐发:⼈的认识能⼒、思维能⼒的⾄上性(⽆限绝对)&⾮⾄上性辩证统⼀(三)真理与谬误(主客观是否符合)p77 1)对⽴统⼀(互相转化)2)真理发展的规律——相⽐较⽽存在,相⽃争⽽发展⼆、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p781)实践检验的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2)逻辑证明补充;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指导⾮标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p791)确定性(唯⼀性)2)不确定性(条件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价值及其特性p801)实践的真理&价值尺度(成功的实践是⼆者的统⼀)2)价值的定义3)价值的特性实践把主体需要&客体属性相联系(⼆)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2(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正确的价值观p84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的作⽤2)价值观3)当代中国(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p85§3.3:认识与实践的统⼀⼀、⼀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代中国)p87⼆、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p89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结合p90第三章⼈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1:社会基本⽭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95(⼀)两种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社会存在定义2)社会物质⽣活条件中,⽣产⽅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3)社会意识定义4)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p97政治法律思想(核⼼、主导)、道德、艺术、宗教5)辩证统⼀(+社会意识的依赖性)p986)社会意识的独⽴性p997)正确发挥社会意识能动作⽤p1008)“划分”与“归结”⼆、⽣产⼒与⽣产关系⽭盾运动的规律p101(⼀)⽣产⼒&⽣产关系p1011)⽣产⼒定义2)⽣产⼒基本要素(+科学技术)p101-102劳动者highlight p1023)⽣产关系p102⼴义、狭义⽣产资料所有制p103⽣产关系是⽣产中⼈与⼈的关系,不是物,“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作为物出现”——e.g:资本以物的形式,不是物,是⽣产关系4)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p103(⼆)⽣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p104⽣产⼒+⽣产关系=社会⽣产⽅式1)相互关系⽣产⼒决定⽣产关系(2 aspects)p104⽣产关系反作⽤(2情形)2)相互作⽤(⽭盾运动)3)⽭盾运动的意义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p1061)经济基础(把握两点)2)上层建筑3)政治上层建筑(国家)4)国体与政体p10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盾运动p108决定和反作⽤相互作⽤与⽭盾运动⽭盾运动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的内涵p110经济形态、政治、意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性和多样性:p110-1111)整体统⼀性:五种社会形态2)局部多样性3)统⼀、多样辩证统⼀(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p1111)必然性:社会基本⽭盾运动(规律性)的结果(⽣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2)历史选择性(3层意思+例⼦)p112(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顺序性&跨越性)p112§3.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社会基本⽭盾(两个)p114(⼆)社会基本⽭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p114-115根本动⼒的表现⼆、阶级⽃争和社会⾰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阶级&阶级⽃争是发展到⼀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p117 1)阶级的定义2)阶级⽃争的定义(⼆)阶级⽃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p1181)阶级⽃争表现基本⽭盾2)阶级⽃争作⽤的表现(质变推翻&量变改⾰)3)阶级⽃争的历史性、局限&⽆产阶级(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法p119(四)社会⾰命的实质与根源p120(五)⾰命对社会发展的巨⼤作⽤p121改良作为⾰命的补充⼿段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三、改⾰在社会发展中的作⽤p1221)改⾰的定义&其与⾰命区别2)改⾰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是⼀场伟⼤的改⾰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p123(⼀)科学技术⾰命是推动经济将和社会发展的强⼤杠杆p124⽣产⽅式、⽣活⽅式、思维⽅式的影响科教兴国(⼆)科学技术的社会作⽤具有两重性p1261)积极作⽤2)消极作⽤3)正确对待科技的态度§3.3:⼈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种历史观历史创造者:p128(⼆)现实的⼈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p129 1)现实的⼈2)劳动是基本的⼈的活动3)⼈的现实本质——⼈是社会的⼈现实本质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定的社会关系中认识和把握个⼈&群体(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p1291)⽴⾜整体2)历史必然3)⼈与历史不同层次(四)⼈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p1311)⼈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民群众-----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构成不同(最稳定——从事物质⽣产的劳动群众&知识分⼦)⼈民群众--社会历史实践主体⼈民=主体的表现(见p131)2)⼈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民群众是社会变⾰的决定⼒量5)创造历史受⼀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五)⽆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3群众观点的内容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为本)⼆、个⼈在社会历史中的作⽤(⼀)普通个⼈与历史⼈物p134(⼆)历史⼈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p134杰出⼈物、反⾯⼈物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向(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中理解个⼈的历史作⽤p135出现必然,作⽤偶然正or反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民群众的意愿(四)评价历史⼈物必须坚持科学⽅法p135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实则也是联系(历史背景)和发展(不断变化)的眼光分析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盾⼀、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和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p140(⼆)资本的原始积累p140-141⽣产者与⽣产资料分离——⼟地掠夺(私有)、海外殖民掠夺;对内(三)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p143利⽤劳动者&农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产⽣的历史条件p1441)⾃然经济的对⽴物2)历史条件:社会分⼯&⽣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分属不同所有者(⼆)商品的⼆因素&劳动的⼆重性p145 1)商品⼆因素的定义(使⽤价值、交换价值、价值)2)⼆因素对⽴统⼀3)劳动⼆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4)⼆重性对⽴统⼀(三)价值量的决定p14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产率的影响简单、复杂劳动的影响(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p148货币产⽣的阶段基本职能分化为两极,基本⽭盾没有解决(五)价值规律及其作⽤p1481)价值规律内容及表现形式2)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表现3)消极作⽤(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盾p1501)定义2)为何称为基本⽭盾3)资本主义基本⽭盾(私⼈占有vs.⽣产社会化):被取代的必然性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p152奠基剩余价值揭⽰商品经济⼀般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531)界定⽣产性劳动(新⽼界定及原因)2)科技、管理⼈员的劳动(总⼯⼈)3)对价值创造&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创造是分配的基础&前提但分配⾸先由⽣产资料所有制决定§4.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p154(⼀)劳动⼒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p155(⼆)劳动⼒商品的特点和货币转化为资本p1551)劳动⼒的价值&使⽤价值2)货币转化为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因为使⽤价值是价值的源泉)3)购买的是劳动⼒⽽⾮劳动⼆、资本主义所有制:(⼀)所有制和所有权p156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所有权范畴)3)联系&区别(⼆)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1)历史上不同的剥削制度2)本质(资本与雇佣劳动;等价交换的掩盖下,占有剩余价值)三、⽣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产⽅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产中的作⽤p158 1)剩余价值来源(⽣产过程)及资本主义⽣产过程2)⽣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的要素&特点3)价值增殖——剩余价值的⽣产过程4)剩余价值定义&资本阐述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是物,社会关系5)不变、可变资本(⽣产资料、劳动⼒)6)剩余价值的本源&剩余价值率剥削程度(⼆)剩余价值⽣产的两种基本⽅法p1601)绝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过程)* 科技因素(三)资本积累p1631)资本积累定义2)再⽣产——⽬的3)资本积累源泉及贫富分化4)失业现象根源:有机构成定义资本积累、积聚、集中,有机构成上升,相对失业5)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主义基本⽭盾——⽣产资料私有制&⽣产的社会性)(四)资本循环周转与再⽣产p1661)资本循环及其三阶段2)循环条件3)资本周转&影响快慢的因素4)社会总资本的再⽣产&流通两⼤部类,三个价值组成部分社会在⽣产条件产品相对过剩,危机必然(五)⼯资与剩余价值分配(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70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盾及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盾p170⽭盾的内容&三个表现⽭盾的尖锐化不能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1711)危机与相对过剩2)危机的可能性&根本原因基本⽭盾是根本原因(具体表现为两个⽅⾯的⽭盾)3)危机周期性及不可避免4)危机决定社会资本再⽣产的周期§4.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职责p173对内、对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形式的进步&本质的剥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174民主制度、法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政党制度进步性&局限性对待资本主义制度的态度⼆、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p17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p179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5.1:从⾃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从⾃由竞争到垄断:(⼀)⽣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p1841)⽣产集中、资本集中和⾃然的垄断2)垄断定义3)产⽣垄断的原因4)垄断组织形式(⼆)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p1851)垄断加剧竞争的原因及竞争形式2)垄断竞争的特点(三)⾦融资本与⾦融寡头p186(四)垄断利润&垄断价格p1871)垄断利润及其后果2)垄断利润的来源3)垄断利润的实现——垄断价格(垄断价格公式)垄断⾼价、垄断低价4)垄断价格的后果及价值规律解释⼆、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作⽤p1881)定义2)发展阶段3)产⽣原因(⾮偶然)4)形式5)国家垄断的积极作⽤6)局限性(⼆)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p1921)世界扩展的经济动因2)基本形式及输出资本来源(私⼈&国家)⾃由竞争&垄断竞争时期不同的输出内容3)形成经济社会后果(对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国)4)国际垄断资本的形成协议——跨国公司;国际垄断同盟(国家)5)经济组织6)影响&局限(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195五个基本特征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经济全球化的表现p196⽣产全球化(国际分⼯、⽣产要素跨过流动、跨国界组织⽣产、全球化⽣产体系的形成和建⽴)贸易全球化;⾦融全球化;企业⽣产经营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动因p198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的发展——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流动&分⼯)各国经济体制的变⾰(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p198§5.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p200个体资本所有制--股份资本所有制---法⼈资本所有制资本占有的社会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p201(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p202资本家地位&作⽤;⾼级职业经理;知识性&服务型劳动者(四)经济调节机制&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p203(五)政治制度的变化p203-20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本质:(⼀)新变化的原因:p204科学技术;⼯⼈⽃争;社会主义;改良主义(⼆)新变化的实质p206§5.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历史地位p2071)巨⼤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资本主义⽣产⽅式范围内不能消除3)结论:资本主义⽣产⽅式——历史过渡性⼆、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内在⽭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p210原因(⼆)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p213原因。
马基习题集1--4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变是世界的本源•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劳动人民和先进阶级的哲学 ,后者是统治阶级的哲学• B 前者重视实践,后者不重视实践• C 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D 前者主张从自然界出发,后者主张从人出发• 4 哲学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是一种()• A 简单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符合历史实际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不符和历史实际的观点•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后者不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B 前者吸取了具体科学的成果,后者没有吸取具体科学的成果• C 前者是科学,后者是非科学• D 前者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后者不懂得实践的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人民群众的观点•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A 表明人类发现了绝对真理• B 表明哲学由此成为科学的哲学• C 为人类揭示了永恒的真理• D 为人类认识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8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伟大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建立了革命的人道主义• C 使哲学成为实证的科学• D 创立了辩证思维方法•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 批判性和实践性• B 革命性和否定性• C 系统性和完备性• D 实践性和阶级性•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是()• A 科学地认识世界• B 正确地解释世界• C 如实地反应世界• D 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12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自考马基各章复习题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复习题绪论一、简答题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第一章一、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3、简述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5、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6、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7、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8、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9、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0、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1、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3、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14、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5、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二、论述题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6、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7、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一、简答题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3、简述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4、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5、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6、简述真理与谬误的涵义及二者的关系。
7、简要说明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论述题1、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资本论涉及的马基原理
资本论涉及的马基原理
马克思的《资本论》涉及了许多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原理:
1. 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个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从雇佣工人获取的利润是建立在剩余价值之上的。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创造的价值减去工人的生活必需品消费所生产的价值。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抗。
他认为,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并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 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马克思对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他认为,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结果。
5. 指导思想: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并提出了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他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摘要:欧洲和北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实力突飞猛进,逐步开始了全球化的殖民扩张。
经过殖民扩张之后,大量财富流入欧洲,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更上一层楼。
然而他们对于无产阶级和殖民地人民的压迫也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先后爆发了俄国的十月革命与中国的革命运动,并最终都取得了成功。
本文主要就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进行大致的叙述,并尝试论述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如何实现了中国化,如何在中国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从而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统一中国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国家实力迅速增长,开始了对外的殖民扩张。
而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威胁之下,被迫打开国门,被迫接受这一段屈辱的近代历史的时候。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而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的一代仁人志士学习并且实践着各种方式,这个时期因为外国的各种思潮的传入与中国本土的思想杂糅在一起,形成了壮阔可观的中国近代史社会思潮。
而马克思主义无疑被历史证明是救国救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理。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群策群力,使之中国化,成为武装人民思想的利器,取得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在中国完成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伟大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数千年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形态,建立了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但是列强环伺中国的局面并未改变,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也没有改变。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虽然与时俱进,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
但是时不我与,且并不彻底,所以现状并未有所好转。
十月革命的胜利传来,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称为仁人志士的指导思想。
自从马克思提出社会演变形态以及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来,无数的人们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止,但是无论是三大工人运动,还是德国的努力,还有巴黎公社的事业,莫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马基复习提纲(简明)
1.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3)哲学根据上一问题的回答,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2. 对立统一规律(1)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 认识的辩证运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个问题:(1)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条件: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二,理论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马基复习资料 了解马基维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马基复习资料 - 了解马基维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马基维利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和战略思想,它强调国家利益和实力,以及在实现这些目标时运用权力的必要性。
马基维利主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兴起,强调政治家必须对现实进行不断的观察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决策。
以下是马基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基维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1. 理性和现实主义
马基维利主义认为政治不应该被道德或宗教信仰所束缚,而应该基于理性和实际情况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政治家必须冷静客观地分析现实,了解力量的基本原理,以此来制定决策和行动。
2. 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马基维利主义认为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是最重要的,政治家必须为了国家利益而行动,即使这意味着采取不道德或不公正的方式。
马基维利主义者认为,再善良也要避免犯错,否则会失去自己的国家。
3. 选举和统治
马基维利主义认为选举和统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选举是如何赢得权力,而统治是如何维持和巩固权力。
马基维利主义者认为,选举不是为了遵从人民的意志,而是为了赢得权力,统治才是真正的目的。
4. 军事力量和独裁统治
马基维利主义认为,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马基维利主义者强调,独裁统治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因为它可以带来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总之,马基维利主义是一种注重现实和利益的政治哲学和战略思想。
马基复习资料介绍了马基维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包括理性和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选举和统治、军事力量和独裁统治等。
对理解和掌握马基维利主义有重要帮助。
大一公共课马基核心考点题集合含答案
大一公共课马基核心考点题集合含答案一、单选题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D)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2、“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3、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B)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4、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6、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7、度是(B)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8、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9、“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10、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二、填空题1、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DAB)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E)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E.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3、辩证的否定是(ABCDE)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E.既克服又保留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E.使统一体分解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6、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7、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BCE)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E.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8、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马基的实验报告
马基的实验报告引言马基(Machi)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以其对人类决策行为的洞察力而著名。
该实验以人类集体对待资金的使用方式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探究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倾向。
本实验旨在揭示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以及人类对预期效用理论的违背程度。
实验设计受试者选择本实验邀请了100名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具备一定经济常识的受试者参与。
受试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人。
实验材料准备实验以货币为主要材料,使用相对较小但具有一定实际价值的纸币,如10和20纸币。
实验步骤1. 将实验组的5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正向组和负向组。
2. 正向组受试者接受一项称为“实验A”的任务,目的是给他们提供一个积极的背景。
3. 负向组受试者接受一项称为“实验B”的任务,目的是给他们提供一个消极的背景。
4. 实验A的任务如下:受试者获得1000,并需要在两个决策中选择:A1、将金额增加10%的风险决策,或A2、将金额保持不变的确定性决策。
5. 实验B的任务如下:受试者开始时获得2000,需要在两个决策中选择:B1、将金额增加50%的风险决策,或B2、将金额减少20%的确定性决策。
6. 在每个决策后,受试者将收到实际支付该金额的一半,作为实验的奖励。
实验结果正向组实验结果在正向组中,结果显示80%的受试者选择了A1,只有20%的受试者选择了A2。
这表明正向组受试者更倾向于冒险。
负向组实验结果在负向组中,结果显示有70%的受试者选择了B1,仅30%的受试者选择了B2。
这表明负向组受试者更倾向于冒险。
结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正向组受试者对于获得盈利的决策更倾向于冒险。
2. 负向组受试者对于避免更大亏损的决策更倾向于冒险。
这些结果与预期效用理论存在偏差,该理论假设人们会根据预期盈利或亏损的大小来做出决策。
然而,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对风险持有不同的态度。
讨论马基实验的结果表明了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心理。
其中,正向组倾向于冒险的行为可能是基于对盈利机会的乐观估计,而负向组倾向于冒险的行为可能是基于对亏损机会的忧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解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5.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6.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7.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8.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9.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10.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
简答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
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了那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3.价值具有的特征?(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
4.简述革命与改革的区别?(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
5.价值规律消极的作用?(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产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力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那些?(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
7.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为本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8.社会主义的发展到了多样性的原因?(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
)
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政治领导的作用。
最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
)
1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是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分析(可能涉及的原理和方法论)
(P57-58)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意识和物质的互相作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从实践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P64-6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的,为实践服务的,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恰恰相反。
(P77-7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真理的本性上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即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P187-18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
(P189-19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劳动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和提高,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更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