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及干预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们在面临经济困难的同时还要应对心理问题,这成为了他们成长过程中很大的挑战。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孤独与焦虑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好,他们往往无法和同学们一样享受课余时间的娱乐活动,没有更多的社交资源,导致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这种情绪问题在大学生中并不罕见,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情况更为严重。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让学生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缓解内心的孤独和压力。
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他们的社交机会,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感。
二、自卑和自我怀疑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卑和自我怀疑,觉得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如他人。
这种心理问题会对其学业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会导致自闭和消极抵触情绪。
如何应对: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经济条件并不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唯一因素。
也可以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或社会实践,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社会的多元性,增强自信心。
三、学业压力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往往需要兼职赚取生活费用,导致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他们需要在追求学业成绩的还要应对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也可以调整课程安排,为他们预留更多的自我学习和实习时间,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四、家庭关系问题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家庭关系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如家庭成员的不理解和支持,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逃避、抵触情绪,甚至影响学业和生活。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学校,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到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部分家境较为困难,需要依靠各种助学计划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这群人也被称为高校贫困生。
虽然获得了国家、学校的关注和支持,但是成为贫困生也意味着他们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他们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面对学业、生活等方面的考验,心理问题随之出现。
本文将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问题1.1 自卑经过多次选拔,高校贫困生终于获得了入学资格,但由于和其他同学相比,他们仍然觉得自己会被歧视和嘲笑。
这种自卑心理会逐渐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和表现。
1.2 焦虑即将面临的学业压力也是高校贫困生心理的一大问题。
他们必须要跟上班上的进度,并且需要有考试前的准备。
这些任务所需的时间、精力、资金等往往是贫困生难以承受的。
1.3 社交障碍由于缺乏背景和资金等资源,贫困生的社交圈受到限制。
他们可能无法和同学一同参加各种活动,或是富有的人家一样购买各种物资。
这些因素不利于他们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融入。
1.4 压力经济贫困是高校贫困生最突出的特征之一,需要寻找兼职以赚取生活费。
这些琐事会占用他们宝贵的时间,也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干预措施针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制定以下干预措施。
2.1 寻求心理咨询服务高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如果贫困生感到自卑、焦虑或有其他心理问题,他们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建议,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2.2 经济援助高校可以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这样可以减轻贫困生的负担,并缓解他们的经济负担。
2.3 建立互助平台高校可以建立贫困生相互帮助的平台,并鼓励更多的同学和团体加入其中。
这样做可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减轻贫困生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2.4 组织社交活动高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和社交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结交更多的朋友。
高校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一、前言我国的各大高校中,存在着这样一部分群体,他们出身于落后的农村地区,历经千辛万苦考上了大学,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等各种因素,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各种压力。
如果这种压力得不到及时地纾解便很容易转化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其中较为常见的便是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心理疾病,若得不到重视,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限制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因此,本文着重对导致该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良策。
二、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1.家庭贫困的因素经济贫困是导致高校贫困大学生内心不自信、自卑的经济根源。
不同的家庭经济因素会造成不同的心理。
由于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因素的制约,他们没有更多的钱进行额外的消费,当别人沉浸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喜悦之时,他们却在为学费而愁眉不展;他们每天都被经济的困苦压迫,在强大的经济压力下,他们便逐渐变得极不自信。
2.城乡差别导致其生活、学习上的不适应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落后的经济条件下的生活方式与踏入大学校园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使得这部分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适应感;而在学习上,教学工具现代化的改变,使得他们对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同时当他们看到来自城市富有家庭的学生对先进的教学工具运用得得心应手,刚使得他们内心的自卑感进一步加剧。
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不平衡以及物质攀比大学校园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聚餐,聚餐便涉及金钱的问题。
对来自城市或者富足家庭的学生而言,这本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然而对于贫困的大学生而言,这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支出。
因而,每逢同学聚餐,他们总以各种理由回绝,久而久之,同学也便了解情况,便不再邀请他们参加聚餐。
这些鲜明的对比导致他们内心强烈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感和攀比导致其自卑心理不断加重。
4.高校中不恰当的扶助措施伤害其自尊心高校中往往会设立一些对贫困大学生的辅助政策,这些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因措施不当,严重损害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
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措施
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措施【摘要】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常常表现出自卑感、孤独感和压力感,这些心理特点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生活。
教育措施至关重要。
提升自尊心、加强团体支持和减轻学习压力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有效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大学生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调适心态、应对困难,从而提升学业成绩和生活质量。
对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实现自我发展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自卑感、孤独感、压力感、教育措施、提升自尊心、团体支持、减轻学习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贫困大学生是指在经济上处于困难境地的大学生群体,他们通常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或个人能力有限无法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导致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常常受到贫困的影响,表现出一系列特点和问题。
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往往存在较高的自卑感。
他们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觉得无法融入大学生活,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他们也常常感到孤独,缺乏社会支持和团体认同感,容易出现心理孤立和社交障碍。
由于经济压力和学业压力的叠加,贫困大学生还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感,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和困境,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和帮助。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相应的教育措施,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困难的也常常承受着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和压力感,这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成绩和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促进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目标。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日见凸显。
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的分析(一)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冲突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
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自卑开始的。
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在与别人比较时,总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
另一方面,有的贫困生自尊心又极强,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不愿欠人情债。
(二)焦虑与抑郁心理的困扰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产生的一种担心、紧张的情绪。
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积劳成疾的身体,同时害怕因学业差而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
所有这些,使得贫困生精神压力大,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抑郁是一种感受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和自卑等多种情绪体验。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然而,他们又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感到痛苦万分。
(三)渴望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孤独是指个体因主观上感到受人排斥和否定而产生的情感,是个体违背主观愿望,被动地独立于群体之外而产生的离群的心理体验。
大学生自卑心理原因与心理干预方法
大学生自卑心理原因与心理干预方法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自卑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隐患。
大学生面对学业、社交、未来发展等种种压力,往往会产生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
一、家庭环境原因家庭环境是塑造个体自尊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家庭的消极影响,比如家庭成员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缺乏父母的支持与关爱,家庭关系紧张等。
这些问题会导致大学生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进而产生自卑情绪。
心理干预方法:为了缓解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家庭系统干预,帮助大学生与家人沟通,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互信和理解。
此外,心理咨询师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技术,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与自信心。
二、学业压力原因进入大学后,学业压力是大学生最常面临的挑战之一。
由于各类考试、评分体系的竞争,大学生往往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自卑。
另外,忙碌的学业给大学生带来焦虑和不安,进一步加深他们的自卑情绪。
心理干预方法:学校可以设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学习方法和心理调适的指导。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高效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减轻自卑情绪。
此外,心理咨询师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个体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找到应对学业压力的方法。
三、社交困境原因大学是一个社交圈扩展的重要阶段。
然而,一些大学生可能会面临社交困境,比如羞怯、社交焦虑、自我价值观的缺失等。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不被他人接纳,产生自卑情绪。
心理干预方法: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社交技能训练的活动,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交能力,提高交往效果。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和社交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获得认同感的机会。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情感态度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技术,帮助大学生消除社交困境所带来的自卑情绪。
四、未来发展压力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途的选择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压力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摘要: 由于家庭、社会和个人方面的原因,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由此引发其他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成长、成才和自身的发展。
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观念层面、心理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活动层面入手,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的困扰,使他们恢复自信心。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调适自卑是人们在长期的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认知偏差,是个体在自己心目中形成的一种不良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象。
有自卑心理的人自我评价偏低,胆小怕事,自我封闭, 敏感多疑,容易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
如果不能及时克服自卑心理,使之习惯化、巩固化就会造成个体性格上的重大缺陷,严重者,会发展到自暴自弃,甚至自毁的地步。
本课题组调查的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中有81.7%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其中,有15.5%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有24.5%存在中度的自卑心理,有41.7%存在轻度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不仅影响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活动。
他们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该说的话不敢说,想做的事不敢做,始终处于矛盾、彷徨、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
因此,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自卑心理的困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1.家庭原因(1)家庭经济原因物质生存需要是个体最原始也是最起码的需要。
从小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基本的物质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心理上会缺乏安全感,形成焦虑和失落的心理,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自然容易形成过低的自我评价。
(2)父母的弱势导致孩子心理的弱势父母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身体状况、人际关系、社会评价等对孩子有较大的影响。
虽然说儿不嫌母丑,但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自己的天,是自己生命的本源。
作为生命本体而言,自己是父母身体和生命的延续。
如果父母身体不健康或有缺陷,会使孩子对生命本体的敬畏感和自豪感消失。
据调查,有62%的大学生在小的时候很在乎父母的外表,有45 %的大学生很在乎父母的形象和社会评价。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随着高校的普及和贫富差距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贫困的现实。
贫困生在心理上会面临诸如孤独、自卑、自我怀疑等问题,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困扰。
因此,对于高校贫困生来说,心理问题的解决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在以下的内容中,我们将讨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
一、心理问题1.自我怀疑许多贫困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自我怀疑。
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出色,在学习上不能达到预期的成绩,在与人交往中不能展示自己的优点。
因此,他们经常会产生消极情绪和不安的心态。
2.孤独感由于贫困而需要省吃俭用的生活会让许多学生感到孤独和无助。
贫困学生通常不能参与到富裕同学之间的消费社交活动中,这意味着他们在大学校园中缺乏社交支持,难以获得身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3.自卑感贫困学生通常会认为自己没有经济能力完成其他同学所完成的事情,这会让他们感到自卑。
在很多场合下,他们被认为是“不如人”,这使得他们缺乏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心。
4.焦虑和压力贫困学生常常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例如生活费用等的承受能力,这会导致他们感到异常紧张和焦虑。
同时,学业和生活上的压力也会导致他们产生无法承受的情绪。
二、干预措施1.加强心理健康宣传高校应在宣传栏、文化活动等方面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主动探索如何解决问题。
2.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为贫困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帮助贫困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3.搭建社交平台高校可以建立贫困生社交平台,让更多的贫困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感受,搭建贫困学生之间的友情平台。
同时,学校在医疗保险方面可以为贫困学生提供额外的支持。
4.提供经济帮助在经济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帮助贫困学生,如为贫困学生提供临时奖学金、实习机会、学习教材及住房等方面的帮助。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但仍能凭借努力和奋斗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群体。
除了物质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还面临着“心理贫困”的问题。
心理贫困是指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一种贫困状态,表现为自卑、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经济压力过大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通常需要同时兼顾家庭经济负担和学业紧张,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
这使得他们常常感到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产生焦虑和压力。
2.自卑感贫困大学生在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相比较时,常常感到自卑。
他们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优秀,这种自卑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就业压力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往往希望通过大学教育来改变家庭状况。
现实中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后可能面临就业困难。
这使得贫困大学生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无助,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4.社会认同感缺失贫困大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往时,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可能会遭受排斥和歧视。
这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认同感,产生孤独和无助的情绪。
二、对策探讨1.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学校应当建立心理疏导中心,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
心理疏导中心可以组织心理讲座、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应对心理困难。
2.加强家庭教育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环境通常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学校可与社区合作,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教育水平和亲子关系,提供积极的家庭环境。
3.加强就业指导学校应当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毕业并找到合适的工作。
4.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团和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贫困大学生可以扩大社交圈子,增强社会认同感和自信心。
5.提供经济支持除了提供经济补助,学校还可以设立助学金等奖励机制,激励贫困大学生努力学习和进取。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的增加和竞争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入了解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心理策略,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摆脱自卑心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以及提高学业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分析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身能力不足:大学生面临不断的学业压力和社会竞争,可能会出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对压力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自卑感。
2. 目标设定不清晰: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往往模糊不清,缺乏方向感,这种迷茫感也会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3. 社交压力:在大学生活中,社交关系十分复杂,有时候会因为自身不够自信,不善于与人交往而导致自卑。
4. 成长环境: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刺激和伤害,比如家庭环境不稳定,过分严厉的父母,以及校园欺凌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导致自卑心理的原因。
二、应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策略分析针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心理策略进行应对。
1. 提升自身能力:大学生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信心,比如通过认真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技能等,从而增强自信心。
2. 设定明确目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树立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明确目标后,就不容易迷茫,也就不容易产生自卑感。
3. 增加社交实践机会:大学生可以主动增加社交实践机会,培养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多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从而提高自信心。
4. 寻求心理辅导:对于一些因为成长环境等原因导致的自卑心理,大学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及时排解心理问题,从而走出自卑情绪。
5. 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大学生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不要过分苛求自己,要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这样有利于缓解自卑心理。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群体日益扩大,其中贫困大学生也逐渐显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
在面临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
有必要对贫困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是焦虑。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常常面临生活费用不足、家庭经济拮据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在心理上加重他们的焦虑感。
长期的经济压力和无法获得及时支持的感觉会使他们感到无助和不安,进而引发焦虑情绪。
除了经济上的焦虑,还有学业上的压力也是造成贫困大学生焦虑的原因之一。
他们可能会由于家庭条件限制而无法获得学习资源,或者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而不得不兼职工作,导致学业压力增加,从而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情绪。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二是自卑。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受到质疑,产生自卑感。
在大学中,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物质条件而无法融入到富裕同学的圈子中,或者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利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从而产生自卑情绪。
长期的自卑情绪会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就业。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三是孤独感。
在大学中,贫困大学生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或者社交活动当中,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孤立。
在面对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时,缺乏可以倾诉和交流的朋友和同学会加重他们的孤独感,甚至引发抑郁情绪。
面对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策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
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力度,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压力,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从而减少焦虑和自卑情绪的产生。
也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帮助。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应对策略一、大学生自卑的原因:1.自身条件不如他人:大学生在学业、体育、外貌等方面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2.对社交能力的不自信:大学生在面对新环境和人际交往时,对自己的社交能力缺乏信心,容易感到自卑。
3.来自他人的评价:大学生常常受到他人的评价和批评,一些负面评价会对其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自卑心理。
4.高标准的自我要求: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有着过高的期望和标准,当无法达到这些要求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应对策略:1.接受自己的不足:大学生应该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并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看待自己。
2.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大学生可以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
只要做到自己最好,不必和他人比较,就能获得满足感。
3.增强自信心:通过外部条件的提升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可以逐渐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可以参加一些培训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技能水平,从而增强自信心。
4.正面思考和积极心态:积极的思考方式和心态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过度自责或否定自己。
5.寻求帮助和支持:当大学生感到自卑时,可以寻求亲友、辅导员或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与支持。
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建议和鼓励,帮助大学生摆脱自卑情绪。
6.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同学、教师和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参加学生组织、社团活动等,拓展交友圈,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相处,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大学生自卑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但只有正确对待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才能积极应对自卑情绪,充分展现自己的潜力和魅力。
重要的是,大学生要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需要和他人比较,只需要做到最好的自己。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摘要】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自卑、压力过大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经济困难、学业压力、社会比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心理辅导、心理干预等方法进行干预。
学校和社会应当承担起更多责任,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体系。
家庭和个人也需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会保持积极心态。
结论指出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建立支持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面对心理问题。
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支持体系、责任、自我调节、原因、学校、社会、家庭、背景介绍、问题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常常面临诸多心理压力和困扰,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焦虑、自卑、孤独、适应困难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困难、社会压力、学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有效应对心理问题,学校和社会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贫困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尽可能寻求帮助,保持积极的心态。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建立支持体系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贫困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走出心理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1.2 问题意义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自卑、挫折感以及人际关系困难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更可能导致其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意义重大,首先在于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应对策略引言大学生时代是一个转折的时期,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家庭和朋友圈,独自面对未知的挑战和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感觉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缺乏自信和勇气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表现和对策,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应对自卑心理。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1. 自我认知不清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对自己能力和特点的认知不清。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面临着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和社交方式。
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学业上的困难或社交压力而对自己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2. 外部压力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另一个成因是外部压力,包括家庭、同学、社会等方面的压力。
家庭对学业成绩的期望、同学间的竞争和社会对未来的期待,都可能让大学生感到无力和自卑。
3. 比较心理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他们往往会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各种成功的案例,从而产生对自己的不足之感。
他们会看到身边的同学考试得高分、社交能力强、外貌出众等,而自己觉得自己和他人比起来差距很大,从而产生自卑感。
自卑的大学生往往会对自己说,“我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我配不上这个岗位”等否定性的话语。
这些话语反映了他们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怀疑和否定。
2. 社交障碍自卑的大学生往往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他们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担心受到他人的嘲笑和批评,因此回避社交活动。
3. 消极情绪自卑的大学生往往会情绪低落、消极抑郁,他们觉得自己无法融入集体、无法适应新环境,因此心情沮丧。
4. 自我压力过大自卑的大学生往往会给自己太多的压力,要求自己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但当他们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时,会更加自卑和焦虑。
大学生应该正确认知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知道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要保持积极的态度,让自己充满自信和活力。
2. 接纳自己大学生应该接纳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外貌、性格等各方面。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很多大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方面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这些压力往往会引发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在长期累积下去影响到身心健康。
正确处理自卑心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1. 成长环境成长环境是大学生自卑心理的重要成因之一。
一些家庭环境不和睦、教育资源匮乏、父母期望过高或者对大学生进行过度保护等情况,都可能对大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导致自卑心理的形成。
2. 其他同龄人比较在大学校园中,同龄人之间的比较是十分普遍的,这种比较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比较,还有外貌、家庭背景、交友关系等方面的比较。
这种比较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
3. 社会压力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期望和压力也是导致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包括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期望等。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1. 消极自我评价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常常存在消极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无能、无用,缺乏自信心。
2. 社交障碍自卑心理使得大学生在社交场合缺乏自信,难以与他人交流,容易遭受排斥和孤立。
3. 沉默寡言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表达欲望,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4. 对未来失去信心自卑心理会导致大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无法完成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对未来充满迷茫和不安。
三、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应对策略1. 接受自己大学生应该学会接受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只有接受自己,才能树立起积极的心态。
2. 树立自信心树立自信心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大学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可以通过不断学习、锻炼自己来提高自信心。
3. 积极参与大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与不同的人交往,增加社交经验,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近年来,贫困大学生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作为其中的重要方面,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压力、自卑、焦虑和自我怀疑等方面。
首先,面对来自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和学业压力,贫困大学生普遍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不仅需要应对学业上的挑战,还要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如支付学费、生活费等。
此外,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享受与同学相同的待遇,比如购买名牌服饰或参加社交活动,这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其次,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感,他们觉得自己与身份和家庭背景不相匹配,因而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他们常常与富裕家庭的同学进行比较,感受到自己的差距,这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和交往中缺乏自信心,甚至有时会内向、孤僻。
此外,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还包括焦虑和自我怀疑。
由于缺乏经济保障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贫困大学生常常担心自己的前途和人生发展。
他们可能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担心自己无法达到社会的期望。
因此,他们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产生自我怀疑和对未来的恐惧。
那么,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家庭的经济困难导致贫困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
他们可能需要通过打工和申请助学贷款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这会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社会的贫富差距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他们发现与富裕家庭的同学相比存在差距时,他们很容易感到自卑和焦虑。
此外,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高要求和不确定性也给他们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校应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心理咨询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压力、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学校应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与此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不仅给大学生本人的成长带来了阻碍,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究其成因,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所致,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本文将就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一、成因分析1.1 社会竞争加剧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
大学生在求学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否适应社会的要求,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
社会的竞争加剧使得大学生在求职、升学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1.2 家庭环境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往往对其自卑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期望、家庭的经济状况等都可能影响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些家庭环境不佳的大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拮据、父母期望过高等原因感到自卑。
1.3 性格特点大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也是影响其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
一些内向、胆小、缺乏自信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可能会感觉自己不如他人,从而导致自卑心理产生。
1.4 学业压力大学生在学业上所承受的压力极大,尤其是在应对考试、论文、实习等方面。
这些学业压力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情绪,觉得自己无法应对这些挑战,从而产生自卑情绪。
1.5 社交问题大学生在社交中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比如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打击、朋友圈子的排斥等都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对自身形象产生怀疑,从而产生自卑情绪。
二、策略分析2.1 接纳自己大学生要学会接纳自己,摆正自己的心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大学生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断提升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更好。
2.2 思想倾向的调整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困难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思想倾向。
积极阳光的心态对克服自卑心理非常重要,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自身的问题,尽量避免心理负面情绪。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摘要】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困难的还面临着心理压力和挑战。
本文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包括自卑感、焦虑情绪、自责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包括建立积极心态、寻求心理辅导服务、加强社会支持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些策略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同时有利于提升学习和生活质量。
在未来研究方向上,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更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整体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通过合理的心理支持和引导,有助于激发贫困大学生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和自身发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应对策略、积极心态、心理辅导、社会支持、人生观、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贫困大学生是指在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困境和挑战。
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往往表现出特定的心理特点。
贫困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卑和自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更加努力才能够获得同样的成就。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羞耻,认为自己不如他人。
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比如焦虑、沮丧、无助等,因为他们经常面临着经济困难和社会压力,缺乏安全感和信心。
贫困大学生可能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由于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缺乏社交资源,易感受孤独和失落。
了解和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他们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接下来将从建立积极心态、寻求心理辅导服务、加强社会支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的挑战。
至此结束。
1.2 问题意义问题意义:贫困大学生是当前社会中一个脆弱群体,他们面临着来自物质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困境。
在大学求学过程中,贫困生往往承受着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等多重挑战,其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影响。
高师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透视及对策
一、引言在“高校贫困生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的同时,高等师范院校中的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家庭生活贫困,这些学生十分被动地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极大精神负担,有的因此陷入“心理贫困”当中,这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所谓心理贫困,在这里指的是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
目前我国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这其中尤以贫困学生为主。
高师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将会到各个学校做教师,其心理的健康更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对象。
其常见的异常心理问题的主要包括自卑、焦虑、过度自尊、嫉妒、抑郁、孤僻自闭、敏感多疑、叛逆等等。
这些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否则必将严重阻碍他们的成才成长。
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一)、主观原因(1)自我评价过低。
自卑者在对自己的身材、外貌、学习、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评价上.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而是夸大自己的不足。
他们在认识和评价自己时.进行的是一种不正确的社会比较,即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结果是越比越泄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
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惯于进行自我暗示,对自己期望值总是很低,在任何活动之前,常对自己进行“我不行”、“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
这种自我低估的倾向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抑制了能力的正常发挥.结果必然造成活动的失败,而失败又似乎证明了他们早先过低的自我评价与期望。
从而强化了他们片面的自我认识,增加了他们的自卑感。
(3)潜意识中的自负。
这是大学生中一些人自卑心理产生的深层原因。
许多人在行为中表现出的自卑、自我贬低是由于他们心灵深处的自负所引起的。
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以为人家能的我都能,别人有的我也都有,总认为无论是外形长相还是学问才识,自己都要比别人高些。
这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容不得自己落于人后,一遇挫折,他们就会很快走向原有状况的反面,出现自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及干预对策[摘要]贫困女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
相比于一般贫困大学生,她们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和自身等方面更大的压力,故而比其他女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孤僻和悲观的自卑心理问题。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性别教育、健全帮扶体系、加强贫困观教育、开展心理咨询等途径,引导贫困女大学生积极、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对策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着较其他女生更为突出的优点,她们坚强自立、勤奋刻苦、节俭朴素,但同时,她们面临着经济、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在心理上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挫折感和自卑感。
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帮助贫困女大学生调整心态,重建自信和尊严。
一、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一)抑郁贫困女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的重负,从而产生压抑、浮躁的心理,尤其是那些因家庭突遭变故或父母离异所导致的贫困家庭学生,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在面对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时,不能较好地调整心态,而是怨天尤人,恨命运不公,有时过于敏感,稍有争执便暴怒,破坏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关系;有的则终日少言寡语,封闭自我,回避社交活动,陷入了无法自我疏导的矛盾中,逐渐形成抑郁心理,终日情绪消沉,缺乏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有的女大学生因为长期的抑郁而出现了经期紊乱、体弱多病等症状,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很有可能会发展为抑郁症。
(二)孤僻有些贫困女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不能融入集体,始终把自己当做“另类”看待,总觉得矮人半截。
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渐渐地,在别人眼里贫困女大学生总是有点沉默与孤僻。
其实她们内心是十分渴望与人平等交往的。
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她们比同龄人更成熟、更要强、也更敏感,稍有不慎,就会被伤害。
在人际交往中,她们不希望被人特殊对待,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但理智与现实却不容她们拒绝和脱离他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
(三)悲观部分贫困女大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觉得贫困带给自己的是耻辱,将自己埋藏在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
由于成绩不合格而试读或重修,生活上陷入更深的窘境。
由于其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
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焦虑,有的为家庭焦虑,也有的为父母养育之恩无法报答而焦虑。
所有这些都使贫困生经常处于由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忧虑的消极情绪体验之中,使之每天徘徊在痛苦的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忍。
二、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一)家庭的经济状况使贫困女大学生迷茫无助有研究表明,19.5%的贫困女大学生父母无业,29.3%的贫困女大学生父母以务农为生。
①经济条件的不足,使她们这个群体在学习条件、消费水平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受到了限制,因此,她们的心理与其他同学有落差,很难和其他学生融为一个群体。
部分女大学生因为生活问题四处奔波,在兼职与就业之间找不到平衡点,往往利用学习时间去挣钱,导致考试不及格,由此产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
此外,贫困女大学生即使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也因无钱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咨询与治疗。
(二)社会歧视使贫困女大学生自卑万分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
另一方面,虽然来自社会的资助使一些学生在物质上得到帮助,但有些资助团体和个人为了达到一些目的,把自己的资助行为大肆宣扬,这无形中给受助学生施加了压力,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
(三)家庭纠纷使贫困女大学生选择逃避有资料显示,7.3%的学生父母关系很差,9.8%的学生为单亲家庭子女,17.1%的贫困生感觉家庭问题使其产生了精神负担。
②类似由于父母关系或亲子关系不良引起的家庭问题使得贫困女大学生的处境雪上加霜。
同时,很多家长为没有能为孩子提供优越的家庭条件而自责,他们没能教育子女如何在贫困中求生存,而是以一种畸形的爱来包容孩子的不良心理,使得独生子女的女大学生在纵容中学会逃避。
(四)贫困女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加重了她们的自卑心理有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家庭贫困是一种耻辱,接受别人的帮助更是让她们觉得无地自容,她们甚至不承认自己属于贫困生行列,更不会主动接受资助。
其实社会因为人们的互相帮助才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接受他人的帮助并不是件可耻的事情,经济上的贫穷也不应该成为让人抬不起头来的原因。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一代不能勇敢面对生活,积极进取,反而一味鄙视、逃避,无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五)学校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援助相对滞后在“不能让任何一个大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精神号召下,国家和全国各高校以及一些社会团体与个人对在校贫困生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资助,而且资助的幅度和力度逐年递增。
但是,在对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进行关注时,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其心理和品德的扶贫问题。
许多高校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也有部分高校虽然意识到了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某些原因而难以落实。
三、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对策(一)自卑心理干预的基本模式1.加强教育引导,育人是根本。
高等院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园地,同时,大学生又是高校的一个主体部分,帮助贫困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扶贫先扶志”,贫困生所接受的物质资助是暂时的,只有思想教育才是长远的、根本的。
这需要学校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要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这是矫正贫困生心理障碍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从经济增长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来分析,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行业、企业、居民的收入降低,家庭贫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次,就女大学生贫困问题而言,主要是源于历史、自然、社会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的原因,个人原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贫困不是贫困生的错,贫困是暂时的,非但不是耻辱,处理得当,反而是一种精神财富。
在生活中,有许多名人都是在贫困中成长、成才的,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毅力,激昂人的斗志。
2.转变教育理念,管理是手段。
贫困大学生有其复杂的心理反应和思想表现。
部分贫困女大学生长期的心理障碍,导致了其在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上趋于个体化,她们对他人与社会看得过于冷淡。
不良的心理因素使她们对自我的一切绝对化、孤立化,无暇承担和履行对集体的义务。
这就要求管理者首先要转变理念。
第一,学校需要大力加强贫困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对贫困生的人生观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责任感同自身价值联系起来,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鼓励他们在逆境中成才;第二,要将贫困生作为一个重点工作对象,列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议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三,要从单一的经济扶助转变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并不等于就解决了贫困生的所有问题,贫困生大多有着复杂的心理,她们需要帮助,但又很在乎别人的眼光、言谈举止,因此,在做扶助工作时,我们要更加耐心、细致,注意方式方法,使扶助工作更加有效。
(二)自卑心理干预的具体操作1.开展性别教育。
开展性别教育,就是要让女大学生们了解性别角色的多样化和差异性,消除社会的性别歧视与偏见,尊重社会多元化现象,突破性别刻板的影响,开拓个人生涯选择,培养欣赏不同、尊重差异的性别态度。
首先,要教育贫困女大学生学会接纳自己。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别、家庭分工的不同以及传统的观念,贫困女大学生们从小就产生了“男性是主导,女性是陪衬”的角色定型。
她们甘愿依附于男性,甚至希望能通过这条捷径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
能够接纳自己的性别是女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它意味着要接纳自己的一切美好的和不完善的地方,找到自身的价值。
既要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又要摒弃自卑心理,学会扬长避短,摆脱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的狭隘思想,增强自信心,把追求的境界定得高一些,视野放得宽一些,心胸更加开阔一些。
其次,要指导贫困女大学生正确地看待两性的差异,认识自身的潜力。
中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和男性在智力上总体是相同的,只是在智力结构上有所差异。
身为女性,贫困女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这种差异,善于看到女性所特有的长处,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准确定位,提高自信心,积极追求和实现女性自身的人生价值。
2.健全贫困女大学生资助帮扶体系。
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压力源。
在给予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帮助的同时,注重其实际困难的解决会对缓解其自卑心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为在校的贫困女大学生建立贫困档案,定期跟踪调查,分析整理,采用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助学金、减免学杂费等形式,健全贫困女大学生帮扶工作体系。
同时,可鼓励女大学生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社交和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使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有效地培养自信心。
③3.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工作。
近年来,心理咨询在高校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总体来看,基础还比较薄弱,尤其是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心理咨询体系。
一要提高心理咨询对解决问题尤其是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咨询人员。
二要将心理咨询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和讲座,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人品质,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要扩大心理咨询的队伍,提高学生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除专业人员外,从事学生工作的党团书记以及辅导员、班主任,也要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有效方法,以便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开展有效的工作。
[注释]①②李美英.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探[J].中国农业大型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7,100.③颜绍梅,李艳.试论贫困女大学生帮扶体系的构建——以云南为例[J].学术探索,2007(1):141-144.。