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与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联系: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和延伸到全球范围,是全球范围的国际化。
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阶段,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到新的高度的表现,也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两者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都是反映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过程,二者均是指整个世界经济运行的一种客观状态。
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经济国际化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全球化则与信息经济相适应。
经济国际化时期,各国之间主要以商品和资本流动,尤其是资本输出作为经济交往的纽带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互补关系。
以垂直型的国际劳动分工为基础;而经济全球化阶段,在商品贸易、资本输出成倍增长的同时,国外直接投资、服务贸易、科技转让、信息传播、人员交流都迅猛发展,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形成发达的世界市场经济。
(2)经济国际化时期,国家经济之间为线型联结方式是双边的经济交往。
国际经济强调国家主权,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主要为国家,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
各个国家的市场仍然受到主权国家的保护和调节,公司受国家严格的对外经济管制政策的约束,对外经济交往主要在两国的公司之间进行,体现的是公司的外部联系和交换关系。
与此同时,无论就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言,还是从跨国经营的企业来看,国际经济活动及其国籍归属都是比较明确的,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划分也是比较清晰的。
各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仍处于分立状态,只能通过国家间的贸易关系进入别国的国内市场;而经济全球化阶段,国家经济之间为全方位的联结方式是多边的经济交融。
国家主权受到削弱,各国之间经济交往的纽带或渠道越来越多。
这种联系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各个国家的市场虽然受到国家主权的保护和词节,但各国的经济决策权要受到某种制约和限制,要遵守共同的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
国家之外的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等非国家经济主体成为重要的经济主体形式,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已成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的是企业内部的交融关系,是企业层面的经济关系。
各国的国内市场有双重属性,它既是本国的,又是国际的,以同时作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直接组成部分存在为重要特征,即通常所说的国内市场的国际化。
(3)经济国际化现象在国家与地区问经常出现。
经济国际化是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一国或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过程和程度。
而经济全球化囊括了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全球化是从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全球性经济同题。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离不开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而独立发展。
国际化与全球化区别联系
国际化意指国与国之间企业在经济和贸易等方面的联合和交往,有一定的政治含义。
(有较强的民族意识)企业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发展。
全球化将整个世界视为无国界,商品、资金、人、技术、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
(资本民族性)
实行全球化经营的企业在海外投资,不仅给本国返回利润,而且要对东道国或所在地区利益有所献。
全球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生产和销售同类和同质的产品与服务。
它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经营战略。
从本质讲也是一种全球经营意识和理念。
根据国际投资周期理论,试述对外直接投资四个阶段的特征
第一阶段,年人均GNP在400美元以下,这些国家几乎没有直接投资流出,也很少接受直接投资,净对外投资为零或较小的负数。
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不具有所有权优势,因而没有对外投资的条件。
同时,由于国内缺乏令投资国满意的区位优势,如没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外资流入也很少。
多为落后国家
第二阶段,年人均GNP在400~1500美元之间,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接受直接投资处于上升阶段,并开始少量对外投资,对外净直接投资为负,且负数值在增大,意味着吸收投资大于对外投资。
这说明由于实施进口替代,市场扩大,投资环境改善,区位优势增加,直接投资流入也开始增长。
但该国企业所有权优势有限,难以克服国际化生产障碍,所以直接投资流出仍然很少,且集中于邻近国家。
第三阶段,年人均GNP在2000~4000美元之间,处于该阶段的国家对外净直接投资虽也为负值,但其绝对额在不断减少,这是由于接受外资减少,或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快于接受外资的速度。
在此阶段,该国一些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增强,原来的外国投资者在该国的子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下降,该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始上升。
第四阶段,年人均GNP在5000美元以上,处于该阶段的国家对外净直接投资为正值,并呈增长趋势,对外直接投资比接受的直接投资增长得更快。
这表明该国企业具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能力,也善于发现取得国外的区位优势。
与此同时,外国投资者获得该国的区位优势和发挥自身所有权优势方面受到更大的挑战。
试述威尔斯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分析
第一,保护出口市场。
由于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纷纷设置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产品。
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保护在国外的出口市场。
第二,突破配额限制。
发展中国家为保持和扩大国外市场,打进发达国家市场,日益倾向于通过直接投资手段突破发达国家的进口配额限制,这实际上是保护出口市场的延伸。
同时,发展中国家企业也在注重向不受配额限制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第三,谋求低成本。
寻求更低的成本成为促使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只有借此才能保持和加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一些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努力寻求比本国工资水平更低的劳动力,以低成本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劳动力成本也构成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之一。
此外,一些对外投资投在目标市场国或第三国,也是谋求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运输成本。
第四,种族纽带。
种族纽带对发展中国家作出到其他国家参与生产活动的决策有重大影响,扩大的海外华人社区和印度社区推动了这种业已导致投资的出口活动。
实际上,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同一种族的关联性往往导致对外直接投资。
首先,海外侨胞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可靠信息,并提出投资倡议,这要比企业自己到国外调研的成本低得多。
其次,发展中国家往往选择当地同一种族的人作为合伙人。
再次,许多家族企业常派家族成员到国外作为公司代表,并参与公司决策。
总之,东方民族尤其是华人,更多倾向于种族纽带,而拉美的大多数西班牙裔家族内部因缺乏相互信任使这种作用减弱。
第五,分散资产。
一些发展中国家国内政局不稳定,社会动荡,一些公司为避免资产损失,常寻找机会分散资产,造成国内资本外流。
第六,其他动因,如母国、东道国政府或国际机构的倡议和帮助,某些企业主为亲友寻找职业,在国外为公司培训人才等
发展中国家跨国直接投资的优势有哪些?
发展中国家虽然还不具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雄厚实力,在技术尤其是高精尖技术的掌握上也没有优势,但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仍具有以下竞争优势:
第一,小规模制造和密集使用劳动的制造技术优势。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小于发达国家建厂所需达到的规模经济的起点值,为适应这种小规模市场的需要,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往往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
这种优势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比其更贫穷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使用当地资源和生产当地需要的产品的优势。
因外汇限制、东道国鼓励本国工业化政策和国外订货后发货时间长、运费高等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较多地利用东道国的技术、设备、人才和研究开发能力,使用当地原材料和零部件。
这不仅降低成本,而且保持了与东道国融洽的经济合作关系。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许多是适合东道国市场需要的产品,特别是以种族纽带联结的社区需要。
第三,接近当地市场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雇用廉价劳动力,较低的基本建设费用和广告费用,形成低成本优势,其价格更接近于当地的收入水平,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并保持老客户的关系,积极发展新客户,维护和稳定扩展市场份额。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从发展中国家近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看,还有三个重要优势:第一,许多发展中国家已拥有或正在拥有对外直接投资所必需的经济基础。
当前跨国直接投资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有三类:一是近年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二是国内市场广阔、人口众多、工业化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中大国;三是拥有庞大石油外汇储备的石油输出国。
这些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大企业集团、大财团的发展为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二,国家的大力扶持。
国有企业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力量,跨国直接投资通常是这些国家实行特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发展中国家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必然会大力支持本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如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寻找新的国外市场,集中部分资源对企业支持和援助,使这些企业在不具备所有权优势条件下进行跨国直接投第三,在吸引外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在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仅获得了资金,掌握了先进技术,而且通过合资办厂,锻炼了一大批懂得跨国经营管理知识、掌握跨国公司管理和国际市场营销诀窍、熟悉国际营销网络的人才。
这种吸引外资引起的效应,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迅速走向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因素。
试论国际企业管理人员的来源渠道及其利弊。
国际企业人员的来源一般有三方面:从母公司派驻外人员;从东道国招聘人员;从第三国选择人员。
(一)从母公司派驻外人员。
这在公司在国外开设分公司的初期非常重要,也是最理想的,因为他们对母公司的意图和兴趣都很了解。
但也有弊端:一是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才;二是花费开销大;三是往往会盲目地将本国的管理方法搬到子公司支实践;四是可能有违东道国的法律规定。
(二)从东道国招聘人员。
好处:(1)人事成本低。
(2)聘用当地人担任子公司经理,有利于子公司同当地顾客、雇员、政府机构、工会组织等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子公司在东道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选择当地人出任海外子公司经理,一般任期比较长,可以避免子公司经理人员的频繁更换,从而保证公司经营政策的连续性。
(4)利用当地人管理海外子公司,为当地管理人员提供了晋升及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从而可以增强他们对
公司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5)从东道国招聘人员可以使国际企业在东道国敏感的政治形势中,以一种不太引人注目的形象存在,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东道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国有化政策的压力。
不足之处:难以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起桥梁作用;难以适应总公司的要求等。
(三)从第三国选择人员。
跨国经营人员在国际经营知识、经验、谈判技巧等方面各具特长,经营绩效大多比较喜人,他们是企业国际化经营人员选择和培养的最高标准,是实行全球大市场战略的基本保证。
但这种类型经营人员的人工成本较高,流动性大,总公司控制其经营行为的难度也较大。
试述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1)投资战略。
从投资的区位战略看,我国的投资重点放在亚太地区及发展中国家,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对发达国家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
从投资的行业战略看,应主要放在加工制造、资源开发、贸易、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并积极发展向高技术领域的投资。
(2)筹资战略。
从当前看,跨国经营所需资金的筹集渠道主要有国际股票和债务市场、国际融资机制、跨国公司内部资金调度系统及东道国金融市场。
(3)市场进入战略。
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里,应以股权式合资形式为主,辅之以独资企业。
非股权安排是当今跨国经营企业进入市场的变通战略,即通过合同方式,参与东道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形式。
(4)技术战略。
制定正确的技术战略,不仅可以尽快收回技术投资,延长技术效益的寿命期,而且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带动设备、产品的出口,绕过贸易壁垒,以技术换取市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哪些特点?
从发展中国家跨国直接投资有历程看,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发展速度快。
第二,主要投资于邻近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投资的比重逐渐增长。
第三,小规模和特殊产品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
第四,经营策略侧重扩展出口的市场销售战略。
国际企业经营所面对的环境有哪些?主要内容是什么?
无论国内企业还是国际企业,所要面对的环境大都可以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
(一)直接环境通常来讲都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产业要求;二是客户要素;三是资源来源(包括供应商、贷款人、劳动力)要素。
(二)间接环境通常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1)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的与自身生产经营有关的自然资源及自然条件。
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资源环境等。
(2)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国际经济发展动态等。
(3)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是指一国的政治制度、政策方针、法令法规、政治形势、党派斗争、社会秩序等。
(4)技术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前的技术状态、新技术的成就及技术发展动向等,也包括国际上有联系的技术发展动态。
(5)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什么问题?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经
营机制、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2)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总体投资效益不高。
(3)企业海外融资和投资能力较低。
(4)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的矛盾制约着跨国经营的综合竞争力(5)许多项目缺乏科学的决策。
(6)缺乏能胜任国际化经营的专门人才。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和意义有哪些?
答:(1)国际化经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2)国际化经营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3)国际化经营是适应世界环境变化的需要;(4)国际化经营是有效利用国际资源的重要途径;(5)国际化经营也是转移国内剩余加工能力和技术的需要。
名词解释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企业在国外进行的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投资。
其最大特点是投资者对所投资的企业拥有经营控制权,即投资者在所投资的国外企业中拥有控股权,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经营管理中享有发言权。
企业国际化经营(Internationalization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求更佳的资源,追逐更多的利润,突破国家界限,向国外发展经营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实现产品交换、生产、信息传播利用以及企业组织形态国际化的过程。
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
简单讲,凡从事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企业称之。
具体:它以通过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的有效规则、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形成有形和无形资产在国际间的流动,获取利润,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跨国公司(Translational Cooporation)
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定义:“凡是在两个或更多国家里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他资产的企业都属于跨国公司。
国际化意指国与国之间企业在经济和贸易等方面的联合和交往,有一定的政治含义。
(有较强的民族意识)企业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发展。
全球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生产和销售同类和同质的产品与服务。
它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经营战略。
从本质讲也是一种全球经营意识和理念。
直接投资实质是“股权投资”,其结果通常形成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
主要经营形式有合资、合伙、独资企业、战略联盟、并购等。
间接投资通过购买股票或债券并获得分红或利息收取的回报。
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
在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的各组成部分(地区、国家)之间通过资源(商品、技术、资本等)流动而实现相互开放,相互融合,联系紧密的过程。
理解要点:①客观经济的联系和结合过程②主观经济联合和调节的行为
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指地理位置相互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为获取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经济效应
和互补效应,促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经济区域集团的过程。
国际企业经营战略的涵义:是指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通过系统评估自身实力,确定一基本任务和目标,并根据国内外环境实力变化拟定经营方针,以求得企业在国际环境中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总体谋划。
核心能力是指某一企业内部所具有的,竞争者无法轻易赶上或模仿的技能。
它可存在于生产、营销、研究开发、人力资源及管理等活动中。
核心能力最明显的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或增加产品价值从而高位定价成为可能。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功模式
1格兰仕模式国内办厂,贴牌生产为主,别人营销
格兰仕模式的好处在于减少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靠薄利多销获得多方面的积累,其弊端是:由于大量的贴牌生产,营销渠道归别人所有,利润中的大部分被外方拿走,企业资金积累的过程拉长,影响到研发的投入,使企业由OEM向ODM过渡的进程拉长;同时,由于缺乏自有品牌的知名度,自有品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处于低端,要想扭转这种印象会很困难。
因此,格兰仕为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所选择的道路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2海尔模式:国外办厂,自创品牌,自己营销
海尔的战略核心是创世界名牌。
海尔采取的战术是先创牌,后靠品牌打市场,从一开始,海尔就选择了先难后易的发展道路。
上世纪90年代海尔靠先出口发达国家,然后在中国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正是这种与国内同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使海尔获得了不菲的战绩。
如今,海尔又一次采用先难后易的策略,打算将2/3的产品在国外市场销售,先在欧美办厂,采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方式,使海尔品牌首先在发达国家立住脚跟,进而获得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
问题:海尔模式能否获得最终的成功,首先与企业家的风格有关,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将起到很重要作用;其次,有赖于能否在国内市场获得持续的较雄厚的利润保证,能否不断地发挥优势,扭转劣势;最后,必须具有快速成长壮大的能力,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高超的管理技术等诸多因素合力的保证。
中国企业在与外国公司的竞争中,究竟是应该创牌还是贴牌?通过调查开展跨国经营活动比较早、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的企业,得出的结论是:不应将二者截然分开,甚至对立,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所处行业以及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因素,作出不同的战略选择,即创牌战略、贴牌战略以及创牌与贴牌并举的战略。
创牌战略
海尔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以创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国际化企业、早日进入世界500强爲目标,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
创建国际知名品牌是这些企业追求的目标,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质变到飞跃的四个阶段。
同时,这四个阶段也是海尔从创中国名牌到创世界名牌的过程。
外国跨国公司在抢占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大都经历了一个从技术输出到资本输出再到品牌输出的过程。
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必然是品牌全球化的过程。
当企业的品牌发展成爲世界名牌时,就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大批忠实的顾客以及良好的企业与国家形象。
贴牌战略
以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爲代表的一批新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比较优势,通过OEM(贴牌)的方式,使産品走向国际市场,创出了另一条跨国经营的成功之路。
格兰仕认爲,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是中国企业所独具的资源优势,这决定了中国的企业在生産制造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发达国家制造成本不断提高,制造中心正不断外移。
中国如果不抓住这个机遇,就会错过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大好时机。
日本、韩国在二战後也是从制造业起步,最终成就了现有産业的发展。
同时,企业在进行战略选择时,必须考虑自身生産力发展水平以及国内産业的资源状况。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当代社会化大生産的条件下,企业之间必须讲求协作,讲求配套。
格兰仕的目标是融入全球微波炉産业链的分工之中,成爲该産业链中的一个拥有强大竞争实力的生産环节。
当前,外国跨国公司在组织结构方面大多是哑铃型结构,两头(研发、营销)大,中间(生産制造)小。
格兰仕以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迎战跨国公司的哑铃型结构,体现出我国资源方面的特点,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把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作爲向世界知名企业发展的跳板,最终将引导企业走向成功的彼岸。
贴牌与创牌并举
以青岛双星集团爲代表的一批企业,将贴牌与创牌两种战略紧密结合,成功地创建了第三种模式。
所谓第三种模式,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市场使用不同的战略,即在美国市场上实施贴牌战略,在其他国家实施创牌战略。
随着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衆多国际名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双星的国际化经营不得不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同时进行。
在品牌的运作上,双星集团实行的是创牌与贴牌并举的战略。
在国际市场上,双星産品出口到美国、日本、匈牙利、阿联酋、韩国、南非、俄罗斯、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80%出口到美国,出口美国的産品多采用贴牌方式,在销售过程中使用沃尔玛、派利斯、EXO、菲拉等国际品牌。
在国内市场上,双星旅游鞋的市场综合占有率、销售份额、市场覆盖面分别爲18.86%、23.87%和15.51%,均居全行业第一位,大大领先於国内其他品牌和洋品牌。
双星集团的做法,体现了战略的灵活性,不失爲一种成功的探索。
战略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於是否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指导企业走向成功。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衆多,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於企业所处的环境、地域、行业各不相同,自身的历史、特点、优劣势不同,不可能采取统一的模式,多种模式并存是长时期内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战略选择上的客观必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企业才是真正的行爲主体,它们有能力根据自身的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战略和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分析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推测产品今后发展的趋势,正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寿命,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垄断优势理论是将不完全竞争理论引入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从不完全竞争出发研究国际直接投资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